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圣经库 > 49以弗所书 > 正文

以弗所书 06--SDA圣经注释

第 六 章

 

提要:1儿女对父母的责任,5仆人对主人的责任。10我们的人生是一场战斗,12不但与肉体和血气争战,而且与属灵的仇敌争战。13基督徒的全副军装,18如何使用。21推荐推基古。

1 你们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

作儿女的。使徒从夫妻自然转到儿女身上(见西3:20)。

在主里。修饰“听从”,而不是“父母”,这就规定儿女在属灵范围内,应当根据原则而不是根据需要来听从父母。“在主里听从”指的是来自是“在基督里”的顺从(见弗1:1注释),也说明了人间任何要求的限度,即便是父母对儿女的要求。父母的要求应当符合上帝的旨意(徒5:29)。父母要为对儿女任何道德上的误导承担责任。父母必须尊重儿女正在觉悟的良心。只有这样,儿女才能“在主里”顺服。

  听从。该词比妻子对丈夫的“顺服”(弗5:22)更为有力,表示另一种关系。在整部圣经,违背父母被视为是最严重的罪行之一(参罗1:30;提后3:2)。儿女听从父母是应当的。在所有的生物中,婴儿是最无助的,需要多年完全倚赖父母的仁慈和关爱。如果儿女不顺从,家庭生活就失去了秩序,因为孩子还没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但更重要的是,不听从父母的儿女肯定不会听从上帝,因为他不知道基督徒的成长必须有规矩和约束。现代人不喜欢“听从”一词,视之为“辖制。”他们要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惊人增长而承担责任。

  理所当然的。这是听从的主要原因和充分理由。听从父母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上帝有这样的吩咐,父母有这样的权利,并且符合儿女的利益。西3:20说,听从父母是“主所喜悦的”。人际关系和自然界都需要律法的维持,否则会造成混乱。顺从父母的合理要求是是理所当然的。缺乏父母管束的家庭历史,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

2 ,3 “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

孝敬。见出20:12注释。这里所说的孝敬不是情感上的尊重,而是实际的顺从。基督对这条原则的解释见太15:4-8。孝敬可以视为产生顺从的态度,是针对父母双方的,不可重此轻彼。孝敬有多种表达方式,包括青年人对老年人的小小关照,对父母话语和判断的信任,对家庭名誉和完整性的忠诚。

  使你得福。申5:16所记载的第五条诫命是这句话的依据,尽管保罗并没有逐字引用那条应许。儿女学会顺从父母会更加快乐。众人学会顺从上帝也会更快乐。

  长寿。第五条诫命“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上帝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原来显然是指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而言的。保罗在本节把这条应许更加广泛地运用到所有的人身上。生命是上帝的恩赐(徒17:25);长寿是上帝的福气。在世上得到上帝祝福的生命持有永生的应许。

众所周知,包括顺从在内的完美的家庭生活,有助于社会和民族的健康。听从基督徒的父母意味着节制,勤劳,自律和其他所有带来身体和属灵健康的美德。保罗既陈述一个自然的法则,也是宣布上帝赐给顺从之人的特别福气。基督徒家庭中不应存在削弱生命的恶习。

  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听从父母是理所当然的,况且它是上帝的明确旨意。这是十诫中第一条特别带应许的诫命。在这一点上,它的确是独特的。第二条诫命带给遵守全部诫命之人的应许(出20:6)比较笼统,但这里应许听从父母的人特别的福气。

4 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

  作父亲的。可能泛指父母。但是教育的责任一般首先落在父亲身上。父亲比母亲通常更需要遵循这样的劝勉。如果母亲纵容孩子,父亲就要严厉一些。

  不要惹。既然儿女的顺从是以道德为基础的,就需要从另一面进行劝导。《歌罗西书》的类似章节为这个劝戒提供了理由:“恐怕他们失了志气”(西3:21)。现今父母权威的衰落,有时是因为他们对儿女不公正,刺激性,甚至是野蛮的要求所造成的,特别是那些不必要的要求。儿女往往被视为家中捣乱的人。儿女不满的另一个常见的原因就是一些父母反复无常、自相矛盾的要求。父母虽然用强迫的方式获得了表面上的顺从,却牺牲了儿女的孝敬和尊重。

