第 7 章
提要:1基甸的军队三万二千人,只留下三百人。 9基甸从梦和麦饼的讲解中得到鼓励。 16基甸的吹角和瓶内藏火把的计谋。 24 以法莲众人抓住俄立和西伊伯。
1 耶路巴力就是基甸,他和一切跟随的人早晨起来,在哈律泉旁安营。米甸营在他们北边的平原,靠近摩利冈。
哈律泉。这条丰富的泉水,依然从一个山脚的洞穴涌出沿着基利波山边向东流淌,现在用另一个名字。这股泉水在撒上29:1可能间接地提到。哈律的意思是“颤栗”。这条泉水可能得名于米甸人受基甸攻击时的恐惧战惊。
摩利冈。摩利冈在谷地对面大约6公里处。这座山的北侧是隐多珥,就是扫罗求问女巫的地方。因此基甸的战线与多年后基利波大战前扫罗和希伯来人面对非利士人的战线是一样的(撒上31章)。
2 耶和华对基甸说:“跟随你的人过多,我不能将米甸人交在他们手中,免得以色列人向我夸大,说:‘是我们自己的手救了我们。’
基甸有三万二千人(3节),米甸人有一万三千五百人(士8:10)。当耶和华告诉基甸跟随他作战的人过多的时候,他的信心一定受到了严厉地考验。
3 现在你要向这些人宣告说:‘凡惧怕胆怯的,可以离开基列山回去。’”于是有二万二千人回去,只剩下一万。
宣告。这个宣告也是摩西宣告的一部分(申20:5-9),在作战前让那些胆怯的人卸甲归田,以免他们临阵脱逃影响别人。基甸因为自己人数与仇敌的人数比较起来,已经众寡悬殊,所以没有照着平常的习惯宣告以上的话(《先祖与先知》549页)。因为基甸激励人心的号召,许多人应征入伍,但他们还存在惧怕和不信的心,为避免开战后他们脱逃,或战争胜利后归功于自己,耶和华要将这些人遣散回家。队伍三分之二的人离开了,他们的偶像崇拜破坏了以色列人对上帝的信心。
基列山。有人认为这是基利波山的误读,因为基列在约旦河东侧,离战场很远,那里有一座基列山与耶斯列谷地毗连。有人认为此名源于当地同名的一条河,就是现在所称的Nahr el-Jālūd 河。
4 耶和华对基甸说:“人还是过多;你要带他们下到水旁,我好在那里为你试试他们。我指点谁说:‘这人可以同你去’,他就可以同你去;我指点谁说:‘这人不可同你去’,他就不可同你去。”
5 基甸就带他们下到水旁。耶和华对基甸说:“凡用舌头舔水,象狗舔的,要使他单站在一处;凡跪下喝水的,也要使他单站在一处。”
大家被带到水旁,显然以为要立即过河,进到对岸不远处的敌人营地。少数人急于行动。他们过河时只用手捧着一点水就过去了。其他临战胆怯毫无求胜欲的人就乘机逗留。他们跪下来悠闲地喝水。那些在前往敌营时急促地用手捧水舔的人,数下来仅有三百人。耶和华应许使用他们去打败米甸人。因拜偶像而沾染污秽的被筛选掉,挑选出有信心和勇气的战士──拥有依靠上帝的信心,没有被偶像崇拜的行为败坏。他们有信心并深信即使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上帝仍然会让他们获得胜利。就如后来约拿单对拿兵器的少年人所说,耶和华使人得胜,不在乎人多人少(见撒上14:6)。
6 于是用手捧着舔水的有三百人,其余的都跪下喝水。
7 耶和华对基甸说:“我要用这舔水的三百人拯救你们,将米甸人交在你手中;其余的人都可以各归各处去。”
8 这三百人就带着食物和角;其余的以色列人,基甸都打发他们各归各的帐棚,只留下这三百人。米甸营在他下边的平原里。
9 当那夜,耶和华吩咐基甸说:“起来,下到米甸营里去,因我已将他们交在你手中。
哈律泉水旁的挑选可能发生在傍晚,以色列军队大多数人遣散回家已是夜幕降临了。米甸人无论如何也不会知道以色列军队的大多数人已经回家了。
