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圣经库 > 66启示录 > 正文

启示录 16--SDA圣经注释

第十六章

提要:2天使将盛满大怒的碗倒在地上。6随之而来的灾难。15基督悄悄地来临;警醒的人有福了。

1.我听见有大声音从殿中出来,向那七位天使说:“你们去,把盛上帝大怒的七碗倒在地上。”

我听见。见启1:2,10注释。

大声音。参启1:10。

从殿中出来。七位掌管灾难的天使已经从殿中出来(启15:6),而且“没有人能以进殿”(见启15:8注释),所以发出这个声音会是上帝自己。

七位天使。关于“七”在《启示录》中的意义,见启1:11注释。

你们去。虽然约翰没有指明发出这个可怕命令的时刻,但上下文表明那是在恩典时期结束,基督即将复临之际(参启15:8注释)。显然,这里所预言史无前例的一系列灾难(见下面“把碗倒在地上”的注释)尚有待将来。

第一个灾难降在受兽印和拜兽像的人身上(启16:2),说明这个灾难发生在兽像立好、兽印盖好之后(见启13:14–17注释),也就是在警告人不要拜兽并受兽印的第三位天使信息之后(见启14:9–11注释)。此外,最后的七灾盛满上帝的忿怒,不含一丝怜悯(启14:10;15:1;16:1),说明受灾之人的宽容时期已经结束(见启22:11注释)。在第五灾时,人们依然感受第一灾时所生之疮的疼痛(启16:11),说明这些灾难是在较短的时期内相继倾降的(见第2节注释)。在第七灾时对奥秘之巴比伦的惩罚(第19节),发生在基督复临时对地上诸王的惩罚之前(见启17:16;18:11,20;19:2,11–19注释;参启6:15–17;14:14)。

把...七碗。七碗代表降在世上的灾难(见启15:7)。在某些方面,最后的七灾与降在埃及的十大灾相似(出5:1至12:30)。两者都证明了上帝至高的权柄和能力,导致了公然挑衅上帝之人的失败,使上帝的选民从绝境中得救,并见证上帝的公义,使祂的名得到尊崇和荣耀。

降在埃及的每一个灾难都是真实而痛苦的,证明了假宗教的错谬以及依赖它的荒唐(见出7:17;出12:12注释;参《先祖与先知》333,758–760页)。七大灾同样也将是真实的。每一个灾难都将有效地打击背道宗教的某一方面,因此也具有象征的意义。例如第一位天使显然不会真的把碗里的液体倒在那些从真实的兽那里受了真实印记的人身上。但天使可能是真实的。碗里象征性的灾祸所倾倒的对象也是真实的人。他们所受的苦也是真实的。启16:5,6说明了第三灾的象征意义。

上帝大怒.见王下13:3;启14:10注释。有人可能要问:为什么上帝要在恩典时期结束,不再有机会是悔改时,将启16章所描述的可怕灾祸降到人间?为什么基督不立时降临结束罪恶的统治呢?在旧约时代,上帝往往允许各种灾祸,如异族入侵,饥荒,瘟疫,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降下,作为补救和管教的方法,来帮助人悔改(见赛1:5–9;9:13;10:5,6;26:9;耶2:30;5:3;何7:10;珥1:4;2:12–14;摩4:6–11;该1:5–11;见撒上16:14;代下18:18注释)。最后的七灾显然没有这种仁慈的目的(见以上“你们去”的注释)。但这些灾祸无疑是实施天上计划的必要手段。

可以看出,头四、五大灾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属于预备性的,好让人认识到自己是一贯与上帝为敌的(见《善恶之争》第640页)。但他们不仅不悔改,反而变本加厉地咒诅上帝的名,更加顽固地违抗上帝(见启16:9,11,21)。这些灾祸就是这样显露了控制他们心思的反叛精神。稗子露出了本来的面目(参太13:24–30,36–43),证明上帝消灭他们是公义的(参《善恶之争》第670页)。在另一方面,七灾大艰难时期的磨难完善了圣徒的品格,使他们更加坚定地信靠上帝。参启7:4注释。

