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圣经库 > 47哥林多后书 > 正文

哥林多后书01--SDA圣经注释

第 一 章

提要:3 使徒用上帝在他一切苦难中所赐给他的安慰和帮助,鼓励读者面对苦难,8尤其是他从前在亚细亚所遭遇的危险。12呼吁以他自己的良心和读者的良心共同见证他忠实传扬不变的福音真理,15他解释自己未能到他们那里去,不是出尔反尔,而是因为宽容他们。

1 奉上帝旨意作基督耶稣使徒的保罗和兄弟提摩太,写信给在哥林多上帝的教会,并亚该亚遍处的众圣徒。

  上帝旨意。那些骚扰扰哥林多教会的假使徒是自作主张的。而保罗则是按上帝的旨意被任命为使徒的(参罗1:1;林前1:1)。哥林多人务要认清这点区别,接受保罗为上帝自己的代表。

在几十年时间里,一批有影响力的犹太籍基督徒一直要求外邦人信徒皈依犹太教并遵守仪文律法。这些犹太人显然否认耶路撒冷会议决议的有效性。决议曾规定外邦信徒不必遵守仪文律法(徒15:19,20,28,29)。这派犹太化的信徒曾一度成功地使加拉太教会(加3:1;5:1-7)和亚细亚省的教会(提后1:15)反对保罗。这些犹太化的信徒一贯贬低保罗,因为他没有像十二使徒那样曾亲自跟过基督。他们认为他最多的二等的使徒。早期教会有将使徒分为两类的倾向──跟过基督的和没有跟过基督的。那些亲身跟过耶稣的人通常比没有跟过的人更受尊重。后者的使徒身份是教会所任命的,被认为不及前者。这种分类纯属人意,并没有得到上帝或首批使徒的认可。因此保罗经常认为有必要强调自己是基督所亲自宣召的。在大马士革的路上,他曾面对面与主相见。他曾亲自接受主耶稣基督的教诲(加1:11,12)。他还在悔改后第一次进入耶路撒冷圣殿时,受到耶稣亲自的任命(徒22:21)。由于哥林多的反对派质疑他的使徒身份,保罗就在给哥林多教会的第二封书信中大胆宣称他的使徒身份乃出于上帝的任命(见林后3:1-6;10:1-2;11:1至12:18)。保罗成为使徒既是“上帝的旨意”,犹太化的信徒有什么权力质疑他的权威呢?见林后3:1;11:5;加1:1;2:6注释。

耶稣基督……的。就是耶稣基督所委派,因此是祂的代言人。

使徒。apostolos(见可3:14;徒1:2注释)。保罗的使命是直接从耶稣基督领受的(徒26:16,17;参加1:11,12),所以他是代表基督的使者(林后5:20)。保罗在他的大部分书信中都称自己为使徒,因此他的权威与十二使徒是同等的。他们都是亲眼见过主,并亲自领受过主的训诲(见林前9:1注释)。

  兄弟提摩太。圣经没有称提摩太为使徒。虽然他与保罗在一起将近15年了,但他仍是个年轻人(见徒16:1-3注释;参《使徒行述》184页)。保罗还称提摩太为他的“同工”(罗16:21),或许他还被视为是学生。哥林多教会十分熟悉提摩太(林前16:10;林后1:19)。在其他五封书信中,保罗和提摩太的名字也一起出现在问安中(腓1:1;西1:1;帖前1:1;帖后1:1;门1:1)。保罗称他“因信主做他真儿子的”(提前1:2;参提后1:2)。见林前4:17;16:10注释。

  教会。ekklēsia(见太18:17注释)。保罗称哥林多教会为“上帝的教会”,意为按上帝的旨意所建立的教会,就像保罗“奉上帝旨意”被任命为使徒。哥林多城以学问,财富和邪恶著称(见本卷注释656页)。然而,就是在这个罗马世界最邪恶的地方之一,上帝建立起祂的教会。

