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 章
提要:1 保罗在帖撒罗尼迦传道。4 那里一些人相信,另一些人迫害他。10他被送往庇哩亚,在那里传道。13 由于在帖撒罗尼迦受到迫害,15他到了雅典,进行辩论,向不知道的人传扬永生的上帝。34 许多人悔改归向基督。
1 保罗和西拉经过暗妃波里、亚波罗尼亚,来到帖撒罗尼迦,在那里有犹太人的会堂。
经过。diodeuō,“前进”,源于dia(通过)和hodos(道路)。在《新约》中,该动词只出现在这里和路8:1。用该词再次证明两卷书是出自同一位作者。
暗妃波里。在腓立比西南约48公里,原名恩尼霍多(Ennea Hodoi,意为“九条路”),说明其战略地位。在罗马人统治之下,暗妃波里成为罗马马其顿行省四个区中第一区的首府。
亚波罗尼亚。位于暗妃波里西南约48公里。准确位置不得而知。从腓立比来的人可能在所提到的这两座城市里过夜,尽管对于这些最近挨打的人来说,日行48公里是相当疲劳的。传道士们并没有在这两座城市里逗留,可能因为其中犹太人很少。
帖撒罗尼迦。在亚波罗尼亚西面偏北约59公里处,原名色米(Thermae),后经马其顿的腓力扩大,被卡山得重新命名,以向他的妻子即腓力的女儿塞萨洛尼基表示敬意。它处于色米湾的商业有利位置,成为比较重要的港口。塞萨洛尼基如今依然是一个重要的城市。
犹太人的会堂。帖撒罗尼迦作为繁荣的商业中心,吸引了大批犹太人。这些因分散而来的犹太人(见《SDA圣经注释》卷五第59-61页)享有信仰的自由,可以建立自己的崇拜场所。帖撒罗尼迦的会堂可能还为邻近的城镇服务,因为那里的犹太人较少,无力建造自己的会堂。
2 保罗照他素常的规矩进去,一连三个安息日,本着圣经与他们辩论,
照着他素常的规矩。见徒13:5,14注释;参路4:16注释。
进去。这是犹太人的权利。他可能应邀讲道,象在彼西底的安提阿那样(见徒13:14注释)。
一连三个安息日。epi sabbata tria。有译本为“三个星期”,似乎缺乏根据。在13种语言的68个圣经版本中,只有两个版本译为 “三个星期”。关于保罗与遵守安息日的关系,见徒13:14;16:13注释。在安息日以外的日子里,使徒无疑从事帐篷的制造(见徒18:3;帖前2:9;帖后3:8)。允许保罗一连三个安息日讲道,说明他被尊为拉比,有雄辩的口才。
本着圣经。保罗以圣经为论据,象耶稣(路24:25-27,44),司提反(徒7章),和自己在彼西底的安提阿所做的那样(徒13:16-41)。
辩论。dialegomai,“对话”,“谈论”,“探讨”,而不是“争辩”。参本章17节的同一个动词。保罗无畏地作见证。他传上帝的福音“不独在乎言语,也在乎权能和圣灵,并充足的信心”(帖前1:5)。同时他存温柔的心,“如同母亲乳养自己的孩子”(帖前2:7)。结果不仅犹太人和改信犹太教的人得救了,还有许多外邦人“离弃偶像,归向上帝,要服侍那又真有活的上帝”(帖前1:9)。
3 讲解陈明基督必须受害,从死里复活;又说:“我所传与你们的这位耶稣就是基督。”
讲解。dianoigō。路加用该词表示(1)基督在去以马仵斯的路上对门徒讲解圣经(路24:32),(2)基督对十一位使徒讲解,“使他们能明白圣经”(路24:45),(3)主开导吕底亚的心,使她明白保罗的教训(徒16:14)。保罗在这里遵照主的榜样讲解圣经,使他的听众敞开心怀接受他的信息。
陈明。paratithēmi,“摆出来”,表示把食物摆在桌子上(徒16:34),或喻指提出论据。“陈明”按其较早的含义,不是指提出可疑的假设,而是指“引证”。保罗以圣经作为他教训的证据,有说服力地将它摆在会堂的听众面前。
基督。或“弥赛亚”。保罗要纠正犹太人对于弥赛亚的错误观念(见路4:19注释)。
必须。保罗说明弥赛亚只有受苦才能战胜罪恶。受苦是胜利所必需(见路24:26,27注释)。
受害,从死里复活。保罗特别提到犹太人所难以接受的基督教道理的两个方面──弥赛亚的受苦和复活。在这样的学习中,《以赛亚书》53章占有重要位置(见路24:26,27注释;参徒8:32-35;13:26-33注释)。
这位耶稣。或“这位弥赛亚耶稣”。参徒9:22注释。
4 他们中间有些人听了劝,就附从保罗和西拉,并有许多虔敬的希腊人,尊贵的妇女也不少。
他们中间有些人。指会堂中的犹太人(参徒13:43)。与不信的犹太人相比,他们可能是少数(徒17:5)。
听了劝。指接受保罗的道理。
附从保罗。直译是“(被上帝)分配给保罗”作门徒。有译本为“与保罗同命运”。
有许多。这些外邦人没有因生为犹太人者的严重偏见而却步。
虔敬的希腊人。有文本为“虔诚的人和希腊人”。有一些是改信犹太教的人(见徒10:2注释)。但是帖撒罗尼迦教会中似乎主要是外邦人,其中一些人没有经过改信犹太教而直接放弃了偶像敬拜(帖前1:9;2:14)。
尊贵的妇女。这些人可能在经济或社会地位上比较独立,像吕底亚一样(徒16:14)。或许她们是当地一些权贵的妻子。很难确定她们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在马其顿,妇女享有很大的自由。本节(徒17:4)似乎超出了第2节提到的“三个安息日”。这里叙述的趋势,及其所呈现帖撒罗尼迦教会兴旺工作的画面,以及保罗的《帖撒罗尼迦前书》 ,暗示他们的逗留不止三个星期。
5 但那不信的犹太人心里嫉妒,招聚了些市井匪类,搭伙成群,耸动合城的人闯进耶孙的家,要将保罗、西拉带到百姓那里。
那不信的犹太人。有文本无这句话。但有没有关系都不大,因为第4节已说到有些犹太人相信了。显然煽动暴徒攻击保罗和西拉的犹太人是‘不信的”。福音在会堂中传播,几乎都在听众中形成对立的两派(见徒13:14,43-45;14:1,2;19:8,9)。
心里嫉妒。zēloō,就是心存妒忌(参徒13:45注释)。
市井匪类。他们没有固定的职业,在市场闲逛着,过着不稳定的生活,随时都会惹是生非。嫉妒的犹太人要雇佣这些无赖,把他们组织成暴民,利用他们制造麻烦,攻击传道士和信徒。
耸动。“制造混乱”。犹太人这种制造暴乱的方法,在后来的世代里被基督教的敌人所效仿。教会的敌人制造了骚乱,然后又指控基督徒为骚乱的祸根。
合城的人。原文无“合”字。没有这个字不会削弱语言的力度。
闯进。ephistēmi,(参路20:1;徒22:13;23:27)。这场无缘无故的攻击,属于破坏公众秩序。当局理应惩处犹太人,而不是耶孙和保罗。
耶孙。希伯来名字为约书亚的犹太人常采用这个希腊名字(《马加比下》4:7;见约瑟弗斯《犹太古代史》第十二章5.1 [239])。这个名字还出现在保罗的“亲属”中(罗16:21),但没有证据表明他就是保罗在帖撒罗尼迦的朋友。保罗住在耶孙家里,说明他是犹太人。他的好客之举引起了他不信同胞的狂怒。