主的。要让儿女在敬畏上帝中长大,父母的“教训”和“警戒”就必须从主而来,并得到主的认可。父母在小孩面前要为上帝而站立。这是父母最严肃的责任。

  教训。paideia,在来12:5-11中指“主的管教”,能“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参其动词形式paideuō在林前11:32;林后6:9的用法。主的管教和训诲是祂慈爱的表现(启3:19)。父母的管教也一样。

  警戒。nouthesia,意为警告形式的训诲,在《新约》其他地方只出现在林前10:11和多3:10。其相应的动词noutheteō出现在罗15:14;西1:28和帖后3:15等处。任何教育体系中都有警戒的成分。儿女做对的时候,警戒可以起鼓励的作用;他们做错的时候,警戒可以起告诫的作用。

  一些教育家认真地提出,要让孩子自己来确立他的宗教信仰,因为在他还不能独立思考的时候就把信仰强加于他是有失公允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是不可能没有宗教观念的。如果父母或监护人不以真理教导孩子,就会有别人教导他们谬道了。在这件事上是不能中立的。

养育。ektrephō(见弗5:29注释)。

5 你们作仆人的,要惧怕战兢,用诚实的心听从你们肉身的主人,好象听从基督一般。

仆人。douloi,“奴隶”(见罗1:1注释)。保罗经常用“仆人”来表示他与基督的关系,并就罗马帝国所普遍存在的奴隶现象提出劝勉(见林前7:21,22;西3:22-25;提前6:1,2;《腓利门书》;彼前2:18-25)。奴隶制在古代世界是普遍存在的,不仅在异教徒中,也存在于早期教会的基督徒中间。圣经虽然没有特别谴责这种不合理的现象,但《旧约》和《新约》所体现的原则最终将铲除来奴隶制度(见申14:26;林前7:20-24;《腓利门书》注释)。

  惧怕战兢。这是典型的保罗用语(参林前2:3;林后7:15;腓2:12),意为非常关注和热心。用该词是在上帝面前宣布一项严肃职责之时。奴隶有责任千方百计地讨主人的欢心。他们并不因基督教而解除对他们合法主人的义务,反而对自己的职责有更深的。

诚实。haplotēs(见罗12:8注释)。在履行对奴隶主的义务时,还要追求讨基督喜悦的目标。口是心非者只求在外表上讨好,尽可能逃避正当的服侍。奴隶很可能受到诱惑辩护说,既然他受奴役是不公正的,他就有权在必要时用欺骗的手段来争取自己的权利。为正义而行义才是基督徒的高尚原则。

  听从。通过遵从保罗关于如何处理与主人关系的教导,罗马帝国中许多基督徒奴隶对上层的奴隶主阶级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大批奴隶就这样以自己的方式形成了布道的团体,使全社会都感受到他们的力量。当奴隶和奴隶主成为真正的弟兄时,就不可避免会引发一场社会和宗教改革了。

  肉身的。该词还出现在西3:22,对他们与主人肉身的隶属关系和他们对基督属灵上的隶属关系加以区别。人间的奴隶制可以束缚人的肉身,却绝不能制服人的心灵。保罗在这里顺便提到了人间奴隶制的局限性。奴隶制虽然能奴役人的肉身,却无法支配心灵。

  好像听从基督一般。仆人应该把服侍主人视为服侍基督的一部分。

6 不要只在眼前事奉,象是讨人喜欢的,要象基督的仆人,从心里遵行上帝的旨意。

  眼前事奉。该词其他地方只在西3:22出现。奴仆很容易受到诱惑只在眼前事奉主人,就是只在主人或雇主监督时才服务。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这样的事奉都会败坏工人的品格,同时违背了主诚实正直的命令(参代下16:9)。

