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圣经库 > 12列王纪下 > 正文

列王纪下06--SDA圣经注释

第 6 章

提要:1 以利沙允许青年先知扩建他们的住所,并使铁制的斧头从河底漂上来。8 他揭露亚兰王的密谋。13 被派遣去多坍捉拿以利沙的军队全都眼目昏迷。19 亚兰军被带到撒玛利亚,并被平平安安地打发回去。24 撒玛利亚的饥荒致使妇人吃自己的孩子。30 以色列王打发人去杀以利沙。

1 先知门徒对以利沙说:“看哪,我们同你所住的地方过于窄小,

  先知门徒。这些是先知学校中的学生,很可能是吉甲的那一所,因为他们要往约旦河边去采伐木料(第2节)。

  我们同你所住的地方。直译是“我们在你面前坐的地方”,可能指这些学生奉命聚集听先知讲道的地方。以利沙并没有定期住在这所学校。他只是在巡行各个学校使经常访问这所学校。这里似乎指学生聚集在老师面前的大厅。

  过于窄小。参加这所学校的学生人数太多,以致现有的宿舍不能满足他们的居住要求。这也表明当时人们对以利亚和以利沙所兴办的良好教育普遍感兴趣。

2 求你容我们往约旦河去,各人从那里取一根木料建造房屋居住。”他说:“你们去吧!”

  容我们往约旦河去。这个建议不是以利沙而是学生们提出的。这些青年人不怕辛劳。先知学校的宗旨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生活的实际训练。青年人要接受训练,和周围人一样劳动,因为他们不能脱离那些他们有责任服务的人。手艺的训练与思想和智力的训练是完全和谐的。

  你们去吧。学生们请示以利沙并在他的命令之下进行工作,这表明先知是有权威的人,掌管着各所学校。

3 有一人说:“求你与仆人同去。”回答说:“我可以去。”

  求你。。他们先是请以利沙准许他们砍伐木头,现在又邀请先知本人与他们同去。

  我可以去。以利沙是一个随和的人。他对君王将相,平民布衣一视同仁。从不拒人于千里之外。何时何地他受到欢迎并有机会进行服务,他都甘心前往。领袖的地位越高,他的服务意识就越强烈。

4 于是以利沙与他们同去。到了约旦河,就砍伐树木。

5 有一人砍树的时候,斧头掉在水里,他就呼叫说:“哀哉!我主啊,这斧子是借的。”

  斧头。犹太人很早就开始使用铁制的斧头了。那时的斧头与现在一样不安全,因此摩西律法对于人伐木时斧头脱落有相关的规定(申19:5)。

  这斧子是借的。这是伐木的青年人出自本能的呼喊,他可能没有想着请求先知施行神迹来找回斧子。这个正直的青年不幸将借来的东西失落了,他很可能因贫穷而无力偿还这个损失,所以才发出那样的呼喊。

6 神人问说:“掉在哪里了?”他将那地方指给以利沙看。以利沙砍了一根木头,抛在水里,斧头就漂上来了。

  掉在哪里了?以利沙是一位先知,靠着上帝的能力他可以使死人复活,可以看透人心。但当斧头掉进水中时,他并不知道具体的位置。除非得到上帝的信息,先知所了解的情况和他们的同胞是一样的。至于额外的亮光和启示,则是由上帝决定是否需要以及赐下的合适机会。上帝没有施行神迹来告诉以利沙斧子掉下来了,是从哪里掉下的。这是不需要神迹的情况,所以就没有行神迹。

  一根木头。我们不知道这事的具体过程。上帝并不总告诉我们一些事是怎样做的或为什么要做,我们也没有必要全部了解耶和华行事的手段。

  漂上来。即“浮上来。”斧头掉在河底,先知的门徒无法靠着自己的力量取回。但是由于上帝的干预,它生到水面并浮在那里。

  有人认为这件事太小,用不着行此神迹。人基于自己狭窄的眼光可能会认为只能在大事上期待上帝的干预。但是上帝怜悯的心没有一次不因祂地上儿女的伤心悲痛有需要而向他们发出慈爱的。上帝的心回应人类的需要,全天庭都为他们服务。每一天耶和华都垂听求告祂名之人的祷告并满足他们的需要。每一天都有神迹,虽然以利沙不在了,但上帝仍旧以他自己的方式为信靠祂的人行事。

