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圣经库 > 42路加福音 > 正文

路加福音17--SDA圣经注释

第 17 章

1 基督教导要避免绊倒人的事。3 人要饶恕别人。6 信心的力量。7 我们对上帝负有义务,而不是祂对我们负有义务。11祂治好了十个长大麻风的。22 关于上帝的国和人子的来临。

[ 饶恕、信心与服务:路17:1-10 ]。

1 耶稣又对门徒说:“绊倒人的事是免不了的;但那绊倒人的有祸了。

  耶稣……又说。《路加福音》接下来这一部分内容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没有记载。从主题上来说,似乎和前面一章只有很少或没有直接的联系。此外,在第17章的第1-19节中,前面耶稣对之说话的法利赛人(见路16:14注释)现在似乎已经走了。从这开始,在法利赛人重新回到叙述中之前(第20节),经文中记录了一次巡游(见路17:11),第16章和第17章之间很可能有一次时间和地点上的转移。从第17章的记载来看,耶稣在这次巡游中似乎是穿过了撒玛利亚和加利利的边界,并最终过了约旦河再次进入了比哩亚(见路17:11注释;见本卷注释223页)。

  第1-10节引言中的各部分之间缺少明显的联系,使一些人认为路加在此是回顾前面各种情况下耶稣给出的各个教训的要点。这完全是有可能的,路加这里或许是在记录此次巡游过程中耶稣给予门徒不同教训的要义。同时,我们可能也会在不同的部分之间发现一些潜在的联系,然而,是否存在连贯的内在思想,存在着不同的意见。耶稣在第1,2节中声明,引诱人进入罪恶是一种罪。在第3,4节中,祂向门徒指出,当别人犯错的时候,他们有原谅的义务。第5,6节讲到,信心对于活出福音的原则是基本的条件。第7-10节是一个比喻,说明了福音的原则。关于第1,2节,见太18:6,7注释。

  绊倒人的事。skandala(见太5:29注释)。

2 就是把磨石拴在这人的颈项上,丢在海里,还强如他把这小子里的一个绊倒了。

3 你们要谨慎!若是你的弟兄得罪你,就劝戒他;他若懊悔,就饶恕他。

  要谨慎。关于第3,4节,见太18:15-22注释。不肯原谅别人无异于把他们推向急躁和罪恶之中。路第17章第1,2节涉及我们的罪对别人的影响,第3,4节讲的是当别人得罪我们时我们应该有的态度。我们要避免使别人跌倒,同时,别人使我们跌倒了,我们应该仁慈的对待他们。

  得罪你。有文本无“得罪你”。尽管上下文表明,这是耶稣所指绊倒人的事。

4 倘若他一天七次得罪你,又七次回转,说:‘我懊悔了’,你总要饶恕他。”

  七次。见太18:21,22注释。

5 使徒对主说:“求主加增我们的信心。”

  使徒。将十二人称作“使徒”,将其他平常跟随耶稣的人称作“门徒”(见第1节),路加是否有意在这两者之间进行区分,我们并不清楚。第5,6节讲的是信心的力量。

  加增我们的信心。见太17:20注释。上下文表明这里的恳求和路17:1-4中的事是在同一场合发生的(见第1节注释)。“使徒”似乎觉得自己有一定的信心,但认识到他们的信心还不够。

6 主说:“你们若有信心象一粒芥菜种,就是对这棵桑树说:‘你要拔起根来,栽在海里’,它也必听从你们。

  信心。耶稣说信心的拥有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一个人要么有信心,要么没有信心。最小的信心也足以完成那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与其说信心有大小,还不如说信心有真假。

  桑树。sukaminos,黑桑树。尽管有人认为sukaminos与别的词是有区别的,但它经常被用作sukomorea(白桑树)的同义词,或者用来表示无花果树。Sukomorea经常被译为“桑树”(见摩7:14;路19:4注释)。这几种树都不应该和这里的黑桑树混淆。

栽在海里。可能耶稣是故意选择这样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很难实现,人们就认为它是无稽之谈了。很显然,耶稣并没有想让祂的门徒施行这样的神迹。这个例子和那个骆驼穿过针眼的例子类似(见太19:24注释)。两者的可能性从字面意义上都很难想象。耶稣也并没有想让门徒考虑去从字面意义上作这样的事。祂自己的神迹也没有这种类型的。

[ 无用的仆人:路17:7-10。关于比喻,见本卷注释第203-207页 ]。

7 你们谁有仆人耕地或是放羊,从田里回来,就对他说:‘你快来坐下吃饭’呢?

