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圣经库 > 43约翰福音 > 正文

约翰福音13--SDA圣经注释

第 13 章

提要:1 耶稣洗门徒的脚,教导他们谦卑和宽容。18 耶稣预言并借一个暗号告诉约翰,犹大将要出卖祂。31 吩咐他们彼此相爱,36 并预言彼得不认主。

[洗门徒的脚:约13:1-20=路22:24-30。注释主要在《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

1 逾越节以前,耶稣知道自己离世归父的时候到了。祂既然爱世间属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

  逾越节以前。这件事发生耶稣受难周星期四晚上逾越节的晚餐上。关于这次晚餐的时间,见《马太福音》第26章补充注释一。

  自己……的时候到了。耶稣在祂传道的较早时期曾声明祂的时候还没有到(见约2:4注释)。但是现在危急的时刻来到了。这一夜祂将要被卖到祂仇敌的手中,从日落开始,这一天将要过去,耶稣将要在逾越节前安息在约瑟的坟墓中。

离世。耶稣从上帝那里来(见约1:1,14注释),奉差遣进入这世界(见约3:17注释),但祂却不会长久地留在这个世界(约16:7)。当祂完成了在地上的工作后,祂就要回到祂父那里去。约翰反复地强调这些事实(见本卷注释第892页)。

世间。祂的门徒“在世上”,但却不“属”这世界(约17:11-16)。

  自己的。这里强调的是祂的门徒,而不是约1:11中的犹太民族。

  到底。eis telos,在帖前2:16中译为“到了极处”。本节也可以表示同样的意思,尽管直译成“到底”也很适合上下文。

2 吃晚饭的时候,魔鬼已将卖耶稣的意思放在西门的儿子加略人犹大心里。

  吃晚饭的时候。有文本为“晚饭将近结束的时候”。综合各福音书作者所提供的信息,前者是正确的。然而耶稣给门徒们洗脚可能发生在逾越节晚餐开始的时候(参见《历代愿望》645,646页;见路22:24注释)。福音书的作者没有将最后晚餐过程中的细节全部记录下来;因此我们不能确定主的晚餐是在逾越节仪式中的哪个时候开始的(见太26:21注释;参《历代愿望》653页)──如果耶稣的确是严格遵守犹太人习俗的话。

  卖耶稣。见太26:14注释;参见路22:3。

3 耶稣知道父已将万有交在祂手里,且知道自己是从上帝出来的,又要归到上帝那里去,

  万有。即与救赎计划有关的一切事情(约17:2;来2:8;见太11:27;约3:35注释)。

  是从上帝出来的。无疑这里强调当耶稣在洗祂门徒沾满灰尘的脚时,祂完全知道自己的神性。因此这一行动是祂谦卑的至高显现。

  归到上帝那里去。见第1节注释。

4 就离席站起来,脱了衣服,拿一条手巾束腰,

  离席。当时的习俗是吃饭时斜倚在榻上(见可2:15节注释)。

  脱了衣服。指祂的外衣,穿着会妨碍祂接下来要做的事。见太5:40注释。

  束腰。这些和接下来举动的目的可以从路加对门徒中争论谁为大的记录中推断出来(见路22:24注释)。耶稣是要给门徒树立一个谦卑、无私服侍的榜样。祂希望这一实际行动能给门徒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是训诫所不能给予的。

5 随后把水倒在盆里,就洗门徒的脚,并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干。

  洗门徒的脚。根据可以回溯到耶稣时代的犹太人风俗,为主人洗脚是外邦奴隶做的事,这种差事连一个犹太人的奴仆都不会去做的。然而,妻子之于丈夫,子女之于父亲,这种服侍却是应当的(见斯特拉克和比勒贝克《新约注释》卷二第557页)。因此这种服侍被认为是卑贱的。但是在最后晚餐的场合并没有仆人,门徒中的一个本应承担这种责任,可是却没有一个人愿意。

6 挨到西门彼得,彼得对祂说:“主啊,你洗我的脚吗?”

