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圣经库 > 59雅各书 > 正文

雅各书 01--SDA圣经注释

第 一 章

提要:1 在十字架下我们应当快乐,5 祈求上帝的忍耐,13 在遇到试炼的时候,不要将我们的软弱或罪孽归咎于上帝,19 却要倾听这道,默想这道,然后遵行这道。26 否则人就可能只在表面上有信仰,而实际上却没有。

1 作上帝和主耶稣基督仆人的雅各请散住十二个支派之人的安。

主耶稣基督。雅各承认自己的“仆人”身份使他成为圣父与圣子的代表。虽然这封书信经常引用基督的教训,但他只在其他一个地方(雅2:1)直接提到祂的名字。

仆人。doulos(见罗1:1注释)。雅各只是严肃地称自己是“仆人”,而不是“使徒”。但他无疑完全可以称为使徒。虽然雅各在基督地上的国度中是一位受尊敬的工人,但他只说自己是“仆人”。他的榜样值得现今所有教会的负责人员学习。没有什么尊荣比作上帝的“仆人”更伟大的了。

雅各。使徒这样简单地提到自己,证明他是大家所认识的,不必要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身份。但现在很难确定他是新约时代的哪一位雅各。关于“雅各”这个名字的意义,见可3:17注释。关于这封书信的作者,见上面的序言部分。

请……安。chairo,“使……快乐”。参chairo用于路1:28;见罗1:7的注释。该词还有“祝你们快乐”的意思。参希伯来语的问安方式(见耶6:14注释)。这种请安形式在这封书信的其它地方没有出现。它在徒15:23中的使用,是少数几个文体上的特例之一,暗示这封书信的作者可能就是《使徒行传》后半部分出现的那位雅各(见前面序言部分)。

散住。(参彼前1:1)。在以斯帖时代(斯3:8)和五旬节的时候,曾特别提到犹太人分散在其他民族中(徒2:5;徒2:5,9-11;见本注释卷六136页插图)。关于犹太人的分散,见本注释卷59,60页。上帝原来的旨意是要犹太人成为全世界的传道人。尽管以色列人没有完成这个最初的计划,但他们两次被掳的结果却部分地实现了上帝的原意。关于上帝对古代以色列人的计划,详见本注释卷四26-30页。

十二个支派之人。就是以色列的十二个支派(见创35:22-26;49:28;徒7:8)。北方以色列王国的十个支派与公元前722年被掳(王下17:6,23)。他们的后代只有少数人回到巴勒斯坦(参拉6:17;8:35注释)。但有证据表明,在新约时代这些支派中至少还有一部分还是存在的。例如亚拿就是亚设支派的人(路2:36;见徒26:7注释)。然而雅各用“十二个支派”可能指全体犹太人,而没有考虑到个别的支派。

  有人认为雅各所说的是属灵以色列的十二支派(见启7:4的注释);也有人认为他的信主要是写给犹太籍基督徒的。本注释赞成后一种观点。但无论采用什么观点,这封书信的属灵教训都是一样的。

  雅各清楚地说明他自己和他的读者都是犹太人。例如他说到亚伯拉罕是“我们的祖宗”(雅 2:21),说到“会堂”(雅2:2),就是犹太人平常举行宗教聚会的地方(见本注释卷五56,57页)。但是这封信的作者和最初的受信人也是基督徒,因为他多次提到耶稣基督为“主”(见雅1:1,7,12;2:1;5:7,11)。因此雅各写信给散住“十二个支派”的人时,是对生活在罗马世界各地的(参彼前1:1)犹太籍基督徒说话。没有理由认为他写信时心里所想到的是未悔改的犹太人,或者他预料这封信会被以色列十二个支派的一些成员所阅读。

应当记住,一般来说,使徒时代的希伯来籍基督徒认为自己是虔诚的犹太人,在某种意义上还保持着对犹太教的忠诚,并在不同程度上期待藉着耶稣基督最终实现古时先知传给以色列的全部应许(参徒1:6)。他们中很少人明白以色列民族作为上帝选民的身份已经丧失,而转给了基督教会(见本注释卷四35,36页)。提到“十二个支派”会让这些犹太籍基督徒想起他们民族早期的历史,并鼓舞他们盼望在基督里不久就能承受那应许赐给他们先辈的丰富产业(见本注释第卷四26-30页)。就连外邦人的使徒保罗也提到过“十二个支派”(见徒26:7;参太19:28;参罗11:25,26注释)。

2 我的弟兄们,你们落在百般试炼中,都要以为大喜乐;

  我的弟兄们。使徒一开始就表达了他对读者所怀的友爱精神。这种温情说明了他有关日常生活问题的劝勉具有建设性的意义。这个称呼雅各共用了15次,平均每7节用一次,显然要强调他与他们在基督里深相契合,情同手足。

  你们落在。基督徒经常会遇见“试炼”。“落”不一定表示灵性的堕落。“落在……试炼中”只是说遭遇试炼(参路10:30;徒27:41)。这种情形往往是意外和不幸的。此外,雅各这里所说的“试炼”显然是重大的障碍,能轻易制服不“坚心倚赖”上帝的人(见赛26:3,4)。

  百般。或“各种”。人类,特别是基督徒,要经受各种试炼。

  试炼。peirasmoi,“试验”,“考验”,“痛苦”,“烦恼”,“引诱(犯罪)”(见太6:13注释;参太4:1注释)。Peirasmoi不单指试探,还包括疾病、逼迫、贫穷和灾难等痛苦。撒但所策划的试探,不管是为了引诱人犯罪,还是要骚扰和折磨人,都是基督徒经历中的考验。

联最真诚的基督徒也往往不明白苦难和试炼在陶冶品格中所起的作用,结果他们非但没有从这些经验获得本该得到的好处,反而使自己的道路更加艰难,丧失了与上帝所应有的交往。生活中的任何经验,不论是痛苦的还是令人失望的,都是出于天意的安排,藉着耶稣基督的恩典促成基督徒成长,使我们更加亲近上帝,并更多地认识祂对我们的慈爱。保罗是《新约》中基督徒转败为胜的典范(见林后2:14;4:8-11;12:7-10)。关于基督徒对待一般试炼与苦难的态度,详见诗38:3注释。