  讨人喜欢。而不是讨基督喜欢(见加1:10;帖前2:3,4)。世上的主人可能会只因眼前的事奉而喜悦,因为他不明真相。但是基督徒同时也是为那位准确无误地监察人心动机的主服务。讨人喜欢的愿望并没有错。这也是基督徒努力要尽的义务。但是不惜一切代价地去讨人喜欢,往往采用谄媚和欺骗的手段,是任何有自尊的基督徒和非基督徒所不齿的。

  基督的仆人。见罗1:1注释。

  上帝的旨意。我们遵行上帝的旨意,只要“从心里作”(参西3:23),那么最卑微的工作也是高尚的。

7 甘心侍奉,好象服侍主,不象服侍人。

  甘心。可能指比“诚实的心”更为高尚的服务。那些真正关心主人和主人事务的仆人,已经摆脱了他的重担,接近自由人的地位。当一个奴仆蒙召为上帝服务时,他的确“就是主所释放的人”(见林前7:22注释)。这样的原则蕴含在基督的福音里,最终会摧毁奴隶制度,同时也给多世纪中身为奴隶的基督徒带来安慰。只要出于甘心,人与人之间的任何间隔几乎都可以被拆除。

  服侍主。蒙上帝引领的信念,是过丰富人生最强大的动力,就象人知道自己的努力蒙上帝所接纳一样。殉道者抱着这样的信念面对火刑柱。奴仆也因此而忍受自己的冤屈。但是殉道者的勇气和奴隶的忍耐,并不能弥补逼迫者或奴隶主的罪行。他们必须为自己的罪而向上帝交帐。

8 因为晓得各人所行的善事,不论是为奴的,是自主的,都必按所行的得主的赏赐。

  晓得。奴仆可以得到保证:他的生活和行为都受到天意的关注;别人所得到的赏赐,他也能够得到。属灵的伟大把握乃是全体信徒的产业。

各人所行。善事得赏赐是仆人“甘心”和奉献的结果。见西3:25从反面表达同一个真理。

不论是为奴的,是自主的。参该词组用于林前12:13;加3:28;西3:11。上帝的恩典是一视同仁的,因为“上帝是不偏待人”(徒10:34)。祂的审判是公正的(诗98:9)。大家能平等地成为上帝的仆人,固然给为奴的带来安慰,但大家能平等地从上帝那里得到天国的赏赐,则给他们带来的更大的安慰。

  得主的赏赐。参太25:21。圣经里有许多赏赐的应许(太5:12;16:27;路6:35;罗2:6-10;来10:35;启22:12等)。

9 你们作主人的,待仆人也是一理,不要威吓他们。因为知道,他们和你们同有一位主在天上;祂并不偏待人。

  作主人的。这里表明基督教会中还有奴隶主存在。他们悔改以后,遵循自己的属灵认识而生活,且具有基督徒的责任感。腓利门无疑就是这样的人(见《腓利门书》注释)。保罗在说到主人的责任时,并没有谴责他们,而是像对待奴仆一样,提出了那最终将消除奴隶制度弊端的原则(见申14:26)。

  一理。这是保罗对黄金之律的解说。保罗劝仆人应当如何对待主人;主人也当以同样的精神对待仆人。没有一个主人抱怨说,保罗对仆人的劝勉会鼓励他们背叛。使徒强调仆人要忠心尽责,因为上帝的圣目注视着他们。主人的也要这样。他们要重视仆人的利益。善待仆人也就是侍奉上帝(参西4:1注释)。虽然保罗的主要讲论奴隶社会,但他所说的话也适用于我们现代社会雇主和雇员的关系。