  你洗我的脚吗?希腊原文强调“你”和“我的”。一些注释家认为,彼得说这句话的时候将自己的脚从榻上缩了回去。这个动作符合他冲动急躁的禀性(太16:22;约13:37)。见可2:15注释。

7 耶稣回答说:“我所作的,你如今不知道,后来必明白。”

  我所作的。希腊原文强调“我”和“你”。耶稣这一举动全部的意义要等到后来才能被理解。同时还要求彼得操练信心,谦卑地顺服主的旨意。

8 彼得说:“你永不可洗我的脚!”耶稣说:“我若不洗你,你就与我无分了。”

  永不可洗。希腊原文表达强烈的否定。这种有力的爆发符合彼得的语言风格(见第6节注释)。他的话充满了自信,没有一点谦逊。他没有等待耶稣的进一步解释。

  与我无分了。鉴于耶稣所行之事的象征意义,彼得才能与基督有分(见第12,15节注释)。此外,彼得不羁的精神和傲慢的态度不符合与那些今生与主有属灵联系,来生有望永远与主相交之人的品格。

9 西门彼得说:“主啊,不但我的脚,连手和头也要洗。”

  不但我的脚。这是彼得轻率脾性的又一次爆发。当彼得认识到如果自己拒绝他的主就面临与祂分离的前景,他马上顺服了。但即便是现在,他还在试图进一步地指点他的主。他还没有理解耶稣这一举动的意义。

10 耶稣说:“凡洗过澡的人,只要把脚一洗,全身就干净了。你们是干净的,然而不都是干净的。”

  洗。louō,“洗澡”。 louō指清洗全身(见徒9:37和七十士译本出2:5;29:4;利14:8,9等)。在洗身体的某个部位时一般使用niptō,像在本节后半部分以及太6:17;15:2等。耶稣这里可能指参加筵席前的沐浴。当宾客到的时候他们只要洗洗脚就可以了。属灵的教训就在此显明了。门徒们已经在“给大卫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开一个泉源,洗除罪恶与污秽”(亚13:1)中得了属灵的洁净。他们还没有到背道的地步,如果是那样,他们就需要彻底的重新洁净。但是,他们的生活并非没有罪恶。他们时常听从撒但的建议。这种洁净只有在代表藉着真诚的悔改和认罪除去罪恶时才有意义。

  脚。有文本无“只要把脚一洗”。但从原文和上下文来看,多数证据还是支持保留这一句。

  然而不都是。这是指犹大,他从来没有完全顺服基督。

11 耶稣原知道要卖祂的是谁,所以说:“你们不都是干净的。”

  耶稣原知道。耶稣“从一开始”就知道这件事(约6:64)。

  要卖祂的是谁。希腊文表示犹大出卖耶稣的行动正在真实地进行(见太26:14注释;参《历代愿望》645页)。

12 耶稣洗完了他们的脚,就穿上衣服,又坐下,对他们说:“我向你们所做的,你们明白吗?

  穿上衣服。见第4节注释。

  你们明白吗?耶稣这一举动的部分意义已印刻在门徒们心中。祂无私服务的榜样已经使他们的骄傲降卑,但是这一服侍的属灵意义还没有完全显示。

13 你们称呼我夫子,称呼我主,你们说的不错,我本来是。

  你们称呼。即,称呼我主称呼我夫子是你们的习惯。

  夫子。didaskalos,直译是“老师”(见约1:38注释)。

  主。kurios,这个词既可以用于人(太6:24 等),也可以用于神(太1:22等)。但在更多情况下,kurios只是一个普通的尊称,相当于“先生”。后来或许在耶稣升天之前(见约20:28),这个称呼发挥了最完全的意义,揭示了耶稣的神性(见徒10:36;罗14:8等)。这两个称号在这里无疑是要说明,虽然主作了这么卑微的工作,祂仍然是夫子,是主。这项服侍丝毫没有降低祂的神性。见约4:11注释。

14 我是你们的主,你们的夫子,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也当彼此洗脚。

  当。opheilō,“有义务的”。 opheilō在太18:28中译为“欠,”在路17:10;罗15:27中译为“应”和“当”。基督的跟随者应该效法祂谦卑服务的榜样。所要求于他们的服务是一种爱的忘我服务,把自己的利益和方便放在别人的后边和下面。

