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圣经库 > 42路加福音 > 正文

路加福音06--SDA圣经注释

第 6 章

提要:1 基督藉着经文,道理和神迹责备法利赛人在遵守安息日上的盲目: 13 拣选十二使徒: 17 医治患病的人: 20 教导门徒福与祸;27 我们如何爱我们的仇敌: 46 听道后还要加上顺从的好行为:否则,在试探的日子我们像在土地上建造的房子一样,没有任何根基,便要倒塌了。

[在安息日掐麦穗:路6:1-5=太12:1-8=可2:23-28。注释主要在《马可福音》]。

1 有一个安息日,耶稣从麦地经过。祂的门徒掐了麦穗,用手搓着吃。

  一个安息日。有文本是“第一个的第二个安息日”(sabbaton deuteroprōton),确切的含义不明。Deuteroprōtos在其他地方没有出现过,无论是圣经还是古希腊的文学作品。有些人推测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可能是指逾越节后的第二个安息日;也有人推测说这可能是指安息年系列中的第二个安息年中的首个安息日;还有些人认为,这是指仪文历法中一系列安息日中的第二个安息日;另外还有些人认为,它只是将这里的安息日和前面路4:16,31提到的安息日加以区别。但是所有这些推论似乎都没有太充足的证据。或许我们只要知道这个词所传递的意思就足够了。

2 有几个法利赛人说:“你们为什么作安息日不可作的事呢?”

3 耶稣对他们说:“经上记着大卫和跟从他的人饥饿之时所做的事,连这个你们也没有念过吗?

4 他怎么进了上帝的殿,拿陈设饼吃,又给跟从的人吃?这饼除了祭司以外,别人都不可吃。”

5 又对他们说:“人子是安息日的主。”

又对他们说。伯撒抄本将第5节直接放在第10节之后,而用一句奇怪的、未经证实的话放在这里:“同日,祂看见一人在安息日做工,便对他说,‘人,你若知道你在做什么,你便有福了;你若不知道,你有祸了并且你是个犯法的人!’”这样明显的篡改虽然有趣,但在圣经的注释上是没有价值的。这显然是在为遵守星期日提供经文的支持。

[ 一个枯干一只手的人:路6:6-11=太12:9-14=可3:1-6。注释主要在《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见本卷218页地图;关于神迹,见本卷注释第208-213页]。

6 又有一个安息日,耶稣进了会堂教训人,在那里有一个人右手枯干了。

  又有一个安息日。经文没有为第6-11节事件的时间背景提供线索。单从太12:9中或许可以得出结论:那个手枯干的人被医治和前面所记麦田中的事发生在同一个安息日,但路加明确指出这事的发生是“又有一个安息日”。此外,耶稣和祂的门徒经过麦田是在他们从会堂回家的路上(见《历代愿望》284页),而这件事发生时他们是在会堂里(见太12:9)。似乎三个同观福音的作者,都是按主题,而不是按时间编排耶稣和犹太人领袖之间争论的某些事件,更好地强调文士和法利赛人对耶稣和祂工作不断增长的敌意。见本卷注释第191,192,274页。

  教训。只有路加记录了基督发表我们称为宣教的教训(见路4:16,17,20,21注释)。

  右手。只有路加以医生专业的视角记录了这个细节。是只有手还是连手带胳膊萎缩或麻痹,情况不明。就像希腊的作者们所使用的那样,这里“手”的原文也可以包括胳膊。这是基督在加利利传道开始之后有记载的第五次与文士和法利赛人相遇(见可2:24注释)。

7 文士和法利赛人窥探耶稣,在安息日治病不治病,要得把柄去告祂。

  文士和法利赛人。关于这些人,见本卷注释第51,52,55页。很可能在每一个安息日,每一个大会堂里都有文士和法利赛人;然而,这里出现的人可能是奸细,特为窥探耶稣并汇报祂的言行(见可2:6注释)。