  不要威吓。希伯来人曾获得有关对待仆人的特别指示(利25:39-43;申15:12-14;耶34:14)。基督徒在基督耶稣里面得到上帝有关人际关系的指示更多,所以对他们的要求更高。威吓暗示恐惧和武力,而福音则是采用爱的方式。威吓通常以残酷开始,所以必须完全消除。对于任何管理人来说,用爱心而不用强权武力行使权柄,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不是说他不应该得到正当的服务,而是说他必须本着自制和基督徒的仁爱实施警戒和惩处。尊重别人的人格是人悔改的首要凭证之一。

  他们和你们同有一位主。有文本为“你们的主”。不管主人和仆人的社会地位如何悬殊,他们所效忠的乃是同一位主。这个事实应当影响主人对待仆人的态度。因为任何不公正的行为都要受到惩罚;凡同有一位主的人都是同作仆人的。

  偏待人。prosōpolēpsia,“看外貌”(见罗2:11注释;参西3:25)。上帝不会受外表的等级或地位所影响。

10 我还有末了的话:你们要靠着主,倚赖祂的大能大力,作刚强的人。

  我还有。有的文本在这一节开头还有“我的弟兄们”。参腓3:1;4:8;帖后3:1。保罗接着要对《以弗所书》进行归纳。他已经阐述了众人合一的神学和属灵基础,并就这种合一在教会,家庭与社会中的实际运作发表了指示。现在他要回答人们自然会提出来的问题:实行这样的信仰是否可能?人如何能获得这些美德呢?

  靠着主。这个主题词以不同的形式在《以弗所书》中出现了约30次(见弗1:1注释)。这是胜利的诀窍。我们必须住在祂里面,否则我们就会失去力量(约15:4-7)。祂的恩典是够我们所用的(林后12:9)。

  大能大力。保罗接着描绘邪恶的大军纠集在一起攻击教会。双方力量的对比十分悬殊。敌人占据了一切的优势。所以教会必须凭着信心,获得全能之主的资源。

11 要穿戴上帝所赐的全副军装,就能抵挡魔鬼的诡计。

  穿戴。保罗经常使用“穿戴”的比喻(罗13:12,14;林前15:53,54;林后5:3;加3:27;西3:10;帖前5:8)。这里指信徒要穿上防身的军装。

  全副军装。panoplia,在《新约》其他地方只出现在弗6:13和路11:22。赛59:16,17与保罗的观念相似。有人认为这可能是保罗引喻的出处。也有人指出他对罗马士兵军装的了解,是因为他曾与罗马士兵锁在一起长达数年。这里的军装是上帝的,因为祂提供了其中的每一件特殊的装备(弗6:14-17)。保罗要求我们穿上军装,英勇战斗。制造军装的主保证了它的质量。

  就能。只有穿戴上帝的军装,我们才能“抵挡”。

  魔鬼。diabolos(见弗4:27注释)。如果我们只与人作战,对军装的需求就不那么明显了。我们所面对的,是魔鬼的战略与诡诈。基督所受的试探表明了魔鬼狡计的高明。它总是针对人类最软弱之处(太4:1-11;参:林后2:11;弗2:2;4:27;彼前2:11;5:8)。对付公开的敌人,要比对付狡计容易得多。上帝的军装就是用来抵挡狡计的,否则基督徒战士就会遭到毁灭。

诡计。methodeiai,“技巧”,“欺骗”。

12 因我们并不是与属血气的争战(原文作“摔跤”;下同),乃是与那些执政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争战。

 属血气。直译为“肉和血”,又见来2:14。这与太16:17;林前15:50;加1:16中的吩咐不同。保罗并不是说基督徒在人间没有敌人。事实上教会一直在恶人手中受苦。他是指那些在智力和恶计上都比人类更加高明的生灵和权势,就是公然叛逆上帝,攻击上帝子民的撒但军队。基督与撒但之间的斗争不是局部的或地球范围的,而是涉及整个宇宙,把上帝的宇宙全都包括在内。

争战。整句直译为“我们不是与血肉争战”

