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圣经库 > 58希伯来书 > 正文

希伯来书 11--SDA圣经注释

第 十一 章

提要:1 信是什么。6 我们若没有信心,就不能得上帝的喜悦。7 古时列祖因信而结的善果。

1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

  信。pistis,“信任,”“信靠,”“信心,”以及“信实,”“可靠。”pistis可以指思想态度或行为方式。信心的行为是信心态度的结果。这两层意思始终紧密地交织在本章中,因为每一个信心的例子都引证了导致信心行为的信心态度。这里强调的是信心的行为。

第11章充分说明了第10章,特别第35-39节所简述的原则,因为信心和信实是等候主降临的人所非常需要的。一些人有丢弃勇敢之心的危险,因主的降临在表面上耽搁了。这样的人都“需要忍耐”,以便“因信得生”。本章所列的信心英雄作为凡人“仍未得着所应许的”(来11:39),而只是“从远处”望见(第13节)。但“这些人都因信得了美好的证据。”现在还有“一点点时候”,“那要来的就来,并不迟延”(来10:37)。这些古代的英雄“在远处”瞻仰,尚且对应许存着充分的“信心”(来11:13),我们既然“还有一点点时候”就能看到应许的实现,难道不也应该忍耐而充满信心吗?

所望之事。就是应许圣徒在基督降临时所要承受的产业。

  实底。hupostasis,“实质,”“本质,”“实际,”“现实,”在本节为引申义:“信心的把握。”参arrabōn(“凭据”,见林后1:22注释)。信心决不是盲目的。真正的信心总是以充足证据的坚固“实底”为依据的,以保证相信未见之事。Hupostasis用在古代纸莎草的法律文书中,证明一个人对自己财产的所有权。文书本身不是财产,而是用来证明财产的存在和权属。所以hupostasis在本节可译为“所有权证书”——“信就是所有权证书……”

基督徒因着信视自己已经拥有所应许给他的产业。他绝对相信发出应许的主,丝毫不怀疑到了时候应许必定实现。信就是这样使基督徒不仅要求所应许的福气,而且现在就领受和享受它们。所应许的产业变成了现实的产业。将来的美事不再是一个以后实现的梦想,而活生生的现实。在信心的眼中,看不见的事变成看得见的了。

未见之事。即“所望之事”,就是所应许的产业。

  确据。elegchos,这里指“证据,”“确信。”信并不是凭空相信证据的存在,而是一种稳定的保证,其依据是相信上帝必定实现祂的应许。我们可能从未见过发出我们家用之电的发电机,但是我们完全可以用电的存在来证明发电机的存在。我们同样认为我们的体力,智力和灵力,证明了一个超自然生命和能力之源的存在。在另一方面,不要把信与轻信混淆起来,因为信是藉着确据而增强的(见来12:1注释)。

2 古人在这信上得了美好的证据。

  古人。presbuteroi,本节指“古代的人”,不一定指老年人。

  得了美好的证据。直译是“见证,”“证实,”“证明。”“古人”的信导致信心的行为;这行为反过来又证明他们信心的真实性。他们的信使他们获得上帝的悦纳。我们可能想知道本章所提到的一些人物如何得到“美好的证据。”但如果本节只列出没有瑕疵的英雄人物,这个记录带给一般人的鼓励就很少。既然“与我们是一样性情的”人(雅5:17)能得到“美好的证据”,那就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今日上帝最软弱的儿女也能行同样的事情。

3 我们因着信,就知道诸世界是藉上帝话造成的;这样,所看见的,并不是从显然之物造出来的。

  因着信。或“藉着信,”与本章其他地方一样。

  诸世界。aiōnes,直译是“各世代”。这里的“世界”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考虑的,不一定是指天外的诸世界。

  藉上帝的话。见创1:3注释;参诗33:6,9。关于赞成创造论,反对进化论,见《SDA圣经注释》卷一第46-63页。

  所看见的。就是包括海陆空的自然界,连同其中的各种生物。

  并不是……造出来的。上帝是宇宙间一切物质的创始者。祂藉着祂的大能创造了物质,又藉着这能力赐生命给受造之物。在所谓的原子时代开始之前,物质不灭论是科学是主要原则之一。但现在科学家们宣布物质和能量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对全能的上帝从虚无之中创造出物质来感到奇怪呢?

