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圣经库 > 44使徒行传 > 正文

使徒行传02--SDA圣经注释

第 2 章

提要:1 使徒们被圣灵充满并且讲说各种各样的语言,有些人羡慕钦佩,有些人嘲笑讥诮。14 使徒彼得证明,使徒们讲说各种方言乃是由于圣灵的大能,他也证明耶稣已经从死里复活,并且升到了天上,使圣灵倾降,彼得也说明耶稣就是弥赛亚,通过祂所施行的各样神迹、奇事证明祂蒙上帝悦纳,他按着父上帝的定旨先见被交与人;37 彼得为许多悔改之人施洗。41然后这些悔改受了洗的信徒虔诚、慷慨地在一起彼此相交:使徒们行了许多奇事神迹,主也将得就的人天天加给他们。

1 五旬节到了,门徒都聚集在一处。

  犹太拉比当局允许巴勒斯坦的犹太人用一天时间来祝五旬节,散布在各地的犹太人可以用两天时间过节。

  五旬节。pentēkostēs,来自一个形容词,意思是“第五十”,这说明从无酵节开始初熟节(七七节或五旬节)共五十天。这个希腊词最初表示希伯来的五旬节是在《托庇特书》2:1(约公元前200年)和马加比下12:32(约公元前120页),说明该词在基督教时代以前已在犹太人中间使用了多年。关于五旬节及其在犹太年历中的地位,详见出23:16;利23:16注释;参《SDA圣经注释》卷一第709页;卷二第106,108页;从复活到升天。以下简述相关的事实以及与当时圣灵沛降的关系:

  五旬节的确定与逾越节的日子有关。逾越节在尼散月14日庆祝。尼散月15日标志着无酵节的开始,16日要将初熟的庄稼(大麦)带给祭司在耶和华面前摇一摇(利23:5-11)。把第十六日算在内,过七周零一天,共计五十天,就到了初熟节(小麦),也称为七七节,因为它涉及七个星期(利23:15,16),又被称为五旬节。

  由于在耶稣钉十字架那年,尼散月16日是星期日(见《马太福音》26章不成注释一)。把那日算在内,向后推五十天(七周零一天),也是星期日。然而,圣经并没有因此而把星期日视为圣日(参太28:1注释)。

  犹太人一年所有的节期中,五旬节从远方吸引最多的来客。当时代在初春和晚秋乘船或者陆地旅行的危险(见徒27:9)使许多人不能从国外来参赴逾越节和住棚节。然而,五旬节所处的季节十分有利,在其他任何节期,都不会有像五旬节一样有来自众多国家、民族的代表。也没有任何时辰,可以使圣灵的恩赐产生如此直接、迅速、深远的果效。再者,主要是平安祭和供奉祭的奉献的特征,也使这个节期充满欢乐的气氛。连饼也是发酵的,标志着一种放松的新精神和守节者共同欢庆佳节时所有的团契。五旬节满有收获节日的气氛。甚至是最不在意遵守此类节日的保罗(罗14:5),在传道旅程时尽管到了亚细亚和希腊,也机遇要赶回耶路撒冷庆祝五旬节(徒18:21;20:16)。

  古时七七节的每一个方面都有象征的意义,象征如今即将成就的工作。作为初熟节,它应该是第一次从“庄稼已经熟透”的田地里聚敛粮食的场景(出23:16;约4:35)。通过这个节期,纪念他们在埃及为奴的日子,以色列人可以再次体会到出埃及,摆脱奴役给他们带来的自由(申16:9-12;利23:21)。因此,这时辰正适合上帝的灵大大的沛降;并且“主的灵在哪里,那里就得以自由”(林后3:17)。圣灵乃是要引领教会明白真理,这真理必叫领受之人得以自由(约8:32)。

  回想一些拉比的推断非常有趣,他们计算从第一次逾越节到西奈上颁布律法之间的时间间隔,最终推定上帝向以色列人颁布律法那天(出20:1)就是后来犹太人遵守的五旬节。因为这种记载,人们认为这个节期获得了纪念特征。

  五旬节是以色列人的一个伟大节期,很适合预表圣灵降临一切预备好之人的更大的日子。

  到了。直译是“正在满足”,“满足了”,选择这样的用语似乎是为了表示日子还在进行中,可能是在清晨。

  门徒。可能是指那一百二十位门徒,以及加入他们行列的其他信徒。

  都聚集。或“一致地”。

  然而,尽管希腊原文中没有“一致”,但门徒们中间存在的一致性是非常明显的。妒忌之心,曾表现在他们医治被污鬼附身之孩子的失败上(可9:14-29;《历代愿望》427页),表现在争论谁为大的事上(路22:240),以及在最后逾越节晚餐时,他们拒绝互相洗脚上(参约13:3-17;《历代愿望》643,644页),但这一切都已因基督在十字架上所受的苦楚,祂复活的荣耀,以及祂升天的尊严而从心中一扫而光。他们的主在摇捆节那一天复活,象征祂自己就是初熟的果子。复活后的四十天里,基督多次在地上与门徒接触。耶稣升天后,门徒们等待“父的应许”,又逗留了十天时间。这个应许会带来什么呢?十天的期待乃是十天团结一致的恒切祈祷(徒1:14;《使徒行述》36,37页)。无论何时,上帝的子民若想与他们的主有一种特殊的经历,期望祂大能的彰显,就必须表现出这种团结的精神。破坏团结的一切因素都必须排除,否则将阻碍圣灵的运行。祂是在为上帝的子民从事上帝的工作。

  在一处。主的晚餐也许就是在这间大楼房里举行的(见路22:11-14)。主钉十字架之后,门徒可能就躲在这里。耶稣升天之后他们又回到了这里(见徒1:13注释)。有人认为门徒们大概是在圣殿的一间屋子里聚集,就是约瑟弗斯(《犹太古代史》第八卷3.2 [65,66])所称的oikoi(“房屋”)。这种房子在节日期间供朋友或团体聚会使用。但门徒似乎不可能冒险聚集在圣殿区域这种公开场所。

2 忽然,从天上有响声下来,好象一阵大风吹过,充满了他们所坐的屋子,

忽然。没有警告,也没有预料到。这一百二十位门徒可能没有得到关于保惠师来临方式的启示。

从天上。耶稣受洗时,圣灵也从天上降下,落在耶稣身上(太3:16;路3:21,22)。

  有响声。ēchos“声音”或“喧闹”。英语的“echo”由此而来。路加在他的福音书中曾用该词(路21:25)描述大海和波浪的“响声”。《希伯来书》的作者曾用该词表示(来12:19)西奈山的角“声”。

  一阵大风。请注意这不是真正的风,而是“好像”一阵风。身临其境的人觉得似乎是一阵风。这个“风”字(pnoē)在《新约》中只出现在本节和徒17:25中(译为 “气息”)。该词在七十士译本中也表示同样的意思。路加在这里可能用pnoē来形容门徒们即将领受的超自然“气息”。这一定使他们想起主曾向他们“吹了一口气”,对他们说“你们受圣灵”(约20:22)。他们又一次感受到这令人畏惧的神圣“气息”的影响。

