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圣经库 > 44使徒行传 > 正文

使徒行传12--SDA圣经注释

第 12 章

提要:1 希律王迫害基督徒,杀害雅各,拘禁彼得;由于教会的祈祷,天使把彼得从监狱里救出来。20 希律王自高自大,将应该归给上帝的荣耀归给自己,结果他被天使击打,悲惨地死去。24 希律死后,上帝的道兴旺起来。

1 那时,希律王下手苦害教会中几个人,

  那时。这里所叙述的事情一定发生在希律.亚基帕希律一世死前不久(见第20-23节)。由于他死于公元44年,本章前半部分的事件可以推算为公元43年,或者是公元44年的头几个月。

  希律王。希律.亚基帕一世是阿里斯托布鲁斯和贝雷纳西的儿子,大希律和哈斯摩年公主玛丽安娜的孙子,施洗约翰的故事中希罗底的兄弟(见本卷注释第40页)。他是以一名政治家的名字命名的。那人是奥古斯都的首席大臣。公元前七年,他父亲因大希律的疑心而受害之后(见本卷注释第42页),他被送往罗马,一半作为人质,一半为了摆脱阴谋活动。在那里他成了喀利古拉和革老丢的密友。这两个人后来都作了罗马皇帝。希律.安提帕与希律.亚基帕的妹妹希罗底结婚后,亚基帕被任命为提比利亚市场的监督,但是他不久便与安提帕发生争执,去了罗马。在罗马,他招惹了提比留的不悦,因为他强烈希望自己的朋友喀利古拉成为皇帝。他被提比留囚禁,直到提比留死后。喀利古拉接续提比留的王位之后,给了他的朋友亚基帕荣誉,分给他四分只一行省的领地,先是腓力的,然后是吕撒聂的(路3:1),喀利古拉还封亚基帕为王。安提帕被撤职之后(见《SDA圣经注释》卷五第65页),亚基帕还继承了其领土。关于他的统治,略见《SDA圣经注释》卷五第69,234页。

  下手。或“加害”。

  苦害。即“伤害”或“折磨”。亚基帕急于被视为虔诚的犹太人,所以很容易受犹太人怂恿去迫害基督徒。于是他开始逼迫教会,“破坏信徒们的房屋和财产”(《使徒行述》143页)。

2 用刀杀了约翰的哥哥雅各。

用刀。用刀处死是罗马的行刑方式,根据《密西拿》(《犹太公会》 7.3,松奇诺版《塔木德》第354页)记载,犹太人有时也使用这种刑罚。

  杀了…雅各。如果使徒被认为犯了亵渎或异端的罪,犹太公会就会判处他石刑。象施洗约翰的案子一样(太14:10),雅各遭到斩首说明他的死是由一位采用罗马刑罚方式的民事长官所判决的(参太20:23)。希律选择雅各作为第一个受害者的原因只能凭猜测。雅各在传福音的过程中,可能继续保持与彼得和约翰保持福音书中所记载的重要地位。他可能生性刚烈,因为他被称为“雷子”(可3:17)。优西比乌斯根据亚历山大的克雷芒保存下来的一个传统说法(《教会史》第二章第9页),称指控雅各的人在看到这位受害者的信心和忍耐后,就悔改了。

  雅各在耶稣升天之后只工作了短短的十三年。雅各是使徒中第一个殉道的,但他的兄弟约翰可能是十二使徒中最后一个去世的。

3 他见犹太人喜欢这事,又去捉拿彼得。那时正是除酵的日子。

  犹太人喜欢这事。这是亚基帕的目的。约瑟弗斯曾提到这一点。他将亚基帕和安提帕进行比较,说安提帕“对希腊人比对犹太人友好”。亚基帕“却一儿点也不像”安提帕(见《犹太古代史》 第十九章.7.3)。

  《密西拿》记载了一件事(Sotah 7.8;松奇诺版《塔木德》第202页),说明王对于百姓称赞和指责的敏感。在安息年的一个住棚节,亚基帕王阅读律法书。当他读到申17:15:“你总要立耶和华你上帝所拣选的人为王,必从你弟兄中立一人,不可立你弟兄以外的人为王”时,想到自己的以土买血统,就热泪盈眶。百姓看到他在哭泣,想到自己是哈斯摩年家系,就喊着说:“你是我们的弟兄就,你是我们的弟兄”。王的心才得了安慰。

