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圣经库 > 43约翰福音 > 正文

约翰福音04--SDA圣经注释

第 4 章

提要:1 基督和撒玛利亚妇人谈话,并将自己显示给她。27祂的门徒希奇。31祂向他们表明自己对上帝荣耀的热心。39 许多撒玛利亚人相信了耶稣。43祂离开那里到了加利利,在迦百农治好了一个大臣患病的儿子。

[ 撒玛利亚妇人:约4:1-42。见本卷注释217页地图;229,230页图表]。

1 主知道法利赛人听见祂收门徒,施洗,比约翰还多,

  主。有文本为“耶稣”。

  法利赛人听见。值此耶稣声望不断上升之际,法利赛人利用约翰门徒嫉妒的心理,想要在约翰和耶稣之间制造分歧,进而削弱他们两人的努力。见约3:25注释。

  门徒……还多。见约3:26,30注释。显然此时的约翰仍旧在教训,施洗,还没有被捕。

2 (其实不是耶稣亲自施洗,乃是祂的门徒施洗,)

  耶稣亲自。耶稣藉亲自在约翰手中受洗,表达了对这个礼节的认可。祂宣称,“我们理当这样尽诸般的义”(太3:15)。此外,耶稣的门徒是在祂的指导下施行这个礼节的(约3:22;4:1)。我们不知道耶稣为什么不亲自施洗。祂可能是为了避免让人们认为在祂手中受洗就要求在教会中拥有更高权威。参有关耶稣施洗和门徒施洗各自好处争执(见约3:22;4:1-3节注释)。下一次再提到洗礼就和太28:19,20中福音的使命联系在一起了。耶稣可能因施洗造成的争执而一度中断了这种礼节。

3 祂就离了犹太,又往加利利去。

  祂就离了犹太。现在大约是公元28年12月或公元29年1月。这次暂时退出犹太地,是为了避免和法利赛人以及约翰并他门徒不必要的冲突。离开犹太地的决定是果断的,不是出于惧怕,而是出于谨慎(参见太10:23)。关于这次退出犹太地的时间,见《路加福音》第4章补充注释;见本卷注释229页图表。

  又往加利利去。关于上一次访问加利利,见约2:1-12。

4 必须经过撒玛利亚,

  经过撒玛利亚。取直线到加利利要经过撒玛利亚。然而,由于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之间的仇怨,加利利的朝圣者每逢重大的国家性节期,宁可绕道约旦河谷行远路,也不经过撒玛利亚(见路9:51,52;见路2:42注释)。此时的撒玛利亚和犹太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处在罗马巡抚彼拉多的管理之下(见本卷注释第45,67页;见本卷注释321页地图;234页图表)。关于撒玛利亚人,见《SDA圣经注释》卷三第69页;卷五第18,45页;见王下17:23-34注释。

5 于是到了撒玛利亚的一座城,名叫叙加,靠近雅各给他儿子约瑟的那块地。

  叙加。可能是现在的`Askar。“城”在福音书中既指大的城邑,也指小的乡镇。

  那块地。见创33:19;48:22;书24:32。

6 在那里有雅各井;耶稣因走路困乏,就坐在井旁。那时约有午正。

  雅各井。这口井位于`Askar村往南步行十分钟路程之处,在去往耶路撒冷的路上。在与耶稣生活有关的地点中,这是最能确定具体位置的了,至今它还为基利心山脚下的修道院花园供水。这一区域内密布着泉源溪流,人们再去费力开凿一眼水井似乎是件非常奇怪的事。但雅各在这地曾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他挖这眼井可能是为了避免水权的纠纷(参见创26:17-22)。

  困乏。耶稣和门徒很可能从拂晓就上路了,到现在为止已走了24或32公里。约翰经常提到耶稣作为人类一分子精神和肉体上的局限(见约1:14;11:3,33,35,38;12:27;13:21;19:28;见约4:7注释)。耶稣从不行神迹来满足祂个人的需要或减轻祂自己肉体上干渴或饥饿的痛苦(见太4:3,6注释)。

  在井旁。就是坐在井沿的石头上。

  午正。原文为“第六个钟点”。我们不清楚约翰所用的记时制(约1:39;4:52;19:14)。然而一般来说,“第六个钟点”通常被认为是中午(见《历代愿望》183页)。如果将其理解成晚上,那耶稣就和门徒一起到叙加城里,或继续赶往不远之处的示剑去寻找住宿过夜的地方了。另外,早晚都是人们打水的正常时间,此时如果是在早晚的话,井旁应该还有别的人。

