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圣经库 > 40马太福音 > 正文

马太福音20--SDA圣经注释

第 20 章

提要:1基督用葡萄园工人的比喻,说明上帝不欠任何人;17预言祂的受难;20藉着答复西庇太儿子的母亲,教导祂的门徒要谦卑;30治好两位盲人。

[葡萄园的工人;太20:1-16。关于比喻,见本卷注释203-207页]。

1 “因为天国好象家主清早去雇人进他的葡萄园做工,

  因为。太19:30和20:1的间隔,掩盖了两章之间在时间和题材上的紧密联系。耶稣与富裕的青年官吏的谈话(太19:16-22),以及祂随后与门徒的讨论,导致祂讲述葡萄园工人的比喻。这个比喻实际上是特别说明太19:30所表达的真理。比喻的结尾重复那个真理是为了强调(太20:16)。比喻前后的重复是要强调比喻的特殊教训(见《天路》390页)。

  讲这个比喻是为了回应门徒所提出的问题:“将来我们要得什么呢”(太19:27)?他们已经“撇下所有的”来跟从耶稣,所以希望获得奖赏来补偿他们的牺牲。耶稣保证了这样的奖赏(第28,29节),但伴随着一个警告,大意是他们不要以为自己是最先跟从耶稣的,就指望得到比天国所要接纳的其他公民更大的奖赏和尊荣。耶稣在葡萄园工人的比喻中,说明了上帝对待献身服侍祂之人的方式,以及他们得奖赏的依据(见《基督比喻实训》396页)。比喻的教训是,他们得到的奖赏不比别人多也不比别人少,因为天国的公民是平等的。

  天国。见太3:2;4:17;5:2;路4:19注释。

  好像。这是引出比喻的常用语。关于解释比喻的原则,见本卷注释第204页。

  家主。oikodespotēs,见路2:29注释。这里的“家主”指主人(见太20:15)。

  清早。hama prō?(见可1:35注释),即黎明。

  雇人。在东方国家,至今散工仍聚集在市场上等人雇用。

  他的葡萄园。先知以赛亚曾说主的葡萄园是以色列(见赛5:1-7)。

2 和工人讲定一天一钱银子,就打发他们进葡萄园去。

  和工人讲定。在东方国家,所有涉及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都需要讨价还价。见约9:4注释。

  一钱银子。dēnarion,罗马便士(denarius)。“一钱银子”与约重0.125盎司或3.89克(见本卷注释49页)。其价值大于今日的“分”,虽然只是一元钱的小小部分,但比现在有更大的购买力,因为它是普通工人一天是工资。当时的工作日是从黎明到黄昏。

3 约在巳初出去,看见市上还有闲站的人,

  巳初。约上午九点(见本卷注释第50页)。

市上。见太11:16;可7:4注释。市场可能位于城镇的交通要道或城门口。

闲站。见第6,7节。

4 就对他们说:‘你们也进葡萄园去,所当给的,我必给你们。’他们也进去了。

  所当给的。就是公平的,与这些人的劳动时间相称。在这种情况下,被雇较晚的人就不讨价还价了。他们没有提问,只是听从了雇主的吩咐,相信他的承诺和公平。

5 约在午正和申初又出去,也是这样行。

  午正和申初。就是中午和下午三点。

6 约在酉初出去,看见还有人站在那里,就问他们说:‘你们为什么整天在这里闲站呢?’

  酉初。约在下午五点。这时去作工的人在黄昏前只能工作很短的时间(见第12节;又见第2节注释)。那是一天最舒服的时间。

  你们为什么整天在这里闲站呢?比喻的上下文暗示前面的工人被雇用时,这些人不在市场,所以并没有拒绝过主人以前的邀请,见《基督比喻实训》399页)。

7 他们说:‘因为没有人雇我们。’他说:‘你们也进葡萄园去。’

  没有人。可能是那天晚些时候,也可能是一整天。

8 到了晚上,园主对管事的说:‘叫工人都来,给他们工钱,从后来的起,到先来的为止。’

  到了晚上。可能在黄昏(见第12节注释)。

  园主。就是“家主”(见第1节注释)。

  叫工人都来。他们似乎一直工作到被管事的叫来。管事的人是受家主委托担任监工的。

  给他们工钱。依照《旧约》的规定(见利19:13),雇主必须在每天结束时与散工结帐。这个明智的规定是要防止缺德的雇主拖延或扣留工资。

  从后来的起。这似乎不符合惯例,但就比喻的教训而言,需要按这样的顺序。如果工人按照受雇的顺序领工资,可能就不会发生最先受雇的人不满的情况了。比喻的教训排除了某些人所提出的解释,即认为“整天劳苦受热”的人没有达到应有的殷勤,因此“园主”要给他们一个教训。