  充满。这个动词没有主语。上下文也没有说明“充满”指什么。可能是指“响声”,也可能是指“大风”。但许多注释者认为是指“风”,即圣灵(参约3:8)。

  他们所坐的屋子。或“整座屋子”,即第1节中的“一处”。响声和大风能迅速充满楼房的每一个角落。圣灵的降临也能充满基督徒聚集的场所。

  坐。那天早上(见15节),可能在等待祷告的时辰。

3 又有舌头如火焰显现出来,分开落在他们各人头上。

  舌头…,分开。希腊原文呈现的画面,最初如火焰,分成许多小火舌,后来落在会众中每一个等候的成员身上。“舌头”的形象十分适合象征圣灵赐给信徒的口才。

  火焰。不是真正的火焰,而是“如火焰”(参第2节的“一阵大风”)。圣经常把神性与火焰联系在一起(参出3:2;申5:4;诗50:3;玛3:2),无疑是因为火的能力,荣耀和洁净的功效。施洗约翰应许说基督要“用圣灵与火给你们施洗”(太3:11)。

显现出来。门徒们刚获得圣灵来临的听觉征兆(见2节);现在又目睹了圣灵到来的视觉凭据。

  落在。有两种解释,落下的可能制火舌,也可能指第4节中的圣灵。该动词的时态表示瞬间动作,而不是持续动作。尽管火舌落在信徒身上只是很短的时间,但效果却要在接受圣灵的忠心基督徒身上持续终生。

4 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按着圣灵所赐的口才说起别国的话来。

  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这是“父所应许的”实现(见徒1:4,5注释),也是十天祈求等待的结果。耶稣曾经告诉门徒们要祈求圣灵(路11:13)。在基督复活当天的夜间,祂“向他们吹了一口气”,说:“你们受圣灵”(约20:22)。所应许的圣灵降在他们身上,充满他们的内心,激发他们每一机能积极运作。如今他们享受了先知的经验,进行思考,运用言语的恩赐,说出不属于他们自己的话来(参彼后1:21)。

不要认为这种圣灵的充满只限于使徒。本节和上下文都让读者相信,当时所有聚集在那里的信徒,包括妇女,都分享了圣灵恩赐的分配,否则彼得就不会引用约珥的预言了(徒2:16-18)。

按着圣灵。圣灵不单赐给门徒们讲说别国语言的恩赐,也赐给了他们要宣扬的信息。他们的讲论直接受圣灵引导。

  圣灵。《旧约》中有许多地方明确提到上帝的灵(见民24:2;士6:34;撒上.16:13;撒下2.23:2;代下24:20;诗51:11;赛48:16;结11:5;珥2:28,29等)。但《旧约》圣灵的显现决不能与五旬节圣灵对门徒的沛降相比:因为(1)祂以无误的圣灵身份,(2)因为祂沛降和充满,(3)因为随后的果效。因此,那一天通常被称为教会的生日。基督道成肉身伟大的生平事件,包括祂的出生,祂在受洗和领受圣灵,祂被钉十字架,祂的复活,祂的升天,是非常重要的,是揭示救恩的计划的中心环节。然而,五旬节圣灵的沛降是在基督伟大的牺牲被上天接纳,并且与父同坐宝座之后才发生的(见《使徒行述》38,39页)。藉着那一次圣灵的沛降,教会受权为基督作以前从来没有做过的工作,就是把救恩的福音传给万民。

这次不仅是圣灵的“感动”,也不只是圣灵的“一口气”,而是圣灵充满门徒,完全控制他们。从那个时刻开始,教会就成了圣灵的工具。在圣经后来的记载中,没有任何地方记载在那个难忘的日子里被圣灵充满的人丧失了圣灵。后来一代又一代的基督徒,离五旬节的经验越来越远,渐渐地越来越少接受这种神圣的恩赐,导致了离道反教。现今的信徒可以得益于早期教会历史中这个严肃的事实。

所赐的。原文动词的时态暗示“不断赐予”,使人联想到圣灵在需要的时候赐给每一位说话的人当讲的话。门徒可能依次对不同语种的人讲话。彼得再对全体会众讲话(见14-36节),总结了门徒的信息。

口才。apophtheggomai。在七十士译本中,该词形容预言(代上25:1;结13:19;亚10:2)。这里使用它表示清晰、高尚、有力的讲话,导致一日之内有3,000人悔改。关于五旬节与“早雨”的联系,见珥2:23注释。

  说起别国的话来。这是圣灵降在门徒身上的立时效果。无须等待,无须见习,马上就能说。“别国的话”指他们母语以外的语言。本节的“话”和11节的“乡谈是同一个希腊词语,主要指说话的器官,但也经常指语言。

  赐给门徒说外语的能力,其特殊目的是要让他们将福音的信息传遍天下。从世界各地来的人(见第9-11)聚集在耶路撒冷过五旬节。这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见本卷注释136页地图;《SDA圣经注释》卷五第59-61页),也许懂得希伯来文,以便参与圣殿的侍奉,但他们可能不懂门徒平时所说的亚兰语。为了他们的缘故,也为了那些藉着他们接受信息的人,圣灵使门徒们能流利地讲说这些来宾的乡谈。这是一个大神迹,应验了主最后的应许之一(见可16:17注释),促成了那一天的大收获(徒2:41),在以后的岁月产生世界范围性的果效。又见徒10:45,46;林前14章注释。

  本书的记载并没有说明这种说方言的恩赐是否持久性的。但我们应当记住,圣灵所做过的事,祂在需要的时候,完全可以再做(参《使徒行述》44页)。

5 那时,有虔诚的犹太人从天下各国来,住在耶路撒冷。

  虔诚的。该词曾用来描述西面(路2:25),主要的意思是慎重,在处理神圣事务上表现地认真、热诚、虔敬。鉴于这种意义,它既可指生来就是犹太籍之人,也可指改信犹太教的人。“从天下各国来”暗示包括改教者。该词在徒8:2中再次出现。

  从天下各国来。亚基·帕希律二世在两代之后所作的著名演讲,试图阻止犹太人背叛罗马人。他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不包括我们民族的一部分人”(约瑟弗斯《犹太战争史》第二章16.4 [399]),在雅各灵感的书信“问住在十二个支派之人的安”(雅1:1)。犹太人的分散主要是因为所遭遇的大囚掳:(1)公元前722年,以色列人十个支派被掳到亚述和玛代(王下17:6);(2)从公元前605年开始,犹大支派分三次被掳到巴比伦(见代下36:1-21;耶52:1-30;但1:1-7注释);(3)大批犹太人被马其顿人托勒密一世掳到埃及(约瑟弗斯《犹太古代史》 第十二卷.1.1 [6,7])。除了因被掳而分散到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之外,还有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因商业活动而前往世界各地。

  住在耶路撒冷。有人置疑第9-11节中所提到的外国人如何“住在”耶路撒冷。有两种解释。这里提到的犹太人可能到他们祖辈的城里作短暂的停留,也许是为了生意;或者是像使徒保罗一样来这里学习(徒22:3),还可能有些人是从活跃的生活中引退了下来。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并非不可以把这里的“住在”理解为暂时的停留。尤其考虑到有些人被称为“住在美索不达米亚的人”(徒2:9),还有“从罗马来的客旅”(10节)。

6 这声音一响,众人都来聚集,各人听见门徒用众人的乡谈说话,就甚纳闷;

  这声音一响。”phōnē,“声音”。约3:8用了风的“响声”来说明圣灵的运行。它有两种含义:(1)“天上有响声下来,好像一阵大风吹过”(徒2:2);(2)众门徒的各种乡谈的声音(4节)。希腊文phōnē(响声)是单数,似乎更有可能指上帝的声音。这声音从门徒们聚集的房子里传出去,使外面的人也听见了,但它也可能是指第四节所说的众多声音。

