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圣经库 > 41马可福音 > 正文

马可福音07--SDA圣经注释

第 7 章

提要:1 法利赛人挑剔门徒饭前没有洗手。8 他们用人的遗传废弃上帝的诫命。14 食物不能污秽人。24祂医好了叙利腓尼基妇人被鬼附的女儿,31 和一个耳聋舌结的人。

[ 关于遗传与仪文不洁之争:可7:1-23=太15:1-20。注释主要在《马可福音》。见本卷注释220页地图;参第18,96-100页]。

1 有法利赛人和几个文士从耶路撒冷来,到耶稣那里聚集。

  在这里,马太和马可都省略了迦百农会堂里的重要事件,就是在耶稣快要讲完生命之粮的道理时,加利利民众的情绪开始与耶稣敌对了(见约6:25 至7:1;见太15:21注释)。耶稣与平时相反,在逾越节期间留在了加利利(见约7:1;参《历代愿望》395页),无疑安静地照顾着百姓的需要(见可6:56注释)。节后不久,可能是四月底五月初,发生了这次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争论。他们是最近从耶路撒冷回来的。

  法利赛人。见本卷注释第51,52页注释。

  文士。见本卷注释第55页;见可1:22注释。

  从耶路撒冷。耶稣最近第三次加利利布道之旅中福音的迅速传播,使犹太领袖们大为惊慌(见太15:21;可6:14)。所提到的这些人无疑或多或少是犹太公会官方代表团的成员,奉派遣特为寻找藉口,以制止耶稣的传道工作(参《历代愿望》395页)。

2 他们曾看见祂的门徒中有人用俗手,就是没有洗的手,吃饭。

  他们曾看见。法利赛人和文士当然知道,门徒们只是效法耶稣的习惯(参路11:38注释)。这是间接地质问耶稣。文士和法利赛人有意说祂藐视他们的律法。他们用间接的手段可能为了避免得罪那些对耶稣有好感的人。耶路撒冷的领袖们蔑视加利利人为无知小民,通常称他们为`amme ha'ares,直译是“土民”(见本卷注释第55页)。这场交锋就是在这群纯朴真诚的加利利人中间进行的。

  俗。koinos,原来的意思是“普通”,就是许多人所共有的。后来有了“粗俗”或“亵渎”的意思。马可在本节用的就是这个意思(参徒10:14注释)。

没有洗的手。马可显然是为非犹太人写的(见本卷注释第564页)。他们可能不了解这些探子所提问题的性质,所以马可解释“俗”的意思。《马太福音》大概主要是为犹太人写的(见本卷注释第273页),所以就没有这样的解释。这里提到的洗乃是严格的仪式,而无关清洁卫生。据说这种仪式是将少量的水倒在第一只手的手指和手掌上,然后用另一只托起这只手,好使水从手掌流到手腕,但不要再往下流了。这期间要当心,免得水流回以手掌。然后交替着用一只手掌摩擦另一只手。所需要的水量至少是一个半鸡蛋壳所能盛的水量。然而似乎在没有水的地区允许干洗,即人可以按规定的方式只做出洗手的动作。

饭。直译是“饼”,但这里泛指“食物”。

3 (原来法利赛人和犹太人都拘守古人的遗传,若不仔细洗手就不吃饭;

古人的。指年长的拉比或律法的解释者。

遗传。paradosis,直译是“出让”,“托付”;所以是“传统”的意思,是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托付给某人的东西。paradosis在福音书中指以摩西五经为核心的庞大的口传拉比规条体系(见申31:9;箴3:1注释)。耶稣对当时犹太教体系的抨击,主要集中在拉比的遗传。

  随着时间的推移,起初旨在保护《旧约》成文律法的口头遗传,逐渐被视为比律法本身更加重要了(见《历代愿望》395页)。据认为,一个人机械地遵守口头的遗传,自然也就遵守了成文律法,包括十诫。换一句话说,只要人按照律法传统解释的字句去做,就不必顾及成文律法的精义了。这种律法主义体系使宗教沦为形式,废弃了真敬拜与顺从的精神。而没有这种精神,人敬拜上帝也是枉然的(见约4:23,24;参可7:7)。一种靠行律法称义的体系代替了救恩的计划,而上帝则计划让人藉着救恩的计划,因信而获得义(见罗9:31,32;10:3)。。

基督设法使上帝所启示的全部指示都在祂子民的思想和生活中恢复其正确的位置。祂竭力遵行上帝的话,胜过听人的话。祂努力废除只有外表形式的宗教,而培育内心宗教的真精神。

  若不仔细洗手。见2节注释。

  仔细。pugmē,直译是“拳头”;根据这里所用的形式,意思是“用拳头”。有人认为pugmē在这里的意思可能是“手里满了(水)”。有文本为pukna,意思是“精神旺盛”,“勤劳”或“经常”。

