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圣经库 > 58希伯来书 > 正文

希伯来书 04--SDA圣经注释

第 四 章

提要:1 基督徒的安息是凭着信心而得到的。12 上帝之道的能力。14 我们的大祭司,上帝的儿子耶稣虽常受试探,却没有犯罪,16 我们应该而且可以藉着祂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

1 我们既蒙留下,有进入祂安息的应许,就当畏惧,免得我们(原文作“你们”)中间或有人似乎是赶不上了。

  就当畏惧。林前10:1-12中有同样的警告。基督徒很容易批评没有进入迦南的那一代希伯来人,和后来没有进入属灵“安息”之世代的愚昧。这“安息”是上帝计划让以色列民族进入的(见来3:11注释)。他们这样批评对他们自己来说是很危险的。作者从来4:1开始引用以色列人在旷野中的历史教训,来说明使徒时代基督教会的经验。今日的基督徒在原则上也存在同样的危险,同样需要这种要求忠诚的劝勉。

祂安息。见来3:11注释。

应许。进入上帝的“安息”的应许并没有因以色列人的再三犯错而撤消。这个应许世代相传,依然有效。

  我们(原文作“你们”)。特指这封书信的对象,就是犹太籍的基督徒,当然也包括所有的基督徒。

  赶不上。就是象古代以色列人一样未能进入上帝所应许的“安息”。

2 因为有福音传给我们,象传给他们一样;只是所听见的道与他们无益,因为他们没有信心与所听见的道调和。

  福音。直译是“好消息”(见可1:1注释)。在旧约时代,传福音是藉着表号和礼节,采用献祭和仪式;但是近来这同一个福音却是藉着基督所传的(见来1:1,2注释)。

  所传的道。直译是“所听见的道”。

  与他们无益。“所听见的道”如果不与听者的信心相结合,就与他无益(见太7:24-27注释)。基督在世时所传的信息也只对接受的听众生效。圣经论到拿撒勒说:“耶稣因为他们不信,就在那里不多行异能了”(太13:58)。撒种的比喻清楚地说明了这条原则的运用(见太13:3注释)。

  信心。见来3:12;11:1注释。

3 但我们已经相信的人得以进入那安息,正如上帝所说:“我在怒中起誓说:‘他们断不可进入我的安息!’”其实造物之工,从创世以来已经成全了。

  我们已经相信的人。就是我们基督徒,特指使徒教会中悔改的犹太人。

  得以进入。或“正在进入。”邀请依然有效。有人正在接受邀请,凭着信心进入上帝的“安息”。

  安息。指来3:11,18;4:1(见来3:11注释)所提到的“安息”。基督徒,包括悔改的犹太人在内,所进入的“安息”,是上帝曾邀请古以色列人进入的属灵“安息”,即伴随着完全顺从基督,让自己的生活符合上帝永恒旨意的心灵“安息”(参赛30:15;耶6:16;太11:29)。

  正如上帝所说。作者刚才已经说明基督的信徒是一个一个地进入上帝原来打算让古代以色列人所进入属灵“安息”。但以色列人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得进入那安息了。从这里一直到第8节,他为自己的结论提出了证据。他的结论令未悔改的犹太人吃惊;已经悔改的犹太人,即使不是大多数,其中有许多也觉得它不可思议。他在第9节重申他大前提的有效性,从而结束了他论证的思路。他说明现在藉着基督教的信仰进入上帝的“安息”,就像从前藉犹太教进入一样。

  3-8节论证的思路可以归纳如下:

  一,上帝发誓不让肉身的以色列人进入祂的“安息”。

  二,但上帝的“工”——这里指祂对于人类的旨意——“从创世以来已经成全了”。上帝从起初就决定让人们进入祂的“安息”。因此上帝发誓不让古代以色列人进入所应许的“安息”,在表面上看似乎与祂的初衷矛盾。上帝的誓言难道取消了祂原来的计划吗?祂难道不谋求一个目标直到实现吗?