正如爱的最高表现是甘愿为他人舍生(约15:13),仇恨的最高表现就是企图夺人性命。在最后两大灾中,形势的发展将使这两者的区别更加鲜明,连当事者自己也看得出来。上帝结束人类历史的公正性将向人类和天使彰显(见罗14:11;腓2:10;《善恶之争》第638–640页;参《先祖与先知》第260页;参启16:13,14,16,17注释)。然后在全宇宙面前,余民将一致表现出宁死也不愿违背上帝。而那些选择事奉撒但的人,在可能的情况下,要残杀所有妨碍他们控制地球的人。他们企图执行死刑的法令,所以在上帝面前难辞其咎。见启16:17注释。

事奉上帝与不事奉上帝的人,就这样划清了界限。魔鬼通过那些不悔改的人表明,如果宇宙让他来统治,将会变得什么样子(见《善恶之争》第37页)。参启7:1注释。

倒在地上。就是倾降于地上的居民。

2.第一位天使便去,把碗倒在地上,就有恶而且毒的疮生在那些有兽印记、拜兽像的人身上。

第一位。天使的排序表明灾难是接踵而来的(参第1,11节注释)。

恶而且毒。或“痛苦而严重”,“麻烦而讨厌。”

疮。helkos,“溃疡,”“痛处,”“化脓的伤口。”在七十士译本里,helkos指降在埃及人身上起泡的疮(出9:9,10),治不好的“痔疮”(申28:27)和约伯身上的毒疮(伯2:7)。为了医治这“疮,”与背道的基督教合作的邪灵,想施展他们自称拥有的行神迹的能力(启13:13–14;18:2;19:20),结果是枉费心机(见启16:14注释)。人类基于行神迹能力的种种主张,无可否认地被证明是无效的(参出8:19)。

有兽印记。见启13:16注释。

拜兽像。见启13:14,15注释。

的人。“上帝大怒”(第1节)的第一个灾难降在那些不听从第三位天使的警告(启14:9),不接受有关出离巴比伦之最后呼吁(启18:1–4)的人身上。第三位天使曾警告他们不要“拜兽和兽像”。这个灾祸不是普世的(见《善恶之争》第62页)。

3.第二位天使把碗倒在海里,海就变成血,好像死人的血,海中的活物都死了。

倒在海里。在第三灾期间,“江河与众水的泉源”都受到了影响(第4节)。海洋主要用于国际贸易和旅游。有人认为,这个灾难阻碍了国际贸易和旅游(见启13:13–17;16:13,14;17:3,12),证明上帝不喜欢撒但将地上的人联合起来归他控制。参巴兰的经历(民22:21–35)。和第一灾一样,第二灾也不是普世性的(见启16:2注释;见《善恶之争》第628页)。

死人的。没有什么比死人的血更令人厌恶的了。

血。无疑在浓度,味道和颜色上像血,但不一定真的是血。

活物。该词(psuche?)可指动物和人的生命(见太10:28注释;参诗16:10注释)。在启8:9中,psuche?也译为“活物,”显然是指海洋动物。在创8:1中,该词的希伯来对应词(nephesh,“生物”)也用来指动物(参伯12:10)。

4.第三位天使把碗倒在江河与众水的泉源里,水就变成血了。

在圣经时代,“江河与众水泉源”主要用于日常的饮用,洗漱和灌溉。第二灾无疑会造成交通的不便甚至中断(见第3节注释)。但第三灾的影响将是立时而严重的。请对照降在埃及的第一灾(见出7:17,19注释)。和第一灾与第二灾一样,第三灾也不是普世性的(见《善恶之争》第628页)。

5.我听见掌管众水的天使说:昔在、今在的圣者啊,你这样判断是公义的;

我听见。见启1:2,10注释。

掌管众水的天使。参启7:1和启14:18中的天使,他们分别掌管“风”和“火。”这里可能指将第三灾倒在“江河和众水的泉源里”的那位天使。

昔在、今在。见启1:4注释。有些文本还加上“以后永在。”上帝的永恒不变与世事的变幻莫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样。直译是“这些事”也就是头三灾,可能还包括尚未倾降的灾祸。

是公义的。第三灾的可怕性显然要求对倾降灾难的上帝进行辩护。祂这样表达祂的“忿怒”,是完全公义的(见启15:3,4;16:1注释)。

6.他们曾流圣徒与先知的血,现在你给他们血喝;这是他们所该受的。

他们曾流。无疑也包括那些活着的圣徒未曾流出的血,因他们已经命定要为道殉身(见启17:6;18:20注释)。恶人既判处上帝的子民死刑,就等于流了他们的血(《善恶之争》第628页;参太23:35)。

圣徒与先知。见徒9:13;罗1:7;启18:20注释。

你给他们。本节说这个灾难是上帝直接倾降的(见第1节注释;参《善恶之争》第36,37页)。

他们所该受的。惩罚与罪恶的完全相当的。恶人是罪有应得,决非出于上帝的武断(参第1节)。

7.我又听见祭坛(中有声音)说:是的,主上帝全能者啊,你的判断义哉!诚哉!