  显然之物。世界和其中的万物都是藉着无限能力的施展从虚无中创造出来的。

4 亚伯因着信,献祭与上帝,比该隐所献的更美,因此便得了称义的见证,就是上帝指他礼物作的见证。他虽然死了,却因这信,仍旧说话。

亚伯。这里所提到的事,记录在创4:3-10。

因着信。见第1,3节注释。

  得了……见证。“证实。”这句可译为:“他藉此被认定为公义的”(见第2节注释)。亚伯因着信抓住了救赎主的应许。他的祭物本身并没有赎罪的价值。然而对于应许的信心使他带来了上帝所规定的祭物。上帝悦纳了他的“礼物”,作为他信心的证据。

  上帝……作的见证。上帝悦纳了亚伯的“礼物”,拒绝了该隐的礼物。其差别不单在于礼物本身的性质,也在于奉献者反映在礼物上的品格和态度(见《先祖与先知》71,72页)。

  仍旧说话。历代以来,亚伯的信成了活的见证。亚伯的信中有能力,使他采取上帝所规定的行动。他的信至今仍发挥强大的影响——“仍旧说话。”

5 以诺因着信,被接去,不至于见死,人也找不着他,因为上帝已经把他接去了;只是他被接去以先,已经得了上帝喜悦他的明证。

以诺。见创5:22注释。

  因着信。见第1,3节注释。

  被接去。作者并不是说以诺拥有让上帝接走他的信心,而是说他被接去是他信心和忠实的结果——“他已经得了上帝喜悦。”圣经只说到以诺和以利亚没有经过死亡而被接升天。

  如果《创世记》第5章希伯来原文的家谱是完整的话,以诺就是在亚当去世几年之后被接升天的(见《SDA圣经注释》卷一第185页)。亚当的死一定在这个忠心的人身上投下了阴影,因为亚当虽然悔改了,过敬虔的生活,但还是像每一个罪人一样死了。

  若是这样,我们就可以合理地推定:为了给亚当虔诚的后裔信心的生活必得报赏的保证,上帝接走了亚当的七世孙以诺。上帝用亚当来说明“罪的工价就是死,”用以诺来说明“上帝的恩赐乃是永生”(罗6:23)。以诺的被接证明,虽然罪使人与上帝分离,但有一条道路已经开辟,以结束这种分离的状态,使人回归上帝。那就是信心之路。

  以诺是末世代活着的圣徒被接升天的预表。以诺成了上帝的朋友,与祂同行,最后与祂一同回家。所以每一个人都要鼓足勇气。凡充满信心,在不断变化的人生经验中天天与祂同行的人,完全可以进入上帝的乐园。

  不至于见死。就是没有经历死亡。

  找不着。暗示以诺消失以后,人们试图寻找他。后来以利亚被接升天,人们也曾寻找他(见王下2:16-18)。

  他被接去以先。以诺敬虔的生活方式在同时代人中是众所周知的。

  他已经得了……明证。上帝藉着以诺赐给世界一个见证,说明了祂所悦纳的品格。如此虔诚的圣徒被接之后,人们就不会问“上帝怎么会接纳这样的人呢?”