  这个故事说明亚基帕要讨好犹太人的领袖,也暗示徒2:47;5:26所显示百姓对使徒的好感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无疑是教会信徒人数的迅速增长引起的。

  又去捉拿。既逮捕雅各,也逮捕彼得。该词组译自一个希伯来习语。

  彼得。彼得是十二位使徒中的杰出人物,自然是希律攻击的目标。

  除酵的日子。指整个逾越节,如路22:1所说:“除酵节,又名逾越节近了”。

4 希律拿了彼得,收在监里,交付四班兵丁看守,每班四个人,意思要在逾越节后把他提出来,当着百姓办他。

  收在监里。要把他关到节期结束。

  四班兵丁。每班四人,负责看管。可能两名士兵与囚犯链在一起,另外两名站在外面看守(见第10节注释)。四班兵丁被指定轮流看守彼得。

  逾越节。pascha,“逾越节”。如上所述,指整个节期,而不是其中的一天。彼得约在逾越节开始时被捕(逾越节的晚餐是在尼散月15日开始的晚上吃的)。王想在尼散月21日节日过后,对彼得进行宣判和惩罚。

  “逾越节”在KJV版译为Easter(复活节),源于盎格鲁-撒克逊语,系在每年春分纪念挪威的春天女神E?stre。现在的“复活节”只是基督教用来代替逾越节的节日。它最早出现在基督教历史中是在公元二世纪,以纪念耶稣的复活。罗马主教们鼓励在星期天庆祝这个节日(优西比乌斯《教会史》 第五章第23-25页),这个做法无疑促进了每周对星期日的遵守。见本卷注释第50页。

  提出来。为了判罪,正如彼拉多把耶稣带出来受审判那样(约19:13)。

5 于是彼得被囚在监里;教会却为他切切地祷告上帝。

  彼得被囚在监里。暗示彼得被囚禁至少已有几天了。

  切切地。ektenōs,在描写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祷告时,也用了这个词(路22:44)。该词在彼前4:8 中译为“切实”,暗示强烈性。根据教会当时的普遍状况,可以推测这些祷告是一群一群的基督徒在私人家里聚会时献上的(徒12:1)。由于亚基帕的迫害,基督徒公开举行崇拜很危险。早期的基督教经常遇到这种情况。

6 希律将要提他出来的前一夜,彼得被两条铁链锁着,睡在两个兵丁当中;看守的人也在门外看守。

  将要提他出来。这是从彼得被捕到处决相隔一段时间的又一个证据。

  前一夜。或“那天夜里”。

  彼得…睡觉。看见使徒安然入睡,需要有灵感和信心的运用。正如“耶和华所亲爱的,必叫他安然睡觉”(见诗127:2)。彼得面对即将来临的苦难和死亡,泰然自若。

  看守的人。可能指另外没有与囚犯链在一起的另外两位士兵。

7 忽然,有主的一个使者站在旁边,屋里有光照耀,天使拍彼得的肋旁,拍醒了他,说:“快快起来!”那铁链就从他手上脱落下来。

  一个使者。或“天使”。

站在旁边。ephistēmi,该词还用来描述天使向牧羊人显现(路2:9)。

屋。oikēma,“住所”,“房间”。雅典人用该词委婉地表示“监狱”。

  有光照耀。正如“主的荣光四面照着”牧羊人,现在天使的临格给黑暗的监牢带来天上的荣光。

  拍醒了他。或“唤醒了他”。这个动词说明天使将彼得从睡梦中叫醒,但不一定扶他起来。

  那铁链就从他手上脱落下来。彼得被链在那一班的两名士兵中间。虽然铁链从他的踝部和手腕上脱落了,看守却没有醒来。

8 天使对他说:“束上带子,穿上鞋。”他就那样做。天使又说:“披上外衣,跟着我来。”

  束上带子。彼得躺下睡觉时,自然会脱下外衣,解开腰带,将鞋子放在一边。束上带子是行路的必要准备(见出12:11;王下4:29)。

  外衣。himation,指外面的罩衣或披风,与内衣相对应(见本卷注释第47页)。

  跟着我来。天使没有解释,只是解脱了彼得的锁链;这个证据足以让使徒凭着信心跟随天使。

9 彼得就出来跟着他,不知道天使所做是真的,只当见了异象。

  不知道。在彼得看说,这种情形与记在徒10章中他所见的异象十分相似。他一定认为自己醒来后依然被链在两名士兵中间,正如他先前醒来发现自己是在房顶上祷告时见了异象。

10 过了第一层第二层监牢,就来到临街的铁门,那门自己开了。他们出来,走过一条街,天使便离开他去了。

  监牢。phulakē,“看守”。“第一层第二层监牢”可能是指守在监牢内门和不远处外门的警卫,也可能指与彼得链在一起的士兵和其他守在门口的士兵(见第4节注释)。彼得也许被关在内监,出来需要经过两个庭院。