7 有一个撒玛利亚的妇人来打水。耶稣对她说:“请你给我水喝。”

  一个撒玛利亚的妇人。指一个撒玛利亚血统的妇人(见第4节注释),而不是两个小时路程之外撒玛利亚城的女人。

  请你给我水喝。我们很欣慰地知道,耶稣也像我们一样(见第6节注释)经历过干渴,饥饿,疲倦和痛苦。祂成为我们中间的一员,就是要在任何可能出现的情况中救援我们(见约1:14注释)。

  争取撒玛利亚妇人的过程很值得那些准备领人归向基督的人认真学习。这一过程中有四个主要步骤:(1)唤醒得到更美好事物的愿望,第7-15节。(2)使人相信自己有个人的需要,第16-20节。(3)呼召人下定决心承认耶稣是弥赛亚,第21-26节。(4)激励人作出与决定相称的行动,第28-30,39-42节。关于这一过程的四步,详见第7,16,21,28注释。

  耶稣用“请你给我水喝”的要求引起了妇人的注意。第9节的问题,“你……怎么……?”很明显地证实了她的反应。这样,耶稣在获得她的注意之后,就用赐她“活水”(第10节)引起了她的兴趣。她问祂从“哪里”可以得到这水(第11节),并问祂是否承认自己比那挖这井的雅各(第12节)还大。这些话都反映出她的想法。耶稣从注意和兴趣着手,引导她来渴望得到那“活水”,声称凡喝这水的人就“永远不渴”(第14节)。她就要求说:“先生,请把这水赐给我”(第15节)。尽管她几乎不晓得她所求的是什么。

8 (那时门徒进城买食物去了。)

  城。即叙加,位于通向示剑的路上大约一公里处。

  食物。(见太3:4节注释)。

9 撒玛利亚的妇人对他说:“你既是犹太人,怎么向我一个撒玛利亚妇人要水喝呢?”原来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没有来往。

  怎么。民族间的仇恨使撒玛利亚人和犹太人彼此远离,尽可能地避免社交往来。关于撒玛利亚人的起源,见王下17:23-29注释。关于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之间仇恨的起源,见《SDA圣经注释》卷三第69页;见拉4:1-3,17-23;尼2:10;4:1,2注释。关于当时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之间的矛盾纷争,见约瑟弗斯《犹太古代史》 xx. 6. 2。

  犹太人没有……来往。这应该是约翰为这卷书的非犹太人读者加的解释,而不是那妇人对耶稣所说的话。我文本无这句话。耶稣的要求使她非常吃惊;还有什么比一个犹太人提出这样的要求更使人感到奇怪的呢?

10 耶稣回答说:“你若知道上帝的恩赐,和对你说‘给我水喝’的是谁,你必早求祂,祂也必早给了你活水。”

  上帝的恩赐。就像下句话所表明的,这是在指耶稣自己。祂表面上不过是一个疲惫干渴的旅客,但实际上祂却可以提供超过那妇人所希望的“活水。”耶稣的要求表面上看来有些奇怪,但其中却自有深意。耶稣的重要性不在于祂是一个犹太人,而在于祂从前是,如今也是“上帝的恩赐”(见约3:16;林后9:15)。

  是谁。耶稣将要告诉那妇人自己就是弥赛亚(见第25,26节)。祂在这里巧妙地使她注意到祂的建议所包含的实质意义。耶稣的意思是:“你可以给我水喝,使我的身体不渴,但我却可以满足你心灵的干渴。”

  活水。hudōr zōn(“新鲜的水”,“流动的水”或“[赐]生命的水”,参见结47:9)。耶稣这里用活水来指自己(见约7:37;参见约6:27,51)。先知耶利米曾将主比作“活水的泉源”(耶2:13;17:13;参赛12:3;启22:1)。那女人认为耶稣所指的是与井水相对死寂而言的流动的溪水。但既然耶稣能够得到字面意义上的“活水”,那祂为什么还要向她要水喝呢?

11 妇人说:“先生,没有打水的器具,井又深,你从哪里得活水呢?

  先生。kurios,“主”,“先生”,这里作为一种尊称指的是后者。耶稣的声音和态度中有些感染了那个妇人,她刚才那漠不关心的“你既是犹太人”(第9节)现在转变为一种表示尊重的称呼。

  从哪里。妇人还在认为耶稣所说的是字面意义上的水。但很明显祂所指的不是那井中的水,因为那井深达30多米,祂没有工具从中取水。

12 我们的祖宗雅各将这井留给我们,他自己和儿子并牲畜也都喝这井里的水,难道你比他还大吗?”

