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圣经库 > 40马太福音 > 正文

马太福音17--SDA圣经注释

第 十七 章

提要:1基督变像。14治好被鬼附身的孩子,22预言自己受难,24缴纳圣殿税。

[基督变像:太17:1-13=可9:2-13=路9:28-36。注释主要在《马太福音》。见本卷注释221页地图;231页年表] 。

1 过了六天,耶稣带着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暗暗地上了高山,

  过了六天。关于基督变像的背景,见太16:13注释。基督变像可能发生在公元30年夏末。至公元30年的逾越节,加利利的民意已经转而与耶稣为敌(见太15:21注释)。犹太公会也加强了他们制止基督传道的计划(见太16:1注释;参可7:1,2)。在凯撒利亚腓立比,基督第一次对门徒说明了祂的受难和受死(见太16:21注释)。但他们像其他犹太人一样,认为弥赛亚是一位征服天下的君王,很难领会弥赛亚受苦受死的观念。他们像上一次一样,心情沉重,因为他们误解了耶稣传道的目的性质。

  这里提到了“六天”,是指从彼得表示相信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以来(太16:16)。路加(路9:28)说“以后约有八天”,就是约星期之后。连头带尾,一星期被称为“八天”(见本卷注释248-250页)。路加给出了一个大“约”(见路3:23注释)数,而不是准确的时间,是不寻常见的。

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这三位门徒已表现出比其他门徒能更好地理解基督要传给他们的真理。以前至少有一次,他们曾蒙拣选目睹神能的运行(见可5:37)。由于他们更深的属灵眼光,他们还将目睹祂在客西马尼园内极其痛苦的时辰(见可14:33)。耶稣带他们单独同祂上山,主要是为了那恐怖失望的时辰而预备他们(见《历代愿望》420页)。

暗暗地。路加补充说耶稣到那里去是为了“祷告”(路9:28)。这是耶稣与祂天父交通的特别时间之一(见可1:35注释),以便知道如何完全自己的使命(见可3:13注释)。这次的问题是如何帮助门徒明白祂使命的真正性质,预备他们面对祂的死亡(见太16:13注释)。那天整夜都是在山腰度过的(见《历代愿望》423页)。

耶稣显然和祂的伴侣们一直攀爬到天色太暗无法前进为止。耶稣变像之前,似乎已经化了晚上的相当一段时间祷告,因为随着时光消逝,夜间的露水浓浓地降在祂身上。祂祈求获得个人的力量去应付面前的大考验,并为祂的门祷告,祈求加强他们对祂是上帝儿子的信心,明白祂的受死乃是救赎计划的一部分,以便为试炼的时辰做好准备(见《历代愿望》420页)。所以祂祈求让他们看见祂神圣的荣耀。此前除了瞬间之外,那荣耀一直是对他们隐藏的(见路2:48注释)。

  高山。基督变像的地点不为人知。传统的说法是在加利利海西南约19公里、拿撒勒以东约9公里、海拔588米的他泊山。但是现在发现在基督的时代他泊山顶有一座堡垒和一个村落,因此耶稣似乎不可能在那里找到马太和马可所说到的孤寂之处(参《历代愿望》419页)。

  他泊山既然不再被视为基督变像的地点,一般做认为可能是在海拔2,794米的黑门山。凯撒利亚腓立比城就位于黑门山较低的斜坡上,而且在基督变像之前,祂和祂的门徒一直就在附近(见太16:13注释)。但这种认定也有困难。在凯撒利亚腓立比和黑门山地区,耶稣是“在希律和该亚法的势力范围之外”,“离法利赛人较远”(见《历代愿望》418页)。它是加利利境外的一个外邦人地区。所以基督暂时退到那里(见太16:13注释)。但是在基督变像之山的山脚,却有文士和拉比混在群众之中,设法羞辱耶稣和祂的门徒。这些群众很可能是犹太人。这似乎表明基督变像发生是在加利利,而不是在凯撒利亚腓立比的外邦人地区。

  况且在访问该撒利亚腓立比之后,基督变像之前,耶稣和门徒正沿着加利利海岸往南行(见《历代愿望》418页),离黑门山至少48公里。在门徒表达信心和基督变像之间的短短一周时间里,耶稣已回到加利利。所以他泊山和黑门山似乎都不是基督变像之山。

2 就在他们面前变了形像,脸面明亮如日头,衣裳洁白如光。

  变了形像。metamorphoō。这次神性透过耶稣的人性闪耀出来,与天上的光辉相交接(见《历代愿望》421页;见路2:49注释)。基督神奇的变像发生在祂正祷告而门徒正睡着的时候。