10 倘若你怕下去,就带你的仆人普拉下到那营里去。
上帝愿意提供更多的保证。由于基甸害怕进攻,耶和华就给他一个鼓励的记号。在他悄悄靠近米甸人的营地时就能听到米甸士兵所说的话。
11 你必听见他们所说的,然后你就有胆量下去攻营。”于是基甸带着仆人普拉下到营旁。
营旁。就是岗哨旁。米甸人的营地可能包括妇女和儿童的住区。自然在营地边界周围有武装人员站岗把守。
12 米甸人、亚玛力人,和一切东方人都布散在平原,如同蝗虫那样多。他们的骆驼无数,多如海边的沙。
这个谷地不很宽阔,因此安营的人散布在一个狭长地带,延伸至谷底约数公里。他们营地的狭小使其人数看起来多如“海边的沙”。
13 基甸到了,就听见一人将梦告诉同伴说:“我做了一梦,梦见一个大麦饼滚入米甸营中,到了帐幕,将帐幕撞倒,帐幕就翻转倾覆了。”
将梦告诉同伴说。米甸是亚伯拉罕的儿子,所以米甸人的语言无疑与希伯来语言很相似。上帝在所有事件中,都使基甸能够明白梦和对梦的讲解,由此可见,基甸是在圣灵的引领下,带着信心履行上帝托付于他的使命。
大麦饼。希伯来语是salil,在圣经中只有此处出现。我们难以确定其准确的意思,但这个字好像出自意思为“烘烤”的动词。大麦饼是极穷之人的食物,这可能是暗指以色列人在米甸人连续七年的压制下陷于极度贫困。
帐幕。或是指营地将帅或君王居住的帐棚,或是指这两个人所在的帐棚,或是指整个营地。
14 那同伴说:“这不是别的,乃是以色列人约阿施的儿子基甸的刀;上帝已将米甸和全军都交在他的手中。”
15 基甸听见这梦和梦的讲解,就敬拜上帝,回到以色列营中,说:“起来吧!耶和华已将米甸的军队交在你们手中了。”
敬拜。希伯来语是shachah“俯伏”,“屈身”,“崇敬”。基甸在执行任务时看到了上帝同在这么明显的证据,就以这种情况下最合适的姿态来回应——敬拜。他在祷告无疑抒发了他内心的感恩之情。那些受了上帝特别福惠的人常常疏忽了向祂感恩。基甸或许会说,任务紧急,需要立即行动,他可以等到胜利以后再赞美敬拜。但是这样的延缓往往导致全然疏忽向上帝感恩。
基甸的敬拜或许也是深感自己的不配。当他说自己“在我父家是至微小的”(士6:15)时就证明了他的谦卑。这里他又重申他的态度。他生命中的这个特征,加上其他的品质,赋予他完成这一任务的资格。上帝在祂的工作中就是使用这样的人,赐给他们重大的成功,因为祂知道他们不会将荣耀归于自己。骄傲和自负的人不适宜为上帝工作。
16 于是基甸将三百人分作三队,把角和空瓶交在各人手里(瓶内都藏着火把),
三队。这种划分是为了给敌人一个进攻力量强大的错觉,所以当米甸人看见营地周围各处有火把,又听见各方有号角的大声,就以为他们落入包围之中。进攻的计划是在上帝的引领下制定的(《先祖与先知》550页)。
角。希伯来语是shophar。 弯曲的公羊角。
空瓶。廉价的陶罐,当时用来装水烧饭。
火把。通常指燃烧的火把,插在空陶罐里会闷烧。当罐子打破后,火把就会突然燃烧起来,火焰随风闪耀。在上帝的指引和赐福下,简单而不太可能有效的方法也会胜过人的精心设计。上帝不依靠数量。
17 吩咐他们说:“你们要看我行事:我到了营的旁边怎样行,你们也要怎样行。
18 我和一切跟随我的人吹角的时候,你们也要在营的四围吹角,喊叫说:‘耶和华和基甸的刀!’”
19 基甸和跟随他的一百人,在三更之初才换更的时候,来到营旁,就吹角,打破手中的瓶。
三更之初。这个时辰被认为是整夜的三分之一,所以三更之初就是午夜稍前一点的时间。后来犹太人采用了罗马的计时方式,把一夜分成四更。
20 三队的人就都吹角,打破瓶子,左手拿着火把,右手拿着角,喊叫说:“耶和华和基甸的刀!”