  众人。指耶路撒冷的群众,尤其包括从外国来的客人。

  听见门徒…说话。有时人们会问,恩赐究竟是赐给使徒,使他们能讲别国的方言,还是使听见的人能理解使徒所说的话。虽然后来保罗承认存在翻译方言的恩赐(见林前12:30;14:13,27),但五旬节圣灵的恩赐显然是赐给使徒的,因为圣灵降在他们身上(见徒2:3,4;《使徒行述》40页;《历代愿望》821页)。

乡谈。dialektos(见徒1:19注释)。徒2:9-11列出各种语言群体。可能每一位讲话的人根据他所接触的人群说一种语言。后来的人无疑不断走动,直至找到了讲说自己方言的那群人。通过这种方式,许多国籍的人可以同时得到服务。

就甚纳闷。sugchunō(“倒在一起”)。只有《使徒行传》使用该词,共五次。群众来到发出声音的地方,听到说话的人讲那么多不同的语言,自然会惊讶

7 都惊讶希奇说:“看哪,这说话的不都是加利利人吗?

  都惊讶希奇。“惊讶”直译是“站在自己外面”,指众人听见方言的奇迹,睁大眼睛,不胜惊讶。参该词在可3:21的用法:“祂癫狂了”。原文的“希奇”有持续意义。他们越听就越希奇。

  加利利人。这个对福音使者的称呼可能主要是指十二位使徒,因为他们都来自加利利(见可3:14注释),如果马提亚也算来自加利利省的话。一般说来,那一百二十位门徒中无疑有许多来自加利利。

  “加利利人”这个称号似乎带有一点嘲笑的成分,因为加利利居民缺乏文化(见太2:22;4:15;26:73注释;见《历代愿望》232页)。他们发现这些加利利人居然能流利地讲外语,就更加惊讶了。

8 我们各人,怎么听见他们说我们生来所用的乡谈呢?

  我们各人…听见。这显然是一句综述,作者归纳了下列许多民族的代表所做的评论。这些惊讶的听众所说的事实,是福音传给全世界的预示和保证,这尽管要涉及多种语言。

  我们生来所用的乡谈。许多在场的人虽然信奉犹太教,但出生在异地他乡,说各自出生地的语言。下面的名单说明这位训练有素的史学家曾认真调查过这个重大场合在场的民族。后来他本人至少参加过一次五旬节(徒21:15),所以知道在五旬节聚集的群众来自何方。路加在记录这些地区的时候,是按照了一定的顺序,仿佛他心中有一幅罗马帝国的鸟瞰图。以巴勒斯坦为中心,他首先看到了东方、然后按照顺序到了北方、西方和南方地区。这样,说“天下各国”(徒2:5)就是合情合理了。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见《SDA圣经注释》卷五第59,60页;约7:35;徒6:1)似乎通常分为四类。这四类,包括路加所记载的一些地区,分别是:(1)来自巴比伦以及其他东方地区的人:帕提亚人、玛代人、以拦人;住在美索不达米亚的人;(2)来自叙利亚和小亚细亚之人:犹太、加帕多家、本都、亚细亚、弗吕家和旁非利亚;(3)来自北非的人:埃及人、靠近古利奈的吕彼亚一带地方的人;(4)来自罗马之人:从罗马来的客旅。因此这张名单显然是作者根据当时人们共知的模式列出的。关于所提到各民族的地理位置,见《SDA圣经注释》卷一271页地图;卷五273页地图;卷六136页地图。

9 我们帕提亚人、玛代人、以拦人,和住在美索不达米亚、犹太、加帕多家、本都、亚西亚、

  帕提亚人。列表是从东方强大的帕提亚王国开始的。它象一个世纪前罗马败将克拉苏的时代一样,依然是罗马政府的主要敌人。它在里海的南岸,从底格里斯河到印度河。他们讲波斯语,也可能讲玛代语。

  玛代人。玛代国在里海西南岸,亚述的东面。以色列十个支派中有一些人就是被掳到玛代的(王下17:6)。见创10:2;但2:39注释。

  以拦人。他们居住的国家,东邻帕提亚,北邻玛代,西邻巴比伦。南面是波斯湾。见创10:22;斯1:2;但8:2注释。七十士译本称以拦人为“波斯人”,但是以拦人的语言与波斯不同。

  美索不达米亚。美索不达米亚在“河之间”,就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见创24:10注释)。那里的居民分成好几个语言群体,讲的是亚兰语的变体(见《SDA圣经注释》卷一第30页;见但2:4注释)。

  犹太。圣经学者感到费解的是,路加为什么在这里提到犹太,而不是想当然地忽略它。有些人猜想,这可能是印度或以土买的笔误。然而路加为了外邦的读者,自然会提到他史实的中心点犹太。把它列出来使这个列表更加全面。“犹太”也可能泛指整个巴勒斯坦。

  加帕多家。路加从东往西记述,接下来他提到美索不达米亚西北的省份。加帕多家位于今天土耳其的东部,东邻亚美尼亚,北邻黑海和本都省,西邻加拉太,南邻保罗的家乡基利家(徒21:39)。他们讲哪一种语言尚不清楚。也许与“以哥念的讲论”相似(徒14:11)。

  本都。这个地区位于黑海南岸,加帕多家北面。同它的邻省一样受罗马的管辖。它的本土语言尚未清楚。

  亚细亚。不是现在的亚洲,而是指小亚细亚西端的一个罗马行省,包括现今土耳其西部的大部分地区。以弗所是它的主要城市。在保罗第二次传道旅程时,圣灵曾经阻止他进入这个地区。这个地区通常被称为伊奥尼亚,居住在那地的显然是希腊人。《启示录》1:4中提到的七封信就是寄给亚细亚省的七个教会的。尽管这里的居民以及以下提到的地区中,大部分人明白希腊文,但一般人无疑都使用他们当地的方言。

10 弗吕家、旁非利亚、埃及的人,并靠近古利奈的吕彼亚一带地方的人,从罗马来的客旅中,或是犹太人,或是进犹太教的人,

  弗吕家、旁非利亚。罗马“亚细亚”行省东南的两个小地区。

  埃及。希伯来人和埃及人之间有一千五百多年的联系。雅各和他全家曾寄居在那里;希伯来人曾在那里做过奴隶;后来埃及人曾上来攻打过巴勒斯坦(见王上14:25注释)。在耶利米的时代,犹大有一个强大的亲埃及党派。在犹大落在巴比伦人手中之时,有许多犹太人,包括耶利米在内,都被掳到埃及(耶42:13 至43:7)。曾有数以千计的犹太人被托勒密掳到埃及,还有一些犹太人是在马加比抵抗塞硫古国王时进入埃及的。在路加的时代,亚历山大城中三分之一的人口是犹太人,由他们自己的族长进行治理(约瑟弗斯《犹太古代史》第十四章7.2 [117])。这里已经希腊化,但当地的通用语言是科普特语。该语言源于古埃及,大都用希腊字母书写,是受埃及通俗文字的影响改变而成。

  吕彼亚。古代使用这个名字代表整个已知的非洲,也许埃及除外,可以理解为大致相当于现代利比亚的领土。其主要城市是地中海沿岸的古利奈城。它的文化是高度希腊化的,但其中有大片的犹太殖民地,主要是因为托勒密一世从巴勒斯坦流放犹太人所致(约瑟夫斯《驳阿皮翁》第二章.4 [44])。替耶稣背十字架的(太27:32)古利奈人西门就是来自这里。许多立志传福音的人从这里出发,对叙利亚的安提阿布道,取得了成效,以致巴拿巴和大数城的扫罗前来帮助他们(徒11:19-26)。见创10:13注释。

