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圣经库 > 43约翰福音 > 正文

约翰福音02--SDA圣经注释

第 2 章

提要:1 基督变水为酒,12 下迦百农去,又上耶路撒冷,14 在那里赶出做买卖的,洁净圣殿。19 耶稣预言祂的死和复活。23 许多人因祂的神迹信了祂,但耶稣却不将自己交托他们。

[ 迦拿的婚筵:约2:1-12。见本卷注释216页地图;230页图表;关于神迹,见第208-213页]。“

1 第三日,在加利利的迦拿有娶亲的筵席,耶稣的母亲在那里。

  第三日。 一个常见的希伯来和希腊习语,意思是“第二天”或像我们常说的“后天”(参路13:32;见《SDA圣经注释》卷一第181,182页;卷五第248-250页)。这里指约1:43-51所记载事情发生后的第二天。耶稣离开了伯大尼地区(见约1:28节注释),约1:43节提到的那天剩余的光阴,第二天一整天,以及第三天的大部分时间祂都在旅途中度过。第二章继续了第一章的叙述,没有中断。如果基督的受洗发生在大约住棚节的时候(见太3:13节注释),那么现在大概就是十二月份,距耶稣离开拿撒勒差不多已经两个多月了(见《历代愿望》145页)。

迦拿。从拜占庭时代开始,传统认为迦拿就是拿撒勒东北5.6公里的肯纳(Kefr Kennā),但现在人们却认为是拿撒勒以北13公里的迦纳遗址(Khirbet Q?nā,见本卷注释218页地图)。迦拿的意思是“芦苇之地”。在靠近Khirbet Q?nā的沼泽中生长有大量的芦苇,这个地方从罗马时代起就曾发现过陶器的碎片。此外,迦纳(Q?nā)这个名字和迦拿在古代的名字比较接近。

娶亲的筵席。gamos,一般在新郎家举行,通常要持续数天(见《历代愿望》145,146页;太25:1-13)。

  拿但业就是迦拿人(约21:2)。一年以后那位大臣也是在这里找到耶稣的(约4:43-54)。

  耶稣的母亲。约翰在提到马利亚时从不直接称呼她的名字(见约2:12;6:42;19:25)。这时约瑟可能已经去世了(见路2:51节注释)。关于作为耶稣母亲的马利亚,见太1:23;路1:27,28注释。

2 耶稣和祂的门徒也被请去赴席。

  耶稣……也被请。祂显然已经得到消息并在此时返回加利利准备出席这场婚礼(《历代愿望》144页。

  祂的门徒。他们一共五个人──约翰,安得烈,彼得,腓力和拿但业(见约1:40-45)。他们也许是婚礼两个家庭的朋友或亲戚。否则当他们作为耶稣的随从出现在迦拿时也会收到邀请。他们的出席证明了那时耶稣已经开始了祂作为教师的工作。见约1:37,40注释。

3 酒用尽了,耶稣的母亲对祂说:“他们没有酒了。”

  酒用尽了。马利亚负责协助婚筵上的一切事宜(见《历代愿望》146页),她感到有责任去补足酒席所用之物的缺乏,以避免那随之而来的尴尬。

  马利亚遇到困难去找耶稣,她的信心是值得赞赏的。作为一个孝顺、有责任感的儿子,耶稣总是注意到祂母亲的需要和愿望,并能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福音书的记录(参《历代愿望》145,146页)没有说明马利亚是否期望耶稣行一个神迹。这是祂先前从未行过的(见第11节)。耶稣和祂门徒的出席可能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4 耶稣说:“母亲(原文作妇人),我与你有什么相干?我的时候还没有到。”

  母亲(原文作:妇人)。“妇人”在东方是对女性一个常用的、表示恭敬的称呼(约19:26;参《历代愿望》146页)。祂曾吩咐百姓要尊敬他们的父母(出20:12;参《先祖与先知》366页)。祂自己就是这一原则活的例证。三十多年耶稣一直是个顺从,殷勤,对母亲充满爱的儿子(见路2:51,52注释;参《历代愿望》147页)。

