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圣经库 > 47哥林多后书 > 正文

哥林多后书04--SDA圣经注释

第 四 章

提要:1保罗说自己真诚,忠心,勤劳地传福音。7 他每天为此忍受的患难与逼迫,促使他赞美上帝的大能,12并增进教会的利益,16 和使徒自己永远的荣耀。

1 我们既然蒙怜悯,受了这职分,就不丧胆,

  这职分。指“新约”的职分。人们因此而摆脱律法“字句”的捆绑(见林后3:6,17注释),将律法的原则刻在心版上(第3节)。这“属灵”的职分(6节),因信“称义”的职分(9节),“新约”的职分(6节),真正“自由”的职分(17节),帮助信徒恢复基督的样式。这荣耀的职分一直支持着信徒和使者们经历一切试炼和患难,更促进了上帝的荣耀。

  丧胆。egkakeo,“疲倦”,“灰心”,“丧志”。保罗十分相信自己信息的真实性和价值。上帝曾大大祝福他的工作。他自己是完全不配的。他曾是一个迫害者和亵渎者。他视自己是罪人中的“罪魁”(提前1:15),但他“蒙了怜悯”。他将自己传福音的职分完全归功于上帝的恩典(林前7:25;15:9,10;加1:15,16;提前1:12-16)。没有什么比诚实地回顾自己的生活更能使人放弃骄傲、狂妄和自负。保罗的悔改和从事福音圣工是出于上帝的恩典(提前1:13,14)。

2 乃将那些暗昧可耻的事弃绝了;不行诡诈,不谬讲上帝的道理,只将真理表明出来,好在上帝面前把自己荐与各人的良心。

可耻的事。aischune。基督徒的职分要求生活和品格光明磊落。人们什么时候怀疑领袖的生活有什么经不起仔细审查的事,他的工作就结束了。对真执事的第一项条件就是完全抛弃所有可能给上帝的圣工带来羞耻的事。真宗教是光明之路,而非黑暗之路(见罗13:12;林前4:5;弗5:8;参约壹1:5),因为它不仅涉及每一行动,更涉及每一动机。

  弃绝。保罗在悔改的时候,弃绝了一切与他的新信仰不一致的做法。他在接受福音执事的使命时,弃绝了反对他的人所随便使用的一切错误的方法。

  不行诡诈。即没有欺骗。保罗决心表里如一(参路20:23)。反对他的人为达目的可以采用一切欺骗的手段。

  谬讲。保罗宣讲完整的真理绝不掺假。给上帝的道掺假包括:将个人的观点说成是有圣经依据的,断章取义,用人的遗传代替“耶和华如此说”,曲解圣经明白的意思为犯罪找借口,用神秘或象征性的方式解释圣经直接的教训以削弱其力量,或把真理与谬论混合起来(见林后11:3;12:16;弗4:14;帖前2:3,4)。

表明。该词在这封书信中以一种或另一种形式多次出现(2:14;3:3;4:10;5:11;11:6等),是隐瞒或狡猾的反义词。真理只要求简单明了的讲述。传道人或自称为基督徒的人决不可使这种明显的真理晦涩不明。

在上帝面前。上帝知道保罗内心的真诚。保罗似乎在呼吁上帝为他现在所写的真理作证。

  把自己荐与。哥林多的反对者称保罗的假使徒(见林后3:1注释)。现在保罗为自己的使徒身份辩护,通过展示他生活和传道工作的某些方面,以向他们举荐自己是一个真使徒。

  良心。有关保罗重视清洁的良心,见徒23:1注释。保罗认为每一个人都有道德判断的能力和与生俱来对道德律法的认识(见罗2:13-15)。领受保罗所“表现”的真理,不仅需要人的理智,也需要人的良知(参约8:9;罗2:15)。