  从罗马来的客旅。epidēmountes Rhōmaioi,“旅居的罗马人”。Rhōmaioi 通常指“罗马公民”而不是“罗马居民”。因此“罗马来的客旅”可能指寄居在罗马的犹太人,或指暂时住在耶路撒冷的罗马犹太人。犹太人在罗马人数众多,以致当瓦鲁斯批准他们派遣一个代表团晋见奥古斯都时,五十位使者后面竟跟着八千多他们住在罗马的同胞(约瑟弗斯《犹太古代史》第十七章11.1)。公元19年,罗马皇帝提比留把犹太人驱逐出意大利。那次法令一定使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另寻避难之所,自然他们大都返回了家乡巴勒斯坦。提比留后来撤回了这个法令,但是还有许多犹太人依然留在耶路撒冷(见《SDA圣经注释》卷五第65,66页)。

  或是犹太人,或是进犹太教的人。可以指上列所有的人,也可以视为一种说明,强调在来自各国的崇拜者群众中,罗马皈依犹太教的重要性。

  路加作为外邦人(见《SDA圣经注释》卷五664页),写信给外邦的提阿非罗(见路1:3注释),自然应该提到罗马帝国首都的来访者。关于“进犹太教的人”见太23:15注释。

11 克里特和阿拉伯人,都听见他们用我们的乡谈,讲说上帝的大作为。”

  克里特和阿拉伯人。这两个地名似乎是添在前面的名单后面,作为路加写作真实性的实例。路加仿佛在报导某个目击证人非正式地告诉他的内容。克里特岛在希腊的南边,在其中居住着大批的犹太人。阿拉伯和巴勒斯坦交界,住着成千上万的犹太人。

  研究徒2:9-11所提及的国家,可以看出有许多人们原以为包括在内的国名却没有提到,一些次要的国家却包括进去了。这进一步证明,这份名单不是路加编写的,而是从目击五旬节神迹的人那里获得的。但不要把这份名单视为包括所有在耶路撒冷的人。它只是试图说明门徒们宣讲对象的普世性质,所以采用多种不同的语言。

  上帝的大作为。或“奇迹”,“伟大”。涉及耶稣基督的生活和工作所彰显的上帝旨意。

12 众人就都惊讶猜疑,彼此说:“这是什么意思呢?”

  惊讶。见第7节注释。

  猜疑。diaporeō,“困惑”。路加是唯一使用这个词的《新约》作者。

  这是什么意思呢?。听众对这种现象确实大惑不解,都在兴奋地讨论其意义。

13 还有人讥诮说:他们无非是新酒灌满了。

  还有人。heteroi,“其他种类的人”,而不是alloi,“同类的其他人”。这暗示除了第5-12节所提到的人之外,另有一班说话的人。这些heteroi也许是耶路撒冷或巴勒斯坦的本地人,不明白门徒们被圣灵充满后使用的各种语言。他们大概受了大量有关基督之谣传的影响。犹太人曾想把我们主的神迹归诸鬼王的能力(路11:15)。非斯都曾说保罗癫狂了(徒26:24)。祭司们曾嘲笑十字架上的基督(太27:41-43)。他们还编造无耻的谣言来解释这种说方言的神迹,惟恐他们对百姓的宗教控制遭到削弱(参《使徒行述》40页)。

  新酒。gleukos,指“甜酒”,由于五旬节是在六月,而新葡萄要到八月才成熟。显然这里指一种醉人的饮料。从嘲笑者的指控中我们得知,门徒们在举止和言谈有一种兴奋的成分。如果他们以一种完全镇静自然的态度讲说乡谈,那确实会令人奇怪。因为上帝的大能在他们身上,他们的讲题又十分重要。

14 彼得和十一个使徒站起,高声说:“犹太人和一切住在耶路撒冷的人哪,这件事你们当知道,也当侧耳听我的话。

  彼得。彼得在否认基督之后的几周时间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悔改了。主的指教开了他的心窍,使他能明白圣经(路24:45)。圣灵赋予他眼光和能力。结果他作为这班人公认的领袖站出来。他不再游移不定,而是深信不疑;不再心存恐惧,如今放胆传扬;讲话不再草率,象在福音书中所记载的那样,而是细致周到。他清晰而有条理地讲述有关基督的预言。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真实证据。路加所展示彼得品格的变化是没有哪一个小说家敢于编造出来的。

  和十一个使徒。彼得并不是单独讲话。他作为他弟兄的代表站起来。他们各自向不同民族的群体宣讲。彼得则对大众讲话,总结了这次布道大会。“十一个使徒”表明马提亚已包括在使徒之内,迅速履行他的职责。

  高声。该词虽然出现在七十士译本和古希腊文中,仍属希伯来语(创21:16;27:38),意为扬声呼喊,以便彼得的话让大众所听到。

  说。apophtheggomai(参第4节注释)。使用这个字强调使徒是在用圣灵的恩赐说话。使徒说出圣灵赐给他的话。

  犹太人。使徒显然先对当地的犹太人说话(见13节),以别于第5-11节所提到散居各地的犹太人。

  住在耶路撒冷的人。可能也指当地人,就是住在首都的人。但全体会众都能听到彼得的话。从第22节可以看出,使徒最终是对全场说的。

  侧耳听我的话。直译是“倾听”。这又一个希伯来语,大概可以说明彼得是用亚兰语演讲的。关于这一点存在着分歧,因为许多希伯来语被引进希腊语的七十士译本,所引的经文亦来自七十士译本。

15 你们想这些人是醉了;其实不是醉了,因为时候刚到巳初。

你们想。使徒机智地驳斥关于醉酒的无理指控,但只说他们弄错了,并不是恶意指责。

  其实不是醉了。彼得要求听众注意常识。经过一夜的祈祷,所有正派的犹太人都在禁食之时,门徒们真的会在五旬节的清早醉酒吗?“醉了的人是在夜间醉”(帖前5:7)。如果人在“清早起来追求浓酒,留连到深夜,甚至因酒发烧”,这乃是一个极端粗俗的标记(赛5:11;参传10:16,17)。按照出16:8所载的传统做法,犹太人是在早晨吃面包,晚上吃肉食。习惯良好的犹太人早晨是不喝酒的。

  巳初。大约上午九钟。关于《新约》的计时方法,见本卷注释第50页;见太27:45。巳初是晨祷的时候。

16 这正是先知约珥所说的:

  这正是。彼得直奔主题,大胆地证明现在的讲道应验了预言。彼得有资格这么做,因为他曾经受教于主,并且被圣灵所感动。在这种双重引导之下,他与主升天后第一次公开宣讲弥赛亚的生活和工作。下文充分证明了使徒新获得的能力。

  先知约珥。彼得没有卷入关于耶稣的争执。他首先引用听众所相信的旧约圣经,来证明他们所看到的现象。这抓住了听众的注意力,有助于他们接受彼得的论证,为在下文提到基督预备他们的心。有人认为约珥的预言是圣经中最古老的预言书(见《SDA圣经注释》卷四第20,21页)。约珥以“主大而明显的日子”要的主题,呼吁以色列人要悔改,并应许在将来,就是他所说的“以后”(见珥2:28-32注释;见《SDA圣经注释》卷四第937,938页),圣灵要沛降。旧约时代虔诚的人强烈期待圣灵的沛降(见徒2:3注释)。徒2:17-21引自珥2:28-32,与七十士译本十分接近。