  以为。基督徒有特权和责任对道路上的试炼和考验持理智的态度。他需要认识到这种经历是上帝所许可的(见伯42:5;诗38:3;39:9;太6:13;罗8:28)。

大喜乐。就是纯洁无瑕的喜乐。对于成熟的基督徒来说,人生的考验和试炼不一定会带来失望或灰心。基督徒凭着信心和盼望忍受这一切,“如同看见那不能看见的主”(来 11:27)。基督徒的喜乐和勇气不是根据外部的环境——往往是最恶劣的环境,而是根据对上帝天意安排的信心,和对上帝与人交往方式的理解。人类生活的哲学,不论是宗教的还是世俗的,都能教育人以镇静忍耐的精神,达观地对待困难,但是基督教却教导人如何藉着理解苦难的原因和信靠上帝而在这样的环境下欢喜快乐。

3 因为知道你们的信心经过试验,就生忍耐。

  知道。第3节说明了第2节喜乐的依据。雅各提醒读者,个人在生活苦难中的喜乐,只有那些以稳定健全的基督徒价值观去面对的人才能体验。

  试验。dokimion,“证明”,“测试”。不仅指基督徒信心的考验,更确切地是指帮助他克服人生难题的信心特征。纸莎草文献(见本注释卷五104,105页)将该词与黄金用在一起,指“标准黄金”,即达到测试标准的真金。“你们的信心经过试验”指达到测试标准的信心。

  信心。pistis,“信念”,“信仰”,“信靠”。雅各说,胜利的信心能成功地对付了生活的各种问题,即“百般试炼”。每一次与“试炼”作斗争,都会加强得胜的基督徒的信心。在地上的战争中,以信心面对经常危险的老兵,要比新兵更为可靠,所以得胜的基督徒比起未经试验的基督徒,更能应付他所必然面对的试炼。

  这种信心就是坚定不移地相信耶稣基督对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有令人满意的计划,对每一样试验都提供了解决的办法。有信心的人相信:没有任何人或环境能阻碍上帝为祂儿女的幸福所定的计划。

  忍耐。hupomonē,“稳定”,“耐久”,“坚持”,“容忍”(见罗5:3注释)。这种耐力是信心经过试验取得胜利的结果。hupomonē不是消极的顺从,然是强调使人胜过“百般试炼”的积极持久的耐力(见路8:15;罗2:7;来10:36;启14:12)。所有面对阴郁逆境的人都需要这种品质。这种逆境不管是个人的不幸,还是他们在推进上帝的圣工时所遇到的困难。我们凭着信心相信上帝与我们同工;这种信念会形成勇敢坚定的品质,不屈服于失败。

4 但忍耐也当成功,使你们成全、完备,毫无缺欠。

  也当。获得忍耐之心实际上是基督化品格发展的过程。积极的忍耐本身就是快乐信心的产物。要达到这种忍耐的理想效果,我们不可因埋怨,诉苦或悖逆而限制或削弱我们的耐力。见赛26:3。

  成功。或“完成的工作”,“完全的效果”(见太5:48的注释)。其含义最好解释如下:“让忍耐持续到完成它的任务。”参约17:4,耶稣说到自己“成全”了所托付给祂执行的工作。

  成全、完备。每一种美德都是不可缺少的,都需要得到充分的培养。这两个词用在一起表明了基督化品格最充分的发展。忍耐会帮助我们完成上帝所布置再现基督品格的工作。

  毫无缺欠。就是不缺什么。

5 你们中间若有缺少智慧的,应当求那厚赐与众人、也不斥责人的上帝,主就必赐给他。

  你们中间若有。雅各可能根据他自己的基督徒经验,认识到他的同道们还没有达到第4节所描述的基督徒成熟的目标。他现在解释一个人如何获得能力和知识,在人生的难题中成为得胜的基督徒。

  缺少。leipō,参该词用于路18:22。

  智慧。sophia,“渊博的知识”(见路2:52;林前1:17注释)。它的内涵甚至不止是真知识,因为单凭知识不能保证正确的行动或作出正确的结论。智慧帮助我们正确评价我们所注意到的每一件事,并保证我们在决定正确的行动时运用正确的知识。

应当求那。要不断地寻求智慧,以便成功地应付3,4节所说信心和忍耐的每一个新试炼。人生的许多问题会使那些不能从基督徒的观点来观察的人感到困惑。为了明白上帝要我们过的生活,我们需要每天确保当自己的眼睛接受天上智慧的恩膏。见太7:11;路18:1-18注释。

厚。或“慷慨地”,“真诚地”。上帝乐于施给。当一个人寻求智慧时,上帝就会毫不犹豫,心甘情愿地答应,既不吝惜也不偏心。

  赐与众人。《旧约》经常提到那只有上帝才能赐给人的智慧(见箴2:6注释)。上帝藉着祂的圣言,在阴郁和艰难的试炼中鼓励我们。正是由于这种智慧所带来的属天观念,才使我们在生活的难题重重地压在我们身上时“以为大喜乐”。

  我们的上帝既是“公义”“慈爱”的上帝,也是“赐与”的上帝。诗145:17-19实际上是说,因为上帝是公义的,所以祂随时愿意“成就他们的心愿”。施给是上帝的本性(见约3:16)。我们能归给祂的最大尊荣就是天天谦卑地寻求祂所赐的智慧和力量。

  不斥责。或“不责备”,“不为难”。上帝并不为我们的许多失败而责备我们。祂也不会老是提醒我们祂所赐的许多恩惠。雅各试图强调上帝赐人丰富恩典的方式与人经常羞辱受惠人的作法完全不同。这一点应鼓励我们大胆地向上帝提出请求。我们应该像孩子要求牵挂他们的父亲爱护和帮助那样来到祂面前(见来4:16;太7:11注释)。