我们的祖宗雅各。撒玛利亚人声称自己是经约瑟所传雅各的后裔。他们视雅各为自己的“祖宗”,在某种意义上和犹太人对亚伯拉罕类的看法相似(见约8:33)。耶稣和那妇人所站的地点当年分给了约瑟的子孙(书24:32)。

你……还大吗。“你”是强调的。耶稣究竟显示自己是谁呢?参约8:53。

13 耶稣回答说:“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

14 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

  人若喝。直译是“不论是谁喝(一次)”。只需一饮耶稣所赐的“活水”就能永远满足干渴的心灵(见约7:38注释)。

  我所赐的。“我”在原文中是强调的,因此就在“活水”和雅各井中的水之间划出了鲜明的界限。

  永远不渴。 ou,me,eis ton aiōna合译为“永远不渴”。eis ton aiōna在约6:51,58中译作“永远”;在8:51,52;10:28;11:26中译作“永远不”。关于希腊词语aiōn,见太13:39注释。

  在他里头……泉源。耶稣所要赐给那妇人之“活水”的比喻意义现在终于明白了。这水能满足人心灵的干渴,它能比今生给人的心灵提供更美的事物。

  到永生。eis zōēn aiōnion(见约3:16注释)。关于aiōnios(“永远的”),见太25:41注释。喝那“活水”(见约4:10注释)的结果就是永不止息的生命。

15 妇人说:“先生,请把这水赐给我,叫我不渴,也不用来这么远打水。”

  请把这水赐给我。那妇人最终也不清楚耶稣所要给她的是什么,但她却很想得到第14节的应许,就是如果她喝了“活水”就“永远不渴”,并可以期待承受“永生”。然而,她还是将那“活水”和字面意义上的水联系起来,认为自己一旦获得“活水”就不用每天跑到雅各井来打水。也许她认为那“活水”是单给她一个人的,因此她还得给她的“丈夫”(见第16节)打水。但就像耶稣马上要解释的,那“活水”与她和她的丈夫都有关系。

16 耶稣说:“你去叫你丈夫也到这里来。”

  叫你丈夫。耶稣已经将她对“活水”(第15节)的渴望唤起,现在祂突然转换了交谈的话题。耶稣在第16-20中的目的是要在她心中唤起一种强烈渴望这活水的信念(见第7节注释)。而这一点,祂是通过聚焦在她生活的秘密上做到的。因为她还没有做好准备来接受她刚才那么漫不经心要求的“活水”(第15节)。首先要将她里面的罪恶的污水除去。公义的新生命开始之前,罪恶的旧生命必须死去。这两者不能并存(参见雅3:11,12)。

  但那妇人躲避了耶稣洞察她生活的问话,否认自己有丈夫。她不愿意和一个陌生人讨论自己的私生活。耶稣承认她的话是对的(第17节),但却给她证据使她知道祂对她的了解远超于她刚才情愿说出的(第18节)。这样一来,她就相信这是一位先知(见第10节注释),并且知道自己是个罪恶深重的人。她聪明地将那涉及自己私生活的话题转向耶稣(第19节),之后又转向一个有关信仰的一般争论(第20节)。就像每一颗知罪的心一样,她设法逃避。

  试图将话题从不受欢迎的真理转移到不相干或不重要的宗教话题上,这是知罪的证据,需要一种思想和生活方式上的改变。通常人们要么竭力躲避真理,要么寻找理由轻视或拒绝它。然而真正需要的不是阐明为辩论所提出的观点。耶稣没有在探讨祂作为“先知”地位或在哪崇拜的问题上浪费时间。反之,耶稣坦白地指明妇人要注意(1)真敬拜的含义,(2)自己是基督。这些才是人们今日需要作出决定的问题(见第21节注释)。

17 妇人说:“我没有丈夫。”耶稣说:“你说没有丈夫是不错的。

  我没有丈夫。这是她第一次试图掩盖她生活中隐藏的秘密(见第16节注释)。

18 你已经有五个丈夫,你现在有的并不是你的丈夫。你这话是真的。”

  五个丈夫。耶稣现在将这妇人过去的生活完全暴露在她的面前,使她知道祂了解她生平的所有秘密(见约1:48注释)。她是一个有罪的女人,急切地需要耶稣所愿慷慨赐给她的“活水”。

19 妇人说:“先生,我看出你是先知。

  你是先知。这妇人用不涉及私人方面的话题来避开关于她自己生活的谈论。如果她能将耶稣拖入一场关于宗教的争论,她就可以避免尴尬,不用承认自己过去生活中那些不光彩的事情了。