17 上帝说:在末后的日子,我要将我的灵浇灌凡有血气的。你们的儿女要说预言;你们的少年人要见异象;老年人要做异梦。

上帝说。《约珥书》没有这几个字。这是彼得为讲道的目的而插入的,说明下文的应许的赐予者。

  在末后的日子。见珥2:28注释;参赛2:2注释。约珥所说的将来就是现在;预言在听众眼前应验了。

  我的灵。见徒3:19注释。

  浇灌凡有血气的。指浇灌所有的人,以上帝的大能代替人性的软弱。这个恩赐不限于犹太人,不限于某一阶级或性别。但彼得当时心里无疑把“浇灌”局限于他的犹太本族。

  要说预言。彼得将约珥的预言用到五旬节现在的经验上,似乎把预言的恩赐与说方言的恩赐联系起来(见珥2:28注释)。这则预言也说明,不论是男是女都可拥有这个恩赐。路加在下列经文中记录了这个预言的应验:徒9:10-16;11:27,28;13:1-3;16:6,7;18:9,10;21:9-11;22:17,18;27:10,22-25。又见路2:36注释。圣灵的恩赐总是显现在上帝成功仆人的活动中,尤其是重要关头。

  你们的少年人。青年人有理想,有活力,有远见,敢于尝试表面上不可能的事。这一点屡次得到证明。耶稣的门徒似乎大部分,或者说全部都是青年人。大部分宗教运动,以及许多政治和民间组织都是青年人创建的。

  见异象。关于“异象”和“异梦”,见民12:6;撒上3:1注释。青年人要见圣灵所赐的异象,涉及目前和将来的鼓励和教导。

  老年人。《约珥书》是先提“老年人”,再提“少年人”的。

  异梦。即睡梦中得到的启示,与“异象”不同。异象指一般指眼睛看得到的启示。

18 在那些日子,我要将我的灵浇灌我的仆人和使女,他们就要说预言。

在那些日子。指“在末后的日子”(17节)。

  我的灵。见徒3:19注释。

  我的仆人和使女。这句话保证上帝的灵不是专为在高位,有能力的人保留的;即使是社会最底层的男女也可以领受(见珥2:28注释)。但在本章中彼得似乎引申了这句话的含义。在第17节他说到“你们的儿女”,“你们的少年人”,“老年人”。然后在18节的开头彼得又将《旧约》的经文做了微妙的变动,进行了强调。彼得不是把 “仆人”和“使女”列为领受圣灵的其他人,而是涵盖了上面提到的所有人。你们的儿女,少年人,老年人,以及所有的以色列人(见17节注释),都要成为上帝的仆人和使女,上帝的真仆人。

  要说预言。见17节注释。这句话没有出现在珥l2:29的相应段落中。

19 在天上、我要显出奇事;在地下、我要显出神迹;有血,有火,有烟雾。

  在天上。在彼得的心目中,这段预言直接应验于天上圣灵的恩赐。但这段引文对于末日也具有重大的意义(见20节注释)。

我要显出。直译是“我要给予”。

  奇事。terata,意思是“预兆”,“神迹”(见本卷注释第208页)。

  在地下。在眼下是指讲方言,但正如下面的经文所显示的,其真正应验是要在末日。“天上”,和“地下”是要强调“天”与“地”的对比。

神迹。sēmeia,“奇迹”,“奇才”。在《约珥书》希伯来文以及七十士译本中无此词。但在《新约》中经常出现terata(“奇事”),并且总是以复数形式出现(约4:48;徒4:30;罗15:19等)。

  有血。“血”,“火”和“烟雾”,都是战争可怕的伴随物。

  烟雾。这里是依照七十士译本。希伯来原文是“烟柱”。

20 日头要变为黑暗,月亮要变为血;这都在主大而明显的日子未到以前。

  日头。关于本节兆头的具体应验,见珥2:10;太24:29注释。

  明显。epiphanēs,“显明的”,“突出的”或“光荣的”。但是《约珥书》2:31为“大而可畏”。原文直译是“可怕的”,“光亮的”,“辉煌的”。

  “大而明显的日子”与七十士译本吻合。

主…的日子。见赛13:6;珥1:15;2:1注释。那日对上帝的敌人将可怕至极(珥2:1,2;摩5:18-20;启6:15-17等),但对那些迎候主的人来说,却是欢乐的日子(赛25:9;珥2:32)。

以前。暗示这些神迹奇事先于“主的日子”,但不属于那日子。

21 到那时候,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

  凡。这首先关系到彼得面对的听众,但是,从广义上讲,它包括全部人类,并且强调福音信息的广泛性。

  求告主名。这是一个普通的希伯来词语,与敬拜上帝的人有关。见创12:8;创4:26。路加和保罗都使用这个短语(徒7:59;9:14;22:16;罗10:12;林前1:2)。在《使徒行传》中,它也表示下级向上级请求(徒11,12,21,25章)。

  信心的祈祷会使人在耶和华大而可畏的日子里保持平安镇静的精神。在任何时候,凡诚心求告主名的人,都一定能找到徒4:12救恩的道路。

  彼得发表了他正在作出的伟大结论:耶稣是主,是基督(徒2:36)。他引述了《旧约》论述耶和华(Yahweh)的预言(见《SDA圣经注释》卷一第172,173页),用在耶稣身上。他用七十士译本中表示耶和华的Kurios(“主”),称呼升天的主。这是大胆的一步。它表明坚信基督神性,乃是彼得思考和道理的基本原则。

  “名”在《使徒行传》中频繁出现,与“主”相连,形成了一个主题。主的名对于门徒来说,是祂所赐荣耀品格和无限能力的象征。他们曾与主同行在巴勒斯坦。

  就必得救。这句话有双重的含义──脱离罪恶和脱离上帝临到地上的审判。关于审判,一世纪的基督徒听从了耶稣在太24:15-20中的忠告,在耶路撒冷被毁灭的时候,安然脱离了罗马人的手(优西比乌斯《教会史》第三章5.3;见太24:16注释)。在世界的末日,真正的基督徒听从救主和将来君王的忠告,必得救脱离最后的灾难。但这一节主要是指得救脱离罪恶。