  你们谁。看起来这个简短的比喻是在回答第5节中的要求,虽然这个关系并不是很确定。信心可以使人有资格去行使他们作为上帝仆人的责任(见第10节注释)。如果这里和第5节的关系是肯定的,那么这个比喻可能就是第11节简单提到的巡游途中某个时间耶稣说给门徒的(见第1节注释)。

  仆人。doulos,“一个受限制的仆人”,或“一个奴隶”。

  耕地。主人的家很可能在村子里或城里,他的地也不远。一般情况下,“仆人”们都是早晨到地里去作工,晚上回来(见民35:4;得2:3;3:4;4:1注释)。

  快。Eutheōs(“立即”,“马上”,见对可1:10注释)。这里eutheōs修饰的是动词“来”而不是动词“说”。因此这里的意思并不是主人“马上说”,而是他说“快来”。

8 岂不对他说:‘你给我预备晚饭,束上带子伺候我,等我吃喝完了,你才可以吃喝’吗?

  岂不。根据希腊原文,这里的问句期待肯定的回答(见路6:39注释)。参路17:9中那个期待否定回答的问句。

  你…束上带子。见路12:37;见诗65:6注释。

9 仆人照所吩咐的去做,主人还谢谢他吗?

  主人还谢谢他吗?根据希腊原文,这里的问句期待否定的回答(见路6:39注释)。参路17:8中期待肯定回答的问句。

10 这样,你们做完了一切所吩咐的,只当说:‘我们是无用的仆人,所做的本是我们应分作的。’”

  我们是无用的仆人。即,“我们不配得特别的称赞”。主人受他的服侍是应当的,不必过多提及。他并没有从他们的服侍中获益,甚至于他觉得自己要尊敬他们。仆人已经得了自己的工价,这就是他们唯一所应期待的。他对他们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义务。换句话说,耶稣有权利从祂的门徒那里期待更多。同样,上帝今天也有权利从我们这里期待更多。当我们竭尽全力为上帝作工时,我们不应该认为祂欠我们什么。我们所做的不会比我们应该做的更多。保罗在说到他为基督的缘故所遭遇所忍受的一切“原没有可夸的”(林前9:16)时,就反映出了服侍的真正精神。他的服侍是被一种欠主人大恩的强烈情感所激励的。他在传扬福音的过程中履行了一种庄严的责任──“若不传福音,我便有祸了”(林前9:16)。

[ 十个大麻风病人:路17:11-19。参可1:40-45注释;见本卷注释223页地图;231页图表;关于神迹,见本卷注释第208-213页 ]。

11 耶稣往耶路撒冷去,经过撒玛利亚和加利利。

  耶稣往耶路撒冷去。这里提到的行程似乎是一个迂回的巡游,首先穿过撒玛利亚,之后穿过加利利的边界,而后过约旦河穿过比哩亚,最后到达耶路撒冷。如果是这样,那么这次旅行很可能就像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和约11:54节中提到的那次巡游是同一件事。那一次,耶稣和祂的门徒为了躲避拉撒路复活后犹太人公开的敌视(约11:53),就从伯大尼附近向北退去。他们在这次向北的行程中可能就到了加利利的边境。因此,即便耶稣真的离开了耶路撒冷,祂在这最后一次迂回的巡游中也会回到耶路撒冷并最终走向十字架。并且在这次巡游的过程中,耶稣和祂的门徒可能在撒玛利亚逗留了一小段时间。这段时间耶稣无疑用来为当地的人服务了。之后便是在比哩亚度过的一段时间,后来耶稣就经过耶利哥和伯大尼去参加祂最后的逾越节了。

  经过。有文本为dia meson,直译是“从两者之间穿过”,而不是dia mesou(“从中穿过”)。路加这里似乎是说,耶稣并不是穿过祂上一次数周或数月以前离开(见太19:1,2注释)的撒玛利亚和加利利,而是沿着两个地之间的边界经过的。