  我与你有什么相干?直译是“这与你我有何相干呢?”暗示眼下提出来的事情已经超出了祂应管的范围(见士11:12;撒下16:10;王上17:18;王下3:13;代下35:21;太8:29;可1:24;路8:28等)。从马利亚对仆人的吩咐(见约2:5)中就可以看出她没有将耶稣的回答当作是拒绝。耶稣将会在自己合适的时间以自己合适的方式满足筵席的需要,如此马利亚就心满意足了。耶稣早年在拿撒勒的家庭生活中一直都尊重祂母亲的权威;事实上祂后来也是一个负责任的儿子,在各个方面都为祂的母亲着想(见约19:26,27)。但现在祂不是一个私有的人,马利亚也没有完全了解她对耶稣所有权威的界限何在。她也许觉得,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她有权利在耶稣的使命中指教祂(见太12:46-50注释)。因此,耶稣在这些清楚简洁但又不失敬意的话语中向她表明祂作为人子之于她,和祂作为上帝儿子之于她之间关系的区别(《历代愿望》147页)。他对自己母亲的爱并没有改变,但他现在每天必须在他天父的指示之下工作(见《历代愿望》208页;见路2:49注释)。

  就像马利亚对耶稣那样,今天的父母经常发现自己很难放松和最终放弃他们在自己孩子身上的权威,而那样对子女获得实际生活经验以及学习如何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却是有益的。如果这一权利的交接发生的自然而又没有摩擦,那是父母的明智,子女的幸运。

  我的时候。参约7:6,8,30;8:20节等。马利亚显然希望耶稣在这个场合宣布自己就是弥赛亚(见《历代愿望》145页),但作这样声明的时候还没有到(见可1:25注释)。祂生命中的每一件事都有定时(《历代愿望》451页;见路2:49节注释)。耶稣不到祂传道工作的最后一刻是不会公开宣布自己弥赛亚之身份的(见太21:1,2注释),也正是因为这种宣告祂他人钉在十字架上(太26:63-65;路23:2;约19:7;见太27:63-66注释)。直到被出卖的那夜,耶稣才说,“我的时候快到了”(太26:18;参约12:23;13:1;17:1)。

5 他母亲对用人说:“祂告诉你们什么,你们就做什么。”

  用人。diakonoi,“执事”一词就是由此而来。显然仆人们指望马利亚能提供更多的酒,因为连“管筵席的”都不知道缺酒了(见《历代愿望》148页)。

6 照犹太人洁净的规矩,有六口石缸摆在那里,每口可以盛两三桶水。

犹太人。约翰这卷书显然是为非犹太人写的。如果是给犹太人写的,就不需要这里的解释了。

洁净。即进餐前后礼节性的洗手(见可7:2-5注释),或指婚筵上准备食物以及吃饭时用的各种器皿。

  石缸。可能当时的人更喜欢用石缸而不是其他的陶器瓦器作为清洁之用的盛水容器(参《密西拿》Kelim 10. 1,《塔木德》宋西诺版第52页;《塔木德》宋西诺版Shabbath96a,第459页)。无疑这些盛在缸内的水是为参加婚礼的宾客礼仪之用而预备的。

  两三桶。一“桶”(见第50页)大概有22升或像有人认为的那样约有39升。原文是两三桶,如果我们取较少的数量,每缸两桶,那么每个水缸的容积就是44升或78升,六个水缸就是264升或468升。可见当时参加婚礼的人数非常众多。

7 耶稣对用人说:“把缸倒满了水。”他们就倒满了,直到缸口。

  把缸倒满了水。所有人能自己办到的事都要人自己去做(见第209页)。神能即将施展,但人该尽的努力必须与之联合。上帝绝不会为人做人自己能做的事,如果那样就会造成人属灵的软弱。像摩西(见出4:2),那个寡妇(王下4:2),以及耶稣自己的门徒(太15:34)那样,如果我们想要上帝加福气给我们,我们必须首先充分利用自己手边的资源。