百姓。dēmos,可能指“聚集的大众”,与通常表示一个部落或民族的laos不同。由于帖撒罗尼迦是一个自由的希腊城市,犹太人可能打算将这事带到百姓(dēmos)面前擅自处置,或者希望暴徒在盛怒下不经审讯就对传道人处以私刑。
6 找不着他们,就把耶孙和几个弟兄拉到地方官那里,喊叫说:“那搅乱天下的也到这里来了,
找不着他们。警觉的朋友们可能将保罗和西拉带出耶孙的家藏了起来,直到可以安全地出离帖撒罗尼迦(第10节)。暴徒发现他们的猎物不在,就抓走了当地的受害者,但采用了较为合法的手段。
拉到。suro,“拉”,或者“拖”。在徒8:3中,该词表示扫罗连男带女一起“拉着”下监。
和几个弟兄。没有提他们的名字,但决不是无足轻重的。
地方官那里。politarchai,源于polis(城市)和archōn(官长)。在已知的文学作品中,该词只有路加使用过,考古学证明他用得很正确。有十九块发现的碑铭上面有这个词。大部分指马其顿城市的行政官员,其中有五块实际上是指帖撒罗尼迦,证实了路加记载的正确性。他准确地称罗马的驻防城腓力比的官员为官长(stratēgoi,见徒16:20注释);但帖撒罗尼迦是马其顿的一个自由城市,那里的非罗马官员被称为地方官(politarchai)。当时这样的官员大约有五、六位。耶孙和他的朋友们就是被拉到这些官员面前。
搅乱天下的。还出现在徒21:38和加5:12中。关于“天下”(oikoumenē),见太24:14和路2:1注释。以利亚(王上18:17)和三世纪的基督徒都曾受到这类制造麻烦的指控(德尔图良《护教书》第40页;Ad Nationes9)。同样的指控也会临到上帝末日的子民(《善恶之争》614,615页)。
这一次在气头上的控告无疑是夸张的,但是其后果却是严重的。罗马人以自己的“罗马和平”而自豪,随时会严厉处治扰乱安宁的人。但不论指控多么夸大其辞,都说明传道士们引人悔改的名声已经在帖撒罗尼迦传开,并证明了基督教的迅速传播。
7 耶孙收留他们。这些人都违背凯撒的命令,说另有一个王耶稣。”
收留。hupodechomai,“(作为客人)接待”,“招待”,正如路10:38;19:6和雅2:25。使徒们是耶孙的客人,因此他被视为使徒教训的支持者。
这些人都。指耶孙和那几个弟兄。他们所没有找到的保罗和西拉,如果被抓到的话,也会受到这样的指控。这个指控是针对整个基督教会的。
命令。dogmata(见徒16:4注释)。可能指罗马禁止煽动性宣传的法律。但这里的“命令”也可能指革老丢皇帝所颁布把犹太人赶出罗马城的法令,如果这项法令是督教的发展所引起的话(见《SDA圣经注释》卷五第71页;见徒18:2注释)。实际上这条法令仅限于罗马城和它的驻防城,比如腓立比,但它会影响罗马帝国各地。因此帖撒罗尼迦虽然是一个自由的城市,仍受罗马所管辖,其立法必须符合罗马帝国的政策。
另有一个王。basileus heteros(见太6:24注释)。他们主要指控的是这句话:他们说基督徒在宣扬一位对立的帝王。这对于任何团体来说,都是最严重的指控(见可12:14;见路23:2注释),尽管不是真实的,却有足够的依据使它显得有理。基督徒到处教导基督君王的优越性(见太3:2,3;约18:36注释)。他们的话很容易被敌对的批评者解释为煽动性观点。从保罗写给帖撒罗尼迦教会的书信中可以看出,他强调自己所教导的国度,以及基督作为君王的复临(帖前1:9,10;2:12;4:14-17;5:2,23;帖后1:5-8;2:8)。在罗马官员看来,这种教训足以证实愤怒的犹太人及其同伙所提出的指控。
8 众人和地方官听见这话,就惊慌了;
众人。ochlos,“人群”,“群众”或“平民”,与第5节的“人”(dēmos)不同。
惊慌。tarassō,“激动”,“焦虑”。犹太人所散布的消息引起了帖撒罗尼迦居民的恐慌。百姓害怕暴动。官员则面对未能维持治安,纵容背叛活动的责任。
9 于是取了耶孙和其余之人的保状,就释放了他们。
其余之人。或“其他人”。
保状。hikanos,直译是“足够的”,但这里是司法用语,相当于“保释金”。耶孙可能要付一笔金钱,以代替保罗和西拉自己支付,或保证传道士不会再来骚扰这个城市,或保证他自己的好行为。当地基督徒为传道士冒了很大的风险,但他们甘心为福音的缘故去面对危险(参帖前1:6;2:14)。这些官员显然不愿意被迫采取不当的行动。他们中立的裁决值得称道。他们可能认为没有定罪的足够证据。
10 弟兄们随即在夜间打发保罗和西拉往庇哩亚去。二人到了,就进入犹太人的会堂。
随即…打发。可能因为官长的命令,也可能因为迫近的危险(参徒9:25)。保罗和西拉曾是新信徒的恩人,但如今关系倒了过来。帖撒罗尼迦的基督徒有效地对传道士进行照料。保罗一直没有忘记他们的善举,经常想再见他们。至少还有两次他想回访帖撒罗尼迦教会,但不得不派提摩太代替他去(见帖前2:18;3:1,2注释)。
庇哩亚。这是一个马其顿小城市,在帖撒罗尼迦西南约80公里处,其商业地位远不及帖撒罗尼迦。这个城镇依然存在,现在叫维里亚。见本卷注释316页地图。
进入犹太人的会堂。犹太人口的数量足以维持自己的崇拜场所。保罗习惯先在犹太人会堂开始福音工作(参第1,2节)。但这次由于刚在帖撒罗尼迦遇到麻烦,他如此行是需要非凡勇气的。
11 这地方的人贤于帖撒罗尼迦的人,甘心领受这道,天天考查圣经,要晓得这道是与不是。
贤。直译是“出身名门”(参林前1:26)。该词代表慷慨忠诚的秉性,一般认为是贵族出身的人才拥有的品质。庇哩亚犹太人这种善良开明的性情令保罗和路加钦佩。与帖撒罗尼迦会堂的犹太人相比,这些人不抱偏见,思想开放,愿意研究保罗所传的真理。
甘心。或“渴望”。他们迫切希望得到开导。
领受这道。指上帝的道。保罗给他们的教训,是与给帖撒罗尼迦的犹太人一样的(第3节)。
天天。这个词表明,保罗同庇哩亚人在一起的时间,足够他指引追求者详细研究真道。
考查。anakrino,“调查”,“检查”,“详审(证据)”,特别是在司法意义上,如徒4:9;12:19中。约5:39用了一个另一个词ereunaō(“查考”)。庇哩亚人运用圣洁的智慧研究圣经,发现圣经说到一位受苦和复活的弥赛亚。他们查验了证据,发现这是真的。他们通过接受新的道理表明他们的真挚。庇哩亚的信徒一直被认为──特别是被那些强调个人判断权的人认为──是展示理智与信心正确关系之人的代表,一方面避免轻信,另一方面避免怀疑主义。他们乐意关注他人所倡导的真理,根据人们所敬重的权威——圣经进行查验,最终他们随从了他们所发现的真理。他们树立了值得效法的榜样。
12 所以他们中间多有相信的,又有希腊尊贵的妇女,男子也不少。
所以。由于天天殷勤地查考圣经,许多人相信了福音。圣经会给诚心研究追求真理的人带来确信和改变。
多有相信的。参第4节“有些人听了劝”。
希腊。特指妇女,但也可能包括男子(见第4节注释)。
尊贵的妇女。指那些有地位、有财富和影响力的妇女(参徒13:50注释)。
13 但帖撒罗尼迦的犹太人知道保罗又在庇哩亚传上帝的道,也就往那里去,耸动搅扰众人。
