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圣经库 > 45罗马书 > 正文

罗马书12--SDA圣经注释

第十二章

提要:1.上帝的慈悲是要感动我们讨上帝喜悦 3.不要看自己过与所当看的 6.各人要守住自己的职分 9.我们要有爱心,并负有许多其他责任 19.不可自己伸冤。

1 所以弟兄们,我以上帝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上帝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侍奉乃是理所当然的。

所以。这里联系到上述上帝包容一切怜恤,也可能联系到以罗11:32—36为高潮的前面的整个论述。信徒既然在基督里因信称义,被接纳为上帝的儿女,恢复了被眷爱和信任的地位,就当过圣洁的生活,与他新的身体相符。保罗在这里表明,因信称义,靠恩得救的道理并不鼓励违背律法,忽视上帝的诫命。反之,称义而追求成圣的信徒会更加乐意顺从,使“律法的义”成就在他身上(罗8:4) 他怀着感激爱主之情,更加热切地理解和实行“上帝的良善,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罗12:2)。

慈悲。表示最温柔的怜悯(见林后1:3),语气比罗11:31的“怜悯”更强。保罗以主最温柔的怜悯作为顺从祂的理由。上帝已显示这么大的怜恤,让祂儿子为罪人舍命,宽恕他们的悖逆,他们应当献身给祂。

劝你们。保罗现在转而论述因信称义道理的实际应用,就是他在罗1---11章所详细解释的。因信称义不单指罪的赦免,而且指过新的生活。它既包括称义,也包括成圣;既包括与上帝和好,也包括生命的改变。上帝的旨意是要使罪人得到完全的恢复,以便适合在祂面前生活。

将身体献上。参路2:22;弗5:27;西1:28。保罗首先呼吁基督徒把身体献给上帝,然后呼吁他们奉献心智和属灵方面的机能(2节)。真正的成圣是要奉献整个灵,智和体(帖前5:23)。要在灵,智,体方面得到均衡的发展,直到完全恢复原先被造时上帝的形象(西3:10)。

心灵的状况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与身体的状况,所以要把体力保持在最健康和富有活力的状态。凡是妨碍体力的任何有害的行为和自私的放纵都会妨碍我们心灵和心智的发展。人类的仇敌深知这个道理,就发明种种试探败坏和削弱人的身体。保罗深知其恶行的后果,就设法让弟兄们摆脱败坏的行为(见罗1:24,26,27;6:19;西3:5,7),帮助新悔改的人过圣洁的生活(见林前5:1,9;6:18;11:21;林后12:21)。所以他呼吁他们把“肢体”献给上帝,作“义的器具”(罗6:13,参林前6:15,19;7:34)。基督徒的身体应当服从理智,而理智则要服从上帝的管理。“经上帝的恩典圣化了的理智的力量,务要在生活中作主”(《先知与君王》489页)。只有这样,信徒才适合‘理所当然的’侍奉上帝(见下面的解释)。

当作活祭。《旧约》仪文制度中的祭牲来自宰杀的动物。基督教的祭则来自活人。基督徒要将自己的身心一切献上侍奉上帝。

是圣洁的。犹太人是不可以用跛脚,瞎眼或有残疾的动物来献祭的(利1:3,10;3:1;22:20;申15:21;17:1;玛1:8)。一切祭牲均须仔细检查。如有任何缺点,就不得使用。同样,基督徒也要将身体的最佳状况献上。他们的一切机能均须保持圣洁,否则他们的奉献不会被上帝所悦纳。

这样的要求并不武断。上帝对于信徒的旨意是要他们完全的恢复。不单他们的智力和灵力,连他们的体力都须经过洁净和加强。所以凡凭着信心服从上帝救法的人,应当高高兴兴地服从祂有关身体健康的命令,把它当作非常重要的事情,否则就会妨碍上帝的工作。

是上帝所喜悦的。(见腓4:18,西3:20;多2:9)。上帝爱世人,甚至将独生子赐下拯救罪人。当人转离自我毁灭的习惯,完全献身于祂时,祂会非常高兴。因为这样做,他们就能让上帝成全祂救我们的慈爱旨意,使他们恢复到他们被造时的完美状况。

