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圣经库 > 07士师记 > 正文

士师记08--SDA圣经注释

第 8 章

提要:1基甸安抚以法莲人。 4疏割人和毗努伊勒人拒绝接济基甸军队。 10 西巴和撒慕拿被捉。 13 疏割人和毗努伊勒人被灭。 18基甸为弟兄的死向西巴和撒慕拿复仇。 22 基甸拒绝管理。 24 基甸的以弗得导致偶像崇拜。28 米甸人被制伏。 29 基甸的儿子们和他的死。 33 以色列人的偶像崇拜和忘恩负义。

1 以法莲人对基甸说:“你去与米甸人争战,没有招我们同去,为什么这样待我们呢?”他们就与基甸大大的争吵。

  以法莲是巴勒斯坦北方人口最多和最重要的支派。他们妒忌基甸的领袖地位。在基甸的号召下,以法莲人曾立即集合起来,以证明他们的力量和对国家的忠诚。踌躇满志和心存傲气使得他们遇见基甸时,就责备他没有在战争开始时呼召他们,说若不问他们,没有人能采取行动抵抗共同的仇敌。他们的傲气部分归因于自己的实力,部分是因为以色列公认的领袖约书亚也是以法莲人。后来以法莲支派又变得傲慢自大(士12:1-7)。那次他们招致耻辱的惨败。

  我们在这里可以找到本故事最重要的教训之一。与其他北方各支派一样,以法莲在反抗米甸人掠夺的过程中没有什么作为。与其他支派一样,他们仅在敌人逃跑时才有足够的勇气投入战斗。今天有许多人也对别人勇敢的计划评头论足,并置身局外袖手旁观,直到事情明显有成功的把握时,才投机取巧抢占功劳。这种态度应当予以谴责。

2 基甸对他们说:“我所行的岂能比你们所行的呢?以法莲拾取剩下的葡萄不强过亚比以谢所摘的葡萄吗?

  拾取剩下的。剩余之物

亚比以谢所摘的葡萄。基甸甚至没有提到自己,而是谦虚地提到亚比以谢家与他一起的三百人。基甸用这个经典的比喻,暗示以法莲随后取得的成就大于他和他的队伍。然而这样的评价也不无根据,因为以法莲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见赛10:26),尽管他们争战的记载极为简略。

基甸的领袖特质和自控力使他能有效地应对嫉妒的以法莲人,他的谦恭和交际技巧平息了他们的怒气,使他自己从窘困中解脱出来。

3 上帝已将米甸人的两个首领俄立和西伊伯交在你们手中;我所行的岂能比你们所行的呢?”基甸说了这话,以法莲人的怒气就消了。

4 基甸和跟随他的三百人到约旦河过渡,虽然疲乏,还是追赶。

  到约旦河。现在接着士7:24继续讲述基甸追赶米甸人。米甸人的一股逃兵被以法莲阻截并消灭;其他人则渡过约旦河逃进了基列山地。

  虽然疲乏,还是追赶。虽然基甸和跟随他的人在追击米甸军队争战中又累又饿,但他们在约旦河没有停歇下来,而是直接过河,继续追赶敌人。他们竭尽全力,乘胜追击。就如我们属灵的争战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可懈怠。许多基督徒属灵的得胜就是因为他们“虽然疲乏,还是追赶”的精神。

5 基甸对疏割人说:“求你们拿饼来给跟随我的人吃,因为他们疲乏了;我们追赶米甸人的两个王西巴和撒慕拿。”

  疏割。直译是“棚”。这是迦得支派的城,位于雅博河沿岸山丘开始耸立的地方,离雅博河流入约旦河的河口不远。疏割的名字由雅各为牲畜搭棚而来(创33:17)。

饼。直译是“圆状饼”或“圆圈”,指圣经经常提到的圆状扁平的饼。基甸的要求正当而合理,他为以色列争战,在需要帮助的时刻希望他的兄弟提供充饥的食物,这是合乎情理的。

这就象教会的属灵争战也需要弟兄的支持一样,拒绝这样做是令人羞耻的事情。上帝对古时以色列人的教导是:“牛在场上踹谷的时候,不可笼住它的嘴”(申25:4)。保罗在他的属灵争战中应用这一经文,将这一条例作为支持福音事工工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林前9:9)。

  西巴和撒慕拿。这两个人的名字可能是双关语。西巴的意思是“献祭”或“献祭的牺牲”。撒慕拿的意思可能是“撒慕(神)统治”,“撤回保护”。

6 疏割人的首领回答说:“西巴和撒慕拿已经在你手里,你使我们将饼给你的军兵吗?”