7 以利沙说:“拿起来吧!”那人就伸手拿起来了。

  这个青年人若想拿回斧头,他自己也有要做的事。上帝不仅能使斧头浮起来,祂还能使它回到原来伐木的位置。但人能自己做的事,耶和华一般不会为他们行神迹。现在这个青年人完全可以伸手去将漂浮的斧头拿起来,于是就指示他这么做。当上帝命令我们去拿的时候,只要我们伸手去拿,祂的恩典就是我们的了。悖逆和怀疑使我们得不到上帝许多最大的福气。

8 亚兰王与以色列人争战,和他的臣仆商议说:“我要在某处某处安营。”

  亚兰王与以色列人争战。这时以色列和亚兰两国烽火连绵。即便没有大规模的战争,边境上也是冲突不断。在亚哈阵亡的那次战斗中,以色列军队越过约旦河前去攻打亚兰人,想要夺回基列拉末(王上22:3,4)。亚哈死后亚兰人占据了上风,现在他们的军队又一次踏上了以色列的土地。便哈达二世仍然是亚兰王(王下6:24)。

  某处某处。具体是什么位置并不重要,每一次的地点都不相同。

  我要……安营。这里提到的不是那种公开长期性的营地,否则即便没有先知,附近的人很快就会知道,并及时报告给以色列王。这个隐晦的希伯来词可能指为发动突然袭击而设置的埋伏,含有出人意料和隐秘的含义,但未经其他经文的证实。

9 神人打发人去见以色列王,说:“你要谨慎,不要从某处经过,因为亚兰人从那里下来了。”

  神人打发人。亚兰王和他的臣仆秘密商定的计划被透露给以利沙。以利沙转而将其告知以色列王。

  从那里下来。或“将要下来”,“计划下来”。以利沙透露出来的是亚兰人心中的计划。以色列王既然提前知道了,就可以在亚兰人要到的地方布置足够的兵力应对他们。

10 以色列王差人去窥探神人所告诉所警戒他去的地方,就防备未受其害,不止一两次。

  为王自己和民族挽回了危局。提前知道敌军的动向使得以色列王没有落入圈套。

11 亚兰王因这事心里惊疑,召了臣仆来,对他们说:“我们这里有谁帮助以色列王,你们不指给我吗?”

  心里惊疑。每次的计划都是在极端保密的情况下制定的,但敌方总能了解详情。这种事偶尔发生一两次也许还不会引起警觉,但如果成为常态,亚兰王就要疑虑并决心要找到泄密的原因。

  我们这里有谁?便哈达觉得唯一的原因就是营中有叛徒。他坚信消息之所以泄露出去,是因为有人同情以色列或被以色列收买而背叛自己的国家。便哈达的臣仆中难道没有人为他指出谁是叛徒吗?

12 有一个臣仆说:“我主,我王!无人帮助他,只有以色列中的先知以利沙,将王在卧房所说的话告诉以色列王了。”

  王在卧房。这是王宫中守卫最严密最不容易接近的地方。这个地方说的话无疑都是保密的,即便是王最亲近的朋友也不可能听到。

13 王说:“你们去探他在哪里,我好打发人去捉拿他。”有人告诉王说:“他在多坍。”

  多坍。多坍是基列到埃及商道上的一座城邑,靠近伊斯德伦平原和一处通向撒玛利亚高地的隘口。它位于示剑东北方向22.6公里,西南距离撒玛利亚16公里。就是在这里一伙从基列往埃及去的以实玛利商人买下了约瑟(创37:17-28)。这个地方现名Tell D?thā。

14 王就打发车马和大军往那里去,夜间到了,围困那城。

  多坍既然位于一条主要的商道上,那么亚兰大批的战车马兵就很容易到达那里。

15 神人的仆人清早起来出去,看见车马军兵围困了城。仆人对神人说:“哀哉!我主啊,我们怎样行才好呢?”