我又听见。见启1:2,10注释。有古卷无“又”字。可能不是祭坛在说话,而是在祭坛旁供职或侍立的天使在说话(参启14:18)。祭坛显然并没有拟人化。

祭坛。就是香坛。没有提到天上的燔祭坛(参启8:3;9:13;14:18)。关于古代圣所崇祀中香坛的作用,见出30:1,6注释。

主上帝,全能者。参启1:8注释。

判断.惩罚,就是这些灾难。

义哉,诚哉。(见启1:5;3:7;6:10;15:3)。用可怕的灾难惩治那些拒绝上帝怜悯的人,证明上帝是言出必行的(启14:9–11等)。祂是公义的。公义要求惩罚那些挑衅上天的人。见启16:1注释。

8.第四位天使把碗倒在日头上,叫日头能用火烤人。

在日头上。根据希腊原文,头三个灾难被分别倒在地“中”(eis),海“中”(eis)和江河并众水的泉源“中”(eis)。另外三个灾难分别倒在太阳“上”(epi),兽的座位“上”(epi),和幼法拉底河“上”(epi)。第七灾倒在天空“中”(eis;有古卷为“上”(epi)。不清楚“中”和“上”有何区别。

叫。直译为“授权”,“允许”。

用火烤人。在一般情况下,太阳是温暖舒适的。它调节着植物的生长,气候和维持地球生命的许多自然过程。如今它却发出过分的热量和能量,折磨人类和摧毁生命。人类无疑直接受热,但其最坏的后果却是空前的干旱和饥荒(见《善恶之争》第628页)。这个真实的灾难还伴随着属灵方面上帝圣言的匮缺(参摩8:11,12)。全地的人都拼命设法缓减头四灾所带来的痛苦和缺乏,并防止进一步的灾难,却是枉然(《善恶之争》第629页)。他们这样做不是出于敬虔的哀恸,而是出于世俗的悲伤(见林后7:9–11注释)。他们的目的是逃避灾难带来的痛苦,而不是真正想与上帝和好。撒但将让住在地上的人相信,他们之所以遭灾,不是因为他们是罪人,而是因为他们错误地容忍了上帝的选民(见《早期著作》第34页;见启16:14注释)。像前面的三个灾难一样,第四灾也不是普世性的(《善恶之争》第628页)。

9.人被大热所烤,就亵渎那有权掌管这些灾的上帝之名,并不悔改将荣耀归给上帝。

亵渎。见启13:1注释。在这里,亵渎上帝就是以贬损的语气谈论祂。在第四灾下,人们开始为他们的痛苦指责上帝,并公然与上帝作对(见启16:1注释)。

有权掌管这些灾。他们视这些灾难为上帝权能的明证(见第1节注释)。

上帝的名。就是上帝自己的名,这里代表上帝(见太6:9;徒3:16注释)。

并不悔改。他们非但不认罪,反而将他自己的不幸归罪于那些坚持忠实于上帝的人(见《早期著作》第34页;《善恶之争》第624页)。他们极端自负,拒绝服从上帝的旨意,证明他们是撒但的忠实奴仆(见第1节注释)。他们的不悔改表明他们悖逆上帝已是不可救药的了。

将荣耀归给上帝.就是承认祂是诚实公义的(见第7节注释)。受灾的人面对严厉的惩罚,仍不承认自己是错的,上帝是正确的。本来这些惩罚会导致诚恳悔改的人纠正错误(参赛26:9,10)。他们已完全心地刚硬,对上帝的怜悯或惩罚无动于衷了(见出4:21;弗4:30;启16:1注释)。

10.第五位天使把碗倒在兽的座位上,兽的国就黑暗了。人因疼痛就咬自己的舌头;

座位。“宝座”(见启13:2注释)。兽的座位显然就是他的总部。这里的兽主要代表复元了的罗马教,侧重于它控制世界各国的政治势力,而不侧重于它的宗教势力(见启13:1,2,10;17:3,8,9,11注释)。