15 我给你们作了榜样,叫你们照着我向你们所做的去做。

  榜样。耶稣所做的不仅是树立了一个榜样。祂设立了一个礼节,要祂的门徒遵守,直到世界的末了。礼节的目的是要让人们形象地记住服务至上的教训。这个礼节有三层意义:(1)它象征着从罪中得以洁净。洗礼象征心灵最初从罪中得到洁净。洗脚礼象征人们从污秽中得以洁净后不断地得到洁净。和洗礼一样,除非参加的人藉着悔改和彻底转变将罪从他的生活中驱逐出去,洗脚礼就没有任何意义。洗脚这项行为本身并无任何价值。只有当这一礼节有了合适的的准备才有意义。(2)它象征着重新献身于服务。当一个人参加这项礼节,俯下身来洗他弟兄的脚时,他就表明,他愿意为主作任何服侍,不论这种服务是多么的卑微。(3)这项礼节代表了基督徒友谊的精神。它是参加主的晚餐之前必要且合适的准备。关于这个题目,详见《历代愿望》642-651页。

16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仆人不能大于主人,差人也不能大于差他的人。

  实实在在地。见太5:18;约1:51注释。

  仆人。或“奴仆”。

  不能大于。既然主作这样卑微的服务都不以为耻,那么仆人或奴仆,就更不应该认为这样作会有损他们的尊严(参路6:40注释;见太10:24;路22:27)。

17 你们既知道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

  你们既知道。人既知道义务就有责任将其实行出来。一个人无知的时候,他是不用承担责任的,当然,这种无知不能是故意的(见约9:41;15:22;罗5:13;雅4:17)。

若是去行。口头的承认不能离开行动(见太7:21;路6:46;12:47;罗2:13;雅1:25)。

福。makarioi(见太5:3注释)。

18 我这话不是指着你们众人说的,我知道我所拣选的是谁。现在要应验经上的话,说:‘同我吃饭的人用脚踢我。’

  不是……你们众人。第17节中所说祝福的话不适用于他们全体,犹大是个叛徒,被排除在外。

  我知道。耶稣知道祂每一个门徒的性格,祂从起初就知道犹大将要出卖他(见约6:64)。关于犹大位列十二使徒之中的原因,见可3:19注释。

  拣选。见约6:70。

  要应验。预言并没有命定犹大就应该出卖他的主,但是上帝神圣的预知却能预先看到将来的事是什么样的(见约12:39注释)。

  同我吃饭的人。这是引用诗41:9(见诗41:9注释)。

19 如今事情还没有成就,我要先告诉你们,叫你们到事情成就的时候可以信我是基督。

  如今事情还没有成就。如果耶稣没有提前告诉门徒犹大的背叛,他们就会想,耶稣当初允许犹大位列十二门徒之中,的确是犯了一个错误。选择犹大并不是耶稣的意思,而是门徒自己的意思(见可3:19注释)。预言的应验是正式发预言者的标志。

  我是基督。见约8:24。

20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有人接待我所差遣的,就是接待我;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遣我的。”

接待我。见太10:40。

[揭露叛徒:约13:21-30=太26:21-25=可14:18b-21=路22:21-23。注释主要在《马太福音》和《约翰福音》]。

21 耶稣说了这话,心里忧愁,就明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

  忧愁。见约12:27注释。

  实实在在地。见太5:18;约1:51节释。

  卖我。这句话比第18,19节更加明确了。将这里与太26:21;可14:18进行比较。

22 门徒彼此对看,猜不透所说的是谁。

  猜不透。aporeō,“不知所措”,“心里作难”,就像林后4:8中那样。门徒们非常困惑。他们无法理解他们团体中的一员怎么会出卖耶稣呢。

23 有一个门徒,是耶稣所爱的,侧身挨近耶稣的怀里。

  侧身挨近耶稣的怀里。关于筵席上斜靠着,见可2:15注释。客人们拄着他们的左臂斜靠在专门为这种场合设计的垫子上。约翰的头倚在耶稣的胸前,这说明他是在耶稣的右边。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并没有正确表现当时在场者斜靠的姿势。

  耶稣所爱的。这是约翰最喜爱的对自己的称呼(见约19:26;20:2;21:7,20)。在约20:2中,“所爱的”是phileō,在其他地方则是agapaō(见约11:5注释)。

24 西门彼得点头对他说:“你告诉我们,主是指着谁说的。”

  点头对他说。有些人认为彼得的位置是在耶稣的左边。但是,如果他在这个位置,他就很难示意约翰。更恰当的观点是,犹大占据着这一重要的位置(参见《历代愿望》644页)。

25 那门徒便就势靠着耶稣的胸膛,问他说:“主啊,是谁呢?”