亚该亚。罗马人将希腊分为两个行省:亚该亚和马其顿(参徒19:21)。哥林多是亚该亚的首府。亚该亚省包括雅提迦,伯罗奔尼撒,和罗马总督或地方长管的驻地(见本卷注释33页插图)。问安中的“亚该亚遍处的众圣徒”暗示除了哥林多信徒之外,其他地方的信徒也需要给予哥林多教会的劝勉。哥林多信徒要向其他教会转达使徒的问安和信息。

众圣徒。显然当时亚该亚信徒人数众多(见本卷注释33页插图)。圣经特别提到坚革哩教会(罗16:1),毫无疑问还有其他教会。“圣徒”(hagioi,见罗1:7注释),从一开始就用来指那些与世界分别献身归主的基督信徒(见徒9:13)。上帝的子民被称为“信徒”(提前4:12),是因为他们信从基督;被称为“门徒”(徒11:26),是因为他们向基督学习;被称为“仆人”(弗6:6),是因为他们遵从主的吩咐;被称为“儿女”(约壹3:10;参第1节),是因为他们被接纳为上帝家里的人;被称为“圣徒”,因为他们把自己的生命完全奉献给上帝(林前1:2)。

2 愿恩惠、平安从上帝我们的父和主耶稣基督归与你们!

  恩惠平安。见罗1:7注释。保罗所有书信的问候语;在教牧书信中他还加上“怜悯”。恩惠(charis;见约1:14注释)是希腊人常用的问候语,表达了祝愿对方快乐兴旺愿。作为基督徒的问候语,“恩惠”表达了希望对方充分享受上帝的能力和福气。普通的希腊词汇在基督教手中常常产生新的含义(见本注释卷五,106页)。“平安”是犹太人最喜欢用的问候语,祝愿对方获得一切物质和属灵的福气(见赛26:3;太5:9;路1:79;2:14;约14:27注释)。保罗用“恩惠平安”问安,可能想表达希望犹太籍的信徒和外邦籍的信徒团结一致。基督的教会把犹太人和希腊人联合起来。

  上帝的“恩惠”使悔改的罪人得称为义(罗3:24;参多2:11);祂的“平安”使他们的心思意念坚守在基督里面(腓4:7)。

  我们的父。见太6:9注释。

  主耶稣基督。见太1:1;约1:38注释。

3 愿颂赞归与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父上帝,就是发慈悲的父,赐各样安慰的上帝。

  愿颂赞归于……上帝。eulogētos(见太5:3注释)。保罗以赞美上帝开始十分恰当。关于人“颂赞”上帝,见诗63:4注释。

  父。耶稣的教训和服务充分表现了基督称上帝为父的意义。这个称呼体现了“登山宝训”的精神,是主祷文的关键词,也是基督徒弟兄情谊的基础,指引我们宽恕那些得罪我们的人。耶稣的一生,始终意识到上帝为祂的父(见路2:49注释)。祂复活以后,曾提到“我的父,也是你们的父”(约20:17)。人类有时无法理解无限上帝的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和无所不知,但所有的人都可以明白和感激祂为慈爱的父,因祂赐下自己的独生子为罪人生活和受死(约3:16)。人看见耶稣,就是看见和认识了天父(约14:9;参17:3)。

  发慈悲的父。这个词组《新约》中只出现在本节。上帝是慈悲的父,是慈悲的源泉,是一切慈悲的启动者。慈悲不只是慈善和善良。上帝善待所有的人,但祂对那些被罪恶残害需要赦免的人发慈悲。慈悲是上帝品格的显示,代表着上帝的心意。见罗12:1注释。

  安慰。paraklēsis(见太5:4注释)。上帝藉着保惠师圣灵接近人类,满足他们属灵和物质的需要。Paraklēsis常出现在这封书信中。11次为名词形式,18次为动词形式。

4 我们在一切患难中,祂就安慰我们,叫我们能用上帝所赐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样患难的人。