兽的国。除了少数拒绝撒但权威的余民,全世界的人都被撒但视为他的臣民。他主要是通过复兴了的罗马教,获得他对整个人类无可争议的控制(见《善恶之争》第580,656页;《证言》卷五第472页;《证言》卷七第182页;见启16:13,14;17:8,12注释;参启19:19)。当人类如此在属灵黑暗的世界里探索光明,不思悔改时(见启16:8,9),上帝就让真正的黑暗临到他们,象征那即将笼罩地球的更深的属灵黑夜(见第13,14节注释)。

黑暗。希腊原文暗示这样的黑暗会持续一段时期。这是真正的黑暗(见第1节注释),随之而来的还有寒冷与痛苦。在经历了第四灾的炽热之后,失去光明和热量更令人感到恐惧和痛苦。

因疼痛就咬自己的舌头。或因为疼痛而“不断地咬”。极端的寒冷可能伴随着长时间的黑暗。

11.又因所受的疼痛,和生的疮,就亵渎天上的上帝,并不悔改所行的。

所受的痛苦。这是灾难的结果(第10节)。

和生的疮。这是第一灾的结果(第2节)。第一灾的疮显然没有很快消退,至少对于部分人来说。灾难是相继降下的,而不是同时发生的,但其影响却是持续的(见第2节注释)。

亵渎。人们更加毫无理性地仇视上帝。他们在第四灾下的敌意(见第9节注释)有增无减。

天上的上帝。见启11:13注释。

并不悔改。见第9节注释。

12.第六位天使把碗倒在幼发拉底河上,河水就干了,要给那从日出之地所来的众王预备道路。

第六位天使。一般来说,复临派解经家对第12–16节有两种解释。根据第一种解释,“幼法拉底河”代表奥斯曼帝国;“河水就干了”代表这个帝国的逐渐瓦解;“日出之地(即“东方”)所来的众王”代表东方各国;哈米吉多顿是巴勒斯坦北部真实存在的米吉多平原。奥斯曼帝国的瓦解就这样为东方各国在米吉多平原与西方各国作战役预备了道路。

根据第二种解释,“幼法拉底河”代表奥秘之巴比伦所控制的人;“河水就干了”代表他们撤销对巴比伦的支持;“日出之地所来的众王”代表基督和祂的随从;“哈米吉多顿”代表基督与撒但的最后一战;战场就设在地球上。人类撤销对奥秘之巴比伦的支持,意味着阻止巴比伦遭遇失败和惩罚的最后一道防线崩溃了。

根据第一种解释,哈米吉多顿战役在开始时纯属政治斗争,到最后是基督和天军的显现。根据第二种解释,哈米吉多顿战役是地上政教联合的势力对上帝的余民发动的最后进攻。

  这两种解释看似矛盾,其实却有许多共同之处。两种对哈米吉多顿战役的解释有以下共同点:

一. 这是地球历史上最后一场战争,尚有待于将来。

二. 发生在“上帝全能者的大日”(第14节)。

三. “幼法拉底河”代表人类。

四. “三个污秽的灵“(第13节)代表罗马教,背道的基督教和招魂术(或异教)。

五. 这三个灵将成为动员万民参战的媒介。

六. 这三个联合万民的污秽的灵是宗教性的。但他们所联合的势力却是政治性和军事性的。

七. 战争的准备工作是在第六灾下进行的,但战争实际发生却是在第七灾之时。

八. 战争的某个阶段将是真枪实弹的。

九. 将有空前规模的流血发生。

十. 地上所有的国家都将卷入。

十一. 最终基督及天上众军将出面干预,结束这场战争。

十二. 活着的圣徒将见证这个战役,但不会直接参与。

  这两种观点的基本分歧在于对三个词的理解:“幼法拉底河”,“从日出之地所来的众王,”和“哈米吉多顿”。是保留部分字面或地理上的意义呢?还是完全按照象征的意义来解释。第一种观点认为这些词还保留着地理的意义。第二种解释认为,根据启13—19章的背景,应完全按象征意义来解释。关于这两种观点的异同,详见第12–19节注释。参但11:36–40注释。

