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 章
提要:1 由于耶路撒冷的教会遭到逼迫,教会在撒玛利亚建立起来。5 藉着执事腓利,在撒玛利亚传道,施行神迹奇事,并且给许多人施洗,包括民间行邪术的西门。14 使徒彼得和约翰来巩固和扩大教会:在那里,藉着祷告和按手礼,有圣灵赐下。18 西门想用金钱购买相似的能力。20 使徒彼得严厉地谴责他的伪善,贪婪,并劝他悔改。彼得和约翰一同传讲主的道,回到耶路撒冷。26 天使派腓利去教导埃塞俄比亚太监,并为他施洗。
1 从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会大遭逼迫,除了使徒以外,门徒都分散在犹太和撒玛利亚各处。
从这日起。或“那日”。司提反的殉道,标志着有组织地迫害教会的开始。犹太的领袖们既到了杀害司提反的地步,就把怒火转到所有的基督徒身上。
教会。五旬节之后,教会在首都成长壮大(见太18:17注释)。在耶路撒冷以外,教会的分支也在迅猛发展。
大遭逼迫。教会再次受到犹太当局的迫害,在医好瘸子,以及亚拿尼亚和撒非喇被击杀之后,教会曾遭受较小规模的逼迫(见徒4:1-7;5:17,18)。但这次的迫害不同于以往,用了“大”字──在范围和程度上都“大”。见本卷注释214页地图。
据本章第3节和保罗后来的描述(参徒22:4;26:10,11),这次迫害使许多信徒受苦和遭到囚禁。
除了使徒以外。使徒留下来可能有三个原因:(1)十二位使徒从他们的主那里听说“雇工逃走,因他是雇工”(约10:13),以致不肯放弃自己的职责。(2)十二位使徒希望留在耶路撒冷,不顾这一切的迫害,是因为这里被视为基督徒的总部,逃亡者要从这里得到指导和帮助(3)迫害显然特别针对像司提反这样宣传法利赛人所强调规条之暂时性质的人(见徒6:14)。使徒们显然继续参加耶路撒冷圣殿的崇拜,保持自己在礼节上的清洁(见徒10:14),依然不与外邦人交往(徒10:28)。大部分百姓可能十分喜爱和尊敬这些使徒。所以迫害可能更多地针对讲希腊语的门徒。这班人一定更加积极地迈出扩张教会的下一个重大步骤。解经家和教会史学家所提出的这三个原因,没有一个是可以绝对确定的。
都分散。diaspeirō,“像谷粒散开”或“驱散”。仇敌的忿怒就这样促使教会成就基督的预言(徒1:8注释)。“都”不一定包括全体信徒(参徒1:1注释),而只是指那些比较害怕,比较活跃,为迫害者所认识的人。但是依然有男女信徒留在耶路撒冷(见徒8:3)。
犹太和撒玛利亚。希伯仑,加沙,吕大和约帕等城镇,可能成了基督徒的避难所。这些地方早就有基督教社区(参徒9:32,36),可能有助于这次基督徒的涌入和腓力的传道工作(见第40节),。有些人逃到撒玛利亚,无疑是因为那里的人对犹太人的敌意──一个逃离耶路撒冷祭司和官长的人,可能在那里受到欢迎。徒1:8所提到的第二个地区正在进入。这可能是打破对撒玛利亚人偏见的第一步,最终他们还要打破对外邦人的偏见。
2 有虔诚的人把司提反埋葬了,为他捶胸大哭。
虔诚。eulabēs,“握紧”,引申为“谨慎”或“敬虔”(见徒2:5注释)。指导保罗受洗的亚拿尼亚,就是一个虔诚的人(徒22:21)。倾向犹太教的人往往被称为“虔诚”的人(徒13:50;17:4,17),所以一些人下结论说:这些人是皈依犹太教的外邦人。但上述“虔诚”的希腊语不是eulabēs,而是sebomenos。这也说明本节的“虔诚”人尊敬已故的司提反。他们原来没有完全站在司提反生前所传真理的一边。他们的做法就象尼哥底母和亚利马太的约瑟在基督钉十字架之后所做的那样。本节是《使徒行传》第7章真正的结束。
捶胸大哭。参创23:2;伯1:20;2:12;可5:38,39注释。为司提反举行葬礼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司提反是死于犹太公会的暴怒。通常不能为因亵渎的罪名被处石刑的人(《密西拿》《犹太公会》6.5,6,松奇诺版《塔木德》第305页)。“虔诚”的人公开捶胸大哭,是对那些致司提反于死地之人的抗议。
3 扫罗却残害教会,进各人的家,拉着男女下在监里。
扫罗。本节继续第一节的叙述。
残害。lumainō,“蹂躏”,“毁坏”“消灭”。该词在七十士译本的诗80:13中描述野猪的糟蹋行为。这里的时态暗示持续的迫害。保罗说他“曾经逼迫奉这道的人,直到死地”(徒22:4;参徒26:10)。后来他承认说(见徒26:11),这是一种疯狂残暴的行为。
