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二 篇
序言——《诗篇》第二篇素来被称为受膏者的歌。这是第一首关于弥赛亚的诗歌。《诗篇》第一和第二篇是相互补充的。第一篇阐述义人思考上帝律法之人生的福气,以及恶人的最终毁灭;第二篇则说明列国悖逆上帝的无效,和众民信靠上帝儿子的福气。第一篇说明人生的两条道路;第二篇则是各民族的两条道路。第一篇以福气开始,第二篇以福气结束。第二篇的主题可以说是“人类的谋划和上帝的处理”。第二篇有关弥赛亚的内容,在徒4:25-27中得到证实。
从结构上说,本诗分为四个自然段,每段的字数大致相当。第一段(诗2:1-3)展现了地上的人竭力否认宇宙的主宰和祂的弥赛亚;第二段(诗2:4-6)显示上帝对世人的辱骂不屑一顾,并在锡安山立弥赛亚为君王;第三段(诗2:7-9)描写上帝的儿子考虑立祂为世界合法主宰命令;第四段(诗2:10-12)劝人顺服上帝所膏者。这首诗以祝福结束(第12节)。
本篇的作者是大卫。这一点可从徒4:25得到证实。值得注意的是,早期教会就称这一篇为“诗篇第二篇”(徒13:33)。
亨德尔在清唱剧《弥赛亚》中,用《诗篇》第二篇1-4,9节作为《哈利路亚合唱》之前男低音咏叹调,合唱,男高音宣叙调和咏叹调的歌词。
1 外邦为什么争闹?万民为什么谋算虚妄的事?
外邦为什么?本诗歌一开始就展现了一派混乱的局面。这里的“外邦”可能指“列国”,就是以色列周围拜偶像的民族。路德这样解释诗人的疑问:“那些与耶和华和基督为敌的人怎么能成功?”
争闹(ragash)。该词只出现在这里(但6:6,11,15有其亚兰语形式),“混乱”的意思。
万民。按照希伯来语平行的规则,该词意为“外邦”。
谋算(hagah,见第2节注释)。这些罪人在策划无法实现的事。他们反对上帝政权的企图注定会失败。
2 世上的君王一齐起来,臣宰一同商议,要敌挡耶和华并他的受膏者,
世上的君王一齐。这句话归纳了诗2:1。“世上的君王”与诗2:6“我的君”作对。“一齐起来”意味着坚决的反抗。
受膏者(mashiach,“弥赛亚”)。Mashiach 有两次译为“弥赛亚”(但9:25,26)。按照古代的习惯,祭司或国王在就职的时候,头上要浇上油(见出28:41;撒上10:1节)。大卫多次提到扫罗“耶和华的受膏者”(撒上24:6,10;26:9等)。本诗的弥赛亚含义,有徒4:25-27为证。另见太26:63;约1:49;徒13:33;罗1:4;西1:18;来1:2-5。
3 说:我们要挣开他们的捆绑,脱去他们的绳索。
他们悖逆上帝,居然说要挣脱耶和华权威的约束。诗人没有描写他们的行动,只是描述悖逆者公然宣布自己的意图。
4 那坐在天上的必发笑;主必嗤笑他们。
与各国混乱的场面相对照,耶和华在天上沉着,冷静而镇定(见《教育论》173页;《服务真诠》第417页),嗤笑悖逆者无谓的反抗。至高的天意挫败人败坏之心的谋划,使他们变为愚拙(见撒下15:31)。按照人的想象或描写,上帝具有人的特性:祂会“笑”(见诗37:13;59:8等)。《塔木德》说:“律法是用人的言语写的”。圣经的作者用人的语言来表达上帝的品性和旨意,使人可以明白。怀爱伦说过,她无法用“迦南的语言”描述天国的荣耀。“笑”的含义在“嗤笑”,“怒”和“烈怒”(诗2:4,5)中得到进一步表达。这些词都说明上帝对悖逆的轻蔑。
5 那时,他要在怒中责备他们,在烈怒中惊吓他们,
上帝表面上的漠视并不会持久。“那时”暗示上帝终将宣布祂的旨意。
6 说:我已经立我的君在锡安我的圣山上了。
说,我已立我的君。代词“我”这里是强调词,与合谋违抗耶和华的“他们”形成对照(诗2:5)。
锡安我的圣山。见诗48:2。锡安是耶路撒冷城南部的山。这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
7 受膏者说:我要传圣旨。耶和华曾对我说: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你。