  上帝喜悦。以诺对上帝的信心和忠诚得到了祂的悦纳。他的生活和品格证明了上帝对全人类的理想。

6 人非有信,就不能得上帝的喜悦;因为到上帝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上帝,且信祂赏赐那寻求祂的人。

  非有信。(见第1节注释)。虽然创造主是无限的,但祂所造之物却必然是有限的,因此有些事情他们需要凭着信心接受。按照上帝的话语接受上帝乃是人心心灵的最高操练。如果人要在完美的宇宙充分胜任所规定给他的位置,就必须按照上帝的话接受祂,因为认识上帝的爱是信心的最高表现。在救主的神人二性中,上帝的爱和人的信心第一次结合在一起。

  不能得上帝的喜悦。就是不能满足祂的要求。在完美的宇宙中,受造的生灵绝不可对宇宙的统治者缺乏信心。不信靠上帝就会惧怕,怨恨,最终是绝望。

  到上帝面前来。就是承认效忠于祂。

  信祂。相信上帝真正存在乃是基督教信仰的最终根基。上帝藉着自然界,祂的话语和祂天意的引导,向人提供了祂存在的全部证据,是有理智的生灵所需要并能利用的(参罗1:20)。作者在这里排除了泛神论者对上帝的错误观念。

  赏赐。作者在这里排除了自然神论和宇宙神论的上帝观。人有没有回应上帝的爱并服从祂所启示的旨意是有很大区别的。“祂已经定了日子,要……审判天下”(徒17:31)。有朝一日,祂“必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罗2:6)。想到有一天要站在宇宙大审判者面前的威严场面,无疑是过公义生活的强大动力。当然,对地狱之火的巨大恐惧救不了任何人,但它可以成为一个有力的因素,使他摆脱冷淡的状态。基督耶稣所表显上帝无限的爱,为人提供了最终唯一有效的得救动力。

  寻求祂。“寻求”上帝就是努力更充分地认识祂无限的品格和祂对于人类的旨意。作者并不是说上帝故意使人们难以找到祂,而是强调需要有恳切的愿望认识上帝,并在心灵和品格上变得象祂。

7 挪亚因着信,既蒙上帝指示他未见的事,动了敬畏的心,预备了一只方舟,使他全家得救。因此就定了那世代的罪,自己也承受了那从信而来的义。

挪亚。这里的经验见创6:13-22。

  因着信。见第1,3节注释。

  未见的事。当时并没有证据表明会发生洪水这样的灾难。为洪水作准备乃是挪亚的信心之举。

  动了敬畏的心。上帝定意用洪水毁灭世界的启示深深感动了挪亚。他听从了所赐给他的指示。但挪亚造方舟并不是因为恐惧将要来临的洪水,而是因为相信上帝就那场灾难所给他的启示。

  定了那世代的罪。挪亚造方舟的决定与“那世代”相违;“那世代”指的是恶人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挪亚放弃“那世代”,证明他相信上帝。

  从信而来的义。挪亚的义,表现在与他的信心相称的忠诚行为上,藉着上帝的恩典,使他被称为义。关于因信而来的义,见罗1:17注释。

8 亚伯拉罕因着信,蒙召的时候就遵命出去,往将来要得为业的地方去;出去的时候,还不知往哪里去。

亚伯拉罕。这里的经验见创12:1-5注释。

  因着信。见第1,3节注释。

  遵命。他相信上帝对他所说的话,并且遵行了。他的信表现在忠实的顺从上。

  还不知往哪里去。创12:5说,亚伯拉罕和他的家人“往迦南地去”。这不一定意味着他在动身时知道自己的目的地。他只是最后来到了“迦南地”。上帝显然指示了他前进的方向和行走的路线。

9 他因着信,就在所应许之地作客,好象在异地居住帐棚,与那同蒙一个应许的以撒、雅各一样。

应许之地。就是上帝应许赐给亚伯拉罕的土地。

  作客。约215年(见《SDA圣经注释》卷一第184页)。亚伯拉罕“在所应许之地”作客期间所发生的事记载在《创世记》12至25章。

  异地。或“外国。”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都曾侨居在上帝应许赐给他们的土地上。上帝没有在迦南地给亚伯拉罕任何产业,“连立足之地也没有给他”(徒7:5)。