  必赐给他。接受上帝智慧的条件就是恳求。为了我们的最高利益,上帝不会答应我们的每一个请求。但如果我们诚心求智慧,就会得到。上帝赐人智慧有好几种方法。祂可以帮助我们更多地理解祂的圣言,使我们看清祂对于我们的旨意。祂可以藉着祂的圣灵感动我们的心,使我们知道应如何采取最有利的行动(见赛30:21)。祂可以通过朋友们对我们说话,或通过特别事件和环境来显示祂的旨意。但上帝已经赐给我们悟性。当我们在圣灵的引导下运用悟性解决生活上的问题时,上帝就得到了尊荣。如果祂代替我们作了我们在祂的引导下可以作的事情,那就不算智慧了。为了培养我们能成熟地判断和理解(见腓1:9),祂要我们养成根据圣经所显示祂旨意的广泛原则作出正确决定的习惯。这样,祂就能更加容易地将祂的旨意印在我们的脑海里,并保护我们摆脱撒但的狡计。如果我们请教属天智慧的一切泉源,提出我们的请求,凭耐心和信心向祂敞开心扉,我们就会听到祂的回答(见太7:7)。

6 只要凭着信心求,一点不疑惑;因为那疑惑的人,就象海中的波浪,被风吹动翻腾。

  凭着信心。就是相信上帝会答应请求。没有信赖之心的祈祷是无没有的。当我们祈求智慧时,我们应当相信会得到它(见5节)。我们不但要来到福气的真正泉源,而且要抱着正确的态度。我们必须亲近我们的天父,相信祂能够并且愿意帮助我们,并坚信祂的应许,向祂提出我们的需要,而不是我们的功劳。“信就是依靠上帝,相信祂爱我们,知道什么是对我们最有益的”(《教育论》253页)。

  一点不疑惑。。“凭着信心”求的人不会犹疑,好像不知道上帝会不会听见并回答他的请求似的。真正的信心必依靠上帝。信徒会依赖主的保证,那就是上帝会在祂认为最好的时候迅速供应他的需要。但如果一个人心存疑惑,不知道上帝会不会听他恳求,那就严重妨碍了上帝回应他的祷搞告。上帝在应允人祷告的事上谋求人的配合。如果人疑惑不定,合作就会受到影响。真正的信心超越时间或环境的考验,使我们坚定地效忠上帝(《天路》147页)。第八节称这种分心的状态为“心怀二意”。

  那疑惑的人。雅各在这里并不是指思想上的疑惑,而是指属灵上的不稳定。怀疑的人可能不仅怀疑上帝会不会答应他的要求,而且怀疑上帝会不会要他作出超过他心愿的自我牺牲。他的心思有所保留,主要考虑到自己所付出的代价。他不是全心全意地希望得到他口里所求的恩典。

  就像波浪。当人的思想充满疑惑的时候,他的心就像海浪一样翻腾不安。而那坚信上帝会照顾他需要,并毫无保留地让他人生的计划顺服上帝旨意的人,能超越自己的试炼和痛苦。参赛57:20。

  被风吹动。波浪没有自己的意志。它完全顺服风的力量。它的起伏是因为风的作用。这里的风代表可能致使基督徒产生怀疑的环境。

  翻腾。或“吹来吹去”。这是海洋被风吹动的形象画面。

7 这样的人不要想从主那里得什么。

  这样的人不要。“这样的人”是强调的,而且带有轻蔑的语气,代表那些动摇的人。这种人不确定自己需要什么,也不确定上帝会不会充分满足他的需要。他们会祈祷,但缺乏真正的信心,没有合适的心态去接受主的回答(见约4:48注释)。上帝会推迟回答我们的请求,直到我们准备好运用没有疑惑的信心。

  想……得。雅各告诉动摇的人不要指望回答。犹疑不决本身足以抵消上帝对动摇的人施恩的旨意,因为如果上帝认为最好是拒绝他的请求,那么,所造成的失望就只能加重他怀疑的倾向。

  从主那里得什么。指特别的恩典,因为全人类每天都蒙上帝赐予属世的福惠。见太5:45的注释。但特别的福典需要凭着信心才能获得。如果信心摇摆,就得不到。但我们不要因此就以为上帝会推迟祂的回答,直到我们挣得祈祷蒙应允的权利。没有人配得上帝的宠爱。我们恳求的唯一理由就是我们的需要。我们唯一的盼望在于祂的怜悯。这怜悯使祂“厚赐与众人”(5节)。

  但是上帝不会滥施福惠。祂不会答应那些助长骄傲和自私,妨碍品格发展的请求。我们必须认识到自己完全的无奈,和需要毫不动摇地信靠上帝的应许。品格的力量是让我们的愿望服从上帝旨意和智慧的结果,而不是让上帝的智慧和旨意来满足我们的需要。

8 心怀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没有定见。

  心怀二意。dipsuchos,直译是“两条心”。描写第6节中疑惑的人。他的心思在属世娱乐的诱惑和坚定忠于上帝的呼召之间摇摆。在《天路历程》中,班扬约翰称这种人为两面派。“心怀二意”的人有两条心,两个忠诚的对象。参希伯来文词语“二心”(见代上12:33)。雅各心中无疑想到了基督在登山宝训时所说的话“一个人不能侍奉两个主”(太 6:24)。“心怀二意”的人动摇于信与不信之间,而一心一意的人则不会犹豫。

  这节经文实际上是上节经文的一部分,这两节可以合译为:“疑惑的人不要以为,心怀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没有定见,会从主那里得什么。”

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虽然第6节所提到的疑惑主要涉及祷告问题,但使徒藉此强调这样的人在生活的其它方面也没有定见。他一切所行的“路”,包括习惯,行动和思想都反映人生的双重目的。他的宗教经验对于他自己或上帝来说,从来就是不理想的。思想和生活事务上的混乱是对上帝的信心动摇的自然结果。我们需要智慧看清每天的道路,因为在依靠自己和信靠上帝之间摇摆,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愚不可及的。宗旨的专一是基督徒是属灵成功所必需的。