20 我们的祖宗在这山上礼拜,你们倒说,应当礼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

  这山。就是基利心山,叙加和雅各井就位于这座山的脚下。公元前432年,撒玛利亚人在基利心山上建了一座殿宇,但自从公元前129年(见第33页)约翰·海尔卡努斯将其摧毁后,这处就成为废墟,直至今日也是如此。关于撒玛利亚人和他们的信仰,见本卷注释第18,45页。

  应当礼拜。对于这个女人,以及对于绝大多数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来说,他们的宗教在本质上是与崇拜联系在一起的。她还没有认识到那“真正拜父的”是“用心灵和诚实拜祂”的人(第23节)。

21 耶稣说:“妇人,你当信我。时候将到,你们拜父,也不在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

  妇人,你当信我。这是《新约》唯一一处强调“信我”的地方。参严肃的宣告:“实实在在地”(见约1:51注释)。耶稣郑重地要求那妇人忘记敬拜的形式和犹太人及撒玛利亚人之间传统上的争论,还有这些仪式到底该在哪里举行的问题。

  时候将到。见第23节。

  你们。包含了所有真正敬拜上帝的撒玛利亚人。

  也不在这山上。敬拜上帝不能被限制在任何特定的地点──犹大地,撒玛利亚或其他什么地方。

  耶稣已经唤起了那妇人对“活水”的渴望,使她明白了“活水”是什么,也令她相信她自己需要这“活水”。现在耶稣继续引导她自己做出决定(第21-27节)。祂通过告诉她什么是真信仰(第21-23节)来使她游移的思想转回,邀请她成为一个真敬拜者(第23,24节),之后通过确定自己就是弥赛亚(第26节),因此说话拥有属灵权柄,来引导她作出自己的决定。祂完全解除了她的偏见,通过向她澄清自己并没有那些分隔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的宗教偏见,而使她放弃了回避问题的企图。两个民族都可以成为那“真正拜父”的,最终只有“一群”(约10:16)。她怀着对弥赛亚盼望的信心在城中向人们宣告,撒玛利亚人也都有这样的盼望。她迅速的行动(约4:28,29)与她的决定相符。耶稣在这里展望到将来犹太人不再作为上帝选民的那一天。

22 你们所拜的,你们不知道;我们所拜的,我们知道,因为救恩是从犹太人出来的。

  救恩。指唯一的救恩(见徒4:12)。撒玛利亚的宗教是背道的希伯来信仰和异邦邪教结合的产物(见第18,45页)。撒玛利亚人将摩西五经作为自己的圣经,并且宣称自己比犹太人更为正统,但他们对上帝的敬拜是盲目的,他们不知道他们拜的是什么,因此拜祂“也是枉然”(可7:7)。上帝的旨意是要犹太民族作为祂在地上万国面前的见证(见《SDA圣经注释》卷四第26-30页)。他们成为祂所启示旨意的领受者和指定的保管者(见罗3:1,2;9:3-5)。因此耶稣才强调犹太信仰的卓越和高超,并且说明这种高超和卓越与敬拜的地点(约4:21)没有任何关系。犹太人信仰的优势在于,上帝拣选希伯来人作为祂在地上的代表,祂将祂神圣的旨意交托给他们,并且弥赛亚也要作为一个犹太人来到地上(罗9:4,5)。

23 时候将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祂,因为父要这样的人拜祂。”

  如今就是了。第21节所说敬拜的地点不再重要的“时候”就是现在了。人们没有必要再为过去的习俗争论不休,没有必要继续等到将来再去进行真正的敬拜并接受“活水”。耶路撒冷作为指定敬拜的地点(见第21节),还要暂时存留一段时间,但真正的敬拜“如今”就可以开始。一个人的敬拜不是看他在哪里,而是看他如何敬拜。

  真正拜父的。就是那些用心灵敬拜的人,而不是在某个特定场所用一套礼节形式举行的敬拜。

  用心灵和诚实。就是非常真诚地,用思想和情感最高的能力敬拜上帝,将真理的原则应用于自己的心灵之中(见太5:3,48;7:21-27;可7:6-9注释)。这才是耶稣所说的真敬拜,其他都是假的。先知弥迦清楚地陈明了这里所说的真敬拜和徒具外表的敬拜形式之间的区别(弥6:7,8)。

