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圣经库 > 49以弗所书 > 正文

以弗所书 04--SDA圣经注释

第 四 章

提要:1保罗关于合一的劝勉,7宣称上帝因此而降下11 将各样的恩赐赏给人,使祂的教会获得 13 教诲,16在基督里长大成人。18 他呼召他们脱离外邦人的罪孽,24穿上新人,25弃绝谎言,29 和污秽的言语。

1 我为主被囚的劝你们:既然蒙召,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

  本节开始了《以弗所书》中所谓的实用部分,尽管使徒并不认为在信仰上教义与实践是分开的。他在阐述论信徒合一的伟大主题时,把理论与实际结合在一起的。但本段特别的勉言涉及基督徒的义务与特权,着眼于他们所领受的恩典和信徒间彼此的责任,强调属灵生活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被囚的。见弗3:1注释。

  行事为人就当与蒙召的恩相称。见弗2:2注释;参弗2:10;5:8;西1:10。我们不可能完全与所蒙的恩召相称,但我们可以继续受上帝的引导。上帝召我们,并不是因为我们相配,因为相配的行为发生在蒙召之后。如果倚靠自己的功劳,没有人能蒙上帝所召。当那位浪子说自己不配称为他父亲的儿子时,所表达的就是所有悔改罪人的信心(路15:19)。以弗所信徒原为外人与客旅,现在得以与上帝以前所拣选的子民合为一体,承受应许,蒙召展示看得见的证据,证明他们奇妙的转变。过基督徒的生活,不仅涉及外表的特别行为,还涉及促成行为的内心状态。

2 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

  谦虚。tapeinophrosunē. 见徒20:19注释。在非基督徒中,“谦虚”的观念没有受到高度的重视。在圣经以外的著作中,tapeinophrosunē及其相关的词语表示心绪的低落,但是基督教把它升华到无私的谦卑。主在教导祂的门徒要负轭的时候,说自己是“心里谦卑”(太11:29)的。凡事谦卑的吩咐对于未悔改的人来说,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它是与人心的一切自然欲念相冲突的。

  温柔。praotēs. 见加5:23;参太5:5注释。该节用了praotēs相应的形容词praüs。温柔的人会受到他人的伤害,经受人生的试炼。这种品格对于教会的合一十分重要,否则教会就会发生分裂。温柔即使在刺激之下也不自持。它与谦虚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忍耐。makrothumia。 见罗2:4;加5:22注释。忍耐的要素就是在任何情况、任何理由下保持耐心。这是上帝在几千年中对待天使与人类犯罪悖逆时所表现出来的品格。它是圣灵的果子之一。圣经中经常用这个词来描述上帝的宽容(罗2:4;提前1:16;彼后3:15)。

用爱心。忍耐只能由爱心表现出来。

宽容。apechō.“容忍”之意。

3 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

  竭力。或“努力”。

  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保罗认为圣灵所赐的这种合一已经存在。他呼吁发扬他所列举的美德而保持这种合一。现在他开始阐述用和平所“联络”的合一的七个方面。

4 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

  身体只有一个。见弗1:23;2:15,16注释。弗4:4-6中有七个“一”。合一是使徒这段经文的主题。肢体虽有许多,身体只有一个(见林前12:12-14注释)。基督徒不是孤独地行走天路。他们属于一个有生命的组织,就是上帝的家。这个组织超越国家,团体,甚至是家庭,成为了基督徒归属的最高对象。

  一个圣灵。就是弗4:3所提的圣灵,是耶稣向尼哥底母推荐的改变人心的能力(约3:5)。基督徒生活中一切的恩赐,果实和美德,都源于圣灵居住在信徒个人生命中和教会里。圣灵驱散了个人生命中的不和谐因素。这种因素使许多人的生活成为真正的战场。不和是圣灵离开的明显标志。

  一个指望。指望源于上帝对人心的吸引。那就是救恩的盼望和主的显现(多2:13)。上帝国度最后实现的盼望,是平安,喜乐,勇敢和喜乐的坚实基础。圣灵印证了这个盼望(参弗1:13,14)。这是“活泼的盼望”(彼前1:3),把信徒统一起来。这个盼望必然会改变信徒的生命,因为“凡向祂有这指望的,就洁净自己”(约壹3:3)。