  三,为了证明上实现了祂的目的,作者引用了(第4节)造物之“工”。上帝开始创造世界的工作;然后祂完成了祂的造物之“工”;。祂在第七日安息,证明造物之工的完成。请注意创2:1-3中“齐了”和“完毕”等用语,以及对完成的强调。

  四,来4:5重述了上帝关于古代以色列人不可进入祂“安息”的誓言,与第4节的思想并列,即上帝完成祂所开始的工作,如创造之工的成全所说明的。

  五,上帝在创造周的第七日安息,标志着祂创造工作的完成,证明了上帝旨意的不变性。这是保罗的大前提。他的小前提是上帝曾定意让祂的选民进入祂的“安息”。然而“那先前听见福音的,因为不信从,不得进去。”所以作者作出结论说:“有必进安息的人”(第6节)。

  六,作者为了进一步证明他的结论的正确性,在第7节中再次引用《诗篇》95篇,说明先前世代的失败既没有改变上帝的初衷,也没有撤回祂原来的邀请。参见大筵席的多次邀请(见路14:16-24)。

  七,作者在第8节中根据第7节的论述得出进一步的结论:上帝既在大卫的时代提到“又一日”,就证明虽然约书亚确曾给以色列人在迦南地得到“安息”(见来3:11注释),但是他并没有带他们进入上帝想让他们享有的属灵“安息”。

  八,作者总结3-8节的整个论述说,“必有一安息为上帝的子民存留”(第9节)。

  我……起誓。这里的原文与来3:11相同。

  怒。见来3:11注释。

  他们断不可进入。原文与来3:11相同。

  安息。见来3:11注释。

  其实。据这两句话之间的关系,本节可意译如下:“尽管上帝对于这个世界的计划在起初就已经确定,上帝还是撤回了祂让以色列人‘安息’在应许之地的庄严应许”。这里断定上帝并不改变;祂必实施祂的计划直到完成(见《SDA圣经注释》卷四第34页;玛3:6)。从表面上看,上帝的不变性与祂撤消对以色列人的应许似乎是矛盾的。作者暗示,它们之间好象并不一致。来4:4-8解答了这个表面上的难题。答案是上帝撤消对以色列人的应许并不影响祂旨意的不变性。结论在第6节“所以有必进安息的人”,和第9节“必有一安息为上帝的子民存留。”对这个难题的解答证明了1-3节的论述,即上帝已经“传给”基督徒“进入祂安息的应许,”,就是第2节中上帝传给基督徒的“福音”,如同祂上帝传给以色列人那样;有信心的基督徒正在进入上帝真正的属灵的“安息”。

工。这里不是指自然界的“工”,而是指上帝创造人类的旨意和计划。换一句话说,这里的创造之“工”被认为包括上帝创造这个世界的旨意和祂实现这个旨意的计划。物质的创造之“工”实际上是从属它们所要实现的无限旨意的。第4节特指创造周的物质之“工”。

创世。就是创造。

  成全了。直译是“成为,”“产生,”意思是已经“完成”或“结束”了,将来不会再改变。物质世界从创造主手里出来的时候是一件完美的的作品(创1:31)。管理自然界的物理和生物定律也已经“成全了,”不会再有周期性的变更。例如万有引力仍象起初那样运作。动植物各从其类进行繁殖的遗传定律(见创1:12注释)也从未撤消或更改。来4:3,4论据的力量在于上帝对这个地球原有的旨意是创造周之工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个旨意就是要使地球成为公义幸福之人类“安息”或“居住”之所(见来3:11注释)。罪恶侵入世界并没有取消这个仁慈的旨意,因为救赎的计划是在罪恶入侵的情况下提供了实现原有目标的方法。既然如此,“福音“(第2节)对古以色列人“无益”(第2节),以及上帝因而撤消了对他们的应许,并不可能改变祂“有必进安息的人”的基本目的(第6节)。

4 论到第七日,有一处说,“到第七日上帝就歇了祂一切的工。”