  疏割人的首领。这些首领的职责和公务见14节。这些首领拒绝为基甸的人提供食物,且要为他们的怯懦和对弟兄的嘲弄承担罪责。他们看见一万五千米甸人经过时,可能会想:“这一点人如何能抵抗这么多的敌人呢?我们会因帮助追赶者而落到米甸人的手里招致耻辱和惩罚吧。”因此,他们就只顾自己的小利,表现出极度的自私,而将民族大义和对同胞的怜悯之情抛之脑后。他们作了实利主义的榜样,宁愿侍奉外邦的暴君也不愿冒险亏损。此外,他们的吝啬也使他们舍不得给这三百人提供食物。

7 基甸说:“耶和华将西巴和撒慕拿交在我手之后,我就用野地的荆条和枳棘打伤你们。”

  打伤你们。基甸以此恐吓来回答首领的讥笑。他知道如何安抚以法莲人,而他们也提供了帮助。他把疏割的首领看作叛国者,威胁要给予公正的惩罚。

8 基甸从那里上到毗努伊勒,对那里的人也是这样说;毗努伊勒人也与疏割人回答他的话一样。

  毗努伊勒。直译是“上帝之面”。这是雅各与天使摔跤的地方(创32:22,30)。它在雅博河的浅滩附近,可能是从疏割逆流而上数公里。

9 他向毗努伊勒人说:“我平平安安回来的时候,我必拆毁这楼。”

  平平安安。即不受伤害,获得成功和胜利。

  这楼。可能是用作防御工事的一个塔楼和危险时期的避难所。墙内可能是用石头修筑的,毗努伊勒的首领感到很安全,不怕米甸人和基甸的攻击,所以他们轻蔑地拒绝帮助以色列人。基甸因他们拒绝帮助,就威胁要回来拆毁这楼,尽管他们现在心安理得的并且无礼地拒绝他的呼吁。

10 那时,西巴和撒慕拿并跟随他们的军队都在加各,约有一万五千人,就是东方人全军所剩下的;已经被杀约有十二万拿刀的。

  加各。我们不知道此地的位置,可能在叙利亚沙漠边缘难以到达的火山岩地区。

11 基甸就由挪巴和约比哈东边,从住帐棚人的路上去,杀败了米甸人的军兵,因为他们坦然无惧。

  挪巴。此地的位置无人知道。有人认为挪巴是民32:42提到的属玛拿西的一座同名城邑。

约比哈。迦得的一座城(民32:35)即现在叫做Jubeih?t的遗址,在安曼东北10.4公里,疏割东南约29.6公里处。

从住帐棚人的路上去。基甸和他的队伍没有跟随米甸人逃跑的路线,而是绕道经过人烟稀少的贝多因游牧地区靠近他们的营地。经这条迂回路线,他就能收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

12 西巴和撒慕拿逃跑;基甸追赶他们,捉住米甸的二王西巴和撒慕拿,惊散全军。

  米甸人可能以为他们已逃到了安全之地,远离受攻击的危险,在惊慌失措之后试图重振旗鼓。他们沿着逃跑过来的路线设立岗哨,警惕希伯来人的靠近。但是基甸及跟随他的人却巧妙地迂回包抄,出其不意的从营地东侧攻击米甸人。这一突袭,出乎米甸人意料,他们试图再次逃脱,但勇敢的希伯来人击杀了他们中的很多人,并捉住这两个王,西巴和撒慕拿。米甸人中其余的一小部分可能逃到沙漠里去了。

13 约阿施的儿子基甸由希列斯坡从阵上回来,

  由希列斯坡。也可译为“太阳升起之前”。“由希列斯坡”的译文比较妥当,因为此处的希伯来单词cheres,不是平常所指的“太阳”,圣经这里是用作地名。意思似乎是基甸回到疏割,故意走与离开时不同的道路,为了使首领们意想不到,免得他们逃走。

14 捉住疏割的一个少年人,问他:“疏割的首领长老是谁?”他就将首领长老七十七个人的名字写出来。

  首领。希伯来语是sarim。译为“统治”,“首领”,“酋长”等,最常见的译法为“首领”。这里是指长老会议的首脑,负责军事和民事的领袖。

长老。城市居民家庭的领导人员,组成议会或统治集团。

写出来。一个来自疏割的青年被偶然地捉住,他就为基甸将疏割城首领长老的名写出来。因为他们都是疏割傲慢地拒绝帮助基甸的统治者,基甸无疑要把他们和城里的居民区别开来,以免惩罚到那些不该承担负责的百姓。

