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十三 章
1 智慧子听父亲的教训;亵慢人不听责备。
所罗门在自己的父家就深刻认识到本节惨痛的教训。他的好几个兄弟藐视大卫的责备,一意孤行,最后自取败亡(撒下13-19章;王上1,2章)。但所罗门听从了父亲的教训并存记在心,成为有史以来最聪明的人。
2 人因口所结的果子,必享美福;奸诈人必遭强暴。
3 谨守口的,得保生命;大张嘴的,必致败亡。
所罗门多次强调谨守口舌的重要性(见箴12:13,14,22,23等)。尽管在人类的历史上,这样的忠告一直反复地宣讲和阐明过,仍只有少数人成功地时常保守他们的口舌。如果人留意这个智慧的劝告,就会避免许多的悲剧。但是人们似乎必须通过痛苦的经历才学到这个真理。更不幸的是许多人似乎从来就没有学到这个真理。
4 懒惰人羡慕,却无所得;殷勤人必得丰裕。
人。这里指个人,说到人的丰裕和贫乏。一心追求物质或知识方面的财富,会差不多完全排除属灵的食粮,造成灵性的贫乏(见诗106:13-15;太6:2;路10:38-42)。
5 义人恨恶谎言;恶人有臭名,且致惭愧。
谎言会破坏信任,摧毁友谊。但许多人仍选谎言来摆脱麻烦,逃避更加严重的困难。人只有在心中对各种罪恶产生强烈的厌恶,才能建立起防御这种罪恶堡垒。这样的厌恶是由于心中有圣灵的存在。惯于撒谎的人与罪恶同流合污,成为令人感到厌恶和耻辱的人(见诗101:7,8;约8:44;启21:27)。
6 行为正直的,有公义保守;犯罪的,被邪恶倾覆。
见箴1:31;5:22;11:3注释。
7 假作富足的,却一无所有;装作穷乏的,却广有财物。
根据这个译文,两种人都很虚伪。一种是穷人装富,一种是富人装穷。但这个译文中似乎没有对照,也没有教训。KJV版译为:“使自己富足的,却一无所有;使自己穷乏的,却广有财物。”两种译法都是可以的。其中的教训类似于我们救主的教导,就是有人赚得了全世界,却赔上自己的生命,也有聪明的人用自己的财产在天上积累永久的财富(见可8:36;路12:15-21,33)。
8 人的资财是他生命的赎价;穷乏人却听不见威吓的话。
前半句可以理解为说富人能用钱使自己摆脱麻烦,特别是面临贪财的长官所制造的诬告。反之,穷人却不会卷入这样的麻烦,也不会遭到这样的诬告,因为他太穷了,从他身上挤不出钱来。
还有一种解释是,富人可以帮助别人摆脱各样的困境,而穷人拒绝听从能帮助他获得那些财富的忠告。
9 义人的光明亮(原文作欢喜);恶人的灯要熄灭。
本节可能是对“光”和“灯”进行比较。义人所发的,是来自一切亮光和生命之源的神圣光芒。而恶人则想依靠所设计微弱灰暗的灯光,来照亮他们所希望的美好前途,可是他拒绝真光。真光是永恒的,灯光却会熄灭(见伯18:5;约1:8)。
10 骄傲只启争竞;听劝言的,却有智慧。
骄傲(zadon)。“傲慢”或“冒味”。在本节的对比中,一等人非常骄傲,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意见。人家告诉他需要指教,他就觉得受到侮辱。另一等人很聪明,乐意听有经验之人的意见。骄傲的人不仅与指教他的人争吵,而且自行其是,卷入其他各种的争论(见箴11:2;12:15)。
11 不劳而得之财必然消耗;勤劳积蓄的,必见加增。
不劳而获之财很快就会散尽。辛苦得来的会珍惜花费,有所积累(见箴20:21;21:5)。
12 所盼望的迟延未得,令人心忧;所愿意的临到,却是生命树。
本节的对比十分生动。忧愁的心丧失了希望。力量和理想的源泉枯竭了,使人悲惨又凄凉。但是一个良好的希望实现以后,人就会获得新生,力量和幸福会得到加强,如同生命树的果实(见箴11:30)。
有人认为主来临的长期耽搁就像推迟了的盼望。但一个渴慕主降临并求主快来的人必与上帝亲近同行,不断地感受到愿望得到满足,并建立起新的信心(见创5:22)。