没有定见。akatastatos,“不稳定的”。 其名词形式通常表示“混乱”,“不定”,与“战争”连用,同“平安”相对(见路21:9;林前14:33;林后6:5;12:20)。

9 卑微的弟兄升高,就该喜乐;

  卑微。tapeinos,“在卑下的环境中”,即处于下层阶级,或被雇佣,依赖他人,贫穷的状态,与第10节的富足相对应。这种经济的困境是许多人所要面对的试炼。也许雅各时代的许多信徒因缺乏属世的财物而觉得受人轻视或压迫,尽管接受基督教信仰至少是造成他们目前经济困境的部分原因。这些环境既考验他对上帝的“信心”,也考验他对上帝的忠诚。“卑微的弟兄”经常受到试探,来嫉妒和怨恨他“富足的”弟兄,而“富足的”弟兄也会以为自己比“卑微的弟兄”优越,并利用这种优势。

  弟兄。雅各现在从一般的试炼转到两种特殊的试炼,那就是贫穷和富足的试炼。在讲述这个微妙的话题时,雅各重复了“弟兄”(2节)这个亲热的称呼,为的是强调基督徒团体中富人和穷人友谊的共同纽带。富人和穷人都不可损害基督徒中间的这种关系。

升高。或“在他的高位上”。卑微弟兄的升高肯定是因为他目前所获得的属灵福惠,和应许在永恒中赐给他的喜乐。那将充分补偿他在地上的经济困境。雅各设法将上帝极其丰富的怜悯与属世财产的暂时性质进行对比(见约壹2:16,17)。成熟基督徒经验中的保障,要远胜过世界的财富。那些已经学会用上帝的眼光看待人生问题的人,那些已经得到雅各在第5节所说“智慧”的人,能超脱临到他身上的任何试炼。

喜乐。直译是“光荣”,“夸耀”。雅各在这里指出了第2节广义劝勉的一个实际应用。有上帝所赐给我们的“智慧”,我们就能正确地观察生活,用永恒的眼光来看目前的事务。“智慧”使人对地上财产有正确的评价,并指出人的道德比他的财产更加重要。所以一个人在属灵上进步要比在经济上发展重要得多。“夸耀”的原因在于认识到虽然缺乏属世的财产,但是上帝补偿给卑微基督徒的,远远超过地上暂时的财物所能带来的喜乐。

10 富足的降卑,也该如此;因为他必要过去,如同草上的花一样。

  富足的。就是“富足的(弟兄)”,与第9节卑微的“弟兄”相对。雅各现在鼓励富足的基督徒要在面前的特别试炼中喜乐。圣经从来没有说财富本身是一种罪恶,富人就不能成为真正跟从上帝的人(见太19:23注释)。许多优秀的基督徒在世上财产很多,但人数确实比不上在属世的财物上贫穷的基督徒。然而圣经清楚地指出,财富对成功基督徒的经验构成了特殊的威胁(见太6:19-21;路12:13-22注释)。

  降卑。或“在他的卑微中”。有些注释者认为它与“升高”(9节)是严格对应的。因而贫穷的人应当为他现在和将来的基督徒特权而喜乐,富足的人应当为他的基督徒的屈辱和世界的指责,而不为他物质的财富喜乐。换一句话说,富人的喜乐,是因为他虽然现在作一个受逼迫教派的成员而受人藐视,但是他有一天会高升为上帝永恒国度的成员。雅各在第9节和第10节中强调:不管基督徒弟兄的物质环境如何,是贫是富,都有最充分的理由享受基督教信仰的特权。

  也有人认为雅各所说的是通常伴随着初世纪富人因拥护基督教而导致的财产损失。悔改的富人有许多消费财富的机会。教会中因信仰而失业之人的困境,使了富人能够让别人分享他的财产。使徒们开展传道工作,即使与现代的圣工相比,也是了不起的,所以需要经济上的支持,富裕的信徒就一同应付这个挑战。无疑有许多人大胆地站出来,用他们的财富帮助弟兄们(参《使徒行述》105页)。结果富裕基督徒的财产减小了。但他们很高兴自己有权利用他们的财富来推进基督的圣工,即使这意味着丧失今生的保障和降低生活标准,也在所不惜。早期的基督徒对上帝所委托之金钱的理财观,为今天教会中富裕的信徒树立了美好的榜样。

  他必要过去。这里提醒富人终必死亡。届时他辛苦积累的财富都必归于别人。富裕的基督徒对这个问题有正确个看法,并很高兴有机会在死前处置了自己的财产(见10节注释),即使这样作使他遭遇经济的困难和别人对他的指责。

财富是诱人的,但它像花一样,也是脆弱和暂时的。只依靠自己财富,而不拥有最大的财富——永生的人,终必与财富一同灭亡。因此富裕的弟兄需要思考那些警告人不要依靠暂时财富的经文(见太6:19;路12:16-21注释)。基督徒必须让信心的眼睛注视今生的信徒特权和永恒的财富(见太19:29注释)。

草上的花。雅各用一个《旧约》比喻(见赛40:6)来强调人生的短暂性。参赛51:12,说“世人”“将要变如草”。

11 太阳出来,热风刮起,草就枯干,花也凋谢,美容就消没了;那富足的人,在他所行的事上也要这样衰残。

  太阳出来。雅各进一步解释花的比喻(10节),说明它只存在一个短暂的时期就枯萎了(参太13:6,21)。

  美容。当花朵凋谢死亡时,美丽就消失了。这里把富人比作花朵。他的“美容”靠的是他的财富所购买的外表。这是穷人所买不起的。这种外表可以是漂亮的房子,豪华的家具,昂贵的衣服,金银珠宝石的首饰,或任何增添外观绚丽的东西。这一切在经济危机或面对死亡时都要衰残,就像花朵美丽的短暂一样。