  执政的、掌权的。见罗8:38注释;弗1:21;参:弗3:10;西2:15。

管辖这幽暗世界的。有文本为“管辖这世界黑暗的”。见罗8:38注释。保罗显然是指在世上行使一定权力的邪灵。参约12:31;14:30;16:11称撒但为“世界的王”。《启示录》的作者也十分清楚的魔鬼的位格(启2:10;12:10)。

天空。见弗1:3注释。有文本没有“天空”。  

属灵气的恶魔。或“邪恶的属灵大军”。

 13 所以,要拿起上帝所赐的全副军装,好在磨难的日子抵挡仇敌,并且成就了一切,还能站立得住。

  所以。就是由于弗6:12所描述战争的性质。

  拿起。上帝全副的军装可供使用。保罗劝基督徒要穿上军装。部队在进入战场之前必须有充分的装备,照样,基督徒在与魔鬼交战前也必须准备好各样属灵的防御装备,否则他一定会被打败。

  全副军装。见11节注释。装备不足的士兵可能要为他的草率而付出沉重的代价。他带着虚假的安全感出去。敌人一定会找到他未加防护的部位。基督徒在许多方面都容易受到攻击。他通常认为是自己最坚强的地方,在试探之下往往会显得最软弱。正如一条锁链不比它最薄弱的环节更加结实,基督徒也不比自己品格中最软弱的地方更加坚强。我们会遭遇形形色色的敌人,身上又存在各种各样的肉体软弱,因此只有全副的军装才能对付。

  磨难的日子。有人认为这是指教会与邪恶势力所作的最后斗争。原文的定冠词似乎有利于这种解释。也有人认为“磨难的日子”泛指战斗特别激烈的日子。

  成就了一切。可能指已经好了一切战争准备。有人认为这是指基督徒在战争尽力。信靠上帝绝不会剥夺人充分运用上帝所赐才能的特权。如果没有上帝的军装和大能,就不会赢得战争,但是人如果不与上帝配合,也不会赢得战争(见《山边宝训》142页)。

  站立。基督徒如果依靠上帝的恩典已经尽到了努力,他就可以放心了。

14 所以要站稳了,用真理当作带子束腰,用公义当作护心镜遮胸,

  所以要站稳。所列军装的顺序可能代表罗马士兵穿戴的顺序,因此本段的观念具有逻辑的程序。这个比喻是有史以来最深刻的文字之一中辉煌的高潮。

  真理。原文不加冠词,表示抽象概念。这里的真理不但指个人的正直。它是是指上帝的真理住在人心里,并且实行出来。参该词在林前5:8;林后7:14;11:10;腓1:18和弗5:9中的类似用法。法利赛人的伪善招惹了耶稣的谴责(太23章)。德和智方面的真理和正直如果不在宗教领域里推广,那要在什么地方推广呢?

束腰。用腰带把士兵的服装束起来,免得妨碍行动。

公义。有人认为这是指遮盖上帝子民的基督之义。也有人认为是指基督徒个人对原则的忠诚。两者对于战争的胜利都是很重要的;保罗或许都有想到。关于“公义”的定义,见罗1:17注释。

  护心镜。参赛59:17和帖前5:8。正如胸甲保护士兵的心脏那样,公义也保守信徒的生命和属灵生命的“重要器官”。

15 又用平安的福音当作预备走路的鞋穿在脚上。

平安的福音。在赛52:7和罗10:15中,“脚”和宣扬“平安的福音”是紧密结合的,表示行动和传好消息。但本节似乎是指基督徒的战斗中站稳立场。因此这里主要不是指福音的传播,而是指福音存在基督徒的心中。战士在属灵的战争中能够立稳立场,这是多么美好和鼓舞人心的想法。他已经与上帝相和(罗5:1)。尤其是福音带来了人不必死亡的好消息,这对于正在同无情的仇敌短兵相接的战士来说是很快乐的消息。他坚立在对于道成肉身,被钉,复活和升天之基督的认识之上。这是福音的核心和平安的理由。