帖撒罗尼迦的犹太人。他们不满足于把传道士赶出自己的城市;他们怀恨追踪基督徒到庇哩亚(参徒14:19注释)。
上帝的道。这是路加的用语。不接受保罗信息的帖撒罗尼迦犹太人不会称之为 “上帝的道”。偏见和长期的犹太教教育蒙蔽了他们的眼睛(参林后3:14,15)。
耸动搅扰。saleuō,“煽动”,“彻底动摇”。指大海里动撼一切的风暴,很适合描述帖撒罗尼迦犹太人要制造的混乱。犹太人可能提出他们对帖撒罗尼迦基督徒同样的指控,说信徒们煽起政治动乱。
众人。hoi ochloi,“人群”。帖撒罗尼迦的犹太人显然试图在庇哩亚煽动暴民攻击使徒,象他们在自己的城市里取得成功那样(第5-10节)。
14 当时弟兄们便打发保罗往海边去,西拉和提摩太仍住在庇哩亚。
当时…便。保罗从庇哩亚离开,与从帖撒罗尼迦离开一样(第10节),是十分匆忙的。当地新信的基督徒,再一次为他们教师的安全作出安排。
往海边去。这个匆促之举是准备乘船前往尚未决定的地方。由于没有提到在庇哩亚和雅典之间停留的地方,象第1节在腓立比和帖撒罗尼迦之间列出了暗妃波里和亚波罗尼亚那样,可以推定保罗确是乘船走的。他绕过苏尼友姆海角,经比雷埃夫斯港进入雅典(见第16节注释)。庇哩亚护送他的人,就陪他到雅典为止(第15节)。他们回去了,留下了使徒。他希望有人陪伴商量,就吩咐护送他的人捎信给西拉和提摩太,叫他们“速速到他这里来”(第15节)。帖前3:1-3表明提摩太到了雅典,可能是在亚略巴古事件之后,但很快就又被派回去劝勉和安慰帖撒罗尼迦信徒。保罗听说他们受了许多苦。
西拉和提摩太。这里没有提到提摩太的名字,是因为在叙述路司得的经历时已经对他作了介绍(见徒16:1注释)。但自从他受割礼之后(第3节),他似乎一直与保罗在一起。如今他和西拉与那位老资格的传道士分开了。煽动迫害的犹太人渴望杀害保罗,但似乎不会骚扰这些次要的工人,即使他们留在庇哩亚的话。因此西拉和提摩太可以安全地留在庇哩亚和帖撒罗尼迦坚固新信徒。
15 送保罗的人带他到了雅典,既领了保罗的命,叫西拉和提摩太速速到他这里来,就回去了。
带。保罗的旅程显然是由这些庇哩亚人引路和照顾的。他们自愿在旅途中陪伴他,以保证他的安全。
到了雅典。保罗原来可能打算从陆路经马其顿进入希腊,但意外的危机迫使他放弃原计划,直接到雅典(见本卷注释316页地图;见第16节注释)。在那里他可以安全地等待他的传道同工。他可能打算仅在这里等待,不进行传道,但他在雅典所看到的,引发了他的传道热情。
速速。或“尽快”。送保罗到雅典的人,领了速叫提摩太和西拉来的指示回庇哩亚去了。我们有理由推定保罗因为身体的软弱,无法单独旅行或作工(参徒9:18注释)。他希望忠心的伴侣在旁迅速开展工作。帖前3:1,2 暗示至少提摩太去了雅典。显然不久之后保罗派提摩太回去照顾帖撒罗尼迦的信徒。保罗离开雅典后来到哥林多(徒18:1)。后来西拉和提摩太前来与他会合(同上第5节)。
就回去了。指将保罗送到雅典的庇哩亚人。这是使徒在主要的传道旅程中第一次独自一人,没有同工陪伴。
16 保罗在雅典等候他们的时候,看见满城都是偶像,就心里着急;
雅典。雅典是古代阿提卡和现代希腊的首都,在罗马亚该亚省的东南端(见本卷注释33页地图)。离大海约7公里,由一条宽阔有墙的通道与比雷埃夫斯港相连。传说中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了公元前1581年,但这个城市直到公元前600年才出名。在随后的200年里,雅典攀到了她权力的颠峰,在伯里克利统治下(公元前461-430年)进入它的黄金时代。雅典杰出的子孙有索福克勒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德摩斯梯尼。但在公元前338年,这个城市被崛起的马其顿势力所摧毁。在公元前二世纪,雅典被划入罗马的亚该亚行省。在保罗的时代,雅典不再拥有有效的政治权力,但是它依然被公认为是世界知识的中心,被视为罗马帝国的大学城。当时雅典的人口大约有250,000。见本卷注释316页地图。
雅典的重心是它的卫城。那是一座高约150米的小山,上面有几个著名的庙宇。其中最主要最漂亮的帕台农神庙,厄瑞克修姆庙和无翼胜利庙。在卫城西面一座较矮的山上有亚略巴古(“战神山”,见第19节注释),山脊有很长一条裸露的岩石,西北至东南走向。这就是保罗等待提摩太和西拉从庇哩亚赶来时的环境。
满城都是偶像。约瑟弗斯说雅典人是“希腊人中最虔诚”(《驳阿皮翁》第二章第12页 [130];洛伯版,第345页)。根据一份古老的报导,保罗时代的雅典3,000多尊雕像。有一条街上家家户户门前都装饰着神使赫尔墨斯的半身雕像。神庙、柱廊、门廊、庭院,到处都是精巧雕刻的艺术品,充分说明了希腊人爱美的心。保罗具有希腊文化的背景,不可能不在意这些艺术财富的美学魅力,但是他所感受的任何欢娱都会被他所见事物的属灵含义所压倒。雕像大都与异教崇拜有关,所以完全可以称之为偶像。对于一个犹太人来说,这些艺术品公然违背了第一条和第二条诫命。对于一名基督徒来说,这幅景象会带来更大的悲伤,因为它暴露了希腊异教与上帝藉着基督的福音启示之间的鸿沟。保罗充分体谅救主救赎人类脱离愚昧的心愿,所以他的最后反应是传道。他不能疏忽对雅典人传福音的机会。
心里。就是从心灵深处。
着急。paroxunō,“急噪”,“生气”“惹怒”(参徒15:39注释)。保罗原来显然不想在雅典传道,但他所目睹的事促使他行动起来。他觉得自己必须说话,尽管西拉和提摩太还没有到达。
17 于是在会堂里与犹太人和虔敬的人,并每日在市上所遇见的人,辩论。
于是。他对偶像盛行的义愤没有凭借渲泄,却促使他设法对这个异教城市传扬福音。
会堂。没有证据证明在雅典有大量的犹太居民,但在那里发现了早期犹太人的碑铭。保罗按自己的习惯(见徒9:15;13:5,14注释;参路4:16注释)先去犹太人那里,自然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与偶像崇拜作斗争。这里没有说明他的同胞有没有接受他,也没有记录他对他们作工的实际结果。
虔敬的人。见徒10:2注释。
市上。agora(见太11:16;徒16:19注释)。在雅典有两个市场,一个是商业市场,另一个就是这里所提到的城市社会中心。在保罗的时代,这里装饰着多数希腊神明和民族英雄的雕像。这个市场是进行大部分政治和哲学辩论的场所。在这里保罗会听到专业和业余的哲学家相互辩论,或与听众辩论。使徒可以自由参与他们的辩论并说明他自己的人生观。
所遇见的人。指偶然过路的人,很难在他们心中播撒福音的种子。
辩论。见第2节注释。
18 还有以彼古罗和斯多亚两门的学士,与他争论。有的说:“这胡言乱语的要说什么?”有的说:“他似乎是传说外邦鬼神的。”这话是因保罗传讲耶稣与复活的道。