乃是理所当然的。意为“合理的”,“属灵的”,“合乎逻辑的”。该词还用在彼前2:2节,意为“属灵的”。

侍奉。该词有礼拜的含义,见来9:1;罗9:4。英译本可能被理解为恰当的事奉,合理的敬拜。但在希腊文中,这是指涉及心灵和理智的侍奉,有别于外表形式上的侍奉。基督徒献身过圣洁的生活就是一种属灵的侍奉。他不再献动物为祭,而是把自己献上,作为一种宗教的责任。彼得曾描述信徒为“圣洁的祭司”,“被建造成为灵宫,……藉着耶稣基督奉献上帝所喜悦的灵祭”(彼前2:5;参证三162页)

本节强调了健康生活的原则。信徒从事属灵的侍奉,是要藉着把圣洁健康的身体,连同心灵奉献给上帝。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让自己的一切服从上帝的旨意,以便在他身上完全恢复上帝的形象。把我们的身体机能保持在最佳状态,是我们的宗教职责。因为基督徒要在身体上荣耀上帝(林前6;20;参林前10:31),体现上帝救人的恩典,以更多的精力投入传扬福音的工作。巴比伦的宫廷就曾从但以理及其同伴身上看到“上帝的良善和基督之爱的例证”(《先知与君王》489页)。他们纯洁的生活以及他们在灵,智,体方面出色的发展,证明了上帝愿意为那些献身遵行祂旨意的人所能成就的事,见但1:12,18。

2 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上帝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

效法。即学别人的样子,见彼前2:14。

世界。原文意为“世代”(见太13:39;24:3注)。故“今世之子”(路16:8;20:34)可以译为“这个世代之子”,基督徒不可仿效时尚,如同以前随从肉体的日子(罗8;12)。反之,他必须因心意更新而完全地改变。

心意更新。在悔改以前,人的理智,即辨别是非的能力,是受肉体的冲动所支配的。他的心称之为“欲心”(西2:18)。但悔改时,心灵就处在上帝之灵的影响之下。于是我们有了“基督的心”(林前2:13—16)。“我就赐给你们一个新心,意思是我将新的灵赐给你”(怀爱伦,《评论与通风》1913.12.18)。提多书3:5把肉体中旧生命的死亡和圣灵里新生命的开始,描述为“重生的洗和圣灵的更新”。信徒在悔改重生时,这种更新变化就开始了,并要继续进行,“在知识上”(西3:10)“肉心却一天新似一天”(林后4:16)。正如内心藉着圣灵的能力而改变,外表的生活也在不断地变化。内心的圣洁会表现在更加圣洁的生活方式上,因为基督的品格越来越完美地再现于信徒身上(见《基督比喻实训》69页)

变化。在太17:2;可9:2中,该词用来描述基督的改变形象。在林后3:18中,该词指信徒变成基督的形象。保罗是在说,基督徒不要效仿转瞬即逝的世俗时尚,而要追求内心深处的改变。成圣既包括在外面摆脱这个世代一切不圣洁的习俗,也包括信徒内心的变化。新约别处把这种变化说成“重生”(约3:3),“复活”(罗6:4,11,13),“新造”(林后5:17;加6:15)。

察验。含有考察和接受之意。包括判断什么是上帝的旨意,并予以接受和实行两方面的过程(参罗2:18;弗5:10;腓1:10)。信徒藉着心意更新得以明白上帝要他做的事。他受到启迪能在邪恶世代所呈现缤纷复杂的途径中间进行选择。他不再有肉心,而是有基督的心,所以乐意遵行上帝的旨意,能识别和理解真理(约7:17)。只有圣灵所更新的心才能正确解释上帝的话。只有蒙赐圣经的圣灵所启发,才能明白圣经(见约16:13,14;林前2:10,11;《善恶之争》297页)。