  三位同观福音书作者对这次经历的描述,排除了它是出于门徒,或只是彼得主观想象的看法。它决不是因白天旅途的劳累和因对基督预言自己受死的忧虑而产生的梦像或幻觉,而是一次真实的经验。多年之后,彼得宣称他和其他门徒曾“亲眼见过”耶稣的“威荣”、“尊贵”和“荣耀”,并见证说曾听到天父亲口宣布耶稣为圣子(见彼后1:16-18)。彼得提出这次神奇的经历,作为基督教信仰最伟大的确证之一。见约1:14注释。

  脸面。这里对基督的描述很像但以理(见但10:5,6)和约翰(见启1:13-15)的描述。在这种耀眼的白色光芒下,耶稣的脸面发生了变化(见路9:29)。这是从里面发出来的荣光,是耶稣披上人形之前在天上所享的荣耀(见约17:5),也是祂复临地球时所带的荣耀(见太25:31;帖前4:16,17;《历代愿望》422页)。摩西从律法之山下来时,脸上也发出了相似的荣耀(见出34:29;林后3:7)。当耶稣回来将永生赐给祂忠实的信徒时,他们无疑也会反映这种荣耀(见但12:3)。关于基督生平中其他神性闪现的时刻,见路2:48注释。

  洁白如光。参可9:3。圣徒的“白衣”(见启3:4,5,18等)将在新世界反映耶稣自己义袍的荣耀。

3 忽然,有摩西、以利亚向他们显现,同耶稣说话。

  摩西和以利亚。门徒显然要么从对方的谈话,要么通过上帝的启示认出两位天上的来宾。摩西是希伯来民族伟大的拯救者,立法者和奠基人。以利亚则是在大背道和大危机的时候拯救了希伯来民族。这是两位见证基督神性的活代表,正如“摩西和众先知”藉着他们的文字为祂作见证一样(见路24:44注释)。

  值得注意的是圣经记录以利亚(见王下2:11,12注释)和摩西(见犹9注释)一个未尝死味就变化升天,另一个则从死里复活。摩西和以利亚这时与基督在一起,不能证明死了的义人都已在天上。这两个人一个是从死里复活的,另一个是未尝死味就变化升天的。他们与基督在一起,是作为荣耀之国的预表,表明历代赎民都将荣耀之国中与祂同享荣耀(见太25:31;西3:4;帖前4:16,17)。

  同耶稣说话。路加补充说,他们在谈论“耶稣去世的事,就是祂在耶路撒冷将要成的事”(路9:31;参太16:21)。

4 彼得对耶稣说:“主啊,我们在这里真好!你若愿意,我就在这里搭三座棚,一座为你,一座为摩西,一座为以利亚。”

  彼得对耶稣说。彼得照例作为这班人的代言人(见太16:16,22注释)。路加补充说,彼得虽说了,“却不知道所说的是什么”(见路9:33)。马可则说彼得和其他人都“甚是惧怕”(见可9:6)。

  主啊。Kurios。据可9:5,彼得称耶稣为“拉比”(Hrabbi)。据路9:33,彼得称耶稣为“夫子”(Epistatēs)。关于福音书中的这种差异,见《马太福音》第三章补充注释二。

  让我们搭。有文本为“我愿意搭”。但《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均为“让我们搭”。

  三座棚。其实在夏末并不会下雨(见《SDA圣经注释》卷二110页;见太17:1注释)。唯一需要防护的就是夜间浓密的露水。不知道彼得是想用棚子来遮风避露,还是想到快要来到的住棚节。彼得期待以利亚宣布弥赛亚国度的来临(见第10节注释),所以就想到预言中与弥赛亚的统治有关的住棚节庆典(见亚14:16-19)。他可能认定摩西和以利亚在离住棚节这么近的时候显现,暗示他们是来参加庆典的。

5 说话之间,忽然有一朵光明的云彩遮盖他们,且有声音从云彩里出来,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你们要听祂!”