以彼古罗。以彼古罗(伊壁鸠鲁)和斯多亚两个哲学学派,是当时希腊哲学的主要代表。以彼古罗学派的名字来源于它的创始人以彼古罗(Epicurus,约从公元前342年到270年)。他在雅典度过了漫长而宁静的一生。为了与其创始人的理念保持一致,以彼古罗派的会议在一个花园里举行,因此有时它被称为花园学派。以彼古罗派的思考包括一种以物质和道德解决宇宙难题的方法。他和当时最有思想的人一样,拒绝流行的多神论,但他不敢公开否认,只是教导说,众神因为其宁静的特性,与人的距离非常遥远,不该被人间的悲伤和罪恶所骚扰,不需要献祭给他们,他们也不会回答祈祷。世界的大弊端就是迷信。迷信束缚了大多数人的心,是大多数罪恶和苦难的源头。人的目标是要获得幸福,达到幸福的第一步就是解除将来惩罚的观念。下一步就是要承认幸福在于愉快的情绪。经验表明,一些人所说的快乐往往会被随之而来的痛苦所抵消。因此他教导说,人应该避免过度的肉欲。彼古罗本人的生活似乎就是是以自制、善良、慷慨、虔诚和爱国为特征的(戴奥真尼斯La?rtius第十章第10页)。但是他认为人的法律仅仅是传统的安排,没有为更高的道德律法找到位置。因此每一个人都有权判断自己的快乐是否合法。大部分人都选择舒适放纵的生活。在极少的情况下,过度的思考会使以彼古罗的观念与兽欲等同起来。放纵食欲和情欲的人,通常成为这种哲学所允许陷入之深深堕落的不幸展示。
人们认为以彼古罗预见了物理界一些所谓现代科学的发现。他拒绝创造和控制的观念。他教导人说,物质自古就存在,构成物质的无限原子,通过吸引和排斥的过程形成多种结合的产物,导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自然界。卢克莱修的诗De Rerum Natura,可能是对这个消极而实际上无神理论的最高表述。因为它确实含有某种愤慨斥责那牢牢控制着异教社会之迷信的高尚观念。
以彼古罗派的诗文提供了这个学派道德教训的典型例证。贺瑞斯说:“不要再问明天会带来什么,把好运所带来的作为每一天的所得”(《奥茈[Odes]》第一章第9页;洛伯版,第29页)。
“显出智慧。饮干酒水;因为人生苦短,会突然结束长远的理想!即使我们说话的时候,妒忌的时间在飞奔。要收获今天的收成,尽少信任明天”(同上11;洛伯版,第33页)。
保罗现在面对这种哲学。在第22-31节,我们看到保罗如何对付它。他主张永生上帝的存在。祂是创造主,是统治者,是父亲;他主张写在人心里之上帝律法的约束力;主张高尚的生活超越对于欢娱的狂热追求。这种生活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其他人和上帝。最后他根据复活和审判,指出人的道德责任。这种教导令使徒远离了这些异教高等哲学的专家。
斯多亚。这个哲学学派不是以其创始人、塞浦路斯基蒂翁的齐诺(约公元前340-260年)命名的,而是以Stoa Poikilē──雅典市场的彩色门廊处——命名的。齐诺常常在这里教训人。约瑟弗斯(《生平》第2页 [12])说,斯多亚学派的观点与法利赛人有些相似之处。事实上可以说,他们对当时异教道德生活的态度,有许多与法利赛人相同。他们教导说,真智慧在于做环境的主人,而不作环境的奴隶。我们能力之外的事物,既不要贪求,也不要规避,而要镇定地接受。要教导寻求智慧的人不要在意快乐与痛苦,要保持智慧的中立。斯多亚学派的神学理念比以彼古罗学派高尚。斯多亚学派承认有一个神圣的思想普及宇宙,安排宇宙的事务。他们承认这个思想在各国事物和个人生活中的权威,然而他们崇尚人类意志的自由。记录前奴隶以彼古罗哲学的《伦理指南》和罗马皇帝马可·奥里利乌斯的《沉思录》表明,从某种意义上说,按照这种哲学体系,奴隶与皇帝被认为是平等的。塞内卡的著作说,斯多亚学派的伦理学与基督徒相似。许多斯多亚学派的人成了贵族子女的导师,所发挥的影响相当于十七和十八世纪耶稣会教士在欧洲所发挥的影响。
他们哲学的道德果效有一些缺陷:(1)他们既对自己冷漠,对别人也就失去了同情心;(2)他们希望通过运用自己的意志达到道德的完善,错误地认为人能依靠自己得救;(3)他们在强调完美生活这个高尚理念的时候,像法利赛人那样,以这个理念作为掩盖其自私腐败生活的面具。他们与法利赛人一样,往往是伪君子,向世人表现的,不是自己内心真正品格。用讽刺作家的话说:
“模效法里,象巴可查拿斯那样生活的人,竟敢谈论道德”(朱韦纳尔《讽刺》第二章第2,3页;洛伯版,第17页)。
这个哲学派别的优秀代表和保罗之间,显然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即使对于他们而言,保罗所提倡的基本原则似乎也是幻梦一场。当保罗说到耶稣,复活和将来的审判之时,斯多亚学派的人不接受他们需要赦免和拯救的观念。
学士。哲学家。直译是“喜爱智慧的人”,指追求智慧学问的人。
与他争论。sumballō,“会聚”,不一定是恶意的,而是一种随意的会面。
胡言乱语之人。spermologos,直译是“拾种子者”,通常指啄食路边种子的鸟类。在本节,哲学家们用该词指保罗,说他拾取一些零星的知识,竟试图教训比他更有学问的人。
外邦鬼神。Daimonia。《新约》的作者用该词指鬼魔(见可1:23注释),是超自然的邪灵,不值得人崇拜的。但是异教作者用daimonia指低级的神明,不一定是邪恶的,是要求人崇拜的。苏格拉底受到指控的罪名之一,就是介绍了新的神明(daimonia,色诺芬《长征记》第一章1.1,2)。他因此而被定罪。由于苏格拉底受到指控,雅典的知识气氛发生了变化,因为询问保罗的人不是出于气愤,而是出于好奇。他们没有因保罗的教训而攻击他。他们有那么多神明,给耶稣留一个位置也不难,只要耶稣不试图推翻他们自己的神明。
有人认为,雅典人说“鬼神”,是把“耶稣”看作一个新的神明,把Anastasis(“复活”)看作另一个神明。雅典人已经将庙宇和祭坛献给了“和谐”。伊壁孟尼德吩咐他们为“傲慢”和“耻辱”建立祭坛(西塞罗《De Legibus》第二章第11页)。他们指责这两个鬼神给他们的城市带来了毁灭。希腊人自然认为基督教传道士是要宣扬新的神明。他们还看出他有话要说,是他们从未听过的。 耶稣。救主是使徒传道不变的主题(参徒2:22;3:13;5:30,42;8:5,35;9:20;11:20;13:23等)。保罗大胆地向雅典怀疑的知识分子宣扬这位耶稣。
复活。这也是早期教会传道的一个中心题目(参2:24;3:15;4:2,10;10:40等)。保罗有个人的经历证明基督的复活,因为他曾与复活的主交谈(徒9:4-6)。但是使徒也教导全人类最后的复活(参17:32;林前15:51;帖前4:14-16注释),这引起了雅典哲学家的吃惊。他们相信灵魂不朽,听到居然有人说身体的复活,他们很惊讶。我们在林前15:35-44看到对这个道理异议的性质,以及保罗回答他们的方法。
19 他们就把他带到亚略巴古,说:“你所讲的这新道,我们也可以知道吗?”