  窥探。原文的意思是“不停地监视”。这些一心一意监视耶稣的人在这里很可能是出于特别的目的。事实上,这些奸细们在基督余下的加利利传道过程中一直都尾随祂的脚踪。

  在安息日治病。参迦百农会堂中医治那个被鬼附的人(见可1:21-28),毕士大池边瘫子得医治(见约5:1-16),西罗亚池边的瞎子(见约9:1-7、14),患病十八年的女人(见路13:10-17),患水肿病的人(见路14:1-6)。除了这些安息日公开的神迹之外,基督还在彼得岳母的家里治好了她的病(见可1:29-31)。加上这个手枯干之人得医治,这就构成了安息日医病的七件有记载的神迹。福音书中提到治病的特例约有二十个,有三分之一发生在安息日。见本卷注释第210-212页;见约5:16注释。

  得。文士和法利赛人费尽心机地想着如何能使基督的工作陷入停顿;他们决心寻找把柄控告祂。

8 耶稣却知道他们的意念,就对那枯干一只手的人说:“起来!站在当中。”那人就起来,站着。

  耶稣却知道他们的意念。见可2:8注释。间谍正在追踪祂,所以耶稣不难确定他们对祂会做些什么的思想动向。他们的到场暴露了他们;如果这还不够,他们的面部表情也暴露了他们的企图。然而,这并不像有些批评者所说的那样,耶稣没有读懂人思想的超自然能力。有很多次,祂对不同人的思想过程显示出超自然的理解(见约8:6-9;13:21-30;《历代愿望》461,655页)。

  站在当中。这个人不仅是站了起来,他还改变了他所在的位置,这样,会堂里所有的人都可以很容易地看到他。可能他刚才坐在后面,或在一个角落里或在一个柱子后面。而耶稣很可能在会堂的前面,祂邀请那人离祂当时或站或坐的位置近一些。与耶稣的正直、坦率和公开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文士和法利赛人想要窥探耶稣并为祂布置圈套的既邪恶又笨拙的图谋。

9 耶稣对他们说:“我问你们,在安息日行善行恶,救命害命,哪样是可以的呢?”

  我问。根据马太对这件事的叙述,法利赛人似乎已经提出有关安息日治病是否合理的问题了(见太12:10)。

  行善行恶。这里的意思是造福或惹祸。根据马太的叙述,文士和法利赛人已经向耶稣提出了问题,即安息日医病可以不可以(太12:10)。拉比条文对慢性病和紧急致死性疾病有细致的区分。有些疾病被认为是特别危险的,身患这些疾病的人可以根据他们的需要而获得相应的照顾。在安息日,并没有太多的规定限制帮助那些身患急症的人或长期忍受疾病痛苦的人──比如说耶稣马上要医治的这人──解除痛苦。很可能这些律法规条的解释多少也是比较自由的,许多患有其他疾病的人在安息日也能得到实际的照顾和治疗。关于安息日照顾病人方面拉比的原则,详见《密西拿》Shabbath 14。4;22。6,《塔木德》第539,540,747页。

  救命。根据另一句犹太人的箴言,拒绝行善就是加以伤害,忽视照料生命就是谋害生命。但是这人的性命现在没有危险,因此对他的治疗就会被推迟到安息日之后。但是耶稣坚称安息日行善并没有错。在耶稣看来,错过解除病人痛苦的机会就是在行恶。文士和法利赛人认为他们琐碎的规条遭到了破坏;但耶稣却指示他们注意那基本的原则。不去救命便是在害命;不去做那能增强生命的事就是在削弱生命(见雅4:17)。这是第六条诫命的延伸,基督在山上的讲道中曾阐明了这一点(见对太5:21-24的注释),第六条诫命决不会与第四条相冲突。耶稣说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可2:27),仁慈和必要的行为是完全符合这一宗旨的。

  文士和法利赛人心里藏着杀机。他们的控告便是他们杀害耶稣之阴谋的一部分(见对路6:11的注释;参徒3:15),耶稣知道“他们的意念”,知道他们正在阴谋消灭祂(见路6:8)。可能耶稣在论及救命、害命之时心里想着这些,试图让他们注意到,他们的残忍使他们成为真正破坏安息日的人。