有一处说。引自创2:2。

第七日。见创2:1-3注释。

  歇了。katapauō,“停止,”““安息。”动词katapauō和与它相关的名词katapausis一样,都表示停止工作或其它活动,以及停止之后的静止状态(见来3:11注释)。其对应的希伯来词shabath在创2:2中译为“安息”(见该节注释),为本节所引,直译是“停止”工作或活动。所以katapauō和shabath都包括停止原来的活动和停止后的景静止状态。上帝在第一个安息日的“安息”就有这两层的意义。祂停止了创造,然后处在不创造的状态。造物之“工”在每一个方面都是完美的。在祂立为创造纪念的第一个安息日,祂放下了创造地球的工作“安息”了。就我们世界而言,上帝再也没有重新拿起那时歇下的创造之工,也没有撤消或更改从那时起所设立管理自然界的律法。《希伯来书》的作者在这里强调,创造——包括物质世界,管理物质世界的定律,以及上帝对于人类和世界的旨意——是一件完美的工作,以后不需要更改。所以这里强调的是上帝不再从事进一步的创造活动。

  创造周的安息日也是亚当生命中第一个完整的日子。他那一天的经历乃是永恒“安息”的预尝。只要他忠于上帝,那安息就为他而存留。我们遵守每周的第七日为安息日,证明我们相信真神为万有的创造主,并且是这种信心看得见的表达。它也证明我们愿意在生活上与祂对这个世界的伟大永恒旨意——表现在世界和其上人类的创造中——以及祂对我们个人的旨意相和谐。见出20:8;结20:12,20;赛58:13注释。上帝对这个世界原来的旨意——祂的“安息”——并没有改变。第七日的安息日,就是祂所设立作为创造的纪念,使人想起祂创造世界旨意的“安息”的日子,也没有改变。因此遵守第七日的安息日不仅证明我们相信上帝是万有的创造主,也证明我们相信祂能改变人的生命,使人进入祂原先就打算让地球的居民享受的永恒的“安息”。所以安息日既证明上帝创造的能力,也证明祂使人成圣的能力。遵守安息日就是承认相信祂创造,再造或使个人生活成圣的能力。

  祂一切的工。根据《创世记》第一章的描述,“祂一切的工”在创2:2中指自然界的创造之“工”。

5 又有一处说:“他们断不可进入我的安息!”

又。这是第三次引用了这句话(参来3:11;4:3)。来3:7至4:10的全部论据都围绕着上帝撤消进入祂“安息”的邀请。在这里,诗95:11的引文与创2:2的引文(在来4:4)并列,解释了第3,4节所提到上帝在创造周第七日“安息”的意义。作者曾说这是指上帝的“工”已经“成全了”(见第3节注释),以及祂“歇了”的事实(第4节),证明祂撤消给古代以色列人的应许并不是绝对的。换一句话说,应许并没有从全体人类身上撤消,而只是从那些“因为不信从,不得进去”的人(第6节)撤消。

有一处。指诗95:11。

  安息。见来3:11注释;参来4:4注释。

6 既有必进安息的人,那先前听见福音的,因为不信从,不得进去。

  既。“既然。”第6节是3-5节的的结论。

  有。或“保留”。即进入上帝的“安息”的应许依然有效,即使它已从古代以色列人身上撤消。

  必进。虽然有人“因为不信,不能进入”(来3:19),但上帝原先让地上住着公义幸福之人的计划终必实现。不过他们必须先凭着信心进入祂属灵的“安息”,让心灵摆脱罪恶和靠自己得救的努力。这里所提到的,就是心灵的“安息”(见来3:11注释)。

  安息。就是进入心灵的“安息”。

先前听见。指第2节所提到福音邀请的第一次宣告。

福音。见第2节注释。

因为不信从。见来3:19注释。

  不得进去。离开埃及的那一代以色列人“不得进入”应许之地。而那些进入迦南的人,作为一个民族,也从未进入上帝要他们进入的属灵“安息”(见来3:11注释;见《SDA圣经注释》卷四第30-34页)。

7 所以过了多年,就在大卫的书上,又限定一日,如以上所引的说:“你们今日若听祂的话,就不可硬着心。”