3 如果我们的福音蒙蔽,就是蒙蔽在灭亡的人身上。

  蒙蔽。或“遮盖”,“隐藏”。保罗这里指第3章中的“帕子”(见13-16节)。保罗时代的情形与摩西的时代一样,对许多人而言,真理依然是蒙蔽的。这不是因为福音本身不明确,而是因听福音之人的思想态度。

  灭亡的人。保罗无疑想到哥林多少数坚持随从他们中间假师傅的人。他们有可能悔改。但是只要福音对他们依然蒙蔽,他们就仍处在灭亡之中。对他们而言,只有“帕子”除去,才能得救(见太18:11;路15:4,6,24,31,32;19:10)。

人不能为自己提供光明,但能因闭目不看光明而使自己陷于黑暗之中了。太阳不论多么明亮,瞎子还是看不到它的光明。保罗讲到那些因内心的黑暗而拒绝福音亮光的人。他们自己得为此而负责(见何4:6注释)。有些情况会蒙蔽福音拯救的大能。如在哥林多教会,有些人生活中所表显的结党精神、敌对,争竞,淫乱,骄傲和自私,对他们蒙蔽了福音。明朗的福音必须由开明的心灵来领受(约8:47;约壹4:6)。

对属灵事物的冷漠和非属灵思想的先入之见也象帕子一样(见路21:34;见太6:24-34注释)。地上合法的职业可能使人全神贯注,以致没有时间也没有愿望追求属天的亮光。人们拒绝真理不是因为缺乏证据。他们可能确信成千件证据少得多的事。他们拒绝真理是因为真理谴责了他们,责备了他们的罪恶,使他们良心不安。

4 此等不信之人被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不叫基督荣耀福音的光照着他们。基督本是上帝的像。

  不信。属灵的盲目不只是撒但的责任,也是那些选择“不信”之人的责任。他们已经被带到上帝真理的亮光面前,但他们心灵的反应是盲目而消极的。他们不重视基督教信仰最基本的道理。但他们要为自己负责,因为他们故意转离真理。他们有眼睛却看不见(赛6:9;太13:14,15;约12:40;罗11:8-10)。他们看不出主的仆人有什么佳形美容值得他们羡慕(赛53:2)。

这世界的神。就是撒但。保罗在这里解释为什么荣耀的福音对许多人是蒙蔽的。撒但是有位格的(见太4:1注释)。他不论以什么形式或通过什么媒介出现,我们都必须识破。“这世界的神”这个称呼暗示撒但企图篡夺上帝对这个世界的主权。魔鬼自称是这个世界的神(太4:8,9;约壹5:19)。他曾是地上许多伟大王国和帝国看不见的统治者。他被称为“这世界的神”是因为他的目的就是完全控制这个世界及其居民。他是“这世界的神”,因为世界大部分都在他的控制之下。他在世界大多数居民的心中掌权(参弗2:1,2)。世界服从他的命令,屈从他的诱惑,参与他的阴谋诡计。他是所有罪恶的创始者和策动者,是罪恶的化身。顽梗的罪人要交给撒但(林前5:5;参提前1:20)。他是“这世界的神”,因为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海、陆、空中自然的力量。

  说撒但是“这世界的神”,并不意味着上帝已放弃了世界的主权。撒但的能力和控制权是受严格限制的。只有在全智上帝许可的范围里,撒但才可以在罪恶永远而有效地消灭之前运用他的权力(林前15:24-28;启12:12)。

  心眼。noēmata,“洞察力”。基督和撒但在争夺人心(罗7:23,25;12:2;林后3:14;11:3;腓2:5;4:7,8)。撒但的主要工作就是蒙蔽或弄瞎人的心眼。为此他叫人不学习上帝的道,过度消耗体力精力,使人心绪混乱,用今生的事物充满人的心,使人追求骄傲和自高。

  光。phōtismos,“光照”,“启发”,源于一个表示“发光”,“照亮”的动词。参表示“光”的常用词phōs(见约1:7,9注释)。Phōtismos在这里指福音,要照亮每一颗真诚敞开的心。但许多人虽然有充足的福音亮光照耀在他们黑暗的心灵上,他们依然是盲目的。他们就像在黑暗的房间里的人故意将光明拒之门外。他们使福音的光不能上升到他们生活的高空(见箴4:18)。

