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圣经库 > 43约翰福音 > 正文

约翰福音06--SDA圣经注释

第 6 章

提要:1 基督用五饼二鱼给五千人吃饱。15 因此百姓要立祂作王。16 但祂独自退去了,并在海面上走到祂门徒那里去:26 责备那些蜂拥跟随祂的百姓,并一切随从血气的听众:32 声称对于信的人祂就是生命的粮。66 许多门徒离祂而去。68 彼得信祂。70 犹大是个魔鬼。

[使五千人吃饱,约6:1-14=太14:13-21=可6:30-44=路9:10-17. 注释主要在《马可福音》和《约翰福音》。见本卷注释220页地图;231页图表;关于神迹;第208-213页 ]。

1 这事以后,耶稣渡过加利利海,就是提比哩亚海。

  这事以后。第四卷福音,这几个字中通常表示从前面叙述之事到现在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不一定指当前要介绍的事紧接着前面的事(参约5:1;7:1;关于“这事以后”的单数形式,见约2:12注释)。如果5:1中的节期是逾越节(见本卷注释第193,247页;见约5:1注释),那么第6章的事就发生在第5章所记的事之后将近一年。实际上约翰将耶稣在加利利公开传道的整个时期都略过了。根据本注释采用的年表,第6章开始于公元30年的逾越节(见第4节)。

  本章的事件是约翰对耶稣在加利利传道期间发生之事的唯一记载(见本章注释第197,198页)。可能会有人问,约翰在撰写看似互不相干的耶稣生平事件时,为什么要选择使五千人吃饱的神迹呢?首先应该注意到,在耶稣传道期间所经历的四个逾越节中,这是唯一没有在耶路撒冷庆祝的一次。约翰确曾小心记录了这些节期,并提到了耶稣参加的其他三次逾越节(见约2:13;5:1;12:1,12)。约翰也许想让第6章的继续至少部分地这次逾越节的情况,并解释为什么耶稣没有上耶路撒冷去。更重要的是,第6章的事件解释了为什么加利利人先前那样热切地跟从耶稣(见可1:44,45;3:7-12;约4:45节注释),现在却转过来反对祂(见66节注释),像去年耶路撒冷的领袖反对祂一样(见约5:1节注释)。正如一件事导致祂在犹太地的传道结束一样,第6章的事件也标志着祂在加利利公开传道的结束(见太15:21节注释)。

  《约翰福音》特别注意耶稣作为弥赛亚的证据(见第892页)以及犹太人对这证据的信与不信(见约1:12注释)。约翰似乎追溯了这个民族转离基督并最终拒绝祂的主要步骤。这个目的使第6章的选材显得完全合理。或许,约翰觉得其他三卷同观福音已经足够详细地涵盖了加利利传道期间的细节。

  渡过加利利海。即,从迦百农到加利利湖北端的伯赛大附近(见路9:10;参可6:33注释)。在第5章叙述结束的时候,耶稣仍旧在犹太地。现在说祂要渡过“提比哩亚海”,这暗示在第5章、第6章所记之事的间隙,祂曾回到过加利利。关于祂这次旅行的状况和目的,见可6:30注释。

  提比哩亚。约翰是唯一一位将加利利湖称作提比哩亚海的圣经作者(另见约21:1)。这可能说明《约翰福音》的写作年代比其他三卷晚了数十年,因为提比哩亚这个名字是在后来才用于指加利利湖的。希律-安提帕在耶稣的日子建造提比哩亚城,所以那时加利利湖还不叫提比哩亚海。

2 有许多人因为看见祂在病人身上所行的神迹,就跟随祂。

  跟随。或者根据希腊文动词的时态,作“正跟从着”,即一直跟从。显然这是指在加利利的城镇乡村长时间的游历,教训,医病之后,耶稣的声望达到了顶点(见第1节注释)。

  看见。直译是“他们正看见”。百姓一直跟着耶稣,所以他们不断看见祂所行的神迹。

  神迹。关于神迹,见本卷注释第208-213页。

3 耶稣上了山,和门徒一同坐在那里。

  上了山。“进入山中”,可能是特指伯赛大附近岸边的山峦丘陵。其他三卷同观福音的相应记载都说“野地”,即荒无人烟之地(太14:13;可6:32;路9:12)。这里耶稣希望与祂的门徒在走遍加利利传道回来之后能够独处一段时间(可6:31)。

4 那时犹太人的逾越节近了。

犹太人的。这个解释对犹太人来说不是必须的,这也表明本卷福音书主要是为外邦人写的。

  逾越节。见第1节注释。

5 耶稣举目看见许多人来,就对腓力说:“我们从哪里买饼叫这些人吃呢?”

  来。直译是“正在前来”。希腊原文动词的形式暗示耶稣向腓力提出这个问题时百姓正在聚集。其他三卷同观福音描述这件神迹,都说门徒们在天将黑的时候来问耶稣这个问题。一个合理的结论是,耶稣在百姓开始聚集的时候提出了食物的问题,数小时过去了,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腓力和其他门徒又回到耶稣那里,建议祂不要管百姓吃饭的问题,将他们遣散。

  腓力。福音书的作者中只有约翰特别提到腓力与这件神迹有关系。腓力是伯赛大人(见约1:44),所以很自然地耶稣问祂从哪并怎样获得食物。见6,8节注释。

  从哪里。pothen,?或者不从地理的角度,而是从逻辑的角度理解:“怎样”?腓力的回答显明他知道耶稣的话是什么意思,不是从哪个地方去买,而是怎样去获得食物,他们如何去给这么一大群人吃饱呢?

6 (祂说这话是要试验腓力;祂自己原知道要怎样行。)

  要试验腓力。耶稣让腓力去找吃的,并不仅仅因为他是当地人(见第5节注释),找到食物的可能性大一些,而是另有深意。主的问题是要试验腓力的信心。给数千人吃饭,门徒面对这个难题悲观的回答使得耶稣的神迹给人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先让腓力自己估计一下当时的情况,之后再行神迹,这样给他的印象就比不让他意识到问题的艰巨性便轻易解决要大的多。

  祂自己原知道要怎样行。这些话反映出耶稣在面对那看似不能解决的问题时镇定的心态。这种自信源于祂对父能力的信任。祂相信父会满足这些祂将要为之祈求之人的需要。这种信心也是父与子之间完全沟通的结果(见可3:13注释)。父的能力通过祂成为肉身的儿子流向世人,在这个通路上没有一点罪或寻求自我成为障碍。只有这样,耶稣才能在世人中间工作,祂有充足的保证可以应对任何问题,也可以满足任何人到祂面前来所求所要的。

7 腓力回答说:“就是二十两银子的饼,叫他们各人吃一点也是不够的。”

  二十两银子。见可6:37注释。

8 有一个门徒,就是西门彼得的兄弟安得烈,对耶稣说:

  安得烈。在腓力的事上(第5节),只有约翰对安得烈的参与做了记录。这些关于个别人的记录,在其他与此神迹相关的地方没有提到过,证明了门徒约翰是这件事的亲身经历者。

  安得烈和腓力一样也来自伯赛大附近的乡镇。在约12:20-22中,约翰记载说,腓力跑去找安得烈,可能是要他帮忙将希腊人求见的事呈报给耶稣。在当前这件事中,腓力可能找安得烈帮忙解决耶稣向他提出的问题;或者是,当安得烈知道了耶稣向他朋友腓力提出的问题后,主动说出了自己的见解。

9 “在这里有一个孩童,带着五个大麦饼、两条鱼,只是分给这许多人还算什么呢?”