13 藐视训言的,自取灭亡;敬畏诫命的,必得善报。
本节的平行格式说明“训言”就是“诫命”(见申30:14-16)。
14 智慧人的法则(或作:指教)是生命的泉源,可以使人离开死亡的网罗。
法则torah。或作“指教”,见箴3:1注释)。聪明人的指教会在人生崎岖的道路上引导那些的人,使他们不至于落入处困扰生命之途的罪恶和死亡的陷阱。
15 美好的聪明使人蒙恩;奸诈人的道路崎岖难行。
崎岖难行(’ethan)。直译是“持久”。这里可能指“坚硬”,“艰苦”,“崎岖”。当上帝的儿女顺利地行走人生的道路时,罪人却行路艰难,因为他的冷酷,在他所接触的人身上得到回应(太7:2)。七十士译本为“藐视他人者的道路,通向灭亡”。
16 凡通达人都凭知识行事;愚昧人张扬自己的愚昧。
愚昧人张扬自己的愚昧,要么因为他不知道这是愚蠢,要么是他不小心(见箴15:2)。
17 奸恶的使者必陷在祸患里;忠信的使臣乃医人的良药。
祸患。见箴12:21注释。有人把“陷在”理解为使役及物动词,把这句话译为:“使人陷在祸患里”(英文RSV版)。这种译需法需要改变马所拉经文里的元音。
18 弃绝管教的,必致贫受辱;领受责备的,必得尊荣。
所罗门回到他经常重复的主张:成功的唯一途径就是听智者的指教(见箴1-5章)。
19 所欲的成就,心觉甘甜;远离恶事,为愚昧人所憎恶。
心灵正确的愿望就是摆脱罪恶及其可怕的结局。但愚昧人因为其愚昧而不肯离开自己罪恶的道路,即使牺牲永生,也在所不惜。
20 与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和愚昧人作伴的,必受亏损。
必受亏损。直译是“必要变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和愚昧人作伴的”就会与愚昧人越来越像。择友在青年的成长上起着重要作用。俗话说:“与瘸者同居就会学瘸”。凡与恶伴同流合污的,必遭遇他们的命运(见《证言》卷四第589页)。
21 祸患追赶罪人;义人必得善报。
必得善报。或“祂(上帝)必回报义人”。恶人将收获他自私选择的后果,而义人则肯定会得到报赏(见诗11:5-7;传2:26;启2:23;启22:12)。
22 善人给子孙遗留产业;罪人为义人积存资财。
善良的人为别人着想,给儿女留下丰富的产业,但罪人花光了应当积蓄的财产。恶人可能诈骗了义人的财产,但这些财产迟早会回到善人家中(见出12:35,36;伯27:16,17;箴28:8)。
23 穷人耕种多得粮食,但因不义,有消灭的。
耕种。或“耕地”,如耶4:3和何10:12。
有消灭。穷人因为缺乏审慎而浪费了他们来之不易的收获(见《服务真诠》第195页)。
24 不忍用杖打儿子的,是恨恶他;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
用杖。参箴19:18;22:15;23:13,14;29:15,17。杖象征着各种管教。适当的体罚对很小的孩子也许特别有用。但长大之后,这样做就会起反作用,所以需要用其他处罚的方式。
恨恶。必须从相对的意义上理解为喜欢别人或别的东西。参路14:26。凡因懒惰而疏忽教育自己孩子的人,或不喜欢这样做的人,都可以说是“恨恶”他们。
随时。原文是一个习语,表示早起的勤劳习惯。有人把这个习语解释要及早教育儿童。确实应该这样。但原文不大可能有这样的意思。
25 义人吃得饱足;恶人肚腹缺粮。
义人的需求是适度的。上帝承诺必定满足这些简单的需求(见赛33:16)。罪人的欲望往往没有节制。不论他得到多少,他总想还要更多。上帝没有应许会奇迹般地满足他的要求。他的主宰是残酷的。只有藉着上帝的良善,春播秋收,阳光雨露才会给他带来地上丰收(见创8:22;箴10:3;太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