9 约在酉初雇的人来了,各人得了一钱银子。

  一钱银子。见第2节注释。

10 及至那先雇的来了,他们以为必要多得;谁知也是各得一钱。

  那先雇的。他们代表那些自以为作出更大牺牲和更殷勤的服务,而指望得到优惠待遇的人,也代表最先接受上帝呼召到祂葡萄园作工的犹太人(见《基督比喻实训》400页;《SDA圣经注释》卷四26-32页)。

11 他们得了,就埋怨家主说:

  埋怨。门徒们既认为自己是“首先”的(见太18:1注释),无疑就意识到耶稣此时是在一定的程度上称他们为爱埋怨的人(见太19:27,30)。他们至少没有像那天后来的工人那样,以信靠的精神接受在主的“葡萄园”服务(见太20:4注释)。

  家主。见第1节注释。

12 ‘我们整天劳苦受热,那后来的只做了一小时,你竟叫他们和我们一样吗?’

热。kauson,“[(太阳的)炎热”或“(风的)灼热”。七十士译本用Kausōn在后一种含义指从沙漠刮来的灼热空气(见耶18:17注释)。

和我们一样。先雇的人看到家主对其他工人这么慷慨,自然以为自己会得更多。他们可能推测,既然“只做了一小时”就得了一钱银子,他们就该得12钱银子。他们指望得到更多,因为他们不明白那天支付工资的依据是什么(见第15节注释)

13 家主回答其中的一人说:‘朋友,我不亏负你,你与我讲定的不是一钱银子吗?

  其中的一人。似乎是那批人的代言人(参太19:27注释)。

  朋友。家主和蔼地作答。先来的工人指责他对他们不公平,所以他解释说,自己的行动完全是出于慷慨,而不是公平的问题(见第14,15节)。

  与我讲定的。先来的工人曾自愿讲定工价,所以埋怨是没有正当理由的。家主已经支付了所讲定的工资。

14 拿你的走吧!我给那后来的和给你一样,这是我愿意的。

  拿。直译是“拿起来”。

  我愿意的。这里的“愿意”是指决断,而不只是意愿。

15 我的东西难道不可随我的意思用吗?因为我作好人,你就红了眼吗?’

  难道不可。家主不提任何法律规定,只是问:“难道我不可以做我要做的事情吗?”

  我的意思。(见第14节注释)。家主显然很希望能得到更多的帮助来收割庄稼。在这么需要帮助的时候,最后一批工人的愿意帮忙似乎拨动了他的心弦。他认为他们的愿意帮忙是一种支援,现在他表达对这种支援的感激。

因为我作好人。他们指责他偏爱心,暗示对他们个人造成了伤害。家主解释说,这不是公平不公平的问题,而是慷慨的问题。他已经公平地对待了所有雇来帮忙的人,难道他不可以决定多给一点吗?耶稣在这里清楚地说明了上帝的恩典不是赚来的,像拉比所教导的那样。基督徒工人不跟上帝讨价还价。如果上帝只按严格的公平待人,就永远没有人配得上天无比慷慨的奖赏和永生了。在上天眼中,最重要的不是学问,地位,才能,时间的长短,工作的数量或看得见的成果,而在我们从事指定工作的乐意精神(见《基督比喻实训》397页),以及我们工作时的忠诚(见《基督比喻实训》402页)。

你就红了眼吗。他们所做的,并没有超过所讲定的,所以没有权利要求得到特别的补偿(见路17:10注释)。有译本为 “你嫉妒我的慷慨吗”?关于“红了眼”,对太6:22-24注释。

16 这样,那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了。(有古卷在此有“因为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

  在后的将要在前。见太19:30;20:1注释。

被召的人多。见太22:14注释。有文本没有这句话。

[耶稣预言自己的死:太20:17-19=可10:32-34=路18:31-34。注释主要在《马太福音》] 。

17 耶稣上耶路撒冷去的时候,在路上把十二个门徒带到一边,对他们说:

  上耶路撒冷去。福音书的作者一再谈到耶稣在最后离开加利利之后,前往耶路撒冷(见太19:1,2;路9:51注释)。耶稣在地上一生的最后几个月里,曾多次进出耶路撒冷和犹太地,但主要在撒玛利亚和比哩亚传道。现在可能是公元31年三月底或四月初。耶稣在逾越节前的星期五到达伯大尼(见约12:1;《历代愿望》557页)。