  一个孩童。paidarion。词不一定就严格限制于小孩,它也许指一个将近成年的小伙子,就像在七十士译本中,约瑟至少已经17岁了(见创37:2),还用该词──“童子”──来称呼他(创37:30)。在次经《多比雅书》中,多比雅的年龄都可以结婚了,也是用这个词来称呼的(《多比雅传》6:2)。安得烈是伯赛大人或许认识那个男孩,所以他建议把男孩的个人粮食作为一种可能的食物来源。

  大麦饼。见可6:38注释。大麦被视为一种粗劣的食物。斐洛说大麦只适于“无理智的牲畜和境况不幸的人”(De Specialibus Legibus iii. 57; Loeb. 卷七第511页)。一部犹太古代的注释也说“扁豆是人的食物,而大麦是动物的饲料”(《米德拉西拉巴》《路得记》2:9注释,第58页)。耶稣就这样给人们上了一堂关于朴素的课(见可6:42注释)。

  两条鱼。opsaria,是opson(“熟食”,“佐餐”)的小词形式。正如小炸鱼或腌鱼特别作为一种佐餐,opsarion也是指这些东西。这个意思可以从其他同观福音的相应记载中看出来。该词在其他地方是用ichthus(“鱼”)。大麦饼是主食,这些鱼当作佐餐。一份公元1世纪末的埃及蒲纸可以对此作出说明。在为一次宴会准备食物时,要求“为吉米拉的生日宴会送一些美食[ōpsaria]……和一阿塔巴(很大的数量,相当于14.53加仑)小麦饼’”(Papyrus Fayyum 11931,引自J. H.墨尔顿和乔治-米利干,《希腊语新约词汇》,第470页)。见约21:9注释。

  还算什么呢?想到耶稣居然要用这么一点食物给数千人吃饱,安得烈在提问时几乎有一种嘲笑的语气。怎么可以想象用五个饼和几条小鱼来应付当前的局面呢?然而耶稣利用安得烈失望的提议来显示上帝使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的权能。

10 耶稣说:“你们叫众人坐下。”原来那地方的草多,众人就坐下,数目约有五千。

  叫众人坐下。Anthropoi,显然包括当时所有在场的人。我们不应该认为只有男人坐下而女人和小孩都站着。

  众人就坐下。这里的“众人”是andres,特指男人。事实上大家都坐下了,但根据东方的习俗,只有男性被数算人数(见太14:21)。当时在场的群众大概有一万左右。关于众人就座的安排,见可6:39,40注释。

  在给大家提供食物前,耶稣特别指示门徒令众人先坐下强调了秩序的重要性。毫无疑问,门徒不可能在众人乱纷纷的状态下将食物公平合适地分给他们;但如果百姓按行就列有次序地坐在草地上,他们每个人都能得到自己所需的食物。

11 耶稣拿起饼来,祝谢了,就分给那坐着的人;分鱼也是这样,都随着他们所要的。

祝谢了。其他三卷福音书论到此事都记述说耶稣祝福那饼,但约翰又加上耶稣还为祂知道必能成就的这个神迹向祂的父发出感谢。约翰的记录说明了耶稣行神迹能力的源泉(见《历代愿望》143页)。当耶稣取了“奴仆的形像”(腓2:7)时,祂将自己作为三一真神中第二位的权能遮掩了。祂宣称,“子凭着自己不能作什么,惟有看见父所作的,子才能作”(约5:19;见第30节)。现在他完全靠赖他父的能力(见《历代愿望》335,336,535,536页),甚至在神迹发生前也献上感谢将这种靠赖显示出来。“救主在披覆人性的生活中,无疑要倚赖上帝。祂知道祂父的能力足以成就万事。……基督求父祝福那食物,事就这样成了”(怀爱伦《评论与通讯》1898年3月29日)。关于耶稣行神迹所用的手段,见《历代愿望》143页。

有文本在“祝谢了”之后还有“分给门徒,门徒”。其他福音书都记载耶稣先把食物分给门徒,门徒再分给众人。

  所要的。该希腊文动词的形式似乎暗示百姓不断地向门徒要求食物直到他们吃饱了。同观福音记载“他们都吃,并且吃饱了”(太14:20;可6:42;参路9:17)。在场的百姓不仅吃了,而且吃饱了。

12 他们吃饱了,耶稣对门徒说:“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来,免得有糟蹋的。”

  收拾起来。同观福音记载,百姓吃饱后,还有十二篮子食物收拾起来,但只有约翰记录了耶稣特别指示将零碎的食物收拾起来免得有糟蹋。耶稣无限量地供应了百姓的需要;他们得到的比他们想要的更多。但现在,为避免任何人将慷慨的神迹供应当作浪费的许可证,主小心地教导人们要节约地享受上帝的福气。

13 他们便将那五个大麦饼的零碎,就是众人吃了剩下的,收拾起来,装满了十二个篮子。

  篮子。见可6:43注释。

14 众人看见耶稣所行的神迹,就说:“这真是那要到世间来的先知!”

  众人。anthropoi;见第10节注释。

  神迹。见第208页。

  说。直译是“他们不停地说”,即人们不停地重复这样的话直到传遍了整个人群。

  要到世间来的先知。福音书作者中只有约翰记录了百姓对这个神迹的反应(见太14:22注释)。

  加利利的普通百姓如此迅速地愿意接受耶稣作为弥赛亚,显示出人们对救赎主的期待和当时耶稣巨大的声望。祂已显出自己是众人的领袖;人们知道祂能治好任何可能在战斗中负伤的人;现在百姓又看到耶稣可以满足一支军队的食物供应!无疑,这样一位领袖在对罗马侵略者的战争中会使他们无往不胜。祂一定就是弥赛亚!

犹太人非常清楚,真实的预言恩赐已经好几百年没有显在他们中间了。那就无怪乎他们将这种预言恩赐的复兴和弥赛亚的到来联系起来(关于公元前2世纪的这种期待,见《马加比上》4:46;14:41;参约1:21)。在公元前一世纪,过度热心的犹太人们一次又一次地被那些冒充“先知”并许诺将他们从罗马统治下解放出来的人所欺骗,当时预想弥赛亚到来的观念非常普遍。约瑟弗斯(《犹太古代史》 xx. 5. 1;8. 6)记载了两个这样“先知”——丢大和一个埃及人——的败亡(参徒5:36;21:38)。耶稣警告祂的门徒要防备假“基督”或假弥赛亚的到来(太24:4,5)。

[耶稣在海面上行走:约6:15-24=太14:22-36=可6:45-56。注释主要在《马太福音》]。

15 耶稣既知道众人要来强逼祂作王,就独自又退到山上去了。

  强逼祂。harpazō(“急忙抓住”),可能是英语“哈耳皮埃(harpy)──一个抓捕掠物的神话怪物──的来源。该词形象地描绘了那群耶稣刚刚使之吃饱的百姓的意图。他们现在坚信耶稣就是弥赛亚。耶稣在宣布作王方面的沉默,只能增加百姓立祂作王的热望,民众很快达成共识,必须迅速将祂抓住,马上宣布祂是以色列的王。他们认为,只要耶稣被宣布为王,祂就会维护自己的王权。当时逾越节已经迫近,他们打算把祂拥立在聚集到耶路撒冷的百姓面前。