马太还增加了一个重要的说明:基督让他们注意到:他们在安息日肯去救一只不会说话的羊,却不肯去为人做一点事(见太12:11,12)。他们中的一些人忍看同胞受苦,却会去救援一只牲畜──当然,如果不救主人便会蒙受经济损失。对上帝错误的认识,才会产生将人生命的价值放在不会说话之牲畜的生命价值之下的安息日规条。

哪样是可以的呢?见可2:24注释。拉比的律法再次显示出与人类需要的矛盾。那些今天宣称耶稣不尊重上帝的律法──换句话说,耶稣通过教训和榜样违反了第四诫的要求──的人正是在和文士以及法利赛人联合起来并参与了他们的精神。耶稣在地上生活即将结束之时坚称祂遵守了祂父一切的命令(见约15:10)。

10 祂就周围看着他们众人,对那人说:“伸出手来!”他把手一伸,手就复了原。

  周围看着。耶稣清楚地说明了这事所涉及的基本原则之后,停顿一下,让祂的话在听众心中产生效果。耶稣洞察人心的目光慢慢扫过期待的人群,可能在加强祂所讲的教训并使其牢牢印刻在无论是朋友还是敌人的心里。当耶稣洁净圣殿时,祂的目光使在场之人有一种敬畏的感觉,将这些人提到神圣公义的审判台前──提到祂这位创造安息日并要在末日审判他们的主面前(见《历代愿望》158页;参590页)。每一双眼睛都盯在耶稣身上,人们都靠近祂。所涉及的原则都已说明了;现在耶稣要用符合这一原则的行动来打破使人窒息的沉默。

  伸出手来。耶稣叫那人所做的,到目前为止,是他完全不能做的,他照着做了。这样,那人就此证明了他对耶稣能力的信心;他服从祂的命令,而这同一位也命令要遵守安息日。他的手完全复原了。无论是在物质还是在属灵事物的领域,人的努力与上帝能力的合作对于人类来说永远是必要的。没有这样的合作,既不可能有身体方面的医治,也不可能有属灵方面的医治。

11 他们就满心大怒,彼此商议怎样处治耶稣。

  满心大怒。anoia,直译是“失去理智”,来自a(一个否定前缀)和nous(“思想”);因此有“无理的愤怒”的意思。这些人已经“神志不清了”。在法利赛人看来,耶稣在加利利传道开始之后,这已经是祂至少第五次违犯拉比的律法了(见可2:24注释)。耶稣的仇敌充满了愤怒;他们的狂怒就象发疯一样。此时令他们的心地刚硬的精神和那控制疯子的精神是一样的(见《马可福音》第1章不成注释)。

  商议。他们再也忍不住了。当他们开始商量现在的情形该怎么办时,他们便怒火中烧了。他们的难处在于,他们否认不了耶稣所清楚宣告的原则,而百姓又站在耶稣一边。根据马可的叙述,这些人似乎没有等到礼拜结束、群众解散,就走出去商量对策了(见可3:6注释)。

怎样处治。早些时候,在这一年公元29年的春天,犹太公会就已决定要杀害耶稣,且派出奸细跟踪祂并汇报祂的一言一行(见《历代愿望》213页;约5:18;见可2:6注释)。决定早已作出,剩下的问题只是如何在一个合法程序的掩盖之下执行这个决定。百姓的反应与他们的领袖截然相反。文士并法利赛人的残忍、妒忌和仇恨,与基督在加利利的劳苦以及百姓支持和拥护的热潮是成正比例的。耶稣的母亲和兄弟意识到了即将来临的危险,不久之后,就劝祂停止在加利利传道,因为这工作引起了巨大的反对(见太12:46注释)。

[ 设立十二使徒:路6:12-16=可3:13-19。注释主要在《马可福音》]。

12 那时,耶稣出去,上山祷告,整夜祷告上帝;

