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圣经库 > 40马太福音 > 正文

马太福音09--SDA圣经注释

第 九 章

提要:2基督治好瘫痪病人,9从税关上呼召马太,10与税吏和罪人一同坐席,14为祂的门徒不禁食辩护,20治好血漏妇女,23使睚鲁的女儿复活,27使两个盲人复明,32治好被鬼附的哑巴,36怜悯众人。

1 耶稣上了船,渡过海,来到自己的城里。

  耶稣上了船。太9:1结束了对加大拉两个被鬼附之人的记叙述(太8:28至9:1;见可5:21注释)。两章的分界线应在太9:1与2之间。

  自己的城。指迦百农(见可1:29注释)。

2 有人用褥子抬着一个瘫子到耶稣跟前来。耶稣见他们的信心,就对瘫子说:“小子,放心吧!你的罪赦了。”

  [从房顶缒下的瘫子:太9:2-8=可2:1-12=路5:17-26。注释主要在《马可福音》。]

3 有几个文士心里说:“这个人说僭妄的话了。”

4 耶稣知道他们的心意,就说:“你们为什么心里怀着恶念呢?

5 或说:‘你的罪赦了’,或说:‘你起来行走’,哪一样容易呢?

6 但要叫你们知道,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权柄”;就对瘫子说:“起来!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

7 那人就起来,回家去了。

8 众人看见都惊奇,就归荣耀与上帝,因为他将这样的权柄赐给人。

 [ 呼召利未马太:太9:9=可2:13,14=路5:27,28。注释主要在《马可福音》] 。

9 耶稣从那里往前走,看见一个人名叫马太,坐在税关上,就对他说:“你跟从我来。”他就起来跟从了耶稣。

[马太的筵席:太9:10-13=可2:15-17=路5:29-32。注释主要在《马可福音》] 。

10 耶稣在屋里坐席的时候,有好些税吏和罪人来,与耶稣和祂的门徒一同坐席。

11 法利赛人看见,就对耶稣的门徒说:“你们的先生为什么和税吏并罪人一同吃饭呢?”

12 耶稣听见,就说:“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

13 经上说:‘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这句话的意思,你们且去揣摩。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

  我喜爱怜恤。(见何6:6)。“怜恤”在这里代表品格,即上帝希望祂的子民所反映的品性(见太19:19;22:39注释)。同样,“祭祀”代表各种宗教仪式;它们有蒙蔽实际敬虔的不幸倾向(见提后3:5)。在这个意义上说,“怜恤”代表因信称义,则“祭祀”代表靠行为称义。基督说,没有生命力的宗教仪式是没有价值的。见可7:7-9,13;约4:23,24注释。

犹太教的仪文体系不是上帝制定的;这个体系本身是要代表祂宗教生活的理想。古代的祭祀本身并无价值(见来9:9;10:1-11)。主不喜欢单凭外表(见弥6:7)。上帝要人“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上帝同行”(见弥6:8)。“顺从”总是“胜于献祭”(见撒上5:22;见太7:21-27;可7:7-9注释)。

你们且去揣摩。文士和法利赛人没有把经卷带在身边。他们要回到会堂或自己家里,去研究基督对他们所说的题目。

14 那时,约翰的门徒来见耶稣,说:“我们和法利赛人常常禁食,你的门徒倒不禁食,这是为什么呢?”

[论禁食:太9:14-17=可2:18-22=路5:33-39。注释主要在《马可福音》]。

15 耶稣对他们说:“新郎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时候,陪伴之人岂能哀恸呢?但日子将到,新郎要离开他们,那时候他们就要禁食。

16 没有人把新布补在旧衣服上;因为所补上的反带坏了那衣服,破的就更大了。

17 也没有人把新酒装在旧皮袋里;若是这样,皮袋就裂开,酒漏出来,连皮袋也坏了。惟独把新酒装在新皮袋里,两样就都保全了。”

[睚鲁的女儿和血漏妇女:太9:18-26=可5:21-43=路8:40-56。注释主要在《马可福音》] 。

18 耶稣说这话的时候,有一个管会堂的来拜祂,说:“我女儿刚才死了,求你去按手在她身上,她就必活了。”

  耶稣说这话的时候。马太说睚鲁来见耶稣是在14-17节的论述之时。《历代愿望》342页说睚鲁是在马太家里找到基督的。把两者结合起来,就可看出,马太家的筵席,法利赛人对基督与“税吏和罪人”一同吃喝的异议,关于禁食的问题和睚鲁女儿的复活,有着密切的时间联系。

