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圣经库 > 40马太福音 > 正文

马太福音14--SDA圣经注释

第 十四 章

提要:1希律对基督的看法。3施洗约翰被砍头的原因。13耶稣退往野地:15在那里祂用五个饼两条鱼给五千人吃饱:22祂在海面上朝门徒走去:34在革尼撒勒登岸。病人只摸祂衣裳的繸子就医好了。

[ 施洗约翰殉道:太14:1,2,6-12=可6:14-29=路9:7-9。注释主要在《马可福音》。见40,228和234页年表] 。

1 那时,分封的王希律听见耶稣的名声,

2 就对臣仆说:“这是施洗的约翰从死里复活,所以这些异能从祂里面发出来。”

  臣仆。通常指仆役,但这里指希律的臣宰。

3 起先,希律为他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罗底的缘故,把约翰拿住,锁在监里。

  [约翰下监:太14:3-5;路3:19,20。注释在《路加福音》]。]

4 因为约翰曾对他说:“你娶这妇人是不合理的。”

5 希律就想要杀他,只是怕百姓,因为他们以约翰为先知。

6 到了希律的生日,希罗底的女儿在众人面前跳舞,使希律欢喜。

7 希律就起誓,应许随她所求的给她。

8 女儿被母亲所使,就说:“请把施洗约翰的头放在盘子里,拿来给我。”

9 王便忧愁,但因他所起的誓,又因同席的人,就吩咐给她;

10 于是打发人去,在监里斩了约翰,

11 把头放在盘子里,拿来给了女子;女子拿去给她母亲。

12 约翰的门徒来,把尸首领去埋葬了,就去告诉耶稣。

[使五千人吃饱:太14:13-21;可6:30-44;路9:10-17;约6:1-14。注释主要在《马可福音》和《约翰福音》]。

13 耶稣听见了,就上船从那里独自退到野地里去。众人听见,就从各城里步行跟随祂。

  听见了。马太指第1-12节所记载施洗约翰的死。耶稣似乎在第三次加利利布道之旅结束,就是在祂返回迦百农的时候接到约翰死讯的。马太提到这件事是促使耶稣退到加利利海对岸的原因之一(见可6:30注释)。

14 耶稣出来,见有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治好了他们的病人。

  出来。可能从他们渡海的船里出来。

15 天将晚的时候,门徒进前来,说:“这是野地,时候已经过了,请叫众人散开,他们好往村子里去,自己买吃的。”

  天将晚的时候。就是下午晚些时候(见可6:35注释)。

16 耶稣说:“不用他们去,你们给他们吃吧!”

17 门徒说:“我们这里只有五个饼,两条鱼。”

18 耶稣说:“拿过来给我。”

19 于是吩咐众人坐在草地上,就拿着这五个饼,两条鱼,望着天祝福,擘开饼,递给门徒,门徒又递给众人。

20 他们都吃,并且吃饱了;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来,装满了十二个篮子。

  零碎。就是“碎饼、碎鱼”(见可6:43注释)。

21 吃的人,除了妇女孩子,约有五千。

妇女孩子。马太的意思是没有把他们算进去,不是说他们没有吃。

[耶稣在海面上行走:太14:22-36=可6:45-56=约6:15-24。注释主要在《马太福音》和《约翰福音》。见本卷注释220页地图;231页年表;关于神迹,见本卷注释208-213页] 。

22 耶稣随即催门徒上船,先渡到那边去,等祂叫众人散开。

  随即。希腊语是eutheōs,各福音书的作者都记载,这件事与使5,000人吃饱的神迹发生在同一天,。可能是公元30年的三月底四月初。

  催。anagkazō(“强迫”或“迫使”,见路14:23注释)。耶稣是第一次觉得必须用这种权威和强迫的语气对祂的门徒说话(《历代愿望》378页)。eutheōs(“随即”)和anagkazō(“催”)暗示耶稣的匆促和急迫,以及门徒的犹豫和不情愿。

  约6:15说明了他们不情愿的原因(见《历代愿望》377页;见可6:42注释)。群众既深信耶稣就是所应许的弥赛亚和以色列的拯救者,就想当场加冕祂为王。门徒发现了群众的情绪,就积极主动地准备宣布祂为以色列王。犹大是十二门徒中第一个意识到群众情绪的意义,并提出拥立基督为王计划的(《历代愿望》第七十六章)。这种卤莽的做法会使基督在地上的使命过早结束。耶稣必须采取迅速而果断的行动,平息百姓普遍的情绪,并控制祂自己的门徒。