12 进入一个村子,有十个长大麻疯的,迎面而来,远远地站着,

  十个。这十个麻风病人并不是在一个村子里,因为这是不允许的。他们是在耶稣即将进村的时候呼喊祂的。他们可能住在村外一处简陋的茅舍里,和村民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关于这种疾病的性质,加在患病之人身上的限制,犹太人对他们的态度,以及痊愈之人所要履行的仪文条例,见可1:40-45注释,那里记载了耶稣第一次医好麻风病人。

  远远地站着。这是按照律法的规定。即便在大路上,也不允许他们接近别人。这些人比可1:40-45节中提到的那个麻风病人更加认真地遵守隔离的律法。

13 高声说:“耶稣,夫子,可怜我们吧!”

  夫子。epistatēs(见路5:5注释)。

14 耶稣看见,就对他们说:“你们去把身体给祭司察看。”他们去的时候就洁净了。

  把身体给祭司察看。这是遵循摩西律法的要求(见可1:44注释)。

  他们去的时候。这医治是以信心的行动为条件的。他们并不是逗留在耶稣面前时得的医治,而是当他们去实行祂指示的时候。他们离开耶稣的时候仍旧是麻风病人。显然如果他们在出发去耶路撒冷──他们要在那里被宣告得了“洁净”──之前非要等待可见的证据,那么他们必定就好不了。他们必须在医治实际到来之前凭着信心开始行动,好像他们是已经得了医治一样。不是凭着信心来到主前的人不要想“从主那里得什么”(雅1:7;参来11:6)。没有顺从就没有信心,因为“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见雅2:17-20)。那具有真实信心的人必要按着上帝的每一要求而行,但若没有信心,要做到顺从是不可能,也是徒劳的。信心和行为,两者缺一不可(见雅2:17)。

15 内中有一个见自己已经好了,就回来大声归荣耀与上帝,

  内中有一个。一个,只有一个(见第17节)。

  归荣耀与上帝。当认识到上帝的能力已经将他自己从可怕的疾病中解放出来的时候,“内中有一个”首先做的便是大声赞美上帝。这个撒玛利亚人在福音的记载中是一个以感恩著称的杰出例子。

16 又俯伏在耶稣脚前感谢祂;这人是撒玛利亚人。

  俯伏。这是一个典型的东方人恳求和感恩的姿势,无论是对上帝还是对人(见斯3:2注释)。

  这人是撒玛利亚人。或许那另外九个人认为,作为亚伯拉罕的后裔,得这样的医治是应该的。而那个撒玛利亚人,他认为这突然的、意想不到的医治之福,是自己不配得的,于是便感谢这一降到他身上的天赐之福。那些忘记感谢上帝赐福的人,那些忘记感激上帝为他所做之事的人,实在是处于极大的危险之中,因为他们要把上帝也一起忘掉了(见罗1:21,22注释)。

17 耶稣说:“洁净了的不是十个人吗?那九个在哪里呢?

  那九个在哪里呢?这里证明,上帝是在意那些从祂手中领受福气之人的感恩的。那九个人应该深深感念上帝的恩德,但看起来他们没有这样做。他们连起码感谢的表示都没有。

18 除了这外族人,再没有别人回来归荣耀与上帝吗?”

  外族人。关于其他医治非犹太人的例子,见路7:1-10;太15:21-28;可7:31-37;8:22-26。关于“外族人”这个词在《旧约》中的意义,见出12:19,43,45;20:10;民9:14;申10:19;14:21,29注释。

19 就对那人说:“起来,走吧!你的信救了你了。”

你的信。见路17:14注释。

[ 天国降临的时间和方式:路17:20-37。参太24:3,26-41注释 ]。

20 法利赛人问:“上帝的国几时来到?”耶稣回答说:“上帝的国来到不是眼所能见的。

  法利赛人问。我们不知道这些法利赛人是否是在这次巡游的途中(见第11节注释),或是在祂到达比哩亚之后见到祂的。现在很可能是在公元31年三月,离逾越节只有几周了。参先前法利赛人对于来自施洗约翰(见约1:19-22)和耶稣(见太16:1;可2:16;约2:18)的信息所作的要求。