  那时。即第6-11节所记载的事之后不久。

  祷告。路加看起来尤其被耶稣祷告的生活所感动。他提到耶稣祷告的次数比其他福音书作者多。关于耶稣的祈祷生活,见可3:13注释。

13 到了天亮,叫祂的门徒来,就从他们中间挑选十二个人,称他们为使徒。

14 这十二个人有西门(耶稣又给他起名叫彼得),还有他兄弟安得烈,又有雅各和约翰,腓力和巴多罗买,

  西门。到目前为止路加在叙述中,除了有一次把彼得称作西门彼得外(路5:8),通常都称彼得为西门(路4:38;5:3-5,10)。自此以后,他一般被叫作彼得(路8:45,51;9:20,28,32,33;12:41等)。

15 马太和多马,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和奋锐党的西门,

16 雅各的儿子(或作“兄弟”)犹大,和卖主的加略人犹大。

卖主的。直译是“成为叛徒”。此时犹大不是叛徒,但不排除可能性。他在被拣选的时候没有表现出变节的倾向。犹大无疑没有意识到,如果怀藏潜在的错误品格倾向,将会导致他人生耻辱的顶点(见可3:19注释)。

[ 登山宝训:路6:17-49=太5:1至8:1。注释主要在《马太福音》]。

17 耶稣和他们下了山,站在一块平地上;同站的有许多门徒,又有许多百姓,从犹太全地和耶路撒冷,并推罗、西顿的海边来,都要听他讲道,又指望医治他们的病;

  下了山。即从祂整夜祷告并拣选任命十二门徒的山上下来(见可3:13注释)。

  平地。耶稣可能在山间为祂所引领的百姓找到了一块平地(见《历代愿望》298页;见太5:1注释)。

18 还有被污鬼缠磨的,也得了医治。

19 众人都想要摸祂;因为有能力从祂身上发出来,医好了他们。

  想要摸祂。见可3:10注释。

  有能力从祂身上发出来。Dunamis,(见路1:35注释)。“发出来”可直译为“不断地发出来”。强调上帝的能力不断地从祂身上出来。何时有需要何时就有能力从祂身上发射出来。“当时的气氛充满属灵的能力”(罗伯逊)。基督今天的代表也应该这样。

20 耶稣举目看着门徒,说:你们贫穷的人有福了!因为上帝的国是你们的。

  举目。见太5:2注释。

  有福了。路加记载了马太所述八福中的四福。关于这两套福分的比较,见太5:3注释。除了四种福分之外,路加还列出了四种相应的祸患(见路6:24-26)。

  你们贫穷的人。路加所说的福气似乎比马太说的更实际,更物质化(见太5:3注释)。这种现实化与相应的祸患联系起来,就更加明显了(见路6:24注释)。然而,路加关于福分简要而实际的记录却应该按照马太更完整、更特别的叙述来解读。现在的贫穷、饥饿、和逼迫,与将来有福的景况(见第21节等)之间强烈的反差,似乎首先给基督的话蒙上了一层物质主义的色彩。但若从这教训的全局背景来看(见太5:2注释),很明显事实不是这样的。基督只是将寻求这国度之人的现状和他们进入这国度之后的情形进行对比而已。

21 你们饥饿的人有福了!因为你们将要饱足。你们哀哭的人有福了!因为你们将要喜笑。

22 “人为人子恨恶你们,拒绝你们,辱骂你们,弃掉你们的名,以为是恶,你们就有福了!