  仆人。希伯来文meshareth(见王下4:43注释)。这个仆人不是因为自己的罪受到可怕咒诅的基哈西(王下5:27)。他可能是陪以利沙到多坍来的一个先知门徒。这些青年和先知同经劳苦,可以得到许多宝贵的经验。

  哀哉,我主啊!。这个青年人既没有他师傅那样的信心,也没有因信而来的力量和勇气。

16 神人说:“不要惧怕!与我们同在的比与他们同在的更多。”

  不要惧怕。耶和华经常向祂的儿女说这种鼓励的话!上帝的子民在世寄居,时常遭遇疑惑和恐惧的处境,但上帝让他们知道祂的同在并说出盼望和勇气的话语(见创15:1;46:3;出14:13;民14:9;申1:21;赛43:1;路12:32)。只要上帝的儿女还在地上,就会遇到困难和危险。撒但要尽全力使义人惧怕怀疑。但是透过这些迷雾,耶和华的声音清晰而坚定地临到我们:“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也不要胆怯”(约14:27)。

  更多。当神人被耶和华的敌人所围困时,他坚信那与他同在的力量比敌人的力量要大得多。当西拿基立围困耶路撒冷城,命令以色列人投降时,希西家也向他的人民发出了同样勇敢的信息(代下32:7,8)。上帝最软弱的儿女,在世上似乎是孤独无助的,即便是面临所有敌人的围困,仍无须害怕。有上帝与他同在,他必胜过最强大的邪恶大军。

17 以利沙祷告说:“耶和华啊,求你开这少年人的眼目,使他能看见。”耶和华开他的眼目,他就看见满山有火车火马围绕以利沙。

  开这少年人的眼目。最伟大的现实是肉眼所看不到的。若没有耶和华的帮助,人就不能看到上帝和祂的使者。我们的肉眼只能看到属乎血气的东西。属灵的事情只有属灵的人才可以辨别。我们最大的需要就是我们的眼目得以打开,好使我们看到上帝和祂国度重要的事。除非上帝开我们的眼睛,否则我们历经一生都是瞎眼的,不能理解关乎耶和华的事,看不到公义的重要,也不能欣赏圣洁的荣美。当我们祈求上帝的时候,我们的眼睛就被打开了,我们开始看清什么是世上最重要的事。

  满山。上帝的使者总是守护着义人。环护正直人的是天庭的使者,恶天使不能穿入他们的行列,除非圣徒自己选择放弃上天的保护。一个人有耶和华的帮助就能胜过地上最强大的军旅(见诗3:6;27:1,3;34:7)。那围绕以利沙的火车火马就是无数上帝派来保护他仆人的大能的天使。

18 敌人下到以利沙那里,以利沙祷告耶和华说:“求你使这些人的眼目昏迷。”耶和华就照以利沙的话,使他们的眼目昏迷。

  眼目昏迷。希伯来语是sanwerim,在本节出现了两次,别处仅在创19:11出现。有人认为这里不是指眼睛的全盲,而只是人处于一种幻觉的状态,不能分辨事物的真实情况(见创19:11注释)。这里出现两个问题:(1)如果这些亚兰军人完全瞎了,以利沙怎么能领他们走过18公里多长的山路将其带到撒玛利亚呢?(2)既然失去视力,亚兰人的努力就会白费,为什么他们还要坚持去抓以利沙呢?如果失明是彻底的,那么对此的解释就是,这些人是遭到“双重的失明”了(见《先祖与先知》159页)。心灵上的暗昧使他们不顾上帝的打击而坚持自己的恶行。这个神迹不仅使他们遭遇到肉体上的失明,还使他们固执于自己要抓以利沙的念头,使得以利沙有可能将他们领到撒玛利亚。