  那同蒙一个应许的以撒、雅各。最初的应许也包括了亚伯拉罕的后裔,但上帝向以撒,后来又向雅各重申了圣约的应许。

10 因为他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上帝所经营所建造的。

根基。根基暗示永久性。帐棚(第9节)是没有根基的。

  城。这里显然不是指迦南地的任何一座城。亚伯拉罕的最终目标是上帝赐给爱并侍奉祂之人的永久产业。参来12:22;13:14。

11 因着信,连撒拉自己,虽然过了生育的岁数,还能怀孕,因她以为那应许她的是可信的。

  因着信。见第1,3节注释。

  撒拉。这里的经验见创17:15-21;18:9-15;21:1-5。

  还能。撒拉生以撒时已经90岁了。她原来一直没有生育,所以她的怀孕成了最显著的神迹。

  她以为那应许她的是可信的。在人看来,相信上帝让她要生育的应许是没有根据的。接受那应许的唯一办法就是因着信。撒拉接受了那应许,只是因为她信上帝。她接受应许,证明了她的信心。

12 所以从一个仿佛已死的人就生出子孙,如同天上的星那样众多,海边的沙那样无数。

仿佛已死的人。亚伯拉罕生以撒时已经100岁了。阅读过以撒出生相关时间记录的人,都会记得亚伯拉罕(创15:2-4;16:1-3;17:16,17)和撒拉(创18:9-15)都曾有过缺乏信心的表现。但他们最终都克服了天然的疑虑。就亚伯拉罕和撒拉双方而言,以撒都是信心之子。

生出。关于以撒的出生,见创21:1-5。

  如同天上的星。见创15:5;22:17。

13 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却从远处望见,且欢喜迎接,又承认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

  这些人。就是从亚伯(第4节)到亚伯拉罕(第8-12节)的有信心之人。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无疑还有许多其他的人是蒙上帝悦纳的。但这里所列举的光辉范例,是要说明信心是度敬虔生活决定性因素的原则。

  存着信心死的。他们凭信心遥望那应许。他们相信所应许之产业的真实性。他们依据这些应许放弃了现世,完全为将来而活。他们从未享受过那产业,无论是所应许的地上迦南,还是永恒的国度。有文本在这里还加上“使自己相信”。他们显然相信所应许之产业的真实性,否则他们就不会“欢喜迎接”那应许了。

  欢喜迎接。或“问候,”“致意,”“欢迎。”参约8:56。

  承认。或“自认。”

  在世上是客旅。他们虽然在世界上,却认识到他们不属于世界。他们心目中有一个更宏大的目标。他们意识到今生事物的短暂性,凭着信心“从远处望见”将来事物的永久性。他们为将而生活,不为眼前而生活。

14 说这样话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个家乡。

  说这样话的人。就是说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人。

  家乡。古代的模范们说自己“在地上是客旅”,表明他们并不视这个世界为他们的家。他们认识到有比今世所提供的事物更为远大的目标值得为之而生活。

15 他们若想念所离开的家乡,还有可以回去的机会。

  想念。直译是“记住,”“思念。”

  回去的机会。亚伯拉罕在哈兰无疑有一个很好的家,就象从以前在迦勒底的吾珥一样。当迦南地遭遇饥荒时(见创12:10),他完全可以考虑回到哈兰去,因为在那里他有朋友和近亲。但是亚伯拉罕没有回到上帝指示他离开的地方去。

16 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所以上帝被称为他们的上帝,并不以为耻,因为祂已经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

  羡慕。oregomai,“想望,”“争取,”“愿望。”有信心的人在生活中将目光注视比今世所能提供更加美好的事物上。他们认为只有永恒的事物才值得争取。他们以真实的眼光看待今生和永恒的事物(见太6:24-34注释)。

  上帝并不以为耻。上帝并不以被称为他们的上帝“为耻”,因为他们反映了祂的品格。基督曾警告说,到了最后的大日,祂必以每一个试图以获得世界所提供的东西来“救自己的生命”的人“为耻”(见可8:34-38)。在另一方面,凡愿意为基督“丧掉”自己生命的人,实际上必救了自己的生命。