何为上帝的良善。第二节后半部分可以译为:“可以考察并接受上帝的旨意,以及何为良善,完美,和蒙悦纳的”。钦定本着重刻划上帝的秉性,其他译本则描述祂旨意的内容。他们在意义上相差不大。

3 我凭着所赐我的恩对你们各人说: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要照着上帝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

我凭着所赐给我的恩。保罗凭着担任使徒的资格宣讲上帝的旨意(见罗1:5;15:15,16;林前3:10;15:10;加2:9;弗3:2,7,8)。

对你们各人。保罗用这句话强调他是对罗马教会每一个成员说话,不论职务多高,影响有多大。也许保罗担心罗马的基督徒落入了哥林多很多信徒一样的属灵骄傲的境地(见林前1-5章,林后10:13)。保罗是在哥林多写《罗马书》的。

说。保罗现在叙说心灵获得更新和启迪的实际效果。他先讲到献身和信徒所应有的谦虚和清醒。要正确使用属灵的恩赐促进教会统一的建设。

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保罗警告人不要对自己估计太高。一个人既要了解自己的强处,也要知道自己的弱点,这样他就不会擅自去做上帝没有让他做的事情。(《传道良助》319页,618页)

按着上帝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这是各人衡量自己真正的标准。未经更新而属于肉体的人会用世俗的标准,按照财富,地位和学问来衡量自己。他总是想把自己表现得高过自己的真实状况。但当人有了信心,心灵得到更新以后,信徒就有了识别的能力,了解了自己天赋的实际程度。信心使他有了衡量的新标准,使他据此对自己才能的性质和范围作出准确的判断。他不会估计过高。他认识到自己的信心越大,属灵的影响力就越大。但这不会给他骄傲提供机会。因为他的信心越大,就越深刻地认识到自己需要完全依靠上帝。

看得合乎中道。就是客观,恰如其份的看法。骄傲的心是不可能看得合乎中道的。顺服上帝,心灵更新的直接效果就是谦卑。献身的信徒会认识到,他所拥有的一切属灵恩赐都是出于上帝的恩典,所以他不会对自己作出不恰当的估计。基督徒会以受过启迪的识别力和冷静的判断力评估自己。

4 正如我们一个身子上有好些肢体,肢体也不都是一样的用处。

一个身子。基督徒为什么要谦卑和具有良好判断力的原因是:教会像人的身体一样,是由功能各异的许多肢体组成的。这些功能都是必要和重要的,但并非所有的机能都得到同样的光彩。整个团体的健康和进步有赖于仁爱,合作和互相尊重的精神,每一个人都克尽职守。林前12:12---27充分论述了这个肢体的比喻。

用处。即“功能”,“行为方式”。

5 我们这许多人,在基督里成为一身,互相联络作肢体,也是如此。

在基督里成为一身。正如人体是由许多肢体构成,众多的基督徒也在基督里成为一体。是基督把整个信徒的团体组织和联合起来的。保罗把基督比作身体的头,所有的肢体都服从祂(弗1:22;4:15,16;西1:18)。基督教会的团结意味着信徒的互相信赖。他们都是属于一个身体,同时他们又彼此相依。保罗就这样要信徒们全力合作,各司其职,共谋教会的福利。

6 按我们所得的恩赐,各有不同。或说预言,就当照着信心的程度说预言,

按我们所得的恩赐。(见罗1:11;5:15,16;6:23;11:29;林前7:7;12:4,9,28)。这些恩赐是圣灵赐给信徒的特殊能力,来为教会服务的。这些看上去与生俱来的才能实为圣灵所赐予,增强和洁净的。这些属灵的恩赐是按照上帝的旨意授予的。领受的人没有理由骄傲。他们力量和影响的增加不在于他们自己。

各有不同。保罗按照所得的恩赐,被任命为使徒(见罗12:3)。其他的信徒也按照所得的恩赐被任命为先知,教师,行神迹的,医病的等(林前12;28)。根据上帝的恩典,基督教会的成员被授予各种属灵的能力,以满足弟兄姐妹的不同需要,把福音传给各国各方各民。保罗在林前12章详细论述这个话题(见该处注释)。