  你们蒙召。即“你们的蒙召的盼望”。基督徒拥有蒙召的指望。

5 一主,一信,一洗,

  一主。见林前8:6注释。这是忠诚的最高对象。那些完全服从和效忠同一位主的人是不会彼此敌对的。祂是创造和再造之主。一切权柄都属于祂。要完全降服于祂。这种降服也可以成为基督徒最大的喜乐。“我们若遵守祂的诫命,就晓得是认识祂”(约壹2:3)。

  一信。保罗在本节似乎是谈论信仰基督为个人的救主,而不是谈论教义系统(参罗1:5注释)。得救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信(见加2:16注释)。犹太人和外邦人都是藉此(罗3:29,30)加入“身体”(弗4:4)的。

  一洗。水的洗礼象征着死亡与复活,也意味着洁净与分别,公开宣告与基督的身体联合。加入看得见的教会的人,就这样在死亡与复活的形状上与基督联合起来了(罗6:3-5)。

6 一上帝,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

  一上帝,就是众人的父。见林前8:6注释。共有一位父亲乃是合一的源泉。人心所能领悟的最伟大事实是:上帝是值得信赖的父亲,是人类的朋友。历代以来,人类一直盼望在一个似乎不友好的世界里找到归属的对象。

  超乎众人之上。祂是祂家庭主宰。

  贯乎众人之中。上帝是无所不在的(见诗139注释)。

  在众人之内。有文本在“众人”前面加上“你们”或“我们”。不用代词使本句与前面两句并列起来,而并不影响保罗的原意。

7 我们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给各人的恩赐。

  分配给各人的工作个恩赐有着明显的安排和计划(参罗12:6)。每一样恩赐都有助于教会的合一。那些拥有大恩赐的人不能有骄傲,因为对他们的要求更高了;接受较小恩赐的人也不要嫉妒,因为他们要负责开发自己所拥有的恩赐(见《天路》327页;《给青年人的信息》309页;《教会证言》卷二第245页;《教会证言》卷九第37页)。

  弗4:7-13讨论教会内部的不同恩赐。保罗在林前12章中更节全面地论述了不同恩赐的问题。参耶稣论才干的比喻(太25:14-30)。上帝不仅为特殊的目的和场合而赐下不同的超自然能力,也赐给不同的人各种普通的属灵能力。

8 所以经上说:祂升上高天的时候,掳掠了仇敌,将各样的恩赐赏给人。

  所以经上说。引用诗68:18。关于原句的意思,见诗68:18注释和《诗篇》68篇序言。

  升上。保罗把诗人的话用在基督的升天上。他指出基督的升天是衪能把圣灵各样恩赐赐给人的保证(参林前15:12-22注释)。

  掳掠了仇敌。无疑指“掳掠了一群仇敌”。在《诗篇》中可能是指掳掠了以色列国王的仇敌。在本节可能是指那些曾被死亡拘禁,但在基督复活时与衪一同复活的人(太27:51-53;参《早期著作》184,189页;《历代愿望》第786页)。死亡的枷锁打破了;撒但的俘虏已经被基督的大能所拯救。

  赏给。诗68:18希伯来原文和希腊文七十士译本中菌为“受了”。 灵感的作者保罗在本节将诗人的话用在基督胜利升天之后把圣灵的恩赐分给众人的工作上。

9 (既说升上,岂不是先降在地下吗?

  升上……降下。基督的上升说明衪先是降下的(参约3:13)。上帝的儿子不仅降到地上,还进入人类最深的经验,所以衪升到荣耀的宝座就更加光荣了。

  先。有文本无“先”字。

  地下。可能指地球本身,视“地”为“下”的同位语,或者指“阴间”(hadēs,见太11:23注释)。圣经说基督受死时,衪的灵魂曾下到阴间(徒2:31;见《SDA圣经注释》卷五918页)。后者把本节解释为专指基督的死与埋葬。基督的这种蒙羞导致了衪的高升(腓2:5-11)。通过这种体验,衪熟悉了人生的坎坷,甚至是死亡,从而成为一位能体谅人的有效的大祭司(来2:14-18;7:25-27)。