  考虑到后来门徒对迅速建立属世国度的热望(见可10:35-40;参路24:19-21),我们不难推断出他们现在也在鼓励百姓强迫耶稣宣布自己为王(见《历代愿望》378页)。见64,65注释。

王。见第14节注释。

独自。耶稣在群众到来之前带着祂的门徒退往山上休息默想,表明门徒们还没有明白祂拒绝作王的心意(见太14:22注释)。这一天,就是耶稣和祂的门徒在加利利之行后开始休息的一天,成为耶稣传道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天结束时祂被人误解并被彻底孤立了。见太14:23注释。

耶稣又一次战胜了撒但在旷野中对祂的同一个试探──为了属世的荣耀而背叛祂国度的属灵性质。祂再次向愚钝的跟从者表明,祂的国“不属这世界”(约18:36)。那是一个恩典的国(太5:3,10;13:18-52),是一个信的人藉着重生的经验才能进入的属灵国度(约3:3)。只有在“号筒末次吹响的时候”,这恩典的国才能转变为荣耀的国(林前15:51-57;见太4:17;5:2注释)。

  退。语anachōreō,“撤退”,“回去”。暗示耶稣曾从祂和门徒暂时休息的山上下来,在海边遇见了众人。现在祂可能返回到山上做进一步的默想。一卷重要的希腊早期手稿这里作pheugō(“逃走”)。一些古代的版本用的也是这个词。无论用的是哪个词,耶稣显然意识到,一场危机迫在眉睫,因此祂就静静地退去了。

  山。见第3节注释。

16 到了晚上,祂的门徒下海边去,

  晚上。见太14:23注释。

  门徒下海边去。《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的记录是,耶稣先让门徒离开,再遣散众人,之后独自上了山去。《约翰福音》则说,耶稣先退往山上,当天快黑的时候,门徒出发过海。这个表面上的矛盾其实很好理解,虽然耶稣指示门徒离开,但实际上他们等了一段时间,直到傍晚才出发过海(见《历代愿望》379,380页)。

17 上了船,要过海往迦百农去。天已经黑了,耶稣还没有来到他们那里。

  要过。就是开始过海。

  迦百农。马可记载说耶稣让祂的门徒乘船往伯赛大去,伯赛大几乎在加利利湖的最北端(见可6:45;见太14:22注释)。马可和马太两人都说,门徒们最终上岸后就到了伯赛大西南8公里处的革尼撒勒(可6:53;太14:34)。约翰则说,门徒们的船是开向耶稣在加利利的传道中心迦百农的。迦百农在加利利湖西北的岸边,坐落在伯赛大和革尼撒勒之间。他们最终在革尼撒勒上岸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船被风暴吹离了正确的航线。

18 忽然狂风大作,海就翻腾起来。

  大作。直译是“被唤醒”,“被激起”。加利利湖因为周围高地的冷空气通过峡谷冲向水面经常会有突然的、猛烈的风暴。这些风暴来得快,去得也快。因为这些风暴的强度非常大,据说即使是现在,除非水面极其平静,否则那些较小的渔船通常都会离岸很近。门徒从伯赛大东边出发往迦百农去,正常情况下他们的航线绝不会离岸太远。但是马太却说他们此时“在海中”(太14:24)。有文本这里作:“他们离岸很多里(stadia)远”。不论原文是否如此,显然他们因为风暴而偏离了目的地,漂向了更靠南的革尼撒勒。因此他们被风吹的“离岸很远。”见太8:24;14:24注释。

19 门徒摇橹,约行了十里多路,看见耶稣在海面上走,渐渐近了船,他们就害怕。

  十里多。stadioi(见本卷注释第50页)。门徒在湖上行了大约十来里路,他们如果没有偏离正确的航线,早就到了迦百农。

  看见。theōreō(“注意到”,“觉察到”)。用的是现在时态,形象地刻画出耶稣这种不可思议的显现方式。

  在海面上。epi tēs thalassēs。这个短语还出现在约21:1中,指耶稣沿着海边行走。结果有人提出,约翰这里所记录的,不一定是个神迹:门徒离岸很近,他们看见的耶稣可能是在沿着海边行走。《约翰福音》,甚至《马可福音》,也许都可以这样解释,但《马太福音》关于彼得在水面上行走的记录,清楚地表明了耶稣确实是在海面上行走。

  在门徒们看来,这个神迹证明了耶稣的神性(见太14:33)。约伯论到上帝说,祂“独自……步行在海浪之上”(伯9:8)。一部古代的犹太人注释引用诗86:8,并问道:“为什么说,‘主啊,诸神之中没有可比你的’?……因为没有一个能行你的作为。比如说,一个人能在陆地上给自己开出一条路来,但他在海上却不能,但上帝却能在海心为自己开出一条路来”(《米德拉西拉巴》出16:4注释,第306页)。

20 耶稣对他们说:“是我,不要怕!”

  是我。egō eimi(“我是”)。在七十士译本中,这个短语经常用来翻译希伯来语的'ani hu'(“我[是]他”)。耶和华以此宣布祂是上帝(见申32:39;赛43:10;46:4)。约翰记录耶稣在祂生命的一些重要时刻曾多次使用这个短语。祂就是这样声明是神,早已存在,说:“还没有亚伯拉罕就有了我”(约8:58);当祂预言自己被出卖时,祂告诉门徒,“如今事情还没有成就,我要先告诉你们,叫你们到事情成就的时候可以信我是基督”(约13:19)。耶稣在客西马尼园遇见犹大和兵丁,回答他们要找拿撒勒人耶稣的问题时,祂再次宣告:“我就是”(约18:5)。约翰还加上一句话:“耶稣一说‘我就是’,他们就退后倒在地上”(第6节)。虽然在许多地方“我是”并不具有特别的意义(如约6:35;8:12),但耶稣在关键时刻单独使用它时,就具有与《旧约》中类似的意义,即宣布祂的神性。约8:58;13:19;18:5就是这种情况。尽管本节没有明显这样的意思,但门徒说:“你真是上帝的儿子”(太14:33)暗示耶稣的话egō eimi(“是我”)不只是宣布祂作为人的身份。

21 门徒就喜欢接祂上船,船立时到了他们所要去的地方。

  喜欢。helō(“愿意”,“渴望”)。这里动词的形式可译为“他们开始渴望”。这个动词强调了门徒们态度的变化。之前他们恐惧害怕,现在他们不仅愿意接受祂,更加渴望祂的同在。

  立时到了……地方。这里可以解释为另一个神迹,表明耶稣一上船,船就以超自然的方式被推到了岸边。约翰的话也可以理解为:耶稣显现的时候,风暴将船吹到湖的西岸。马太和马可没有说耶稣上船后,航行有什么异常,这似乎也证实了上述事实。马太说门徒看见耶稣的时候他们正“在海中”(太14:24),这可以理解为,他们不是在地理意义上的湖中心,而是被水所环绕。见第17节注释。