  预备。在保罗的比喻中,鞋子显然是为了让穿的人站稳,而不是奔跑。因此这幅画面与赛52:7不同。

穿在脚上。罗马士兵的腿部包着腿甲,脚上穿着便鞋,在行走崎岖的道路时不致受到妨碍。要抵挡攻击,他们就必须站稳脚跟。

16 此外,又拿着信德当作藤牌,可以灭尽那恶者一切的火箭;

  此外。有文本为“总之”。

信德。就是信心。“使我们胜了世界的,就是我们的信心”(约壹5:4)。这是主动的信心,就像举起藤牌挡住火箭一样。它也有防身的作用,因为它依靠上帝的拯救。在各种试探的攻击下,信德使人恢复信心,继续战斗。“人非有信,就不能得上帝的喜悦”(来11:6)。

  藤牌。罗马的藤牌是椭圆形的大藤牌,用木头包着皮制成,约大1.2米长,0.76米宽,足以保护全身。

灭尽。信心挡住了试探之箭,不让它们变为人心中的罪恶。我们要抵挡仇敌的试探和一切攻击,不让它们碰到属灵身体容易受伤的部位。

恶者。就是来犯敌军的魁首魔鬼。

  火箭。古代的箭有时带有纤维和沥青等易燃物质,点燃箭头后,使射中的目标着火。这就像临到上帝子民火一般的试炼。它们可以表现为恐惧,失望,急燥,不圣洁的念头,嫉妒,怒气或其它品格的弱点。但是信靠上帝,如举起藤牌,能挡住它们,扑灭火焰,使之落地,不会伤人。

17 并戴上救恩的头盔,拿着圣灵的宝剑,就是上帝的道;

  救恩。帖前5:8称“得救的盼望”为“头盔”。得救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见罗8:24注释)。

头盔。头部需要特别的保护,因为它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是意志与智慧的所在。

  圣灵的宝剑。盔甲的其余部分都是为了防身,只有宝剑既为防身,也为进攻。

  道。rhēma,说出的来的话语(见弗5:26注释)。“上帝的道”不限于当时所存在的经文。在写《以弗所书》的时候,新约圣经正在逐步形成。基督徒拿着圣灵的宝剑,就是上帝的道,能在一切环境中冲锋陷阵。

18 靠着圣灵,随时多方祷告祈求;并要在此警醒不倦,为众圣徒祈求,

  靠着圣灵。见罗8:26,27注释。即使我们怀着最美好的愿望,祷告时依然会表现出我们缺乏判断力,心藏偏见,完全不知道什么对我们是最有益处的。在回顾过去的时候,很少有人不会为圣灵改动了他们的祷告而感谢上帝。圣灵知道人的心愿,就将它以上帝能够应允的形式呈献给上帝。时间往往证明我们的有些祈祷是非常愚昧的。我们会为自己没有得到所求的一些东西心怀感激!

  随时祷告。参“不住地祷告”(帖前5:17)的嘱咐。祷告不算另一种武器。它是穿着全副军装参加战斗时的精神和态度。保罗劝人经常保持祷告的心境,把祷告作为与上帝交往的持续态度(见路18:1;腓4:6;来4:16)。

  多方祷告和祈求。祷告和祈求在腓4:6和提前2:1;5:5中也是并列的。腓4:6在祷告之外加上祈求和感谢。感恩和祈求是大多数祷告最重要的两个内容。

  警醒。见太24:42注释。参太26:41。

  不倦。不倦地祷告,不是指固执己见而让上帝改变主意,像一个不住恳求的孩子终于从不太情愿的父母那里得到所要的东西那样。其实不倦的祷告所表明的,是祈求者愿意给上帝机会为他作在其他情况下不会作的事情(见路18:1-8注释)。

  为众圣徒。圣徒要通过祷告和交往互相支持。“在基督里”(见弗1:1注释)的人是不可能不分担圣徒共同的苦难,用祷告来支持他们的(见彼前5:9)。被囚禁在罗马的年迈使徒,在考虑他即将提出的要求时(弗6:19),也许更急迫地想到了圣徒间的交往。