  刚才死了。据《马可福音》(见可5:23,35)和《路加福音》(见路8:42,49)的记录,睚鲁提出他的请求时,他女儿还没有死,但快要死了。不要觉得马太的话与马可和路加的话有矛盾。根据《马太福音》,这位父亲的意思是,若非基督介入,他的女儿必死无疑。不知道这位父亲是否听说过不久之前拿因寡妇的儿子复活的事(见路7:11的注释)。很可能他听过那个消息。

19 耶稣便起来跟着他去;门徒也跟了去。

20 有一个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来到耶稣背后,摸祂的衣裳繸子;

21 因为她心里说:“我只摸他的衣裳,就必痊愈。”

22 耶稣转过来,看见她,就说:“女儿,放心!你的信救了你。”从那时候,女人就痊愈了。

23 耶稣到了管会堂的家里,看见有吹手,又有许多人乱嚷,

24 就说:“退去吧!这闺女不是死了,是睡着了。”他们就嗤笑祂。

25 众人既被撵出,耶稣就进去,拉着闺女的手,闺女便起来了。

26 于是这风声传遍了那地方。

[两个盲人:太9:27-31。注释见《马太福音》]。

27 耶稣从那里往前走,有两个瞎子跟着祂,喊叫说:“大卫的子孙,可怜我们吧!”

  两个瞎子。参可8:22-26;10:46-52。见本卷注释220页地图和208-213页《神迹性质和宗旨》] 。这个神迹可能于公元29年秋发生在迦百农。伯赛大医治盲人(见可8:22-26)发生在约一年以后。在耶利哥医治巴底买(见可10:46-52)则发生在约一年半只后。古时的失明常因沙眼引起,在圣经时代的各国中很常见。

  大卫的子孙。盲人以此来表明他们承认耶稣是弥赛亚(见太1:1注释)。

28 耶稣进了房子,瞎子就来到祂跟前。耶稣说:“你们信我能做这事吗?”他们说:“主啊,我们信。”

  进了房子。虽然没有明说,但很可能是彼得的房子。使用定冠词暗示是某座房子,可能是耶稣在迦百农时所住的房子(见可1:29注释)。这里没有说耶稣为什么不在街上治好这两个盲人。

  你们信我能做这事吗?他们若不运用信心,基督就不能为他们施行祂的能力。人的信心必须表现出来与上帝的能力相结合,以便获得身体或属灵方面的福气(见来11:6)。

29 耶稣就摸他们的眼睛,说:“照着你们的信给你们成全了吧。”

  关于医治时抚摸的意义和目的,见可1:31注释。

30 他们的眼睛就开了。耶稣切切地嘱咐他们说:“你们要小心,不可叫人知道。”

  这里无疑指耶稣严厉的表情和语气。关于基督严禁人公开某些神迹的目的,见可1:43注释。

31 他们出去,竟把他的名声传遍了那地方。

参那个被医好的麻风病人也不听从主叫他保密的吩咐(见可1:45注释)。

[一个被鬼附的哑巴:太9:32-34,注释见《马太福音》。见本卷注释220页地图;关于神迹,见本卷注释208-213页]。

32 他们出去的时候,有人将鬼所附的一个哑巴带到耶稣跟前来。

  他们出去的时候。“他们”显然指刚才可能在彼得家里医好的两个盲人(见28节注释)。他们离开房子的时候,这个被鬼附的人就被带到耶稣跟前。

有人。他虽然缺乏能力和信心为治疗身体或心灵的疾病而来到耶稣跟前,却有幸得到关心他的人帮助,带他前往(参可2:2,3)。

鬼。或“魔鬼”。关于圣经时代魔鬼附身的现象,见可1:23注释。

  哑巴。kōphos,“麻木”或“迟钝”(见路1:22注释)。用作名词时,kōphos意为“哑巴”或“聋子”,视上下文而定。

33 鬼被赶出去,哑巴就说出话来。众人都希奇,说:“在以色列中,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事。”

  这是治愈的确凿证据,是几个月里最后记录下来的神迹。下一个神迹是发生在之后春天的令5,000人吃饱。圣经并没有说耶稣是不是在第二次加利利旅行布道之后于冬天退隐。耶稣许多神迹所引起的普遍兴奋,有可能遮掩救主施行神迹的主要目的,即在人心里和生活中推进天国。

34 法利赛人却说:“祂是靠着鬼王赶鬼。”

见太12:24注释。法利赛人也许竭力要止息基督的声音,或使百姓转过来反对祂,就设法使人相信基督行神迹的能力证明祂是与撒但结盟的。马太在这里没有记录耶稣的反应,暗示法利赛人的这种主张可能没有当着耶稣的面说,而是在百姓中间散布。