22 “以色列人哪,请听我的话:上帝藉着拿撒勒人耶稣在你们中间施行异能、奇事神迹,将祂证明出来,这是你们自己知道的。

  以色列人。暗示立约的关系(见创32:28注释)。

  请听我的话。这一句引人注意的话,标志着彼得演说的一个分界线。彼得的讲述以先知预言作为背景,现在要开始他演说的主题,就是耶稣的神性。

  上帝藉着。彼得推定上帝授权和悦纳耶稣的神迹奇事。

拿撒勒人耶稣。这是十字架牌子上耶稣称号的一部分(参约19:19)。七周之后,彼得用这个名字来介绍祂,称祂为“主基督”(徒2:36)。这个名字不是随便说出来的。

  彼得开始论述人子耶稣曾在他们中间生活行动,广为人知。祂的生活和工作证明了彼得将要为祂宣讲的一切话。

  在你们中间。或“到你们那里”。

  施行异能、奇事、神迹。“异能”直译是“大能”。“奇事”和“神迹”见19节所引约珥的话。这三个是同义字,它们表达了同一事实的不同方面,不是对基督的事迹进行细分。

  将祂证明出来。即被上帝所承认。

你们自己。听众无法与彼得的陈述进行争论,因为他们知道这一切都完全属实,基于他们中间发生的事情。

23 祂他既按着上帝的定旨先见被交与人,你们就藉着无法之人的手,把祂钉在十字架上杀了。

  祂。直译是“这个人”,就是拿撒勒人耶稣(22节)。

  定旨。彼得已经有了属灵的眼光,能从上帝的先见之明和基督受死的不幸事件中(参徒1:16),看到上帝旨意的运作。见赛53:10注释;参路22:22。

被交。即被犹大出卖。为了让撒但有机会暴露他政权的罪恶,上帝容忍许多最终违背祂旨意的事情发生。但祂本着祂的智慧,掌管着一切,来彰显祂的荣耀。

  你们就藉着。有文本无这几个字。

  无法之人的手。或“藉着恶人的手”。

  把…钉在十字架上杀了。彼得在这里指出听众在杀他害主的罪上有份。鉴于他的结论,这是一个可怕的指控(第36节)。

24 上帝却将死的痛苦解释了,叫祂复活,因为祂原不能被死拘禁。

  上帝,…叫祂复活。耶稣复活的事大概已在这些人中传开,同时还有记录在太28:11-15中的谣言。但这是耶稣的门徒第一次在公众场合见证祂的复活。

  痛苦。直译是“分娩剧痛”。与太24:8中的“灾难”是同一个词。

  不能被死拘禁。彼得的信念部分基于他在第25-28节所引弥赛亚战胜死亡的预言。还有其他的一些原因:(1)基督是无罪的(约8:46;彼前2:22;见太4:1-11注释;见《约翰福音》第1章补充注释)──死亡不能拘禁这位无罪的主;(2)生命的赐予者不能被死亡所拘禁(约5:26;10:17,18)。

25 大卫指着祂说:我看见主常在我眼前;祂在我右边,叫我不至于摇动。

  指着祂。如果没有这里的解释,《诗篇》16篇就可能只是表达大卫从敌人手中蒙拯救的希望。基督的复活赋予预言以超越字面的新意义;没有基督的复活,它的意义总就不完整。

  我看见。或“我在我面前看到”。

  主。父上帝。

  在我右边。可以指一个战争的场面,一名战士站在他朋友的右边,保护他免受袭击。它也代表站在委托人旁边的辩护人。引文强调圣父对圣子永远的支持。

26 所以,我心里欢喜,我的灵(原文作“舌”)快乐;并且我的肉身要安居在指望中。

  我心里欢喜。与上帝的合一是最大的喜乐源泉。

  我的灵(原文作“舌”)。见诗16:9注释。

  我的肉身。就是“我的身体”。

  要安居。直译是“要居住”或“像住在帐篷里一样”(见彼后1:13,14注释)。《诗篇》16篇的希伯来文说到大卫在今生的安全,但彼得用诗人的话来指基督的复活。

27 因你必不将我的灵魂撇在阴间,也不叫你的圣者见朽坏。

  我的灵魂。见诗16:10;太10:28注释。

  阴间。hadēs,“坟墓”(见诗16:10;太11:23注释)。耶稣基督的死是真正的死,但是祂的复活战胜了死亡。祂为每一个人尝了死味(来2:9)。

  圣者。hosios,“纯洁完美”,“虔诚”,“圣洁”。该词表达了个人的虔诚和圣洁(来7:26;启15:4),因此它不同于hagios,那是指献身(见可1:24)。见《诗篇》36篇补充注释。

  朽坏。该词的希伯来文是shachath,“深渊”,就是“坟墓”(见诗16:10注释)。路加无疑引用七十士译本的诗16:10。

28 你已将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必叫我因见你的面(或作“叫我在你面前”)得着满足的快乐。

  生命的道路。与七十士译本一致,是希伯来文圣经的意译(见诗16:11注释)。

  快乐。euphrosunē,“心情舒畅”,“欢喜”,“喜悦”。

  叫我因见你的面(或作“叫我在你面前”)。即上帝的面容;祂的临格是欢乐与喜悦的泉源。

29 “弟兄们!先祖大卫的事,我可以明明地对你们说:他死了,也葬埋了,并且他的坟墓直到今日还在我们这里。

  弟兄们。彼得继续进行劝勉。

  先祖。原指一个家族或王朝的创始人,在《新约》也指雅各的十二个儿子(徒7:8)和亚伯拉罕(来7:4)。

我可以明明地对你们说。使徒的听众不能否认大卫死亡和埋葬的事实。刚才所引的预言一定还有其他的意义。

  他的坟墓。大卫王埋葬在耶路撒冷,就是“大卫的城”(见王上2:10;3:1注释)。

30 大卫既是先知,又晓得上帝曾向他起誓,要从他的后裔中立一位坐在他的宝座上,

  既是先知。这是大卫王不经常使用的称呼,但是属实,因为《诗篇》16篇超越了所说的话超出了大卫个人的经历,是指着弥赛亚的。

  上帝曾向他起誓。见撒下7:12-14,16注释。誓言在彼得所引的诗132:11。

  从他的后裔中。比较接近诗132:11。有文本为:“按着肉身,祂要兴起基督坐在他的宝座上”。31 就预先看明这事,讲论基督复活说:祂的灵魂不撇在阴间;祂的肉身也不见朽坏。

  预先看明这事。这说明大卫有先见之明,但不一定证明他自己明白这段预言是指着弥赛亚复活的(见彼前1:11)。

  祂的灵魂不撇在阴间。有文本为“祂没有被撇在阴间”。关于“阴间”和“朽坏”,见第27节注释;关于“灵魂”,见诗16:10;太10:28注释。

32 这耶稣,上帝已经叫祂复活了,我们都为这事作见证。

  这耶稣。即22,23节所说被钉死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稣。

  上帝已经叫祂复活了。基督应父上帝的召唤而复活。服役的天使召唤上帝的儿子从死里复活(太28:2-6;罗8:11;《历代愿望》785页)。

  见证。见徒1:8,22注释。

33 祂既被上帝的右手高举(或作“祂既高举在上帝的右边”),又从父受了所应许的圣灵,就把你们所看见所听见的,浇灌下来。

  被上帝的右手(或作“在上帝的右边”)。这是一个荣誉的位置(见太20:21;25:33),也是在基督得荣耀之后所在的位置(可26:64;来1:3;参徒2:34)。

  高举。见约1:1-3,14注释;见《约翰福音》第1章补充注释。

  所应许的圣灵。见约14:16,26;15:26注释。

  浇灌。或“倾倒”。

34 大卫并没有升到天上,但自己说:主对我主说:你坐在我的右边,

  没有升到天上。彼得的论据十分清晰。大卫已经死了并且也埋葬了(见29节注释)。因此诗16:10所说“你必不将我的灵魂撇在阴间”(见徒2:27注释),不是指大卫。这里也说明彼得相信人死后不会升到天上(参帖前4:14-17;见撒下12:23;22:6;伯7:9注释)。

  自己说。彼得引用了诗110:1。这是《新约》中引用最多的诗篇(见太22:44;林前15:25;来1:13;5:6;来7:17,21;来10:13)。犹太人视之为与弥赛亚有关,耶稣也是这么解释的(太22:41-46)。见诗110:1注释。

  主。根据上下文这是指父上帝(见诗110:1注释)。

  我主。根据上下文这是指基督(见诗110:1)。

  你坐在我的右边。表明承认基督的独特地位(见弗1:20;腓2:10,11).