教会。耶路撒冷教会。见第1节注释;参徒26:10。
进各人的家。徒26:11 表明,扫罗先进入会堂搜寻受害人,然后挨家挨户追索基督徒。这些家庭可能也是聚会的场所。
拉着。把他们拖到法庭。
男女。妇女也受迫害,说明她们在教会里中的重要作用(参路8:2,3;徒1:14注释)。在整个教会的历史中,她们都在迫害之下表现出坚贞不屈。
监里。等候判决。被捕的人太多,无法很快进行审判。
4 那些分散的人往各处去传道。
往各处去。dierchomai,“走遍”。路加喜欢用该词来描述福音工作(参路9:6;徒8:40;9:32;11:19;13:6)。这次消灭新信仰的尝试,反而扩大了它传播的范围,正如主所期望的(徒1:8),迫使它摆脱限制,传到了一些本来还需要长期等待的地区。所以殉道者的血乃是教会的种子。
传。euaggelizomai,直译是“传福音”,形象地描述了受迫害的基督徒所成就的工作──把福音传到他们所散布的许多地方(参可1:1注释)。
道。必须从广义上理解为有关基督的一切教训。其中有许多来自《旧约》,但是还有许多不是来自文字,而是通过这些志愿传道者的口传 。
5 腓利下撒玛利亚城去,宣讲基督。
腓利。不是使徒腓力,因为第1节特地提到使徒们仍留在耶路撒冷。所以是指执事腓利(参徒6:5注释)。由于他积极参加早期的传道工作,后来他被称为“传福音的腓利”(徒21:8)。
撒玛利亚城。究竟是指撒玛利亚的首府塞巴斯特(原名撒玛利亚),还是指一个未经确认的城市(参第9节注释),意见还不一致。不论准确的地点在哪里,种子已经撒在撒玛利亚(见约4:4-42注释)。结果这片园地“庄稼已经熟了,可以收割了”(约4:35)。
宣讲。kērussō,与第4节的“传道”不同,意思是“宣布”,暗示比未经按立的信徒更正式、更慎重的讲论。该词曾用来表达施洗约翰和基督的讲论(见太3:1;4:17)。动词的时态暗示腓利继续传道。
基督。受膏者或弥赛亚,约4:25暗示撒玛利亚人和犹太人一样,强烈地期待弥赛亚。所以腓利的工作就是宣布长久盼望的弥赛亚已经来到;拿撒勒人耶稣是基督,是上帝的儿子。
6 众人听见了,又看见腓利所行的神迹,就同心合意的听从他的话。
众人。展示了一幅大批会众的画面。
听见。就是听见腓利的话。撒玛利亚人第一次相信只是因听了基督的讲论(约4:39-42),并没有靠“神迹”(参太12:38-42)。现在施行的神迹不是为他们的信心打基础,而是要坚固他们的信心。这些神迹消除了对借助腓利施行之能力的一切怀疑。无疑也纠正了行邪术西门的影响(徒8:9-11)。
同心合意。见徒1:14注释。
听从。prosechō,“紧握”或“用心”,引申为“相信”(见徒8:10,11;16:14;提前1:4;3:8;4:1,13;彼后1:19)。这句话暗示,有大批人接受了新道理。他们的乐意表明,我们的主在那里传道以来,虽然有行邪术西门的不良影响(徒8:9-11),主的工作没有落空。
7 因为有许多人被污鬼附着,那些鬼大声呼叫,从他们身上出来;还有许多瘫痪的,瘸腿的,都得了医治。
污鬼。请注意医生路加将被污鬼附着的与其他疾病区分开来。关于“污鬼”,见徒5:16注释;见《马可福音》第1章补充注释。
8 在那城里,就大有欢喜。
大有欢喜。撒玛利亚城中的欢乐表明基督教使者的工作深受撒玛利亚人欢迎。
9 有一个人,名叫西门,向来在那城里行邪术,妄自尊大,使撒玛利亚的百姓惊奇;
西门。参约1:42注释。常常被称为行邪术的西门,来自希腊文的magos(“巫师”或“术士”)。殉道者查斯丁(《护教书》第26页)说西门出生于一个撒玛利亚村庄基特沃。教父后来记载说,他长期与彼得为敌,还跟到罗马反对彼得的教训。这一类传说大部分来源可疑。西门代表一等犹太人。他们利用自己民族的声望,和外邦人的轻信。他们包括塞浦路斯的以吕马(徒13:8);以弗所那几个游行各处、念咒赶鬼的犹太人(徒19:13),还有塞浦路斯的西门,除非他与撒玛利亚的西门是同一个人(见约瑟弗斯《犹太古代史》第二十章7.2)。见《SDA圣经注释》卷五第912页;卷六第34页。
在那城里。指本章5节的撒玛利亚城。本节另一个“撒玛利亚”指省份,不是首府。
行邪术。或“原先在城里行邪术”的。“邪术”指东方的巫师所行的巫术。这些巫师自称是巫士、天文学家、占卜家和解梦家。西门充其量只有一些基本的化学知识。他用这些知识引起人的注意,然后利用了那些请教他之人的轻信。犹太人从在埃及寄居的时候起,就知道这类东西。在他们的传统文学中,把一些摩西的“智慧”,曲解为具有这样的性质(参徒7:22;见但1:20注释)。