  祂已经预备了。参约14:1-3;启21:2。

  一座城。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见来12:22;13:14)。

17 亚伯拉罕因着信,被试验的时候,就把以撒献上;这便是那欢喜领受应许的,将自己独生的儿子献上。

亚伯拉罕。这里提到的经验见创22:1-9。

因着信。见第1,3节注释。

  被试验。《创世记》记录这段经历的第一句话是:“上帝要试验亚伯拉罕”(创22:1)。上帝确实预知亚伯拉罕会采取什么行动。就上帝对亚伯拉罕的了解而言,这个试验似乎是不必要的。但是亚伯拉罕需要经受这场考验,以便他的信心达到成熟。这是他一生最伟大的经验。

  把以撒献上。见创22:1-19。

  独生的。monogenēs,直译是“独一的,”“唯一的”(见约1:14注释)。就数字而言,以撒并不是亚伯拉罕“独生的,”甚至不是他头生的。说以撒是亚伯拉罕“独生的”,是因为在亚伯拉罕的儿子中,只有他才有资格成为圣约的后嗣(见第18节注释)。

18 论到这儿子,曾有话说:“从以撒生的才要称为你的后裔。”

  从以撒生的。鉴于上帝曾多次强调唯有通过以撒,圣约的应许才得实现,亚伯拉罕愿意遵照上帝的指示献以撒为祭,实在是信心的非凡表现。在亚伯拉罕看来,上帝似乎使祂的应许完全无法实现。

  在作者评述亚伯拉罕信心的时候,插入了创21:12的引文,是要解释他在来11:17所说以撒是亚伯拉罕“独生的儿子”的意义。以撒是亚伯拉罕唯一有资格继承上帝所给他圣约应许的儿子。

19 他以为上帝还能叫人从死里复活;他也仿佛从死中得回他的儿子来。

  以为。亚伯拉罕相信上帝能使以撒复活,所以他有勇气着手奉献自己的儿子。只有这样相信,年迈的先祖才能将上帝要以撒成为他后裔的应许,和祂要夺走以撒性命的命令协调起来。完美的信心最终表现在相信发出表面上相互矛盾的应许和命令之主的真诚。亚伯拉罕一定认识到上帝是在试验他,并认定若有必要,上帝会使以撒从死里复活。鉴于当时还没有人从死里复活,这样的信心实在是最高等级的了。

仿佛。或“好象。”

从死中得回他的儿子来。亚伯拉罕来以为他的儿子以撒必死无疑。当上帝中止试验将以撒归还父亲时,以撒仿佛是从死里回来。

20 以撒因着信,就指着将来的事给雅各、以扫祝福。

  因着信。见第1,3节注释。

将来的事。当以撒意识到自己受了骗时,他家庭的前途似乎一片黑暗。他对以扫的计划破灭了。他的肉眼已经失明。但他挣开了信心的眼目,看到“将来的事”,以及上帝无限的旨意成就的方式。

给雅各、以扫祝福。这件事记载在创27:1-40中。

21 雅各因着信,临死的时候,给约瑟的两个儿子各自祝福,扶着杖头敬拜上帝。

雅各。这里的事件记录在创48:1-22。雅各过着寄居的生活,最终客死他乡。他在给儿子们宣布福气时,这样表达了他对上帝应许的信心。

因着信。见第1,3节注释。

22 约瑟因着信,临终的时候,提到以色列族将来要出埃及,并为自己的骸骨留下遗命。

约瑟。相关的事件记录在创50:24,25;参出13:19。约瑟指望以色列家回到迦南并占领那地,并没有具体的证据。他要求在以色列家回到应许之地定居的时候,将他埋葬在那里,乃是基于对上帝应许的信心。

因着信。见第1,3节注释。

23 摩西生下来,他的父母见他是个俊美的孩子,就因着信,把他藏了三个月,并不怕王命。

摩西。这里的事件记录在出2:1-10。摩西作婴孩的时候,他父母的信心克服了“王命”。暗兰和约基别敢于违背王命,乃是因为他们对于比在埃及为奴更高命份的信心。摩西长大成人以后,显示了同样的信心,像《希伯来书》下面所说(见来11:24-29)。