4 从市上来,若不洗浴也不吃饭;还有好些别的规矩,他们历代拘守,就是洗杯、罐、铜器等物。)

  市上。就是大街的市场,买卖商品的地方(见太11:16注释)。拉比的观点认为:人在市场上与人群混杂时,不可避免地会与仪文上不洁净的人或东西接触,所以就“污秽”了。

  洗浴。有文本为“洁净”。

  别的规矩。可能包括器具,衣服(见利11:32),手和脚(参出30:19-21)。

  历代拘守。传统世代相传,老师教导,学生接受的。

  罐。xestai(单数是xestēs),一种罗马量器(sextarius),容量约为半品脱(见本卷注释第50页)。Xestēs是《马可福音》中若干拉丁词源的词之一。

  铜。或“青铜”。有文本在后面还有“桌子”,即“睡椅”或“床”。

5 法利赛人和文士问祂说:“你的门徒为什么不照古人的遗传,用俗手吃饭呢?”

  照。喻指“生活”。参以诺与上帝同“行”(见创5:24)。门徒的生活方式,使法利赛人和文士不安。

6 耶稣说:“以赛亚指着你们假冒为善之人所说的预言是不错的。如经上说: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

  以赛亚。见赛29:13注释。以赛亚的话是描写他那个时代的以色列人,但是上下文说明的,那段话对于基督时代的犹太人也是适合的(见申18:15注释)。所以当基督说“以赛亚指着你们预言”时,祂并不是指以赛亚特地预言了基督时代犹太人的某件事实,而是说以赛亚对他那个时代以色列人的描述十分(见可7:6)适合于基督时代的人。

  假冒为善。见太6:2注释。

  尊敬我。“古人”(3节)表面上遵守上帝的旨意,实际上“将人的吩咐当作道理教导人”(7节)。这是因信得救还是靠行为得救的问题。耶稣宣布:凡敬拜上帝的人,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祂(见约4:23,24)。强调这个真理,使基督与犹太领袖们发生剧烈的冲突。高举人的规条,甚至是人对上帝要求的解释在“律法上更重的事”(太23:23)之上,现今并不亚于昔日。

7 他们将人的吩咐当做道理教导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

  当作道理教训人。直译是“当作教训教导人”。

8 你们是离弃上帝的诫命,拘守人的遗传”;

  上帝的诫命。这里的单数形式指所有上帝的命令,──祂所显示的一切旨意(见太22:37,39注释)。上帝的“命令极其宽广”(诗119:96),包括“人所当尽的本分”(传12:13)。摆在我们面前的理想是:要“完全”,像我们“在天上的父完全一样”(见太5:48注释)。

  遗传。“人的遗传”与“上帝的诫命”形成了毫不妥协的对比。有文本在后面还有“就是洗杯,罐和其他这样的事”。

9 又说:“你们诚然是废弃上帝的诫命,要守自己的遗传。

  诚然。请注意基督话中讽刺的语气。

10 摩西说:‘当孝敬父母’;又说:‘咒骂父母的,必治死他。’

  摩西说。基督引用的经文的第一部分来自第五诫,第二部分来自律法书的民法部分(见出21:17)。

  治死。这个希腊词语反映了希伯来习语“必定死”的意思(见创2:17注释)。换一句话说,死是违犯第五条诫命不可避免的惩罚。

11 你们倒说:‘人若对父母说:“我所当奉给你的,已经做了各耳板”(各耳板就是供献的意思),

  你们倒说。耶稣在这里举一个特例,解释祂所说“你们诚然是废弃上帝的诫命,要守自己的遗传”(9节)的意思。因此耶稣在本节证明了犹太人敬拜上帝也是枉然的事实(见7节)。他们指控基督废除了律法;祂却指出他们藉着对律法的传统解释,实际上做了他们所诬告祂做的事情(见太5:17-19,21,22注释)。

  各耳板。korban,源于希伯来词qorban(“礼物”,“祭物”),直译是“带到面前的东西”。在东方国家,若不送礼,就别想接近上司。因此,人所宣布为“各耳板”的任何东西都奉献给上帝和圣殿了。