妄自尊大。第10 更清楚地为这个称呼的性质下了定义。撒玛利亚人称西门为“上帝的大能者”,无疑首先是他自己说出来的。,他以含糊的语言说自己拥有上帝的能力。他也许把自己与弥赛亚联系起来。犹太人的弥赛亚盼望为骗子定下了一个模式,帮助他们得到跟随的人。相比之下,腓利(第5节)传基督而不传自己。
使撒玛利亚的百姓惊奇。撒玛利亚人被这个自称为“大能者”的西门施行的所谓“神迹”迷惑。
10 无论大小都听从他,说:“这人就是那称为上帝的大能者。”
无论大小都听从他。见本章第6节注释。西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因为各阶层的人都相信了他。这位巫师似乎是最早用虚假的神迹奇事进行欺骗的人之一。如果可能的话,连选民也迷惑了(参太24:24;帖后2:9)。
称为上帝的大能者。伊利奈乌斯(《驳异端》第一章23;《尼西亚初期的教父》,第一册第348页)提到行邪术的西门时说“许多人崇拜他,把他当作神,……简而言之,他声称自己拥有最高的权威”。
11 他们听从他,因他久用邪术,使他们惊奇。
听从。prosechō(参本章6节注释)。
久用邪术。见第9节注释。“久用邪术”,把西门开始施行巫术的时间推到了接近约六、七年前耶稣在撒玛利亚传道的时候。
12 及至他们信了腓利所传上帝国的福音和耶稣基督的名,连男带女就受了洗。
所传。见第5节注释。那时和现在一样,传道致人得救(参林前1:21注释)。腓利信息的能力,证明比西门巫术的魅力更强。
上帝国。见太4:17;路17:20,21;徒1:6注释。由于福音的工作园地的扩大,门徒的信息更加清晰了。他们的信息既广泛又特别,使听众接受了洗礼。
耶稣基督的名。见徒2:21;3:16注释。
受了洗。见太3:6注释。原文动词的时态暗示不只一次大型的洗礼,而且说连续有人悔改,连男带女都受了洗,都被接纳到教会。
13 西门自己也信了;既受了洗,就常与腓利在一处,看见他所行的神迹和大异能,就甚惊奇。
西门自己也。原文是强调的。
信了。西门无疑对腓利所行的神迹奇事深有感触(本章6节)。他觉得自己在一个远远超过他的能力面前。他虽然接受了腓利所传有关基督的受死和复活的道理,但并没有形成个人的信心。他的信就是雅各所说的那种信心(参雅2:14,19)。这种不完全的信在约8:31 也提到过,说一些犹太人虽然相信耶稣基督,但那一章的后半部分却表明。他们所拥有的,不是得救的信心。西门有一定的认识,故接受了洗礼。但他后来的态度显示,他的受洗并不证明他拥有了度一种更高尚生活的新生命。他依然“被罪恶捆绑”(徒8:23)。路加在撒玛利亚人的信心与西门的信心之间作出区别:撒玛利亚人是腓利的讲道所争取的,西门则是被他所看见的神迹所吸引。但上帝没有拒绝这种不完全的信心。上帝接受了这种信心,作为建立更完美信心的基础。西门表显出心术不正之后,彼得就劝戒他(本章22节)悔改,向主祈求赦免。
看见…,惊奇。见本章9节注释。如今局势变了。这位曾经令人称奇的术士,屈服于比他更强的能力,因目睹伴随着福音传播的大能而不胜惊讶。
14 使徒在耶路撒冷听见撒玛利亚人领受了上帝的道,就打发彼得、约翰往他们那里去。121页
使徒。他们留在耶路撒冷(第1节),知道教会的活动。主曾为天国信息的传播设定了地域限制(太10:5)。祂后来藉着福音的大使命(见太28:19,20)和徒1:8 的教导取消了这些限制。腓利在撒玛利亚取得成功的消息传到了十二使徒耳中,证明限制已经取消。在撒玛利亚见证基督的时候到了。
听见。尽管教会遭遇迫害,分散的工人与总部之间的联络似乎一直保持畅通。
撒玛利亚。热心的信徒把腓利的信息传遍了当地。
上帝的道。路加在这里和他的福音书中用这个词组表示基督福音的全部内容(参路5:1;8:11,21)。
彼得、约翰。当时显然没有给十二使徒中的任何一位以特殊的地位。全体使徒决定派彼得和约翰到撒玛利亚工作。选择他们两位是很合适的,因为他们在教会创始的工作中最为活跃(参徒1:15;2:14;3:1;4:8等)。没有证据表明彼得拥有至高的权威。他是接受使徒团队的指导。这个团队委派他和约翰执行这次的任务。约翰曾要求降火烧灭撒玛利亚人(路9:54),现在却本着爱心,给他们带来圣灵与火的洗礼(太3:11)。有人认为这里提到的约翰指约翰马可(见徒13:5,13注释),这是站不住脚的。如果约翰马可有下面几节的经历,他就不会离开保罗和巴拿巴了(徒13:13)。