  来到临街。监狱显然在城内,可能在安东尼亚塔楼(见本卷注释第225页;参下面“出来”注释)。

  那门自己开了。暗示没有借助人的力量(参利25:5)。那门无疑是一位看不见的天使打开的。

  路加用简洁随意的方式记录这个神迹,证明他记录的准确性。

  出来。有文本为:“他们出来,下了七级台阶,然后走过一条街”。尽管原文不是这样,但它提供了更多耶路撒冷的细节,超过我们现在所了解的。它可能依据某种传统说法,即称彼被得关在安东尼亚塔搂。这座塔楼似乎是通过一段台阶进入的(见徒21:34,35,40)。

  一条街。rhumē,指街道或胡同。

  天使便离开他去了。既然不再需要超自然的帮助,天使就让彼得自己继续逃生。

11 彼得醒悟过来,说:“我现在真知道主差遣他的使者,救我脱离希律的手和犹太百姓一切所盼望的。”

  彼得醒悟过来。彼得发现自己在露天的街上凉爽的夜间空气之中。

  主。彼得无疑知道是主及时拯救了他。

  救我。和以前一样(徒5:19),彼得的主差天使来救他。他丝毫不怀疑自己得救的真实性。

12 想了一想,就往那称呼马可的约翰、他母亲马利亚家去,在那里有好些人聚集祷告。

想了一想。或“理解”,“领会”。起先彼得觉得自己从监狱里被拯救出来“好像是在做梦”(诗126:1),但最终他接受了这个奇妙的现实,并采取相应的行动。该动词说明他还意识到了自己得救后所处的环境。他看了一下整个情形,就知道该怎么做。

约翰。由于彼得称马可为他的“儿子”(彼前5:13),这个青年人可能是彼得劝化信主的。拉丁名字Marcus说明了与罗马人或罗马犹太人的一些联系。

  马利亚。这个马利亚是巴拿巴的亲戚(见西4:10。马可被称为巴拿巴“姐姐家的儿子”,但原文的意思更接近于“巴拿巴的表弟”)。由于这里没有提马可的父亲,马利亚可能是寡妇。她像巴拿巴一样(见徒4:36,37),显然拥有一定的财产,因为她的房屋很大,可供教会作为聚会祈祷的场所。

  有好些人聚集祷告。可能马利亚家经常举行这样的聚会。彼得得救出监牢的时候,他们正在切切地祷告(见第5节),求主施行拯救,因为他们意识到教会正处在危机之中。

13 彼得敲外门,有一个使女,名叫罗大,出来探听,

  彼得敲。当天使打开监狱的门时,有超自然的能力应付异常的需要。但在彼得获救的神迹几分钟之后,他就得自己敲门,像平时一样设法进屋。

  外门。pulōn,见太26:71注释。

一个使女。paidiskē,“一个少女”或“一个女仆”。

罗大。这是一个常见的希腊名字,意思是“玫瑰”,只在本节提到。但很少有仆人这么出名。象十字架上的强盗,给耶稣洗脚的马利亚,和那个将一点小钱投进圣殿奉献箱的不知名的寡妇一样,罗大的名字为每一个圣经读者所熟悉,已达两千余年。

  出来探听。暗示一种危机感,因为亚基帕对犹太教的热心给门徒带来了迫害。扫罗先前曾进入各信徒的家,拉着男女下在监里(徒8:3),如今可能有同样的危险。因此罗大在确认敲门的人之前是不会开门的。

14 听见是彼得的声音,就欢喜的顾不得开门,跑进去告诉众人说:“彼得站在门外。”

  彼得的声音。这位少女对十字架忠心勇敢战士所怀的基督徒之爱,使她一有机会就认真听彼得讲话。她熟悉彼得的声音。再者,彼得略带加利利口音,以前曾被一位使女听出来(太26:73)。

  就欢喜。罗大没有为彼得开门,不是因为缺乏信心,而完全是由于高兴。她曾与弟兄们一同为彼得忧虑祈祷。她急于告诉弟兄们彼得得救的好消息,以致乱了神。路加还曾记载门徒在主复活的晚上认出耶稣之后,“喜得不敢信”(路24:41)。

15 他们说:“你是疯了!”使女极力地说:“真是他!”他们说:“必是他的天使!”