  太20:17-28的事件无疑发生在到达耶利哥之前的路上。这里的约旦河流域低于地中海平面约300米,所以是“上耶路撒冷去”,那里高于海平面760多米(见可10:46;路10:30注释)。但犹太人所说的说上耶路撒冷去”不只在地理意义,还表明耶路撒冷是犹太民族生活的中心,是他们指望得到领导的地方。由于不久之后逾越节就开始了,“上耶路撒冷”的所有道路,无疑都挤满了前去参加崇拜的旅客。

  把十二个门徒。耶稣曾独自行在门徒前面。祂的举动使他们充满了敬畏(见《历代愿望》547页;见可10:32注释)。《马可福音》的记载比《马太福音》更加详细和生动。

  到一边。就是离开其他前往耶路撒冷的人,很可能也离开十二个人之外的门徒。他们无疑是陪伴耶稣前往耶路撒冷的。这次的指示只给门徒的核心成员。但即使是十二个门徒,在多次得到教诲之后(见路18:31注释),依然没有领会弥赛亚必须为世人的罪受死的事实。

18 “看哪,我们上耶路撒冷去,人子要被交给祭司长和文士。他们要定祂死罪,

  上耶路撒冷去。见第17节注释。

  人子。见太1:1;可2:10注释。

  交给。这是马太所记载耶稣第三次设法告诉十二个门徒有关祂的受苦和受死(见太16:21;17:22,23;参可8:31;9:31;10:32-34)。路加也记载了这三个场合(见路9:22,44;18:31-33),还提到了马太和马可都没有提到的另外三个场合(见路12:50;13:33;17:25)。后三个场合是顺便提到基督受苦和受死的,不是专门讲述这个题目,并且发生在只有路加记载的祂在比哩亚的传道期间(见路18:31注释)。

  祭司长。见太2:4注释。

  文士。见本卷注释51,55页。

  定祂死罪。自从耶稣两年前治好毕士大池边的瘫子后,犹太人一直密谋杀害祂。无论祂走到哪里,他们都派探子跟随祂(见约5:18注释;《历代愿望》213页)。祂在加利利传道的成功使他们加强了这些努力(见路5:17注释)。从那以后,他们就更大胆地屡次公开攻击祂(见太15:21;16:1;可7:1,2注释)。最近祂在比哩亚传道期间,他们曾多次要逮捕并杀害祂(见太19:3注释)。他们的计划正迅速形成,特别是从几周前拉撒路复活之后。

19 又交给外邦人,将祂戏弄,鞭打,钉在十字架上;第三日祂要复活。”

  交给。耶稣第一次明确提到外邦人,就是罗马当局将执行祂的死刑。

  钉在十字架上。耶稣在三年前曾告诉过尼哥底母,祂将被“举起来”,暗示被钉十字架(见约3:14注释)。现在祂第一次明确地预言祂受死的方式。

  第三日。见本卷注释248-250页。

20 那时,西庇太儿子的母亲同她两个儿子上前来拜耶稣,求祂一件事。

[雅各和约翰的野心:太20:20-28=可10:35-45。注释主要在《马太福音》]。

西庇太儿子。即雅各和约翰俩兄弟(见路5:10)。他们的母亲可能是撒罗米(见太27:56;参可15:40;16:1)。她也许是耶稣的母亲马利亚的姐妹(见约19:25注释)。她是那一群在途中陪伴和照顾耶稣及其门徒需要的妇女中的一位(见路8:1-3;参《历代愿望》548页)。马可特别指出雅各和约翰亲自向耶稣提出了他们的要求(可10:35),马太却不提他们的名字,只说他们的母亲提出了请求。这位母亲曾鼓励儿子们的野心,并陪他们带着这个野心来到耶稣面前(见《历代愿望》548页)。显然是她提起了这个话题(见太20:20),然后雅各和约翰为自己说话(见可10:35;见太20:22注释)。

  上前来。这个重要的事件与上面的经文密切联系(第17-19节)。请想一想耶稣刚才那么明确地宣布自己即将受难,雅各和约翰就带着要在天国里居首的自私要求来到祂面前!在这里,人心的自私动机与上帝无私的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雅各和约翰也许想到了耶稣所宣布“当人子坐在祂荣耀的宝座上的时候”(太19:28),十二个门徒也要坐在十二个宝座上,就提出了紧挨耶稣宝座的请求。

  拜。见太8:2;15:25注释。

21 耶稣说:“你要什么呢?”她说:“愿你叫我这两个儿子在你国里,一个坐在你右边,一个坐在你左边。”

  你要什么呢?耶稣对这位母亲讲话,可能是出于尊重,因为那两个门徒也和她在一起。

  在你右边。雅各和约翰所求的是两个最尊贵最有权柄的地位。

  在你国里。《马可福音》为“在你的荣耀里”(可10:37),与“祂荣耀的宝座”(太19:28)相似。关于基督国度的性质,见太3:2;4:17;5:2;路4:19注释。