过了多年。原文显然是指“说”这件事情。它不是诗95:7,8引文的一部分。约书亚的时代之后“过了多年”之后才是大卫的时代,间隔约三百年。

就在大卫的书上。就是在大卫的一首诗篇里——第95篇里(见来3:7,8注释)。参罗11:2注释。

  又。作者在第7,8节中,又增加了一点来证明他的论点,就是有一个“安息”为上帝的子民存留。

  限定。直译是“指定,”“规定。”

  一日。就是上帝指定大卫统治的时期作为以色列人进入祂“安息”(见《SDA圣经注释》卷四第31页)的适当时间。原文的“一日”显然是指“今日”。

  如以上所引的说。就是来3:7,15。

  今日。关于这段引文的解释,见来3:7注释。上帝在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时候原先让他们进入祂属灵“安息”的应许,经过数百年之后仍然有效。虽然它曾被一代又一代的人所忽视或弃绝,到了大卫的日子它依然有效。况且上帝在大卫的日子邀请以色列民族(来4:8),证明约书亚并没有带领以色列人进入上帝原要他们民族进入的属灵“安息”(见来3:7注释)。

得救的“日子”是漫长的。它从亚当堕落时开始了,到人类宽容时期届满时结束。罪人已经给了上帝结束恩典的“日子”提供了充分的理由(参《先祖与先知》92页;《历代愿望》37页)。但上帝“有怜悯、有恩典的上帝,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出34:6);“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彼后3:9)。

祂。上帝藉着祂的仆人大卫对以色列人说话。

8 若是约书亚已叫他们享了安息,后来上帝就不再提别的日子了。

  若是。根据第7节在大卫的时代重申进入上帝“安息”的邀请,所得出的结论是:约书亚没有给以色列人带来“安息”。否则如果以色列人在约书亚的日子已经进入上帝要让他们民族进入的属灵“安息”, 祂就不会在几百年后的大卫时代重申祂的邀请了。

  约书亚。希腊语的“耶稣”,相当于希伯来语的“约书亚”(见太1:1注释)。

  已叫他们享了安息。约书亚确实已让以色列人“安息”在迦南地。他率领他们成功地征服并定居在迦南相当大的一部分土地上(见《SDA圣经注释》卷二第43,44页)。但是他并没有带他们进入上帝原要他们进入的属灵“安息”,因为他们不愿意(见来3:11注释)。

  后来。就是在约书亚的日子以后,到了大卫的日子。

  提。就是诗95:7-11的话。

  别的日子。就是第7节所说大卫的“日子”(见该节注释)。在大卫和所罗门的日子,以色列人已经完全占领了迦南,所以这里的“安息”不可能指占领迦南,而是指上帝想让这个民族所起的光荣作用(见《SDA圣经注释》卷四第26-30页)。

9 这样看来,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为上帝的子民存留。

  这样看来,必另有……存留。见第6节注释。第6节已经暗示了第9节的结论。那是从第3节所开始的思路中归纳出来的,证明了第1-3节的观点。这条论据的思路可以简述如下:

  一,上帝原来应许以色列人的“安息”包括:1,永久定居迦南地;2,使这个民族正确地表现上帝国度原则的品格改变;3,作上帝为拯救世人而特选的器皿(见《SDA圣经注释》卷四第26-30页;见来3:11注释)。

  二,原来承受“安息”应许的那一代人因为不信而未能进入迦南地(见来3:19注释)。

  三,约书亚确实率领下一代人进入应许之地(见来3:11注释),但由于他们在属灵上的顽梗,他未能带领他们进入上帝原想让他们得到的属灵“安息”(见来4:7,8注释)。

  四,在大卫的日子里曾重申这个应许(第7节),表明以色列人那时还没有进入属灵的“安息”,而他们在摩西和约书亚的日子没有进入属灵的安息,并没有使原来的应许失效。

  五,尽管以后世代的失败,上帝的旨意终必实现(见第3,4节注释)。

  六,作者热情呼吁使徒时代的上帝子民“进入那安息”(第11,16节),这进一步证明了祂的邀请依然有效;而上帝的子民作为一个群体在使徒的时代仍然没有真正进入那“安息”。