  你是疯了!。罗大报告说彼得就在门口,弟兄们不相信她。他们没有足够的信心相信上帝已经应允了他们的祈求。因此他们认为这个使女是疯了。

  极力地说。是指坚决地主张,充满信心地断言。

  他的天使。在《希伯来书》(来1:14)中,下面的问句表达了犹太人对天使的坚定信念:“天使岂不都是服役的灵、奉差遣为那将要承受救恩的人效力吗?”犹太人相信每一个人都有一位保护的天使。当他显现时,会装扮成人的样式。在两约之间的时期,犹太人发明了复杂的天使学。

16 彼得不住地敲门。他们开了门,看见他,就甚惊奇。

  不住地敲门。彼得不住地敲门要进去,就象信徒们不住地祈求主拯救他一样。

  就甚惊奇。很难用其他语言来表达这些善良的人如何不敢相信自己的祈祷已得到明确具体的应允。彼得站在他们面前时,他们几乎不敢承认这就是他。然而耶稣曾赐给跟从祂的人一个最可靠的保证:他们出于信心的祈祷必得到回答(约14:13,14)。

17 彼得摆手,不要他们作声,就告诉他们主怎样领他出监;又说:“你们把这事告诉雅各和众弟兄。”于是出去,往别处去了。

告诉。apaggellō,“传信息”或“捎话”,“声明”。

  领他出监。彼得从监狱里得救,回过神来以后,曾惊叹:“我现在真知道主差遣祂的使者”(第11节)。如今他见证是主来拯救他。

  雅各。无疑指就割礼问题主持耶路撒冷会议的雅各。他曾就这个问题作出决定(徒15:13)。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耶路撒冷教会的首席长老。彼得自然希望雅各立刻得知他得救的消息。

  这位雅各可能是亚勒腓的儿子或耶稣的兄弟。十二位使徒被选之后。耶稣在地上的生活结束之前,祂的兄弟们在很长的时间里并不相信祂。西庇太的儿子雅各殉道后,这位雅各是耶路撒冷教会的柱石之一,保罗称他为“主的兄弟”(加1:19;参加2:9)。彼得这里所指的,可能就是这个雅各。优西比乌斯(《教会史》第二章第23页;洛伯版,第一册第171页)称他为耶路撒冷教会的监督,并引用赫格西普斯的《论文集》(公元180年)中有关雅各的记载,尽管不一定准确,却可能含有一些事实:“从主的时代到如今,他被大家称为“义者”,因为虽然有许多人叫雅各,但他从他母腹中就是圣洁的。他不喝淡酒浓酒,不吃肉,不剃头,不给自己抹油,不进浴室。只有他可以进入圣所,因为他不穿羊毛衣,而是穿细麻衣,常常独自进圣殿,跪在那里求主赦免百姓,所以他的双膝变得象骆驼膝盖那么硬,因为他不断敬拜上帝,跪着求主赦免百姓”。根据传统说法,他人被带到殿顶点。当他拒绝否认基督,坚持对耶稣的信仰时,就被人扔下来,用石头砸,用漂洗工的棍子打死(见《SDA圣经注释》卷五第71页)。根据约瑟弗斯记载(《犹太古代史》第二十章9.1),他是被石头砸死的。见《雅各书》序言。

  往别处去了。彼得往其他地方去,是遵循主给十二位使徒的命令(太10:23)。但我们不知道彼得避到何处。一些罗马天主教的作者坚持认为他去了罗马,建立了教会之后,又返回耶路撒冷,参加徒15章所记载的会议。还有人认为彼得去了安提阿,这也不是没有可能,但直到耶路撒冷会议之后才有彼得到安提阿的记录(除非加2:1-10 与徒11:30指的是同一件事;见《使徒行传》15章补充注释一;参加2:12)。一些较近的城市,例如吕大和约帕,都可以作为避难的地方。没有指出地名,说明这对于路加的记录来说并不重要。