或说预言。在圣经中指受圣灵感动说话,不限于预言将来的事。先知可以说到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事(见结7:1;路1:76,77;徒15;32;林前14:13,24,25)。

照着信心的程度。“程度”一词仅在新约此处出现。在希腊之中,这是一个数学术语。这句话与第三节中“照着上帝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相对应。一个基督徒心意更新(2节),有了适宜的判断力(三节)以后,就会恰如其份地评估自己的能力,虚心而积极地用这些才能为上帝服务。上帝赐予这些恩赐正是为此用的(见罗12:3注释)。

7 或作执事,就当专一执事;或作教导的,就当专一教导;

执事。该词在新约中所指基督教会中所有的服务工作(见徒1:17,25;20:24;21:19;罗11:13;林前12:5;林后3:8,9;4:1;5:18;6:3;11:8;弗4:12;提前1:12;提后4:5,11)。有时特指供应物资,照顾肉身需要(徒6:1;11:29译为“供给”;徒12:25;罗15:31;林前16:15;林后8:4;9:1,12,13)。

在本文中保罗讲到各种特别的恩赐,把作执事的同说预言,作教导,作劝化的区别开来,就说明该词特指今世日常事务上的服务,如供应穷人,病人和外人的需要。

就当。蒙召作执事的,应当全心投入。不可轻看照料教会物质需要的工作。它同说预言是一样重要的。在使徒的时代,只有“被圣灵充满,智慧充足的人”才能从事“天天的供给”(徒6:1。3)。可见这项工作在属灵上是多么重要。

或作教导的。在林前12:28中,教师排在使徒和先知之后。他的工作是讲授,教导,宣扬上帝所启示的真理,并将之运用于生活之中。他的特长是思维敏捷,擅于讲解。亚波罗就是因这些特长而大有能力(见徒18:24—28)。蒙上帝恩召担任教师的人不可抱怨自己当不上使徒和先知。也不可觉得自己的工作不够体面,不够重要。根据上帝对于教会的旨意,上帝的灵安排每一位信徒担任最适合于他的工作。所以,信靠基督领导教会的基督徒教师,要全心投入教学工作。保罗还对提摩太说过(提前5:17),传道教导人的长老,“配受加倍的敬奉”。

8 或作劝化的,就当专一劝化;施舍的,就当诚实;治理的,就当殷勤;怜悯人的,就当甘心。

作劝化的。即“劝勉”,“鼓励”,“安慰”。(参罗15:5;林后8:4;腓2:1)。教导主要针对思维,劝化则主要针对心灵。有些人特别能鼓励人行动,并在人痛苦时安慰他。应当谦卑而认真地运用这一恩赐。见太5:4注。

施舍的。指“奉献”,“分享”人的财物(参路3:11;弗4:28)。保罗现在从专职的恩赐转向其他较为普通的恩赐。早期有许多信徒因接受基督教而陷于贫困,需要同道的慷慨支援(见徒2:44,45;罗15:26;林前16:1;加2:10)。

诚实。指“真诚”,“单纯”。哟时指“慷慨”(见林后8:2;9:11,13)。施舍财产给别人应当抱着单纯而不是复杂的动机来做(参弗6:5,西3:22)。不可以有炫耀和自私的目的。这种诚实和慷慨也是圣灵的恩赐。正确使用财富,需要有圣灵的引导(见太6:3;19:21)

治理。即“排在前面的”。该词在新约中指任何处在有权力有影响的位置上的人,不论是在教会中(帖前5:12;提前5:17),还是在家中(提前3:4,5,12),这是一种“治理事的”恩赐。

殷勤。该词在其他地方还译作“急忙”(可6:25;路1:39),“殷勤”(林后7:11;8:16)。担任领导的人需要精力和热情。这些优点是圣灵的恩赐。得到这些优点的基督徒应当全心投入指定给他的工作。