上帝的。很明显,法利赛人对弥赛亚国度的错误观念,使他们提出这个问题(见路4:19的注释)。他们认为上帝的国是一个正式实体,认为弥赛亚王是一个现世的雄主,要制伏列国,使他们全都臣服于犹太人的统治(见《SDA圣经注释》卷四第25-38页)。正是因为他们自私的梦想没有实现,法利赛人就确定这“国”还没有来到。他们认为这国还在遥远的将来。

国几时。现在离施洗约翰传扬“天国近了”(见太3:2;见本章第1节注释)已经有将近四年时间了。加利利人听耶稣传扬相同的信息至少也有两年时间了(见太4:12;可1:15注释)。眼下法利赛人来问他们还要等多久才能看到天国确实近了的凭据。法利赛人所提出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质疑耶稣的弥赛亚身份,暗示祂是一个假基督。

  不是眼所能见的。约翰和基督所说恩典的国已经在这里了,但是瞎眼的法利赛人因为他们只注意事物的外表(见撒上16:7)所以看不到这国。有一些兆头可以被解释为在传扬国王的到来,这些兆头就在他们的心里,但是他们却看不见。人的心灵必须具有属灵的识别力去发现上帝恩典国度的到来(见路17:21注释)。

21 人也不得说:‘看哪,在这里!看哪,在那里!’因为上帝的国就在你们心里(心里:或作中间)。”

  在你们心里。或“在你们中间”。区别根据上下文的内容而定。这里“在……里”的原文在《新约》的另一处也有使用。很明显,在那里的意思是“里面”而不是“在……中间”(见太23:26)。上帝恩典的国度显然没有在法利赛人的心里,也正是因为这个事实,许多评经者倾向于认为这里是“在你们中间”。并且耶稣这句话明显是向法利赛人说的(见路17:20注释)。然而,即便是这样,也应该注意到,耶稣的话并非表达“在你们中间”这个意思。祂只是在对他们说,“上帝的国并不是你们用肉眼的目光仔细观察就能看得到的。如果可能的话,你们应该在你们自己的心里发现它”。

22祂又对门徒说:“日子将到,你们巴不得看见人子的一个日子,却不得看见。

  又对门徒说。不能确定耶稣此处的话是当着法利赛人说的(见第20,21节注释),还是稍后单独和门徒在一起时说的。看来第22-37节的话不是紧接着第20,21节的话说的,就是稍后说的。

  日子将到。第22-37节的话是在论述将来荣耀的国,而不是在论述当前上帝的恩典之国(见太4:17;5:2注释)。耶稣已然肯定,恩典的国已经在这里,建立在人的心里,在人的心里运行(路17:21)。但是耶稣现在警告祂的门徒,荣耀的国──就是法利赛人错误总结为耶稣教训之主题的──仍在将来,“日子将到”和“(现在)就在你们心里”(第21节)形成对比。

  巴不得看见。即荣耀之国在人子到来时实际的建立(见太25:31注释)。这里耶稣所指的是每个真门徒心里对这将来国度完全实现的渴望。当十二门徒回首他们曾经拥有的机会──和他们所爱的主同行共话──而没有完全珍惜的时候,他们心中的这种渴望将要大大增强(见《历代愿望》506页)。耶稣现在与他们同在,但许多人没能感激祂的同在。当祂被接离开他们的时候,他们对自己从前与祂同在之特权的评价就大大提高了。祂在离开之前应许会再次回来(见约14:1-3)。当祂不在的时候他们就热切地渴望着祂所应许的复临。

  人子。见太1:1;可2:10注释。

  却不得看见。因为祂复临时候还没有到。

23 人将要对你们说:‘看哪,在那里!看哪,在这里!’你们不要出去,也不要跟随他们!