18 到了天亮,兵丁扰乱得很,不知道彼得往哪里去了。

  兵丁扰乱得很。与使徒彼得链在一起的兵丁一定在醒来时发现他跑了。他们知道由于彼得的逃逸,他们必然性命难保。

  这是圣经关于彼得的活动记录的结束。保罗在《加拉太书》中提到过他(加1:18;2:7,8,11,14)。彼得在他的两封信中只是略略提到自己的活动(彼前1:1;5:12,13;彼前1:14)。此外圣经再也没有关于彼得的记录。有许多传说,但必须根据其本身的价值予以取舍。哲罗姆对优西比乌斯的《年代表》进行解释时说,彼得在罗马传道25年。这种说法是很值得怀疑的。因为彼得曾出席耶路撒冷会议(徒15章);会后他曾在安提阿露面(加2:11-14;见《使徒行传》15章补充注释);彼得本人也曾暗示他在小亚细亚西北地区工作过(彼前1:1;参优西比乌斯《教会史》第三章第1页)。根据徒8-12章,这一切都发生在公元44年彼得被解救之后。

19 希律找他,找不着,就审问看守的人,吩咐把他们拉去杀了。后来希律离开犹太,下凯撒利亚去,住在那里。

  吩咐把他们拉去杀了。福音书中用动词“拉去”描述耶稣的受审和被钉(太26:57;27:2,31;可14:53;路23:26)。公元529年左右颁布的一条罗马法律说:“狱卒负责监护和看管囚犯。假如囚犯以任何方式逃逸了,他们不要以为可以由卑贱的下属来承担责任;因为我们认为狱卒应接受逃犯所该受的惩罚”(《查士丁尼法典》第九章.4.4;在S. P. 司科特翻译的《民法》,第十四册第364页)。这条法规无疑存在已久,至少用于让囚犯逃走的狱卒。在腓立比,当狱卒以为自己所监管的囚犯都逃跑时,就宁愿自杀也不愿被依法处死(徒16:27)。参徒27:42。

  下凯撒利亚去。亚基帕虽然不是罗马巡抚,却在这时统治着凯撒利亚当权,因为约瑟弗斯说,亚基帕除了在喀利古拉治下所管辖的地区之外,还从革老丢那里获得犹大和撒玛利亚(《犹太古代史》第十九章8.2)。

20 希律恼怒推罗、西顿的人。他们那一带地方是从王的地土得粮,因此就托了王的内侍臣伯拉斯都的情,一心来求和。

  恼怒。或“生气”,“处于敌对状态”,暗示很深的愤怒。

推罗、西顿。这两个腓尼基城市,是航运业的中心,不受亚基帕管辖。它们尽管受罗马所控制,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自治的。也许是亚基帕对西顿北面不远另一个腓尼基海港贝里特斯(贝鲁特)居民的不满,迁怒于推罗和西顿这两个古老城市的居民。约瑟弗斯曾记录亚基帕在贝鲁特所造的壮丽建筑(同上7.5;见《SDA圣经注释》卷五第69页)。显然王以某种方式表达了不满,影响了推罗和西顿的商业繁荣。

从王的地土得粮。希律管辖的范围很广(见《SDA圣经注释》卷五第69,234页)。如果他优待另一个海港,把业务从推罗和西顿转走,就会严重损害那里的贸易。

  他们…来。他们组成一个共同的使团,派来自这两座城的人作为代表,用他们的影响来平息希律的怒气。

  伯拉斯都。我们对这个人没有其他的了解。“内侍臣”的称号曾在碑铭上发现,在拜占庭时期十分普遍。该称号从皇家传到欧洲的宫庭。照字面上讲,指国王的侍寝官,是一种高职秘书。来自这两个城市的代表可能用贿赂的手段获得王的好感。

  求和。不要根据这个词的字面意思理解为亚基帕真的要对推罗和西顿发动战争,他只是对这两个城市显示敌意。见王上5:11;结27:17,表明这两个地方在历史上长期的商业需求。

21 希律在所定的日子,穿上朝服,坐在位上,对他们讲论一番。

  在所定的日子。约瑟弗斯说(《犹太古代史》第十九章8.2),这是一个约定好举行庆典的日子,要为凯撒的安全宣誓。

  坐。关于这件事的形象描写,见约瑟弗斯《犹太古代史》第十八章第6-8页;第十九章8.2。见本章补充注释二。

  讲论一番。或者一篇受欢迎的演讲。

22 百姓喊着说:“这是上帝的声音,不是人的声音。”