  患难。thlipsis,“压迫”,“压力”,“痛苦”,“折磨”,“烦恼”。来自上帝的“安慰”让使徒能平静地面对林后4:8-11,11:30中所列的患难。

  安慰。parakaleo(动词,见太5:4注释)。藉着圣灵而来(见林后1:3注释)。原文暗示这是不间断的“安慰”。

安慰。名词,不只是忧伤苦难中的安慰,还包括慈爱的天父为祂地上的儿女所作的一切。见太5:4注释。对于基督徒来说,患难在完善品格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参来2:10)。患难和困苦本身并没有能力使我们基督化。事实上,患难给许多人带来痛苦和烦恼。但是上帝会利用患难;凡在患难中得到上帝所赐忍耐的恩典和能力的人就解决了人生的一个重要问题(参来2:10)。参见保罗自己的经历和榜样(见林后4:8-11注释;参林后12: 7-10)。在奢华,世俗的舒适和安逸中更难信从上帝。根据上帝的安排,患难和忧伤能引导我们更加与祂亲近。难道人不应该为患难而赞美上帝,并使患难成为进入上帝国度的踏脚石吗(徒14:22;罗5:3;参雅1:2,3)?

去安慰。经历过患难忧伤,获得从上头来的“安慰”的人,能够同情相同处境的人,并向他们指出天上的父。

5 我们既多受基督的苦楚,就靠基督多得安慰。

  基督的苦楚。既可指为基督的缘故所受的苦楚,也可指基督徒分尝主所受的苦楚。原文结构允许第二种解释,但引发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在什么意义上多受基督的苦楚呢?基督曾问祂的门徒:“我将要喝的杯,你们能喝吗”(太20:22)?彼得也说到我们“与基督一同受苦”(彼前4:13)。基督徒有权利“与祂一同受苦”(腓3:10),“身上常带着耶稣的死”(林后4:10)。根据第一种解释,“基督的苦楚”是指为主的缘故所受的苦。基督曾遭遇反对、藐视、迫害、试炼和贫乏而受苦楚,祂的门徒也要如此。

  但苦难的价值不在于引起苦难的环境,而在于受苦者对待苦难的态度(参林前13:3)。甘愿受苦本身并不是足以证明我们是基督徒。无数毫无怨言地经受试炼痛苦的人并不是上帝的儿女。只有跟从基督才使所受的苦难成为神圣而高贵(见彼前2:20,21)。

  多得。见弗3:20注释。在一切地上的苦难中,保罗都因天上来的“安慰”而非常满足。

安慰。paraklēsis(见第3节注释)。

6 我们受患难呢,是为叫你们得安慰,得拯救;我们得安慰呢,也是为叫你们得安慰;这安慰能叫你们忍受我们所受的那样苦楚。

受患难。保罗所受的患难,以及他受患难时上帝给他的安慰,是为他所争取归向基督的人。况且这种苦难提供了信徒可以效法的忍耐的机会。保罗所受的患难使他更有资格安慰劝勉其他可能有相似经历的人。

是为叫。既指保罗所受的患难,也指他所得的安慰。教会领袖所经历的患难和安慰对于他们所服侍的信徒具有重大的价值。他们勇敢忍耐的榜样鼓舞了信徒(见腓1:13,14)。忍受苦难有利于得救和成圣(罗5:3-5;8:28)。

得安慰。parakaleo(见太5:4注释;参林后1:3,4)。

  7 我们为你们所存的盼望是确定的,因为知道你们既是同受苦楚,也必同得安慰。

  我们为你们所存的盼望。保罗对他们的信心是依据他自己的经历。他在受试炼时既从上帝那里得到安慰,就知道别人在同样的环境中也能得到安慰。这是所有与基督同受苦难之人特权。

  你们既是同受。保罗在4-6节中提到了自己的经历。他所说的安慰只有在患难中才能得到。哥林多信徒显然在某些方面遭遇了与保罗相似的试炼。这样的试炼在早期教会中司空见惯。苦难有利于把所有的真信徒团结在一起,彼此安慰。基督徒期待着为主的缘故遭受迫害(参约16:33)。

  基督徒的坚忍不仅是自我调整的心态。它是上帝的慈爱和恩典运行在献身信徒生命中的结果,是基于上帝过去拯救大能的凭证和试炼时期“安慰”的盼望。在这种时候依靠上帝的经历,为以后的坚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参彼前5:10)。

8 弟兄们,我们不要你们不晓得,我们从前在亚细亚遭遇苦难,被压太重,力不能胜,甚至连活命的指望都绝了;