10 那降下的,就是远升诸天之上要充满万有的。)

  那降下的。降得很深,但升得更高(参弗1:10,20-23)。

  诸天之上。可能指上升的高度。犹太人说有七层天;保罗自己曾提到第三层天(林后12:2)。

  充满万有。有人认为使徒这里是指基督的无所不在。基督曾受到人性的限制,但现在衪能以无限的能力与荣耀将恩赐与恩典倾降下来。衪是世界的光,公义的日头,用衪赐生命的光辉照亮每一个黑暗的角落。也有人认为使徒是指基督充满万有,因为衪是身体的头,“充满万有者所充满的”(弗1:23)。人间所有的福惠都来源于衪。

11 祂所赐的,有使徒,有先知,有传福音的,有牧师和教师,

  祂所赐的。希腊文中的“祂”是强调的,意为“祂自己”,就是上文所说的基督。

  使徒。见徒1:2;林前12:28注释。保罗并不是说某些恩赐给予一些人,是为了使他们成为使徒。是那些领受恩赐的人自己献身给教会的。教会不断接受那些作好适当任职准备的人担任服务人员。参罗12:6-8。

  先知。见创20:7;太11:9;林前12:10注释。先知是上帝旨意的解释者。上帝的旨意曾以超自然的方式向他们启示。在弗2:20和3:5中,先知与使徒并列。“先知”不一定指“预测”。先知的讲论也不一定都是预言(徒15:32;林前14:3)。先知的恩赐对于新约时代教会的建立是不可缺少的。它也是上帝所指定赐给余民教会的向导(启19:10)。

  传福音的。euaggelistai.其动词形式是“euaggelizō”(见徒8:4注释)。传福音的人显然不属于某一个地区。他们是到处作见证的。他们或许不拥有使徒的全部权柄(徒21:8;提后4:5)。他们的工作似乎主要针对外邦人,而牧师和教师则主要在当地教会服务。

  可能有人会问:保罗在这里为什么没有提到监督,执事和其他职员的工作呢。保罗在这里显然是指那些为传道而接受圣灵恩赐的人,不是指从事管理工作的人。但他并没有暗示工作有高低之分。这些职位不是相互抵触的。

  牧师和教师。原文的结构暗示保罗指的是一个职位的两个阶段。任何有效的传道工作都是教导人的工作。牧师的传道作用见约21:16;徒20:28-29;彼前5:2,3等。他的教导功能见徒13:1;罗12:7;提前3:2以及其他许多章节。基督自己就是一位伟大的牧人兼教师,牧养和教导衪的羊群。

12 为要成全圣徒,各尽其职,建立基督的身体,

  为要。“目的是”。

  成全。katartismos.“配备”,“完成”,在太4:21中指补网,在加6:1中指挽回被过犯所胜的人。参林前1:10注释。这些恩赐是要“弥补”圣徒,使他们联合起来。上下文暗示“成全”涉及教会所进行的运作和管理。

  各尽其职。包括了教会中的各种职责和服务工作。教会的职员不可凌驾于羊群之上,而要把自己看作仆人。这是恩赐的直接目的。

  建立。“增进”。教会在品格和人数方面都需要增进。

13 直等到我们众人在真道上同归于一,认识上帝的儿子,得以长大成人,满有基督长成的身量,

  直。所提到的职责都是必需的,而且要持续下去,直等到上帝的国度建立。

  等到。“达到”,“获得”。

  同归于一。与“真道”和“认识”相关;就是在基督的真道上合一,并在对衪的认识上合一。真道总是与知识相联系的。

  认识。epignōsis. 即增长了的属灵的知识(见弗1:17注释)。

  成人。“成熟的人”。主要不是指着个人,而是指着教会,即达到组织上的统一,完全和成熟的状态,而不是弗4:14所说的幼稚状态。因为无论个人还是教会,都要以像基督为目标(罗8:29)。拒绝成长比不成熟的罪更大。它是故步自封的结果。

