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圣经库 > 09撒母耳记上 > 正文

撒母耳记上21--SDA圣经注释

第 21 章

提要:1 大卫在挪伯从亚希米勒那里得到了圣饼。7 多益在场。8 大卫拿了歌利亚的刀。10 大卫在迦特装疯。

1 大卫到了挪伯祭司亚希米勒那里,亚希米勒战战兢兢地出来迎接他,问他说:“你为什么独自来,没有人跟随呢?”

挪伯。圣经第一次提到这个地点。它在《旧约》中只出现六次,四次在撒上21和22章。这六次没有一次说到它与其它已知地点的明确关系。然而在尼11:32中,挪伯紧接着亚拿突提到。亚拿突是耶路撒冷圣殿区域东北约4公里的城镇。在以赛亚关于亚述众军从北方接近耶路撒冷的异象中,挪伯在亚拿突和耶路撒冷之间被提到(赛10:30-32)。但是在那个异象还提到另外两个城镇在亚拿突与挪伯之间。亚述人抵达挪伯时,似乎要向锡安山挥手。去示剑的大路途经耶路撒冷以北,越过斯高帕斯山,从那里可以看到这城最后的景观。这条大路的右边靠近斯高帕斯山顶是一块高地,有人认为很可能就是挪伯的所在地。这个位置还不到从耶路撒冷到亚拿突的一半路程。有人认为挪伯在橄榄山上。在约柜被非利士人掳走后,会幕从示罗移到了挪伯。此前约柜放在基列耶琳亚比拿达的家里。大卫后来把约柜移到了耶路撒冷(撒下6:2,3)。因为当时约柜不在会幕里,崇祀可能与基督的日子相似,圣殿里的至圣所是空的。

祭司。显然指管理圣所的大祭司。有陈设饼(见6节)说明会幕当时在挪伯(见《先祖与先知》656页)。

  亚希米勒。见撒下8:17注释。

  战战兢兢地。字面意义是,“战栗,颤抖”。大卫脸上有忧虑与恐惧。亚希米勒知道发生了某种极为严重的事。大卫的态度与先前不同,使亚希米勒感到困惑,不知所措。

2 大卫回答祭司亚希米勒说:“王吩咐我一件事说:‘我差遣你委托你的这件事,不要使人知道。’故此我已派定少年人在某处等候我。

  王吩咐我一件事。大卫无疑对亚希米勒撒了一个完全失实的谎言。大卫处在极大的危险中。他被近来形势的变化压倒了,很难根据上帝的呼召与保护看顾的明证看待现在的考验。如果他逃到撒母耳那里,可能会危及那位值得尊敬之人的性命。如果他回到自己在基比亚的家,他的出现可能会招致他妻子的死亡。他诚心渴望求问耶和华,而他能想到的唯一地点就是在挪伯的会幕了。扫罗曾要求祭司与他一同参战,所以大卫作为千夫长(撒上18:13)在发动各次进攻之前可能到过挪伯求助。

  他现在的问题是要进行求问,但又不告诉亚希米勒真情实况。祭司确实为他求问了,这似乎可以从多益对扫罗所说的话中(撒上22:10),和亚希米勒默认不知道扫罗与他女婿之间的问题(撒上22:14,15)上看出来。大卫发现多益的在场使得挪伯的情形变得复杂。似乎一切事都在与他作对。他需要帮助,在这受试探的时刻,既得到帮助同时又保护祭司的唯一办法似乎就是这样说:即不告诉亚希米勒他这次来访的原因。大卫采取这种欺骗的办法做错误的(见《先祖与先知》656页)。

  圣经在这里没有谴责大卫的欺骗行为,不可以看作是对这种行为的认可。圣经要求严格的诚实。

  从当时的标准来看,大卫的隐瞒会被认为是正当的防卫。据说近东地区的民族到现在都相信,为了救命而撒谎并不算犯罪。基遍人就采取了这种策略;他们的性命被保住了(书9:3-18)。但是虽然上帝接纳了被当时的风俗所污染的人,祂还是设法引导他们达到更高的标准。祂并不因为当时的风俗偶尔或可能是习惯的作法就拒绝或丢弃他们。上帝的计划是最终对所有这些问题进行改革。