  遭遇苦难。保罗从阐述对待苦难的一般原则(3-7节),转到他最近在亚细亚所受的具体试炼。学者们提出了保罗心中可能想到的各种经历:

  一. 在以弗所由底米丢所发达的骚乱(徒19:22-41)。但这场骚乱受到了抵制,以致保罗得以幸免于难,因为他的朋友们劝他不要在戏院中公开露面,免得被撕碎。在其他场合,保罗也经常处在死亡的危险中。例如他在路司得曾遭石头打,被认为已经死亡(徒14:19,20)。因此在以弗所的经历很难算这里所说的大受难。有人认为保罗这里所指的是路司得的事件。

  二. 某种致命的疾病。这种推测很难为上下文所证实。

  三. 保罗离开哥林多时犹太人杀害他的阴谋,结果保罗只好改变他的计划(徒20:3;参林前16:9)。

  四. 保罗为哥林多教会的状况而承受的心灵痛苦,特别是自从他第二次访问以后,那次访问使他非常伤心(见本卷注释822页)。还有他在发出《哥林多前书》以后的担心。有人指出,保罗最强烈的措词是用来表达他精神上所受的痛苦的,而不是他肉身的危险和患难。也有人注意到保罗获得哥林多的情况发生变化的消息之后心情的放松(林后7:6,7,13)。虽然用“连活命的指望都绝了”来表示精神的痛苦似乎过分,但有过这种经历的人可以证明,环境给人的心灵所带来的压力,可能使人不想活下去了,除非找到解决的办法。综上所述,指精神痛苦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参《使徒行述》323-325页)。

  被压太重。保罗所强调的不是患难本身,而是患难的强度。保罗有两个目的:一,表示他对哥林多信徒的关注。二,鼓励他们坚忍。

  连活命的指望都绝了。见上面“遭遇苦难”的注释。

9 自己心里也断定是必死的,叫我们不靠自己,只靠叫死人复活的上帝。

  断定。直译为“答案”。保罗曾以为上帝要他很快就离世。他们已经得到死亡的“答案”;关于他们命运问题的回答就是死亡。这个希腊语动词的时态表明,对于冒死经历的生动回忆,使他所写的更为逼真。

  叫我们不靠自己。保罗最近的经历,使他对这个教训产生深刻的印象。当他求上帝除掉他“肉体上的刺”(林后12:7-10)时,他明白了这同样的真理。保罗学会了依靠他从上帝那里所得的“安慰”(见林后1:4注释)。

  所有的人都有依靠自己的强烈倾向。这种倾向是最难克服的。保罗在克服它之前“断定是必死的”,遭遇“肉体上的刺”。以色列人从出埃及到迦南的经历是要给他们这个基本的教训。上帝常常让祂的子民陷入绝境,为了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缺欠,从而信靠并寄希望于祂的丰盛。

  试炼是基督徒的必经之路(徒14:22),为人类的得救所必需,为使人学会完全依靠基督。在基督徒的日常生活中,信靠上帝乃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人们往往在火窑里才学会与上帝的儿子同行(见但3:25)。只有那些“饥渴”追慕上帝之事的人才能得“饱足”(见太5:6注释)。需要感始终是领受上天恩赐的前提(见本注释卷五209页;见可1:44;路7:41注释)。

  叫死人复活。关于保罗对复活把握的论述,见林前15:12-23,51-55;帖前4:16,17。

10 祂曾救我们脱离那极大的死亡,现在仍要救我们,并且我们指望他将来还要救我们。

  那极大的死亡。或“非常可怕的死亡”。“救”在这里出现了三次,是本节的关键字。拯救对保罗有着现实的意义(见11:23-28),因此他予以强调。

  祂将来还要救。保罗在第8节所说的危险还没有完全解除。他可能意识到在福音工作中苦难会接踵而来。过去的拯救使我们对将来的拯救有了信心。基督徒的安全感来自于信任上帝的应许,以及过去这些应许实现的个人经验。