因着信。见第1,3节注释。

24 摩西因着信,长大了就不肯称为法老女儿之子。

摩西。第24-29节所提到的事件,记录在出2:11-25;12:18-36;14:10-31。

因着信。见第1,3节注释。

  不肯。摩西拒绝了眼前的尊荣,地位和权柄,因为他相信上帝为他和他的同胞所定的更高命份。从表面看来,没有什么比这样的盼望更加空洞的了,因为希伯来人当时正受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奴役。只有对上帝应许的信心才能使他拒绝埃及的王位。

  法老女儿之子。见出2:5,10,15注释;参《SDA圣经注释》卷一第192页。

25 他宁可和上帝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愿暂时享受罪中之乐。

  宁可。他要在世界最强大帝国的王位和与奴隶的民族同命运之间作出选择。

  受苦害。即使作为希伯来人的领袖,他也要受“苦害”。因为他们不可救药地硬着颈项悖逆,经常发怨言。从任何一个方面来看,他所选择的命运都不会给他带来属世的权柄和名声。

  罪中之乐。按理如果摩西成为埃及的国王,就更容易解放他的同胞。但是埃及的国王同时也是其偶像崇拜宗教制度的祭司。而且他会经常遭遇宫庭生活的腐败影响。见出2:11注释。

26 他看为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财物更宝贵,因他想望所要得的赏赐。

  为基督受的凌辱。摩西知道弥赛亚的应许,对于希伯来人从埃及得解放,他比当时的希伯来人和埃及人有更多的认识。他信心的眼睛遥望应许给亚伯拉罕的那将要来的后裔;万国都要因祂得福(见创22:18;参加3:8,16)。

  埃及的财物。包括埃及的国土和财富,它所有百姓的侍奉,宫庭的荣华,其宝座和军队的权柄。

  想望。他的眼目注视圣约的应许和特权。就象15个世纪以后的保罗一样(见腓3:7,8),摩西自愿用今世眩目华丽的荣耀权柄来交换不显眼,甚至看不见的圣约的应许和特权。

  所要得的赏赐。misthapodosia。只能用信心的眼睛看到的更为遥远的赏赐,对于摩西来说,要比伴随着埃及宝座的更为直接的物质奖赏更有吸引力。

27 他因着信,就离开埃及,不怕王怒;因为他恒心忍耐,如同看见那不能看见的主。

  因着信。见第1,3节注释。

  离开埃及。见出2:15。

  不怕。有人注意到摩西40岁逃离埃及时的背景,把他在第27节中的离开认定为他在80岁时的出埃及。“离开”(kataleipō)一词确实只是指“离开,”不涉及更多的意义。摩西也确实在十灾期间始终大胆面对一位忿怒的国王,而且就27节本身而言,可以被认定为指出埃及。但是在这段表现摩西信心的生平概述中,似乎只有第28,29节才是专指出埃及的事件。第27节重复“因着信”似乎暗示作者认为这件事与有关摩西信心的其他事件有所不同(参第23,24,28,29节)。参《教育论》63,64页。

  从出2:11-15(参出4:19)的叙述来看,摩西决定逃离埃及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出于对个人安全的担心。但他心中最关心还是他同胞的命运,以及给亚伯拉罕的应许中所预定他们的角色。事实上他曾试图发动一系列的事件,盼望解放他的同胞。他的失败迫使他逃亡(见徒7:25)。虽然他犯了错误,他显然仍相信上帝会用他完成对同胞的拯救。所以他找到了一个临时的避难所,等候形势的进一步的发展。

  即使在埃及工头的事件之前,在当时的环境中相信圣约应许的实现,仍需很大的信心。由于一个错误的判断迫使摩西离开了埃及,他就需要更大的信心来相信应许的实现。一个被国王定了死罪,在米甸流亡的人,怎能指望从寻索其性命的国王手下解放奴隶呢?没有什么比这事更难实现呢!这正是运用信心的机会!