  看哪,在这里!见太24:23,26注释。人不能确定基督复临的地点。

  不要跟随他们。已经有许多假的弥赛亚起来,将来还会有更多。可能曾经有四百人跟随的丢大以及“引诱些百姓跟从他”的加利利的犹大就列在这些假弥赛亚之中(见徒5:36,37)。旷野是这些政治狂热分子经常聚集的场所。在门徒强烈盼望他们主复临的等待中,他们不会被欺骗去相信这些傲慢的、打着军事旗号的人是基督。

24 因为人子在祂降临的日子,好象闪电从天这边一闪直照到天那边。

  好像闪电。见太24:27注释。像电光一闪,耶稣的复临是突然而出人意料的(见帖前5:1-5),但却是可见的、明显的。

  在祂……的日子。有文本无此句。

25 只是祂必须先受许多苦,又被这世代弃绝。

  祂必须先受……苦。冠冕之前先有十字架(见太16:21;可9:31等注释)。门徒们眼下并不期待这荣耀的国(见太25:31注释)。

  被这世代弃绝。见太11:16;23:35-38注释。

26 挪亚的日子怎样,人子的日子也要怎样。

  见太24:37注释。

27 那时候的人又吃又喝,又娶又嫁,到挪亚进方舟的那日,洪水就来,把他们全都灭了。

  人又吃。直译是“他们正在吃”。就在洪水前的人们正进行他们日常的活动时,洪水措不及防地临到他们身上。他们没有意料到会有这样一个突然的改变。他们全神贯注于属世的追求和欢乐,被一种虚假的安全感所迷惑。他们对要来的事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见对创6:5-13的注释;参彼后2:5)。

28 又好象罗得的日子;人又吃又喝,又买又卖,又耕种又盖造。

  罗得的日子。见创18:20,21注释;参彼后2:7,8。

29 到罗得出所多玛的那日,就有火与硫磺从天上降下来,把他们全都灭了。

  火与硫磺。见创19:24,25注释;参彼后3:7,10-12;启20:9。

30 人子显现的日子也要这样。

  人子。见太1:1;可2:10注释;参路17:22。

  显现。apokaluptō,“不遮盖”;因此有“显出”,“露出”,或“表明”的意思。英语的“apocalypse(启示,天启)”就是来源于apokaluptō的名词形式。因此,该词是指人子在能力和荣耀中显现,就像它的名词形式(apokalupsis)有时指耶稣的“来到”一样(见林前1:7;帖后1:7;彼前1:17,13)。

31 当那日,人在房上,器具在屋里,不要下来拿;人在田里,也不要回家。

  当那日。参太24:15-20中具有双重含义的预言。生活在公元70年耶路撒冷城被罗马军队攻陷时的基督徒,他们的经验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耶稣复临前基督徒的经验(见太24:16,17注释)。

  在房上。见太24:17注释。

  器具。人的生命悬于一线的时候,世界上的东西还有什么价值呢?你去抢救这些东西就会丧失自己的性命。当罗得逃跑的时候,所多玛城内的东西对他来说已没有一点价值;他能活着逃出去就已经很幸运了(见创19:17注释)。

32 你们要回想罗得的妻子。

  回想罗得的妻子。罗得的妻子就是过分贪求今生物质的一个悲惨例子。她对留在所多玛城内的东西恋恋不舍,于是导致了她的灭亡(见创19:26注释)。

33 凡想要保全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丧掉生命的,必救活生命。

  保全生命。或“救他自己”。见太16:25注释。这句基督教中伟大的似非而是的隽语,表达了一个伟大永恒的福音真理(见太6:33注释)。

34 我对你们说,当那一夜,两个人在一个床上,要取去一个,撇下一个。

35 两个女人一同推磨;要取去一个,撇下一个。(有古卷在此有

  两个女人。见太24:41注释。

36 两个人在田里,要取去一个,撇下一个。)”

  两个人。他文本无36节。然而,太24:40中相同话语却是没有疑义的(见该节注释)。

37 门徒说:“主啊,在哪里有这事呢?”耶稣说:“尸首在哪里,鹰也必聚在那里。”

  主啊,在哪里有这事呢?即“主啊,在什么情况下呢?”门徒看来对于耶稣刚才所说的事很困惑,不知道它们发生的时间以及以何种方式发生(见太24:3注释)。

  尸首在哪里。耶稣似乎是在用当时常见的谚语来回答他们的问题。见太24:28注释。

  鹰。aetoi,这里可能是“秃鹫”,而不是“老鹰”。老鹰既不像秃鹫那样喜欢群居,也不像它们那样以腐烂的尸体为食(见哈1:8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