11 你们以祈祷帮助我们,好叫许多人为我们谢恩,就是为我们因许多人所得的恩。

  帮助我们。哥林多信徒通过祈祷配合保罗的传道工作。保罗坚信代祷对于他自己(罗1:9;弗1:16;腓1:4等)和别人(罗15:30;帖前5:25;帖后3:1)的价值。保罗非常重视上帝子民的同心祷告。

  许多人。这是一个形象的习语,直译为“许多脸”。保罗也许想到许多人为他而向上帝仰脸。祈祷和感恩的精神反映在脸上。他回顾自己所经历的苦难和试炼,认识到是上帝的手拯救他脱离死亡,并看到无数人在施恩的宝座前仰脸在为他代祷。

保罗邀请教会的信徒为上帝所指定服务他们属灵需要的人同心祈祷。这些领袖的岗位往往是最危险的。他们的责任重大,他们的问题也很多。教会要关心保护他们的灵性和身体。传道人也要体验羊群的爱戴。所以保罗希望他所服务的人为他代祷。伟大的力量来自同情和祷告的支持。保罗不是单独一人祷求上帝的帮助。现在他不能独享其乐。他希望别人分享所临到他的福气。

  所得的恩。就是回应同心祈祷的福气。保罗无疑是指自己得救脱离死亡的危险(第8节)。

12 我们所夸的是自己的良心,见证我们凭着上帝的圣洁和诚实;在世为人不靠人的聪明,乃靠上帝的恩惠,向你们更是这样。

  自己的良心。保罗现在开始讨论他最近和哥林多教会的关系。他已提出要他们代祷的权利(11节),现在他声明,他过去或现在的行为表明,他没有放弃这项权利。他的良心可以完全为他作证。保罗曾多次提到他良心的见证(见徒23:1;24:16;罗9:1)。保罗曾说他要访问哥林多,后来他改变了行程(见林后1:15),有些哥林多信徒指责他出尔反尔,缺乏诚意。但他在上帝面前,在外邦人面前,特别是在哥林多人面前是问心无愧的。

  凭着上帝的圣洁。钦定本为“凭着上帝的纯朴”。保罗的态度是他毫无保留地顺服上帝旨意的结果。

  为人。anastrephō,直译为“转回”,即转到这边又转到那边,故有“为人”,“生活”之意。它有不同的译法,anastrephō在弗2:3;提前3:15;来13:18;彼前1:17;彼后2:18中指“为人”。其名词形式anastrophē意为“生活方式”,“行为”,“举止”(见加1:13;弗4:22;雅3:13;彼后3:11等)。古英文中的conversation意为“举止”,“生活方式”。Conversation在现代指话题从一个人转到另一个人身上。

没有什么比清洁的良心更能使一个人在苦难中坚定不移。如果一个人的良心不断地告诉他麻烦是自找的,他的痛苦以会大大加增。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见彼前2:12,19,20。“无亏的良心”支撑了保罗度过难关,先是在耶路撒冷(徒23:1),后是在凯撒利亚(参24:16)。只有当“圣灵与我们的心同证我们是上帝的儿女”(罗8:16)时,我们道德的身量才会长高。确信自己蒙上帝所悦纳,并在上帝面前坚定站立,是永远喜乐的唯一基础。

人的聪明。见罗7:24;林后10:2注释;参林前9:27注释。保罗的生活和工作完全处在属灵的气氛中,不受世俗的动机所影响。“人的聪明”是未悔改之人的聪明。这些人不受上帝圣灵的影响。人类智慧可能显得很深奥,但却是虚伪的。

  向你们更是这样。保罗曾经给哥林多信徒充分的机会观察上帝的恩典在他生活中的运行。

13 我们现在写给你们的话,并不外乎你们所念的,所认识的,我也盼望你们到底还是要认识;

  写给。保罗已经说明了他的诚意。他说,这一点可以从这封信和我们所知道的前面两封信中看出来(见本卷注释822页)。

  所念的,所认识的。anaginōskō … epiginōsko,是一种修辞的方式。Anaginōskō指默读或读出声音;epiginōskō指理解所读的话。保罗的信没有言下之意,没有一语双关。哥林多信徒似乎批评保罗口是心非,说的一件事,指的却是另一件事。保罗声明,他所写的话,除了字面的意思之外,并没有言下之意。提多所带回的报告说明许多哥林多信徒都已经正确地理解了保罗的意思。他们没有误解他的动机。他希望他们不会有别的想法。