28 他因着信,就守(或作“立”)逾越节,行洒血的礼,免得那灭长子的临近以色列人。

  因着信。见第1,3节注释。

  守逾越节。本节所提的事件记录在出12:1-36。在第九灾之后,法老威胁说,如果摩西再出现在他面,就必死无疑(见出10:28)。摩西发出第十灾,逾越节和出埃及的指示,必然需要很大的信心。因为在头九灾期间,法老顽固地不让以色列人离开。没有任何属于人的理由可以相信他会在第十灾时让以色列人离开。

29 他们因着信,过红海如行干地;埃及人试着要过去,就被吞灭了。

  因着信。见第1,3节注释。

  过红海。这里所提到的事件记录在出14:10-31中。在《旧约》中,上帝的选民在红海得救的故事比他们历史中上帝为他们所作的任何其他事情要提得更多。那一场大拯救反映了当时危机的重大,而危机的重大则反映了上帝所指定的代表摩西所需要的重大信心。

30 以色列人因着信,围绕耶利哥城七日,城墙就倒塌了。

  因着信。见第1,3节注释。

  耶利哥的城墙。这里所提到的事件记录在书6:1-24中。从军事角度来看,约书亚征服耶利哥所采取的行动是非常愚蠢的,但他所发布的命令是遵照上帝给他的指示。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将领,他完全可以采取看上去更好的计划。但约书亚既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也是大有信心的人。他愿意更信靠上帝的启示,而不是他自己的作战经验。他忠心执行了上帝所指示他的作战计划,雄辩地证明了他这个大有信心之人的杰出才能。

31 妓女喇合因着信,曾和和平平的接待探子,就不与那些不顺从的人一同灭亡。

喇合。这里所提到的事件记录在书2:1-24;6:23-25中。乍一看来,把喇合的名字列在信心的英雄中似乎不合适,因为她是一个外邦人,又是一名妓女。但这更表明了她信心之举的伟大。关于她的心理活动,见书2:8-13。她的名字也列在《马太福音》的家谱中,作为基督光荣的先祖之一(见太1:5注释)。

因着信。见第1,3节注释。

32 我又何必再说呢?若要一一细说,基甸、巴拉、参孙、耶弗他、大卫、撒母耳,和众先知的事,时候就不够了。

  我又何必再说呢。这份名单可以无限延伸,但已提供了足够的例子,证明信心和忠诚是敬虔生活的要素这一原则。

  基甸。见《士师记》第6章和第7章。

  巴拉。见《士师记》第4章和第5章。

  参孙。见《士师记》第13章至16章。

  耶弗他。见《士师记》第11章。

  大卫。大卫的英雄事迹占了史书《撒母耳记上》和《撒母耳记下》的大部分,以及其他经卷的一部分。

  撒母耳。撒母耳作为祭司,先知和士师的工作,记录在《撒母耳记上》2至25章。

众先知。众先知几乎都曾因他们忠心为上帝作见证而受苦(见徒7:52)。

时候就不够了。作者目的不是要列出历史上所有忠于上帝的人,而只是要证明他的论点,那就是信心和忠诚对于忍耐等候主降临以及祂应许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这段感人的描述可能在篇幅这已经超过他原来的打算。他意识到篇幅不允许他举更多的事例来说明本书的中心主题。他开始证明我们有一位大祭司在天上的圣所中作我们的代表,并且呼吁所有的基督徒都凭信心进到祂面前(见来4:14,16)。他在第11章中说明古圣先贤仿佛生活在上帝面前。他们既能享受这种特权并能保持忠心,我们也能如此。

33 他们因着信,制伏了敌国,行了公义,得了应许,堵了狮子的口,

  因着信。见第1,3节注释。作者不厌其烦地提到信心是战胜一切障碍的要素。要把33-37节所列每一种成就都编集起来,英雄人物的名单可能会很长,但只需说每一个事例都是因信得胜的光辉典范就足够了。