一些复临派的解经家自然会对两种观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订。但因本注释篇幅有限,我们无法详述。关于早期把哈米吉多顿战争解释为基督在祂复临时同邪恶民族的作战,详见怀雅各在1862年1月21日发表在《评论与通讯》上的文章第61页。关于将哈米吉多顿战争解释为地上各国所进行的政治和军事战争的观点,见乌利亚.史密斯《但以理书和启示录的预言》(1944年版)691–701页。

幼发拉底河。见《SDA圣经注释》卷七第724页;见启9:14注释。持前面两种观点的人都认同约翰在这里不是指地理上的幼发拉底河及其河水的干涸。大家普遍认为幼发拉底河水代表人群(参启17:15)。根据第一种观点,幼发拉底河代表了河水所流经的原奥斯曼帝国。自从奥斯曼帝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末衰亡后,幼发拉底河就代表其现代的继承者土耳其。这种观点虽然没有按照字面意思来将幼发拉底河理解成真正的河,但仍在一定的程度上保留了其地理意义,认定为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即米索不达米亚平原。一千多年以来,这个地区由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所统治,现归伊拉克政府管理。

根据第二种观点,幼发拉底河的意思应该根据上下文来确定。上下文中的巴比伦专门指背道的基督教(见启14:8;17:5注释)。从历史和地理上说,幼发拉底河就是巴比伦河(耶51:12,13,63,64)。作为那“大城”(见启17:18注释)奥秘之巴比伦的河,幼发拉底河在这里应该完全摆脱字面和地理上的联系,按照其相关词奥秘之巴比伦的意义来理解。幼发拉底河的水应为启17:1–3,15中奥秘之巴比伦坐在其上的“众水,”就是那些“喝醉了她淫乱的酒”的“住在地上的人(启17:2;参启13:3,4,7,8,14–16)。

河水。见启17:1,15注释。

干了。原文动词是完成时态。根据第一种观点,该预言的应验始于奥斯曼帝国的逐渐衰落,其完全应验尚有待将来。

根据第二种观点,幼发拉底河水干涸是指在第六灾下,人们撤回对奥秘之巴比伦的支持(见上面“幼发拉底河”注释;见启16:14,16,17,19注释;参赛44:26–45:2)。这种观点认为启16:18,19;17:15–18象征性地描写了河水干涸的结果,而《善恶之争》第654–656页则是对这种结果的具体描述。

从日出之地所来里的众王。或“从东方来的众王”(见启7:2注释)。持第一种观点的人按照“幼发拉底河”的位置,从地理上理解“从日出之地所来的众王”,认为这是指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以东的各国。

第二种观点认为“从日出之地所来的众王”代表基督及其随从。这种观点认为“从日出之地所来的众王”和启16:12中的其他词汇一样,都是象征性的,是以居鲁士征服巴比伦,解放上帝子民犹太人的历史事件为依据的。

预备。根据第一种观点,预备东方众王的道路始于奥斯曼图帝国的衰落(见上面“干了”的解释)。根据第二种观点,“预备”道路是藉着人撤销了对奥秘之巴比伦的支持(见第1,12,14,17的注释)。根据第一种解释,这种准备是地理和军事性质的。根据第二种解释,它是道德和属灵性质的。

道路。hodos。在第12–16节的背景下,这是“众王”及其军队越过幼发拉底河与敌人作战的道路。根据第一种观点,这条“道路”位于原奥斯曼帝国境内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根据第二种观点,这条道路是象征性,指为基督和天军战胜巴比伦(第19节)和“普天下众王”作准备(第14节)是世界局面。

13.我又看见三个污秽的灵,好像青蛙,从龙口、兽口并假先知的口中出来。

我又看见。见启1:1注释。

三个污秽的灵。支持上述两种观点的人都赞同将“龙,”“兽,”和假先知解释成现代的招魂术(《善恶之争》第561,562页)即异教,罗马教和背道的基督教(见启13:4,14,15;19:20;20:10)。“三个污秽的灵”显然象征或代表这邪恶的三合一宗教势力。它们构成了末日的“大巴比伦”(启16:13,14,18,19;见启16:19;17:5注释)。

好像青蛙。这一表号可能没有什么意义,只是为了强调这三个污秽的灵在上帝面前的可憎。

从...口中出来。口是说话用的。从“龙口,兽口,并假先知的口中出来”的三个污秽的灵代表三联合的势力向世人所宣布的政策,在启17:2中被称之为巴比伦的酒(见启16:14;17:2,6注释)。