14 正如你们已经有几分认识我们,以我们夸口,好象我们在我们主耶稣的日子以你们夸口一样。

有几分。既可指保罗,也可指哥林多信徒。保罗可能是说他们大家对他都只是片面的认识,也可能是说他们中只有一部分人完全认识他。

  认识。(见13节注释)。有一些哥林多信徒认识保罗,也有一些并不认识他。

  以我们夸口。一些哥林多人对于保罗和他的同工们有着神圣的自豪感。当传道人和平信徒彼此信任,以对方为乐时,教会就健康发展。

  以你们夸口。到了末日,保罗所带领的信徒将成了他“所夸的冠冕”(见帖前2:19,20;腓2:16;参来12:2)。当基督显现召聚祂的赎民进入祂国度的日子,传道人与平信徒的喜乐就完全了。如果所有的人都时常想到那一天,怨恨,敌意和误解就决不会发生了。如果大家都指望在上帝面前同乐的一天,基督徒将会表现出多少的仁爱和善意啊!

15 我既然这样深信,就早有意到你们那里去,叫你们再得益处;

既然这样深信。即相信保罗的诚意(见12-14节)。

早。有文本将“早”放在“那里去”之前,意思是保罗打算在去马其顿之前先访问哥林多。

  有意。起先保罗打算从以弗所乘船直接前往哥林多,再往马其顿,然后回到哥林多,接着上耶路撒冷。因此他打算在同一行程中两次访问哥林多,(见下面“再”得“益处”的解释),只去马其顿一次。这意味着他要用更多的时间与哥林多教会相处。后来他因23节中所提到的原因,放弃了两次访问哥林多教会的计划。

  再得。不很清楚保罗究竟是认为他第一次访问哥林多是让他们先得“益处”,而这回的两次访问是要让他们“再得”益处,还是认为他现在所取消的巡回就是指他第一次的和第二次的访问。

  益处。charis(“恩惠”或“宠爱”)。有文本为chara(“喜悦”或“快乐”)。保罗已经通知哥林多信徒他计划的改变(林前16:5,6)。哥林多反对他的人趁机说他反复不定,忽是忽非(林后1:17)。由于他们对保罗怀有恶意并企图诋毁他,所以就抓着这个站不住脚的理由。

16 也要从你们那里经过,往马其顿去,再从马其顿回到你们那里,叫你们给我送行往犹太去。

  送行往。propempo,“送行”,“陪伴”,“护送”。 Propempo在徒15:3;20:38;21:5;罗15:24;林前16:6,11中有不同的译法。保罗希望哥林多教会的代表能够陪同他从哥林多到耶路撒冷,至少能送上一程。这将进一步表达他们对这位基督的使徒,就是他们属灵父亲的敬爱。哥林多教会的代表中至少有一部分人将全程陪同保罗到耶路撒冷,护送他们从当地所募集的捐款(见徒24:17;林前16:1-4)。

17 我有此意,岂是反复不定吗?我所起的意,岂是从情欲起的,叫我忽是忽非吗?

  反复不定。elaphria。保罗当初承诺的时候(15节),他是衷心希望实现的。他改变计划不是因为他反复不定,而是为了他们的益处(见林后1:23;2:1-4)。现在保罗为计划的改变作出解释和辩护,来驳斥反对他的人。在哥林多显然有人说保罗根本不打算直接从以弗所到哥林多来。况且保罗至今还没有亲自对他们作解释。反对他的人就抓住这个机会指控保罗出尔反尔,不讲信用。

  从情欲起的。保罗的决定难道是出于私心吗?他制定计划难道像世人一样吗?他难道会为了自己的利益随意改变他的计划吗?