15 两个人到了,就为他们祷告,要叫他们受圣灵。
祷告。这是两位使徒的第一个举动。他们没有直接将圣灵授予新受洗的撒玛利亚信徒,而是求主将圣灵赐给他们,作为他们受洗的后续(参徒2:38)和他们蒙上帝接纳的证据。
16 因为圣灵还没有降在他们一个人身上,他们只奉主耶稣的名受了洗。
圣灵…降在。本节说明了腓利所施行水的洗礼,和藉着彼得和约翰领受圣灵之间的区别。“降在”这个动词在徒10:44;11:15中指圣灵的恩赐,和徒10:10中彼得的异象。
他们只…受了洗。腓利已经施行了水的洗礼,但圣灵的恩赐要在彼得和约翰来到后才降下。
奉主耶稣的名。这表明通过洗礼,新信徒与基督紧密相连。
17 于是使徒按手在他们头上,他们就受了圣灵。
按手在他们头上。见徒6:6注释。
领受了。请注意撒玛利亚人领受圣灵的三个步骤:(1)他们自己通过洗礼接受信仰(第12节),(2)使徒祈祷(第15节)和(3)使徒按手(17节)。
18 西门看见使徒按手,便有圣灵赐下,就拿钱给使徒,
西门看见。西门像其他的撒玛利亚人一样领受了腓利的洗礼,但使徒没有给他按手,所以他没有领受那惠临其他信徒的圣灵。这一定是有原因的;也许他的本性被觉察了。他与他同乡的这种差异,引起了他的愿望。他看见了他们领受圣灵的证据。他们发生了变化,可能说起方言和预言。至少可以看出,圣灵已进入他们的生命。
拿钱给使徒。他看见他的同乡领受了比他更大的能力。虽然他没有领受圣灵,但他希望得到圣灵所带来的能力。因此,他拿钱给彼得和约翰,希望购买他所未能白白领受的圣灵。这个行动暴露了他信仰上的瑕疵和控制他的动机。他提供金钱之举使一大类教会的罪孽有了名称。任何购买属灵能力或职位的企图,都犯了“买卖圣职罪”。
19 说:“把这权柄也给我,叫我手按着谁,谁就可以受圣灵。”
给我。他的本性彻底暴露了。他并不想自己拥有圣灵,作为印证他洗礼的属灵恩赐,而是希望用这种能力来支配别人。他所要的,是外表的能力,而不是经历见证这种恩赐的内心改变。他可能想用他所企望的能力,随心所欲地把圣灵分给别人,以赚取金钱。
20 彼得说:“你的银子和你一同灭亡吧!因你想上帝的恩赐是可以用钱买的。
你的银子和你一同灭亡吧!彼得表达了他对西门建议的厌恶。使徒知道如果这个人不悔改,就必灭亡。但他并不认为西门是无可救药的,因为他在第22节中劝西门悔改以致获得宽恕。
上帝的恩赐。西门的态度说明他完全误解了上帝的品格和圣灵的恩赐。他还不知道,生活中最宝贵的东西不是能用金钱来购买的。
21 你在这道上无分无关;因为在上帝面前,你的心不正。
这道。无疑指眼下的话题,即“按手给谁,谁就受圣灵”的能力(19节);或指第14节所说“撒玛利亚人领受了上帝的道”。
无分无关。这不是武断的宣告,而是依据西门内心状况所做的判断。西门并没有真正属于上帝的家,因此没有资格分享其中的特权和责任。至于“关”,见徒1:26注释。
正。euthus,“直的”,在道德含义上引申为“正直”,“真诚”。该词在《新约》很少使用,但是它象彼得所说的许多词一样,可以在彼得的书信中找到(彼后2:15)。
22 你当懊悔你这罪恶,祈求主,或者你心里的意念可得赦免。
懊悔。见太3:2注释。这里争取、消除应得惩罚的第一个条件。请注意虽说西门的态度“不正”,但彼得的恳劝表明,他仍有得救的可能。
祈求主。有文本为“祈求上帝”。特指西门所得罪的主耶稣。
或者。不是怀疑上帝是否愿意饶恕,而是怀疑西门是否愿意悔改。彼得觉得西门大概犯了不可饶恕的罪,就是亵渎了圣灵(见太12:31注释)。基督既已赐予使徒很大的惩戒权(约20:23),在这件事上,彼得说这样的话,确实是非常严厉的。
意念。epinoia,指成熟的计划。这使得罪行更加严重。使徒看出西门心里充满了他自己的计划。他虽然没有明说西门无望,但西门相当于偶像崇拜的贪婪,几乎使他无法悔改了。上帝随时愿意赦免人,但人却往往不准备接受赦免(见诗32:1;130:4注释)。
23 我看出你正在苦胆之中,被罪恶捆绑。”
我看出。彼得以真实的洞察力,看出了西门的心思。
你正在苦胆之中,被罪恶捆绑。彼得看见他沉浸在苦海之中,被罪恶所捆锁。他让嫉妒和贪婪苦害自己的心灵,让邪恶成为自己的固定习惯,直到他成了这些罪恶的囚徒。
24 西门说:愿你们为我求主,叫你们所说的,没有一样临到我身上。