  这是光明与黑暗之争。撒但最多只能弄瞎人的心眼。他不能遮暗福音的亮光,却能把人心包围在黑暗之中。即使福音照亮周围所有的人,他也能让帕子蒙住他们的眼睛。

撒但的国度是黑暗的国度(见赛60:2;太8:12;路22:53;彼后2:4;犹6;启16:10),因此魔鬼仇恨福音的亮光。他希望有其他东西代替福音发光,如知识,文化,道德,教育,财富以及人的智慧。他全力以赴地阻挠福音真光的传播。只有福音的真光才能拯救人类(徒4:12)。只有福音才能揭露撒但的阴谋诡计,使人看见从黑暗到光明的道路。见约1:4,5,9,14注释。

照着。保罗在这里是指福音救恩知识的亮光透入人的心中。

  像。eikōn,“形象”。 创1:26的七十士译本用了该词。该词还出现在林前11:7;西1:15;3:10;来10:1中。基督是圣父的真像,因为两者在品格、特征和完美方面都是一样的。父上帝与耶稣相象(约12:45;14:9;腓2:6)。亚当和夏娃原来也是照着上帝的形像造的。救赎计划的目的就是在人身上恢复上帝的形像。

5 我们原不是传自己,乃是传基督耶稣为主,并且自己因耶稣作你们的仆人。

  我们原不是传自己。有人指控保罗传道以自我为中心。他坚决驳斥这一指控。人若以自私的利益为动机,追求人的称赞,企图展示自己的才能,宣扬自己的观点和遗传,以及人的教训,与上帝的道相反,为利益,生计,声望和名誉而传道时,他们就会传自己。

  基督耶稣为主。见太1:1;约1:38注释。传基督就是传永远的福音。

  仆人。douloi,“奴隶”。保罗在其他地方称自己是基督的仆人(罗1:1;腓1:1;参太20:28)。所以他无权辖制上帝的产业。

6 那吩咐光从黑暗里照出来的上帝,已经照在我们心里,叫我们得知上帝荣耀的光显在耶稣基督的面上。

  吩咐光。上帝用一道命令使光产生(见创1:3;诗33:6,9注释)。圣经最初的记载是在完全黑暗之处出现了光(创1:2)。上帝不仅创造了自然界的光,还差遣祂的儿子成为“世界的光”(约8:12)。所有体力,智力,道德和属灵的光都是从众光之父而来的(雅1:17)。祂“披上亮光,如披外袍”(诗104:2)。上帝的本性就是光(雅1:17;参约1:4,5)。见约1:4,5,9,14注释。

  照。lampo,创造太阳照亮世界最初黑暗的主,也用真理的光照亮黑暗的心(诗119:105)。正如上帝口中所说的话给黑暗的世界带来光明,圣经所展示的生命之道,命令天上的光照入黑暗的心灵。这光远非人的能力、技术和智慧所能产生。

  原文动词的形式暗示,保罗可能指他过去悔改的特别经历。那时他看见基督荣耀的形象。基督面上的光照耀他。后来有鳞片从他的眼睛和心头掉了下去(徒9:3-18)。这是基督第一次作为救主和上帝向他显现。他成为一个改变了的人。他心灵中的黑暗被驱散了(徒9:17,18;26:16-18)。

  叫……光。根据本段的原文结构,上帝将光照入人心是为了给人带来光明,使他们认识上帝的荣耀,其目的就是让他们得救。

  在耶稣基督的面上。摩西脸上反映的荣光不久前显在基督脸上(见太17:2;路2:48;约1:14;彼后1:17,18注释)。基督是祂父荣耀的完全展示,是一切神圣美德的化身。其他所有的启示都是部分或不完全的。人在基督面上能看见上帝纯洁完美的荣光。

