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机体通过血液循环向各器官组织输送氧和各种营养物质,同时把组织中的二氧化碳 和其他代谢产物运走,是机体正常新陈代谢的重要保证。在病理情况下,当心脏或血管 发生功能或器质性改变时,则可引起各器官的代谢紊乱、功能失调和形态改变,并出现 各种临床表现,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临床上一些重要疾病的死因,有的就是基于血液 循环障碍,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肌梗死;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脑出血及脑梗 死;肺栓塞及心肌梗死导致的猝死等。所以血液循环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基本病理 过程。
血液循环障碍,可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两种。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是整个心血管系 统发生功能障碍引起,如心力衰竭、休克等;局部性血液循环障碍则发生于个别器官或 组织,可表现为局部血容量的异常,如充血、缺血、出血、血栓形成、栓塞及梗死。两 者的原因和表现虽不同,但关系甚为密切。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时,可以影响全身,如冠 状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心肌缺血,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导致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而全 身性血液循环障碍,也可通过局部表现岀来,如心力衰竭时,可有各器官的淤血及水 肿等。
本章主要叙述几种常见的局部循环障碍。
一、局部充血
机体某部组织或器官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多于正常,称为局部充血(local hyperemia)。 按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不同,又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种。
(-)动脉性充血
由于动脉输入局部组织的血液过多,而致该部器官或组织的含血量増多,称为动脉 性充血,简称充血。
1.原因 凡能引起细动脉扩张的任何原因,都可引起局部器官和组织的充血。细 动脉扩张是由舒血管神经兴奋性增高或缩血管神经兴奋性降低 以及组织局部活性物质 (组胺、激肽类)增多的结果。根据充血发生原因不同可分为两类:
(1)生理性充血:组织或器官活动加强时,由于生理性代谢增强所引起的局部充 血,称生理性充血。如体力运动时骨骼肌充血;进食后的胃肠道充血;哺乳期的乳房充 血以及情绪冲动时的面颈部充血等。
(2)病理性充血:常有以下几种:①炎性充血:炎症早期 由于致炎因子的刺激产 生神经反射和组胺等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使局部细动脉、毛细血管扩张以致局部充 血C②减压后充血:常发生于某一器官或组织长期受压,使血管张力降低,当压力突然 解除时,受压组织内的细动脉发生反射性扩张,形成局部充血。它常在迅速抽y大站腹 水或摘除腹腔内巨大肿瘤之后,遂发生局部动脉极度的扩张充血。此时因脑部血咕 少,出现脑缺血性头晕甚至昏厥。③侧支性充血
2.病理变化 由于动脉性充血时,局部组织动脉血代增多,使组织或器官体积増 大,颜色鲜红。由于局部小动妣扩张,血流加快,物质代谢增强,产热増多,局部温度 增高,功能活动也增强,如粘膜脈体分泌功能亢进。
3.结局动脉性充血多属于暂时性变化,充血消退后局部组织即恢复正常,充血 可使局部组织血液循环旺盛,氧及营养物质増多,促进物质代阴,増强功能。因而临床 上常利用动脉性充血的原理,治疗某些疾病。如热敷、透热疗法等。但冇时也可引起不 良后果,如脑血管充血可引起头痛,少数情况下可引起血管破裂出血。
(二)静脉性充血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使局部组织或器官内的血轼 增多,称为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静脉性充血远比动脉性充血多见,且更具有重要性。静脉性充血可以是局部性的, 也可以是全身性的。