  直到缸口。仆人们后来可能证明说,倒进缸里的只是清水。

8 耶稣又说:“现在可以舀出来,送给管筵席的。”他们就送了去。

  管筵席的。直译是“三张斜靠椅的管理者”。在正式的社交场合,宾客参加筵席一般都是斜倚在长椅上,三条长椅放在一张矮桌的三面,桌子剩下的一面留给仆人上酒上菜。这种桌子和靠椅的布置方式叫做triklinion(见可2:15注释)。

9 管筵席的尝了那水变的酒,并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只有舀水的用人知道。管筵席的便叫新郎来,

  管筵席的。architriklinos,参第8节。

  酒。这是“纯净的葡萄汁”(见《历代愿望》149页)。耶稣一定会严格按照先前启示给圣经作者们的原则行事(见箴20:1;23:29-32;参林前3:16,17;6:19)。见太26:27注释。

  舀水。这水在水缸里时好像仍旧是水,因为这里说仆人舀出来的依然是水。可能这水是在从缸里舀出来送到管筵席的人那里去的过程中变成酒的。比较可6:41节。

  叫新郎来。在东方,新郎或他的家庭要承担婚筵的全部费用。

10 对他说:“人都是先摆上好酒,等客喝足了,才摆上次的,你倒把好酒留到如今!”

  人都是。“管筵席的”对这一违反习俗的事情感到很诧异并担心宾客有可能会因为这件事而责怪他。他叫新郎来就是要让新郎知道目前出现这样的事不是他的责任。

  喝足了。当人把酒“喝足了”的时候,他们的感觉就迟钝了,也就不辨酒的好坏了。

  好酒。这酒是任何管筵席的人从来都没有尝过的(《历代愿望》148页)。宾客们显然也注意到了这酒的甘美品质,此时他们好像还没有“喝足”──因为他们也询问这酒的来历(《历代愿望》149页)。对于那些耐心等待的人,天国总是在最后才提供最好的东西。

11 这是耶稣所行的头一件神迹,是在加利利的迦拿行的,显出祂的荣耀来;祂的门徒就信祂了。

  头一件。头一件神迹发生在呼召第一批门徒大约一个星期之后(见第1节)。第二件记载的神迹也发生在迦拿,那是大约一年之后耶稣再次访问迦拿的时候(见约4:43-54)。

  神迹。sēmeia,(见第208页)。

  祂的荣耀。即,祂神圣品格和能力的证据(见第209页;见约1:14节注释)。

  祂的门徒就信。这个神迹为早期的门徒提供了那运行在基督身上之神能的明显证据,坚固他们以防止不信和犹太领袖的嫌憎,并给他们第一次机会来验证他们新近建立起来的信心。同样,这也报赏了马利亚对耶稣的信赖,用一个实际的方法展现了耶稣对人类福祉深深的关怀。

12 这事以后,耶稣与祂的母亲、弟兄、和门徒都下迦百农去,在那里住了不多几日。

这事以后。meta touto,这是约翰使用的一个过渡性短语(见约11:7,11;19:28),表明时间上的严格顺序,他并没有特别提出两件事之间的时间间隔。

祂的……弟兄。见太12:46节注释。

  下迦百农去。从加利利山地的迦拿出发,到加利利湖边低于地中海海平面209米的迦百农,真的是“下”迦百农去(见太4:13注释)。这次访问迦百农的目的没有记录。

不多几日。可能在公元27-28年的晚冬。

[第一个逾越节: 第一次洁净圣殿:约2:13-25.参太21:12-17注释。见本卷注释217页地图;229-231页图表]。

13 犹太人的逾越节近了,耶稣就上耶路撒冷去。

  犹太人的逾越节。公元28年的逾越节是耶稣传道的开始(见第193,247页)。如果本卷书约翰是为犹太人写的,那他直接说“逾越节”就行了。关于逾越节的筵席,见出12:3-15;利23:5;申16:1,2。