人子。见可2:10注释。

  拒绝你们。有些人认为这是指从会堂开除出去(见约9:22,34;12:42;16:2)。开除可以是永久的,即从犹太教中永远彻底地开除出去,也可能是暂时的。在基督的时代,暂时性开除教籍的时间是三十年,在此期间,这个被“拒绝”的人不仅不准参加宗教仪式,还必须主动与人保持约两米以上的距离。因此开除教籍被不仅被视为是宗教上的,也是被视为社会上的污秽。见《耶路撒冷塔木德》Mo'ed Katan3.81大约50,引自斯特拉克和比勒贝克《新约注释》卷四,第299页。

  弃掉你们的名。即轻蔑地抛弃。这是指恶意虚假报告的流传(见彼前4:14)。

23 当那日,你们要欢喜跳跃,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他们的祖宗待先知也是这样。”

24 但你们富足的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受过你们的安慰。

富足的。耶稣不看重生活的物质(见对太5:3的注释)使得社会中那些将财富和声望当作主要生活目标的人(见太6:1-6等)感情与祂疏远了,尽管救主要将得救的恩典带给社会中所有阶层的人,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事实上,有钱人成为耶稣朋友的屈指可数,尼哥底母和亚利马太的约瑟是他们中的例外。耶稣在乎引领人积累财宝在天上,而不是在地上(见太6:33,34;路12:13-33),为的是他们的心可以与天国连接的更近。在太多的例子中,财富对于它们的拥有者来说,都是进入天国无法逾越的障碍(见可10:23,25;路18:24,25)。

  你们……有祸了。福祸对比好像是犹太文学中的一个典型手法,可能是起源于《申命记》中的祝福与咒诅(申第27和28章)。参基督对文士和法利赛人所宣布的祸患(见太第23章)。

  受过。apechō。就像蒲纸上的古代文献所表明的,该词在本节中指完全的报酬。

  安慰。paraklēsis,这里指来自幸福状态的安慰或喜乐(见太5:4注释)。

25 你们饱足的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将要饥饿。你们喜笑的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将要哀恸哭泣。

  饱足的。即满足于今生的好东西(参路16:19-31)。

26 “人都说你们好的时候,你们就有祸了!因为他们的祖宗待假先知也是这样。”

  说你们好。与“辱骂你们”(第22节)相反。这是另一句似非而是的隽语,强调基督教与世界、基督教的理想和世界的理想之间的巨大差别。人们通常都“称赞(说……好)”拥有财富或权势的人,而被奉承的人反过来又给阿谀者好处。

  他们的祖宗……也是这样。将这里和他们的祖宗迫害耶和华的先知(第23节)进行比较。

27 “只是我告诉你们这听道的人,你们的仇敌,要爱他!恨你们的,要待他好!

  只是我告诉你们。见太5:22注释。

  你们的仇敌,要爱他。见太5:43,44注释。

28 咒诅你们的,要为他祝福!凌辱你们的,要为他祷告!

  咒诅你们的,要为他祝福。见太5:43注释。

  凌辱你们。(见太5:43,44注释)。

29 有人打你这边的脸,连那边的脸也由他打。有人夺你的外衣,连里衣也由他拿去。

  有人打你。见太5:39注释。

30 凡求你的,就给他。有人夺你的东西去,不用再要回来。

  就给他。“给”,“夺”和“求”的原文时态表示习惯性反复性动作。“凡求你的,就给他”不是说他要什么就给什么,也不是说每次他接到要求都要把东西给求他的人。就像这个动词的形式和整个登山宝训的主旨所表明的,基督的意思是,付出和给予应该成为我们的习惯。基督的教训并不是说一个基督徒有义务不加区别、不顾需要地给予。而是基督徒应该有种慷慨的精神,随时准备好──根据别人提出的要求和自己满足那要求的能力──快乐地给予(见太5:42注释)。一个基督徒应该仁厚地积极回应那些前来求助的人。并将这作为自己的一条原则。他不应该像那些心灵刚硬吝啬之人习惯的那样,不愿或拒绝给予。他应该有意地去与别人合作,而不是与人作对。