  百姓。dēmos,“人群”指聚集在公共场所的异教群众。只有路加用这个词,而且只在非犹太人的场合使用。

  上帝的声音。可能基于异教皇帝崇拜观念,而不是指上天的神明(见第21节注释)。

23 希律不归荣耀给上帝,所以主的使者立刻罚他,他被虫所咬,气就绝了。

不归荣耀给上帝。不一定指亚基帕没有将属于上帝的荣耀归于祂,单单荣耀祂。将荣耀归给上帝总是涉及某种符合环境的行动,这样会将荣耀归给上帝。有时这意味着承认自己的软弱和罪过,如书7:19所记载的(参约9:24注释)。

  罚他。在第7节,一位天使拍醒了彼得,把他从监狱里救出来。在这里,天使打击希律,使他丧命。被上帝的使者打击通常暗示严厉的惩罚(见撒上25:38;王下19:35;徒23:3)。

  被虫所咬。约瑟弗斯在他相应的记录中,没有指出病名。路加比较详细的描写反映了他的专业性,尽管有人怀疑“被虫所咬”是不是对一种疾病的专业描述。这是上帝的判决。被虫子咬,因其可厌性,通常被古人视为上天的惩罚。在历史上有几个这样的事例:古利奈女王菲勒泰姆(希罗多德《史记》第四章第205页);安条克四世(《马加比下》9:5-10),大希律(约瑟弗斯《犹太古代史》 第十七章6.5),戴可里先公元303-313年迫害时期教会的敌人加莱里乌斯(拉克坦丢斯《论迫害者死亡的方式》第33页)。西班牙腓利二世的死,也有类似的记载。亚基帕死于公元44年,是他统治的第七年,死时53岁。

  气就断了。见徒5:5注释。

24 上帝的道日见兴旺,越发广传。

  见徒6:7;19:20;见徒11:24注释。基督说:“种子就是上帝的道”(路8:11)。基督教历史学家路加也告诉我们上帝的道是一粒种子,一旦勤奋地播下,就会生长结实。这句话描写了不断地发展。迫害者的魁首亚基帕的死,使福音使者可以自由地传扬他们的信息。他们毫不犹豫地利用了这个机会。

25 巴拿巴和扫罗办完了他们供给的事,就从耶路撒冷回来,带着称呼马可的约翰同去。

  巴拿巴和扫罗…回来。指从耶路撒冷回来(徒11:27-30),继续在安提阿的外邦信徒中间工作(见下面“从耶路撒冷”注释和本章补充注释二)。

  从耶路撒冷。有文本为“到耶路撒冷”,似乎指巴拿巴和扫罗从安提阿的园地,办完了“他们供给的事”,正在返回耶路撒冷。但大部分希腊原文的编者根据上下文判断,视徒12:25 为徒11:27-30的结束,认同多少经过证实的读法“从耶路撒冷”。然而有人建议调换“到耶路撒冷”和“当他们办完了他们供给的事”的顺序,也可以表示这样的意思。未加标点符号的希腊原文也允许这种译法,直译为:“巴拿巴和扫罗完成了他们在耶路撒冷的供给之事,回来了”。

  办完了他们供给的事。或“任务”,“工作”,“事务”。与徒11:29的“捐项”是同一个词。巴拿巴和扫罗完成了安提阿教会所委托工作。

  带着称呼马可的约翰。参第12节注释。选择约翰有一部分原因是他与巴拿巴的亲戚关系(西4:10),也表明约翰愿意参与劝化外邦人的工作。见徒13:5,13;15:37-39;提后4:11。显然他此前他住在耶路撒冷的家里。

第十二章补充注释

注一  比较路加和约瑟弗斯的叙述,推罗和西顿的代表似乎在那些呼喊“这是上帝的声音,不是人的声音”的人群中间。约瑟弗斯还加上:“愿你怜悯我们”。请注意彼得拒绝哥尼流的跪拜,和亚基帕接受凯撒利亚群众亵渎性谄媚之间的鲜明对比。在以下细节中,约瑟弗斯的记载与路加一致:(1)在那些奉承亚基帕的人中,有些人想重新获得他的青睐。(2)那是一个“所定的日子”。(3)希律穿着朝服。(4)奉承的话包括称希律为神。(5)希律没有责备他们。(6)他立即遭到打击,被抬到他的宫殿中。约瑟弗斯还补充说:“亚基帕承认打击来自上帝,是谴责他接受如此亵渎的谄媚;人人都预料他会马上死去。