  上耶路撒冷去。见路10:30;19:28注释。

14 看见殿里有卖牛、羊、鸽子的,并有兑换银钱的人坐在那里,

  殿。hieron,这是指圣殿连它的院子,门廊,以及附属建筑,并不是第20节提到的圣殿的主体建筑(naos,见太4:5注释)。在约2:21中耶稣用naos比喻祂的身体。这里所描述不圣洁的买卖场指外院或外邦人的院子。

  卖……的。这是耶稣头次洁净圣殿。祂的第一次具有全国意义的行动。如此祂就宣告了祂管理圣殿事物的权利以及自己弥赛亚的身份。第二次洁净圣殿发生在三年之后,祂在第四次过逾越节的时候(见本卷注释第193,247页;见本卷注释229页图表;见太21:12-17注释),提醒众人祂的宣告依然有效。

  兑换银钱的人。或庄家(见路19:23注释)。

15 耶稣就拿绳子作成鞭子,把牛羊都赶出殿去,倒出兑换银钱之人的银钱,推翻他们的桌子,

绳子。schoinia,“用灯心草编成的绳子”。

  鞭子。耶稣并没有真的用鞭子打人。这鞭子是祂权威的象征,鞭子在空中飞舞能够使大家注意祂所讲的话。在第二次洁净圣殿时就没有再提到过鞭子。

16 又对卖鸽子的说:“把这些东西拿去!不要将我父的殿当作买卖的地方。

  我父的殿。圣殿是上帝在人间的居所(见出25:8)。犹太人多次指责耶稣称上帝是自己的父(见约5:17,18;8:18,19,38,39;10:30-33)。虽然他们也称上帝是他们的父(约8:41),但他们显然意识到耶稣是在一种更高的意义上用这个称呼。他们注意到耶稣在这些话中声明了自己至高无上的神性。耶稣第二次洁净圣殿时说这殿是“我的殿”(太21:13),并且在犹太领袖最后拒绝祂请求之后的那一天,当祂再提到圣殿时祂将其称为“你们的家”(太23:38)。

  买卖的地方。即市场,一个进行普通商业交易的地方。耶稣第二次洁净圣殿时称它为“贼窝”(太21:13)。今天,那些诚心诚意设法使他们天父的殿成为“祷告的殿”(太21:13)的人,要避免将其当成一个用于日常思想,言语或行为的地方。他们应当带着敬畏和尊重进入祂的殿,意识到这是祂神圣同在的地方,他们应使自己的心灵意念在祷告和赞美中提高(见约4:23,24;参见诗96:9)。

17 祂的门徒就想起经上记着说:“我为你的殿心里焦急,如同火烧。”

  祂的门徒就想起。可能在当时一刹那间就想起来了(参见第22节)。

  焦急。Zēlos(“热心”,“热情”,“愤慨”,“嫉妒”)。这是引用诗69:9(见该处注释)。耶稣极度渴望祂父的殿能够专用于它当初建造被献时的目的(见出25:8,9;太21:13注释)。

  如同火烧。即“将我焚烧”。对上帝的忠诚就像烈火一般燃烧着耶稣,我们也该如此。

18 因此犹太人问祂说:“你既做这些事,还显什么神迹给我们看呢?”