  七,所以进入上帝属灵“安息”的应许和邀请依然有效(第6,9节)。基督徒应该“竭力进入那安息”(第11节)。

  值得注意的是,在基督徒时代依然存留的“安息”,就是原来应许赐给以色列人的属灵“安息”(见第3节注释)。所存留的显然是从一开始就一直存在的。

  安息。sabbatismos,“停止(以前的活动),”后来指“遵守安息日,”源于动词sabbatizos(“安息,”“停止,”“守安息日”)。Sabbatismos没有出现在圣经其他地方和古代的文献中,直到第2和第3世纪,但可能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普鲁塔克的Moralia,166A里。于是有人推断sabbatismos是《希伯来书》的作者在写这段文字时新造的(见莫尔顿和米利根《希腊语新约词汇》)。

  希腊词sabbatismos和sabbatizō分别译自希伯来名词shabbath及其相关动词shabath。希伯来原文可能有助于希腊词的解释。Shabbath在《旧约》中出现101次,一般指“安息日”——一周的第七日——或依据安息日划分的七日周期。它还用来表示安息年(利25:6;26:34,43;代下36:21)。动词shabath共出现70次,7次是指安息日的安息,63次指其它安息,例如创8:22;书5:12;尼6:3;哀5:14;赛14:4;24:8;33:8。动词shabath词根的意思是“停止,”“安息。”该词有时指每周安息日的安息。但是名词shabbath,来自shabath,一般指每周安息日的安息,也指依据安息日划分的周(利23:15)和安息年(来26:35等)。值得注意的是,shabbathon,只是在shabbath后加上词尾-on,不但指第七日的安息日,也用来表示赎罪日(利16:31;23:32),安息年(利25:4,5),吹角节(利23:24),以及住棚节的第一日和最后一日(利23:39)。

  Sabbatizō在七十士译本中用了七次,一次指第七日的安息日(出16:30),一次指其他安息日(利23:32),五次指安息年土地的休耕(利26:34,35;代下36:21)。在七十士译本的出16:30;利23:32和26:34,35中,sabbatizō源于希伯来词shabath。所以sabbatizo在七十士译本中的基本概念是安息,停止工作和其它活动。因此,相关的希腊词和希伯来词的用法暗示,名词sabbatismos既可以表示安息日的“安息”,也可以只表示广义的“休息”或“停止”。对来4:9中sabbatismos所作的语言学研究,无法确定这里指的是每周安息日的“安息”,或只是表示广义的“休息”或“停止”。因此只能根据上下文来解决这个问题。

  《希伯来书》的作者笔下的katapusis和sabbatismos或多或少似乎是同义的:

  一,因为约书亚未能率领以色列人进入属灵的“安息”(katapausis,第8节),所以有一个sabbatismos(第9节)为基督徒存留。根据一致的原则,所存留的应该与本来就有的相同。因为约书亚没有带领以色列人进入属灵的“安息”,决不会成为基督徒遵守安息日的理由。

  二,从第1和6节来看,在新约时代为上帝的子民所存留的是katapausis;第9节说有sabbatismos存留。说为“上帝的子民”存留的是每周的安息日,就等于说约书亚未能带领以色列人进入每周的安息日。

  三,在七十士译本,即新约教会的圣经中, katapauō(创2:2,3);出20:11)和sabbatizō(出16:30;利23:32)是交替使用来的,表示第七日的安息日。这就排除了《希伯来书》的作者有意对来3;4中这些词的名词形式进行区别的见解。