约瑟弗斯记录的后半部分,说到剧痛迅速加强,《新约》则说亚基帕是被虫子所咬。值得注意的是,在安条克四世死亡的记录中,这两个特征属于同一个病症,并分开描述:“他这句话刚一出口,洞悉万物的主,以色列的上帝,便给了他一个无形的但却是致命的一击。他患了严重的绞肠痧这种无可救药的绝症:......实际上这个不敬神者的身上爬满了虫子”(《马加比下》9:5,9;参R. H. 查尔斯,《旧约圣经次经与伪经》,第一册第144页)。约瑟弗斯显然对亚基帕抱有好感,只描述这种疾病开始时的症状,省略了这个死亡故事令人作呕的细节,因为在他心目中,亚基帕是一个伟大的君王。圣经提供了更详细的记录,因为《使徒行传》作者的目的是强调罪恶的严重性。正如约瑟弗死告诉我们的,亚基帕知道自己遭到了打击。两份记录有许多相同之处,一些差异很容易解释清楚。故约瑟弗斯的记载可以被视为路加历史精确性和慎重性的一个证据。

注二  在12章最后有一个问题,保罗和巴拿巴的救济饥荒之行(徒11:27-30),究竟发生在彼得被囚和希律亚基帕一世死亡之前还是之后?由于12章的最后一节显然是徒11:27-30所开始之叙述的结束。从时间方面的证据来看,希律一世死发生在救济饥荒之行以前。所以这个问题就明显了。路加似乎把这些事件的顺序颠倒了。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承认,路加在《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中并不一定严格按时间顺序进行记录。路加在路1:1-3中提到“好些人”,“提笔作书,述说在我们中间成就的事,是照传道的人从起初亲眼看见又传给我们的”。他对他们的记录进行选择,“从起头就详细考察了”,就是那些具有早期基督教会历史中某些阶段连贯性记录的事件。他在追溯某一个人物的活动(如彼得,主要是在徒1-12章),或某一地区发展的连贯性画面(如福音在巴勒斯坦,至徒11:18)之后,又回来叙述另一个阶段或另一个人物,直至达到另一个合理的高潮或结论(参徒11:18,19的过渡)。时间顺序有时在路加看来不比其他顺序安排重要,比如主题顺序或地理顺序。这种看法反映了当时的文学特色,就象《旧约》一样(见创25:19;27:1;35:29;出16:33,35;18:25注释)。

  “当那些日子”(徒11:27)和“那时”(见徒12:1)在《使徒行传》中的使用,象经常在福音书中所用的那样,只是过渡性习语,并不一定表示特定的时间。徒12:1-24的事件完全可能发生在徒11章26节和27之间;徒12:25按逻辑是徒11:30的继续。“供给之事”(徒12:25)显然指保罗和巴拿巴携带“供给住在犹太的弟兄们”的捐项(徒11:29)。因此,接济饥荒之行是发生在彼得被囚,神奇地得到拯救离开耶路撒冷城之后,也是在公元44年希律亚基帕一世死亡之后。

  路加按上述的历史方法,叙述为安提阿外邦人开始工作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后,主人公巴拿巴和扫罗被派往耶路撒冷,要把饥荒救济款交给众长老。鉴于这种地点的转移,路加回过头来对读者追述在安提阿进展的同时,耶路撒冷所发生的事情(徒1:1)。他讲述了希律对教会的迫害,包括雅各的殉难和彼得的被囚,以及迫害者希律的可怕下场。接着路加准备继续讲述安提阿的事情,即正式按立巴拿巴和保罗为传道士(徒13:1-3)。但是他先要讲主人公“办完了供给的事,就从耶路撒冷回来”(徒12:25),到了安提阿教会。他也利用这个机会介绍了一个新的人物,就是约翰马可(本章第12节曾顺便提到他在耶路撒冷),因为这个青年人要伴随两位长者出发,进行路加下面所记录的(徒13:4 到14:27)保罗的第一次传道旅程。

  鉴于路加组织题材的习惯,对这次接济饥荒之行的叙述作微小的调整是完全合理的。这并没有涉及把两件事情及其记录进行重大的重组和混为一谈(见《使徒行传》15章补充注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