  一朵光明的云彩。可能使人想到旷野中的云柱(见出13:21,22注释)。那是上帝的荣光所照耀的(见民9:15,16;见出40:34注释)。参摩西在山上与上帝同在的经历(见出24:15-18注释)。那时他“进入云中”。云里隐藏着上帝的荣耀。门徒心中闪现的,可能是这个场面。他们也可能想到以利亚在迦密山的经历(见王上18:38;路2:48;约1:14注释)。

  遮盖。episkiazō(参路1:35;诗91:1)。马太和马可都没有说明,那朵云彩是遮盖基督和两位天上的来宾,或只是遮盖了门徒,或把他们都遮盖。但根据《路加福音》,似乎主要是遮盖门徒(路9:34)。

  声音。基督受洗时也曾有这样的声音(见太3:17)。后来在祂传道即将结束时(见约12:28)也有这个声音。天父在这三个场合亲自证明了耶稣的圣子身份。

  我的爱子。关于基督是上帝的儿子,见路1:35;约1:1-3注释;见《约翰福音》第一章补充注释。

  喜悦。基督在地上的一生中已完成了交给祂的任务(见约17:4),并为人树立了顺从天父旨意的完美榜样(见约15:10)。我们如果信靠我们的救主,也有权“行祂所喜悦的事”(约壹3:22)。

  你们要听祂。可能特指祂现在所赐有关祂即将受苦和受死的指示(见太16:21注释)。

6 门徒听见,就俯伏在地,极其害怕。

  俯伏在地。参结1:28;但10:9。像以西结和但以理这样的人曾蒙赐予异象。彼得,雅各和约翰则是亲眼看见的。

7 耶稣进前来,摸他们,说:“起来,不要害怕!”

  摸他们。耶稣之后而不是之前摸他们,间接地证明了这不是异象,而是客观的经验。况且圣经中没有三个人同时见同一个异象的事例。

8 他们举目不见一人,只见耶稣在那里。

  举目。马可说,三个人“忽然周围一看”(可9:8)。

  只。就是“惟有”。

9 下山的时候,耶稣吩咐他们说:“人子还没有从死里复活,你们不要将所看见的告诉人。”

  所看见的。horama,“景象”。请比较希伯来词chazon和mar'ah(见撒上3:1注释)。

  不要告诉人。耶稣把彼得,雅各和约翰带在身边,因为在十二个门徒中唯有他们已准备好领受祂要赐给他们的教训(见第1节注释)。如果他们把耳闻目睹的事说出去了,只会引起无益的惊讶和好奇,在那时并没有好处。主复活以前他们应当保持沉默,暗示直到那时其他门徒才做好理解的准备,并且他们的信心才会因三位目睹此事之人的见证而加强。此外,这三个门徒既亲眼看见两位战胜了死亡权势的人,就预备好相信基督论到祂复活的话(参路9:31),并将信心和勇气分给其他门徒。耶稣同样只带他们三位进入客西马尼园与祂一同祷告,将使这个教训形象地再现在他们面前。

10 门徒问耶稣说:“文士为什么说以利亚必须先来?”

  “文士”作为官方的解经者,将裁决这类的神学问题。关于文士,见本卷注释55页。

  基督变像与有关以利亚要来的讨论之间所存在的明显联系,似乎只是因为以利亚是两个显现与基督同在的人之一。然而玛拉基曾预言以利亚要担任弥赛亚的先锋(见玛4:5注释)。门徒以为以利亚现在已经来到,要宣布弥赛亚,保卫耶稣,确认祂作为弥赛亚君王的权威(见《历代愿望》422页;见约1:21注释)。但如果耶稣确是预言中的弥赛亚,就如门徒所欢喜盼望并相信祂的那样(见太16:16注释),那为什么以利亚此前没有出现呢?尽管耶稣已经清楚地告诉过他们,施洗约翰的生活和工作已应验了以利亚来到的预言,他们仍误解了施洗约翰的使命(见太11:14注释)。

11 耶稣回答说:“以利亚固然先来,并要复兴万事;

  在迦密山的惊人场面中,以利亚曾成功地将许多以色列人的心转向他们列祖的上帝(见王上18:37-40注释),制止了背道的可怕入侵。同样,施洗约翰也宣布了悔罪的洗礼和回归心灵诚实的敬拜(见玛3:1,7;4:6;路1:17注释)。约翰当然不是以利亚本人(见约1:21注释),但他带着“以利亚的心志能力”行在主面前(路1:17)。

12 只是我告诉你们,以利亚已经来了,人却不认识他,竟任意待他。人子也将要这样受他们的害。”

  不认识他。他们没有认出他是以利亚(见约1:10,11注释)。

  任意待他。犹太领袖不接受约翰,不相信他的信息,反而拒绝了他和他悔改的呼召(见路7:30-33;见太21:25,32注释)。希律囚禁了他(见路3:20注释),并在约一年后处死了他(见可6:14-29注释)。在基督变像以后没几个月,以色列的领袖也同样“任意待”祂了。

13 门徒这才明白耶稣所说的是指着施洗的约翰。

 [被鬼附身的孩子:太17:14-21=可9:14-29=路9:37-43a。注释主要在《马可福音》] 。

14 耶稣和门徒到了众人那里,有一个人来见耶稣,跪下,说:

15 “主啊,怜悯我的儿子。他害癫痫的病很苦,屡次跌在火里,屡次跌在水里。

  癫痫。见太4:24注释。

16 我带他到你门徒那里,他们却不能医治他。”

17 耶稣说:“嗳!这又不信又悖谬的世代啊,我在你们这里要到几时呢?我忍耐你们要到几时呢?把他带到我这里来吧!”