龙。见启12:3;13:1注释。三合一宗教势力的第一个成员普遍被认为是招魂术或异教。许多异教徒确实都敬拜各种神灵,施行各种形式的招魂术,与基督教界的现代招魂术多少有相似之处。

兽。见启13:1;17:3,8注释。

 假先知。显然指启13:11–17中的第二个兽(见启13:11注释)。它支持启13:1–10中的头一个兽,并藉着在头一个兽面前施行神迹(启13:12–14),迷惑人,为兽作“像。”参启19:20;20:10。

14.他们本是鬼魔的灵,施行奇事,出去到普天下众王那里,叫他们在上帝全能者的大日聚集争战。

鬼魔的灵。在福音书里,“污鬼”与“魔鬼”是交替使用的(见可1:27,34;3:11,15;6:7等)。见启18:2;参《证言》卷五第472,473页。

施行奇事。就是神迹。其作用在于能证实施行者的主张,证明其能力和权威(《SDA圣经注释》卷五第208页)。启13:13,14;19:20也提到过这些奇迹。撒但利用各种超自然的现象,以形形色色的人作为媒介,成功地将世界联合起来,要达到铲除阻碍他一统天下之人的目的。

普天下众王。“众王”指地上的政权,与第13节三合一的宗教势力相对应(见该节注释)。他们将地上各国召聚起来,要讨伐和消灭上帝的子民(《证言》卷九第16页;《善恶之争》第562,624页)。这个普世性的政教联盟(见启17:3注释)想要统治全世界。根据第一种观点,“众王”代表了西方各国,与“从日出之地所来的众王,”即东方列国相对(启16:12)。根据第二种观点,“普天下众王”包括东西各国(见第12节注释)。关于“普天下众王”的身份,以及他们阴谋的暂时成功,详见启17:2,12,14;见第12节注释;参《证言》卷七第182页。

上帝全能者。见启1:8注释。

大日。就是上帝忿怒的日子(见第1节注释)。见赛2:12注释。

聚集。根据第一种观点,这次会聚指“普天下众王”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准备。根据第二种观点,这次会聚指三合一宗教联盟争取地上政权的支持,准备向上帝的余民开战。

争战。两种观点都认为启14:14–20;16:12–19;17:14–17;19:11–21描写了同一场战争的不同方面。参《证言》卷六第406页。根据第一种观点,这场战争主要是政治性和军事性的,东西国家是作战的双方,战场设在米吉多平原(见启16:12,13注释)。根据第二种观点,这场战争指各国联合起来要消灭上帝的子民,所以主要是宗教性的。

15.(看哪,我来像贼一样。那警醒、看守衣服、免得赤身而行、叫人见他羞耻的有福了!)

我来像贼一样。这是对于不敬虔的人而言(见帖前5:2,4;彼后3:10注释;参太24:43;路21:35)。

那儆醒。见太24:42注释。圣徒应当警惕,儆醒,免得受迷惑(见上面“我来像贼一样”注释)。

看守衣服。就是在信仰和品德上忠贞不渝,完全效忠上帝。见太22:11注释。

免得赤身而行。就是因放弃信仰而失去象征品德的衣袍。参启17:16。

看见他羞耻。就是看见他放弃信仰。即使在恩典时期结束,人类的命运已经决定之时(见启22:11注释),但上帝的子民仍不可放松警惕,在撒但强化他的迷惑时,要更加儆醒。

有福了。见太5:3注释。

16.那三个鬼魔便叫众王聚集在一处,希伯来话叫作哈米吉多顿。

那三个鬼魔。指第13,14节三个污秽的灵。原文也可译为“他”,指第12节的那位天使。“那三个鬼魔”更符合上下文。关于聚集的过程,见第14节注释。

两种观点都认为这次聚集发生在第六灾期间,但战争是在第七灾时爆发的(见史密斯《但以理书和启示录的预言》702页;见启16:12,17注释)。

众王。指第14节中普天下的众王。

聚集。根据第一种观点,地上的军队将聚集在巴勒斯坦北部的米吉多平原上(见第12,14节注释)。根据第二种观点,地上的众王将会同心合意联合起来(见启17:13,17注释)。参诗83:4,5。

