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书库 > 病理学专业知识 > 正文

第054章、休克的发展过程及发生机制

第五十四章、休克的发展过程及发生机制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微细循环,它分布在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由于 各器官和组织的功能不同,它们的微循环结构也不完全一样。典型的微循环结构包括微 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微静脉、直捷通路和动静脉短路 (图11-1①)。正常情况下,血流从微动脉、后微动脉经毛细血管的通道连续地流动, 流速也比较快,而真毛细血管网在同一时间只有20%左右处于有血流通过的开放状态, 其余部分管壁皱缩,无血流通过,此时,微循环所含血容量约为全身血容量的5%~ 10%。因此,毛细血管的潜在容量是很大的。微循环灌注量受神经体液的调节。交感神 经兴奋、儿茶酚胺释放可使小动脉、微动脉、微静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其他体 液因素如血管紧张素U、血管加压素、血栓素A 和内皮素等也引起血管收缩;而局部 产生的血管活性物质(组胺、激肽、腺昔及酸性代谢产物等)可使血管舒张。

    休克的发生、发展是以微循环障碍为基础的全身性病理过程。不同原因所致的休克 其始动环节不同:①血容量减少是失血、失液、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等休克的始动环 节;②心泵血功能障碍是心源性休克的始动环节;③血管床容量加大是过敏性、感染 性、神经源性休克的始动环节。

    血容量减少、心泵血功能障碍、血管床容量增加均可引起有效循环血量下降,导致 微循环障碍。根据休克过程中微循环的变化规律可将休克分为以下三期:

    (-)休克初期

    休克初期(缺血性缺氧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儿茶酚胺释放增加,使微 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及微静脉等微血管收缩,其中以微动脉、后微动脉 及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最为强烈,因此毛细血管前阻力明显增高,真毛细血管网关 闭,动静脉短路开放,组织灌流量减少,岀现少灌少流,灌少于流的情况,微循环处于 严重缺血状态(图11-1②)。此期除儿茶酚胺引起微循环收缩外,休克时体内产生的其 他体液因子如血管紧张素U、加压素、血栓素A2、内皮素、心肌抑制因子及白三烯类 物质等也都参与了促进血管收缩的作用。

    此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兴奋性增强对机体有一定代偿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1.有助于动脉血压的维持 休克初期,由于儿茶酚胺等缩血管物质的大量释放, 引起肌性微静脉、小静脉收缩,肝、脾等贮血器官的微血管收缩,可迅速而短暂地增加 回心血量,减少血管床容量,有利于动脉血压的维持。这种代偿可起到“自身输血”作 用,是休克时增加回心血量,机体自我调控的“第一道防线”。同时由于微动脉、后微 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比微静脉对儿茶酚胺类物质更为敏感,导致毛细血管前阻力比 大量进入血管,起到了 “自身输液”的 ”。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心率加快,心

图11-1休克各期微循环变化示意图

①正常;②缺血性缺氧期;③淤血性缺氧期;④微循环衰竭期(DIC)

    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都有助于使动脉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之内。

    

2.保证心、脑主要生命器官的血液供应由于各器官对儿茶酚胺等缩血管物质的 反应性不同,在休克初期,皮肤、内脏、骨骼肌、肾等器官因血管强烈收缩,供血减 少,而脑动脉和冠状动脉血管则无明显改变,再加上此时动脉压并不下降或略有升高, 保证了心、脑主要生命器吕的血液供应。显然,休克初期这种血液的重新分配现象具 有重要的代偿意义。

(二)休克期

   如果原始病因不能及时除去,病情继续发展,交感-肾上腺,质系统长期处于过度 兴奋状态,组织持续缺血、缺氧,体内糖的无氧酵解增强,COz和乳敌等酸性代谢产物 大量堆积而致局部酸中毒。在酸性环境中,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耐 受性较差,因而对血液中的缩血管物质反应性降低,此类血管处于扩张状态。与此相 反,微静脉、小静脉对酸性环境耐受性较强,因而在縮血管物质的作用下继续收缩。由 于上述变化引起毛细血管的后阻力大于前阻力,毛细血管网大忙开放,组织灌流玷灌多

 于流,血管容量增加,大量血液淤滞在毛细血管中,致使回心血批和心输出玳显著减 少。随着毛细血管内淤血的逐步加重,毛细血管内的流体静压逐步增高,而组织缺氧又 可刺激微血管周围的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进一步使血管扩张,通透性增高。上述综合作 用的结果使大最液体从毛细血管进入组织间隙,一方面使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进一步降 低,另一方面使血液浓缩,血液粘滞性增高,血流更加缓慢,酸中毒进一步加重(图 11-1③)。此时组织处于严重的淤血性缺氧状态,故又称此期为淤血性缺氧期。

   此期患者可出现典型的休克症状,动脉血压显著降低,可低于7kPa (53mmHg), 皮肤呈花斑状,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甚至昏迷,尿量进一步减少或无尿。

(三)休克晩期

   休克晚期(微循环衰竭期)发生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或重要器官功能衰竭 是引起休克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1.DIC的形成 休克晚期DIC的出现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当休克进入淤血性 缺氧期后,由于血液进一步浓缩,血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浓度增加,血细胞聚集、血 液粘滞度增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②缺氧和酸中毒进一步加重,微血管麻痹,扩张, 并对血管活性物质失去反应性。毛细血管高度淤血使血流淤滞,甚至出现微循环血流停 止,呈现不灌不流状态,血小板和红细胞更易于聚集而形成微血栓。③严重缺氧和酸中 毒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内皮细胞下面的胶原纤维裸露,从而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引 起DIC (图11-1④)。应当指出,DIC发生时间的早晚与引起休克的原因有关,严重创 伤(有大量的组织破坏)与重症感染者(内毒素对血管内皮的直接损伤)DIC发生较 早,而失血性休克DIC发生较晩。随着DIC的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必然激活机 体抗凝系统,纤溶活性亢进,引起广泛出血。休克一旦并发DIC,将使病情更加恶化, 并对微循环和各个器官功能产生严重影响。

      2.重要器官功能衰竭临床统计资料表明,休克的病人不一定都发生DIC。部分 休克病人在持续较长时间低血压后,血流动力学障碍和细胞损伤越来越重,各重要器 官,如心、脑、肾、肺功能代谢障碍也更加严重,酸中毒、缺氧及休克时的许多体液因, 子,特别是溶酶体醐的释放,可使重要生命器官发生不可逆性损伤,甚至发生多系统器 官功能衰竭。

(选段)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