  悖谬。直译是“歪曲”或“败坏”。

18 耶稣斥责那鬼,鬼就出来;从此孩子就痊愈了。

19 门徒暗暗地到耶稣跟前,说:“我们为什么不能赶出那鬼呢?”

20 耶稣说:“是因你们的信心小。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有信心,象一粒芥菜种,就是对这座山说:‘你从这边挪到那边。’它也必挪去;并且你们没有一件不能做的事了。

  信心小。有文本为“不信”。门徒对自己的信心太大,对上帝的信心太小(见太8:26注释)。

  芥菜种。见太13:31,32注释。关于其他场合的类似比喻,见太21:21;可11:23;路17:6。芥菜种开始时可能很小,但里面蕴藏着生命的要素,一旦环境有利,就会生长。

  对这座山说。基督在这里寓指祂门徒在执行福音使命时所遭遇的巨大障碍。耶稣无疑不是要祂的门徒真的去乡间移山。祂是应许无论困难看上去有多么巨大,也无法阻碍祂拯救罪人神圣旨意的成就(见赛45:18;55:8-11)。

  没有一件不能做的事。“在上帝凡事都能”(太19:26)。

21 至于这一类的鬼,若不祷告、禁食,他就不出来(或作‘不能赶他出来’)。”

有文本没有这一节(见可9:29注释)。

[加利利的一次秘密旅行:太17:22,23=可9:30-32=路9:43b-45。注释主要在《马可福音》] 。

22 他们还住在加利利的时候,耶稣对门徒说:“人子将要被交在人手里。

  他们还住在。或“他们回来的时候”,就是回到迦百农。有文本为“他们聚集的时候”。

  被卖。或“被交付”(见可3:19;路6:16注释)。

23 他们要杀害祂,第三日他要复活。”门徒就大大地忧愁。

  第三日。见本卷注释248-250页。

他们就大大地忧愁。他们虽然知道他们的夫子正在谈论自己的死,还是希望发生什么事使夫子不至于死。

[半舍客勒圣殿税:太17:24-27。见本卷注释221页地图;231页年表;关于神迹,见本卷注释第208-213页] 。

24 到了迦百农,有收丁税的人来见彼得,说:“你们的先生不纳丁税(丁税约有半块钱)吗?”

  到了迦百农。耶稣和门徒最近显然(《历代愿望》432页)从加利利一次短暂旅行回来(见太17:22,23;见可9:30-32注释)。耶稣可能照常住在彼得家里(见可1:29;2:1注释)。祂留在加利利的余下几个星期都住在那里。

  收丁税的人。直译是“收取两个德拉克马(古希腊银币didrachmon)的人”。这些人不是为政府当局收税的税吏(见路3:12注释),而是奉命在各地区向每一位20岁以上的犹太自由男子征收半舍客勒圣殿税,以维持圣殿的人。这种税不像什一那样是强制性的,但被认为是一种宗教义务。关于这种税的起源及相关规定,见出30:12-16注释。根据《米西拿》(Shekalim1.1,《塔木德》松奇诺版第1页),在亚达月(我们的二月或三月间)的第一天将发布公布(见《SDA圣经注释》卷二108页)。亚达月十五日,“(兑换货币的)的专柜会将各省设立”,10天后也将在圣殿里设立(Shekalim1.3,《塔木德》松奇诺版第2页)。所以当年的圣殿税将会耽搁几个月。

  古希伯来的舍客勒(见《SDA圣经注释》卷一167,168页)已不再流通,但拉比的习惯要求支付半舍客勒圣殿税。“收丁税的人”会把当地的货币兑换成圣殿的硬币,并且每一笔交易上都要赚一点。“丁税”的希腊语didrachama是两个德拉克马,约等于半舍客勒,为一个古罗马便士(denarius)价值的两倍,被视为一天的工资(见太20:2注释)。

  来见彼得。可能因为耶稣住在彼得家里。

  你们的先生不纳丁税吗?不知道缴纳丁税的人有没有记录在案,也不知道来见彼得的人是否了解耶稣还没有纳过丁税。况且现在不是每年征收丁税的时候。人们似乎知道耶稣没有纳丁税。在几个月时间里一再刁难耶稣的文士们(见太16:1;可7:1-23注释),早就想为纳该丁税的事质问祂了。在这件事上责难耶稣显然不是心血来潮的,而是一个精心策划的阴谋的一部分。原文的“你们”是复数的。收丁税的人让这个问题牵涉到所有的门徒,而不只是彼得一个人。

25 彼得说:“纳。”他进了屋子,耶稣先向他说:“西门,你的意思如何?世上的君王向谁征收关税、丁税?是向自己的儿子呢?是向外人呢?”