把他带到。epilambanō。不要理解为雅典人使用暴力或企图使用暴力。保罗是独自一人。如果他真有眼疾(见徒9:18注释),就可能依赖别人带他从一处到另一处。Epilambanō常指拉着手给予保护和帮助(见可8:23;徒23:19)。路加曾用该词描述巴拿巴“接待”保罗,“带他去见使徒”(徒9:27)。况且上下文表明群众的举动绝无拘禁的企图,因为演讲结束后,“保罗从他们中间去了”(徒17:33),没有任何强胁迫的意思。
亚略巴古。Areios Pagos,“阿瑞斯之山”,阿瑞斯相当于拉丁语中的Mars,意为“战神”;参第22节。关于它在位置,见第16节注释。它是雅典最高法院开会的地方,以所坐落的山命名。这个法院据说源于该城的保护女神雅典娜,是雅典最古老最受人敬重的法庭。只有最高等级的官员才能担任其成员。最初只能有担任过执政官,年满60岁的人组成。伯里克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广泛的权威(公元前5世纪)。埃斯库罗斯作为反对伯里克利进步观点之党派的代言人,写下了悲剧诗《欧墨尼得斯》,强调了这个法院的神圣权威。它在保罗的时代实施何种权力,我们不得而知。
保罗究竟被带到了山上还是被带到了法院前,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原文既可指亚略巴古山,也可指亚略巴古法院。山本身比较小,又有许多祭坛,因此法院通常在Stoa Basileios(“国王的门廊”)开庭,开庭的目的只是为了审判。如果保罗被带到法院的话,很可能没有经过任何司法程序。他的到场只是要在这座大学城最高的知识群体面前阐述自己自己的教训。如果从另一方面来说,他只是被带到山上,他的教训仍有可能被以彼古罗派和斯多亚派哲学家中的精英集团听到。他们希望对这个陌生道理的价值作出判断。这里远离市场的喧嚣(见第17节注释),使徒可以自由讲解他的道理。有人认为保罗被带到山上的时候,法庭就已经就席,尤其是因为有一位法庭的成员因保罗的传道而悔改(见第34节注释)。但关于这一点并没有证据。
新道。kainos,“新”的品质,暗示与雅典哲学家所讲宣传并高度重视的空洞哲学有不同之处。
我们也可以知道吗?这是一个习语,是一种礼貌,讽刺,反语式的问句。以彼古罗和斯多亚的哲学家并不怀疑自己理解保罗所有话语的能力。但他们显然急着要听他新奇的道理。
20 因为你有些奇怪的事传到我们耳中,我们愿意知道这些事是什么意思。”
奇怪的事。雅典的听众从来没有听过保罗所传的这种道理。他信息的新奇内容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我们愿意知道。就是我们希望知道(参第19节注释)。他们强烈希望“知道”知识。
这些事是什么意思。保罗只是勾勒出他信息的大概(第18节)。他的听众希望有机会听他解释信息的意义和应用。
21 (雅典人和住在那里的客人都不顾别的事,只将新闻说说听听。)
雅典人。或“所有的雅典人”。这一节是插入的,用来解释前面的话。雅典人无休止的好奇心是众所周知的。当年德摩斯梯尼曾用几乎相同的话,责备他的同胞把时间浪费在市场上,只打听马其顿腓力的动作和他们自己使节的行动,而本来他们应该积极备战的(《痛斥第一篇》第10-13页[43])。
客人。指住在这里的外国人,这种人在雅典有许多。城市的文化生活吸引了各种各样的人──派往这里完成他们教育的罗马青年人,和来自帝国各省甚至国外的美术家,观光者,哲学家,以及猎奇者。
不顾别的事。或“有闲暇”。原文动词的时态暗示这是他们经常的心态。人如果把全部时间都花在某一职业上的话,就没有闲暇去做其他事情。雅典人能找到时间猎奇,不顾别的事。
新闻。或“最新消息”。古典时代作者的话证实了雅典民众的这种习性。修西得底斯说克里昂曾抱怨他的同胞只知道“看别人说话,听别人做事”(《历史》第三章38.4;洛伯版,《修西得底斯》,第二册第63页)。德摩斯梯尼也作过同样的指责。
22 保罗站在亚略巴古当中,说:“众位雅典人哪,我看你们凡事很敬畏鬼神。
亚略巴古。见第19节注释。使徒如果站在山顶,就能向下观望西北方向的赫菲斯托斯神庙,向上观望坐落在卫城上的帕台农神庙。在一座更大的山上,矗立着巨大的雅典娜黄铜雕像,她被视为她所爱的雅典人的守护女神。使徒下方是雅典城区,在这城里的的确确“满城都是偶像”。见本卷注释第352页图片。
雅典人。虽然这是一个恭敬的开头,但是说出以下话语的人却不是一个受审者(见第19节注释),而是一个热心倡导特殊却又为他所珍爱之信仰的人。保罗采用了雅典演说家的语言,使自己的风格适应他的听众(见林前9:19-22注释)。保罗擅长于作这样的演讲。路加把保罗的演说压缩为十节(徒17:22-31),但保罗的演可能要长的多,尤其是面对这些卓越的听众。
看。theōreō,暗示保罗的话是以自己所目睹的事为依据的。
敬畏鬼神。deisidaimonesteroi,这个比较级形容词,源于deidō(敬畏)和daimōn(神明)。deisidaimōn可用于褒义或贬义。Deisidaimōn指请教占卜者的人,或相信预兆的人。例如,他如果在路上看见一只黄鼠狼,就会避免出行。上层人士这种过度虔诚的一个显著例子就是雅典将军尼古拉斯。他一直感到自己被众神所猜忌,因月蚀而撤消了重要的战略行动(修西得底斯《历史》第七章第504页)。马可·奥里利乌斯皇帝是一名斯多亚信徒(《沉思录》第一章第16页。他庆幸自己不是一个敬鬼神者(deisidaimōn),却因为母亲的虔诚而成为一名“虔诚人”(theosebēs,同上第一章第3页)。保罗开始演讲的时候,不大可能用贬义词。他要就雅典人试图承认一切神明的认真态度发表看法。这样的开头语会引起哲学家们和一般雅典民众的注意。
23 我游行的时候,观看你们所敬拜的,遇见一座坛,上面写着‘未识之神’。你们所不认识而敬拜的,我现在告诉你们。
游行的时候。或“过路的时候”,即穿过这座城市,或闲逛,或进城参观市中心。
观看。anatheōreō,“关注”,“准确地观察”。
所敬拜的。sebasmata,指“敬拜的对象”,而不是“敬拜的举动”。保罗观察并研究过许多雕像和上面的铭文。他很有礼貌地指出这些雕像都是雅典人的神,是他们敬拜的对象。他就这样设法从一开始就表达良好的愿望,以便他的听众继续听下去。他试图赢得、而不是疏远他的听众。