  保罗承认上帝创造和律法中的荣耀,但他现在看到耶稣基督面上和身上上帝荣耀的完美表现。他的心因此而感服,并决定终身事奉。人只有在耶稣基督里并藉着祂才能与上帝的性情,就是上帝的荣耀有份。

7 我们有这宝贝放在瓦器里,要显明这莫大的能力是出于上帝,不是出于我们。

  这宝贝。就是“得知上帝荣耀的光现在耶稣基督的面上”(第6节)。保罗在7-18节中叙述了这种认识如何给他带来力量,作上帝的“奴仆”,忍受了他传道过程中几乎无法克服的困难。要不是这种认识和能力,软弱人性的器皿就要崩溃(见第1节)。

  瓦器。ostrakinoi,原指用贝壳或烘过的泥制作的容器。这种器皿脆弱易碎,也不美观,只有简单的用途,没有什么价值。这里将人的器皿与上帝永恒的宝贝进行对比。但上帝的计划是让这软弱的瓦器容纳和保存最大的宝贝。传道人和信徒要被称为瓦器,其崇高的目的是为了容纳上帝伟大的宝贝。保罗也有可能想到了古时为了安全而把财宝藏在大瓦罐里的做法。

  人只是存放珠宝的盒子。这珠宝就是基督的义,是赐给每一位信徒的(见太13:45,46注释)。人自己是一无所有的,直到他被天上的财宝所充实。基督所救赎的人都拥有这种财宝。有的人多一些,有的人少一些,根据各人凭着信心对它的领受。对于穿越沙漠的人,水是最宝贵的;对于生活在黑暗中的人,光明是最宝贵的;对于面临死亡的人,生命是最宝贵的。对于必死的人类,福音的宝贝就是生命之水,世界之光,永远的生命。

  出于上帝。人喜欢用贵重的器皿存放自己的财宝。但上帝在实施祂计划的时候,往往拣选最卑微的人,免得他们归功于自己(林前1:28,29)。人把拯救自己或同胞的功劳归于自己并没有什么好处。对于传道人或信徒的生命来说,没有什么比骄傲更大的障碍了。重要的不是器皿本身,而是器皿中所装的东西。传道人和他的信息也是如此。上帝原可委托天使去做祂交托给软弱人类的工作。但祂没有这样做,为了证明救赎的工作不是出于人,而是出于祂自己。器皿或工具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参提后2:19,20)。只有上帝的临格和能力才能确定其价值。哪里有人因强调人的智慧,能力或口才而蒙蔽了上帝的工作,哪里福音的传播就受到阻碍。

8 我们四面受敌,却不被困住;心里作难,却不至失望;

  四面受敌。8-10节有四组对比。一方面说明瓦器的脆弱,另一方面说明无论容器如何脆弱,上帝大能的优越性。见林后1:4注释。每一个基督徒,特别是传道人,都在参加一场大战,就是基督和撒但之间旷日持久的战争(弗6:10-17;启12:7-12,17)。所以他无法躲避试炼和患难(约16:33;徒14:22;启7:14)。然而在患难苦楚中伴随着脆弱之人的成功,表明了上帝大能的存在(罗6:35-39)。因此没有人能夸口,“只夸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十字架”(加6:14)。靠着上帝的恩典得胜的人,能最明显最有效地显示基督。

  却不被困住。保罗不屈不挠的精神,鼓舞了无数基督的使者,在变幻莫测,失望困苦,迫害死亡的环境中,成为忠诚,勇敢,无畏的人。环境不能决定基督徒的心情。他忍耐是因为看到了那不能看见的主,并得到上帝恩典亮光的支持(见来11:27)。

  作难。exaporeo,“处于疑惑之中”。在人看来,保罗经常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但他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会了信靠等候上帝。