怜悯的人。在这一系列的恩赐中间,保罗显然对施舍财物和善举作了区分。他在这里可能特指怜悯人的种种方式,如“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雅1:27),“医好伤心的人”(赛61:1,参路4:18),探访有病和在监狱中的人(太25:36,39,44)。

甘心。该词原文新约中仅在此出现。不过其形容词形式出现在林后9:7“捐得乐意的人,是上帝所喜爱的”。不管他是安慰伤心的人,还是帮助受苦的人,“怜悯人的”人都应该表显出他是甘心乐意这样做的。高兴而做的善行要比勉强而做可贵得多。耶稣经常被受苦软弱的人所包围,但祂总表显出温柔,仁慈和欢快(见《福山宝训》24页)。

务要以正确的精神,抱着服务于全体人类共同利益的宗旨,发扬保罗所列举的各种恩赐。基督徒不可轻看主所分派他的任何职务。应当忠心履行上帝赋予他人生的职责,以此为他的目标和喜乐。

9 爱人不可虚假;恶要厌恶,善要亲近。

爱人。(见太5:44;林前13:1注释)。保罗讨论了正确运用各种特殊恩赐的问题以后,接着指教信徒运用最大的恩赐和一切真基督教的基本原则----爱。正如同在林前12和13章里一样,保罗用爱来总结有关属灵的讨论。

不可虚假。即“不虚伪”,“真诚”。只有“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的爱才是真正的爱 (林前13:6)。

厌恶。该词原文新约中仅在此出现,意为讨厌某物而离开它。真正的爱决不包庇他人的恶,不管他是多么亲近。爱的目标始终是主持正义,与邪恶作斗争。以利对于悖逆儿子的爱缺乏这种真诚性。如果他的爱是真诚的。就会纠正儿子的罪恶倾向。但是圣经记录了盲目溺爱,而非真爱的不幸后果(见利10:1,2;《先祖与先知》361页;撒上3:13;4:11,18---22;《先祖与先知》575---579)。

亲近。即接近(见太19:5;徒8:29)。

10 爱弟兄,要彼此亲热;恭敬人,要彼此推让。

爱弟兄。该词表述基督教会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见该词用与帖前4:9;来13:1;彼前1:22;彼后1:7)。保罗的意思是,信徒对弟兄的爱,应有一种亲人之间特别温暖的感情。

彼此亲热。该词表达亲人之间非常温暖的爱。正好用来描述基督教会里的弟兄情谊。信徒们应当彼此亲热,就象同胞的兄弟姐妹(参可3:35)。

推让。希腊原文意为“走在前面为领导”。恭敬人,要彼此推让。有好几种解释。如“互相争着尊敬别人”,“急于互相尊敬”等。腓2:3有类似的论述,有助于这节经文的正确解释。“要存心歉、谦卑,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真正爱心的结果是不求自己的荣耀和地位,而是甘心尊重别人。凡以真爱为动机的基督徒必乐意尊重别人,而不是受别人尊重。没有人为自己图得荣誉,人人都乐于对同道表现恭敬。

11 殷勤不可懒惰。要心里火热,常常服侍主。

殷勤。见本章8节。保罗在这里不是指世俗的事务,而是属灵的热情和活力。基督徒不可时冷时热,而当全心全意事奉上帝(西3:23)。这种恒久的热情是基督徒真爱的结果,因为是基督的爱激励着祂的门徒(林后5:13,14)。在上帝的国里,没有懒汉的位置(见《给传道人的证言》183,184页)。他们缺乏热情,表明他们自私和没有爱。他们没有受到基督之爱和牺牲的充分感召,全力以赴地与主一同从罪恶的狂澜中拯救罪人。

懒惰。该词在七十士译本的箴言中经常出现(见箴20:4章)。在主耶稣论才干的比喻中,这个词用来指恶仆人(太25:26)。

心里。保罗这里可能指圣灵感动之下的心。勤劳献身的信徒会感到履行基督徒的职责,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苦差使,而是一件令人高兴,充满活力的事情。他心里火热,急于要到任何可以行善的地方去。他效法基督,深爱堕落的人类,从服务同胞中得到最大的满足。他象主一样,获得别人所“不知道的”供养,因为他的食物就是遵行差他来者的旨意,“作成他的工”(约4:32---34)。