21 他们在营的四围各站各的地方;全营的人都乱窜。三百人呐喊,使他们逃跑。
三百希伯来人没有进攻庞大的敌军,而是守在营地边界吹号角,挥舞火把和叫喊,他们的意图是在米甸人的营内引起恐慌。
22 三百人就吹角,耶和华使全营的人用刀互相击杀,逃到西利拉的伯哈示他,直逃到靠近他巴的亚伯米何拉。
互相击杀。当米甸营地的人在黑暗中冲下耶斯列谷地要越过约旦河逃跑时,跑在前面的误认为跟在后面的人是希伯来敌人,就转身拿出武器击杀他们。
西利拉。可能就是撒拉他拿(王上4:12)。据认为在耶斯列谷地低端的约旦河谷。
伯哈示他。尚未确定地点。可能位于耶斯列谷地低端的约旦河附近。
靠近。直译是“边缘”,“悬崖”,“峭壁”。
他巴。可能约旦东部亚伯米何拉附近的R?s Abū Tāb?t。
亚伯米何拉。直译是“舞蹈的草场”。这是以利沙的出生地(王上19:16)。有人认为是伯善以南大约14。4公里的Tell el-Hamma;其他人认为是约旦东部11公里处的Tell el-Maql?b,或是约旦距离加利利海约35.4公里的Wadi Yābis。
23 以色列人就从拿弗他利、亚设,和玛拿西全地聚集来追赶米甸人。
许多几小时前被遣散回家的人,现在又集结起来帮助他们同胞兄弟追赶逃跑的敌人。
24 基甸打发人走遍以法莲山地,说:“你们下来攻击米甸人,争先把守约旦河的渡口,直到伯巴拉。”于是以法莲的众人聚集,把守约旦河的渡口,直到伯巴拉,
基甸打发人。玛拿西支派和人口众多的以法莲支派住在战场的以南。当基甸召集希伯来人的时候,并没有呼召以法莲人。而在米甸人开始逃跑时,基甸就很快地打发信使到以法莲山地,催促以法莲人赶紧到约旦河,把守米甸人逃跑必经的渡口。以法莲人迅速地做出回应,阻塞了整个南部渡口的逃跑线路,那时约旦河的水位可能非常高,这就迫使敌人从浅滩涉足。
伯巴拉。我们不知道它的地点,但它一定在以法莲山地附近离约旦河不远的地方,因为基甸要求以法莲人把守逃跑的路线。基甸追赶敌人过约旦河到疏割,进一步证明了米甸人过河之前来到河的下游。疏割是雅博附近的一座城邑(士8:5)。
25 捉住了米甸人的两个首领:一名俄立,一名西伊伯;将俄立杀在俄立磐石上,将西伊伯杀在西伊伯酒醡那里;又追赶米甸人,将俄立和西伊伯的首级带过约但河,到基甸那里。
俄立和西伊伯。直译是“乌鸦和狼”。这是沙漠酋长形象的名字。以法莲人的快速行动切断了众多米甸人的退路,他们试图在浅滩越过约旦河,由拿弗他利,亚设和玛拿西重新集合起来的力量在后面追赶,约旦河的另一边是以法莲人在把守,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米甸人被迫投降。在俘虏中有两个王,俄立和西伊伯,两人都很快被处死。为纪念这次胜利,这两个王被杀的地方被命名为“俄立磐石”,即是“乌鸦磐石”和“西伊伯酒醡”,即“狼的酒醡”。显然他们的名字在《士师记》写成后的很多年仍为人所厌恶。“俄立磐石”在以赛亚时期仍为人所知(赛10:26)。
带过约旦河。约旦河东地区现名“外约旦”。根据士8:4,基甸还没有过约旦河。因此有人认为以法莲人捉住俄立和西伊伯是在他们越过约旦河到了河东后的事。他们然后又把俘虏的两个首领带回到基甸那里。较好的解释是,《士师记》的作者介绍了以法莲人和他们在这场战争中的作用,希望在长篇记录基甸追赶米甸人到约旦河东之前,讲完有关以法莲人和他们与基甸的争辩。因此作者中断了按时间顺序来讲述战争,转而讲述以法莲人的嫉妒以及基甸如何安抚他们的事。接着在士8:4作者又重新拿起战争故事的线索。基甸与以法莲人会面实际上发生在彻底打败米甸人回来以后,或至少在他渡过约旦河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