  失望。exaporeo,“绝望”,“不知所措”。不论环境多么恶劣,保罗已从经验中学会信靠上帝寻找出路。

9 遭逼迫,却不被丢弃;打倒了,却不至死亡。

  遭逼迫。见太5:10-12;10:17-23;约15:20注释。一个接一个的对比都更加充分地显示了患难和个人危险的严峻。保罗说到被敌对的势力包围,追逐,抓获和打倒,似乎山穷水尽,必死无疑。

  却不被丢弃。保罗和他的同工在一切试炼中体验了基督应许的实现,在生死关头找到了逃生之路(见林前10:13;帖后1:4;来2:18;13:5)。对于处在试炼和迫害中的基督徒来说,一些上帝的真理是非常明显的。他们无论遭遇多大的试炼,都不会无法忍受(申33:25;诗46:1)。基督徒不必灰心。即使被剥夺了地上的一切财产,他们最大的财宝还是安全的,是人和魔鬼所夺不走的(林后4:16;参诗23:3)。基督徒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患难和试炼,只要正确地忍受,都会使他在基督的苦难中与祂有更加密切的交往(腓3:10)。保罗为基督的缘故所受的苦也许比其他基督徒蒙召所受的多。若是这样,保罗就比别人更加理解与耶稣一同受苦的意义。在所有《新约》的作者中,没有别人写下那么多有关十字架和与基督同死的话语。对保罗而言,即使是逼迫,试炼,牺牲,甚至舍命,也都成为光荣的经历,因为它们在基督的苦难中使他与基督的关系更加密切了。

  跟随基督的人要通过苦难达到完美。基督的苦难提供了黑暗的背景,使祂的完美品格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来2:10)。祂的整个人生经历了对自己死。没有什么比这更加清楚地彰显祂和天父对罪人的爱了。同样,基督徒生活中的试炼、患难和失望也提供了背景,彰显神圣忍耐的美,基督化品格的芳香,以及安静地顺服上帝的旨意、坚定地信靠上帝的引导。上帝的光辉就这样反映在基督徒的脸上。基督化的生活始终会遭遇黑暗之君随从者的敌意和憎恨。但上帝的计划并不是要基督徒以受苦本身为荣,也不要他们去招惹敌意和反对,让人注意他们的自我牺牲和勇气。

  打倒了。kataballo,“打倒在地”,如在个人格斗中被打倒。

  不至死亡。保罗似乎多次不仅倒下,而且几乎丧命。他承认多次被“打倒”,但他强调自己“不至死亡”。

10 身上常带着耶稣的死,使耶稣的生也显明在我们身上。

  身上……带着。保罗无疑身上伤痕累累。这是他为基督受苦的无声见证。

  死。保罗经常冒着死亡的危险,所以天天要经历死亡(罗8:36;林前15:31;提后2:11)。保罗用这个比喻表达了他在患难中与基督的亲密关系。这种患难是他经常蒙召去忍受的。这是福音大能给世界的重要证据。犹太派人士没有这样的证据。他们传讲没有生命的律法主义福音来逃避逼迫(见加6:12)。

  耶稣的生也显明在我们身上。保罗身上的伤疤证明他离死亡是多么近;同样他依然活着,雄辩地证明了基督拯救他脱离死亡的能力。保罗的生还证明了基督的能力能救人脱离罪恶,并把他们变成基督的样式(见加2:20)。

11 因为我们这活着的人是常为耶稣被交于死地,使耶稣的生在我们这必死的身上显明出来。

  我们这活着的人。保罗在本节进一步肯定了他在第10节中所说的话。就当时的福音使者而言,生与死总是相距不远的。

  常。该词原文处于强调的位置。保罗的生与死很近(见林前15:29注释)。

  生。基督的传道士虽然经常被交付死地,但他依然活着,因为基督将自己的生命赐给必死必朽的人(约3:36;14:6;约一5:11,12)。

12 这样看来,死是在我们身上发动,生却在你们身上发动。

  保罗现在进一步将生与死进行对比。虽然福音使者经常面临死亡的威胁,但他的目的却是要将生命带给那些注定因罪死亡的人。这里的“生”用于更高的属灵意义。保罗带领的信徒虽然没有经历过像他那样的生死搏斗,上帝却使用他将生命带给他们。基督的能力蕴藏在卑微的瓦器,就是保罗自己的生命中,将新生命分给哥林多人。