我要传圣旨。受膏者耶稣是“道”,是上帝的代言者。祂接着发言,解释上帝所宣布祂是圣子身份。祂不是篡权者,而是按照圣父的圣旨担任弥赛亚的。这条圣旨的意义是:一,承认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二,祂的统治是包括一切的(诗2:8-9;参结21:27)。
我的儿子。见来1:2,5节;参太14:33;16:16;徒8:37;约壹4:15节。
生你。这句话不能理解为普通的生殖关系。“在基督里有生命。这生命是原有的,不是外来的,也不是生出来的”(《历代愿望》第530页)。圣经本身提供了最好的解释。圣经的作者一定蒙启示准确地应用《旧约》的预言。所有其他的解释都是人的意见,缺乏明确的 “耶和华说”的依据(见申18:15注释)。使徒在圣灵的感动下把本节解释为预言耶稣复活(徒13:30-33)。耶稣以特殊的方式从死里复活,证明祂是上帝的儿子(罗1:4)。
8 你求我,我就将列国赐你为基业,将地极赐你为田产。
就耶和华和弥赛亚之间的关系而言,圣子的任何要求都会得到满足。这里强调了反叛和推翻受膏者政权的任何企图都将无法实现。圣子身为后嗣有充分的继承权。所以祂能使我们与祂同为后嗣,分享这一切(见罗8:17注释)。
9 你必用铁杖打破他们;你必将他们如同窑匠的瓦器摔碎。
铁杖。象征王权。弥赛亚的仇敌将被完全征服。
将他们……摔碎。参启2:27;12:5;19:15。
10 现在,你们君王应当省悟!你们世上的审判官该受管教!
应当省悟。在反叛者面前有两条道路:要么继续背叛,自取灭亡,要么顺服上帝的旨意,获得永恒的快乐。诗篇以弟兄的身份与同胞争论,严肃地奉劝反叛的领袖们要屈服。悖逆乃是愚蠢的。
该受管教。直译是“该受劝告,训诫”。这里奉劝领袖们要认识到对耶和华和弥赛亚的责任,并以自己的影响力履行这些职责。
11 当存畏惧事奉耶和华,又当存战兢而快乐。
“存畏惧”和“存战兢”指因认识到反叛上帝旨意的可怕后果而心存谦卑敬畏。“快乐”指敬拜上帝的喜乐。
12 当以嘴亲子,恐怕他发怒,你们便在道中灭亡,因为他的怒气快要发作。凡投靠他的,都是有福的。
以嘴亲子。就是尊敬耶和华宣布为自己儿子的弥赛亚。亲嘴是东方人尊敬上司的习惯(见撒上10:1)。诗人劝反叛弥赛亚的人要承认祂是君王并顺从祂(见约5:23)。
“以嘴亲子”系原文的直译。但古代和现代均有不同的译法。七十士译本译为“坚守训诫”。拉丁文武加大译本也是这样翻译的。这种译法似乎依据犹太人“儿子”的定义。这里所用的不是希伯来语的ben,而是亚兰语的bar。在犹太人被掳回归以后,该词也指《妥拉》的训言。“亲嘴”(nashaq)还有“连接”的意思(见结3:13,nashaq 译为“相碰”)。这两种概念的结合导致七十士译本的译法。还有几个译本不译为“亲嘴”,而译为“尊崇”( 美国犹太教出版社莫法德和雷依的译本 )。“尊崇”只是“亲嘴”的意译。
虽然早期教会认为本篇是大卫所作(徒4:25),但批评派的学者通常将它的创作时间定在被掳回归以后。他们的理由是在本诗中希伯来语的ben和亚兰语的bar似乎可以交替使用。它们都有“儿子”的意思。这个观点现在已站不住脚。因为在公元前14世纪的乌加列信函里,这两个词也是交替使用的。这表明无论圣经的哪一卷出现亚兰语,都不能证明它是以后写的。
英文RSV版译为“吻祂的脚”,是基于对原文中某些字母的重新排列。鉴于这里的原文本来就容易翻译,与上下文也吻合,RSV版的译文变动太大,不宜接受。关于翻译的问题,详见《圣经翻译问题》第144-147页。
在道中灭亡。鉴于无限的大爱(约3:16),上帝的愤怒终将烧毁罪恶,消灭那些拒绝接受弥赛亚的人。但是上帝的爱心是渴望拯救以色列的(见结18:30,31)。祂不喜欢罪人灭亡(结18:32)。
都是有福的。本诗的结束,是向那些信靠耶和华所立之王的人宣布福气。普世人类,不论年龄,住地和国籍,都犯了罪,需要一位救主。那些认识到自己的需要,并相信弥赛亚的人是有福的。基督徒负有严肃的责任,要劝人们悔改自己的罪,顺服上帝所膏的儿子耶稣的统治。本篇被称为弥赛亚的布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