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圣经库 > 11列王纪上 > 正文

列王纪上20--SDA圣经注释

第 20 章

提要:1 便哈达不满意亚哈的臣服,围攻撒玛利亚。13 藉着先知的指点,亚兰人被大大击杀。22先知事先警告亚哈,亚兰人自信在平原必能取胜,将到亚弗攻打他。28 上帝的判决藉着先知发出,亚兰人再次被打败。31 亚兰人投降,亚哈与便哈达立约,放他回去。35先知用俘虏的比喻使亚哈定了自己的罪,宣布了上帝的判决。

1 亚兰王便哈达聚集他的全军,率领三十二个王,带着车马上来围攻撒玛利亚;

  便哈达。本章的内容和风格与《列王纪》的大部分材料大不相同。它提供了一幅当时政治生活重要有趣的画面。便哈达成为强有力的君主,在当时的西亚各统治者中站主导地位。亚述的历史记录也证明了这一点。以便哈达为主的西部联盟曾与撒缦以色三世在卡尔卡尔交战(见第34节注释)。

  三十二个王。这些都是叙利亚小城邦的首领。他们都承认大马士革的宗主权。

  车马。没有给出数字。卡尔卡尔战役中,据说便哈达拥有一千二百战车,一千二百马兵,两万步兵。这里可以和亚哈的两千战车和一万步兵作一比较。

2 又差遣使者进城见以色列王亚哈,对他说:“便哈达如此说:

3 你的金银都要归我,你妻子儿女中最美的也要归我。”

  圣经的历史记录往往比较简洁,因此我们不知道便哈达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要求。这可能是亚兰国对亚哈军事胜利的继续,或更有可能是便哈达希望亚哈承认他宗主的地位,并使以色列成为亚兰的附庸国。

4 以色列王回答说:“我主我王啊,可以依着你的话,我与我所有的都归你。”

  亚哈的回答带有抚慰和谦卑的语气。他心里害怕。要么在曾经的较量中他被便哈达打败,要么他没有勇气应战。

5 使者又来说:“便哈达如此说:我已差遣人去见你,要你将你的金银、妻子、儿女都给我。

6 但明日约在这时候,我还要差遣臣仆到你那里,搜查你的家和你仆人的家,将你眼中一切所喜爱的都拿了去。”

  这样的要求无疑是雪上加霜。亚哈已经谦卑地承认,他的金子,银子,甚至他的家人都归亚兰王所有。但现在的要求是要立即搜查他在撒玛利亚的王宫和他的家,要求投降者一切所有的都被受降者任意掠夺。这意味着无条件地屈膝投降。

7 以色列王召了国中的长老来,对他们说:“请你们看看,这人是怎样地谋害我,他先差遣人到我这里来,要我的妻子、儿女,和金银,我并没有推辞他。”

  谋害。便哈达显然想找借口来掠夺撒玛利亚城。

8 长老和百姓对王说:“不要听从他,也不要应允他。”

9 故此,以色列王对便哈达的使者说:“你们告诉我主我王说:王头一次差遣人向仆人所要的,仆人都依从;但这次所要的,我不能依从。”使者就去回复便哈达。

  告诉我主。亚哈拒绝的话尽可能温柔。他继续承认对方的宗主权,认可他的第一次屈服,并且愿意承认自己是亚兰王的“仆人”或奴隶。亚哈表达了他同意遵从第一次接受的条件,但亚兰王第二次的要求他“不能”依从。亚哈想通过这样一种谦和的回答使便哈达采取比较合理的态度。

10 便哈达又差遣人去见亚哈说:“撒玛利亚的尘土若够跟从我的人每人捧一捧的,愿神明重重的降罚与我!”