愿你们为我求主。西门恳求的性质表明他不是出于真心的悔改。他没有悲伤的表现,没有什么感到需要品格的改变,只求摆脱惩罚的危险。他的恳求与法老对摩西的一再请求相似:“求耶和华”(出8:8,28;9:28;10:17),表明他只是出于惧怕,不会导致品格的改变。圣经上没有西门悔改的记录,可以假定他没有悔改。
《使徒行传》有关行邪术的西门的记录到此为止,但早期教会的历史保存了有关他的许多传说。这些传说把他描绘成一个基督教异端教派自封的领袖。这个教派不断与正统的信仰为敌。这个没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见诸下列著作:伪克雷芒《Homilies》第二章第18-39页,《Recognitions》第二章5-16;殉道者查斯丁《护教书》第26,56页;伊利奈乌斯《驳异端》第一章第第23页;优西比乌斯《教会史》第二章13.13-18;14.1-6;15.1。这些著作说行邪术的西门是诺斯底异端的先驱,是一名教师,他的教义主要来自占星术、天使学、以及对自己神能的绝对信仰。见《SDA圣经注释》卷五第912页;卷六第34页。
25 使徒既证明主道,而且传讲,就回耶路撒冷去,一路在撒玛利亚好些村庄传扬福音。
使徒。显然指彼得和约翰。一些解经家认为还包括腓利。然而请参阅《使徒行述》107页。
证明。diamarturomai,“确证”。
传讲。laleō,“讲”,“说”。
回。“开始返回”。他们在返回耶路撒冷的路上继续传福音。
圣经有关基督教在撒玛利亚传播的记录到此结束,除了徒15:3顺便提到之外。
26 有主的一个使者对腓利说:“起来!向南走,往那从耶路撒冷下迦萨的路上去。”那路是旷野。
使者。或“天使”。路加关注天使的工作(参路1:38 和徒10:7;路2:9 以及徒12:7;路24:4 和徒1:10;10:30)。原文暗示正当彼得和约翰从事传道工作的时候,一位天使来对腓利说话。这个超自然的呼召完全有可能来自异象(参徒10:3哥尼流的注释)。
向南走。mesēmbria,一般译为“正午”或“中午”。然而在北半球,太阳到达子午线时是在南方;所以该词也可以指方位,就是“南方”。一些权威人士喜欢译为“正午”。
迦萨。该希腊词译自希伯来语的`Azzah ,意为“强壮”(申2:23;王上4:24;耶25:20),是古代迦南南方的一个边界城市(创10:19)。起初由亚卫人占领,后来由迦斐托人占据(申2:23)。约书亚没能攻占它(书10:41;11:22)。它曾短时间被犹大所占领(士1:18),但很快落入非利士人手里(书13:3;士3:3),成为他们五座大城最南边的一座。参孙蒙羞和死亡就是在这里(士第16章)。在撒母耳的时代和之后,它继续由非利士人占据(撒上6:17—)。所罗门(王上4:21,24)和后来的希西家(王下18:8)曾攻打它。它抵抗亚历山大大帝达五个月之久,最终被攻占,成为塞硫古王朝与托勒密王朝作战期间和马加比战争中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马加比上》11:61)。
大约公元前96年,加沙城被摧毁,居民遭到被亚历山大·雅纳琉斯的屠杀(参约瑟弗斯《犹太古代史》第三章13.3 [358-364]),但后来又由总督加比尼乌斯重建(同上第十四章.5.3 [88]),尽管据说重建后的迦萨要比原来的更靠近大海。从耶路撒冷到西南80公里外的迦萨不只有一条路。北边的路通过吕大附近,然后沿着海岸线向南穿过亚琐到达迦萨。另一条路向南到希伯伦,然后朝西走穿过旷野到达迦萨。本节所指的更有可能是第二条路,尤其是因为mesēmbria译为“南”。
路上。或“在路上”,“沿路”。125页
那路是旷野。不知道这句话是天使所说的,还是路加的解释。“那”可能指“路”,也可能指“城”。但路加不可能先提一座城市的名字,然后又称它为“旷野”。标准修订版译为“这是一条旷野的路”。从耶路撒冷到迦萨,腓利凭着单纯的信心,走一条不常走的,不太安全的道路。他也不知道会在路上遇到一位旅客。那位旅客的悔改将成为一件值得纪念的事件。
27 腓利就起身去了,不料,有一个埃塞俄比亚(即古实,见以赛亚十八章一节)人,是个有大权的太监,在埃塞俄比亚女王干大基的手下总管银库,他上耶路撒冷礼拜去了。
腓利就起身去了。他的立即顺从表明他丝毫不怀疑所领受信息的真实性。