遇见一座坛。原文在“遇见”和“一座坛”之间有一个语气很强的连词,因此这个句子可以读作“还遇见了一座坛”,除了上面所提到的许多敬拜的对象之外。“坛”的原文(bōmos)在《新约》中只出现在这里,但在七十士译本中有使用,有时指异教的祭坛(出34:13;民23:1;申7:5)。
未识之神。agnōstō theō。这个不寻常的称呼引起了众多的讨论。有人怀疑这样题词的坛是否存在。其他人则认为保罗或路加用单数表示这个通常用复数形式出现的碑文。要合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参考古代一些刻有相同文字的祭坛。现列出以下的四个:(1)保萨尼阿斯(Pausanius,约公元150年)说,在雅典的港口之一帕勒伦的路上,有许多被称为未识之神的神坛(i.1.4);(2)同一位作者记载,在奥林匹亚也有一座未识之神的神坛(i.14.8);(3)三世纪初的作者戴奥真尼斯·拉尔修(Diogenes La?rtius)(第一章110)记载在大瘟疫的时候,克里特的埃庇米尼得斯如何应邀请帮助雅典人的。这位克里特人带了一些白羊和一些黑羊到亚略巴古,然后把它们放到城里游荡。一只羊在什么地方躺下,就在什么地方献祭,筑一座坛。这种赎罪的纪念物没有名字。(4)斐洛斯特拉托斯(Philostratus,约公元200年),在《提亚那的亚波罗尼奥斯的生活》中(第六章第3页)特别提到雅典,说那里甚至有一些坛是献给未识之神的。这些证据足以证明希腊人确实曾为未识之神建立神坛。尽管除了《新约》之外,没有一处记载的“未识之神”是单数的,但以上所引用的证据说明在保罗的时代有可能存在这种神坛。这种神坛的存在,符合雅典人宗教哲学的理念。城里的居民渴望讨好所有的神明,为未识之神建立了神坛,以免遗漏任何的神。这种做法表示最终的承认,与现代科学家讲到人类无法解决宇宙问题的话相似。在罗马港口奥斯蒂亚发现的一座坛上,刻着与希腊铭文相似的拉丁文,现保存在梵蒂冈博物馆。这个神坛代表一个密特拉神的献祭团体,碑铭上刻着:“代表未识之神”。在帕加马也发现了一座神坛,上面的希腊文碑铭已经破裂,但显然是献给未识之神的。
你们所。原文指未识之神的代词,保罗无疑用了中性。虽然他是指神,但雅典人还不认识永生上帝的品性。他象在29节中一样,心中可能想到上帝的神性,但他在29节所用的“神性”仍是中性的。
不认识。Agnoountes。保罗用了双关的手法,称这位“未识 (agnostos)之神”就是“你们所不认识而敬拜的”。
告诉。kataggellō,“通知”,“宣布”。事实上哲学家们在第18节用同一个词(kataggeleus,“传说者”,“传讲者”),说保罗是“传说外邦鬼神的”。保罗没有费心去驳斥他们的指控,而是用了“告诉”(kataggellō),证明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他就用这种方式介绍他所敬爱和崇拜的真神。
24 创造宇宙和其中万物的上帝,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住人手所造的殿,
创造宇宙。使徒在这里明确地指出他所说上帝的身份乃是创造主。这就将祂与一切假神区别开来(见耶10:10-12注释)。有位格之上帝的创造,是与以彼古罗学派和斯多亚学派截然不同的道理。然而保罗这样说,引起了他听众的惊奇和兴趣。他们允许保罗继续讲演。希腊人的“宇宙”(“kosmos”)一词,表示有秩序的宇宙,包括“天和地”(参太4:8注释)。
和其中的万物。这位勇敢的演讲者不容他的话有误解的余地,也没有给怀疑的思想插入的机会──上帝不仅创造了宇宙,还创造了其中的万物。这样的教训敲响了异教神话的丧钟。
上帝。保罗既然在述说真神,就不再用第23节的中性形式,而是用了阳性。这就把他所侍奉的上帝摆在比雅典人的诸神更高的位置上。
既是天地的主。这就把保罗的上帝放在无限超越其他所有假想神明的位置上,尊崇祂为全宇宙的主宰和统治者。
就不住人手所造的殿。见徒7:48注释;参约4:21-24。说到“殿”,保罗可能指希腊艺术的壮丽典范。在雅典城保罗的周围,到处都是这样的建筑。保罗有关上帝无所不在和超乎自然的教训,使异教的崇拜显得豪无意义,与他现在所宣扬的崇高属灵品质格格不入。
25 也不用人手服事,好象缺少什么;自己倒将生命、气息、万物,赐给万人。
服事。therapeuō,按医学含义指“治疗”,“医治”,但这里用于宗教意义,意思是“侍奉”。保罗强调上帝所要求之侍奉的属灵性质,与未悔改的人所献上的物质主义崇拜完全不同。
好像缺少什么。异教所描述的神明靠赖和贪求人的礼物。保罗解释说真神是不同的。人应该视上帝为至高的施给者。祂不向人类索取任何东西,只要求人“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见弥6:8)。其他犹太和异教作者见证了这个真理。大卫说,“你本不喜欢祭物,若喜爱,我就献上”(诗51:16)。伊比鸠鲁派的拉丁诗人卢克里修斯(Lucretius,《论物性[De Rerum Natura]》ii. 第649-651页;洛伯版,第131页)写到神的本性“没有危险,凭自己的资源就拥有大能,根本不需要我们,不需要侍奉来劝慰,也不会被触怒”。
赐给万人。保罗把他的听众包括在内;他们都依赖他所宣讲的上帝。
生命、气息。这两个名词概括了人肉身生命的存在。上帝赐给人原始的生命,并藉着所给的气息维持生命。保罗就这样强调人类完全依赖真神。
26 祂从一本(“本”有古卷作“血脉”)造出万族的人,住在全地上,并且预先定准他们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
一本。保罗所说的历史事实是,所有的人,乃至于所有的民族,都起源于同一个祖先亚当。这种信念是希腊人,尤其是雅典人几乎不可能接受的。他们认为希腊人和野蛮人之间的区别是非常重要的。野蛮人生来就是要作希腊人的奴隶(亚里斯多德《政治》第一章2.6)。但是保罗的神学没有“上等”种族的位置。他相信《创世记》上帝创造人类的记载。他看到人类有一样的身体结构,有一样潜在和实际的发展能力。这就禁止任何种族或民族──希伯来人、希腊人、拉丁人、日耳曼人──视自己为人类的精英。参加3:28;西3:11,保罗强调藉着相信基督所取得的一致。基督徒无疑应该认识到人类的同一性──因着创造和救赎。
全地上。这里保罗推理的又一个链环。创造主希望人类住满全地,不将任何一部分人定为高等的。
定准。horizō,“划出疆界”,“任命”,“决定”。这里是分词形式。