火热。原文意为“煮沸”。徒18:25说亚波罗“心理火热”。热心的基督徒始终对上帝的圣工保持高度的兴趣。他的热心使他在众人面前极有能力(徒18:25,28),并从上帝那里获得力量。使徒约翰是一个“大有能力的传道人,热心而且极其诚恳,……他教训中所表现出的热枕,使他能接近各色各样的人”《使徒行述》546页。

服侍主。信徒若认识到,不论他从事什么服务工作,他都使“给主作的,不是给人作的”(西3:23,24;参弗6:5-8)。他心中自然就产生了热情。

12 在指望中要喜乐,在患难中要忍耐,祷告要恒切。

在指望中要喜乐。本节三条劝戒言简意赅。保罗在本章8节中提出要“甘心”。在罗5:2中他讲到“欢欢喜喜盼望上帝的荣耀”。罗8:20---25解释了作为欢乐理由的基督徒的盼望。这种盼望能使基督徒透过眼前的黑暗和困难看到那看不见的永恒事物(林后4:17,18)。林前13:7指出,盼望象其他许多基督徒的美德一样,来源于爱心这个基本的美德。爱是“凡是盼望”。

忍耐。(见罗5:3注)。前一节所说的热心不久遭遇反对和困难。但基督徒面前有上帝荣耀的盼望,所以他既不埋怨上帝,也不怨恨迫害他的人。尽管有种种试炼,他仍坚守岗位。基督就是这种忍耐的完美范例。祂在更困难的环境下,忍受的痛苦远超过祂的门徒日后所经受的。在保罗所处的教会困难时期,特别需要忍耐的美德。使徒切身体会到为基督的缘故所要遭遇的苦难是很严厉的(见罗8:35;林后1:4;帖前1:6;3:3—7;帖后1:4---6)。林前13:7也指出了爱心和忍耐的联系。爱是“凡是忍耐”。

恒切。即“坚持不懈”。该词在别处译为“伺候”(可3:9;徒10:7)“特管”。(罗13:6)。基督徒只有不断地与上帝交往,才有力量和勇气忍受他必经的苦难(见徒1:14;6:4;西4:2)。要经常思念上面的事(西3:2)。要以上帝的旨意和荣耀为权衡每一举动和愿望,这样就能在挑衅和反对面前保持忍耐。上帝还会赐圣灵给那些恒切盼望祂同在的人(见约16:23,24;徒1:14;2:4)。圣灵则带来“爱”(参罗12:9),“喜乐”(罗12:12)“忍耐”,和“节制”,即“自制”(加5:22,23)。

13 圣徒缺乏要帮补;客要一味地款待。

圣徒。“信徒一家的人”,应受到特别的关照(加6:10)。

帮补。原意为“参予”,“分享”。参该词原文用于罗15:27;腓4:15;提前5:22;来13:16;彼前4:13。保罗的意思是,基督徒应当体谅同道的困难,把他们的缺乏当成自己的缺乏,并乐意帮助不幸的人。这不仅仅是一种补助,而是爱心原则的具体应用(罗12:9)。保罗曾身体力行,时常筹款帮助困难的信徒(见罗15:25,26;林前16:1;林后8:1---7;9:2—5;加2:10)。

一味地。原文意为“追随”。参该词原文用于林前14:1;帖前5:15;来12:14;彼前3:11。该词的含义似乎是:基督徒不仅要款待客人,而且要热情款待。

款待。原文意为“爱客人”即“招待客人”。好客素来被认为是基督徒的重要美德之一(见提前3:2;多1:8;来13:2;彼前4:9),当时许多信徒到处流浪,遭受迫害,所以这一点更显重要。许多基督徒被赶离家园,不得不栖身于同道家中(见徒8:1;26:1)。信徒彼此款待主要是由于分布广泛的早期基督徒团结在一起的凝聚力。