22 第二日,站在海那边的众人知道那里没有别的船,只有一只小船,又知道耶稣没有同祂的门徒上船,乃是门徒自己去的。

  站……的众人。无疑那五千人中的大部分都已经在头一天晚上回他们附近的家里去了,但显然有些比他们更热心的人整夜留在了海边。还有那些头一天吃饱的人或许现在重新回来,想要再得那神迹的好处。见第24节注释。

  在海那边。这是指加利利湖东岸,就是上一节所说耶稣和门徒上岸的对面(第21节)。

  知道。“意识到”;即第二天早上,留在加利利湖东岸的百姓意识到前一天所发生之事的重要性,耶稣的门徒上了仅有的一条船,而祂却没有和他们一起走。

  只有一只。有人认为原文没有“只有一只小船……门徒上船”,因为一些很重要的古代版本都没有这句,还因为这句话似乎是在解释前面含糊的话。有些现代译者认为原文中不存在这句话,因此在他们的译本中将其删去了。这句话是否原来就有,对约翰的叙述没有重大的影响。

23 然而,有几只小船从提比哩亚来,靠近主祝谢后分饼给人吃的地方。

  然而。本节解释百姓在发生神迹的第二天清晨用以渡海的船只的来源(见第24节),“第二日”(第22节)说明了他们过海的时间。这里不能理解为,耶稣头一天没有和门徒共同离开,而后就在提比哩亚找到船只过海。

  有几只小船从提比哩亚来。见第1节注释。这些船只可能是夜间在湖上捕鱼的(见约21:3),被风暴吹向了岸边。

祝谢。约翰这里特别提到百姓是在“主祝谢后”才吃的,强调耶稣使五千人吃饱的神迹是祂祷告的直接结果,是父通过祂彰显的神迹。见第11节注释。

后。“主祝谢后”指前一天百姓吃饼的时候,而不是现在船从提比哩亚来的时候。

24 众人见耶稣和门徒都不在那里,就上了船,往迦百农去找耶稣。

  众人……就上了船。即上了那天早晨从提比哩亚来的船。这些都是很小的渔船,因此能过海的人只是前一天广大群众中的一小部分。

  迦百农。耶稣在加利利传道的中心,也是人们最容易找到耶稣的地方。见第17节注释。

找耶稣。见第26节注释。

[关于生命之粮的教训:在加利利遭到拒绝:约6:25至7:1。见本卷注释220页地图;231页图表]。

25 既在海那边找着了,就对祂说:“拉比,是几时到这里来的?”

海那边。这里和第22节相反,是指加利利湖西岸。这几个字在前面的章节中用过,但那是指湖东岸。

  找着了。第59节说明那些渡海过来的人是在迦百农一个会堂里找到耶稣的。

  拉比。见太23:7注释。他们称耶稣拉比,说明他们不明白祂和祂的工作。

26 耶稣回答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找我,并不是因见了神迹,乃是因吃饼得饱。

  实实在在地。见太5:18;约1:51节注释。

  你们找我。耶稣没有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直接指出他们寻找祂的动机。他将他们物质主义的动机暴露出来,不仅指他们身体肚腹的满足,还指他们期待耶稣宣布自己是军事的征服者和政治的雄主。

  神迹。见第208页。

27 不要为那必坏的食物劳力,要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劳力,就是人子要赐给你们的,因为人子是父上帝所印证的。”

  不要……劳力。耶稣这里所责备的不是那为生计而必须的劳力。祂所谴责的是为了生计而忽视灵魂的需求,只注重暂时的事,而忽略永恒的事。

  食物。brōsis,泛指可以食用的东西。

  永生。见第53,54节注释。

  印证。印鉴在古代就像现在人的签名;它是个人证言或所有权的标记。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约3:33中,本节中它的用法相同,表示父亲自证明耶稣是祂的儿子。耶稣靠父的权能行的所有神迹都是这样的见证;同时,就像保罗特别将印鉴和接受圣灵联系起来,而接受圣灵又通常伴随着洗礼(见弗1:13;4:30),那么我们说耶稣这里特别提到的印证是祂受洗并接受圣灵时由天父而来的赞许(见太3:16,17)。

28 众人问祂说:“我们当行什么,才算做上帝的工呢?”

  我们当行什么。ti poiōmen?这句话用的是现在时态,表明犹太人所询问的是一种日常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任何单独立的行为。从耶稣第29节的回答来看,犹太人在这一点上的问题是正确的。犹太人的问题含蓄地承认了他们已经意识到耶稣的话是对他们一般宗教生活的是一种指责。

  上帝的工。这句话还出现在耶48:10(七十士译本和这里一样,用的也是复数),指上帝所要求的工作。犹太人关于真宗教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到行为,即工作;所以很自然地,他们要询问自己当如何行才能使上帝喜悦。

29 耶稣回答说:“信上帝所差来的,这就是做上帝的工。”

  信。有文本中的“信”是pisteuēte──表示一种持续相信的习惯,而不是pisteusēte──代表某一时刻信的特别行动。前者在上下文中看起来更有意义。

耶稣的话在这里提出了因信得救的基本真理。信(或“有信心”;希腊文pisteuō可以有这两种翻译)是基督徒生活的基本行为;除非先有信,否则再没有什么事可以称为“上帝的工”──上帝所期待并能使祂喜悦的,因为一个人只有凭借信心才能与上帝建立真正的关系(见来11:6)。保罗和西拉劝慰腓立比狱卒时也说了与主同样的话。那狱卒哭喊说,“我当怎样行才可以得救?”使徒回答他:“当信主耶稣”(徒16:30,31)。见约壹3:23。

上帝的工。耶稣站在犹太人的立场上用他们自己的话回答了他们的问题。祂就这样设法矫正犹太人错误的宗教观念,使他们明白怎样做才能真正使上帝喜悦。

30 他们又说:“你行什么神迹,叫我们看见就信你;你到底做什么事呢?

  神迹。sēmeion,参第26节。见本卷注释第208,209页。那些向主提问的人已经看见了五饼二鱼的神迹并且开始相信祂就是弥赛亚,但由于耶稣没有满足他们想象中的对弥赛亚的期待,他们就失望了。现在耶稣开始深入探究他们内心的真实情况,不顾他们的失望而要求他们相信,他们就开始吵嚷要求另外一个神迹。他们发此要求的态度和一部古代注释对申18:19的描述非常相似,“如果一个先知说预言并行神迹奇事,人们就听他;如果他不这样做,人们就不听他”(西弗申命记18,19,sec. 177 [108a],引自斯特拉克和比勒贝克《新约注释》卷一第727页)

  我们…就信你。pisteusōmen soi(信你)。这句话与耶稣在第29节中的劝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pisteusēte eis hon(“信上帝所差来的”)。耶稣已经宣布:他们当信祂;犹太人回答说,再行一个神迹好使他们信祂,即相信祂所说的。他们没有认识到,救恩不只是理智上的承认,更重要的是藉着信与基督连为一体。

31 我们的祖宗在旷野吃过吗哪,如经上写着说:‘他从天上赐下粮来给他们吃。’”