预先…他们的年限。prostetagmenoi kairoi,“定出时间 (或季节)”。 “年限”(kairoi)指历史时期,不是指一年的四季。这里表示上帝对人间事务的了解。
疆界。上帝本着祂的先见之明,为各国定下自然的疆界(见但4:17注释;参申32:8)。
27 要叫他们寻求上帝,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实他离我们各人不远;
寻求上帝。有文本为“寻求主”或“寻求神性”。意思十分清楚;上帝规划祂的创造,使凡愿意的,都能寻求和找到祂。
或者。ei ara ge,“如果确实如此”,或“确实如此”。上帝希望人寻求祂。唯一的难处是人类常常没有选择这么做。
可以揣摩。psēlaphaō,“运用”,“触摸”,“感觉”,七十士译本用该词指在暗中摸索(申28:29;约5:14等)。它正确描述了人类盲目地探索至高者的知识。
得。“未识之神”的坛证明他们还没有找到祂。“世人凭自己的智慧,不认识上帝”(林前1:21)。但是保罗保证说,凡诚心寻求的都能寻到。上帝希望人找到祂。祂必“赏赐那寻求祂的人”(来11:6)。
不远。这是一个强调句。保罗的话中没有疑惑。他从正面阐述事实。上帝与人很近,即使他们不认识祂。这就使人比较容易找到上帝了,因为祂就在人旁边,等待他们醒悟,帮助他们努力发现祂。上帝能够而且还确实根据寻求祂之人的热心和诚挚显示祂自己。这一点,斯多亚学派会发现他们的教训与保罗的观点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以彼古罗学派会持反对态度,因为使徒的话打击了他们基本上无神的思想体系。
28 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祂。就如你们作诗的,有人说:‘我们也是祂所生的。’
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祂。使徒的话说明,不仅我们最初依靠创造主,而且我们灵,智,体的一切动作都来自祂。在保罗的教训中,没有把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之主的品性,与泛神论冷漠无情的神明混淆起来,而是明确指出祂是一切生灵的创造主和维护者。“上帝藉着自然界的各种媒介,日以继夜,时时刻刻地工作,养活我们,增强我们,恢复我们。……藉着这些媒介运行的能力,乃是上帝的能力”(《服务真诠》112,113页)。
你们作诗的。“你们作诗的”可能既指下面的话,也指本节开头的话。“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祂”,几乎完全引自克里特的埃庇米尼得斯(公元前第六世纪)所写的诗,后由第九世纪的解经家伊索达德(Isho'dad )记录下来:
“他们为你造了坟墓,啊!至高、圣洁的一位──
克里特人常说谎话,乃是恶兽,又馋又懒!
但是你并没有死;你存活到永永远远;
因为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你”(引自 F. F. 布鲁斯,《使徒行传》注释第359页)。
这段话很有意思,不仅因为埃庇米尼得斯与“未识之神”之坛可能有联系(见第23节注释),而且特别是其中有一段话在《提多书1:12》中为保罗所引用。保罗后来引用埃庇米尼得斯的诗,增加了他在本节中想到上述诗文的可能性。
第二句话“我们也是祂所生的”,显然引自一位希腊诗人。这也是保罗所承认的。它源于斯多亚学派的创始人齐诺的朋友阿拉塔司(约公元前270年)。阿拉塔司和保罗一样出身于基利家。他的教诲诗Phaenomena涉及当时气象学和天文学的主要事实,以对宙斯的祈祷开始,包括保罗所引用的话:
“让我们从宙斯开始;
我们人类决不忽略他的名字
街道和所有人间的市场
都充满了宙斯;
众天和海洋都充满了;
我们都需要宙斯,
因为我们也是他所生的”(《Phaenomena》第1-5页;洛伯版,第381页)。
引文立即引起了保罗听众的注意。保罗引用他们自己的文学作品,表明他的策略是“向什么样的人,我就作什么样的人”(林前9:22)。他们会意识到。他们不是在接触一个不学无术的犹太人,像希腊城市里常见的商贩和驱魔师那样。他懂得他们的文化,熟悉他们诗人的观念。我们不必夸大保罗的古典知识,但是从这里和林前15:32的引文可以看出,使徒很熟悉希腊的作家。当环境许可的时候,他还可以从中引用适当的句子。他这样做并不一定是认可所引诗文的观点,而是利用希腊作者来阐明他更高层次的教训。
保罗这里所用的心理学方法很有启发意义。使徒开始没有告诉他们,他们对自己估计太高了,他们只是尘土所造的,是魔鬼的儿女。反之,指出他们对自己的地位的估价太低了。他们忘记了自己是上帝的儿女,是上帝所生的,却像那些不信的犹太人那样,认为自己“不配得永生”(徒13:46)。
29 我们既是上帝所生的,就不当以为上帝的神性象人用手艺、心思所雕刻的金、银、石。
上帝所生的。使徒直接引用希腊诗人的话(见第28节注释)来抨击偶像崇拜。我们既确实是上帝的儿女,就应该提高对于祂的观念,而不要把祂降格为人手所造,比他们低级的偶像。保罗虽然赞同《旧约》先知所阐述的真理(王上18:27;诗135:15-18;赛44:9-20),但他论述偶像崇拜的语气、却与他们截然不同。他研究了偶像崇拜的起源,没有用讽刺、憎恨和嘲笑的语气来说,却抱着对偶像崇拜者怜悯的态度。
不当以为。人与物质相比更加尊贵,神性与物质相比,岂不要尊贵得多呢!。
神性。theion,“神、神性”,“上帝”。约瑟弗斯(《犹太古代史》第八章4.2 [107])和斐洛(《上帝的不变性》第二十三章[105])用该词指真神。这里保罗用了一个他的希腊听众可以接受的词汇。
用手艺…雕刻。或“雕刻 (“雕塑”)品”。
心思。或“人的思想(或想象)”。“手艺、心思”表明保罗了解雅典他周围的艺术。
金、银、石。“金”使雅典人想起那尊矗立在帕台农神殿,菲迪亚斯用大量黄金所造的雅典娜巨像。“银”不是常用的金属。以弗所亚底米(戴安娜)的神龛(见徒19:24注释)就是用银子铸造的的例子。“石”通常指彭代利孔山上大理石,广泛用于雅典美丽的雕塑和建筑。
30 世人蒙昧无知的时候,上帝并不监察,如今却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