26 耶稣回答说:“我蘸一点饼给谁,就是谁。”耶稣就蘸了一点饼,递给加略人西门的儿子犹大。

  一点。psōmion,“一小片”,可能是饼,但也有人认为这是指苦菜,因为根据逾越节的礼仪,苦菜要蘸在调味汁(charoseth)中(见太26:21,23注释)。

  加略人……犹大。见可3:19注释。

  西门的儿子。见约6:71注释。

27 他吃了以后,撒但就入了他的心。耶稣便对他说:“你所做的,快做吧!”

  撒但。这个名称在《约翰福音》中只出现在这里一次。在其他地方约翰称撒但为“魔鬼”(约8:44;13:2)。关于“撒但”这个名字的意思,见伯1:6;亚3:1;太4:1等注释。

  入了他的心。即完全控制了他。此前犹大仍有机会悔改,但是现在他跨过了危险的界线。

  快作吧。如果耶稣──逾越节的真羔羊──在逾越节普通的羊羔被杀的那天被杀(见《马太福音》第26章补充注释一),那么犹大就没有多少时间再去承认他那可耻的行为了。

28 同席的人没有一个知道是为什么对他说这话。

  知道。或“明白”或“认识到”。大家都在议论到底是谁要出卖他们的主,但是他们并不一定将耶稣向犹大所说的话(第27节)和出卖联系在一起。然而犹大自己知道耶稣话的意思。

29 有人因犹大带着钱囊,以为耶稣是对他说:“你去买我们过节所应用的东西”,或是叫他拿什么周济穷人。

  钱囊。glōssokomon,“钱袋”(见约12:6节注释)。犹大是他们中间的司库。

  过节所应用的。即“为筵席准备”。门徒们已经预备了他们自己逾越节的晚餐,然而逾越节以及除酵节的筵席还在前头。一些想要确定平时逾越节筵席日期的人提出,犹大不可能在节日购买所用的东西。这个看法并不准确。只要交易不以正常方式进行,犹太人就可以在那一天购买食物。《密西拿》中对此有说明:“一个人在节日不可以磨刀,但他可以把刀放在另一把刀上磨快。一个人可能不会对屠户说:‘给我秤一底拿的肉’。但他却可以宰杀(牲畜)分给众人。一个人在节日可以对他的邻居说:‘给我装满这个容器’,但不用量器。R.犹大说:如果这是一个量器,他就不装。有一个名叫阿巴保罗拜特尼斯的人,在节日前夕把他的各个容器装满,并在节日把它们给他的顾客。阿巴保罗说:他经常在节日期间这样做,为了度量的准确;但是智者说:他经常因容器用完在普通的日子也这么做。一个人可能去他经常光顾的杂货店对店主说:‘给我(这么多)的鸡蛋和坚果,并告诉我数量;因为这是家长在他自己家里计算的方法’”(Bezah 3. 7,8,《塔木德》松奇诺版第144,148,152页)。

  周济穷人。这个时刻非常适合捐钱给穷人,否则他们将无法为筵席预备逾越节的羔羊。

30 犹大受了那点饼,立刻就出去。那时候是夜间了。

  立刻就出去。犹大明白耶稣话的意思(见《历代愿望》654页)。他知道主已经看透了他的心思。他决心不顺服,这使他越过了宽容他的警戒线(见第27节注释)。他出卖主的行为是他自己决定的结果(见约3:18,19注释)。

那时候是夜间了。(见林前11:23),因为逾越节的晚餐通常都是在日落之后才吃的。根据《密西拿》,逾越节的祭物必须在那一夜吃,而且必须是在午夜之前(Zebahim 5. 8,《塔木德》松奇诺版第283页)。但是约翰想要表达的意思可能超过这些。现在对于犹大来说正是属灵的黑夜,他离开了“世界的光”(约8:12),被黑暗之君(参路22:53;见《马可福音》第1章补充注释)所控制和引导。