  父要。天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不关心祂儿女的神明,祂挂念着他们每一个人的福利(见赛57:15)。祂他仅接受那些“真敬拜者”,他还热切“寻找”那些愿意用“心灵和诚实”拜祂的人,并鼓励他们亲近祂(见结18:31,32;约3:16;徒17:24-31;彼后3:9)。救恩不是人用自己软弱无助的努力寻找上帝的结果,而是天父怀着热切的同情、不倦的努力找寻祂失丧孩子的结果(见太18:12-14;约10:1-21注释)。约翰反复强调这一真理(见约3:16;6:44;15:16;约一4:10)。将这里与迷羊、失钱、浪子的比喻进行比较(路15:1-32)。

24 上帝是个灵(或无个字),所以拜祂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祂。

  上帝是个灵。上帝是一个无限的灵,不像有限的物体那样受到限制,因此对祂的敬拜与可见的地点和形式没有太大关系,而是看敬拜祂的之人的精神(见第22节注释)。

25 妇人说:“我知道弥赛亚(就是那称为基督的)要来;祂来了,必将一切的事都告诉我们。”

  我知道。在那妇人的思想中,真敬拜是与弥赛亚到来的观念相联系的。撒玛利亚人将他们关于弥赛亚盼望的基础建立在申18:15,18上。撒玛利亚人通常称弥赛亚为塔希伯(Taheb),意思是“归回的一位”或“恢复者”。

  称为基督的。这显然是约翰为这本书的非犹太人读者加的解释(见约1:38注释)。

26 耶稣说:“这和你说话的就是祂!”

  说话的就是祂。前面已经为现在这激动人心的伟大启示做好了准备,当此语一出,整场交谈戛然而止。难道基督没有向她表明自己拥有了解她生活的超自然能力(见第17-19节注释),难道她没有承认祂是一位“先知”么?思考申18:15,18。这个妇人已经表明她相信,当弥赛亚来到,祂必将“一切的事都告诉我们”(约4:25),并且现在这位“先知”宣告自己就是弥赛亚。很自然地她便总结出:这人不仅是位“先知”,更是摩西所预言的那先知。

27 当下门徒回来,就希奇耶稣和一个妇人说话;只是没有人说:“你是要什么?”或说:“你为什么和她说话?”

  希奇。或“惊讶”。犹太人认为,一个男子,尤其是一位赋有拉比尊严的男子和一个女子在公共场合交谈是非常不合适的。一部古代的犹太文学作品,Aboth R. N. 2(1d)建议,“男人在街上不要和女人说话,就连他自己的妻子也不可以”(引自斯特拉克和比勒贝克,卷二第438页)。《密西拿》劝告男子说,“不要和女人说太多的话”(Aboth 1. 5,《塔木德》松奇诺版第4页;参见《塔木德》松奇诺版`Erubin 53b,第374页)。

  没有人说。门徒出于对主的尊敬没有对祂和那妇人说什么。

28 那妇人就留下水罐子,往城里去,对众人说:

  留下水罐子。当门徒从村子里为耶稣买食物回来的时候,那妇人的水罐盛满了水(《历代愿望》183页)正要离开。她急着要赶回村子去告诉别人她的重大发现,因此就不想再带着水罐耽搁时间。她已经经历了渴望,相信和决定(见第7节注释),下一步骤就该是行动了──去将自己所发现的告诉别人。这也证明了她所做决定的真实性。留在原地的水罐就是她急切返回不想被拖延的无声见证。

29 “你们来看!有一个人将我素来所行的一切事都给我说出来了,莫非这就是基督吗?”

  一切事。那女人的话有些夸张。但显然她想要说明的是,既然耶稣连她生活中埋藏最深、最黑暗的秘密都知道了,那就没有什么能瞒祂的了。

  这就是基督。关于那呈现出来的证据──耶稣超自然的能力──和祂必定是基督的结论之间的联系,见第26节注释。那妇人很巧妙地将她的发现用问句的形式表述出来,邀请村子里的人自己前去证实。参腓力对拿但业的邀请:“你来看”(见约1:46)。

30 众人就出城,往耶稣那里去。

  女人的话给村子里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激励他们自己前去调查一番。起先他们的信是建立在那女人报告的基础之上,但后来经过调查,他们的信便建立在自己的经验之上(见第39,42节)。

31 这其间,门徒对耶稣说:“拉比,请吃。”

  拉比,请吃。门徒出于对他们主的关怀(见第6节注释),没有让祂自己不必要地去购买食物。他们竭力减轻他们主的负担。关于“主拉比”(rhabbi),见约1:38注释。

32 耶稣说:“我有食物吃,是你们不知道的。”

  食物。brōsis,指任何“食物”(参第8节注释)。那妇人热切的反应给耶稣心灵带来的的振奋,胜于食物给祂身体的满足。对于所有与耶稣同工的人来说,物质上始终居于次要的位置。将属灵之事和物质之事相比较,上帝的工人们更重视哪一样,是衡量他们献身的一个依据。(见太20:15节注释)。

33 门徒就彼此对问说:“莫非有人拿什么给祂吃吗?”