  便哈达的话含有完全毁灭的威胁和吹嘘自己战无不胜。这句话的意思似乎是跟随亚兰王的人非常多,以致撒玛利亚的尘土都不够他们一人抓一把的。

11 以色列王说:“你告诉他说,才顶盔贯甲的,休要象摘盔卸甲的夸口。”

  亚哈勇敢的回答用希伯来语四个词表达出来,带有俗语的味道。

12 便哈达和诸王正在帐幕里喝酒,听见这话,就对他臣仆说:“摆队吧!”他们就摆队攻城。

  便哈达收到回信时正在欢宴。他给部下的命令只有一个词:simu,意思是“摆队吧”。也许亚兰王非常生气惊讶,不愿多说。他对他弱小的希伯来王满不在乎,极为轻蔑。在酒醉的影响下他变得愚蠢卤莽,理智消失,头脑发热。

13 有一个先知来见以色列王亚哈,说:“耶和华如此说:‘这一大群人你看见了吗?今日我必将他们交在你手里,你就知道我是耶和华。’”

  一个先知。以色列的局势在迦密山的大日之后可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先知恢复了对全国的影响。

  我必将他们交在你手中。没有先知的指示,亚哈没有勇气发动进攻。将现在的屈辱变为光荣的胜利,对于亚哈和国内的长老来说意义重大。

14 亚哈说:“藉着谁呢?”他回答说:“耶和华说,藉着跟从省长的少年人。”亚哈说:“要谁率领呢?”他说:“要你亲自率领。”

  亚哈在提这个问题时对上帝和祂的先知有一定的信心。国家的命运处于危急关头。作为上帝代言人的先知被国王接受为事实上的总司令。

15 于是亚哈数点跟从省长的少年人,共有二百三十二名,后又数点以色列的众兵,共有七千名。

  少年人。先知发出指示,王就遵从了。这里的“少年人”可能是一个军事术语,指特种部队。他们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由地方军事长官率领。

  七千。可能指以色列的常备军。在卡尔卡尔战役中,据说亚哈有一万步兵。

16 午间,他们就出城;便哈达和帮助他的三十二个王正在帐幕里痛饮。

  午间。突袭是在中午发动的。这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敌人可能在卸甲休息,根本想不到会遭遇攻击。

  痛饮。此时便哈达可能正在狂饮酒醉之中,无法正确地评估局势并作出明智的决定。

17 跟从省长的少年人先出城;便哈达差遣人去探望,他们回报说:“有人从撒玛利亚出来了。”

  既然突袭是正午发动的,他们的行踪很容易被发觉,不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有人报告说,有一队希伯来人正在向他们靠近。

18 他说:“他们若为讲和出来,要活捉他们;若为打仗出来,也要活捉他们。”

  便哈达狂傲地下令将这些希伯来人全部活捉。不论是和谈,投降,还是作战,都要将他们生擒。

19 跟从省长的少年人出城,军兵跟随他们;

20 各人遇见敌人就杀。亚兰人逃跑,以色列人追赶他们;亚兰王便哈达骑着马和马兵一同逃跑。

  他们与敌人近身肉搏。亚兰人外围警戒的弓箭手和标枪手也许暂时还可以抵挡一下,但就整个战局而言,为时已晚。敌人大大惊恐,转身逃跑了。

21 以色列王出城攻打车马,大大击杀亚兰人。

  亚哈王有很精良的战车装备,他前去攻击亚兰人的战车马兵,而后者对希伯来人的攻击丝毫没有防备,结果是亚兰全军彻底溃败。

22 那先知来见以色列王,对他说:“你当自强,留心怎样防备;因为到明年这时候,亚兰王必上来攻击你。”

  以色列的官方年历似乎是从春天的尼散月(见本卷注释138页)开始的。这正是米所波大米亚和巴勒斯坦诸王每年交战的时候,因此被称为“列王出战的时候”(撒下11:1)。耶和华指示亚哈要防备亚兰人次年雨季结束之后的进攻。

23 亚兰王的臣仆对亚兰王说:“以色列人的神是山神,所以他们胜过我们;但在平原与他们打仗,我们必定得胜。

  甚至亚兰人也将希伯来人的胜利归因于神力相助,但他们对于耶和华的全能没有正确的认识。古代多神论的基本观念是神明的地方势力与影响。比如黑门的巴力,黎巴嫩的巴力,撒弗(Zaphon)山峰的巴力,还有巴力沙米,他是天神,主管山顶和雷电。

  古代的宗教文献经常提到这些巴力为中山神,云神,雷神和战神。自从耶洗别的日子,假神巴力在以色列极其盛行,因此亚兰人不免认为希伯来人的胜利是这位神明赐予的。撒玛利亚坐落在以法莲境内的山上。亚兰人认为如果他们想获得胜利,就得将以色列人从山区引诱到平原,好使自己具有战术和宗教方面的优势。