  吗哪。见出16:15注释。一部古代犹太人传1:9注释中论到弥赛亚说:“正如先前的救赎者(摩西)使吗哪从天降下,……那后来的救赎者(弥赛亚)也要使吗哪从天降下”(《米德拉西拉巴》,第33页)。这句话按现在的形式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纪,反映了更早的犹太人遗传。这遗传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在迦百农与耶稣辩论的犹太人的心中。《巴录二书》29:8这样说:“时候将到(当弥赛亚开始显现的时候),吗哪会再次从天降下,他们要在那些年间要吃吗哪,因为他们已经到了时机成熟的时候。”耶稣最近刚行神迹使他们吃饱,他们却怀疑他弥赛亚的身份,宣称摩西行了更大的神迹,使食物“从天上”降下来给他们的祖宗吃。此外,他们还暗示,如果耶稣真是弥赛亚,就要重复摩西行过的神迹;在他们看来,耶稣没有使粮食从天上降下来,只是使已有的饼和鱼增多了而已。他们思量,如果耶稣真是弥赛亚,那祂至少能行摩西所行过的神迹。

  他……赐下粮来给。这里引用的话在希伯来《旧约》和七十士译本中都没有找到具体准确的出处。它们可能是诗78:24和尼9:15松散地混合在一起的结果。这两段都清楚地说明,从天上赐吗哪的是上帝,而不是摩西。

32 耶稣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那从天上来的粮不是摩西赐给你们的,乃是我父将天上来的真粮赐给你们。

  实实在在地。见太5:18;约1:51节注释。

  不是摩西赐给你们的。犹太人显然相信摩西有能力使吗哪从天上降下来(见第31节注释)。有些人认为,耶稣这里的回答是对这种观念的一种否定,同时也是对吗哪(“从天上来的粮”)确实从上帝而来之真理的一种声明。另一些人认为,耶稣这里没有回答摩西是否真从天上降下吗哪来,而是宣称,吗哪只是肉体所需的食物,并不是真正属灵意义上“从天上来的粮”,因此不是“从天上来的真粮”。其实耶稣的话包含这两方面的真理:是上帝,而不是摩西,赐下肉体养生的吗哪,并且从天上来的真粮是一种属灵的恩赐,而不是物质上的。

  赐给。这里用的都是现在时态,强调上帝的恩典时刻通过站在世人面前的基督耶稣赐给他们。

33 因为上帝的粮就是那从天上降下来、赐生命给世界的。”

  降下来。希腊原文动词的形式暗示着这是一种持续的行为。这句话表明耶稣来到世间是一个永恒久的事实。(参第38,41节注释)。直到此时犹太人认为耶稣是那赐粮食的人。但耶稣现在宣称自己就是那粮本身,而在希腊文中这句话既可以指那从天上降下来的粮,也可以指基督。从犹太人在第34节中的回答可以看出,他们明白耶稣所指“那从天上降下来的”就是那粮。此时犹太人的思维还没有完全准备好去接受一种更深的属灵观念。

  生命。zōē。见约1:4;8:51;10:10注释。养生的食物促进身体的健康,同样,基督作为“上帝的粮……从天上降下来”,是属灵生命的源泉。

34 他们说:“主啊,常将这粮赐给我们!”

  常将这粮赐给我们。犹太人的这个要求表示他们还没有理解第33节的含义,即耶稣自己就是那从天上降下来的粮。他们仍旧认为祂只是赐粮食的。先前那撒玛利亚妇人求水使她永远不渴并免去她来往打水的辛劳(约4:15),同样,犹太人现在所求的是持续不断地供给他们粮食。他们认为摩西曾用天粮供应以色列人四十年,如果耶稣真是弥赛亚,那祂一定能行比这更大的神迹,永远供应他们食物(见第31,32节注释)。

35 耶稣说:“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

  我就是生命的粮。现在耶稣明确宣布祂就是自己所说那从天而来的粮。在当下的话中祂三次重复这一涉及到自己的声明(第41,48,51节)。

  到我这里来的。ho erchomenos。希腊文动词的形式暗示,这不是一次性到基督那里的行为,而是持续不断的生活习惯。“到我这里来的”和“信我的”是并列的,因为只有凭借信心才能到基督那里去(见第29节注释)。来基督这里和信祂都是“上帝的工”。

  必定不饿。耶稣的话和《便西拉智训》(耶稣时代的犹太人所熟悉的一部书)中的一段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里的“智慧”说:“那些吃我的仍旧会饿,那些喝我的仍旧会渴”(24:21)。

36 只是我对你们说过,你们已经看见我,还是不信。

37 凡父所赐给我的人必到我这里来;到我这里来的,我总不丢弃他。

  凡。pan,一个中性的形容词,应从广义上理解。耶稣在这里说,祂的能力和权柄,祂的日常饮食,祂的跟从者,祂的一切,都是父赐给祂的。“我凭着自己不能作什么”(约5:30;见11节注释)。这里不应被理解为,上帝特别拣选某些人,将救恩赐给他们,使他们必然能来到基督那里,因而得救(见第40节注释)。这里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其实是在表明耶稣和父的关系,绝对的顺服,彻底的倚靠,全然的信赖,上帝所有对基督的旨意都必实现。

  到我这里来的。本节的第二个分句特指第一个从句所陈述的普遍真理。只有在上帝的爱里罪人才能得到恩典到耶稣这里来,并通过祂,到父那里去。

  我总不丢弃。这里用了间接肯定法,即用双重否定来表示肯定。耶稣的意思是,祂衷心欢迎到祂这里来的人。

38 因为我从天上降下来,不是要按自己的意思行,乃是要按那差我来者的意思行。

  我……下来。希腊原文用的是完成时态,表示一个具体的行动,并涉及这个行动现在的结果。第33节说基督道成肉身是一件永恒的事实;本节从耶稣降生人间这一特殊事件的角度看待问题,以及这一事件表现在祂的传道工作和常与人同在上的结果。见第33,41节注释。

  自己的意思。耶稣完全地顺从天父,就是对信祂的保证:祂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发源于上帝那充满慈爱的心。有人认为,上帝恼恨世人,基督平息祂父的愤怒是罪人得救之基础。基督这里的话清楚地说明了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基督服务的一生和祂为罪人牺牲受死,都是祂父慈爱的表现。

39 差我来者的意思就是:祂所赐给我的,叫我一个也不失落,在末日却叫他复活。

  差我来者的。有文本无“差我来者的意思就是”。无论原文中有还是没有,这里无疑都是指天父。

  一个也不。pan(见第37节注释)。就像路9:62;约15:9,10;来6:4-6所表明的,本节不应被理解为,一个人只要曾经接受基督,就注定无疑永远是属于祂的了。同样,本节所教导的也不是预定论,即,上帝从起初对一个人的选择就成为了此人将来或得救或灭亡的决定性因素(见40节注释)。此处所表达的是耶稣对天父完全的信赖。见约3:17-20注释。

  叫他复活。anastēsō auto。就像本章的前面部分,这里的宾语也是中性的,不仅包括人,还包括一切父所赐给基督的事物。耶稣在第37节中宣布,万物必到我这里来;现在祂又进一步扩展这个观念,说父这方面的旨意要延伸到“末日”。耶稣在这里展望到“末期……就把国交与父上帝”的时候(林前15:24);展望到当宇宙间所有受造之物都宣称“但愿颂赞、尊贵、荣耀、权势都归给坐宝座的和羔羊,直到永永远远”的时候。(启5:13)