[离别的劝勉:约13:31至14:31] 。

31 他既出去,耶稣就说:“如今人子得了荣耀,上帝在人子身上也得了荣耀。

  人子。见太1:1;可2:10注释。

  得了荣耀。犹大的离去就是人子被卖和受死迫在眉睫的记号。耶稣要在即将发生的事中得荣耀(见约7:39;12:16,23,24)。13:31到14:31的教训是在楼上讲出的,就是在他们起身前往橄榄山之前(见约14:31;参《历代愿望》672,673页)。

  上帝……也得了荣耀。父与子在拯救世人的工作上通力合作、亲密无间(见约10:30注释)。祂们中间一位的荣耀也是另一位的。

32 上帝要因自己荣耀人子,并且要快快的荣耀祂。

33 小子们,我还有不多的时候与你们同在;后来你们要找我,但我所去的地方你们不能到。这话我曾对犹太人说过,如今也照样对你们说。

小子们。teknia。这个表示钟爱的称呼在《约翰福音》中只此一处,但它却多次出现在《约翰壹书》中(约壹2:1,12,28;3:7,18;4:4;5:21)。犹太教师们经常用另一种个类似的词(“我的孩子”)称呼他们的学生(见《塔木德》松奇诺版Ta'anith21a,第104页;Baba Bathra 60b,第245页,等)。

不多的时候。将这里与约7:33进行比较。

你们不能到。见约8:22注释。

  对犹太人说过。见约8:21。

  34 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

新命令。彼此相爱的命令本身并不是新的。它属于耶和华通过摩西所赐下的命令(利19:18)。这一命令也出现在《密西拿》中:“你们,亚伦的门徒,爱和平并寻求和平,(你们)爱(同胞)并使他们亲近《妥拉》”(Aboth 1. 12,《塔木德》松奇诺版第8页)。这条命令新就新在有了爱的新展示,现在要门徒去效法。耶稣藉着展现祂父的品格,启发人关于上帝之爱的新观念。这条新命令吩咐门徒彼此之间保持一种关系,就是耶稣培植在他们以及全人类心中的爱。在旧命令吩咐人爱邻舍如同爱自己之处,新命令激励他们像耶稣那样爱人。实际上新命令要比旧命令更难,但实行命令的恩典是白白赐予的。

  爱。agapaō;见太5:43,44注释。这条命令字面意义是“不断地爱”。

35 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

有彼此相爱的心。直译是“不断地有爱”。门徒身份的证据表现在持续的热诚的爱,而不是孤立的、间歇的仁慈的表现。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13章给这种爱下了定义。那里译成“恩慈”的词就是这里的“爱”。

因此。伟大教师的跟随者反照他们夫子的品德。爱是耶稣主要的品性之一。耶稣的生活就是用行动对爱的实际展示。耶稣的门徒若能够展示这同一种爱,他们就此证明自己与夫子的关系和亲密的联合。一个基督徒的标志不是他的表白,而是爱。

36 西门彼得问耶稣说:“主往哪里去?”耶稣回答说:“我所去的地方,你现在不能跟我去,后来却要跟我去。”

  主往哪里去?彼得回避了主所赐之新命令的解释。或许这新命令的要求对于他现在的经验水平来说过于严格了。然而,他却对耶稣所说的离开很感兴趣,但就像先前的法利赛人一样(约7:35;8:22),误会了主的意思(见第37节)。

  后来却要跟我去。这段话可能有两层含义:(1)彼得在殉道上跟从耶稣。但接下来的事实表明(太26:56,69-75),这一点彼得还没有准备好。然而后来他却为他的信仰被钉十字架(见约21:18,19;参《历代愿望》537,538页)。(2)跟从耶稣升天。在这一点上,彼得要等到他的主在世界的末了回来的时候(约14:1-3)。这句话可能是有意一语双关。

37 彼得说:“主啊,我为什么现在不能跟你去?我愿意为你舍命!”

  我为什么现在不能跟你去?关于彼得不耐烦的性格,见可3:16注释。彼得在说句话时,他冲动之下的忠诚无疑是真诚的,但在考验中就显得轻浮。彼得最好思考一下造楼和国王参战的比喻(见路14:27-33注释)。

  我愿意为你舍命。大约35年后,彼得在罗马城真的为他的主舍弃了性命。他自己要求头朝下倒钉十字架(见《使徒行述》537,538页)。见太26:35注释。

38 耶稣说:“你愿意为我舍命吗?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

  实实在在地。见太5:18;约1:51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