  虽然大卫不能以无知作为他这种行为的借口,上帝仍没有丢弃他。也许他去撒母耳那里会更好一些,因为撒母耳熟悉全部问题。上帝有一千种摆脱困境的办法。如果大卫告诉了亚希米勒真相,祭司就会预先得到警告,可能就会逃脱王行凶的手(见《先祖与先知》656页)。

  我已派定。这句话按照语法既可解释为扫罗的话,也可解释为大卫的话。或许大卫在靠近东边从基比亚到伯利恒的大路上安排了他的人,监视扫罗派往伯利恒抓捕他的官员。了解扫罗这些使者的动向,对大卫来说是极有价值的。

3 现在你手下有什么?求你给我五个饼或是别样的食物。”

4 祭司对大卫说:“我手下没有寻常的饼,只有圣饼;若少年人没有亲近妇人才可以给。”

圣饼。这12个陈设饼是每安息日用新烤的饼更换下来的。根据《利未记》的规定,更换下来的饼只有祭司才可以吃,并且只能在圣处吃(利24:5-9)。

亲近妇人。据我们所得到的信息,摩西的律法并没有禁止仪文上不洁的人吃这饼。有人注意到在古时列国中的风俗中,甚至外邦祭司在履行职责之前都要保守自己不亲近妇人,可能利未人也遵守了这种风俗。根据摩西的律法,这种亲近使一个人在仪文上不洁到晚上(利15:16-18;另见出19:15)。可能由于王命的紧急,大卫又是王的女婿,显然就是王的代表,所以亚希米勒基于大卫和跟从他的人在仪文上是洁净的,就对律法的字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陈设饼预表生命的粮(约6:28-51)基督。人类的食物,不管是属灵的还是属世的,都是通过中保基督领受的。吗哪和陈设饼都见证“人活着不单是靠食物,乃是靠耶和华口里所出的一切话”(申8:3)。从物质的食物来说,五个饼对大卫和他的人来说算不得什么,但是如果亚希米勒“求问耶和华”,又供应“食物”,就如多益所见证的那样(撒上22:10),那么访问祭司就有另外的价值了。要是大卫想到他所获得之饼的意义,也许还会帮助他重新认识到一个真理,就是无论他去哪里,上帝都与他同在。在前面的考验岁月中,大卫需要这种保证。

5 大卫对祭司说:“实在约有三日我们没有亲近妇人;我出来的时候,虽是寻常行路,少年人的器皿还是洁净的;何况今日不更是洁净吗?”

6 祭司就拿圣饼给他;因为在那里没有别样饼,只有更换新饼,从耶和华面前撤下来的陈设饼。

新饼。有人认为这证明大卫是在安息日访问会幕,但圣经只是说这饼是在换上热饼时撤下来的。

7 (当日有扫罗的一个臣子留在耶和华面前。他名叫多益,是以东人,作扫罗的司牧长。)

留在。多益已经信奉了希伯来人的宗教,正在会幕里还愿(《先祖与先知》656页)。他许愿的详情不知。显然他有一些应受亚希米勒训斥的过犯,因为祭司的这一行动是多益后来反过来告发亚希米勒的主要原因之一(《先祖与先知》659页)

多益。是以东人。可能是扫罗与以东作战时带回来的人质或奴隶之一(撒上14:47)。

8 大卫问亚希米勒说:“你手下有枪有刀没有?因为王的事甚急,连刀剑器械我都没有带。”