  供献。显然主要为非犹太读者而写的(见本卷注释第564页),马可在这里解释了一个他们所不太明白的词。

12 以后你们就不容他再奉养父母。

  容。或“准许”(见太19:14注释)。

  不再奉养。经祭司的批准,以上帝的需要为藉口,一个人可以这样以宗教的名义诈取自己父母的东西。

  宣布为“各耳板”的东西已奉献给圣殿的神圣用途(见11节注释)。父母不可以碰这样“奉献”了的东西,但是这个不孝的儿子在世时却可以使用它。他藉着虔诚的高调表白规避了尽孝的义务。用这种迂回的方法,祭司们纵容贪婪的信徒解除奉养父母的严肃责任。

13 这就是你们承接遗传,废了上帝的道。你们还做许多这样的事。”

  废了。就是实际上取消了第五诫。耶稣站在聚集的会众面前,维护他们的权利。文士和法利赛人却暴露出伪善(见6节)和与上帝及同胞为敌的面目。

  许多这样的事。基督在这里所举的例子不是孤立的。文士和法利赛人自己很清楚这一点。

14 耶稣又叫众人来,对他们说:“你们都要听我的话,也要明白。

  众人。Panta。有文本是palin(“又”),暗示耶稣是在对众人讲道的时候(见2节),被文士和法利赛人的异议打断的。祂既已止息了批评祂的人,就又对百姓讲道了,旨在说明关于遗传辩论的问题本质(见3节注释)。

  听。百姓若要看穿他们属灵领袖的伪善,就必须殷切地关注。

15 从外面进去的不能污秽人,惟有从里面出来的乃能污秽人。”(有古卷在此有:

  从外面进去的不能污秽人。注释者们一般都忽略15-23节的要点,而将之用在《利未记》11章所规定洁净与不洁净肉食的问题。上下文有力地说明耶稣决不是要人质疑《旧约》的任何规则。祂是否认口头遗传的有效性(见可7:3注释)。这里特指的遗传,是宣布没有用正确的方法洗手就吃饭(在仪文的意义上),会导致污秽(见2节注释)。耶稣所反对的“人的吩咐”(7节),与圣经所阐明“上帝的诫命”(8节)截然不同。把15-23节应用于洁净和不洁净的肉食问题,是完全忽视了上下文。如果耶稣这时取消了洁净与不洁净肉食的区别,彼得后来就不会对吃不洁净肉食的想法有那样的反应了(见徒10:9-18,34;11:5-18注释)。

  必须强调:耶稣和法利赛人讨论的问题不涉及所吃食物的种类,只涉及吃的方式,有没有按仪文洗过手(见2,3节注释)。按照犹太人的规定,因与不洁净的人接触,即使是《利未记》11章所规定洁净的食物,也被认为是不洁净的(见可6:43注释)。

  从里面出来的。关于基督所指“从里面出来的”东西,见21-23节。基督在这里确认违背“上帝的诫命”的道德污秽,后果远比仪文的污秽严重,因为它完全是基于“人的遗传”(见7,8节注释)。耶稣说,心灵的污秽远比在仪文上与不洁的人或物接触而致的身体污秽严重。

  乃能污秽人。见21-23节。即使在《旧约》中,上帝也明确指出祂不喜悦那些单以敬拜自身为目的的仪文敬拜形式(见赛1:11-13;弥6:6-8)。

16“ 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有文本无此节。但基督经常说这句话(见太11:15等),而且条在上下文中也确实合适。

17 耶稣离开众人,进了屋子,门徒就问祂这比喻的意思。

  屋子。或“住宅”,可能是彼得在迦百农的住所(见可1:29;2:1注释)。这部分的剩余内容是私下对门徒讲的(可7:17-23)。

  门徒。马太说是彼得问的,他照常作了这班人的发言人(见太14:28注释)。

  比喻。见本卷注释第203-207页。比喻可能只是一句言简意赅的谚语。这里指15节所用的比喻,论到进入人里面和从人里面出来的东西。如果这个“比喻”对于门徒来说还是一个谜,群众简直就无法充分领会它的意义了(见14节注释)。

18 耶稣对他们说:“你们也是这样不明白吗?岂不晓得凡从外面进入的,不能污秽人,

  也是这样不明白吗?就是像这个“比喻”所讲的对象──众人一样。指望门徒比众人先明白救恩的真理是非常合理的。

19 因为不是入他的心,乃是入他的肚腹,又落到茅厕里(这是说,各样的食物都是洁净的)”;