  彼得说:“纳”。彼得的迅速回答被一些人理解为耶稣通常都缴纳丁税,而且彼得知道这件事。实际上彼得可能不知道耶稣有没有缴纳丁税。当有人问到耶稣纳不纳丁税时,彼得马上看出这个问题的异常性(见第24节注释),意识到其中暗示着对耶稣是否忠于圣殿的疑问。不缴纳圣殿税从表面上看当然意味着不忠于圣殿。彼得和其他门徒在精神上显然仍完全效忠于犹太的领袖(见《历代愿望》398页),彼得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不惜一切代价避免与他们的关系恶化。但这次和后来的场合一样(见太22:15-22),文士和法利赛人都竭力使耶稣左右为难。利未人、祭司和先知是免税的(《历代愿望》433页)。不缴纳丁税意味着不忠于圣殿,缴纳丁税则意味着耶稣不认为自己是可以免税的先知。

  进了屋子。可能是彼得自己的家(见第4节注释)。

  先向他。prophthanō,“先前”或“预料”。英语的“prevent”(防止)原来是这个意思,但现在又加上抢在人前面,在路上设置障碍,“阻止”或“妨碍”他的意思。该词在帖前4:15中为“之先”,也有这样的意思。耶稣这次先向彼得提出这个问题,从而“阻止”了他。

  关税。telos,“通行税”,通常对商品或财产征收(见路3:12注释)。

  外人。就是不属于王室的人,即国王的臣民。

26 彼得说:“是向外人。”耶稣说:“既然如此,儿子就可以免税了。

  耶稣作为一名教师或拉比,本可要求免税。但祂放弃了这个正当的要求(见27节注释)。

27 但恐怕触犯(“触犯“原文作”绊倒“)他们,你且往海边去钓鱼,把先钓上来的鱼拿起来,开了他的口,必得一块钱,可以拿去给他们,作你我的税银。”

  但。收圣殿丁税的人没有合法的权利要求耶稣缴纳半舍客勒。耶稣的缴纳只是权宜之计,并不是出于义务。为了避免争论,祂放弃了自己的权利;为了与祂的死敌和平相处,祂做了非法要求祂去的事情。祂显然不愿意让人责难祂对圣殿的忠诚,无论这种责难是多么的不公正。基督的做法为每一个基督徒提供了一个教训。我们应当尽力与所有的人和平相处,在必要时做超出所要求我们做的事情,以免与反对真理的人产生不必要的冲突(见罗12:18;来12:14;彼前2:12-15,19,20)。但是在任何情况下,基督徒都不可为取悦他人而在原则上让步(见《历代愿望》356页)。

  触犯。skandalizō,直译为“诱使”(见太5:29注释)。关于基督徒有责任认真考虑自己的做法,免得成为别人的绊脚石,见林前8:8-13。

  往海边去。就是往加利利海边去。迦百农在加利利海边(见太4:13注释)。

  钓。这是《新约》中唯一一次提到钓鱼。

  一块钱。statēr,一块价值四德拉克马的银币,约为一舍客勒(见《SDA圣经注释》卷一168页;卷四49页)。尽管一些人愚昧地尽量幻想排除这件事的超自然因素,但彼得在特定的时刻捉到那条特定的鱼,这无疑是一个神迹,而且鱼口里的银钱刚好够用。

  作你我的税银。这笔钱正好够付两个人的丁税。事情就这样解决了。彼得捉住了鱼,将税银付给收丁税的人。

  这个神迹是为了给彼得留下深刻的印象。彼得是一个职业的渔夫,知道鱼口里不可能有钱,尤其是哪个场合所需要的特定数目。他也知道自己奉命在那个特定的时间捉到那条特定的鱼是不可能的(见路5:8,9注释)。耶稣行这个神迹不是为了自己(见太4:3注释),尽管有半舍客勒是为祂纳的。这个神迹是要教训彼得,并止息收税人的批评。他们曾试图将基督列为普通的以色列人,从而挑战祂教导别人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