  先渡到。耶稣指示祂门徒和一些其他人先渡海的对岸去(见《历代愿望》382页)。

  那边。耶稣和门徒以及大批群众当时都在加利利海的东北岸,伯赛大东边不远处(见太11:21注释)。“那边”是他们当天早上来的地区。所以门徒是前往迦百农(见约6:17)。不很清楚为什么马可说他们是渡到“伯赛大”去(可6:45),除非他是指他们经伯赛大前往迦百农。他们就在伯赛大东边不远处,返回迦百农的航程必然马上经过伯赛大。没有证据表明在加利利海西岸有另一个“伯赛大”,如一些注释者以前所认为的那样。其实是风(见太14:24)迫使他们离开了原定的方向(《历代愿望》380,381页)。

23 散了众人以后,祂就独自上山去祷告。到了晚上,只有祂一人在那里。

  上山。就是上了加利利海边的山。加利利海东北岸的山十分陡峭。

  去祷告。见可1:35;3:13注释。耶稣在山上度过好几小时的光阴(见《历代愿望》379页),但一直关注着海面上的门徒(见《历代愿望》381页)。祂这次祷告有两个目的:首先是为了让祂自己明白如何向人传达祂使命的真正宗旨。其次是为了祂处于失望和考验时辰的门徒(见太14:24注释)。

  晚上。就是所谓的“第二个晚上”,约从日落到天黑(见可6:34注释),不是所谓的“第一个晚上”,从下午日头偏西到日落。门徒最后启程出海时,天快黑了(见《历代愿望》380页)。

  只有祂一人在那里。不单指身体。“只有”耶稣“一人”也是指连祂的门徒都不理解祂。在山间的静寂中,在布满星辰的穹苍之下,耶稣与祂的父进行交谈(见可1:35注释)。

24 那时船在海中,因风不顺,被浪摇撼。

  在海中。有文本为“离岸好几里”。耶稣赶上他们时,门徒已摇橹约行了十里多(约6:19)。平时他们一小时左右就能划那么远,但那天晚上他们用了约八个小时(见太14:25注释)。这就证明他们渡海时遭遇了很强的逆风。到迦百农的直线距离约为6里多,但是大风把他们吹到南面,而不是原定的方向,结果他们到迦百农以南,革尼撒勒平原附近(见太14:34;见路5:1注释),约为到迦百农直线距离的两倍。

风不顺。如果门徒在耶稣吩咐他们时马上动身渡海,可能就会避开这场暴风了。但是他的固执使他们耽搁到天快黑了才出发(见《历代愿望》379,380页)。如今过了约八个小时(见第25节注释),他们在为自己的性命而挣扎着。犹大曾带头酝酿强迫基督作王的计划。他无疑对基督断然下令门徒先于夫子乘船到对岸去心怀不满(见第22节;《历代愿望》718页)。后来犹大似乎一直在扰乱门徒同道的思想,挑起他们心中的不满(见《历代愿望》719,380页)。当门徒遵照基督的吩咐渡往海对岸时,他们心中充满了屈辱,失望,怨恨和焦虑的情绪。他们在海滩犹豫,产生了不信。风是逆向的,他们的心情也一样。但根据上帝天意的安排,风暴之海反成了平息他们心中风暴的手段。当我们遭遇苦难的黑暗风暴之海时,情况往往是这样。

摇撼。直译是“痛苦”,“折磨”。马可说他们“摇撸甚苦”。可6:48的“甚苦”和这里的“摇撼”是同一个希腊词。强烈的逆风显然使他们无法张帆,他们可能认为摇橹比在风中张帆更容易一些。

25 夜里四更天,耶稣在海面上走,往门徒那里去。

  四更天。自古以来,犹太人把夜晚分为三个更次(见哀2:19注释),但自从受罗马人的统治之后,他们就采用了罗马分四个更次的制度。

  耶稣往他们那里去。马可说,祂“意思是要走过他们去”,或至少让门徒认为祂想这么做(见可6:48;《历代愿望》381页)。同样,在以马忤斯“耶稣好像还要往前行”(路24:28)。那个晚上祂一直关注着他们。只有当他们绝望而求助,想平息他们心中的风暴时,耶稣才“往他们那里去”。

26 门徒看见祂在海面上走,就惊慌了,说:“是个鬼怪!”便害怕,喊叫起来。

  门徒们看见祂。“他们都看见了祂”(可6:50),而不是他们中一两个人的幻想。

  惊慌。鬼怪的观念可能很普遍(见约瑟弗斯《犹太战争史》i.30.7[599])。门徒心中显然还没有完全消除流行的迷信观念。

  鬼怪。Phantasma(“幽灵”,“幻象”,“鬼怪”),指某种不能用自然现像解释的物体出现。

  便害怕。门徒起先害怕得叫了起来,但几乎马上就认出所谓“鬼怪”原来是耶稣,便又喊叫起来,但这次是求救了。直到他们求救,耶稣才对他们说话(见可6:48-50)。

27 耶稣连忙对他们说:“你们放心!是我,不要怕!”