22 耶稣回答说:“你们不知道所求的是什么;我将要喝的杯,你们能喝吗?”他们说:“我们能。”

  你们……所求的。直译是“你们为自己求”。“你们”说明雅各和约翰也为自己说话了(见第20节注释)。

  杯。寓指耶稣将在客西马尼园中,在受审时,以及在十字架上所饮的苦杯(见太26:39;可14:36;路22:42;约翰18:11)。圣经中常用“杯”来象征苦难或刑罚(见赛51:17;耶49:12;哀4:21;见诗11:6;16:5注释)。

  有文本在这里还有“我所受的洗你们能受吗?”“受的洗”baptizō,见太3:6注释。这里显然采用象征意义。正如“杯”代表耶稣的苦难,“洗”则代表祂的死(见罗6:3,4;见路12:50注释)。

  我们能。雅各是十二使徒中最先殉难的(见徒12:2)。他的弟弟约翰则比其他门徒活得都长(见《使徒行述》542,569页)。

23 耶稣说:“我所喝的杯,你们必要喝;只是坐在我的左右,不是我可以赐的,乃是我父为谁预备的,就赐给谁。”

不是我可以赐的。耶稣没有公开责备这两弟兄的卤莽,而是婉转地开导他们。雅各,约翰和他们的母亲显然是单独来见耶稣的。

我父。作为众人中的一员,耶稣没有运用自己的王权(见《约翰福音》第一章注释)。

  为谁预备的。在天国中,地位的授予不是根据影响或偏爱,也不是挣来的。它只依据适合性,而适合性是根据为别人服务的精神来衡量的(见太20:15注释)。得胜的人才受到邀请与基督同坐祂的宝座(见启3:21补充注释)。

24 那十个门徒听见,就恼怒他们弟兄二人。

  恼怒。那十个人认为雅各和约翰想占他们的便宜,因为这弟兄俩可能与耶稣有亲戚关系(见第20节注释)。

25 耶稣叫了他们来,说:“你们知道外邦人有君王为主治理他们,有大臣操权管束他们。

  君王。这不是耶稣第一次教导门徒谦卑与服务了(见太18:1,3;可9:35注释)。

  为主。直译是“辖制”或“统治”。行使属世的权威有赖于权柄。别无他法。

26 只是在你们中间,不可这样;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

  不可这样。在世上,身居要职的人喜欢“辖制”手下的人。但在天国的公民中间,权力,地位,才干和教育都只能奉献为别人服务,决不可以用来辖制别人。

  愿为大。见可9:35注释。最大的人要最无私地为别人服务。耶稣对“为大”愿望的认可显然是根据服务而不是根据统治。

  用人。diakonos,“侍者”,“仆人”或“执事”(见可9:35注释)。

27 谁愿为首,就必作你们的仆人。

  仆人。doulos,或“奴隶”。

28 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

  人子。见太1:1;可2:10注释。耶稣的一生是伟大服务的人生。祂在服务中始终没有利用拉比们通常所拥有的特权。祂没有属于自己的财产可称。祂从来没有为自己的利益运用神能。

  命。psuchē(见太10:28注释)。

  赎价。lutron,“赎金”,“赎罪”或“补偿”。Lutron在纸莎草文献中指为使奴隶成为自由人而支付的赎金。它也用来指为赎回一件抵押品支付的赎金。其同源的动词lutroō译为“赎”或“得赎”(见路24:21;多2:14;彼前1:18)。耶稣在这里第一次说明祂受死的替代性质。以赛亚先知在祂作出这种牺牲之前七百就已宣布祂崇高牺牲的这个方面(见赛53:4-6注释)。基督的死确实树立了榜样,但远不止于此。耶稣首先是替人受死,否则祂就无法将人从罪恶里拯救出来了(见太1:21注释)。关于促使耶稣为罪人作出这一伟大牺牲的精神,见腓2:6-8。

有人认为耶稣是向魔鬼或上帝支付“赎价”,那是没有根据的。

 [盲人巴底买:太20:29-34=可10:46-52=路18:35-43。注释主要在《马可福音》。见本卷注释223页地图和231页年表]。

29 他们出耶利哥的时候,有极多的人跟随祂。

30 有两个瞎子坐在路旁,听说是耶稣经过,就喊着说:“主啊,大卫的子孙,可怜我们吧!”

31 众人责备他们,不许他们作声;他们却越发喊着说:“主啊,大卫的子孙,可怜我们吧!”

32 耶稣就站住,叫他们来,说:“要我为你们做什么?”

33 他们说:“主啊,要我们的眼睛能看见!”

34 耶稣就动了慈心,把他们的眼睛一摸,他们立刻看见,就跟从了耶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