  制伏了敌国。像约书亚和大卫。

  行了公义。像撒母耳和以利亚。许多的士师和君王都可以包括在这一类人中。

  得了应许。像亚伯拉罕,约书亚和但以理。

  堵了狮子的口。像参孙,大卫和但以理。

34 灭了烈火的猛势,脱了刀剑的锋刃;软弱变为刚强,争战显出勇敢,打退外邦的全军。

  灭了烈火。像在巴比伦的三位希伯来英雄。

  脱了刀剑。像潜入耶利哥的两位探子,和大卫在扫罗面前。

  软弱变为刚强。像希西家王和约沙法王。

  争战显出勇敢。像参孙。

  打退外邦的全军。像约书亚,底波拉和巴拉,以及基甸。

35 有妇人得自己的死人复活。又有人忍受严刑,不肯苟且得释放(原文作“赎”),为要得着更美的复活。

  得自己的死人复活。像书念的妇人和撒勒法的寡妇。

  严刑。像先知耶利米。

  不肯苟且得赎。就是以放弃原则为代价来逃避严刑。

  为要得着。这些古圣先贤全都在困难和危险面前证明出勇敢和忠诚,因为他们从心里相信上帝必实现祂的一切应许。他们相信义人将来要得的产业是值得付出一切牺牲,忍受今生可能遭遇或经历的一切苦难的。

36 又有人忍受戏弄、鞭打、捆锁、监禁、各等的磨炼,

  约瑟,耶利米和保罗等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

37 被石头打死,被锯锯死,受试探,被刀杀,披着绵羊山羊的皮各处奔跑,受穷乏、患难、苦害,

  被石头打死。像耶斯列人拿伯和司提反。

  被锯锯死。据传这是以赛亚的命运。

  受试探。或“经受考验。”可以列出一大批在生活中成功地经受了大考验的高尚男女。

  被刀杀。像基大利,挪伯的祭司和约翰的哥哥雅各。

  各处奔逃。像以利亚和大卫。

38 在旷野、山岭、山洞、地穴,飘流无定,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

漂流无定。见第37节注释。

  世界不配有的人。世界并没有认识到它亏负这些先贤有多么多。他们实际上是“世上的盐”(见太5:13注释)。现今,世人也不赏识那些设法用基督教的原则来解决世上问题的人对于人类的福利所作贡献。

39 这些人都是因信得了美好的证据,却仍未得着所应许的;

因信。见第1,3节注释。

  得了美好的证据。或“虽然经受了很好的考验”。见第1,4节注释。

  仍未得着所应许的。他们在危急之时的忠诚往往带来显著的援助或拯救,但是他们并没有得到应许给亚伯拉罕和列祖的产业。见第13节注释。

40 因为上帝给我们预备了更美的事,叫他们若不与我们同得,就不能完全。

  预备了。problepō,“预见。”英语中的“provide”(“提供”)直译也是“预见”,来自拉丁词pro(“在……之前”)和videre(“看见”)。上帝从起初就预见到末后。祂知道将来的世代会有其他无数忠心的男女老少。祂凭着自己无穷的智慧,命定历代忠心的人都将一起得到永恒的产业(见林前15:51,52;帖前4:16,17;提后4:7,8注释)。关于永生的伟大恩赐,任何人也不比别人有更优先的特权。

  更美的事。不是说比祂要赐给过去忠心之人的赏赐更好,而是从我们的角度来看,上帝让我们有机会与他们同列乃是更美的事。

  若不与我们同得。上帝凭着自己的天意,赐给我们发展品格的时间,准备获得圣徒的永恒产业。我们和他们都有机会。在第12章开头,作者下结论说:“我们就当放下各样的重担……存心忍耐,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

  完全。teleioō,原文是被动语态,“得以完全。”其相关的形容词teleios,见太5:48注释。这里的“完全”是指得到应许给亚伯拉罕和列祖的永恒产业(见来10:35-38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