14 逼迫你们的,要给他们祝福;只要祝福,不可咒诅。

逼迫。原文为恶意的“追随”,本章13节译为“一味地”。基督徒要“一味地”款待弟兄,祝福“逼迫”(追逐)他们的恶人。保罗的这个观点在本章17—21节中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基督徒有责任爱他的仇敌,以善胜恶。只有心意经圣灵更新,爱人“没有虚假”的信徒,才能履行这个义务。

15 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

与喜乐的人要同乐。在任何环境下所表显的同情,乃是真实爱心的确凿证据。本节所提到的两种同情,前者较难理解。同情伤心的人似乎较为容易和自然一些,但是只有高尚的人才会以别人的成功和喜乐为乐。与这些美德相反的是嫉妒别人的幸运,对别人的不幸却幸灾乐祸。这种自私的表现是未悔改之心的自然倾向。在林前12:26,27中保罗把教友之间的同情比作肢体之间的体谅。耶稣曾在拉撒路的墓前哀哭同情(约11:35,《历代愿望》533页)。连最不配的罪人得救,祂也要高兴(见路15:5—7,10,23,24,32;犹24)。

16 要彼此同心;不要志气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人:或作事);不要自以为聪明。

要彼此同心。每一个基督徒都应体谅同道的感情和愿望,与他们同心同德(见罗15:5;林后13:11;腓2:2;4:2)。基督徒之间应始终弥漫着来自共同目标和盼望的和谐气氛。

不要志气高大。即“不可自高”(罗11:20)“目中无人”。“不自夸,不张狂”(林前13:4)。只要有人心高气傲,就不可能继续爱的和谐,因为存在个人的野心,骄傲和轻视别人。

俯就。该动词还出现在加2:13,和彼后3:17中,指“随波逐流”,“屈从”等。

卑微的人。希腊原文既能指卑微的人,也能指卑微的事。表示“卑微”的希腊原文在新约别处均是指人,所以保罗在这里不可能指卑微的责任或任务。不管他指什么,重点在“卑微”。

早期教会的信徒大多是穷人。少数富有的信徒就有可能看不起卑微的弟兄(见雅2:1-9)。信徒若缺乏爱心和同情,就不可能“彼此同心”。所以基督徒要以耶稣的心为心。祂虽是神,却没有“志气高大”,“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象”,以便与有罪卑微的人类交往,帮助他们得救(腓2:5-8)。上帝的儿子既然愿意为爱堕落的人类而屈尊,感恩的基督徒岂不更当谦卑地与同胞交往(见《传道良助》330-336)。见雅1:9,10注。

不要自以为聪明。(参罗11:25注释)。这种骄傲的看法是与基督的爱相违的,因为它看不起别人的意见,甚至蔑视上帝的劝勉。所以以赛亚警告说:“祸哉!那些自以为有智慧,自看为通达的人”(赛5:21;参箴3:7)。凡心意更新的基督徒不会自以为有超人的水平和见解,而不接受别人的意见。相反,他会凭着爱心和谦卑之情尊重同道的见解,敞开心怀,虚心受教。他乐意承认自己的局限和不足,而向别人学习。

17 不要以恶报恶;众人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

不要以恶报恶。这条原则见太5:38---48注。爱心是以德报怨,努力给别人带来福气,而不是毁灭(见罗12:14;林前13:5,6;帖前5:15;彼前3:9)。

留心去作。意为“事先想到”。

众人以为美的事。原文意为“好事”,“高尚的事”,“正确的事”。保罗可能引用了七十士译本的箴3:3。为了消除敌意,基督徒务要慎重考虑自己的行为,使他的坦诚义举不仅在上帝面前无可指责,在众人眼中也看为美。一个未普及之事业的追随者,为了使别人信服他所传信息的真实和优越,必须始终注意自己的行为无可指责。他们决不可给怀疑和攻击有可乘之机。凡希望自己的光照在人前,让别人看见他们的好行为就归荣耀于天父的基督徒,决不可从事会令人起疑心的活动,使自己和整个基督教的名声受损。