蒙昧无知的时候。这里的“无知”(agnoia)与第23节的“未识”和“不认识”源于同一词根,说明了保罗演讲结构的严谨。保罗描述基督教以前的世代缺乏知识,尤其是缺乏认识上帝的知识,并作出一定的辩解。
上帝并不监察。hupereidon,“原谅”。事实上,保罗从因无知而减轻外邦世界罪过和处罚的观念中得到一些安慰。在过去的世代中,人类的罪恶曾受“忽略”(paresis),因为罪人没有受到全部的惩罚。这是由于上帝的“宽容”(见罗3:25注释)。上帝本着祂的大怜悯,因着基督的赎罪牺牲,赐给人类赦免,只要他愿意悔改。
如今却。原文中没有“却”。但该词却表明了过去的无知,与现在保罗的演讲所带来之光照之间的对比。
吩咐。或“宣布”,“通告”,“宣称”。
各处的人。包括每一个人,与福音使命的广泛性一致(参太24:14;可16:15)。
悔改。上帝已经指出人类的罪恶,但是祂丰盛的怜悯使人可以获得赦免,只要他愿意悔改。
保罗讲到这里,追随他思路的斯多亚学派和以彼古罗学派的反应,开始发生变化。以彼古罗学派可能会后悔自己在追寻享乐的事上所犯的错误。但是悔改所暗示的改变——内心的改变,厌恶先前的行为,决心要在日后度一种更高尚的生活,这一切都与他们想法背道而驰。在另一方面,斯多亚学派的人则以无动于衷的冷漠认可他们行为的后果。他们庆幸自己不像其他人。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道德的完美。但他们并没有想到要悔改(参马可·奥里利乌斯《沉思录》第一章1-16)。
31 因为祂已经定了日子,要藉着祂所设立的人按公义审判天下,并且叫祂从死里复活,给万人作可信的凭据。”
因为。保罗根据将来的审判提出悔改的呼吁。
日子。指某一个时候,不一定是字面意义上的一天。
祂所设立的。特别为审判的工作而指定的。参徒10:42;罗2:16注释。
人。根据下面的话,基督徒知道这是指耶稣,但演讲的记录没有说明保罗有没有机会当众解释这个“人”(见第32节注释)。
按公义。就是在公正的气氛中,正义地(参诗9:8;96:13;提后4:8)。
要…审判。mellō krinein,保罗引用诗9:8强调审判的确定性和紧迫性(参徒24:25;罗2:5,6,16)。宣扬将来的审判是保罗和基督教教义的组成部分(见启14:6,7注释)。基督教并不使人对未来茫然无知,而是全面而简要地展示将来的事件。但审判的观念不受人欢迎。人们不喜欢在上帝的审判台前面对审判。在这方面,希腊人也不例外。以彼古罗学派和斯多亚学派可能从此时起强烈抵触保罗的讲论。
天下。oikoumenē,“有人居住的世界”(见太24:14;路2:1注释)。该词也常用来指罗马世界,或与未开化地区相对比的文明世界。
叫祂从死里复活。保罗在这里介绍了耶稣的复活,作为上帝对于人类旨意的保证。这旨意涉及审判,并暗示祂藉着耶稣基督赐人永生。保罗被剥夺了阐述他主题的机会,因为他提到复活时,遭到了听众的嘲笑。他的演讲立刻结束了。如果能让保罗讲完,他可能会更明确地讲述耶稣生活和工作,以及祂在上帝救赎人类计划中的重要地位。请注意保罗的演讲的顺序。他先讲到上帝是世界和人类的创造主,讲到祂为人类居住在地上制定规则。然后他推论说,这一切应该使人认识到上帝远远高过凡人,并引导人寻求祂,知道这位创造主离我们不远,而且在等待受造的人类接近祂。但是现在无知的人依靠上帝藉着自然启示的日子结束了。祂已藉着人子说话。这位人子的复活证明祂是上帝的儿子。上帝藉着祂的儿子要审判这个世界。人类需要悔改,为审判作准备。
给万人。原文中没有“万”字,但保罗再次强调福音呼召的普遍性。
可信的。就是为信心提供依据。
32 众人听见从死里复活的话,就有讥诮他的;又有人说:“我们再听你讲这个吧!”
众人听见。在保罗提出从死里复活的话题之前,听众似乎都恭敬地关注他。死人竟能复活,对于彼古罗学派和斯多亚学派,以及一般希腊人,甚至撒都该人而言,都是不可思议的(参徒23:8;26:8;林前15:35)。当时的世界与现在一样,人们愿意相信灵魂不灭,却不愿意接受身体复活的道理。
有讥诮他的。原文的时态暗示保罗讲到这里,他们就开始嘲笑。“有”可能包括以彼古罗学派和斯多亚学派。
我们再听你讲这个吧。一些人可能真想多听这个重要的话题。但他们似乎再也没有听到这位外邦人使徒的讲话。参腓力斯的态度(徒24:25)。
33 于是保罗从他们当中出去了。
34 但有几个人贴近他,信了主,其中有亚略巴古的官丢尼修,并一个妇人,名叫大马哩,还有别人一同信从。
但。在另一方面,与拒绝保罗信息的人形成了可喜的对比。
贴近他。kallaō(见徒5:13;9:26注释)。保罗的品行和话语有一种吸引力,吸引人来到他面前。有人认为保罗在雅典的演讲是失败的,但是根据他所争取的信徒来看,这样的判断并不公平。
亚略巴古的官丢尼斯。指亚略巴古法院的一名成员(见第19节注释)。至少在过去,这个法院须由德高望重的人组成,比如担任过执政官,年龄在六十岁以上的。所以这位信徒可能是一个比较有名望的人。根据优西比乌斯转述一位哥林多主教的传说(《教会史》第三章4.9,10;第四章.4.23),这位丢尼斯成了雅典的第一任主教。一本潜心编写的专著《天上的等级》托这个人的名字,但要晚得多,可能在第四或者第五世纪。基督教七位护教士的传说把丢尼斯变为法国的圣丹尼斯。
大马哩。可能是Damalis(“小母牛”),这是一个比较普通的希腊名字。没有说明这位女信徒的身份。屈梭多模等人认为她是丢尼斯的妻子,但没有事实的根据。
还有别人一同信从。与帖撒罗尼迦的“许多”(参第4节)和庇哩亚“多有相信的”(第12节)的对比是十分重要的。保罗的书信中没有明确提到雅典。最接近于提到的,可能是“亚该亚遍处的众圣徒”(林后1:1)包括了雅典的基督徒。保罗来到哥林多时,发现听众的知识水准较低,就在传道内容上作了调整。他“定了主意”,在他们“中间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林前2:2)。他将自己的信息集中在基督的十字架上,上帝的灵使他取得了显著的成功。但是在雅典,保罗也是受同一位圣灵引导对哲学家们讲论,让自己的语言适应他们的智力习惯。但如上所述,他没有获得很多信徒,然而一个教会建立起来了。它一直象一座值得尊重的纪念碑,证明福音的大能救人脱离罪恶和试探的奴役,使他们在耶稣基督里获得自由。参《使徒行述》240,2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