  他的心。就是他的心思意念(见太5:8注释)。换一句话说,用没有洗的手吃饭,对人没有任何道德上的影响。

  入他的肚腹。仪文上不洁净的食物(见15节注释)到了胃里,不要以为这些食物所带的仪文不洁净会被身体组织所吸收。

  茅厕。aphedrōn,“厕所”或“卫生间”。该词不是指人体的一部分,如一般人所猜想的那样,。

  各样食物都是洁净的。直译是“洁净各样食物(bromata,见路3:11注释)”。这句话似乎是基督教训的一部分,意思是消化和排泄的过程会导致“洁净各样食物”。但有文本说明这不是基督的话,而是马可对基督话语的解释。所以必须将这句话与18节“耶稣对他们说”结合起来理解。因此19节后半部分可以理解为“(祂对他们说的话)使各样食物洁净了”,或“祂这样宣布各样食物都是洁净的”──不管吃的人有没有履行所规定的清洗仪式。这是问题的关键(见2节注释)。

  其次,要注意“食物”的原文只是指“吃的东西”,包括各种食物,但决不是单指动物的肉。将“使各样食物都洁净”局限于肉食,并下结论说基督在这里取消了洁净与不洁净肉食的区别(见利11),是完全忽略希腊原文的意思。

  第三,上下文(1-14,20-23节)不涉及生物学上的不洁净,而是涉及据认为因省略清洗的仪式而引发的不洁净问题(见15节注释)。连门徒所吃食物的种类(2,5节)也没有提到,只是提到他们吃的方式(见2,5,15节注释)。基督所应对的,始终是“上帝的诫命”和“人的遗传”问题(见5-15,19节注释)。见21-23节注释。

20 又说:“从人里面出来的,那才能污秽人;

  出来的。见15,19节注释。

21 因为从里面,就是从人心里,发出恶念、苟合、

  从里面。耶稣用一句说明什么才会“污秽人”(23节)的话归纳祂的话。祂说:污秽是道德方面的,而不是仪文上的(见15节注释)。它影响的是心灵,而不是身体。

  恶念。耶稣列举了13种“污秽”人的东西。请将这里的清单与罗1:29-31和加5:19-21的清单进行对照。

  苟合。porneiai,泛指各种违法的性关系。

22 偷盗、凶杀、奸淫、贪婪、邪恶、诡诈、淫荡、嫉妒、谤讟、骄傲、狂妄。

  贪婪。pleonexiai,意思是“贪得更多”,所以是“贪欲”,“贪婪”或“贪财”的意思。有这种品格的人想要获得越来越多。

  邪恶。ponēriai,泛指罪恶,也可能像这里一样,特指“恶意”。

  淫荡。或“放荡”。

  嫉妒。源于一个希伯来习语性(见申15:9),意为“羡慕”,“妒忌”,或“妒忌的精神”。

  谤讟。blasphēmia,意思是“亵渎”上帝,但在针对人时,是指“诽谤”的意思,如这里一样。关于该词“亵渎”的含义,见太12:31注释。

  狂妄。就是“没有理性”的品质。或译成“愚蠢”。

23 这一切的恶都是从里面出来,且能污秽人。”

这一切的恶。(见第2-4,15,19节注释)。关于基督徒应该用以代替邪恶品性的优良品性(见加5:22,23;彼后1:4-8)。关于不培养优良品性就想消除邪恶品性的危险,见太12:43-45注释。

[ 耶稣退到腓尼基:可7:24-30=太15:21-28。注释主要在《马太福音》] 。

24 耶稣从那里起身,往推罗、西顿的境内去,进了一家,不愿意人知道,却隐藏不住。

25 当下,有一个妇人,她的小女儿被污鬼附着,听见耶稣的事,就来俯伏在他脚前。

26 这妇人是希腊人,属叙利非尼基族。她求耶稣赶出那鬼离开她的女儿。

  希腊人。指“外邦人”,不一定是希腊血统或出身(见罗1:16;《历代愿望》399页)。

27 耶稣对她说:“让儿女们先吃饱,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

28 妇人回答说:“主啊,不错;但是狗在桌子底下也吃孩子们的碎渣儿。”

29 耶稣对她说:“因这句话,你回去吧;鬼已经离开你的女儿了。”

30 她就回家去,见小孩子躺在床上,鬼已经出去了。

[ 治好耳聋舌结的人;在低加波利行的其他神迹:可7:31-37=太15:29-31。注释主要在《马可福音》。见本卷注释221页地图;231页图表;关于神迹,见本卷注释第208-213页。]