35 等我使你仇敌作你的脚凳。

  你仇敌。在与撒但和他党羽的大斗争中,基督得胜了。最终战胜了邪恶,“尽末了所毁灭的仇敌就是死”(林前15:26)。

  脚凳。稳坐宝座掌权的君王,脚要踏在脚凳上(见诗99:5注释)。把仇敌放在脚凳耻辱的位置标志着彻底的胜利(见书10:24注释)。终必有一天基督要完全战胜祂的一切仇敌。祂的国要在永恒的荣耀中建立(启11:15)。在那凯旋的日子,人子要把宇宙的国度交给父上帝(林前15:24-28)。

36 “故此,以色列全家当确实的知道,你们钉在十字架上的这位耶稣,上帝已经立祂为主,为基督了。”

  以色列全家。彼得想要让他的话超越面前的听众,达到以色列“全家”。然而迄今他的目光显然仍局限于犹太民族,其他门徒也是如此。这一点可以从彼得与哥尼流交流的事上看出来。见徒10:9-16;11:1-18。

  你们钉在十字架上的。代词“你们”(humeis)在希腊文中不常用,强调犹太人对待耶稣的态度与天父对祂的承认之间的对比。在希腊文中“钉十字架”位于句末,作为最严肃的结论。彼得大胆地摆出了犹太人的罪,毫不畏缩地说明他们的罪,为第37节的效果预备了道路。

  这位耶稣。参22,23节。

为主,为基督了。“主”反映了第34节所引诗篇的观念。“基督”表明耶稣是弥赛亚(见诗2:2;太1:1注释)。原文的语序更能表现出力量。

37 众人听见这话,觉得扎心,就对彼得和其余的使徒说:“弟兄们,我们当怎样行?”

  众人听见这话。上帝命定宣讲祂的道是引人悔改相信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见罗10:17;林前1:21)。

  扎心。katanussomai,“刺透”,喻指“心疼”。这里指伴随真悔改内心深处的悲痛(林后7:9-11)。

  使徒。他们一定在彼得旁边,支持他的积极工作。

  弟兄们。这是门徒们相互称呼的用语(徒1:16)。彼得在徒2:29以此来称呼群众。带着圣灵大能的讲论使大家与使徒有相同的感受。

  我们当怎样行?懊悔之心由衷的呼喊(参徒16:30;22:10)。

38 彼得说:“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就必领受所赐的圣灵;

  要悔改。关于这个词的意义,见太3:2;4:17注释。这也是耶稣下令传讲的信息(路24:47)。

  受洗。见太3:6;可16:16注释。这是使徒使命的组成部分(太28:19)。

  各人。彼得没有说洗礼可以有例外。尽管我们不是靠洗礼得救,但它却一个外在的标记,表明旧生命的死亡和新生命的开始;这个礼节人人都要奉行。

  奉耶稣基督的名。有文本为“承认耶稣的名”。这样理解比较适合上文所说立耶稣“为主、为基督”。

  问题来了,为什么在本节和徒10:48;19:5,只把耶稣的名同洗礼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像太28:19提到的圣父、圣子、圣灵呢?有几种的解释。最满意的解释似乎是,路加并不是在记录洗礼的规则,而是要说明彼得劝勉那些愿意承认耶稣为基督的人。基督教的洗礼有时只奉一个名字也是合乎逻辑的,因为在三一真神中,洗礼主要是针对基督。这一点已反映在早期基督教文献中,包括《新约》和后来的著作中。《十二使徒遗训》(7;9)在谈到洗礼时,既有用一个名字,也有用三个名字的。安布罗斯(大约公元397年)曾说明了早期教会的这种态度,谈到洗礼的规则,他说:“提到一位,就意味着三位。如果你提到基督,就意味着你同时提到膏了圣子的父上帝,受膏的圣子,和祂藉以受膏的圣灵”(De Spiritu Sancto第一章3;J. P.米聂版,《拉丁教父学》第十六册,第743栏)。彼得的听众已经相信父上帝;他们真正的考验是,是否接受耶稣为弥赛亚。

  正如基督所教导的,洗礼“奉这名”,主要与耶稣基督有关。只有承认祂,悔改的人才可以受洗。门徒们刚刚领受了圣灵的恩赐,因此他们能明白施洗约翰关于耶稣的预言是什么意思了:“祂要用圣灵与火给你们施洗”(太3:11)。圣灵所促成信徒与他的主之间的神秘联合,是以洗礼来表明的。

  你们的罪。所以赦罪是一个十分个人化的事情(见太1:21;3:6;26:28;路3:3注释)。有文本无“你们的”。

  所赐的圣灵。或“圣灵的恩赐”。希腊文dōrea(“礼物”)是一个广义的词,不同于charisma,指圣灵的具体恩赐(林前12:4)。使徒应许圣灵的同在是每一位信徒可以拥有的。他在这里不是指神奇能力的赐予。

  请注意成为基督徒的蒙福步骤:(1)悔改,(2)受洗、(3)罪得赦免,(4)领受圣灵。

39 因为这应许是给你们和你们的儿女,并一切在远方的人,就是主我们上帝所召来的。”

  这应许。见徒1:4注释。

  给你们。指参与把主钉十字架的人。他们的子孙也可以白白地从这项应许中获益(参太27:25)。

  一切在远方的人。指散布各地的犹太人(见《SDA圣经注释》卷五第59-61页),使徒后来给他们写信(彼前1:1,20),可能也给那些犹太人散居在其中的外邦民族写信(参弗2:13,17)。彼得在圣灵的感动下,预见了外邦人加入教会(见太28:19)。

  主我们的上帝。这里指犹太人自称侍奉的父上帝。

  所召来。或“召到祂面前”。上的呼召每一个人。人人都有得救的机会。旧案邀请而言,“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指那些响应呼召之人(参太22:14注释)。他们是最终意义上的“被召的人”。详见罗8:28-30注释。

40 彼得还用许多话作见证,劝勉他们说:“你们当救自己脱离这弯曲的世代。”

  许多话。路加归纳了了彼得剩下的话,只引用了他最后的呼吁(参约21:25注释)。

  作见证,劝勉他们。或“严肃地作证,不住地劝勉”。

  救自己。人类无法自救;他们要么接受、要么拒绝上帝拯救人类的安排。

  弯曲的世代。如路3:5;腓2:15. 参申32:5注释。

41 于是领受他话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门徒约添了三千人,

  添了。加添到已经信奉基督的人中(见徒1:15注释)。

  三千。由于人数众多,有人猜测施洗只是泼水或者洒水,不是浸入水中。这种猜测是没有根据的(见太3:6注释)。在耶路撒冷及其附近,有足够的水源供大批人受洗之用,比如毕士大池(见约5:2注释),西罗亚池(见约9:7注释),和所罗门池。再者,我们不必认为执行这个礼节仅仅限于十二位使徒。后来的几章表明,有许多信徒是前来过节的说希腊语的犹太人(徒6:1),而少有来自统治阶层的信徒(徒4:1)。这些信徒中有一些返回了他们所来的城市,可能成为今天我们不知道的,许多地方教会的创始人,例如大马士革,亚历山大,甚至罗马。