一处。希腊文为topos,指各种位置,如地理位置,书中的位置,身份地位,或如徒25:16译为“机会”,来12:17译为“门路”。根据强调地理意义的第一种观点,这是指米吉多平原,也就是巴勒斯坦北部的埃斯特赖隆平原(见启16:12,14注释)。根据强调12–16节各词语象征性的第二种观点(见第12节注释),这是指地上众王聚集时的状况或心情,就是团结起来消灭上帝的子民(见启16:14;17:13注释)。

希伯来话叫。约翰这样说也许是为了让读者研究哈米吉多顿这个希伯来词语,回顾希伯来历史,以致明白这个隐语。

哈米吉多顿。希腊文为Harmageddo?n,Harmageddo?n,Armegedon,Armagedo?,Mageddon等。按约翰的解释,这是希伯来语的音译。迄今为止,没有发现任何地方有过此名,因此该词的意义不甚明了。关于希伯来原文或希腊译名的含义也是众说纷纭。Harmageddo?n源于两个希伯来词语。第一个可能是’ir,(“城,”)但也有可能是har,“山。”但如上所示,有些古卷删掉了第一个音节ar或har。

关于这个名字的第二部分-mageddo?n,解经家提出了两种词源:一,-mageddo?n源于希伯来语megiddo或megiddon(王上9:15;亚12:11),为米吉多古城,也指其西南的重要山口。该山口通往北方和东北方的耶斯列平原(代下35:22),以及流经耶斯列平原的基顺河(士4:7,13;5:19,21)。二,-mageddo?n源于希伯来词mo’ed。该词在《旧约》中通常指“会幕”(出27:21;28:43;29:4,10,11,30,32等),所设立的“节期”(见利23:2注释),以及“招聚”和“聚会之处”(哀1:15;2:6)。第一部分把哈米吉多顿与古代的米吉多的地理和历史环境连系起来。第二部分暗示同基督与撒但之间大斗争的联系。

在赛14:13,har-mo‘ed译为“聚会的山”,指古耶路撒冷北面所罗门圣殿所坐落的山。该节经文说路锡甫妄想代替上帝成为以色列的至高统治者(见该节注释)。请参见“会幕”(出33:7等)。

持第一种观点的人认为哈米吉多顿源于希伯来语har-megiddo,“米吉多山,”并根据古米吉多城的地理环境与历史背景来解释该词在启16:16中的含义。持第二种观点的人认为,该词第一个词源,应该根据《旧约》历史上古米吉多地区所发生的事件(见士4:4–5:31,特别是启5:31;士6:33–7:25;王上18:36–40;诗83;参代下35:20–24),从寓意上来理解它在本节中的含义。所以启16:16的“哈米吉多顿”与地理位置并无关系。他们认为第二个词源har-mo‘ed也要根据该词在赛14:13中的用法,从寓意上理解为基督与撒但之间的大斗争(见启12:7–9,17;17:14;19:11–21)。

17.第七位天使把碗倒在空中,就有大声音从殿中的宝座上出来,说:“成了!”

第七位天使。关于“七”在《启示录》中的意义。见启1:11注释。

倒在空中。(见第8节注释)。这个灾难似乎是普世性的。

大声音。显然是上帝的声音。参启1:10。见《善恶之争》第635,636页;《证言》卷一第353,354页。

从殿中的宝座上出来。换一句话说,这是宇宙大君的正式宣言(见启4:2–5注释)。

成了。在全地更新的时候,将再次宣告“成了”(启21:6)!。当我们的主在十字架上即将成就祂的赎罪牺牲时,祂也曾呼喊说“成了”(约19:30)!从而确认了救赎计划的成功。从启16:17的背景来看,这一宣告标志着不法的隐意已经被彻底揭露,启16:13,14,19的普世性的政教联合体已经暴露了其庐山真面目(见启16:1,13,14,19注释)。

上帝允许邪恶的势力发展到似乎能实现消灭上帝子民的险恶用心。当执行死刑的时刻到来(见第14节注释),恶人高呼着胜利的口号冲向前去要杀害圣徒时(《善恶之争》第631,635页;《早期著作》第283,285页),上帝将发出声音宣告说:“成了!”这一宣告结束了雅各受难的时期(参第15的注释),解救了圣徒,预报第七灾的降下(《早期著作》第36,37,282–285页;《善恶之争》第635,636页;《证言》卷一第353,354页)。