  我们还可以注意到,保罗时代的犹太人,无论是基督徒还是非基督徒,都严格遵守第四条诫命。《希伯来书》的作者在写信给犹太人时,当然不会认为有必要向他们证明所“存留”的是遵守安息日。如果从来3:7开始进一步论述的结论是遵守安息日为上帝的子民存留的话,《希伯来书》的作者似乎就犯了不根据前提而得出结论的错误了,因为这个结论不是根据论据合乎逻辑地推导出来的。努力劝导犹太人去作他们已经在作的事情——遵守第七日安息日——将是毫无意义的。而且使徒时代所有的基督徒,包括犹太人和外邦人,都遵守第七日的安息日。在基督教的初期,任何证明安息日有效性的论据都是没有意义的。此外我们还看到,《希伯来书》第3章和第4章所组成的那个部分是以一个邀请开始:“应当思想我们所认为使者、为大祭司的基督耶稣”(来3:1);以一个热情的呼吁结束:“只管坦然无惧地”来到祂面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来4:16)。我们看不出精心证明遵守安息日是基督教会义务,与第3章和第4章所宣布的主题——我们的大祭司基督在天上圣所中的服务——有什么联系。

  “这里所说的安息乃是恩典的安息”( 来4:9怀爱伦注释;参《善恶之争》253页)。这是“信心的真安息”(《福山宝训》第1页)。

  当我们“思想”耶稣(来3:1),倾听祂的声音(来3:7,15;4:7),运用对祂的信心(来4:2,3),停止靠自己赚取救恩的努力(第10节),“持定所承认的道”(第14节),就近施恩的宝座时(第16节),我们就进入了上帝的“安息”。凡想获得这种经验的人应当防止“不信的恶心”(来3:12),不可硬着心(来3:8,15;4:7)。他们必须竭力进入上帝的“安息”(来4:11)。

  进入上帝的“安息”的人必须“持定”他们“所承认的道”(第14节)。他们将“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第16节)。

  上帝的子民。就是基督徒。他们现在是上帝的选民,就象以色列人在他们的时代一样(出19:5,6;彼前2:9,10;见《SDA圣经注释》卷四第35,36页)。

10 因为那进入安息的,乃是歇了自己的工,正如上帝歇了他的工一样。

  那进入。就是任何一位“上帝的子民”(第9节)。原文结构说明有人已经进入上帝的“安息”。

  安息。katapausis(见来3:11注释)。虽然来4:10的“安息”与第9节的安息(sabbatismos)不是同一个词,但上下文说明它们表达了同一概念(见第9节注释)。所存留的“安息”(第9节)显然是指第10节中有信心的基督徒所进入的“安息”。第10节的“因为”把该节与第9节联系起来,并成为第9节的结论。

  乃是。除了上帝之外,或与上帝一样。

  歇了。katapauō,该词在第4节译为“歇了”,在第8节译为“享了”(见来3:11注释)。虽然“歇了”的译法模糊了它与第3章和第4章中katapauō和katapausis其他译法之间的关系,但它却比较符合第10节的思想,因为它强调停止“工作”,而不是停工后继续“安息”的状态。

  自己的工。基督徒在相信耶稣基督的救恩,进入上帝的“安息”以后,必“歇了”靠自己的行为成义的努力。作者心里也可能想到基督徒“歇了”罪恶之“工”,就是得救出离埃及的那一代以色列人因而不能进入应许之地的“工”,和妨碍以后来的世代进入上帝属灵安息的“工”(见来3:8,9;4:8注释)。

11 所以,我们务必竭力进入那安息,免得有人学那不信从的样子跌倒了。

所以。11-16节是对来3:7至4:10的论据所确立原则的实际应用,就是有一“安息”为“上帝的子民”存留(第9节)。把它用在基督徒的经验上有三方面的要求:一,努力进入上帝的“安息”(来4:11);二,“持定所承认的道”(14节);三,“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16节)。凡遵从这劝勉的人将享受上帝计划让每一个真基督徒在今生体验的心灵“安息”。

  我们务必竭力。或“我们务必热心,”“我们无比努力。”要进入上帝的“安息”,需要有殷勤而坚决的努力。

  安息。katapausis(见来3:11注释)。

免得。凡全心全意努力“进入那安息”的人,就避免了古代以色列人所落进的不信陷阱。

不信从。或“不顺从”(见来3:19注释)。

样子。指古代以色列人先是在加低斯巴尼亚,后是在定居应许之地时候所作的选择和命运。

  跌倒。与“进入”的相反状况。古代以色列人“倒在旷野”(来3:17),说明他们曾离开了埃及,想进入应许之地。人得不到上帝的“安息”,说明他曾想进入那安息。今天半心半意的基督徒正是“学那不信从的样子”。 撒种的比喻阐述了有关这个问题的勉言(见太13:5-7注释)。