[第二次加利利之行:太9:35=路8:1-3。注释主要在《路加福音》] 。

35 耶稣走遍各城各乡,在会堂里教训人,宣讲天国的福音,又医治各样的病症。

  耶稣走遍。由于太9:36开始记录基督指示十二个人准备进行第三次加利利布道之行,而且这一部分记录的最后,说明了十二个人在加利利各城镇乡村旅行布道时基督的活动(太11:1),太9:35很可能是第二次加利利布道之行的总结。马太对第一次加利利布道之行也曾作过类似的总结(见太4:23注释)。

  各城各乡。这显然是希伯来语典型的夸张手法。鉴于加利利有200多个乡村(见路8:1注释),耶稣在加利利一年多传道的时间要访问其中的每一个是不可能的,或者说是极其困难的。

  教训。关于耶稣在会堂里的教训,见可1:39;路4:15,16注释。

  会堂。见本卷注释56-58页。

  天国的福音。见可1:1注释。

医治各样的病症。见太4:23注释。当基督差遣门徒出去传道时,祂也赐给他们医病的能力(太10:1)。有文本在“医治”后“百姓”。参太4:23。

[第三次加利利布道之行:太9:36至11:1=可6:7-13=路9:1-6。注释主要在《马太福音》。见本卷注释220页地图和231页年表] 。

36 祂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

  祂看见许多的人。见本卷注释220页地图和231页年表] 。马太就这样开始记录公元29-30年冬季的第三次加利利布道之行(见《历代愿望》359,364页;见可1:39注释)。关于这次旅行中发生的事,圣经很少提到,全部的记录几乎都是基督对十二个门徒的指示,为打发他们出去作准备。关于门徒本身,也没有特别的事记录下来。关于基督的经历,只记录了祂第二次访问拿撒勒(太13:54-58)。关于第三次的旅行与前两次的关系,见可1:39注释。

  在第三次布道之行时,十二个人要两个两个地出去,应用他们在耶稣的传道中所看到的原则。当十二个人在从事这项工作时,耶稣自己也在其他许多门徒陪伴下出去了(见路10:1;参《历代愿望》488页)。提到“许多的人”是指出了派遣十二个人的另一个原因——基督在第二次布道之行时期间,人们对祂的需求表明“作工的人少”(见太9:37)。第三次布道之行标志着基督传道的重要进展(见《历代愿望》395页)。

  困苦。直译是“疲倦”。有文本为“忧伤”或“困惑”。

  流离。rhiptō(“沮丧”,“投掷”或“俯伏”)。整个民族显然都已沮丧气馁,不再作出努力去改善他们的信仰状态。他们觉得前途是没有希望的。所以rhiptō主要不是指羊群的分散,而是指他们“沮丧”或“无助”的状态。

  没有牧人。见民27:17;王上22:17;结34:5。基督时代的牧人已沦为雇工(见约10:12,13)。到好牧人亲临时,发现自己的羊已经离散了。

37 于是对门徒说:“要收的庄稼多,作工的人少。

  于是对门徒说。基督这句话(第37,38节)是对十二个人说的,与祂后来在相似的环境下对七十个人所说的话几乎一样(路10:2)。见可2:10注释。

  收。常常比喻最后的审判(见太3:10,12;13:30,39)。一年多前,耶稣曾用收割比喻祂为撒玛利亚的叙加所作的传道工作(见约4:35-38)。

  作工的人少。只有很少的工人出去收割大量的庄稼,许多好庄稼不可避免地会损失。迄今只有一支福音队伍在田里为天国收割庄稼。如果不制定更为广泛的计划,即使在加利利的小小区域,多数庄稼显然也收不进来。

38 所以,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祂的庄稼。”

  所以你们当求。他们向庄稼的主祈求,并不意味着祂不在意或不知道需要更多的工人。十二个人把这个需要作为祷告的目标,为了使庄稼的主有机会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有满足这种需要的责任。

  如此祈求的主要目的,不是要告诉上帝祂否则就不知道的事情,也不是要说服祂去做否则祂就不做的事情,而是要使我们自己的心思意念与祂合作。基督无疑曾在祷告的时辰引导门徒,使这一小群人高度重视他们都所以认识的这一迫切需要。他们应当祈求,然后凭着信心去与上帝合作,以实现他们自己的祈祷(见太10:10注释)。

  打发。这里表示迫切希望“庄稼的主”打发愿意出去的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