埃塞俄比亚。与《旧约》的古实一样,指尼罗河第一瀑布南面的国家。它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埃塞俄比亚国。它的北面是尼罗河上游流域的麦罗埃王国。该国长期以来由女王所统治。这位太监很可能就是从这个王国来的。与犹太人的联系,带来许多好处。据《阿里斯提书信》第13页,在一位名叫萨姆提克的法老统治期间(可能是公元前594-588年的萨姆提克二世),一批犹太人被派往埃及,帮助攻打埃塞俄比亚。犹太人的影响在那个地区发挥作用达好多世纪。早在耶利米时期,埃塞俄比亚太监以伯米勒大的勇敢行动(耶38:7-13;39:15-18)就反映了这一点。在更早的时候,希伯来人就希望看见埃塞俄比亚人被接纳进他们的国家(诗68:31;87:4)。
太监。见斯1:10;2:3;太19:12注释。
大权。dunastēs,“王子”,“君主”,“高级官员”。《申命记》明确规定(见申23:1注释)“被阉割的,不可入耶和华的会”。但这条规定无疑在实践中被修改了。以赛亚应许遵守安息日的太监可以列入上帝的子民(赛56:4)。阶级、种族和身体的状况都不是被接纳到我们天父家中的因素(加3:28,29;西3:10,11)。
干大基。似乎是王朝的名字或称呼,如埃及的法老或托勒密,罗马的凯撒,而不是一位女王的名字。这个称呼还在古希腊地理学家斯特雷波的《地理学》第十七册,1.54;以及戴奥·卡休斯的《历史》第五十四章5.4-6中出现过。优西比乌斯说(约公元325年),埃塞俄比亚在他的时代依然由女王所统治(《教会史》第二章1.13)。见《SDA圣经注释》卷八卷“干大基”注释。
银库。gaza,“王室金库”、“国库”,源于波斯语,大约在此时为希腊和拉丁作家所使用(西塞罗De Officiis第二章第22[76]页)。七十士译本的译者在斯5:17;6:1;7:21;赛39:2中用了该词。它在《新约》其他地方没有出现,但它的一个复合词用来表示圣殿的库(路21:1)。腓利遇到一位管库的官员。腓利帮他找到了一个宝藏,就象太13:44比喻中的人那样,通过勤奋的寻求,找到了它。
礼拜。这位太监似乎是一位受了割礼,皈依犹太教的人(见《SDA圣经注释》卷五第63页)。他到耶路撒冷的圣殿来礼拜。皈依犹太教的人和犹太人都为此来到耶路撒冷。这可以从五旬节在场者的列举中看出来(徒2:10)。据约12:20,希腊人也来耶路撒冷过节。太监到耶路撒冷来是为了寻求福气,但他在回家之前,他还要领受一个超过他所有期望的福气。见《SDA圣经注释》卷四第27-30页。
28 现在回来,在车上坐着,念先知以赛亚的书。
回来。就是从耶路撒冷回埃塞俄比亚。他此行的目的是到圣殿礼拜。
念。或“正在读”。他显然在大声朗读(见本章30节),因为这是东方人中的一种习惯。他可能刚在耶路撒冷购买了《以赛亚书》。若是这样,这位福音先知所说的奇妙话语在他听来一定十分新鲜丰富。从本章32、33节可以看出,他所读的是七十士译本的《以赛亚书》53章。
29 圣灵对腓利说:“你去!贴近那车走。”
圣灵对腓利说。参本章26节注释。这是圣灵在说话,给腓利发出明确的指示,可能通过内在的启示,也可能藉着听得见的声音。
你去,贴近那车走。这位王室官员无疑有一大队侍从。在旷野的路上遇到一个行人贴近是很自然的。腓利能接近那车,听他朗读而不会被视为冒犯
30 腓利就跑到太监那里,听见他念先知以赛亚的书,便问他说:“你所念的,你明白吗?”
腓利就跑到。他立即听从了圣灵的指示,跑到车前。基督徒应该效法这种快速的反应。凡这样做的人必发现有更多的人愿意听诚挚的、以基督为中心的讲论,超过他们通常所期望的。
你明白吗?请注意谈话的巧妙开始:腓利遇见太监就开始谈话,让他的方法适应对方的兴趣。在这一点上,他为每一个基督工人树立了效法的榜样。腓利的问题涉及含义而不是词句。原文的形式暗示指望否定的回答。太监可能听过犹太人对这段话的一些解释,但是他没有想到这段话是指耶稣基督的。然而腓利知道其中的含义,并在圣灵的引导下进行解释。
31 他说:“没有人指教我,怎能明白呢?”于是请腓利上车,与他同坐。
指教。hodēgeō,“引路”,“引导”。耶稣曾用该词指圣灵的引导(约16:13)。太监回国以后,将与迄今在耶路撒冷指导他的人分离。他感到需要有关这段难解经文的专业指导。他的问题说明,他是第一次注意这一段经文,或圣灵的再次强调使他关注这段经文。
怎能明白呢?暗示自己缺乏能力,因为他没有受过解释圣经的训练。
请。或“请求”。暗示恳切地要求,说明太监急于得到进一步的指导。请注意圣灵的吩咐(本章29节)如何顺利地实现。腓利走近那车,太监就请他上车行路。