  那富足的人……也要这样衰残。雅各强调了基督关于地上财富的警告。这种财富有“虫子咬,能锈坏”,并有“贼挖窟窿来偷”(见太6:19-21注释)。他提醒“富足的”基督徒:地上的财富在他死之前可能会丧失,但即使保留下来,对他也已毫无用处。富裕的基督徒唯一可靠的喜乐基础就是他从与耶稣基督的交往中所得到的保障,因为这是他唯一不会衰残的财产。

12 忍受试探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经过试验以后,必得生命的冠冕,这是主应许给那些爱祂之人的。

忍受。hupomenō,“忍耐”(见第3节注释)。

  试探。peirasmos,“试炼”(见第2节注释),指考验信心或品格的任何事物,包括各种痛苦,如疾病,贫穷或灾难,以及犯罪的直接引诱。本节经文强调忍耐的福气。它保护人不受试探所伤害。

  有福的。makarios(见太5:3注释)。雅各常常引用耶稣的教训(见本册注释第500页《雅各书》《序言》部分)。本节可能引用登山宝训。他似乎加强了2,9,10节中信心的语气。面对生活难题的人有时也许认为自己是不幸的,别人也可能这样看他。但使徒想要用一种新的观念来纠正这种看法。这种观念既能看明试探的起因,也能遇见忠心忍耐的结果(见14节)。

  经过试验。dokimos,见第3节注释。经过试验的基督徒不仅有这样的经历,而且在受试验时取得了胜利。忠心的基督徒可以比作炼净杂质之后的真金(参伯23:10)。

  生命的冠冕。这冠冕就是生命。见启2:10注释。在今生的困难中忠心忍耐的报赏就是永生。永生的恩赐(见罗6:23)是一切恩赐中最大的恩赐。虽然永生开始于一个人让圣灵来控制他的时候,但“生命的冠冕”实际上要在基督复临之际同时赐给一切赎民(见约3:16;11:25;提后4:8;约壹5:11,12注释)。

  主。有文本没有这个词,但根据上下文,发出应许的自然是主。我们的主亲自应许把永生赐给所有选择接受上帝救赎计划的人(见约3:16注释)。

  爱祂之人。永生的条件已经清楚地向人显示了。信上帝(见罗3:28;4:5,13)和爱祂,是人真心回应上帝所赐救恩的两个密切相关的方面。我们如果不乐意信靠祂,相信祂的生活方式对于我们是最好的,我们就不会爱上帝。

13 人被试探,不可说:“我是被上帝试探”;因为上帝不能被恶试探,祂也不试探人。

 被试探。peirazō,“考验”,“试验”,本节用于贬义,指引诱犯罪(见2,3节注释)。雅各说明,不要把每一个基督徒所面临的痛苦,试炼和难题看作是上帝所许可,为引诱人犯罪的。上帝会让人遇见试炼,但决不会要人失败。上帝的旨意如同炼矿的人那样,把矿石投进炉中,希望得到更纯的金属,而不希望得到杂质。但撒但试探人是要让人失败,绝非为了加强人的品格(见太4:1的注释)。“痛苦是撒但所造成的,但上帝本着怜悯的宗旨予以控制”(《历代愿望》471页)。

  不可说。在雅各时代的希腊人中特别流行这样的观念,就是认为人受试探和犯罪是因诸神所造成的。这种观念显然在一定的程度上渗入了基督徒的思维。我们的始祖在犯罪之后就曾对上帝发出这样的指控(创3:12,13)。亚当怪上帝造了夏娃作他的妻子;夏娃则怪上帝把蛇放在伊甸园里。雅各的警告对每世代都是适用的,免得有人间接或下意识地指控创造主让他每天面对罪的诱惑。

  不能被恶试探。apeirastos,“不受拭探”。雅各指出,上帝不可能试探人去犯罪,也绝不会引诱人去作恶。虽然上帝赐给每一个人自由选择的能力,但是人利用这种自由所犯下的罪,却不能怪到上帝身上。雅各断然否认上帝会试探人去犯罪。

14 但各人被试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的。

  各人被试探。既然试探不是从上帝来的,那么人们肯定要问:“试探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使徒强调罪的根源不在人的外面,而在人的里面。

私欲。epithumia,“愿望”,“热望”,“渴望”(见可4:19注释)。一切试探的根源都在于人自己对罪恶事物的“欲望”。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特别的欲望,来自他自已的性情和经历。但内心存有邪恶的私欲,并不排除外面试探者的存在和活动。试探者设法要利用我们软弱的倾向(参约14:30;见太4:1-3注释)。撒但和他邪恶的大军是真正的试探者(见弗 6:12;帖前3:5)。虽然他们能引诱人犯罪,但人心中如果没有回应诱惑的欲望,他们的试探就不能成功。“任何人犯罪不是被迫的。在情欲战胜理智,罪恶战胜良心之前,心中的犯罪意图,必须先得到他本人的同意”(《给青年人的信息》67页)。对于试探本质的这种定义,排除了上帝定意试探人或撒但为人类的道德堕落负实际责任的观念。人在试探面前失足,是因为要满足违背上帝旨意的特别欲望。

牵引。或“当他被引诱时”。人自己的“私欲”牵引他或引诱他。

  “恶习是面目可怕的怪物,

   只要看见就会憎恶;

   但再三看到就会熟悉她的面容,

   我们先是忍耐,后是怜悯,然后拥抱。”

   ──亚历山大·蒲柏,《人论》,信函第2号,第217行

  诱惑。deleazō,或“用诱饵引诱”。就像鱼被诱饵引诱上钩那样,人也被罪恶欺骗奉承的诱珥诱入罪中。要不是罪恶的狡猾与诡诈,罪的力量和权势决不会取得胜利。我们回顾人类犯罪的惨史,从夏娃和亚当直到今天,就可以看明这个事实(见创3:1-6注释)。

15 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

  私欲。这里指邪恶的欲望(参14节)。这种欲望很喜欢犯罪。“欲望”或“愿望”本身不一定是“罪”。在创造的时候,上帝把自然合理的欲望,如对于食物,身体的舒适,父母关爱和社会接纳的愿望放在人心中。但如果人在满足这些基本需求的时候采用违背上帝计划的方式,他就是与罪恶周旋,使自己被引诱犯罪。见太4:1-4注释。