  有人拿什么。希腊原文的问句期待一种否定的回答。实际上门徒并不相信耶稣曾经吃了什么,他们只是对祂不觉得饿感到奇怪(见第6节)。

34 耶稣说:“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来者的旨意,作成祂的工。

  我的食物。见第32节注释。耶稣活着的目的就是要行祂父的旨意(见太4:4;路2:49;约6:38节注释)。大多数人活着都是为了“那必坏的食物”(约6:27),但耶稣只想得到那“存到永生的食物”.生活中物质方面的需要在耶稣完成拯救人类的伟大目标中只是附带而微不足道的(见太6:24-34;约6:26-58注释)。

  差我来者。关于父“差”耶稣进入世界的意义,见约3:17节注释。约翰经常引用耶稣涉及祂神圣使命的话(约3:17,5:30,36,37;6:38,44;7:18,28,33;8:16,18,26,29;9:4;10:25,32,37;12:44,49;13:20;14:10,24,31;15:21;16:5;17:4;见路2:49注释)。

  作成祂的工。就是上帝差遣祂的儿子进入世界所要做的“工”(见太1:21;约17:4注释)。

35 你们岂不说‘到收割的时候还有四个月’吗?我告诉你们,举目向田观看,庄稼已经熟了(原文作“发白”),可以收割了。

  收割。巴勒斯坦的谷物秋天播种春天收割(见《SDA圣经注释》卷二第108-110页)。像叙加这样的地方,谷物一般在四月或五月收割,那么现在的时间可能是十二月或一月(见《路加福音》第4章补充注释;见本卷注释229页图表;参《历代愿望》191页)。

  举目向田观看。门徒们可以看到叙加村子里的人穿过成长中的庄稼(《历代愿望》191页)向井旁走来。那播撒在撒玛利亚妇人心中真理的种子已经开始结出果实来,在接下来的两天中可以看到丰盛的收获(见第39-42节)。

36 收割的人得工价,积蓄五谷到永生,叫撒种的和收割的一同快乐。

  收割。有文本把第35节的“已经”与第36节连在一起。因此第36节的开头就是:“已经收割的人得工价”。对于撒玛利亚妇人来说,种子刚刚撒出去就迎来了辉煌的收割时辰(参见雅5:7)。

  积蓄五谷。见太13:30注释。

  永生。见约3:16注释。

  一同快乐。见诗126:5,6;赛9:3;见路15:7注释。

37 俗语说:‘那人撒种,这人收割’,这话可见是真的。

  可能耶稣认为自己是撒种的人,而门徒们是收割者(见约4:38;参太9:37,38;10:1),并且祂展望到在祂复活之后撒玛利亚更大的收割(见徒8:6-8,14,25注释)。在灵魂的收割中经常是一人撒下福音的种子但却无权收获(参林前3:6,7)。关于耶稣是撒好种的人,见太13:3-8,18-23注释。

38 我差你们去收你们所没有劳苦的;别人劳苦,你们享受他们所劳苦的。”

  很明显耶稣是指3:22中简单提到的在犹太地的传道。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耶稣和祂的门徒现在正在收获施洗约翰所播下的种子。在耶稣复活之后门徒就要从这一传道时期祂所撒下的种子里获得丰盛的收成(见徒2:41,47;5:14)。

39 那城里有好些撒玛利亚人信了耶稣,因为那妇人作见证说:“祂将我素来所行的一切事都给我说出来了。”

  好些撒玛利亚人。这是头一批归依者。在接下来的两天里还有第二次收获(第41节)。后来七十人派出传道时访问了很多撒玛利亚城镇并受到了热情的接待(见《历代愿望》488页)。耶稣复活之后这里还有另一次收割(见第38节注释)。

  那妇人作见证说。见第29节注释。那些认识她的人一定在想:她所说的耶稣将她“一切”所行的都告诉她到底指的是哪些事。像她这样的一个人在属灵的事上有了如此大的改变,足以引起众人的注意。约翰经常提到有很多人“信”了耶稣(见约7:31;8:30;10:42;11:45;12:42;见约1:12注释)。