满有基督。见弗1:23;3:19注释;参约1:14,16。只有基督赋有完全的身量,是一个完美的人。我们蒙召要分享这样的性情。教会所有的职能与圣灵的恩赐都是以此为目的的。

身量。hēlikia.“世代”,“人生阶段”,“身材”。本节似乎主要指成熟。参路2:52;12:25。

14 使我们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诡计和欺骗的法术,被一切异教之风摇动,飘来飘去,就随从各样的异端;

小孩子。nēpioi. “婴孩”(见太11:25;罗2:20等)。该词喻指幼稚,而不是天真(参林前3:1;13:11;加4:1,3;来5:13)。主吩咐我们要像“小孩子”( paidia,太18:2-4)那样谦卑和信靠,但不要幼稚而感情用事。赐下恩赐是为了使上帝的子民在属灵上长大成人。一个成年人在心理和生理停止发育是最不幸的事。

中了人的。他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施欺骗。

  诡计。直译为“掷骰子”。异教之风的目的就是要实施欺骗,让一些大意的人中了狡计。这不单是靠碰运气,因为骰子是灌铅作弊的。基督的教导却不是这样。保罗在米利都对以弗所众长老所作的临别赠言中警告他们,“凶暴的豺狼”要进入他们中间(徒20:29)。这样的时候显然已经来到了。按正意教导真理,和诚实地实行真理是一样重要的。

欺骗的法术。panourgia. “欺诈”,“狡猾”(见路20:23;林前3:19)。

异教之风。或“教训之风”。保罗这句话并不是贬低教义或神学,即有关上帝的系统知识,而是警告人防备神学中所常用模糊不清,摸棱两可的方法。他无疑也是指在宗教研究中所常见的无益推测。这两种极端都在教会的生活中制造混乱。

  飘来飘去。直译是“在风浪中飘荡”。信徒的特征不应该是少年人的浮躁不定,而应当是忍耐和坚强(参雅1:6;来13:9)。那些热中于喜新猎奇的人,为教会生活所奠定的基础是很脆弱的。同样,超越正统的神学和哲学推测也会造成不稳定的信念和品格。

15 惟用爱心说诚实话,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

  用爱心。爱心和真理是分不开的。真理不仅要求有正确的观念,也要有仁爱的态度(参加4:16)。然而爱并不意味着忽略罪孽。没有其他使徒比保罗更加坚决地谴责作恶的人了。但当他说诚实话时,内心是充满爱的;爱要求人说诚实话(见弗3:17-19)。

说诚实话。原文含有作诚实人,说诚实话的意思,暗示要顺服真理,而不随从保罗所警告的骗人道理。真诚的精神可以有效地抵制骗人的异教之风(见约3:21;8:44;约壹1:8;约贰4)。

  元首。树木怎样扎根在土壤里吸取营养与水分,上帝的儿女也要向基督里生长,吸取衪的营养和活力。与基督联合既是成长的原因,也是成长的结果。衪既是每一个人的元首,也是教会的元首(林前11:3)。

16 全身都靠祂联络得合式,百节各按各职,照着各体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体渐渐增长,在爱中建立自己。

  联络得合式。参弗2:21。在基督里成长,能保证从衪身上流出来的生命输送到紧密联络的每一个肢体。于是恩赐各异的人就能合作同工了。

各体。强调藉着与元首联合而彼此联络,共同长进(参西2:19)。

功用。energeia.“功效”,“运作”。每一个部位都有重要的功能要发挥。每一个肢体都是工作中的肢体。

彼此相助。肢体之间不断的联结,保证了稳定性和力量。这个复杂的结构通过与元首,即恩典之源的联络成长起来了。

  渐渐增长。供应的源头是元首,然而每一个肢体都有工作要做,以达到增长的目的。这是两方面的增长──教会人数的增长,和个人属灵恩赐方面的增长。

  建立。见弗4:12注释。

17 所以我说,且在主里确实地说,你们行事不要再象外邦人存虚妄的心行事。

  在主里确实地说。保罗以下的劝勉,是以基督是教会的元首和过公义生活的力量源泉为前提的。保罗所发表的,不只是他个人的意见。他对自己的教诲深有体会。类似的肯定语气见徒20:26;罗1:9;林后1:23;加5:3;腓1:8和帖前2:5。