12 上帝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甚至魂与灵,骨节与骨髓,都能刺入、剖开,连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

  有文本在句首有“因为”。第12节和13节在表面上似乎与第3章和第4章的主题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因为”一词表明,它们之间有密切的逻辑关系。第12节和13节解释了如何避免落入不信之中(第11节),如何歇下“自己的工”(第10节),并提出了上帝所设立帮助祂儿女进入祂“安息”的方法。

  道。logos(见约1:1注释)。根据上下文,这里的“道”是指“传给”古代以色列人和基督徒的“道”(来4:2),特别是有关进入上帝“安息”的邀请。正如第2节所指出的,这道就是“福音”的信息。从广义上说,第12节的“道”也包括所有的正典,因为整部圣经都是上帝的“道”,阐明耶稣基督的“福音”。

  活泼的。就是“有生命的。”它以一种活泼积极的力量给人造一颗新心,使他里面重新有正直的灵(参诗51:10)。上帝的“道”是活泼的,并能赋予生命。在创造之工中是这样(诗33:6,9),在人的心中再造上帝的形象也是这样。道成肉身的基督,在祂里面照样有生命(约1:4,12;5:26)。“上帝的道”是人悔改的动力。基督徒“蒙了重生,……乃是藉着上帝活泼常存的道”(彼前1:23)。

有功效的。energēs,“有效的,”“强大的”(参林前12:6注释)。英语的“energy”(能量)来自energēs。上帝的“道”有能力把罪人变成圣徒。

两刃的剑。见弗6:17;见启1:16注释。

  更快。12节的剩下部分说明了这种锋利的性质。上帝的“道”是活泼,有效,锋利的——足以成就祂对人类的仁慈旨意(见赛46:10;55:10,11)。

  魂与灵。psuchē kai pneuma,在这里指“生命和气息”。关于psuchē,见太10:28注释。关于pneuma,见路8:55注释。“魂与灵”和“骨节与骨髓”都是比喻。分开“魂与灵”,“骨节与骨髓”是比喻上帝之道的锋利。这个比喻的价值在于“生命”和“气息”实际上是分不开的。

骨节与骨髓。也是比喻的说法。它们在实际上是分不开的。

剖开。merismos,“分开,”“分离。”

心。就是思想。

思念和主意。或“思想和动机,”“思想和意图”。象一把剖开“骨节”与“骨髓”的利刃,“上帝的道”的明确原则也能辨明善与恶的思想,正确与错误的动机。

辨明。kritikos,“能辨别,”“能判断,”“能区别,”就是具有辨别和判断力。英语的“critic”(批评者)来自kritikos。通过积极回应上帝的“道”留在良心中的印象,真基督徒就能避免陷入“不信从”,歇下“自己的工”,进入上帝的“安息”(第6,10,11节;参来3:10,12)。

13 并且被造的没有一样在祂面前不显然的;原来万物在那与我们有关系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开的。

被造的。ktisis,就是自主的受造实体(见罗8:19注释),这里无疑指12节的人,其思想动机都受上帝之“道”的判断。世人只能根据一个人的言行来判断,但上帝的“道”却能监察一个人言行的动机,并根据人心中的意念进行判断。“人是看外貌,耶和华是看内心”(撒上16:7)。

没有一样。直译是“都”。

  在祂面前不显然的。或“在祂面前隐藏。”在上帝面前,谁也不能隐藏自己的思想动机。人尽可以尝试,但没有人能从上帝面前逃离(参诗139:7-10)。

  万物。就是一切“被造的”或人类的思想动机。

那与我们有关系的主。直译是“我们要与祂结帐。”就是我们在祂面前要为自己交帐。认识到自己必须在这么精明的审判者面前为自己的言行为交帐,最麻木的罪人也会清醒起来。这种认识应当使自称为基督徒者认真考虑自己的思想和动机。参罗14:10-12;林后5:10。