32 他所念的那段经,说:祂象羊被牵到宰杀之地,又象羊羔在剪毛的人手下无声;祂也是这样不开口。
他所念的。periochē(“内容”),相当于希伯来语的parashah或haphtarah,是指定在犹太会堂当众诵读的经文(见《SDA圣经注释》卷五第57页)。该词在希腊语中很普遍,并为西塞罗所采用(《致阿提库斯的信》13.25)。指整段文字。“那段经”指一段经文,不是指整部圣经。经文引自七十士译本的赛53:7,8。
祂…被牵到。关于这段经文的解释,见赛53:7,8注释。要知道《新约》援引的是七十士译本,不是希伯来文。
33祂卑微的时候,人不按公义审判祂(原文作“祂的审判被夺去”);谁能述说祂的世代,因为祂的生命从地上夺去。’
祂卑微的时候,人不按公义审判祂(原文作“祂的审判被夺去”)。这句话有好几种解释。可以理解为“祂的定罪取消了”;就是说,祂因为虚己,后来得到了高升;或理解为“祂卑微的时候,没有公平待祂”,无疑指祂受审的时候。赛53:8希伯来文意思是:“祂被欺压和审判夺去”,即祂是司法谋杀的牺牲品。
谁能述说祂的世代。这句话有几种解释:(1)“谁来宣布分享祂生命之人的数目呢?这生命是从祂而来的。(2)“就祂的时代而言,谁有足够的智慧判断呢?”(3)“谁来宣布祂所处悖谬弯曲的世代的邪恶呢?”又见赛53:8注释。
祂的生命从地上夺去。赛53:8的希伯来原文暗示,我们的救赎主是惨遭暴力而死亡的。七十士译本也表达同样的思想,没有提基督离世升天。
34 太监对腓利说:“请问,先知说这话是指着谁?是指着自己呢?是指着别人呢?”
请问。太监与这位上帝仆人的短暂接触,一定对他有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印象,因为太监立即表示相信腓利能解答他的问题。这就为腓利提供了一个他所寻找的机会。当基督徒准备好愿意利用机会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因机会来临的方式而惊讶。
指着谁?太监急于提出他所读经文中最重要的问题,即以赛亚的话是指着谁呢?这个问题在他的时代没有解决,在我们今日依然讨论不休(见赛41:8;42:1;52:13;53:1注释)。但腓利对这个问题毫无疑惑。我们也该如此。这个问题为他将耶稣传给这位埃塞俄比亚人提供了机会。
35 腓利就开口从这经上起,对他传讲耶稣。
腓利就开口。在《新约》中指正式的讲道,而不仅是说话(参太5:2;13:35;徒10:34)。
这经。腓利设身处地讲解他所诵读的经文。这是腓利开始发言的最好方式。今天的传道人也当如此。
对他传讲耶稣。太监在耶路撒冷期间,可能听过耶稣的教训。门徒的工作吸引了全城的注意(徒2:41;4:33;5:12-14;6:7,8)。但是他所听到的许多议论无疑都说耶稣是骗子。他不大可能按使徒的讲论来看待《以赛亚书》53章。但是这段预言是《旧约》中有关耶稣基督牺牲和替人受死最清楚的描述之一。基督牺牲是使人类得救脱离罪的生活,惩罚和毁灭势力的唯一途径。这个结果表明腓利的讲论不仅包括将预言应用到耶稣基督身上,还教导了成为祂门徒的意义。《新约》告诉我们,在为人施行浸礼之前,需要给予这样的指教。
传讲耶稣不仅是每一个传道人,也是每一位基督徒的工作,或者是通过讲解经上的话语,或者通过日常生活的见证。不论讲什么题目,都应该以耶稣基督为中心。
36 二人正往前走,到了有水的地方,太监说:“看哪,这里有水,我受洗有什么妨碍呢?”(有古卷在此有
二人正往前走。腓利和太监一定同行了一段路,因为腓利不仅依据《以赛亚书》53章告诉他藉耶稣基督而成就的救赎,还指教他明白受洗的意义,使他产生了受洗的愿望。
有了水的地方。在公元四世纪,这里被认定为伯夙拉(Bethsura),就是代下11:7的伯夙,离耶路撒冷约32公里,离希伯伦约6.4 公里。这里的一口泉依然保留它古老的阿拉伯语名称Beit-Sūr。其他人则认为这口泉在伊柳塞拉波利斯和迦萨(加沙)之间的瓦迪海西(W?dī-el-Hesī) ,距古城莱基和埃哥隆不远。这个地点比较符合接近迦萨的地点,以及行程经过旷野的信息。
有什么防碍呢?太监急于加入他新认识之主的教会。他的榜样值得效仿。这是太监的主动愿望;不需要腓利的催促。他认识了救主,相信主赦免了他的罪。他也已得到奉主的名和主的道所给予的教诲(参徒4:12;约14:6)。还有什么理由妨碍他受洗呢?