1.原因 引起静脉性充血的原因很多,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1)静脉受压:静脉管壁薄,内压低,故静脉易受压迫,而使管腔变窄或闭塞,导 致血液回流受阻,造成相应部位的组织发生淤血;肠扭转、肠套叠时,肠系膜静脉分支 受压引起局部肠段严重淤血;较大的肿瘤或炎症包块以及绷带包扎过紧等压迫局部静 脉,均可引起相应部位的淤血。
(2)静脉管腔阻塞:常见于静脉内血栓形成或栓塞时。由于静脉的分支较多,有丰 富的侧支循环,因此,当局部静脉阻塞时,其周围的吻合支可发生反射性扩张,使血液 能够回流而不发生淤血。只有当管腔阻塞,血液又不能充分地建立有效侧支循环时,才 可发生淤血。
(3)心力衰竭:见于二尖瓣瓣膜病等引起左心衰竭时导致的肺循环淤血;肺原性心 脏病等引起右心衰竭时导致的大循环淤血。
2.病理变化由于静脉回流受阻,细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血量增多,故淤血的组 织或器官体积增大,因血流缓慢,血液中氧被消耗过多,使氧合血红蛋白减少,脱氧血 红蛋白增多,致使局部组织和器官呈暗红色。当血中脱氧血红蛋白超过50g/L时,皮 肤、粘膜呈青紫色,称为紫紺"。同时因血流缓慢,局部血液氧分压降低,单位时间内通 过局部的血量减少,器官和组织相对缺氧,使组织代谢率降低,产热减少,又因血管扩 张,故在容易散热的体表区温度降低。镜下见小静脉、毛细血管扩张充满血液,有时伴 有水肿。
3.结局 淤血的后果取决于静脉阻塞的范围、程度、持续时间以及侧支循环的情 况。因静脉有丰富的吻合支,故静脉阻塞后,只有在血液不能充分地建立有效侧支回流 时才会造成淤血。长期淤血,可导致以下后果。
(1)组织水肿及积液:淤血时,由于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以及组织缺氣,使毛细 血管壁受损,其通透性增大,导致血管内液体过多地漏至组织间隙,形成组织水肿或浆 膜腔积液。这种液体蛋白质含量低,细胞数目少,称漏出液。可见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 竭患者发生的下肢水肿及胸腔、腹腔、心包腔积液。
(2)出血:淤血严重时,毛细血管壁由于严重的缺氧受损,红细胞也可漏出,称为 淤血性出血。如肺淤血发生肺水肿时,肺泡腔内可出现水肿液快至出血。
(3)实质细胞损伤:某些器官(肝、肾等)长期淤血,由于氧和营养物质供应 不足及局部酸性代谢产物积聚,可导致实质细胞的萎缩、变性和坏死。
(4)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慢性淤血引起实质细胞萎缩的同时,其间质细胞却增生一 即使网状纤维转变为胶原纤维或纤维细胞增生形成胶原纤维,使器官质地变硬称‘参血 后性硬化。常见于肺、肝、脾的慢性淤血。
(5)静脉曲张形成:由于静脉系统通常有丰富的吻合支,当某部主干血管被阻塞 后,其吻合支反射性扩张,在功能上代替主干血管的功能,这种通过吻合支的血液流通 恢复循环的过程,称为侧支循环建立。其吻合支如能及时扩张,建立有效侧支循环,有 助于局部血液的回流,则起到了代偿作用。如肝硬化时,门静脉回流受阻,侧支循环开 放,可出现食管下段及胃底、脐周和直肠下段的静脉曲张,使部分门静脉系统的静脉血 流,通过以上侧支循环回纳于右心。但吻合支过度充血,管壁薄弱,容易发生破裂出 血,如食管下段的静脉曲张,可发生致命性的大出血。
主要器官淤血时的病理变化如下:
肺淤血:左心衰竭时,因肺静脉回流受阻,发生肺淤血。肉眼观察,肺体积增大, 重量増加,呈暗红色,质地稍变实,切面有淡红色泡沫状液体流出。镜下所见,肺泡壁 毛细血管高度扩张充血,充满红细胞,肺泡腔内聚积水肿液,其中含有少量的红细胞和 巨噬细胞,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后,血红蛋白被分解为棕黄色的含铁血黄素颗粒(彩 图3),这种吞噬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常在心力衰竭时出现,故称为心力衰竭细胞。 此时病人可有呼吸困难、紫紺等缺氧症状,肺部听诊可闻及湿性啰音,并可咳出泡沫样痰, 甚至发生咯血。长期的肺淤血,可引起肺间质的纤维组织增生,发生肺褐色硬化。
肝淤血:见于右心衰竭时,因肝静脉回流受阻而发生。肉眼观察,肝体积增大,被 膜紧张,质较实,呈暗红色。表面及切面可见红(淤血)、黄(脂肪变性)相间花纹状 外观,极似槟榔的切面,故称槟榔肝。镜下所见,肝小叶的中央静脉及其邻近的肝窦高 度扩张充血。小叶中央的肝细胞发生萎缩甚至消失,小叶周边部的肝细胞有严重的脂肪 变性(彩图4)。临床上患者可有肝区疼痛或压痛,触诊时肝肿大。长期肝淤血时,部 分肝细胞萎缩消失,致发生网状纤维胶原化,纤维组织增多,形成淤血后性肝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