  人。psuchai,“灵魂”,这里指“人”,如徒2:43;3:23;罗13:1等;见太10:28注释。

42 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擘饼,祈祷。

  恒心遵守。proskartereō,“坚持”,“不断关注”。这就超越了五旬节,包括了信徒在日后的行为(见徒3:1注释)。

  教训。新受洗的基督徒已经听了彼得的讲道,各个群体都受益于用众多的语言所传达的信息。在以后的日子里,关于基督的进一步的教训又加在最初的教训上。所有这些教诲都可以包括在“教训”一词之内。很难相信使徒们已经制订出“信条”之类的东西。

  彼此交接。koinōnia;该词最常见的译文是“伙伴关系、友谊”(林前1:9;腓1:5;3:10;约1:3,6,7等),但在林前10:16;林后13:14 中译为“共享”,在罗15:26;林后9:13;来13:16中指慈善捐献。在本节显然指使徒与新信徒之间的情谊。

  擘饼。可能既指圣餐(见林前10:16),也指一般公共用餐(见本卷注释第45页;徒2:44,46)。

  “擘饼”和类似的词语出现在太14:19;15:36;可8:6,19;路24:30,35中是指用餐,显然不是指圣餐。“擘饼”是犹太人表示“吃饭”的普通用语。在太26:26;可14:22;路22:19;林前10:16;11:24 中,它专指圣餐。在徒2:42,46;20:7,11 中,两种意思可能都有。说到擘饼时没有提到杯,并不能排除是指圣餐的可能性。虽然我们无法从上下文得出明确的结论,但可以注意到“擘饼”一词是出现在一系列宗教活动的描述中。第41节说到信徒领受了彼得“话”,“受洗”,加入了教会。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这里的“擘饼”同样具有特殊的宗教意义。见徒20:72;林前11:20,21注释。

  祈祷。见徒1:14注释。以下是基督教新团体生活的四项基本内容:(1)信徒藉着使徒的讲论在真理的知识中成长。(2)他们愿意与基督交往,并彼此相交,共同崇拜,互相帮助友爱。(3)他们一起“擘饼”,可能包括圣餐。(4)他们进行个人和公众的祈祷。

43 众人都惧怕;使徒又行了许多奇事神迹。

  众人。信与不信之人同样存敬畏之心。在过去的两个月中,耶路撒冷城经历了考验的时期。耶稣的工作达到了高潮。公众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祂身上。耶稣被钉,从死里复活。门徒放胆宣讲基督的复活与升天。随后发生了五旬节非凡的事件。圣灵的沛降成为基督在天上被接纳的证据。基督徒团体对不信之人的影响导致成千的人悔改受洗。这就是耶路撒冷居民敬畏的众多原因。

  都。或“保持”。

惧怕。即敬畏。

行了。或“不断地行”。

许多奇事、神迹。这是敬畏的深一层原因。圣灵彰显自己,不仅赐给使徒传道的能力,也赐给他们施行神迹的能力,正如耶稣所应许的(见可16:14-18注释)。

44 信的人都在一处,凡物公用;

  在一处。既可指身体的相聚,也可指心灵的合一。

  凡物公用。在当时犹太人的生活中,凡物公用并不罕见。前来参加年度节期的人,常常需要耶路撒冷朋友的接济。但路加的话所暗示的,显然不止这一些。基督徒需要自力更生,于是一种新颖的基督教经济体制建立起来了。但这并不是所谓的基督教社会主义制度。这也许是约12:6;13:29中所提到的“钱囊”,或公用资金的延续和扩展。新信徒非常愿意奉献自己的财物,因为他们新产生了对基督的爱和彼此的爱,他们热切盼望主快快回来(徒1:11)。在分享方面没有任何强迫(徒5:4)。这也真正实现了我们主的话语(路12:33)。于是就自然采取行动建立起一个团体,不是依赖个人利益和竞争的法则,乃是依赖同情克己的法则。上帝的圣灵彰显了祂的大能,不仅是特殊的恩赐上,也在爱的方式上。

  没有证据表明这种生活方式在教会中延续了多久。但是一有机会,教会无疑就表现出慷慨仁慈来。但同时教会也学习了如何合理地分配财物(帖后3:10;提前5:8,16)。耶路撒冷的教会多次依赖外邦教会的慷慨捐输,如徒11:29所记载。但不能说耶路撒冷教会的困境主要是因为她早年前过度的善行,而是因为她遭遇严重的迫害和饥荒(见徒11:27-30;罗15:26;林前16:1-3注释)。

45 并且卖了田产,家业,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

  卖了。或“正在变卖”,“已经变卖”。变卖是在特别困难,需要筹集资金帮助有需要之人的时候。

  田产。ktēmata,指不动产,如土地。

  家业。huparxeis,指动产,即个人财产。

照各人所需用的。暗示明智地区别对待。帮助取决于需要的程度。不久就建立起周济的制度(见徒6:1-6注释)

分给。即“分开”,“分配”。他们分配出售财产的收益。

  各人。即所有信徒。

46 他们天天同心合意恒切的在殿里,且在家中擘饼,存着欢喜、诚实的心用饭,

  天天。新信徒不断参加公共的礼拜。

  同心合意。参徒1:14注释。

  在殿里。可能有人认为,作为被官长判处死刑者的门徒,他们是不敢到圣殿里去的。但他们即使在五旬节之前也经常进去(路24:53)。他们比尚未认识他们的主是弥赛亚之前,更加珍视这样的机会。他们藉着耶稣真正认识圣殿的上帝。他们居然能在圣殿里敬拜和教导,这似乎有点奇怪。后来他们确实受到了禁止。但要记住,圣殿的院子是对一切不扰乱其秩序的以色列人开放的,这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犹太公会有一些象尼哥底母、亚利马太的约瑟(见可15:43)和迦玛列这样的人站在信仰的边缘。接着教会纯洁的生活和慷慨的捐献,赢得了公众一定程度的欢迎。门徒们认为自己的宗教并不是对犹太教的背叛,而是对犹太教的实施。因此,基督徒与他们的犹太同胞一起崇拜,(徒3:1),不仅是出于他们习惯和愿望,也是希望争取他们接受福音。又见徒3:1注释。

在家中。基督徒在圣殿里敬拜,但他们公共生活的特征,互相擘饼用饭是在彼此的家中进行。

擘饼。见42节注释。

  欢喜。agalliasis,“欢欣”,“极其喜乐”。他们因有权利成为基督徒而欢欣。

诚实。aphelotēs,直译是“没有石头”,指平滑的土壤,但这里是指人品格的纯朴,无私的仁慈和慷慨。这些情操自然表现在早期的基督徒身上。

用饭。显然擘饼与基督徒日常的生活密切相关(见徒2:42;林前11:20-22注释)。

47 赞美上帝,得众民的喜爱。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

  赞美上帝。路加常用这个词组(参路2:13,20;19:37;徒3:8,9)。新信仰带来的喜乐自然促使他们赞美天父。上帝真正的儿女总是有充分的理由赞美祂。

  喜爱。耶稣曾经受到许多人的欢迎。教会如今也受到同样的欢迎,可能是因为他们赞美上帝和与人为善的缘故。

  主。教会意识到信徒的增加不是靠他们自己,而是靠主。

  得救的人。hoi sōzomenoi,“正在得救的人”。有文本为“应该得救的人”,可能无意中反映了译者的神学观点,并没有原文的根据。

加给。或“正在加给”,“不断加给”,说明在五旬节之后,不断有人加入教会。用“天天”强调了这一点。

教会。有文本无“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