28 彼得说:“主,如果是你,请叫我从水面上走到你那里去。”

  彼得说。只有马太记录了彼得这次尴尬和几乎丧命的经历。彼得曾当过渔夫。他们中至少有四个人在成为门徒前曾从事打渔(见可3:16注释)。所以他自己和其他人都自然认为他应该作大家的代言人。他天生的领导倾气质,现在和在其他场合一样,使他过于自信并采取冲动和不明智的做法(见太16:21-23;17:4;26:33-35,69-75;约18:10,11;20:2-6;加2:11-14;关于彼得的品格,见可3:16注释)。

  如果是你。彼得心中并没有怀疑,否则他就不会从船上跨到风浪之中了。

  请叫我。彼得准备遵行耶稣的吩咐,在得到耶稣批准的保证之前,不会擅自行动。

29 耶稣说:“你来吧。”彼得就从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要到耶稣那里去;

  耶稣说:你来吧。基督可能不想让彼得在水面上行走。但是既然他不完全的信心促使他这样做,耶稣就本着那种精神接受了它(见太12:20注释)。

  在水面上走。彼得凭着信心从船上下去。现在是信心支持他行走在加利利水面上并给了他浮力。但信心只有在他继续注释耶稣的前提下才起作用。

30 只因见风甚大,就害怕,将要沉下去,便喊着说:“主啊,救我!”

  见风甚大。彼得显然暂时忘记了风浪。当他的脚适应了行走在水面上时,他似乎想起了自己在船上的同伴,并想知道他们对他的新技术有什么看法。他一时转过身去看那船,视线离开了耶稣。此刻他正处在两个浪头之间。当他转身再看耶稣时,已经看不到了(见《历代愿望》381页)。他所看到的只是狂风大浪。片刻的骄傲自满冲淡了信心,信心就失去了支撑力。

  就害怕。只要我们注视耶稣并信靠祂的恩典和能力,就永远不必害怕,但当我们转而关注自我和别人时,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害怕了。

  将要沉下去。彼得做了一辈子的渔夫,知道如何游泳(见约21:7)。但在这样的海里,连船都不安全,何况一个游泳的人呢。

  救我。原文动词的形式暗示彼得的呼求非常紧急。

31 耶稣赶紧伸手拉住他,说:“你这小信的人哪,为什么疑惑呢?”

  赶紧。上帝回答真心祈求摆脱时常袭击心灵之试探浪潮的祈祷并不迟疑。

  你这小信的人哪。耶稣本着爱心先救了彼得,然后责备他缺乏信心。祂没有指责彼得尝试在波浪上行走,而是责备他放弃了信心。彼得部分明白和认识了耶稣希望他在这个经历中学到的教训。但是如果他完全学到了这个教训,就不会在一年以后的大考验中失败了(太26:69-75;参《历代愿望》382页)。

  疑惑。Distazo(“犹豫”,“怀疑”,“动摇”)。当一个人决定不了在两个方向或做法中选哪一个时,就会犹豫。“一个人不能侍奉两个主”(见太6:24注释)。即使尝试这么做也会感到不舒服。

32 他们上了船,风就住了。

  他们上了船。彼得拉着耶稣的手,回到船上的同伴那里,沉默而顺服了(见《历代愿望》381页)。

  风就住了。直译是“风就疲倦了”(见太8:26)。风暴已达到了它的目的(见太14:24注释);门徒心中的急躁和对耶稣的埋怨消除了。

33 在船上的人都拜祂,说:“你真是上帝的儿子了。”

  都拜祂。见太2:11;8:2注释。这是门徒第一次,但不是最后一次叩拜基督(见太20:20;28:9;路24:52)。博士们曾拜过祂(见太2:11)。被耶稣用神迹医好的一些人也拜过祂(见太8:2;15:25等)。但这是门徒第一次公开承认耶稣是上帝的儿子,并把人对上帝的敬拜献给了祂。耶稣接受了他们的敬拜。鉴于门徒前一个晚上的怀疑和恐惧,这次信心的表白意义更加重大(见太14:24注释)。

  上帝的儿子。见路1:35注释。

34 他们过了海,来到革尼撒勒地方。

  革尼撒勒地方。显然指革尼撒勒地区或平原,而不是指名叫革尼撒勒的城镇。关于革尼撒勒平原,见路5:1注释。古时的基尼烈城位于这个平原的沿岸。据目前所知,基尼烈城的遗址如今被称为奥里玛废丘(Tell el `Oreimeh)。这个城市在基督的时代已不存在。

35 那里的人一认出是耶稣,就打发人到周围地方去,把所有的病人带到他那里,

  一认出是耶稣。就是当他们认出耶稣又回到他们中间时。

  病人。见可1:34注释。

36 只求耶稣准他们摸他的衣裳繸子;摸着的人就都好了。

  见可5:27,28注释。关于太14:35,36的时间顺序,见太15:1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