18.又有闪电、声音、雷轰、大地震,自从地上有人以来,没有这样大、这样厉害的地震。

声音。或“声响,”“噪音。”参启4:5;8:5;11:19。所发出的声音可能与启11:15的宣告相似(见《善恶之争》第640页)。

大地震。第18节以后的内容暗示,这是真正的地震(见第1节注释;参第20,21节),但也伴随着象征性的地震,震塌了奥秘的巴比伦(第19节)。真正的地震使城市变为废墟,照样,象征性的地震也给“大巴比伦”带来毁灭和荒凉(见启17:16;18:6–8,21注释)。第13节的三合一势力土崩瓦解了(参赛28:14–22)。

没有这样大这样厉害的。既是真正的,又是象征性的。

19.那大城裂为三段,列国的城也都倒塌了;上帝也想起巴比伦大城来,要把那盛自己烈怒的酒杯递给他。

那大城。就是奥秘的巴比伦(见启17:5,18;18:10注释)。

裂为三段。末世奥秘的巴比伦由罗马教,背道的基督教和现代招魂术组成的(见第13,14节注释)。随着上帝声音的发出(启16:17;17:17),这个背道宗教的三合一组织瓦解了,再也无法统一和行动。参哈3:3–16。

列国的城。约翰继续用地震使城市倒塌的表号,讲述第13,14节“普天下众王”所代表的地上的政权。关于用“城”来代表地上背道的宗教组织,用“列国的城”来代表其政治联盟的合适性,见启11:8;17:18注释。

倒塌了。地上的政治势力也丧失了他们在第六灾期间的统一(见启16:14,16;启17:13,17注释)。当上帝的声音将祂的子民从仇敌手中解救出来时,地上的政治势力中出现了一场大觉醒(见《善恶之争》第636,637,654页)。启16:13,14普世政教联合体中昔日的盟友开始彼此反目成仇。启17:12–16中的“十王”转而向奥秘的巴比伦寻仇(见启17:17注释)。地上的众军在盛怒之下,用本来准备杀害圣徒的武器来对付他们的领袖,并彼此残杀(见《早期著作》第290页;《善恶之争》第656页)。遍地都是撕杀和流血(见启14:20注释)。

当基督显现,天军降临时,地上的战争和混乱就止息了。“在他们自己暴性冲动的疯狂残杀之下,再加上上帝所倾降的可怕而纯一不杂的忿怒,地上的恶人─祭司、官长、贫富贵贱,都要倒毙”(《善恶之争》第657页)。关于这场战争,详见启17:14;19:11–21注释;参《早期著作》第282,290页;《善恶之争》第656,657页。参以下经文中惊人相似的描述:书10:7–14;士7:19–23;撒上14:19,20;代下20:22–24;赛19:2;34:8–10;51:21–23;63:1–6;耶25:12–15,29–38;结38:14–23;该2:22;亚14:13。

想起。见启18:5注释。这是圣经的常用语。表示上帝审判时刻的来到(诗109:14;结21:23,24;参耶31:34)。

巴比伦大城。见启14:8;17:1,5注释。

烈。即“猛烈的”(见 第1 节注释)。

怒。见启14:10;16:1 注释。

酒。见启14:10注释;参启17:2.。

杯。圣经的习惯用语,表示痛苦和惩罚(见诗11:6;75:8;赛51:17,22,23;耶25:15–17,28;49:12;太26:39)。关于给奥秘的巴比伦喝之杯的性质,见启17:16;18:5–8注释;参启14:10注释。

递给她。参众先知有关古代巴比伦的话语(赛51:17,22;耶25:15,16)。

20.各海岛都逃避了,众山也不见了。

各海岛.这里所描写地貌的错乱是第18节地震的结果。参启6:14。

众山。参启6:14。

21.又有大雹子从天落在人身上,每一个约重一他连得((一他连得约有九十斤))。为这雹子的灾极大,人就亵渎上帝

大雹子。关于埃及所受的雹灾,见出9:18–32注释。关于冰雹为上帝报应的武器,见书10:11;结13:11,13。关于冰雹在耶和华忿怒的大日作为祂惩罚的工具,见赛28:17,18;30:30;结38:22;启11:19。

一他连得。约重128到176千克;见《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圣经字典》的“他连得”条目。

亵渎上帝。这些受灾的人第三次咒诅上帝,说明他们完全藐视祂,甚至在祂最严厉的惩罚中,也是如此(见第1,9,11节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