  忽是忽非。难道保罗只是说说而已,根本就没有打算访问哥林多吗?难道他口是心非吗?难道他出尔反尔吗?难道保罗真的反复无常,不讲信用吗?保罗断然予以否认。他计划中的两次访问没有成行,不是因为他反复无常,而是因为他们的失信和保罗不希望严厉地对待他们。见太5:37注释;参雅5:12。

18 我指着信实的上帝说,我们向你们所传的道,并没有是而又非的。

  指着信实的上帝。保罗求上帝证明他声明的真实性。他们争论的焦点是承诺的实现问题。保罗作为上帝的代表,怎么能一方面宣扬上帝和祂的应许不变性,一方面又言行不一呢?正如上帝是信实的,保罗对待他们也是信实的。一个宣讲上帝应许必然实现的人,决不会口是心非。

  向你们所传的道。可能指保罗访问他们的承诺。

19 因为我和西拉并提摩太,在你们中间所传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总没有是而又非的,在祂只有一是。

西拉并提摩太。见徒18:5注释。

在你们中间所传。见徒18:1-18。

  上帝的儿子。见路1:35注释。

  在祂只有一是。福音的信息是明确而肯定的,决不含糊的。

20 上帝的应许,不论有多少,在基督都是是的。所以藉着祂也都是实在(“实在”原文作“阿们”)的,叫上帝因我们得荣耀。

  上帝的应许,不论有多少。上帝的应许是可靠的。

  在基督都是的。就是藉着基督。上帝的所有的应许都在基督里实现并成全了。因而祂成了上帝向祖先所发一切应许可靠性的确据。参徒3:20,21;罗15:8。基督徒的信仰是绝对可靠的。

  实在(“实在”原文作“阿门”)。意为真实可靠(见太5:18;约1:51注释)。该词重复了“是”(见林后1:17,18注释)的概念。它不是启3:14中的称呼。有人依据原文结构认为保罗这里的“阿门”是基督徒对基督教信仰永恒真理的肯定。

因我们。藉着基督,这些应许被证明是可靠的。藉着祂的子民这些应许被证明为有效的。上帝的名特别藉着保罗的生活和工作而得到了荣耀。保罗既然在宣扬上帝藉着基督所确立的可靠应许,就不可发出言不由衷的承诺。

基督徒既跟随他们主的脚踪,他们就会坚定不移地服从上帝,投身于祂在地上的圣工。基督徒的经验决不会使人朝三暮四。保罗有时会改变他的计划,但他这样作的时候,决不会动摇他对于上帝相他所显示的原则和责任的忠诚。

叫上帝……得荣耀。保罗的一切辛劳都是为了荣耀上帝,推进祂的国度。见罗3:24注释。

21 那在基督里坚固我们和你们,并且膏我们的就是上帝。

  坚固。上帝坚固了保罗和哥林多信徒作基督徒立场。保罗曾作为上帝的使者坚固了他们。有人指控保罗摇摆多变;这样的人能坚固别人吗?但是保罗没有什么功劳可称,因为他和信徒都是上帝所坚固的。

  膏。chrio,是“基督”一词的动词形式(见太1:1注释)。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基督徒在悔改受洗的时候,都藉着圣灵的倾降,而被膏献身于上帝的。保罗可能是指他自己特别献身于福音工作。但是这里的上下文似乎是泛指所有真基督徒的受膏。圣灵的膏油使凡像保罗一样受膏的人有资格和能力完成他们的工作。

22 祂又用印印了我们,并赐圣灵在我们心里作凭据(原文作“质”)。

  印了。sphragizo,“盖印”,“印证”,“证实”。印章是用来证明盖印文件真实性的。上帝在人身上盖“印”,就是承认他们为祂的儿女,在基督里坚固并献身为祂服务(21节)。见结9:4;约6:27;弗1:13;4:30;启7:2,3;14:1注释。

  凭据。arrabōn,“定金”与希伯来词`erabon(“信物”)有联系(见创38:17-20)。该词常在迦南和腓尼基商人中间使用。Arrabōn在纸莎草纸文献中也经常提到,表示购买牛和土地,或娶妻的定金。还表示订婚的戒指。这是一种定金,是按承诺支付全额的保证,由此而确认了交易。支付定金的方式与全额支付相同,被视为全额支付的组成部分。如果买方不能完成交易,定金就由卖方没收。