31 耶稣又离了推罗的境界,经过西顿,就从低加波利境内来到加利利海。

  离了。关于马可在这里所提到基督现在“离了”的地区,见太15:21注释。马太没有说耶稣从腓尼基返程的路线。

  境界。直译是“边界”,这里指“领土”。

  西顿。有文本无“经过”。耶稣从推罗附近向北行,再转向东南方向的低加波利前(参《历代愿望》404页)。

低加波利。见本卷注释第46页;见太4:25注释。

加利利海。可能沿着东岸南行。

32 有人带着一个耳聋舌结的人来见耶稣,求他按手在他身上。

  带一个耳聋舌结的人来见耶稣。这个病人似乎不是主动来的。他也没有听说过耶稣。显然是他朋友们的信心把他带到耶稣面前。耶稣曾在低加波利的加大拉医好被鬼附着的人。他们忠实地履行自己的使命,把耶稣的事告诉他们的异教邻舍(见可5:19,20注释)。这个耳聋舌结之人的朋友决定带他来见基督,可能就是那两个从前被鬼附之人工作的结果。

  耳聋。kōphos,直译是“钝的”,“迟钝的”;这里指听觉(见路1:22注释)。

  舌结。这个人不完全是哑巴,因为他医好以后,“说话也清楚了”(35节),暗示在治好之前他是能说话的,但说不清楚。他说话不清楚可能是因为耳聋。

33 耶稣领他离开众人,到一边去,就用指头探他的耳朵,吐唾沫抹他的舌头,

  到一边去。后来祂在伯赛大对那个盲人也是这样么的(见可8:22-26)。这两个地区的居民大都是外邦人(见太4:25注释),所以这个人似乎很可能也是外邦人。耶稣领聋哑人到一边去,可能是因为祂医治所用的异常程序会被无知的人误解,并解释为一种魔术,类似于异教行异能者的咒语。

  用指头探他的耳朵。有人认为耶稣用这个动作告诉病人:祂关心他的不幸。

  吐唾沫。古代的文献保留了医师和术士使用唾液的许多例子。他们相信唾液能将医治之能从他们身上传到病人身上,所以具有治疗的功效。但是没有明显的理由说明耶稣为什么此时选择用这种祂不常用的方式进行治疗。有人认为这个动作可能只是照顾病人身不由己的盲聋状态。但不论出于什么原因,这次所采用的程序与医治伯赛大的盲人极其相似(见可8:22-26注释)。

  抹他的舌头。这个人不但聋,而且哑(见32节注释),耶稣抚摸了这两个需要医治的器官。

34 望天叹息,对他说:“以法大!”就是说:“开了吧!”

  望。这是耶稣举目望天施行医治的唯一记录。祂在使五千人吃饱时,在祝福饼和鱼时(见可6:41),在使复活拉撒路时(见约11:41),在为门徒们代求时(见约17:1),也曾举目望天。这次举目望天,显然是要把这个耳聋舌结者的思想引向天上的上帝,让他知道医治只能通过上帝的能力而来。

  叹息。stenazō。这不属于与这个病人交流的过程,而是表达耶稣作为一个人对人类苦难和软弱的反应(见约1:14注释)。祂从这个人的耳聋舌结中,看到了一幅不幸的画面,就是人心发聋,听不见祂所带来的信息,经常过着摇摆不定,没有意义的生活。

  以法大。这是马可保留的一个亚兰词语(见可5:41注释),无疑是耶稣在这个场合实际说出的话。

  开了吧。当然指这个人的耳朵和恢复他的听力。马可在这本节为读者翻译了这个亚兰词语。

35 他的耳朵就开了,舌结也解了,说话也清楚了。

  结。desmos,“粘结物”或“带子”,不一定暗示这个人的发音器官有什么缺陷,但可能有这个意思。

  清楚。orthōs,“易懂地”,“正确地”或“适当地”。说明这个人原是能说话的,但说得很不清楚,难懂。

36 耶稣嘱咐他们不要告诉人;但祂越发嘱咐,他们越发传扬开了。

  不要告诉人。就如耶稣平常吩咐那些用非凡的神迹治愈的人那样(见太8:4;9:30;12:16;参17:9;可5:43等;见可1:44注释)。在这个有影响的外邦地区,祂吩咐不要告诉人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想避免引起一般百姓希望他们所听到这种服务大规模地在这里重复。外邦人至少在整体上还没准备好明白并赏识祂信息的真正性质。但是在祂确实发现外邦人表明对祂有大信心的地方,祂似乎就表扬了这种信心。

  越发。这两个比较级说明众人心中对这件事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要他们对以色列历史上最伟大事件保持沉默是多么不可能啊!基督神性的证据是势不可挡的!

37 众人分外希奇,说:“祂所做的事都好,祂连聋子也叫他们听见,哑巴也叫他们说话。”

  祂所做的事都好。这是藉着加大拉两个医好的被鬼附之人开始对基督有所认识的外邦人作出的结论(见可5:20注释)。外邦人像加利利的平民一样,“都喜欢听祂”(见可12:37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