在责任和良心的要求面前,保罗从来不怕遭人反对。但他在这里劝戒基督徒要谨慎行事,不可无端引起别人的敌意。这不仅出于爱心,而且出于实用的目的。我们不可能既在劝服人,同时又在别人作对。

18 若是能行,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

尽力。本节显然与上节联系在一起。就基督而言,祂要尽力维持和睦。但有时坚持原则会引起别人的反对,所以保罗加了一句“若是能行”。保罗自己就经常处在斗争之中。他的人生表明不可能始终维持和平。在撒旦掌权的世界中,基督的战士不要指望凡事平安。但是基督徒要注意:任何时候都不可因他的过错而破坏和睦。

19 亲爱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宁可让步,听凭主怒(或作“让人发怒“);因为经上记着:“主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亲爱的弟兄。(见罗1:7;9:25;11:28;16:12;弗1:6等,及林前10:14;林后7:1;12:19;腓4:1等)。

不要自己伸冤。原文语序为:不要复仇,亲爱的。

听凭主怒。因为“伸冤在我,我必报应”。“听凭”意为让上帝来发怒伸冤。基督徒永远不要设法报复那些亏负他们的人。要把这件事交给上帝。只有全智大爱,完美无暇的上帝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对作恶的人进行公正的处罚。保罗在弗4:27中阐述了这个劝戒的用语和理念。他说,如果我们自己伸冤,就会“给魔鬼留地步”。充满报复念头的人使撒但有机会煽起苦毒和怨恨之情,而我们本应培育圣灵的果子——仁爱,喜乐,和平和忍耐的(加5:22)。

关于本节,还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让时间和空间冷却你的仇恨”。另一种是:“任凭你的对手发怒”。但这两种解释与原文及上下文均不符合。

经上记着。经文引自申32:35。参来10:30。在《申命记》中,这是对上帝子民的警告。在希伯来书中,这是针对背道的。但在这里保罗引用这句话安慰遭受不公正迫害的上帝子民。到了一定的时候,上帝就会为他们伸冤,“上帝的选民昼夜呼吁祂”,祂“岂不终久给他们伸冤吗?”(路18:7;参申32:40-43:帖后1:6-10,启6:9-11)。

伸冤。原文指“报仇”,“惩处”(参徒7:24;林后7:12;彼前2:14)。这里指上帝伸张正义,不含个人复仇的概念,完全公正地对待各方。在上帝伸冤的日子,恶人要承受他们自愿悖逆的必然后果。他们悖逆的生活置自己于不同上帝和谐的位置,上帝的显现对于他们犹如烈火(帖后1:6—10;启6:15—17)。“尽管上度帝是爱,祂的荣光仍必消灭他们”(《历代愿望》746页)。

20 所以,“你的仇敌若饿了,就给他吃,若渴了,就给他喝;因为你这样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

你的仇敌若饿了。经文引自箴25:21,22。

炭火。见箴25:22注释。仁慈是基督徒对付敌人最好的手段。新旧约圣经所说把炭火推在敌人头上指的是爱的举动,而不是怨恨。箴25:22最后的话,保罗没有引用:“耶和华也必赏赐你”。即报赏你对敌人的善行。以下的话总结了本节的含义:“你不可为恶所胜,反要以善胜恶。”

21 你不可为恶所胜,反要以善胜恶。

你不可为恶所胜。实施复仇是软弱而不是刚强的表现。凡是发脾气,放弃基督徒仁爱自制原则的人必遭失败。但是凡抑制报复的念头,把所受的委屈变成表显仁慈之机会的人,必能战胜自我和邪恶的势力。这种行为不仅更加高尚而且更有效果,能使敌意消除,还能赢得人心(参箴15:1)。上帝并没有对罪人实施他们早就该受的惩处,而是用仁爱和怜恤征服他们。是上帝的恩慈,宽容和忍耐引人悔改(罗2:4)。正在变成上帝形象的基督徒(罗12:2)。讲通过对仇敌的态度,表显出他的品格一天比一天更象上帝的品格(约壹4:8)。上帝就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