40 于是撒玛利亚人来见耶稣,求祂在他们那里住下,祂便在那里住了两天。

  两天。即当天剩余的时间和次日一整天(第43节;见《SDA圣经注释》卷一第181,182页;卷五第248-250页)。这两天是属灵种子播撒和收获的快乐时光。

41 因耶稣的话,信的人就更多了,

  耶稣的话。那些先前不信那女人话的人现在相信了。此前他们肯定对她所说的一切都提出疑问,他们在亲自调查一番之前决不肯轻易接受任何人的见证。此外这里所说信的人还包括那些没有听到那妇人见证的人。

  更多。将这里与第39节进行比较。

  信。见约1:12注释。

42 便对妇人说:“现在我们信,不是因为你的话,是我们亲自听见了,知道这真是救世主。”

  听见。他们是亲耳听到的见证人。没有什么证据比自己的亲身体会更有说服力。

  这真是。撒玛利亚人见到凭据便相信耶稣是摩西所说那“先知”(第26节注释)。他们的爽快和迅速与犹太人接待祂时(见约1:10,11注释)的犹疑不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祂的生活和信息对于撒玛利亚人来说证据已经足够了──摩西的预言在拿撒勒人耶稣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应验(见太1:23注释;参《历代愿望》407页)。

救世主。见太1:21注释。.

[大臣的儿子:约4:43-54.见本卷注释217页地图;230页图表]。

43 过了那两天,耶稣离了那地方,往加利利去。

  过了那两天。即约4:5-39所记之事以后的那一天(见第40节注释)。第3-5节所记记录的行程现在又重新开始了。

44 因为耶稣自己作过见证说:“先知在本地是没有人尊敬的。”

  本地。指拿撒勒(见可6:1,4注释;参《历代愿望》196页),而不是加利利(见约4:45)。约翰插入这句话是要解释耶稣为什么直接去了北边大约13公里远处的迦拿(见约2:1注释)。

45 到了加利利,加利利人既然看见祂在耶路撒冷过节所行的一切事,就接待祂,因为他们也是上去过节。

  加利利人。见太4:13注释。然而要注意到,太4:13指的是六个月后加利利地传道的正式开始(见《路加福音》第4章补充注释)。

  看见。这里可能指约2:13-23所记载的事情,特别是第23节中提到的神迹。洁净圣殿(约2:13-22)使耶稣宣布自己是弥赛亚的消息流传开了(见《历代愿望》196页)。

  他们也是上去。就像所有敬虔的犹太人所做的那样(见出23:14-17;申16:16注释)。

46 耶稣又到了加利利的迦拿,就是祂从前变水为酒的地方。有一个大臣,他的儿子在迦百农患病。

  迦拿。见约2:1注释。

  变水为酒。见约2:1-11注释。耶稣现在周围都是朋友,他们曾亲眼见过神能在祂身上的显现。

  大臣。直译是“王的(人)”,即一个王室官员,这里可能是指加利利和比哩亚的分封王希律安提帕的侍臣。这个“大臣”是个犹太人,可能是个希律党人(参见可3:6注释)。有些人认为这个“大臣”就是苦撒(路8:3)或马念(徒13:1)。他们是希律的官员,后来成为了基督徒。

  在迦百农。基督和那“大臣”在迦拿,而大臣的儿子在25公里外的迦百农。耶稣曾在将近一年前的时候访问过迦百农(约2:12),但却没有任何记载显示祂在那里公开做过什么。

47 他听见耶稣从犹太到了加利利,就来见祂,求祂下去医治他的儿子,因为他儿子快要死了。

  他听见。耶稣返回加利利的消息迅速传开证明了祂巨大的声望(见约4:45;可3:7-12)。

  求祂。尽管神迹大体早已提到(约2:23),但要求医治的事情还是第一次记载。

  下去。见约2:12节注释。

  快要死了。人的智慧和技术已无能为力,孩子的父亲怀抱最后一线希望来到迦拿,盼着能请耶稣与他立即赶回迦百农(见第49节)。但他发现耶稣被广大群众团团围住,因此就安排了一次与耶稣私下里的会面(见《历代愿望》197页)。

48 耶稣就对他说:“若不看见神迹奇事,你们总是不信。”

  若不看见。根据《历代愿望》198页,那个做父亲的将耶稣答应他的请求作为自己承认他是弥赛亚(见第45节注释)的条件。他认为耶稣为了使自己成为祂的跟随者,必然会非常迅速地同意自己的要求。但是耶稣觉察到了那大臣言语行为上些许不真诚的表现,知道他的信心并不纯粹。当然,他还是有些信心的,否则他根本就不会来。但这样的信心离完全还很遥远,耶稣所要求的是在神能施展之前无条件的、毫无疑问的相信。