37 腓利说:“你若是一心相信,就可以。”他回答说:“我信耶稣基督是上帝的儿子。”)
有文本无此节。这一句可能是注释,来自早期洗礼的宣告。但必须注意,本节所表达的真理在圣经其他地方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参约3:16; Acts 2:38; 16:30, 31)。
38 于是吩咐车站住,腓利和太监二人同下水里去,腓利就给他施洗。
吩咐。于是所有的扈从都停了下来。这些侍从一定怀着兴趣旁观了这次洗礼。其中一些人可能成了第一个埃塞俄比亚基督教会的核心。据说这位太监将福音传给了他本国的同胞。
同下水里去。katabainō eis。如果这个短语单独出现,我们无法确定腓利和太监是来到水边,还是进到水里。但是39节的补充满意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39 从水里上来,主的灵把腓利提了去,太监也不再见他了,就欢欢喜喜的走路。
从水里上来。anabainō ek。表明他们两人都进到了水里,否则他们不可能在从水里上来。这肯定是为了全身浸入水中实施洗礼。见太3:6;可16:16;罗6:3-6注释。我们从做可以清楚地看出早期教会洗礼的方式,即使是在这种意外的、非正式的情况下。
主的灵。圣灵指示腓利去见太监。如今既已取得了成功的果效,圣灵就再一次为他展开了新的服务前景。
提了去。harpazō,“抓住”,“强迫带走”,“抓走”。帖前4:17;启12:5用了同一个动词。人的情感自然会使这位福音使者留下来,与这位太监完成他的工作,并给他更多的教导。但是藉着一种超自然的能力,腓利被带离与他同行的太监。参王上18:12;王下2:16;结3:12,14。
欢欢喜喜。将这个词放在句末是路加的典型风格(参路15:5;19:6)。太监相信腓利在上帝的手中,所以没有为腓利担忧,他继续赶自己的路,心中欢喜,因为他领受了新的亮光。优西比乌斯(《教会史》第二章1.13;洛伯版,第一册第110,111页)说到,这位太监在返回本国的途中,讲论“宇宙之上帝的知识,以及我们救主降世为人舍命”。这就应验了圣经的话“古实人(埃塞俄比亚人)要急忙举手祷告”(诗68:31)。在埃塞俄比亚的教会历史中,有许多与犹太教相似的成分。它很早就与其他基督教会分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保持早期教会朴素的生活和教训。埃塞俄比亚的基督徒长期以来遵守第七日的安息日,同时也遵守每周的第一日。
走路。。这里更清楚地解释了为什么这位太监“不再见他了”,同时还暗示太监认为腓利的突然消失是超自然的现象,因此他没有白费光阴去突然寻找他的老师和施洗者,而是继续赶他中断了的路。
40 后来有人在亚锁都遇见腓利;他走遍那地方,在各城宣传福音,直到凯撒利亚。
亚锁都。即《旧约》里的“Ashdod”(“亚实突”;见撒上5:1-7),是非利士人的五座主要城市之一,离地中海约5公里,在迦萨和约帕的中间。和迦萨一样,它在历史不断遭到围攻:其中亚述人(赛20:1),埃及人(《希罗多德》第二章159;见耶47:1注释)和马加比人(《马加比上》5:68;10:84)。公元前55年,罗马将军加比尼乌斯重建了这座城市。它古老的名字仍保留在现代希腊语中(Esd?d)。以色列人建造了一座港口大城市,靠近这座古城的遗址。腓利没有停留在这里,而是“走遍”(见徒8:4注释)。路加的叙述说明腓利继续担任传道者。诗人称非利士人和古实人(埃塞俄比亚人)为上帝的城提供了一批皈依者(诗87:4)。
遇见。暗示有人在城里看见了腓利。不是有人去找他,而是他在那里被人知道。
走遍那地方。他可能经过了吕大和约帕,后来这两个地方基督教团体的兴旺,无疑使我们看到腓利工作的果效(徒9:32,36)。
宣传福音。或“正在宣传”,“继续宣传”。腓利与太监的卓越经历没有中断他作为福音使者的其他活动。
凯撒利亚。凯撒利亚在推罗到埃及的路上,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可追溯到罗马时代。在地理学家斯特雷波的著作中(《地理学》第十六章2.27;约公元20年),凯撒利亚仅仅被认定为斯特拉雷塔,只是一个泊船的地方。大希律使它变成了一个繁荣的港城,有一个像雅典的比雷埃夫斯那样大的港口。他以他罗马帝国宗主的名字命名了这座城市,称之为该撒利亚·塞巴斯蒂,后半部分相当于拉丁文中Augusta(奥古斯都;参约瑟弗斯《犹太古代史》第十六章5.1;《犹太战争史》第一章21.5-7)。在亚基老从犹大被驱逐之后,凯撒利亚成了罗马巡抚的驻地(参徒23:23,24)。塔西图(《历史》第二章第78页)说凯撒利亚是犹大的主要(caput)城市。该撒利亚的人口大部分是外邦人,中间混杂着犹太人,使这里成为传道工作一个颇有成效的中心。正如《使徒行传》以下几章所显示的(这个城共提到15次),它在早期教会历史中十分突出。我们从徒21:8得知,腓利使凯撒利亚成了福音工作的总部。后来凯撒利亚成了教父奥里金的工作园地。这里可能是历史学家兼主教优西比乌斯的出生地。如今,在这座古城里只剩下几处古城的废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