  犹太人。约翰对国家宗教领袖的专称。

  神迹。sēmeion(见本卷注释第208页;见赛7:14;太12:38,39注释)。领袖们要求耶稣拿出凭据来证明祂有权干涉圣殿的事务。耶稣的行为对他们的权威是一个直接的挑战。这是他们所不能忽视的(参见约1:19,25)。但是这些批评者想看“神迹”的要求,像往常一样,没有得到什么满足(见太12:38,39;路23:8注释)。

19 耶稣回答说:“你们拆毁这殿,我三日内要再建立起来。”

  拆毁这殿。这里的殿是naos,指圣所本身(见第14节注释)。耶稣在这句话中第一次暗示在祂人生道路临近终了时等待着祂的命运。犹太人已经在密谋要杀害祂了(见《历代愿望》164页)。在对祂的审判中他们歪曲这句话,控告祂企图拆毁圣殿,并自我辩护说他们这样做是要实现基督的预言(参见可14:58;见太26:61节注释)。

  这里不是第一次将圣殿与基督的身体进行比较。圣所以及后来的圣殿都是上帝在地上的居所(见25:8,9注释)。在施恩座上方有荣光显现,是上帝神圣同在的荣耀象征(见创3:24;出25:17注释)。但就像约翰已经指出的那样(见约1:14注释),这上帝的荣耀也居住在我们主耶稣基督的身上。参林前3:16。

  三日。见第248-250页。

  建立起来。耶稣是指祂的复活(见约10:18注释)。但犹太人因为不明白这项声明的含义,就认为耶稣是在说字面上的圣殿建筑。他们到最后还是不明白耶稣所说的话,见太27:63,64。

20 犹太人便说:“这殿是四十六年才造成的,你三日内就再建立起来吗?”

  四十六年。见本卷注释第242,243页。如果照着字面理解圣殿,耶稣明显的比喻就成了无稽之谈。犹太人坚持不去理解耶稣的言下之意,也不肯看祂外表之下究竟本质如何(见约7:15,20,33-36;见约5:17,18;8:52-59;9:29注释)。这种对耶稣生活和教训的肤浅理解就犹太教的典型态度,直到如今。

21 但耶稣这话是以祂的身体为殿。

  但耶稣这话。见约2:19,20;参林前3:16,17。

22 所以到祂从死里复活以后,门徒就想起祂说过这话,便信了圣经和耶稣所说的。

  到……以后。即这预言应验之后(参见太17:9)。门徒们只有从耶稣传道工作全局角度出发才能理解一些祂的话和行为中所蕴涵的深层次意义。耶稣复活之后,圣灵引导他们更深入地明白了祂言语和行为的意义(见约14:26;15:26;16:13)。

  圣经。约翰似乎想到一些特别的圣经章节,可能是第17节所引的诗16:10或69:9。他可能泛指所有《旧约》中关于弥赛亚的预言,门徒们在耶稣复活之后对这些预言的意思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参见路24:25-27,44;约12:16注释)。

  所说的。即第19节记载的耶稣的话。

23 当耶稣在耶路撒冷过逾越节的时候,有许多人看见祂所行的神迹,就信了祂的名。

  逾越节。见第13节注释。

  许多人……就信了。这是公众对耶稣信息之反应的第一个记录。约翰在不同场合再三地提到“好些人信了耶稣”(见约4:39;11:45;12:42;见约1:12注释)。这标志着犹太地传道的开始,这一过程持续了数月之久,在公元29年的逾越节时结束(见《路加福音》第4章补充注释;见本卷注释230页图表;见太4:12注释)。

  神迹。这是犹太地传道期间唯一有关神迹的记载。唯一提到的一个具体的神迹发生在这一传道时期将近结束的时候即治好毕士大池边躺着的那人(约5:1-9)。

24 耶稣却不将自己交托他们;因为祂知道万人,

  将自己交托。即交付给承认相信祂的人(第23节)。祂知道现在这些急切向祂欢呼的人,就像两年后加利利人那样,转离再也不跟从祂了(参见约6:66)。祂知道人心易变,也知道有多少不可共患难之信徒的草率和虚伪(见约6:64)。见约7:2-9注释。

25 也用不着谁见证人怎样,因祂知道人心里所存的。

  人心里所存的。耶稣经常读懂人的心思,好给他们证据证明祂的神性(见可2:8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