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书库 > 病理学专题研究 > 正文

第424章名称:小儿水肿

第424章名称:小儿水肿

病理:小儿水肿,中医病名。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面目、四肢甚至全身浮肿,小便短少的一种常见病证。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阳水和阴水。阳水多见于西医学急性肾小球肾炎,阴水多见于西医学肾病综合征。小儿水肿好发于2—7岁的儿童。阳水发病较急,若治疗及时,调护得当,易于康复,预后一般良好;阴水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原因:

  小儿水肿的发生,外因为感受风邪、水湿或疮毒入侵,内因主要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由于小儿感受风热、风寒,或患乳蛾、丹痧、疮疡病后,加之禀赋不足或素体差异,内、外因相合导致水液代谢异常,水湿潴留发为水肿。.

  感受风邪 风为百病之长,常兼夹热、寒、湿邪,从口鼻或皮毛侵犯肺经,使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失职,风遏水阻,不能下输膀胱,风水相搏,流溢肌肤,发为水肿,是为“风水”。

  湿热内侵 肌肤患有疮疡疖痈、丹痧疹毒,由风毒则内归于肺,由湿毒则内归于脾。风湿热毒外袭肌表,内归肺脾,肺失通调,脾失运化,水湿内停,泛溢肌肤,引起水肿。肺脾气虚肺脾不足,亦是发生水肿的重要因素。盖肺为水之上源,有通调水道之功,且水由气化,气行则水行;脾为土脏居中焦,有运化水湿之能,为水之堤防,脾健则水湿自能运化。小儿有肺常不足、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若素体不足,肺虚通调失职,气不化水,脾虚运化失权,土不制水,以致水不归经而横溢肌肤,产生水肿。

  脾肾阳虚 肾为水脏,与膀胱互为表里,为水之下源,主温煦和蒸化水液。若小儿素体不足,肾常虚,或水湿内侵,影响脾阳运化,脾虚及肾,命门火衰,无以温化水湿从膀胱而去,所谓关门不利则聚水发生水肿,是为阴水。

(选段)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