13 但我们既有信心,正如经上记着说:‘我因信,所以如此说话。’我们也信,所以也说话。

  信心。即《旧约》的引文所表达的那种信心:“我因信,所以如此说话”。保罗给哥林多人写信,深深相信并诚挚希望他们会听他的劝。

  经上记着说。引自诗116:10。这首诗显然是他的支柱和安慰。保罗和大卫都证明和相信上帝的良善和大爱。他们都经历过试炼、患难和拯救,都能充满把握地说话。与死亡接近并不妨碍活泼的信心所表达的快乐。圣经中所有伟人的生活都闪现这种胜利的精神,喜乐开朗的心情。他们即使是在迫害和损失中也表达对上帝的快乐感恩。所有体验过上帝之爱的基督徒,都在生活中快乐地表达那种爱和能力。表达心中的认识和感受是非常自然和容易的。一个人讲述他所不相信的事,那是伪善者;而他若不肯说出自己信仰,那就是懦夫。

14 自己知道那叫主耶稣复活的,也必叫我们与耶稣一同复活,并且叫我们与你们一同站在祂面前。

  叫主耶稣复活的。保罗曾对哥林多信徒做过详细的解释(见林前15:13-23)。耶稣的复活是所有义人最后复活的绝对保证。

  叫我们……一同复活。保罗对复活的坚定盼望,使他能平静而勇敢地面对死亡。他与基督一同经历了属灵的复活(罗6:4)。这是他将来战胜死亡的保证。他对永生有把握(罗8:11;林前15:12-22;提后4:8)。

  与耶稣。保罗指的是我们主的复活。他觉得自己的复活是很有把握的。耶稣是赎民中首先复活的(启1:5)。赎民包括使徒的所有信徒(林前15:20)。此外在末日基督会叫死人复活(约5:25-29)。

  叫我们一同与你们站在祂面前。与基督一同得胜的人最快乐的时刻也许就是站在父上帝的面前。保罗骄傲地预见到把他的信徒呈献给基督(11:2)。圣经多次提及基督徒被呈献在上帝面前。他们为辩护和称义来到基督的审判台前(罗14:10-12;林后5:10)。在羔羊的婚宴上他们将作为羔羊的新娘被带到上帝面前(启19:7-9),并住在祂面前(启21:3)。

  本节的文字似乎表明,保罗期待在他的主来到之前去世,与复活有份。

15 凡事都是为你们,好叫恩惠因人多越发加增,感谢格外显多,以致荣耀归与上帝。

  凡事。就是保罗作为基督的使者所遭遇的一切事情(7-12节)。参林前3:22,23;提后2:10。

  恩惠……加增。指使罪人得救蒙赎的上帝恩典(约1:14,16,17;徒20:24,32;罗4:16;5:20等)。

  感谢格外显多。保罗预见上帝所得的荣耀将越来越多,因为藉着他的服务而归向基督的人越多,上帝圣名所得的荣耀也就越多(参9:11,12)。正如雨水使土地结出果实,上帝丰盛的恩典也使人有感恩的反应(参弗2:6-8)。这种反应是对上帝良善、恩慈、仁爱和能力的自然承认。感谢赞美上帝,表明人与上帝已恢复了正常的关系。这是福音的主要目的。

16 所以,我们不丧胆。外体虽然毁坏,内心却一天新似一天。

  所以。 将来喜乐和荣耀的前景,使保罗安静耐心地面对他工作中所遇到的试炼与磨难(参来12:2)。福音的使者忍受地上的变迁,因为他们每天活着都像“看见那不能看见的主”(来11:27)。他们坚信将来的荣耀;今生的一切经历都只是增进他们的盼望、喜乐和信心。