  行事。见弗2:2,10注释。

  外邦人。有文本为“其他外邦人”。保罗劝信徒要与外邦人有区别。以弗所信徒本来是外邦人,但现在属于“上帝的以色列民”(加6:16)。

  虚妄。mataiotēs(见罗8:20注释)。不是指骄傲,而是指虚浮的目标。不认识基督的外邦人没有目标,没有盼望,自行其是地流浪着。保罗在罗1:21-32,描绘了人的思念变为“虚妄”(mataios)时完全堕落的画面。这种堕落发生在人性的控制部位,就是头脑之中,结果他的理性功能就屈从了遭到误导或没有目标的种种幻想。这种虚妄不仅没有价值,而且造成败坏。

18 他们心地昏昧,与上帝所赐的生命隔绝了,都因自己无知,心里刚硬;

  心地昏昧。指的是心智的盲目。圣经里经常以黑暗为比喻(约3:19;徒26:18;西1:13;帖前5:4,5;约壹1:5,6)。罪恶不仅败坏了人的道德观念,也败坏了人的思维能力。所以肉体的心无法领悟属灵的真理。人自己的理智完全不具备属灵的眼光。但要认识上帝,以致得救,就必须有属灵的眼光。

  隔绝。见弗2:12注释;参西1:21。该词原文暗示以前是处于联合的状态。人类原来是与创造主保持联络的,如今却与上帝的生命隔绝了(约壹5:11)。与上帝的生命隔绝意味着丧失永生,即属灵的死亡。

  无知。他们的无知不是因为缺乏智力,而是因为道德的败坏。人在有机会认识上帝旨意的时候却不去认识,这是无可推诿的。因为上帝决不纵容故意的无知(参徒17:30)。

  刚硬。pōrōsis. 指属灵上的冷漠(参罗11:25)。保罗在罗1:21中描述了这种刚硬的缘由,和本节一样指出这是人自己造成的。

19 良心既然丧尽,就放纵私欲,贪行种种的污秽。

  良心既然丧尽。即“麻木不仁”。

  放纵。即自愿屈服。中魔鬼的诡计而失足,是与自愿接受魔鬼的控制大不相同的。参罗1:24所说“上帝任凭他们……行污秽的事”。但上帝放弃罪人,总是在他们自愿选择行走罪恶的道路之后,而不是之前。意志用对还是用错,会决定人升到最高还是落到最低。

  私欲。aselgeia(见罗13:13注释)。指肆无忌惮地放纵私欲。人性的本能现在与过去是一样的。

  贪行。pleonexia.“贪婪”。在《新约》中常与污秽联系在一起(参弗5:3,5;西3:5)。

20 你们学了基督,却不是这样。

  学了基督。这里表达了与异教徒生活的鲜明对比。圣经其他地方不用“学了基督”,而常用“认识基督”(林后5:16;腓3:10;约壹4:7)。“学了基督”不仅是对衪有所了解,而且是熟悉衪祭司,先知,君王,辩护者和中保的职能,使人生得益于衪救赎的工作。当耶稣自己说“学我的样式”(太11:29)时,衪是以自己为榜样的。衪在这里的身份不是大教师,而是认识和信仰的对象。

21 如果你们听过祂的道,领了祂的教,学了祂的真理,

如果。原文是真实条件句。“衪”是强调的。他们听过衪的道,就像羊听见牧人的声音一样,所以他们必须顺从衪。

衪的。有文本为“耶稣的”。在使徒的书信里一般采用“耶稣基督”,“主耶稣”或“基督耶稣”。 “耶稣”单独使用,通常强调历史上的耶稣,就是道成肉身,被钉十架,复活升天的耶稣。衪是上帝的启示,因此蕴涵着一切的真理。这些事件的历史真实性,决定了基督教的成败。保罗一切论述的出发点是,到了特定的时候,上帝藉着耶稣道成肉身,介入人类的经验之中。

  真理。关于真理的定义,见约8:32注释。耶稣曾宣布自己是真理(约14:6)。所有的真理都体现在衪身上。顺从衪的真理不是对衪进行哲学推理,而是个人认识衪,接受衪的恩典。