40 因为我父的意思是叫一切见子而信的人得永生,并且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

  我父的。有文本为“那差我来者的意思”。耶稣这里重申了祂在第37节中所说的话,即,父的意思是要拯救。现在祂进一步明确,天父不仅希望罪人到基督这里来,祂的旨意还要延伸到复活的时候救赎计划的完成。

  一切……的人。pas,一个指人的阳性形容词,与第37,39节中的pan不同。第37节先提出一个普遍的真理,然后再将其应用于那些来到基督这里的人身上;同样,第39节也是先提出一个普遍性的更具广泛意义的真理,然后第40节将其应用到所有看见耶稣并信祂之人的身上。天父保证,祂的儿子最终会接纳一切属于祂的;这就保证到了最后基督召唤属于祂的人时,会让每一个信子的人复活。

  见子。这并不是说只有看见基督肉身的人才与复活有份。“见”在这里指属灵的眼光,用信心的眼睛来观看,就像下面的“信”子所表达的意思。见约12:45。

  信。就像第35节一样,耶稣这里再次强调了相信祂的重要性。对信心的强调表明,只有理智的赞同是不够的;那些与义人复活有份的人是相信祂的人,有超越肉身感官限制的信心。

  永生。见约8:51;10:10;约壹5:12注释;参《历代愿望》388页。

  我要叫他复活。和第39节进行对比,这句话中的宾语值得我们注意。“他”(auton)是阳性的,表示人,而第39节中的“他”是中性的(见该节注释)。鉴于基督最终必将宣称万物都属祂的,在这里祂特指将从坟墓里复活的义人。

  这句话中的代词“我”的强调性位置也值得注意。耶稣说:“我,正是我,使他复活”。就像基督在上帝与人之间调停并将人从罪中救出来,照样,在末日也是祂使人复活。见约5:25-27。

41 犹太人因为耶稣说“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粮”,就私下议论祂,

  降下来的。ho katabas。这里说基督从天上降到地上来,是从祂道成肉身的角度来看的(见约3:13;6:33,38注释)。犹太人不认为耶稣是上帝的儿子,所以他们一想到耶稣所说祂是从天上来的就不禁怒火中烧。

42 说:“这不是约瑟的儿子耶稣吗?他的父母我们岂不认得吗?祂如今怎么说‘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呢?”

  约瑟的儿子。这几个字似乎是亚兰语,Yeshua` bar Yoseph。耶稣的邻居们可能比较熟悉对祂的这种称呼。他们认为,耶稣就是约瑟和马利亚的儿子,不可能是从天上来的。

  我是……降下来的。(见第38节注释)。

43 耶稣回答说:“你们不要大家议论。

  不要大家议论。值得注意的是,耶稣并没有试图解释祂的出生和祂源于上帝的奥秘,而是立即转向犹太人误解祂话语背后的属灵问题。七嘴八舌不会给他们带来启发。

44 若不是差我来的父吸引人,就没有能到我这里来的;到我这里来的,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

  若不是差我来的父。实际上救赎是上帝的工作,而不是人的。人必须出于自由的意志来到上帝面前,上帝爱的吸引是他们来到祂面前的唯一原因。见耶31:3节注释。

  我要叫他复活。见第40节注释。

45 在先知书上写着说:‘他们都要蒙上帝的教训。’凡听见父之教训又学习的,就到我这里来。

  先知。从学术的角度来说,这是指希伯来圣经中的先知书部分,在耶稣的日子已经明确界定(见路24:44;徒7:42;13:40;《SDA圣经注释》卷一第37页;参《便西拉智训》前言)。

  都要蒙上帝的教训。引自赛54:13,但并没有完全按照传统的希伯来文本或七十士译本(译为“你的儿女都要受耶和华的教训”)。本节中采用这句话可能是为了适应上下文。

  古代犹太人的注释者认为《以赛亚书》中的这段话是预言弥赛亚将要来临时上帝的工作。他们宣称:“上帝对亚伯拉罕说:你在今世要教导你的子孙,但在来世我要在我的荣耀中教导他们律法,你所有的子孙都要作耶和华的门徒”(来自于Tanchuma B,引自斯特拉克和比勒贝克,《新约注释》卷四第919页)。既然这种理解在耶稣的时代十分普遍,那么,耶稣所使用的这节经文对祂的听众来说就含有弥赛亚的暗示。这也更加显明了祂在本节中的结论,凡学习父之教训的,就到祂这里来。

  父。这说明带人到基督这里来的,不仅是听和学关于父的知识,还必须听见从父而来的信息,就是认识耶稣里的救恩。这个说法还出现在约8:26,40中,指耶稣所教训的话,就是祂从祂父那里所领受的,还出现在约7:51中,指一个人关于自己的见证。上帝通过耶稣向世界说话,确实证明了祂对世人的爱。这里的教训还包含着一个重要的真理,一个人单听上帝的话而不学习──即,不重视祂所听到的──是不够的。

46 这不是说有人看见过父;惟独从上帝来的,他看见过父。

  从上帝来的。直译是“从上帝身边”,“从上帝旁边”。基督就是上帝,祂从父的身边来到这个世界。见约7:29;16:27;17:8;见约1:1;3:13注释。

47 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信的人有永生。

  实实在在地。见太5:18;约1:51节注释。

  信的人。即有信心的人。

  有永生。基督徒通过对基督的信心分享上帝的生命。只要他现在有信心,他现在就领受永生(见约8:51;10:10节;约壹5:12节注释;参见《历代愿望》388页)。

48 我就是生命的粮。

  我就是。见第35节注释。

49 你们的祖宗在旷野吃过吗哪,还是死了。

  还是死了。犹太人自豪地宣称摩西从天上降吗哪给他们的祖宗吃(见第30,31节)。他们还向耶稣挑衅说,行一个比这更大的神迹来证明你弥赛亚的身份。祂没有用神迹来迎合他们的要求,却指出弥赛亚的属灵意义,即他能为他们提供永生的食物。现在他提醒他们,他们所引以为傲的祖宗,虽然吃过吗哪,还是死了。为了证明自己比摩西还大,耶稣宣称,祂就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粮食,可以给人永生(见第50节注释)。

50 这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粮,叫人吃了就不死。

  降下来的。耶稣这里不是说祂的出生,而是说祂从太初就是上帝与人之间的调停者。上帝通过祂与世人交通并藉着祂拯救他们(见林前8:6)。

  不死。犹太人所宣称摩西给他们祖宗吃的吗哪(第31节)并不能救他们免于死亡,而耶稣所提供的天粮却能保证永恒的生命。

51 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生命的粮;人若吃这粮,就必永远活着。我所要赐的粮就是我的肉,为世人之生命所赐的。”

  我是。见第35节注释。

  从天上降下来的。与前一节不同,只是说基督道成肉身从天上降到地上来。据此,耶稣宣称祂为世人存有永生。

  吃这粮。参第53节注释;见《历代愿望》390,391页。

  我所要赐的。第32,33节谈到基督赐给世人的恩典时用现在时态,强调祂对我们来说是持续的、永恒的恩赐。但这里和第27节一样,用的是将来时态,强调的是耶稣钉十字架这一特别事件──基督最终将祂的“肉”为“世人之生命”舍了。

  肉。sarx,约翰曾用这个字表示耶稣道成肉身(见约1:14注释;参其在约17:2的用法)。这里的“肉”明显是指基督的人性,丝毫没有约3:6;6:63的“肉”所含的不完全的意思。上帝的儿子披覆了人性,因此祂能将祂的“肉”赐给世人,即为他们牺牲,好使那些因信而与祂有份的人得以拥有完美的人性。

52 因此,犹太人彼此争论说:“这个人怎能把祂的肉给我们吃呢?”