怀了胎。怀着私欲不加约束,最后会导致犯罪的行为。

就。就是下一步。

  生出。tiktō,或“产生”。

  罪。证明当邪恶的欲望(“私欲”)控制人心时,结果只能是犯罪。

  长成。或“完成”,“成熟”。罪恶在发展成熟之前,由于其欺骗性,很容易被当作好东西。但是当它“长成”之后,就会暴露出毁灭性的结果。

  死。罪恶会摧毁友谊,家庭,前途和自尊。罪不论伪装得多么高明,其必然结果就是灵性与身体的败坏和灭亡(见罗6:23注释)。这里的“死”不仅指将临到所有人的第一次的死(见罗5:12注释;参林前15:22),而且指第二次的死,就是最后的毁灭(见启20:6注释)。上帝不是死亡的创始者,而是生命的创始者。因此祂不是造成死亡的罪的创始者。死亡不管以什么形式存在,都是由罪而来的。罪自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死亡。

16 我亲爱的弟兄们,不要看错了。

我亲爱的弟兄们。见第2节注释。

  不要看错了。或“不要被引入歧途”,“不要受骗”。撒但深思熟虑的目的就是要使人的眼睛看不见在罪恶的历史中上帝所起的作用。这个世界的哲学和宗教大多建立在撒但歪曲上帝品格的虚假观念上。雅各不愿意基督徒认为上帝对罪和罪所产生的邪恶负有责任。关于这一点,下面的两节经文提出了另外的理由,免得有人仍然认为上帝对试探负有某种责任。

17 各样美善的恩赐和各样全备的赏赐都是从上头来的,从众光之父那里降下来的;在祂并没有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

  各样。不论对基督徒还是对非基督徒,上帝都是道德和物质福惠的唯一泉源。

  美善的。这表示上帝恩待人的词与14,15节中的“试探”和“私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上帝不会把有损于人的礼物赐给人(见太7:11注释)。

  恩赐。dosis,直译是“给予”。每一个施给的愿望都来自上帝。施给是上帝的本性(见5节)。人们彼此分享他们的财产是对于祂的灵和榜样的回应。

  全备的。没有任何邪恶的成分。

  赏赐。dōrēma,“礼物”,“福惠”。该词在《新约》中只出现在本节和罗5:16。

  从上头。就是来自上帝(见约3:3,31注释)。上帝藉着人作工。他们所有正确的思想都表达了上帝迫切希望人领会的一部分更完备的真理(参《教育论》14页)。

  来。这是雅各的最后一个论据,用以驳斥那认为上帝直接或间接带来试探的谬论。上帝“全备的”美善向人保证,祂不会从外面带来生活难题,也不会从内部带来试探。

众光。根据上下文,本节似乎是指天体(见诗 8:3;摩5:8)。就地球而言,最辉煌的天体是太阳。它是我们世界所不可缺少的福惠之源。但天体的光辉只能隐约地反映了那“住在人不能靠近的光里”的上帝本性(提前6:16)。“光”经常指“生命”,表达了人类对上帝无比辉煌的浅见(见太5:14;约1:4,9注释)。

父。指创造主(见玛2:10;来 12:9;伯38:28)。

  没有改变。物理的光源有强度的变化。在不同的季节里,从日出到日落,阳光的强度都有不同。但上帝的情绪和旨意绝无变动。祂是永不改变的上帝,时常牵挂着拯救丧亡世界中的人类。这与外邦诸神的喜怒无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转动的影儿。上帝不仅没有改变,而且人类丝毫没有指摘祂反复无常的理由。

18 祂按自己的旨意,用真道生了我们,叫我们在祂所造的万物中好象初熟的果子。

  旨意。或“深思熟虑”,“有意决定”。上帝对我们的“旨意”和人的意愿是完全不同的。人的意愿常常服从他的“私欲”(见14,15节)。

真道。就是救恩的福音(见弗1:13)。保罗说得更加清楚:“我在基督耶稣里用福音生了你们”(林前4:15;又见彼前1:23,25)。悔改是完全服从圣经原则的结果。重生之后的成长过程,有赖于人在生活中实行上帝的道。

生。tiktō(见15节注释)。上帝不是我们犯罪的起因,而是人心中所培养一切圣洁性情的创造者。正如地上的儿子像父亲,重生的基督徒也在成长的过程中反映他们天父的品格。真正的基督徒与他悔改前相比简直判若两人,就象身体再造重生一般。

  初熟的果子。奉献“初熟的果子”象征奉献全部的收成(见出23:19注释)。虽然初熟的果子可能是最好的和最先成熟的,但它们也是接下来收成的保证。基督是“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是将来复活的保证(见林前15:20,23)。这个词组在《新约》中经常出现(又见罗8:23;16:5;启14:4)。使徒在把这个词组用在信徒身上时,小心地加上“好像”。上帝对于人类的旨意是他们应该像祂。教会的责任是培养新生的基督徒直至他们达到“基督长成的身量”(弗4:13)。

19 我亲爱的弟兄们,这是你们所知道的,但你们各人要快快地听,慢慢地说,慢慢地动怒,

我亲爱的弟兄们。见第2节注释。

  这是你们所知道的。本节经文归纳说,上帝是美善之源,并且不试探人。祂重生了每一个基督徒,赐给他们作初熟果子的荣誉。所以基督徒应该实行他所学到的福音原则。

  快快地听。虽然教会的信徒已经藉着这道(见18节)重生,但这不能作为他们不继续听这“道”的理由。反之,他们应该更加留意和热心地听从这道,就象主所说的:“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路8:8;14:35等)。保罗劝信徒要不断地增加“认识上帝的知识”(见西1:10注释;见彼后1:5)。虽然这明显是“快快地听”的主要意思,但它也包括多听少说的一般建议。