  有枪有刀。大卫看到多益,就认意识到自己离开基比亚时太匆忙了,以致没有时间带上任何武器,好在受到攻击时自卫。作为一名逃犯,他可能受到任何一个发现他之人的危害。

9 祭司说:“你在以拉谷杀非利士人歌利亚的那刀在这里,裹在布中,放在以弗得后边,你要就可以拿去;除此以外,再没有别的。”大卫说:“这刀没有可比的!求你给我。”

  歌利亚的那刀。歌利亚所有的盔甲都已成了大卫的私人财产。可能他先前曾亲自把这刀带到会幕作为对上帝的感恩奉献。大卫很清楚会幕不是军械库,但是或许想到那刀可能还在那儿,所以他就顺便问一下祭司有没有什么他可以借用的武器。

  没有可比的。从这把刀在会幕中的位置和包裹的方式,可以看出它是作为上帝赐给以色列一场伟大胜利的纪念品保存起来的。大卫想到能获得这把刀就很高兴,可能主要不是因为它的军事价值,而更多是因为它不断提醒大卫耶和华的保护指引。此刻他需要这样的鼓励。

10 那日大卫起来,躲避扫罗,逃到迦特王亚吉那里。

  亚吉。亚吉在《诗篇》34篇的标题中被称为亚比米勒。亚吉是非利士语的名字。亚比米勒则是闪族语的名字。这首诗是大卫在非利士人面前装疯时写的。作为一个逃犯,大卫在以色列找不到帮助。一个国家的逃犯得到该国敌人的保护是十分常见。迦特并不远,可能距离挪伯不到48公里。扫罗几乎想不到会去那里找他。大卫很熟悉他曾为他的妻子米甲获得聘礼的这个国家。要是他信得过亚吉,就会确定扫罗不会得到允许把他夺去。

  历史上有许多例子,说明上帝的儿女在受到本国的同胞逼迫的时候,却获得被认为是仇敌之人的极大帮助。例如耶利米因为说预言而被西底家囚禁(耶32:3),但是巴比伦的征服者们却对他显示了仁慈(耶40:1-6)。大卫的经验表显出奇怪的对比和矛盾。为什么上帝让他成为一个流亡者呢?上帝让他一天还是王的女婿,第二天就成了为饼乞求者,这里面有什么教育意义呢?

11 亚吉的臣仆对亚吉说:“这不是以色列国王大卫吗?那里的妇女跳舞唱和,不是指着他说‘扫罗杀死千千,大卫杀死万万’吗?”

  国王。这个结论可能不是因为非利士人知道大卫受膏,而更可能是因为他曾接受了歌利亚的挑战。这使他在仇敌中与在朋友中都赢得了名誉,成了当时的英雄。他被证明为以色列最坚强的捍卫者。

12 大卫将这话放在心里,甚惧怕迦特王亚吉,

13 就在众人面前改变了寻常的举动,在他们手下假装疯癫,在城门的门扇上胡写乱画,使唾沫流在胡子上。

  假装疯癫。这是没有正当理由的第二个错误(见撒上21:2)。这件事的后果使大卫看到更加倚靠上帝的必要性。在新的关系中,他心里充满了感恩。受感写了《诗篇》第34篇赞美上帝。有人把大卫写《诗篇》第56篇的时间放在他第一次访问迦特王的时候。可能把它放在大卫第二次访问迦特王时更合理一些。那是在扫罗无情地追捕大卫致使他对自己的性命感到绝望(见撒上27)。

  当我们个人受到极大的试探和考验时,当仇敌被高举而朋友们遭贬低时,当无论走哪一步都得不到忠告和所需的帮助时,我们尽可以回顾大卫逃离扫罗的故事,他在挪伯与亚希米勒和多益的接触,以及他如何逃到以色列人在迦特的仇敌那里,然后我们阅读据认为是他在那时写的的谢恩灵感的诗歌(诗34篇)。

14 亚吉对臣仆说:“你们看,这人是疯子。为什么带他到我这里来呢?

15 我岂缺少疯子,你们带这人来在我面前疯癫吗?这人岂可进我的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