  争论。Machomai(“战斗”),用在这里表示言语的争执,“辩论”,“争吵”。当耶稣说自己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粮时,犹太人就开始议论(第41节);现在,耶稣邀请他们吃祂的肉,他们更加情绪激愤了。显然,一些人在祂的话中看出了更深的含义,但他们过于从字面上去理解祂的话,便困惑了。见第53节注释。

53 耶稣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没有生命在你们里

  喝人子的血。这句话对于耶稣那些过分拘泥于字面意思的听众来说无疑产生了更大的震撼(见第52节),因为律法特别禁止人将血作为食物(创9:4;申12:16)。如果犹太人能够回忆起颁布这条禁令的原因,他们也许能够更好地理解耶稣话的含义。这条禁令的原因是,血就是生命(创9:4)。如果他们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就明白,吃祂的肉,喝祂的血就是凭借信心得以分享祂的生命。“吃基督的肉,喝基督的血,就是接受祂为个人的救主,相信祂赦免我们的罪,并相信我们在祂里面得以完全”(《历代愿望》389页;参《教会证言》卷八第169,170页;怀爱伦《评论与通讯》1897年11月23日)。我们能够分享基督神圣永恒的生命唯一的原因就是祂为我们舍命。

54 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

  吃我肉……的人。ho trōgōn,这是一个现在分词,表示一个人不断地食用,持续地得到喂养。只一次分享基督的生命是不够的;跟从祂的人必须不断地从祂那里得到属灵的喂养,因为祂就是生命的粮。耶稣刚刚声明“信的人有永生”(第47节);现在祂又加上一句,“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从这一点来说,吃他肉、喝他血的意思就是相信祂,对祂有信心。见第53节。

  我要叫他复活。见第40节注释。

55 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

  我的肉真是可吃的。见第53节注释。

56 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他里面。

  常在我里面。约翰在其他地方也说,遵守上帝命令的,就住在上帝里面(约壹3:24)。对照本段,这是强调吃基督肉、喝基督血的实际性质。

57 永活的父怎样差我来,我又因父活着;照样,吃我肉的人也要因我活着。

  永活的父。上帝经常被称为“永生上帝”(见申5:26;太16:16;徒14:15;林后6:16)。祂是自有的一位,祂的生命不依赖其他任何人;因此祂也是宇宙中万物生命的源泉。父是这样,子也是这样,因为“在基督里有生命。这生命是祂自己本来就有的,不是借来的,也不是从别处得来的。”(《历代愿望》530页)。见《约翰福音》第1章补充注释。

  因父。虽然耶稣是上帝,但祂以血肉之体出现在世界上却要完全依靠祂的父(见第11节注释)。祂“因父”活着。因此基督徒要倚靠基督,从祂那里接受神圣的生命和本性(见《历代愿望》123页)。基督徒现在可以分享的就是永生;这生命将来还要使他复活(见约5:26-29;参《历代愿望》388页)。

58 这就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粮。吃这粮的人就永远活着,不象你们的祖宗吃过吗哪还是死了。”

  吗哪。有文本无“吗哪”。但这里显然是指吗哪。

59 这些话是耶稣在迦百农会堂里教训人说的。

  在迦百农会堂里教训人。有文本前面还加上“在安息日”。尽管原文里是没有的,这些文稿仍保留这个有趣的传统说法,即耶稣关于永生之饼的教训是在安息日发表的。门徒们可能是在星期五日落之前起程返回迦百农的(见本卷注释第50页;见太14:22-36注释)。

  多处经文记载耶稣经常在会堂里教训人(见太4:23;9:35;12:9;13:54;可1:39;3:1;约18:20)。作为犹太人社交生活的中心,会堂对于耶稣与人民接触并激发他们的属灵思考的确是个合适的地方(见本卷注释第56页)。

  这座会堂可能就是迦百农的百夫长为犹太人建造的(路7:5)。先前人们认为仍旧存在于Tell H?m(通常被认为是古代的迦百农)的废墟就是这座会堂的遗址。然而现在已经确定,尽管这个遗址的风格很像耶稣时代的会堂,但它的建筑年代不会早于公元三世纪;如果是这样,我们有理由推断这些遗址是仿造了耶稣时代会堂的建筑风格。

  现存的遗址长约21.4米,宽约15.4米,材质为白色石灰石,会堂面朝东,这样民众可以面朝南,即朝向耶路撒冷的方向坐下。会堂的三面为妇女儿童留有阳台,用柱子支撑,连接楼梯可以通向外面。主厅似乎是为男人们预备的。在会堂的旁边建有庭院。

60 祂的门徒中有好些人听见了,就说:“这话甚难,谁能听呢?”

  祂的门徒。从第66,67节可以看出,这里并不是指那十二个门徒,而是那跟着耶稣的大批群众中的一些人。当初耶稣使五千人吃饱,他们要立祂为王而耶稣不准,从那时起他们就开始失望,以至于后来越发的对祂不满。他们跟随耶稣来到迦百农,希望继续吃饼得饱,但耶稣却责备他们这种目的并声明他们应该寻求属灵的粮食并分享祂的生命,于是民众的非难和责备就变成了彻底的拒绝。

  听见了。希腊文动词用的是akouō,既可以表示“听”,又可以表示“顺从”(和希伯来文词语shema`的意思基本一样,见太7:24注释)。autou既可以译为“它”,指耶稣刚才所说的话,又可以译为“祂”,指耶稣本人。因此,那些不高兴的门徒所提的问题可以有两种解释:“谁能听它(或“祂”)呢”?或“谁能顺从它(或“祂”)呢”?他们拒绝明白耶稣话中的属灵真理,并执意从字面上去理解祂的意思,因此就断然否定了吃祂肉、喝祂血的可能性。对于他们不顺从的心来说,耶稣的话的确“甚难”。

61 耶稣心里知道门徒为这话议论,就对他们说:“这话是叫你们厌弃(原文作“跌倒”)吗?

  耶稣心里知道。见约2:25。

  门徒为这话议论。在这之前经上只提到犹太人议论攻击耶稣(见第41节)。现在那些曾经公开跟从耶稣的人也转离祂,与敌视耶稣的同胞联合起来。耶稣讲道的过程中会堂里存在三种人:在风暴中穿越加利利湖的十二个门徒;次日过湖来到迦百农的耶稣的跟从者;还有就是约翰所称的“犹太人”,显然他们从一开始就对耶稣抱着讥诮和敌视的态度。

  厌弃。skandalizō(见太5:29节注释)。

62 倘或你们看见人子升到祂原来所在之处,怎么样呢?