  慢慢地说。鉴于这封书信一再提到勒不住的舌头(雅1:26;3:1-18;4:11),雅各显然经常遇到有人草率发言的问题。这种弊端在圣经其他地方也有提到(见箴10:19;17:27,28;传5:2)。雅各强调不要随便说话,而不是要人慢慢说话。

  慢慢地动怒。基督徒比其他人更应控制自己的脾气(见伯5:2;箴15:18;16:32;19:19;22:24;25:28;27:3;罗12:18)。本节的三条劝勉是根据雅1:18所阐述的特权。例如那些在生活中实行上帝旨意的人会表现出不断热心学习真理,克制自己不轻率向别人推行真理,并有与意见不同的人一起学习的修养。

20 因为人的怒气并不成就上帝的义。

  怒气。在宗教辩论时发怒是特别不适而且有害的。为基督的事业怀着急噪的热心,并不表明一个人拥有基督的精神。“基督教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善良谦让的基督徒”(《传道良助》122页),这句话依然是正确的。

  上帝的义。急躁易怒的信徒并不反映慈爱父亲的品格。这句话含蓄地表达了一个众所周知的真理,就是发怒只能对公义起反作用。怒气不会促使我们接受真理,反而使我们对真理产生反感。它所带来的不是医治,而是伤害。

21 所以你们要脱去一切的污秽和盈余的邪恶,存温柔的心领受那所栽种的道,就是能救你们灵魂的道。

  所以。雅各现在谈到20节普遍原则的具体应用。

  脱去。像脱去衣服一样(见弗4:25;西3:9;彼前2:1)。

  一切的污秽。就象人脱去污秽的衣服一样,信徒也当除掉心中的一切“污秽”。

  盈余。perisseia,“充分”,“多余”。任何邪恶在基督徒的生活中都是多余的。基督徒应当努力除去品格中可能存在的任何不完全之处。

  邪恶。kakia,“恶意”,“罪恶”(见弗4:31;西3:8;多3:3)。这里强调每一个教会信徒的实际目标,就是以仁慈谦卑的精神接受和传播基督教的道理。如果信徒都能抛弃“恶意”和猜疑,不受约束的舌头就不存在了。

  温柔。praütēs。关于其形容词形式praüs,见太5:5注释。“温柔”与20节的“怒气”相反。怒气使人不愿受教。温柔不是低估自己,而是谦虚,温和,忍耐的精神,和淡定宽宏的性情。

  栽种的道。福音是上帝的礼物,在其他地方被比作种在心田里的“种子”(见太13:3-8注释)。得救不是个人研究的成果或任何其他世人的成就。当人选择以圣经的原则作为他的生活方式时,“道”就“栽种”在人心里了。

  能救。这“道”就是“福音”。保罗说,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见罗1:16注释)。圣经所显示上帝大能的福音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得到的。当一个人靠着上帝的大能在生活上遵从这“道”的原则时,他的内心就是受这“栽种的道”指导的(见罗10:17注释)。

22 只是你们要行道,不要单单听道,自己欺哄自己。

  行道。雅各引用基督的登山宝训(见本册注释第500页),证实上面所说“快快地听”(雅1:19)的劝戒。单单记住我们所听的道,甚至能将它传给别人,那还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在个人生活中全面不懈地实行“真道”(18节)。所以使徒雅各与保罗的教导是完全一致的:“原来在上帝面前,不是听律法的为义,乃是行律法的称义”(罗2:13)。

  不要单单听道。这里丝毫没有指责那些听人讲解“真道”的人。不对的是“单单”听道而不将这“道” 进一步应用到生活中去(见太7:21-27;罗2:13注释)。

  欺哄。paralogizomai,“用虚假的推理欺骗”。这里指一个人用虚假的推理欺骗自己。当听道的人认为凭着单单听道,或多多讨论真理,或参加教会,就足能得救时,他就是在自欺。必须靠着圣灵的能力在生活上有完全的改变,这样信徒才能成为“行道的人”。

23 因为听道而不行道的,就象人对着镜子看自己本来的面目,

不行道的。单单听道只能产生片时的印象,和对于责任的短暂觉醒。真诚的基督徒学习是为了遵行上帝的旨意,而不只是为了知道。

镜子。古代的镜子是磨光的金属做的,而不是玻璃做的。

  看。就是关注。照镜子的人通常真的想看清事实。照样,“听道的人” 作为他听道的结果,也应该寻求了解自己的属灵状况。但这还不够,还要实行出来。

  本来的面目。镜子反映人的面貌,照出上面的肮脏和污点。照样,上帝的律法也照出遭到罪恶污损的道德面容。听上帝的道并且明白,就像照镜子一样。看到耶稣基督的品格所彰显律法的全备训诫,我们就会认识到自己的缺欠。真理的镜子从来不奉承人。保罗本来不知道自己败坏的本性,直到他在律法的镜子中看到了自己。没有律法的时候,他原以为自己品行端方,是“活的”,但是当他真正明白了律法的崇高原则时,他就认识到自己在属灵上是死的(见罗7:9注释)。

24 看见,走后,随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

  走后。他一离开镜子,就忘记了自己本来的面目。一个人对上帝之道的态度,反映了他的诚意和宗旨。“单单听道”的人不愿意把生命交给上帝。他们要么是因为耽搁,要么是受“虚假的推理”(见22节)所影响。单单听道的人可以比作太13:4中“路旁”的听道者。

  随即忘了。使徒不一定是指有意忘记,而是指缺少诚意的必然后果。如果不全心遵行上帝所显明的旨意,最好的愿望也会“随即”消失。

25 惟有详细察看那全备,使人自由之律法的,并且时常如此,这人既不是听了就忘,乃是实在行出来,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