19 也为我祈求,使我得着口才,能以放胆开口讲明福音的奥秘,

  为我。这位勇士以感人的口吻提到自己的需要,说明了他的谦卑,和他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的信任。他需要别人的代祷,也经常表达出这种需求(罗15:30;林后1:11;腓1:19;西4:3等)。

得着。保罗和别人一样需要上天的恩赐(见林前12:8注释)。

  口才。logos,直译为“话语”,“信息”(见太10:19,20;约1:1;林前12:8)。

  放胆开口。见弗3:12注释。耶稣曾“开口”带着权威宣布祂国度的原则(太5:2)。保罗也希望得到同样的能力。他需要勇气,因为他的信息遭到一些人嘲笑和憎恨。

  奥秘。这是《以弗所书》中第六次使用该词(弗1:9;3:3,4,9;5:32;见弗1:9注释)。保罗指的是上帝的恩典,曾经对外邦人隐藏,但现在显明出来了(见提前3:16)。

20 (我为这福音的奥秘作了带锁链的使者),并使我照着当尽的本分放胆讲论。

  我为这福音。就是为了福音的缘故。

  带锁链的。无疑指把囚犯的右手铐在士兵左手上的习俗。在时允许犯人留宿在监狱外面。彼得显然就曾睡在两个士兵中间,同时与两个人铐在一起(徒12:6),关于保罗也有过类似的记录(徒21:33)。

使者。presbeuō(见林后5:20注释)。

  放胆讲论。见第19节注释。

21 今有所亲爱、忠心侍奉主的兄弟推基古,他要把我的事情,并我的景况如何全告诉你们,叫你们知道。

 侍奉主的。diakonos,“侍者”,“仆人”或“执事”,但这里不会指专职的执事(见弗3:7注释;参可9:35注释)。

推基古。在徒20:4;西4:7;提后4:12;多3:12中也提到了他。他是亚细亚省人(徒20:4)、可能是以弗所人。使徒似乎很信任他,把最重要的责任托付给他,直到最后。他们两人的感情很深。在保罗最后苦难而辉煌的日子里,推基古一直“忠心侍奉”着。保罗在第二次被囚时仍派推基古前往以弗所(提后4:12)。

  我的事情。他认为书信的读者会希望更多地了解他被囚的情况(参:西4:7)。

22 我特意打发他到你们那里去,好叫你们知道我们的光景,又叫他安慰你们的心。

  打发。见《SDA圣经注释》卷六第994页;参西4:8注释。

  我们的光景。保罗在弗6:21中谈到了自己的情况。本节把他在罗马的基督徒同道也包括在内。

  安慰。保罗知道读者非常担心他的安危,他希望消除他们过度的忧虑,告诉他们基督徒可以喜乐地忍受苦难。

23 愿平安、仁爱、信心、从父上帝和主耶稣基督归与弟兄们!

  平安。在这句祝福语中,使徒想到了他开篇祈祷中的词语(见弗1:2注释)。

  仁爱、信心。这是最广泛意义上的爱,与信心结合在一起。它们都是从上帝而来的,藉着圣灵浇灌在我们心中(罗5:5)。

父上帝和主耶稣基督。见弗1:2注释;参提后1:2;多1:4。

弟兄们。即,信徒聚集成为“基督身体”的团契(弗4:12)。

24 并愿所有诚心爱我们主耶稣基督的人都蒙恩惠!

诚心。直译为“不朽”(参:林前15:42)。保罗在书信的最后要人关注永恒的现实。

恩惠。这是保罗典型的署名方式(见林后13:14;加6:18等)。

有文本最后还加上“阿门”,符合作者与读者的情感。

有的文本在24节后面还加上后记:“写于罗马,由推基古送往以弗所。”这在早期的圣经文本中是没有的,不属于这部灵感著作的最初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