祂原来所在之处。见约3:13。

  倘或……怎么样呢?耶稣并没有回答自己所提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理解为,如果他们看见人子升到天上去,他们在自己的顽梗中将会变得更加愤怒;或者还可以理解为,如果他们能看见主升到天上,这便会成为一个证据,证明祂的确是从天上来的,那么他们将会认识到祂话中所含有的属灵的真义。耶稣没有回答自己的问题,这个事实也很值得注意,因为以上两种解释可能都是正确的,这取决于那些将要见到祂升天之人的思想如何。

  祂原来所在之处。见约3:13节。

63 叫人活着的乃是灵,肉体是无益的。我对你们所说的话就是灵,就是生命。

  叫人活着的。耶稣已经劝告听见祂话的人要分享从天而来给人生命的食物;现在祂更加清楚地指出,祂所说的食物是属灵的,这个事实,祂的听众还远没有明白。

  肉体。这里所指的并不是第51-56节中的“肉体”。在第51-56节中,基督的血肉用在一起,表示那些分享主生命的人所接受的属灵供应。而在这里,“肉体”却是另外一种含义,它与“灵”相对,显然是指生活中物质的东西,特别是指物质的食物,而这食物是不能维持永恒之属灵生命的。

  说。有文本为“我说过的”。这里指的就是耶稣刚才教训中所说的话以及祂现在仍旧在说的话。

  的话就是灵。基督所说的真理与属灵的事物有关,凭借信心接受祂的话就是接受属灵的生命(见约3:16节注释;参约17:3)。

64 只是你们中间有不信的人。”耶稣从起头就知道谁不信祂,谁要卖祂。

  不信的。耶稣再次强调信心的重要性。祂的话只对那些信的人是灵,是生命。见第29,40节注释。

  从起头就知道。见约2:25节。

  谁要卖祂。显然,“你们中间有不信的人”,包括犹大和不信的犹太人。犹大的障碍在于他拒绝接受耶稣的国度是属灵性质的事实。相反,他所期待的是一个物质的、属世界的国度,一个他能在其中身居高位的国度(见《历代愿望》718-721页)。此时此刻犹大接受耶稣所说的话是有可能改变他那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的。

65 耶稣又说:“所以我对你们说过,若不是蒙我父的恩赐,没有人能到我这里来。”

  若不是蒙我父的恩赐。从逻辑上来说,这一节顺接了上一节“你们中间有不信的人”(见第64节注释)。这句话对于犹大来说有特别的意义(见第64节注释)。犹大在他的骄傲和自持中试图操纵局势,使得犹太人可以趁乱拥立耶稣为王(见第15节注释)。他想用自己的聪明建立一个符合他意愿的国度。但在这一切之中他没有认识到,人不是救赎计划的创立者,人不能救自己;尽管人可以与上帝合作加速他地上圣工的完成,但救赎的恩赐和国度的来临都是上帝的工作。见第37,39节注释。

66 从此,他门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和祂同行。

  退去。这件事是耶稣在加利利传道的转折点,事实上,也是祂整个传道工作的转折点。至此,人民广泛地将祂看作一个有声望的教师和先知。现在祂的很多跟从者离开了祂。从此,祂身后十字架的阴影越来越浓重了。

67 耶稣就对那十二个门徒说:“你们也要去吗?”

  十二个门徒。这是约翰唯一一次称呼“十二个门徒”。他一切从来没有提到耶稣拣选这么一批人。同样,约翰在他的叙述中提到彼拉多(约18:29)和抹大拉的马利亚(约19:25)时,也没有介绍他们是谁。这似乎显明,《约翰福音》的确是在另外三卷福音书流行数十年之后才写成的。人们在读《约翰福音》时已经非常熟悉同观福音,以及涉及耶稣生平主要人物的其他传闻。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容易了解为什么《约翰福音》不像同观福音那样对耶稣的生平做一系统性的叙述,而是对基督传道工作中的一些重要事件作神学性分析。

  你们也要去吗?希腊原文的这个问句暗示否定的答案,这句话的真义是,“你们不会离开的,是吗?”就像约翰刚才所说的,耶稣知道谁是真正跟从祂的(第64节)。那么,耶稣这句话其实不是想得到什么信息,而是要试验这十二个人跟从祂的动机如何。

68 西门彼得回答说:“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

  永生之道。尽管彼得还没有完全领会基督国度的属灵性质,但无疑他这里的话表明他已开始认识到耶稣刚才所说的就是永恒属灵生命的关键。

一部古代的犹太人注释将上帝在西奈山所说的话称为“生命的道”(《米德拉西拉巴》出20:2注释,第343页)。彼得这里称耶稣刚刚所说的话为永生之道,以及稍后他马上意识到耶稣的弥赛亚身份(第69节),表明他认识到了耶稣话语的神圣来源。

我们还归从谁呢?将这句话和彼得在另一场合所说的话进行比较,路5:8。

69 我们已经信了,又知道你是上帝的圣者。”

  我们已经信了。这里希腊文的动词可以译为:“我们已经查明”,意思是他们已经了解这里的真相。虽然很多人拒绝了耶稣,但他们仍然相信这是真的。彼得代表十二门徒,声明他们不仅相信耶稣是弥赛亚,并且因着自己所看见的神迹和所听的道,他们现在可以说他们知道耶稣就是上帝的儿子。那些愚钝的犹太人见过同样的神迹听过同样的道理,但他们缺乏信心,结果在不信中转离。而门徒们凭借信心接受了耶稣的话语和祂的工作,就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他们确信耶稣就是弥赛亚。在属灵的问题上,信心会导致知识。

  上帝的圣者。本节最后一部分,古代文稿有不同的写法。德尔图良的版本就是“基督”,其他版本有:“上帝的圣者基督”,“上帝的儿子”,“上帝的儿子基督”。然而 “上帝的圣者”似乎比较确定。

  “圣者”在两约间时期的犹太文学作品中经常作为上帝的称号出现(见《便西拉智训》 4:14;23:9;43:10;《巴录书》4:22,37;5:5)。门徒们很熟悉这个称号的意义,因此,从彼得使用它来称呼耶稣可以看出,他们认识到耶稣的神性。

70 耶稣说:“我不是拣选了你们十二个门徒吗?但你们中间有一个是魔鬼。”

  一个是魔鬼。即受魔鬼怂恿的人(见约13:2)。可将耶稣这句话与祂在另一次与彼得所说类似的话进行比较(可8:33)。耶稣知道虽然彼得自视为十二个门徒的代言人,但犹大并没有彼得那样的献身精神(见第64,65节注释)。

71 耶稣这话是指着加略人西门的儿子犹大说的;他本是十二个门徒里的一个,后来要卖耶稣的。

  加略人……犹大。见可3:19节注释。有文本为“加略人西门的儿子犹大”,加略既可能指犹大的出生地,也可能是犹大和他父亲名字的一部分。

  卖。希腊原文的意思绝不是说犹大注定不可避免地就要出卖耶稣。约翰只是从他多年以后的立场展望将来,并感叹道:“他本是十二个门徒里的一个,后来要卖耶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