15 基甸到了疏割,对那里的人说:“你们从前讥诮我说:‘西巴和撒慕拿已经在你手里,你使我们将饼给跟随你的疲乏人吗?’现在西巴和撒慕拿在这里。”

16 于是捉住那城内的长老,用野地的荆条和枳棘责打(原文作“指教”)疏割人;

  捉住那城内的长老。现在基甸开始执行他在第7节中所说的话。文中没有具体讲述他如何捉拿这些长老,他们或许为了保全他们的城邑,就没有抵抗,因为基甸战胜米甸人的事实已打破了他们抵抗的意志。

  责打(原文作“指教”)。用荆条和刺棘责打予以惩罚。对长老的惩罚也是给首领们一个有效的教训,以免他们再傲慢自大,对同胞以色列人漠不关心。

17 又拆了毗努伊勒的楼,杀了那城里的人。

  毗努伊勒的人似乎要抵抗,基甸就拆毁他们的楼以示警告。他觉得必须杀掉他们。基甸本来已警告他们要拆毁这楼,或许是他们自己带领众人试图保卫这楼的愚蠢行为断送了他们的性命。

  以色列新士师的这些强硬措施,或许是必要的警告方式。它告诉以色列各城邑中的百姓缺乏爱国心所导致的可能后果。对疏割和毗努伊勒的惩罚产生了效果,至少一定程度上阻止了零星的以色列城邑的独立行为,促使以色列人在将来受到侵略时,组成联合阵线共同抵抗敌人。

18 基甸问西巴和撒慕拿说:“你们在他泊山所杀的人是什么样式?”回答说:“他们好象你,各人都有王子的样式。”

  基甸问西巴和撒慕拿说。基甸把捉住的两个王带到曾讥讽他战胜米甸军队能力的疏割和毗努伊勒众人面前,开始审判。这件事可能不是发生在毗努伊勒毁灭的当时,而是在数天后基甸回到俄弗拉家中之时。这一点从基甸的儿子益帖(20节)在场可以看出来。他胆怯,不敢拔刀杀这两个王。

  是什么样式?希伯来语是'ephoh。 译为“哪里”可能更为贴切,如得2:19和赛49:21 。七十士译本也译为“哪里”。基甸完全知道他的兄弟是被这两个王处死的。他的提问是向这两个王宣告,现在他们必须为此恶行付出代价。

  你们……所杀的人。我们完全不清楚这场争战或屠杀的详情。似乎基甸有好几个弟兄在早期米甸人的掠袭中在他泊山附近被俘,并被这两个王杀死。这是第一次暗示基甸要他们偿还罪债。

19 基甸说:“他们是我同母的弟兄,我指着永生的耶和华起誓,你们从前若存留他们的性命,我如今就不杀你们了。”

  我同母的弟兄。基甸说这些人是他的亲弟兄。在一夫多妻的时代,这种说法是为了区别全亲弟兄和半亲弟兄。基甸同父同母的弟兄自然比同父异母的弟兄更亲。

  若存留他们的性命。报血仇的律法要求把这两个王处死(民35:16-19)。他们其他的罪所受的处罚就会轻一些。

20 于是对他的长子益帖说:“你起来杀他们。”但益帖因为是童子,害怕,不敢拔刀。

  古时死于未成年的少年或妇女之手被看作是奇耻大辱(见士9:54)。

21 西巴和撒慕拿说:“你自己起来杀我们吧!因为人如何,力量也是如何。”基甸就起来,杀了西巴和撒慕拿,夺获他们骆驼项上戴的月牙圈。

  你自己起来。原文的“你”是强调的。如果必死无疑,他们宁愿死在英雄的刀下而不愿死在一个小孩的手里。

  人如何。即成年人有成年人的力气。不要指望小孩去做要求成年男人的气力才能做到的事。两个王自然愿意被一击致死,也不愿被一个小孩乱杀乱砍一气。那将更加痛苦的。

  月牙圈。希伯来语是saharonim,意思是“小月亮”或“月牙”。该词在赛3:18中也译为“月牙圈”。今日贝多因人的骆驼项上仍然挂着月牙圈。在这两个王的骆驼项上戴的月牙圈可能是金的。

22 以色列人对基甸说:“你既救我们脱离米甸人的手,愿你和你的儿孙管理我们。”

  基甸的勇气和毅力使以色列人赢得了巨大的胜利。组成基甸军队的各支派人向他提议,推举他作他们的王,并可由父至子传承下去。这个提议表达了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愿望,即以色列各支派要团结在一个君主政体之下。这样他们就更容易有效地相互支持共抵外侮。他们从周围的邻国可以看到在一个能干的君王之下团结努力的价值。这种愿望不断地滋长,直到扫罗的时代形成了君主制。