22 就要脱去你们从前行为上的旧人,这旧人是因私欲的迷惑渐渐变坏的;

  行为。anastrophē. “生活方式”,“品行”,“举止”。其动词形式anastrephō见弗2:3注释。弗4:17-19描述了以前的生活方式。从前的罪性要永远脱去,不再穿上,并且要穿上新的本性(见弗4:24注释)。要用公义的外袍来代替自以为之义的污秽衣裳。

  旧人。见罗6:6注释;参西3:9。似乎不仅指旧的行为或习惯,还包括产生一切行为的思想和本性。旧人已经死亡(罗6:6),不应再让它复活。

私欲的迷惑。直译是“骗人的私欲”,与“真理”形成对照(弗4:21)。如果人认识到罪带给他们的束缚与腐败,他们就会看到罪恶的真面目,从而讨厌它。但是罪的真面目在奴役其受害者之前是掩盖起来的。肉体的私欲具有欺骗性,因为它们承诺欢乐,却带来忧愁;承诺自由,却带来捆绑;承诺免遭犯罪的后果,结果却带来毁灭。

  变坏。表示在“旧人”的状况下继续败坏。罪恶使生命瓦解。它是属灵身体中的恶瘤。

23 又要将你们的心志改换一新,

心志。这不是观念上表面的改变,或接受新的教义。它影响人的本性,成为主导的原则。

  改换一新。罪恶是侵略者。它毁灭了人原来的纯洁。虽然经过多世纪的堕落,人身上依然显示着上帝的一些原来的手迹。藉着圣灵所带来的重生和成圣,“旧人”(弗4:22)可以得到新造。在人的心灵和人类的家庭中都存在着很深的裂痕。只有主耶稣基督合一的感化力才能愈合这一裂痕。

24 并且穿上新人;这新人是照着上帝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

  新。kainos. 指新的品质。穿上新的本性或新“人”,不是靠我们自己所能成就的,也不单是洗心革面。上帝在再造中发挥主动的作用,但这种转变需要得到人的同意或配合(见《山边宝训》142页)。

  照着上帝。上帝自己是新人效仿的典范(太5:48)。由于“新人”实际是回到人类最初的状态之中,这就意味上帝的形象在人的心中得到恢复(创1:27;《教育论》125页;参西3:10)。

  造。见弗2:10注释;参林后5:17注释。

  仁义。dikaiosunē. 见太5:6注释。

  圣洁。hosiotēs. “虔诚””,“圣洁”。在《新约》中,该词另外只在路1:75中出现。其形容词形式hosios(“虔诚的”,“圣洁的”),见徒2:27;13:34注释。

25 所以你们要弃绝谎言,各人与邻舍说实话,因为我们是互相为肢体。

  谎言。pseudos.“虚假”,“不真实”。谎言会瓦解欺骗者的心灵,他所受的损失往往比他所欺骗的人更大。真理之主的门徒怎能不在凡事上保持绝对的诚实呢?在基督徒的生活中,做买卖时绝不可占人的便宜,不可歪曲事实,传达错误的印象,言而无信,传播谣言或闲话。

  说实话。引用亚8:16。说实话应成为基督徒固定的习惯。

  互相为肢体。谎言会破坏弟兄之间的团结;欺骗会造成肢体间的对立(参林前12:15)。人与人之间如果缺乏完全的信任,就不会有真正的合一(参亚8:16)。

26 生气却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

  生气。引自《诗篇》4:4七十士译本(在七十士译本中为诗4:5)。关于诗4:4的希伯来原文应该按英文钦定版的译法,还是按照保罗所认同的七十士译本,解经家有不同的看法。在希腊文中,“生气”和“不要犯罪”都是命令语气的。有人提出不同的解释想要回避“生气”的命令,但不能令人满意。最简单的解释似乎就是把这里的“生气”看成是义怒。一个基督徒如果不为明显的罪恶和不义生气,他就是麻木不仁了。义怒在激励人抵挡罪恶的时候是非常重要的。耶稣不为个人所遭受的侮辱而生气,却为冒犯上帝的假冒为善和针对他人的不义而愤怒(见可3:5)。义怒所针对的是罪恶的行为,对犯错的人却没有而恶意。这两者的区别是基督徒的伟大成就之一。