24 王当这样行:把诸王革去,派军长代替他们,

  建议撤换诸王可能因为他们都是附庸国,前来勤王也是勉强的,在战斗中不能独立作战或发挥有效作用,比不上便哈达亲自指定的军事官长。

25 又照着王丧失军兵之数,再招募一军,马补马,车补车,我们在平原与他们打仗,必定得胜。”王便听臣仆的话去行。

  亚兰人的损失一定非常严重,以致需要补充整支军队。战争使人的生命财产贬值。

26 次年,便哈达果然点齐亚兰人上亚弗去,要与以色列人打仗。

  次年。指第二年的春天,即巴勒斯坦地区每年中通常适合作战的时候(见第22节注释)。

  点齐亚兰人。便哈达很可能征召了许多国民参战。

  亚弗。圣经中有好几处叫亚弗(见撒上4:1注释)。这里提到的城可能在加利利海以东6公里处,位于伯善到大马士革的大路上。不论这是指着哪一座城,它很可能就是后来以色列王约阿施根据以利沙的预言击杀亚兰人直到将他们灭尽的地方(王下13:14-19)。

27 以色列人也点齐军兵,预备食物,迎着亚兰人出去,对着他们安营,好象两小群山羊羔;亚兰人却满了地面。

  预备食物。或“提供食物”。以色列人已作好战争的充分准备,粮草兵员全都充足。这场战争已经预言,所以以色列人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第22节)。

  群。希伯来文chasiph,在圣经中只此一处出现,似乎指分离的东西,比如与主群分开的两小群山羊。

28 有神人来见以色列王,说:“耶和华如此说:‘亚兰人既说我耶和华是山神,不是平原的神,所以我必将这一大群人都交在你手中,你们就知道我是耶和华。’”

  上帝想让亚哈和亚兰人都将不久之后以色列人的胜利归功于祂自己为以色列而进行的干预,而不是别的原因。上帝藉着让祂的子民获胜,使外邦人知道惟有耶和华是上帝(见王下19:16-34)。上帝计划让祂名的威严和荣耀在全地的人面前得到尊崇(见诗67:2;102:15;138:4;结20:9)。通过让以色列人战胜亚兰人的大军,耶和华就在周围列国的眼中显明,祂不仅是掌管山川平原的神,也是全地的主宰。

29 以色列人与亚兰人相对安营七日,到第七日两军交战;那一日以色列人杀了亚兰人步兵十万,

  亚兰人这次的损失似乎主要是步兵,而上次的失败则特别提到“车马”被大大击杀(第21节)。

30 其余的逃入亚弗城;城墙塌倒,压死剩下的二万七千人。便哈达也逃入城,藏在严密的屋子里。

  城墙塌倒。这座城可能很小。大批亚兰人拥挤在城墙里,随之而来的大混乱很容易造成大批人员伤亡。

  藏在严密的屋子里。便哈达的藏身之处可能在城内的堡垒中。在东方设防的城中通常会有极其坚固的堡垒作为最后的撤退和抵抗之处。

31 他的臣仆对他说:“我们听说以色列王都是仁慈的王,现在我们不如腰束麻布,头套绳索,出去投降以色列王,或者他存留王的性命。”

  周围列国听说以色列王都是仁慈的王。如果所有的君主都能以慈悲和怜悯施行统治,如果仁爱代替了凶残,公义和弟兄间的友谊代替了压迫和奴役,这个世界将是何等不同啊。

32 于是他们腰束麻布,头套绳索,去见以色列王,说:“王的仆人便哈达说,求王存留我的性命。”亚哈说:“他还活着吗?他是我的兄弟。”

  不久之前便哈达还是主人,亚哈是仆人(第4节)。骄傲的便哈达此时不再吹嘘了,他开始用理智去思考先前亚哈告诉他的话,“才顶盔贯甲的,休要像摘盔卸甲的夸口”(第11节)。