23 基甸说:“我不管理你们,我的儿子也不管理你们,惟有耶和华管理你们。”

  基甸拒绝接受世袭的王位。他认识到他的一切成就都归功于上帝的能力。他被上帝选召为以色列民执行了一项特别的任务,并且完成了这项工作。上帝没有叫他作君王。他知道他的儿孙没有能力领导国家,除非上帝特别地选召他们。但上帝的呼召没有临到他的家庭,世袭统治地位的弱点就在这里。直系的后代往往不适合这样的工作。

  基甸的高风亮节表现在他拒绝作王。这项提议一定是摆在他面前的一个试探,往往需要有比打败敌人更大的力量来抵御权力的诱惑。但基甸在那一刻忠于上帝。他的话成为他英雄业绩的最高表现。

24 基甸又对他们说:“我有一件事求你们:请你们各人将所夺的耳环给我。”(原来仇敌是以实玛利人,都是戴金耳环的。)

  以实玛利人。以实玛利和米甸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创25:2)。这两个名字在经文中常常互换,因为他们是近亲,居住在同一地区,相互通婚并长期融合。

25 他们说:“我们情愿给你。”就铺开一件外衣,各人将所夺的耳环丢在其上。

  历七年的被掠夺后,从米甸人的压制下解脱出来获得自由是一件幸事,对基甸的拥戴之情也逐渐坚定起来,以色列人欣然同意他们拯救者的要求,把这些最贵重的战利品交给他。

26 基甸所要出来的金耳环重一千七百舍客勒金子。此外还有米甸王所戴的月环、耳坠,和所穿的紫色衣服,并骆驼项上的金链子。

  重。金耳环的重量大约是42磅10盎司(19.3千克)创24:22记载一个耳环是半舍客勒。

  月环。希伯来语是saharonim(见21节注释)。

  耳坠。希伯来语是netiphot,是挂在耳垂上的坠子。

27 基甸以此制造了一个以弗得,设立在本城俄弗拉。后来以色列人拜那以弗得行了邪淫;这就作了基甸和他全家的网罗。

  以弗得。以弗得是大祭司穿的无袖坎肩,肩带上有刻着以色列十二支派名字的两块红玛瑙(出28:6-35;《先祖与先知》351页)。该词也指一般外袍,如撒母耳穿着它在圣殿中侍奉(撒上2:18)以及大卫在约柜前跳舞穿着的衣服(撒下6:14)。显然这是许多祭司穿的外袍(撒上22:18)。大卫的祭司亚比亚他用以弗得向耶和华求告(撒上23:6,9-12)。基甸的以弗得和胸甲的仿照祭司穿的以弗得做的(《先祖与先知》556页)

  邪淫。以色列人似乎把以弗得当作崇拜的对象。

  作了基甸和他全家的网罗。作者似乎暗示基甸死后临到他家的不幸与此以弗得有关系。人们怀疑促使基甸在俄弗拉建立这个对立性崇拜的动机。以色列人的宗教中心是在以法莲支派的示罗,会幕位于那里。或许是以法莲人傲慢自大的态度(士8:1)让基甸对他们十分怨恨,使他不屑于到以法莲的地域去崇拜。他被选召为士师之前,天使在他家附近显了一个神迹,他就断定上帝在暗暗告诉他,要建立一个新的敬拜场所,他应该在那里做祭司的工作。他曾请求显出神迹的征兆,并得到了应允。在他后来士师的工作中,他感到时时求问耶和华的需要,因此,基于这样的考虑,他就仿照会幕里的那个以弗得又制造了一个,他的罪在于未经上帝的同意便接过了亚伦祭司职位的特权。这种对正道的偏离,为他的至亲乃至部族的人更广泛的背道预备了道路。百姓因此被这个昔日推翻偶像崇拜的人引至歧途。基甸无疑并不打算转离对上帝的崇拜,他的目的或许是好的。然而,他离开上帝的引领,主观的估算一个新的宗教中心的需要,就打开了通向灾难之路的大门。基甸放弃上帝神圣敬拜和侍奉的计划是没有理由的。基甸若一如既往地寻求上帝的引领,就不至于使他的亲人和百姓陷于可悲的境地。

  基甸的历史警示人们,良好的用心需要配合值得称道的行动。人的地位越高,他邪恶榜样的影响力就越深远;因此,越是伟人就越需要按上帝的方式制约生命中的行为举止。只有上帝的律法是唯一准绳。尽管基甸有失败,但使徒的《希伯来书》中依然因他早期的信心而称赞他(来11:32)。