赤露敞开的。没有什么东西能在上帝面前隐瞒。

14 我们既然有一位已经升入高天尊荣的大祭司,就是上帝的儿子耶稣,便当持定所承认的道。

既然。鉴于“上帝的道”能识别人思想动机的本质,以及我们在上帝面前不能隐瞒任何东西(第12,13节),特别是因为我们有一位体谅同情的“大祭司”经历过我们所必须面对的一切难题(来2:17;4:15)。

升入。直译是“穿过,”无疑指大气层和天空。见徒1:9;参创1:8注释。

  大祭司。见来2:17注释。《希伯来书》的主题是基督为我们的大祭司(见《SDA圣经注释》卷七390页)。在介绍了基督的职分之后(来3:1),第3章和第4章进一步阐述我们需要祂在天庭服务;当我们接受祂的服务时,就能体验心灵的“安息”。第5到10章涉及祂为我们服务的各个方面。基督徒因信得救的体系是以基督作我们的大祭司为中心的。

上帝的儿子。见路1:35;约1:14;3:16注释。

耶稣。见太1:1注释。

  持定。krateō,“抓住,”“紧握”。如人的生命。基督值得我们完全信任和依靠。不要让允许任何东西介入我们与祂之间(见罗8:38,39注释)。见太24:13;来10:35,36注释。

  所承认的道。见来3:1注释。

15 因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祂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祂没有犯罪。

  体恤。sumpatheō,“同情,”直译是“一同经历。”基督藉着祂的人性体验了人类共有的软弱,但祂丝毫没有沾染罪恶,所以祂能充分体恤真基督徒所面对的问题和困难。事实上道成肉身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上帝接触人类,体验我们所共有的问题和软弱。这样,基督就能成为我们的大祭司,并在天父面前作我们的代表。

  软弱。反面的表达比正面的表达更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凡事。就是各种试探。关于耶稣所受试探的一些方面,见太4:1-11注释;参《历代愿望》687-694页。我们的主以我们所无法理解的神秘方式,充分感受了“这世界的王”(约12:31)压在祂身上的每一种试探的分量,但祂丝毫没有回应,甚至连想都没有想(见约14:30)。撒但发现耶稣根本就没有回应他的诡计(见《历代愿望》123页)。见来2:18注释。

  与我们一样。祂在凡事上与我们一样,只是祂没有犯罪(见《SDA圣经注释》卷五918页;见腓2:6-8注释)。

  没有犯罪。这是我们救主完美生活深不可测的奥秘。人性第一次战胜了其自然的犯罪倾向。因为基督战胜了罪恶,我们也能得胜(见罗8:1-4注释)。我们在祂可以“得胜有余”(罗8:37),因为上帝“使我们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胜”(林前15:57)罪恶和罪的工价死亡(见加2:20注释)。

16 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

  所以我们只管。本节是第3章和第4章全部思路的实际结论。上帝恩典的“安息”已为上帝的子民存留(第9节);“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宝座前。”

  坦然无惧地。parresia,在来3:6中译为“胆量”(见该节注释;参来10:35)。我们坦然无惧地前来,不是因为上帝欠我们的,而是因为上帝将祂的恩典白白地赐给一切寻求的人。

  施恩的宝座。就是以恩典为特征的宝座(见罗3:24;林前1:3注释)。基督徒有特权自白白地获地慈爱天父的恩典,无须枉然气力靠严格遵守犹太教律法的规章或其他凭行为称义的体制来赚取救恩。

  得怜恤。就是获得赦罪(见约壹1:9注释)。所有的人在审判的宝座前都会看到没有调和怜悯的严格公义。罪人唯一的盼望就在宽容延续之时上帝的怜悯。

  恩惠。charis(见约1:14;罗1:7;3:24;林前1:3注释)。

  作随时的帮助。就是在受试探的时候。我们需要恩典忍受艰难和痛苦,需要恩典胜过试探。凡已养成习惯每天到施恩的宝座前求上帝怜恤和恩惠新供应的人,就已经进入了上帝为每一个真信徒所提供的心灵“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