不要犯罪。原文清楚地表明,这是一条命令。保罗的警告人不要把义怒转向个人的怨恨,报复和失控。有人说得好:“我们有时需要生气,但我们却往往选错了时间。”

含怒。“生气”。义怒很容易转变为个人怨恨。

  日落。这是防止滥用义怒的措施。对罪恶应该怀着义怒,但怀藏怨恨却会摧残人的心灵。人的愤怒是否正当,要看他愿不愿意为他所斥责的犯错者祈祷。

27 也不可给魔鬼留地步。

  地步。余地或机会。参罗12:19。

  魔鬼。diabolos.“控告者”(见太4:1注释)。保罗只在后期的书信中采用该词(参提前3:6,7,11;提后2:26;3:3;多2:3)。在早期的书信中他常用Satanas(“撒但”,罗16:20;林前5:5;帖前2:18;帖后2:9;参提前1:20;5:15)。弗4:26所提到的生气会给魔鬼机会,使基督身体的肢体互相敌对,所以他劝人不要给魔鬼留活动的余地。

28 从前偷窃的,不要再偷;总要劳力,亲手做正经事,就可有余,分给那缺少的人。

  不要再偷。保罗主要是针对那些来自异教的人。除了偷窃别人的东西之外,还有许多行为也属于这种罪行,如交易时不诚实或欺骗。因此保罗的命令也可以用在自称是基督徒的人身上。偷窃有许多伪装,但是无论怎样,它都违背爱邻舍的基本诫命。

  劳力。有人认为偷窃是懒惰的原因。也有人认为偷窃是懒惰的结果。但劳动肯定具有补救的作用。保罗不但是禁止一种罪恶。人的本性的确厌恶空虚。要放弃一种习惯,必须有其他的习惯所代替(参太12:43-45)。懒惰和偷窃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正如劳动和诚实联系在一起一样。

  亲手做正经事。主曾在木匠的凳子上亲手作工。保罗效法他的主树立了一个亲手做工的榜样(徒20:34)。诚实作工是人类快乐的重要源泉,不论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基督徒如果能自给,就无权要求别人供养。辛勤的劳动有治疗的价值。保罗的教导无论在属灵上还是在心理上都是正确的(见罗12:11)。

  分给。这是保罗劝人作工的又一个理由。许多人因为年龄或其它局限而无法自给。这就有机会亮明《以弗所书》合一的主题了。基督徒有特权供给有需要的人,和那些没有这样的帮助就要灭亡的人。基督徒不应该为了赚钱而赚钱。他们要本着基督徒理财的精神,接受和分发诚实劳动的报赏。信徒从事劳动,除了履行社会的责任供养自己之外,还要帮助别人。这样,他的生活就与盗贼完全不同了。

29 污秽的言语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随事说造就人的好话,叫听见的人得益处。

  污秽。sapros.“腐烂”,“坏”。在太7:17中指一棵烂树,在太13:48中指不能吃而要丢掉的鱼。出言污秽是心灵腐败的表现,“因为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太12:34)。基督徒的生活中,不能有亵渎淫秽的笑话歌曲,甚至轻佻无意义言谈的位置。实际上这些都是不悔改精神的标志。

为造就人。直译为“造就有需要的人”。说话的态度不一定总是忧郁严肃的,但必须能造就人,使人比听见你的话之前有进步。正如弗4:28所说,基督徒的工作是要给别人得益的,他的言语也要给别人带来好处。能败坏人的,不仅是污秽的言语,还有自私,恶意,挑剔或挑逗的话语。使徒这时似乎又想到了他写《以弗所书》的主题,就是合一。凡不造就人的,就会摧残人,所以要予以抛弃。参帖前5:11-14。

好。基督徒只是不说不适宜的话还是不够的。他的话语要达到造就人的目的。耶稣曾警告人不要说闲话(太12:36),就是没有益处的话。

  益处。charis. 有文本为“恩典”。这里可能指“好处”(参罗3:24注释)。

30 不要叫上帝的圣灵担忧;你们原是受了祂的印记,等候得赎的日子来到。

  担忧。lupeō. “引起疼痛”,“悲痛”,“伤心”。整个短语可译为“停止忧伤”,表明圣灵是有位格的。惟独有位格的才会担忧。关于圣灵担忧的方式,见太12:31注释。