28 这样,米甸人被以色列人制伏了,不敢再抬头。基甸还在的日子,国中太平四十年。

29 约阿施的儿子耶路巴力回去,住在自己家里。

30 基甸有七十个亲生的儿子,因为他有许多的妻。

  许多的妻。这些妻妾说明了基甸的富有和权力。多妻制仅在统治者或极富裕的家庭采用。这里描述基甸的家庭(30,31节),为以后的一系列事件提供了背景(第9章)。

31 他的妾住在示剑,也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基甸与他起名叫亚比米勒。

  妾。下文表明她可能是一个迦南人。这个女人留在示剑她亲戚那里,没有来到基甸在俄弗拉的家,这说明了早期阿拉伯人称作“sadika (女性朋友)”的婚姻。在这种婚姻制度下,女人住在自己的民中,由丈夫一次次来访。在这种婚姻中所生的孩子算作妻子家族的成员,他们一直与母亲一起生活。

  与他起名叫。原文结构常用来指人长大后另起的名字或所加的姓氏(王下17:34;尼9:7;但5:12)。因此有人认为亚比米勒意思是“一个王的父亲”。这是基甸观察到这个孩子的雄心和自负的性格时取的名字。该名可能也有“我父亲是王”的意思。所以该名也有可能是母亲取的,因爱慕虚荣,让所有的人记住这个孩子父亲是强有力的士师基甸。亚比米勒被证实是基甸的一个坏儿子,因为他有他父亲的勇气和精力,但却没有他的德行。

32 约阿施的儿子基甸,年纪老迈而死,葬在亚比以谢族的俄弗拉,在他父亲约阿施的坟墓里。

  死。基甸在平静和幸福中去世,但是他种下的邪恶种子在下一代中结下了苦果。很少人认识到他们的言语和行为的影响是多么深远。

  俄弗拉。见士 6:11注释。

33 基甸死后,以色列人又去随从诸巴力行邪淫,以巴力比利土为他们的神。

  诸巴力。见士2:13,17。未经许可的敬拜方式很快就导致对假神的崇拜。

  巴力比利土。直译是“立约的主”。这个神被称为“比利土神”意思是“立约的神”(士9:46)。示剑有一座庙供奉这个神灵(士9:4)。我们不清楚“立约的主”是否指统管迦南城邦联盟邑的神,或是指巴力和他的崇拜者之间的约,或是指示剑的迦南居民与以色列新来者之间所结的盟。两个民族的联盟常常由一个共同的崇拜契合在一起。在以后的时期中像这样的政教联合常常把以色列人引向偶像崇拜。以色列人曾被禁止(士2:2)与外邦民族结盟。在以色列人中背道的第一个征兆之一,就是把他们与外邦邻居之间的藩篱挪开。在立约时似乎让步是必需的,而这种让步常常是单边的,就是以色列人频繁地放弃他们的信心。

34 以色列人不记念耶和华他们的上帝,就是拯救他们脱离四围仇敌之手的,

  不记念。健忘成了跟随上帝的人常犯的毛病。铭记上帝在过去的引领和作为,并继续不断地仰赖祂的领导,就有安全。感恩源于回顾和思考。人若不思考上帝赐给他们的福气,就会忘记祂而不知感恩。这种忘恩负义成了不信的根源(见罗1:20-28)。

  记念上帝需要积极的努力。人类头脑的结构是不会保留那些疏于回想之事的。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每日对圣经的研习,参与对上帝的崇拜,不断回顾这些事情,使我们对神圣的历史记忆犹新。我们还需要回顾当今教会的历史,常常回想上帝在我们个人经历中的引领。

  与许多希伯来单词一样,“记念”不仅指有意识地记忆,还包括按照对这些事实的认知去做。所以上帝所说的“记念”,就是依照祂的要求敬拜祂。基甸对“记念”的理解,是向他的子孙显示尊荣,留意他的建议,遵循他对未来以色列领土的权限安排。

  基甸是错误在于以为设立以弗得崇拜就能使百姓保持对耶和华的忠诚,这是极为荒唐的作法。他死后,以色列人既没有再想他,也没有思考上帝对他们所施行的拯救。

35 也不照着耶路巴力,就是基甸向他们所施的恩惠厚待他的家。

  这句话是对下一章事件的概括。那些曾拥戴基甸作王的人,没有善待他的子孙。这个世界多么健忘,今天的英雄明天就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