  保罗在这里用定金来比喻赐给信徒的圣灵恩赐。这是一种首付,作为他们以后完全继承产业的保证(见弗1:13,14;参罗8:16)。基督徒有权利在悔改的时候坚信他们被接纳为上帝的儿女,并一生持守这种信念(见约壹3:1注释),有权利接受永生的恩赐(见约3:16注释),体验因圣灵居住在心中而带来的品格改变(见罗8:1-4;2:2注释;参约16:7-11)。当人的意愿与上帝的旨意相和谐(见诗40:8注释),当内心渴望在基督耶稣里达到完美的身量(见太5:48;弗4:13,15;彼后3:18注释),当我们每天与救主不间断地同行时,就有喜乐临到,作为全地更新之时更大永恒喜乐的“凭据”。

  保罗和哥林多的真信徒都有过这样的经验(林后1:21)。因此说他出于自私的动机而改变计划的指控(23节;参5-17节)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凭据”不只是保证。保证与凭据的性质是不同。保证的条件一旦得到满足,保证金就得归还。相比之下“凭据”则是义务的一部分。“圣灵的凭据”相当于“圣灵初结的果子”(罗8:23),是世界末日大收成的样品。

  定金是在不能立即完成交易的情况下缴纳的。上帝的儿女与上帝立约,就成为了天国一切福气的继承人(罗8:17;弗1:3-12;约壹3:1,2);而“圣灵的凭据”赐给他们,就是作为这种权利的证据。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已经生活在天国里面(弗2:5,6;腓3:20)。拥有“圣灵的凭据” 的上帝真正儿女,决不会不知道上帝是否已经在基督里接纳了他们,为他们预备好永久的产业(见林后3:16;约壹3:2;5:11注释)。但是全额的支付——实际上进入天国──乃是在将来,以便有足够的时间培养品格,以使上帝的儿女完全准备好进天国。基督徒进入天国的资格或权利在他们因信称义披戴基督公义的那一刻就已经确定了;而实际进入天国则需要终生将基督所赐的义应用在基督徒日常生活问题上(《历代愿望》300页;《给青年人的信息》35页)。

  当圣灵赐下恩典和能力克服罪恶时,基督徒就体验到使他得以进入天国的完全胜利的“凭据”。在地上与基督和同胞的交往是与天上生灵的交往的预尝。只有那些获得“圣灵的凭据”的人才能知道它是什么,和它所带来的喜乐(林前2:11,15)。属灵事物的知识只能来自经验。对于那些缺乏属灵知识的人来说,天国或多或少是不现实的。

23 我呼吁上帝给我的心作见证,我没有往哥林多去是为要宽容你们。

我呼吁上帝给我的心作见证。保罗为他最近的行动(16-22节)辩护之后,现在(1:23至2:4)提出他改变访问哥林多计划的理由,并把他永生的盼望与他即将阐述最近改变计划之理由的真实性联系在一起(见林后1:17注释)。

  宽容你们。他改变计划是考虑到他们的感受和益处。他们很有理由为此而感恩。如果保罗按原计划访问哥林多,他会带着刑杖而去的(林前4:21)。这种推迟使他后来有可能去哥林多平静融洽地住了三个月,不需要进行严厉的训诫。否则的话,是非那样作不可的。

24 我们并不是辖管你们的信心,乃是帮助你们的快乐,因为你们凭信才站立得住。

  辖管你们的信心。哥林多可能把“宽容你们”(23节)误解为保罗要辖管他们。保罗不希望留他们任何口实,说他企图站在上帝的位置上辖制他们。任何人──即便是使徒保罗──也无权管辖人的良心,否则就是篡夺了上帝的威权。与后来教会领袖的高傲相比,保罗是多么的谦卑啊!那些人以使徒的名义,篡夺上帝的权利,辖制人的良心(见《但以理书》第7章补充注释)。现今教会领袖在办理教会事务或征询信徒意见的时候要小心,不要介入人的良心和上帝之间。人人都要为自己的良心和行为直接对上帝负责。

  帮助你们的快乐。保罗作任何事情都是以他们朋友的身份,而不是作他们的主人。

  你们凭信才站立得住。大多数哥林多信徒都是信心坚定的,尽管异教和不满的风暴向教会袭来,动摇她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