31 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你们愿意。见太7:12注释。

32 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可酬谢的呢?就是罪人也爱那爱他们的人。

  爱那爱你们的人。见太5:43-47注释。

  罪人。根据犹太人的说法,一个“罪人”或是完全不明白律法,或是明白律法但却不顺从律法。因此,一切外邦人都是罪人,犹太人中那些作了税吏,妓女等的人也是罪人。

33 你们若善待那善待你们的人,有什么可酬谢的呢?就是罪人也是这样行。

  善待。见太5:44-46注释。

34 你们若借给人,指望从他收回,有什么可酬谢的呢?就是罪人也借给罪人,要如数收回。

  借给人。马太不是在说有关借贷的程序。这种借贷指金钱有偿贷出的业务交易。

  要如数收回。即收回本金,当然还有约定的利息。

35 你们倒要爱仇敌,也要善待他们,并要借给人不指望偿还,你们的赏赐就必大了,你们也必作至高者的儿子;因为祂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恶的。

  你们倒要爱仇敌。见太5:44-46注释。

  指望。apelpizō,《新约》中只出现在这里。它在希腊文学中总是表示“绝望”,或“在绝望中放弃”。有文本为“不要绝望”。解经家一般认为“不要绝望”或“不要在绝望中放弃”是最好的翻译。但这里的对比似乎要求一个与“你们……指望….收回”(第34节)相反的句子,因此用“不指望”比较合适。天主教根据武加大译本多世纪以来禁止贷款取利,结果犹太人成了欧洲最大的放债者和银行业者。关于贷款取利的圣经原则,见出22:25注释。

  路6:30-35的上下文表明,基督这里不是在指贷款上的利润,而是在指基督徒所应遵循的大原则──给予别人(第30节),公平对待他人(第31节),善待别人(第31,35节),爱别人(第32节)而不计算回报。即便在明显绝望的情况下基督徒也要帮助需要的人(apelpizō在希腊文学中用来表示一个医生处于一个明显无助而又绝望的情况中)。帮助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之上的,而不是建立在好行为获得回报的预期之上的。基督徒“行善”决“不可丧志”(加6:9),也不可觉得他的劳苦是“徒然的”(林前15:58)。

你们的赏赐。基督说明公义生活的回报,主要不是作为动机──然而按着正确的理解,它们确是一种动机──而是表明尽管人不理解天国公民所实行的更高原则,但上帝却是了解并赞许。上帝最终要结束罪恶的统治,祂要按照原则重建这个世界的事务。为了这些原则,祂的“儿女们”在此世忍受不公正的待遇。基督徒的最高动机并不是为了获得某些赏赐才去过更好的生活──尽管这些奖赏有其相应的地位──而是因为认识到在这种生活当中,或这种生活本身就是更好的生活方式而去过一种更好的生活。一个基督徒会在他的生活与天国伟大永恒的原则取得一致时找到最终的满足。

至高者。Hupsistos,路加所说“至高者的儿子(儿女)”和太5:45的“天父的儿子”是一样的。Hupsistos在希伯来文中对应的词是`Elyon(见创14:18;民24:16注释)。

  儿子。他们品德上与上帝的相似证明他们是祂的孩子。他们是祂的儿子,因为他们思想,说话,生活都与祂的原则一致(见太5:45注释)。

  忘恩的。基督所讲论的,主要不是这些人对天国公民的善意忘恩负义,而是对忘恩负义的基本态度。连上帝都恩待他们,上帝在地上的儿子──代表天父道德品格的人──岂不也要照样做吗?见约8:44注释。

  作恶的。原文“忘恩的”和“作恶的”只用一个定冠词,表明他们是同一类人,而不是两类人。上帝本身是施给者,是有恩典的,“恩慈”从祂发出,与接受者没有任何关系。有时这恩典给予最不配、最不领情的人,在他心中激起脱离罪恶束缚的愿望,并最终给他的品格带来了变化。

36 你们要慈悲,象你们的父慈悲一样。”

  慈悲。或“怜悯”。同胞是否值得救助的问题,不应决定基督徒对待他们的态度和行为。这种生活的动力在于基督徒借着基督得以成为上帝的儿子,正是基督的爱“激励”和管理着他(见林后5:14)。

37 “你们不要论断人,就不被论断;你们不要定人的罪,就不被定罪;你们要饶恕人,就必蒙饶恕(“饶恕”原文作“释放”);

  不要论断。见太7:1,2注释。

  饶恕。见太6:14,15注释。

38 你们要给人,就必有给你们的,并且用十足的升斗,连摇带按,上尖下流的倒在你们怀里;因为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

  怀。kolpos。或胸膛,或者把外衣弄得宽松一些,塞进裤腰,形成一个洞或袋子(见出4:6;诗79:12;箴6:27;耶32:18;见诗65:6注释)。

  也必用什么量器。见太7:2注释。

39 耶稣又用比喻对他们说:“瞎子岂能领瞎子,两个人不是都要掉在坑里吗?