33 这些人留心探出他的口气来,便急忙就着他的话说:“便哈达是王的兄弟!”王说:“你们去请他来。”便哈达出来见王,王就请他上车。

  亚哈会怎样回答呢?他的话意味着生命还是死亡?王手下的人留心探询他的反应和口气。当他们听见王称便哈达为自己的“兄弟”时,这些人就知道答案了。疑虑和危险过去了,胜利者已经表态。是宽容和友谊,而不是不宽恕和死亡。亚哈请便哈达上自己的车,显示了他出奇的礼貌。

34 便哈达对王说:“我父从你父那里所夺的城邑,我必归还。你可以在大马士革立街市,象我父在撒玛利亚所立的一样。”亚哈说:“我照此立约,放你回去”,就与他立约,放他去了。

  我必归还。指“希旬的孙子、他伯利们的儿子便哈达”在亚撒的策动下从巴沙手中攻取的城邑(15:18-22)。现在这个便哈达称从前夺取以色列城邑的王为“我父,”说明他们一个人。便哈达一世是与巴沙同时代,而便哈达二世则与和亚哈同时代。

  街市。据认为是指为贸易而设立的集市。这里摊位的所有者拥有治外法权。值得注意的是亚兰国在撒玛利亚也拥有这样的特权。

35 有先知的一个门徒奉耶和华的命对他的同伴说:“你打我吧!”那人不肯打他。

36 他就对那人说:“你既不听从耶和华的话,你一离开我,必有狮子咬死你。”那人一离开他,果然遇见狮子,把他咬死了。

  击打的命令是奉“耶和华的命”发出的(第35节)。先知门徒的同伴不论多么为难,多么不情愿,都应该立刻遵从。迅速临到他身上的惩罚充分说明,对于耶和华的话应该毫无疑问地顺从。

37 先知的门徒又遇见一个人,对他说:“你打我吧!”那人就打他,将他打伤。

38 他就去了,用头巾蒙眼,改换面目,在路旁等候王。

  头巾。有文本为“灰尘”。在希伯来语中,“灰尘”和“头巾”是同根词,只有元音不同。“灰尘”是'epher,“头巾”是'apher。戴上头巾可能有两个目的,一是遮盖伤口,二是不让亚哈认出自己是先知的门徒。

  眼。有文本为“脸”。

39 王从那里经过,他向王呼叫说:“仆人在阵上的时候,有人带了一个人来,对我说:‘你看守这人,若把他失了,你的性命必代替他的性命;不然,你必交出一他连得银子来。’

  比喻的意思是很清楚,蒙眼的先知代表亚哈。交给他看守的人代表便哈达。

40 仆人正在忙乱之间,那人就不见了。”以色列王对他说:“你自己定妥了,必照样判断你。”

  忙乱。不是忙自己的事,而是关注其他的事,把最重要的事忽略了。

  判断你。王作出了裁决,却没有意识到是在给自己下判决,就像大卫在母羊羔的比喻(撒下12:5-7)或两个弟兄的故事(撒下14:10,11)中对自己的宣判一样。

41 他急忙除掉蒙眼的头巾,以色列王就认出他是一个先知。

  除掉蒙眼的头巾。有文本为除掉灰尘(见第38节注释)。

42 他对王说:“耶和华如此说:‘因你将我定要灭绝的人放去,你的命就必代替他的命,你的民也必代替他的民。’”

  上帝将便哈达交在亚哈手中是要杀掉他。亚哈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也没有利用这个机会。仅仅一年前,便哈达曾提出苛刻的要求(3-6节)。亚哈应该了解他与之打交道之人的本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便哈达不值得信任。他只是在拖延时间,几年后亚哈就为自己的“仁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22:31-36)。

43 于是以色列王闷闷不乐地回到撒玛利亚,进了他的宫。

  亚哈不承认对他判决的公正性。他变得愤怒并闷闷不乐,没有显示出真诚的悔改和虔诚的忧伤。这是他自己给自己下的判决,没有上诉的余地。亚哈在愤怒中一定很想抓住那个公开谴责他的先知,但他却没有这样做,因为是他定了自己的罪。他郁闷地回到王宫,心中怨恨先知,而不是自己,挑剔上帝的做法,而不是反省自己的错误。未悔改的心总想为自己的错误辩护。一个人的做法在自己眼中总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