  察看。现在开始讲述“镜子”比喻的具体应用(24节)。

  全备。见太5:48;雅1:4注释。

自由。违背律法的人觉得自己的自由受到了限制。“顺从律法就是自由”这句格言经常出现在法庭的墙壁上。这也是每一个基督徒应该记住的格言。当一个人靠着上帝的恩典接受救主的轭时(太11:28-30),他就看到律法是明显与他的最高利益一致的,并有利于他的最高的幸福(见《历代愿望》329页)。于是他看上帝的律法就是自由,罪恶就是束缚。使徒指出,道德律法是责任的无误法则(见雅2:12注释)。当我们承认它所指出的品格缺欠,并祈求基督弥补时,我们就发现律法是通向真自由的道路,因为最高的自由就是脱离罪。但如果把遵守律法,无论是道德律法还是仪文律法,作为称义的方法,就会使它成为束缚的轭了(见本注释卷四933-935页;见加2:16注释)。

律法。这里可能引用基督在登山宝训中有关律法的教训(见太5:17,18注释),但也与保罗关于“律法”的论述很接近(见罗2:12;7:12注释)。《雅各书》第2章把“律法” 与十诫等同起来(10,11节),所以这里也可能指十诫(见《善恶之争》466页)。关于“律法”是“全备的”经文,又见诗19:7。“全备的律法”可以比作“真理的道”(雅1:18)和“栽种的道”(21节),“行”道就是基督徒顺从的生活。“律法”是上帝品格的写照──公义的真标准。它归纳了上帝与人、人与人之间的正确关系。所以“律法”是一面“镜子”。人可以用它来评估自己的动机和行为。

  时常。只有在那些先“求”“上帝的国”(见太6:33注释)的人,律法才是“自由”之路。它只给那些靠着上帝的恩典养成反映基督品格生活之习惯的人带来自由(见约8:31-36)。

  行出来。上帝的律法为真基督徒的生活提供指导和动机。所以基督徒要有基督化的行为。每一个人终必“照他所行的”(罗2:6)受审判。唯有律法赐给人衡量行为的可靠准绳(见罗2:6,13注释)。

在他所行的事上。他将在顺从上帝律法的行为中蒙福(见诗19:11)。行为本身并不是福惠之源,因为那将使人靠行为称义了。遵行上帝的旨意会清除阻止我们得到上帝福气的障碍。

得福。那些把自己的道路完全交给上帝的人所得的“福”,是没有止境的(见诗1:1-3;太19:29注释)。

26 若有人自以为虔诚,却不勒住他的舌头,反欺哄自己的心,这人的虔诚是虚的。

  若有人。雅各现在具体说明单单“听”律法的人和“行律法”“得福”的人之间的区别。有文本在“若有人”前还有“你们中”。

  自以为。dokeō。指人对自己的看法,而不是他在别人眼中的状况。雅各在这里强调他在22节中的警告,即单有真理的知识并不算真正的基督教。如果这样认为,那就是自欺。

  虔诚。thrēskos,特别来从外表的宗教礼仪上看。一个人可能以为,但在外表上重视宗教的形式就算是真基督教了;定期参加礼拜,捐献钱财,在教会事务中担任领导工作,就是上帝所悦纳的“虔诚”(27节)了。他没有认识到,所有这些对于宗教外表的热心,若没有内心的虔诚,就都是“虚”的(见太6:1-7,16-18注释)。

  勒住。雅各把卤莽而勒不住的舌头比作一匹脱缰的马。如果不“勒住”,舌头和马都会危害旁边的人。使徒劝教会的同道养成谨慎言语的好习惯(见19节)。这种习惯能反映人的内心(见太12:34-37注释)。有人认为奢谈“虔诚”就证明是真虔诚。但雅各力劝基督徒要行义,而不只是谈论公义。外表的“虔诚”是需要的,但是如果不勒住舌头或纵容其他任何的罪,都将证明人的内心还没有藉上帝的恩典而改变。

  欺哄。没有什么欺骗比自欺更可怜了。外表的公义可能为只看外表的世人所称赞(参撒上16:7)。一个人要温柔地生活在上帝和世人面前(21节),就必须以“全备的律法”(雅1:25)作为内心的动机。

  虚的。mataios,“无用的”,“无目标的”(见林前15:17注释)。外表的虔诚和善行如果不是出于要使一切思想行动都符合“全备、自由之律法”的真诚愿望,就毫无用处。

27 在上帝我们的父面前,那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就是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并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

上帝我们的父。有文本为“上帝和父”。真宗教教导我们,作任何事情都要像是在上帝面前一样。况且上帝既知道我们的行为,也知道我们的动机(见太6:1-18注释)。即使这里提到的善行也不能证明“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除非善行出于正确的动机。许多人行善只是为了提高他们在同胞眼中的地位,或者是为了减少自己所得税。

清洁。见太5:8注释。

没有玷污的。法利赛人依靠仪文上公义的形式保守自己不受玷污,但他们内心却充满了道德的污秽(见可7:1-23注释)。雅各在这里指出一种远超外表证据的“清洁的虔诚”。

  虔诚。thrēskeia,特指宗教礼拜时所表现的虔诚。但使徒在这里并不是给“真虔诚”下定义,而是指出外面的证据自然伴随着内心的经验。这里不是描述整个宗教信仰,而只是指出导致这种行为的真虔诚精神的两个合适事例。见玛6:8注释。

  看顾。episkeptomai,“关照”。相应的名词episkopos译为“监督”或“长老”(见徒11:30注释)。“监督”或“长老”是全体信徒实践这里所说“清洁的虔诚”,从而心中充满上帝之爱的榜样(见诗68:5注释)。

  孤儿。orphanoi,(参约14:18注释)。

  寡妇。雅各的读者无疑很了解当时法利赛人的作法。他们占寡妇的便宜(见太23:14注释)。孤儿和寡妇需要热心朋友的安慰和鼓励,而不仅是物质的帮助。

  保守自己。基督徒要运用意志的真正力量,努力侍奉上帝,同时祈祷和全心依靠祂(见约17:15;犹24)。基督徒生活的成功只能来自他人性的努力和上帝全能的结合。

  不沾染。aspilon,“没有道德污点”(见提前6:14)。

  世俗。和现在一样,“世俗”就是违背上帝旨意的邪恶原则和作法(见约17:14-16)。真悔改的信徒不会让“世俗”的污秽沾染他的思想或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