  那大臣打算在相信之前能先看见;但耶稣却要求他在看见之前先相信。以先应允某些要求为前提的信心是建立在一种脆弱的基础之上,它在上帝认为最好不答应这种请求的情况下便会消失。耶稣稍微耽延,暂不答复那官员的请求,是因为他还没有做好准备接受他所求的福分。在目前的思想状态下,他还不适合从主那里接受任何东西(见雅1:5-7),同时耶稣在他彻底意识到自己完全的需要并且愿意运用没有疑惑、无条件的信心之前就不能为他做任何事情。因此耶稣既没有说是,也没有说不,那父亲意识到自己的请求既没有被应允,也没有被否定。

  神迹奇事。(见本卷注释第208,209页)。

  不信。或“完全不信。”在希腊文中,双重否定表示强调的肯定。那位大臣一定看这句话反映了他心中的思想(见约1:47-49节注释)。“你们”是复数的。耶稣了解犹太人的领袖和那些与这大臣态度一样的人,就将他和他的同胞都归于不信的一类(见约2:18;6:30;林前1:22;见太16:1-9注释)。相反,最近撒玛利亚人单凭耶稣的话就怀着单纯的信心由衷地接受了祂(约4:41,42)。对于自己同胞的不信和怀疑,耶稣感到非常难过(见约1:10,11注释)。耶稣有更大的恩典要给那来求祂的大臣,那就是救恩。耶稣既会给他较小的恩典──医治他的儿子,也会给他更大的恩典(见本卷注释第209页;《历代愿望》198页)。

49 那大臣说:“先生,求你趁着我的孩子还没有死就下去。”

  先生。Kurios(“主”,见第11节注释)。

  趁着我的孩子还没有死。那必要的改变顿时发生。父亲意识到耶稣看透了他的心思。他看出自己的动机是自私的。他看出那救孩子的唯一希望就在于运用毫不怀疑、不讲条件的信心,于是他就马上丢弃自己的不信和虚假的骄傲。这里他充满眷爱地称他的儿子为“孩子”,这个希腊文词语和第46节的“儿子”不是同一个词。

50 耶稣对他说:“回去吧,你的儿子活了!”那人信耶稣所说的话就回去了。

  回去吧。既然必要的改变已经发生,耶稣就不再耽延答复他的要求,尽管这答复不是那父亲所期望的。他来求耶稣“下去”到迦百农,但耶稣只是告诉他,“回去吧”。他在没有得到自己要求是否已蒙应允的证据之前就被要求回去(见第48节注释)。他的信心受到了考验。他必须凭借信心接受恩典,他必须凭借信心行事,相信他已经得到了自己所求的。

  活了。希腊原文的意思是,那孩子不仅是“活了”,而且会继续健康地活下去。

  那人信。那父亲原本想在自己相信之前先看见;但他现在因耶稣的话就接受了祂。他的行动建立在信心之中,因此平安和喜乐就充满了他的心(见《历代愿望》198-200页)。见约1:12注释。

51 正下去的时候,他的仆人迎见他,说他的儿子活了。

  正下去。从迦拿到迦百农不超过25公里。迦拿坐落在加利利的群山之中,海拔大概有244米,而迦百农位于加利利海岸边,海拔是负209米,两者之间的落差将近455米。回家路上正常来说要花四五个小时,那大臣本可以当天下午就赶回去。做父亲的本来十分担心自己儿子的性命,但他新建立的信心抓住了所赐给他的宝贵恩典,因此他就没有过度着急地往家赶。

  他的仆人迎见他。现在是次日的清晨,那大臣离家尚有一段距离。

  他的儿子活了。他仆人的话应验了耶稣头一天所讲的(第50节)。

52 他就问什么时候见好的。他们说:“昨日未时热就退了。”

  见好。就是“开始好转。”

  未时。就是下午一点。参约1:39;4:6。

53 他便知道这正是耶稣对他说“你儿子活了”的时候;他自己和全家就都信了。

  正是……的时候。整个事情的因果关系非常清楚。如果孩子的好转发生的或早或晚,人们都会疑问说,这到底是耶稣话语和能力的结果呢,还是应该归结于别的原因。

  信。该词用在这里是完全意义上的。那父亲接受了耶稣作为弥赛亚或像我们所说的,他成为了一个基督徒。这件神迹的结果还远不止如此。孩子得以康复,他的全家都信了,这就为大约六个月后耶稣将迦百农作为祂在加利利的传道中心预备了道路(见路4:31注释)。

54 这是耶稣在加利利行的第二件神迹,是祂从犹太回去以后行的。

  第二件神迹。见约2:11。关于迦百农人民给予耶稣的欢迎,见可1:32-37,45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