  外体。就是身体,人体看得见的部分,会随着生活的磨砺而衰残。在另一方面,“内心”指人经过重生的属灵本性,是上帝的灵所天天更新的(罗7:22;弗3:16;4:24;西3:9,10;彼前3:4)。更新的过程不断进行,使人与上帝联合起来。保罗经常提到这种更新(罗12:2;弗4:23;多3:5)。圣灵工作的一个方面就是不断提供属灵的生命,力量,勇气和信心,使信徒得到更新。

  圣灵在人生命中每天的更新工作,使上帝的形象在人心中得到完全的恢复。虽然外体会随着年岁变老朽坏,但只要一息尚存,内心就会继续在恩典中成长。保罗能平静地看待生活中的试炼,时光的流逝,年龄的衰老,痛苦和患难,以及死亡本身。同时圣灵带给他永生的保证,是在复活之日领受的礼物(提后4:8)。

  每一个基督徒如果不愿使他与上帝的关系变得冷淡和形式化,他每天就都需要得到更新。属灵的更新带来上帝之道的新亮光,恩典的新经历,好与他人分享,以及心灵重新得到洁净。相比之下,未经更新的生命常为与外体有关的事而忧虑,比如吃什么,穿什么,享受什么。见太6:24-34注释。

17 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

至暂。parautika,“暂时”,“立即”。与永恒相比,片刻算不得什么。基督徒一想到永生,就足以忍受任何短暂的痛苦。

很少有人像保罗那样为基督经受那么多的苦难(林后11:23-30)。他走到哪里,苦难就天天跟到哪里。他的苦楚本身是够重的,但与永远的喜乐、将来的荣耀相比,就显得十分短暂。参罗8:18;腓1:29;来2:9,10。

  至轻的苦楚。本采用最高级的词语进行对比,是保罗著作中语气最强的段落之一。使徒在这里将眼前的事与将来的时事,暂时的事与永恒的事,痛苦与荣耀进行对比。

  无比。保罗觉得“极重的荣耀”一词不足以表达他所看到的苦难时期与永恒福乐之间的对比。他又加上一个最高级词语(参约壹3:1)。这个希腊习语也许是他自己发明的。参保罗在罗7:13;林前12:31;林后1:8和加1:13中所用的其他最高级词语。

  苦难能洁净,纯炼和提高品格,从而增进永远的荣耀(诗94:12;赛48:10;来12:5-11;雅1:2-4,12;彼前1:7)。它培养对上帝的信心和依靠(诗34:19;赛63:9;何5:15;拿2:2),发挥感服人心的影响,降伏骄傲,征服自我,常常使信徒的意愿与上帝的旨意完全和谐。它还考验信徒的信心,以及他们的基督徒信仰是否真诚(伯23:10;诗66:10)。它为信心的运用和完善提供机会。信心会越用越强。苦难帮助信徒看清事物的本质,把重要的事摆在首位。苦难就这样造就基督徒配得荣耀。基督徒通过苦难的训练排除了世俗的目标,将更容易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属天的事上(西3:1,2;提后4:5)。苦难置人于困境,摧毁了人的智慧,使人感到无助而需要上帝(诗107:39)。它能洁净人际关系。没有什么比忧愁、试炼和苦难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同胞,并对他们怀有温情。

  荣耀。doxa(见约1:14;罗3:23注释)。

18 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

   保罗现在解释为什么能看清今生苦难真正性质,并视之为暂时的。他的目光注视永恒国度的荣耀(参来12:2)。人所关注的任何对象,将决定人如何忍受试炼,是带着希望和忍耐,还是带着不满和苦毒。前者来自默想永恒世界看不见的事物(腓4:8),和基督的属灵现实;后者来自关注看得见的暂时事物,如财富,快乐和名声(见太6:24-34注释)。我们关注基督的生活和品格,就会变得像祂(参来11:10,26,27,39,40;彼前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