  受了祂的印记。弗1:12,13说信徒要在基督里受印;本节则说他们要在圣灵里受印(见弗1:13注释;参林后1:22)。关于印记的意义,见启7:2注释。信徒在悔改时接受圣灵,表明上帝认可他得蒙接纳,证明上天悦纳他的决定和经验。

  等候。或“为了”。他盼望信徒坚持下去,直到获得荣耀。但信徒必须“将可夸的盼望和胆量坚持到底”(来3:6)。受印记并不保证永远得救,因为人还是有可能得罪圣灵而丧失救恩的(见太12:31注释;参来6:4-6注释)。接二连三地令圣灵担忧会导致罪不得赦免。所以要防止哪怕是一次使圣灵担忧的行为。

  得赎。见弗1:14注释。

31 一切苦毒、恼恨、忿怒、嚷闹、毁谤,并一切的恶毒(或作“阴毒”),都当从你们中间除掉;

  苦毒。pikria. 喻指不良的性情,品质和脾气。一个脾气不好的人始终对同胞抱着敌对态度,不与他们合一(参徒8:23;罗3:14)。西3:8对于各种罪恶有相似的列举。

  恼恨、忿怒.thumos kai orgē。恼恨(thumos)指心中一时的愤怒和激动;忿怒(orgē)指持久的怨恨和敌意(参罗2:8注释)。

  嚷闹。kraugē,“喧嚷”,“争吵”。法利赛人和撒督该人之间关于复活的争辩就是一种“喧嚷”(kraugē,徒23:9)。

  毁谤。blasphēmia.“亵渎”,“诽谤”,“辱骂”。为要败坏他人的声誉,嚷闹很快就变为毁谤。本节所提到的所有罪恶都会破坏信徒团体的统一,在那些本来应该凭着天国公民的共同身份团结起来的人中间筑起屏障。

  恶毒。kakia(见罗1:29注释)。有人看到保罗所列举的罪恶有很自然的顺序:苦毒很快变为暴躁的恼恨,恼恨变为持久的愤怒,愤怒导致不恰当的争辩,争辩总是伴随着毁谤和辱骂。这一切都源于人心中魔鬼般的怨恨,都要除去,因为它们都属于肉体的工作(加5:19-21)。

32 并要以恩慈相待,存怜悯的心,彼此饶恕,正如上帝在基督里饶恕了你们一样。

  恩慈。chrēstoi.“温柔”,“仁慈”。恩慈或温柔(chrēstoi)是基督徒最有力的证据之一,也是圣灵的果子(加5:22)。它与弗4:31中的“恶毒”相反。伴随着悔改的属灵变化,恶毒变为恩慈。

  存怜悯的心。eusplagchnos.“同情”,“怜悯”,在彼前3:8中译为“体恤”。 参西3:12中的“怜悯”,意为温柔地对待他人的软弱和需要。对苦难无动于衷是完全违背基督教精神的(参路6:36;腓2:4;彼前3:8)。

  饶恕。恩慈和怜悯必须以饶恕的精神表达出来,否则就没什么益处。恩慈如果不迈出饶恕的一步,就只是一种礼貌而已。饶恕的精神不仅是一种理想甚至美德。它是一种心灵的态度。

  主自己就是让我们效法的唯一典范(太6:12;路6:36)。人得蒙饶恕,是用无限的代价换来的。人只需牺牲一些个人的骄傲,并饶恕他人。如果把我们的饶恕与上帝的饶恕相比(参太18:32,33),我们越思考就越感到惊奇。

  在基督里。这是《以弗所书》的关键词(见弗1:1注释)。有的文本译成“为基督的缘故”是没有根据的,会给人以错误的印象,认为天父必须先让基督说服,放弃衪对罪人的严厉要求,才肯施行赦免(见林后5:19注释;见罗5:10注释)。

你们。有文本为 “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