  耶稣又用比喻……说。这里通常被认为是路加所记登山宝训第二部分的开始。马太和路加所记载的这次讲道用了十六个例子,都被算为“比喻”,但只有这个比喻是如此称呼的。关于比喻的定义,见本卷注释第203页。

  瞎子岂能领。原文问句的形式暗示期待否定的回答。一个盲人并非另一个盲人的合适向导。

  两个人不是都。这里希腊文问句形式暗示一种肯定的答案。不幸的结果是必然的。

40 学生不能高过先生;凡学成了的不过和先生一样。

  学生。这和美国的一个谚语有些相似:河流再高高不过它的源头。中国有句俗话的意思也差不多。本节与第39节的关系是,本节关于学生和老师的谚语将“先生(主)”比作那个想引领或指教另一个瞎子的瞎子,而将“学生(门徒)”比作那个被引领的人。寓意很简单,那些想要成为别人师傅的人必须首先弄清楚自己所要教导的是什么。否则领受他们教导的人最多只能达到很低的水平。

  这个“比喻”也说明了第41,42节中比喻的教训,当一个人自己眼中还有梁木时他就想要除去他弟兄眼中的微尘或小刺。一个人必须把自己先看清楚才有可能去帮助别人。

  学成了的。katartizō,“预备”,“训练”,“充分提供”。因此有“受到完全教育”的意思。这个词还被用作一个医学术语,指固定骨头或关节。

  不过和先生一样。即与先生差不多(参第39节)。

41 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刺。见太7:3注释。

  想。katanoeō,直译是,“集中心思在……上”因此有“聚精会神思考”或“观察”的意思。

42 你不见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这假冒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容我去掉。见太7:4注释。眼中有梁木之人带着道貌岸然的殷勤对那眼中有微尘的人说话,好像是要为他提供一种帮助似的。他装作是那人的“弟兄”,实则他是个“假冒为善的人”。

  你这假冒为善的人。见太7:5注释。

43 “因为没有好树结坏果子,也没有坏树结好果子。

44 凡树木看果子,就可以认出他来。人不是从荆棘上摘无花果,也不是从蒺藜里摘葡萄。

  认出。见太7:16注释。

45 善人从他心里所存的善就发出善来;恶人从他心里所存的恶就发出恶来;因为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

  善人。见太7:12,16注释。

46 “你们为什么称呼我‘主啊,主啊,’却不遵我的话行呢?

  主啊,主啊。见太7:21,22注释。

47 凡到我这里来,听见我的话就去行的,我要告诉你们他象什么人:

凡到我这里来……的。即所有愿意成为我门徒的人──正如当日早些时候拣选的十二个门徒以及现在挨近耶稣坐着的人一样(见太5:1注释)。

48 他象一个人盖房子,深深的挖地,把根基安在磐石上;到发大水的时候,水冲那房子,房子总不能摇动,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有古卷作“因为盖造得好”)。

  盖房子。见太7:24,25注释。

  深深地挖。直译是“挖,并且挖得很深”。

  房子总不能摇动。即水的力量不足以动摇那房子。

  根基立在磐石上。有文本是“因为盖造得好”。

49 惟有听见不去行的,就象一个人在土地上盖房子,没有根基;水一冲,随即倒塌了,并且那房子坏的很大。”

  听见不去行的。见太7:26注释。

  倒塌。译成“全部倒塌”或“崩溃”更好(见太7:27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