19 以利沙对他们说:“这不是那道,也不是那城;你们跟我去,我必领你们到所寻找的人那里。”于是领他们到了撒玛利亚。

  在一些类似的事例中,也有耶和华的敌人被诱导作出错误的判断,最终导致失败的。比如,(1)基甸使他的三百人被米甸人视为势不可挡的大军(士7:19-21);(2)在与摩押人作战时,水看上去好像是血(王下3:22-23);(3)一种声音,亚兰人误判为赫人和埃及人车马靠近的声音(王下7:6)。另见书8:15。

20 他们进了撒玛利亚,以利沙祷告说:“耶和华啊,求你开这些人的眼目,使他们能看见。”耶和华开他们的眼目,他们就看见了,不料,是在撒玛利亚的城中。

21 以色列王见了他们,就问以利沙说:“我父啊,我可以击杀他们吗?”

  问以利沙。以色列王向先知求问,而不是先知向王求问。王戴的是属世的冠冕,但先知是奉耶和华的名说话。约兰可以指挥以色列的全军,但天使的军团却听从以利沙的号令。

  我父啊。这并不代表他们之间有血缘关系,而只是说明以色列王对先知的尊重。

  我可以击杀他们吗?约兰很想把先知带到他手心里的亚兰人杀了。但他没有立即动手,表明这位以色列王对如此行是否合适还心存疑虑。

22 回答说:“不可击杀他们!就是你用刀用弓掳来的,岂可击杀他们吗(或作“也不可击杀,何况这些人呢”)?当在他们面前设摆饮食,使他们吃喝回到他们的主人那里。”

  不可击杀他们。上帝不允许约兰杀掉俘虏,因为所行神迹的目的不是要置那些亚兰人于死地,而是要开他们的眼睛,使他们认识到企图敌对上帝的先知是完全愚妄和无用。通过那服侍乃缦家的希伯来使女,亚兰人已有一次机会可以熟悉耶和华的慈爱和祂的能力。上帝乐意使他们进一步了解祂的无限慈爱和不可抗拒的大能。如果这些被俘的亚兰人不回到自己的祖国,不向他们的同胞讲述所发生的事,那么耶和华在这个神迹中的旨意怎么能够实现呢?

  岂可击杀他们吗?以色列王若残忍地屠杀战场上抓获的俘虏,那就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行。以利沙向约兰说明,这些人和从战场上俘虏的人拥有同样的权利,不可受到伤害。在正常情况下以色列王处死自己俘虏的人都算为有罪,那么眼下这种情况如果他击杀这些人岂不更要受到谴责吗?何况他若这样行将要让亚兰人如何看待以色列和以色列的上帝呢?

  设摆饮食。意思是不要将他们看作囚犯,反要奉为上宾。亚兰人上了实际的一课,看到以色列人的宗教是如何使人变得仁慈友善的(见箴25:21,22;太5:44)。

23 王就为他们预备了许多食物;他们吃喝完了,打发他们回到他们主人那里。从此,亚兰军不再犯以色列境了。

  食物。希伯来文kerah,“宴会”或“酒宴。”以色列王给亚兰人摆上的不是普通的饭食,而是为特殊场合准备的盛宴。根据沙漠地区不成文的习俗,一个人在某人的帐篷里吃了饭就成为主人朋友并且受到主人的保护。

  回到他们主人那里。当这些亚兰人回到自己的国家时,他们已不再是原先那群侵略以色列的人了。他们和以色列人从仇敌变成了朋友。那些摆设用于款待他们的饭食不仅满足了他们肉体的需要,而且喂养了他们的心灵。他们学到的这一课是不会轻易忘记的。

  不再犯。这就是约兰以宽怀和大度对待他的俘虏的自然结果。从那时起亚兰对以色列的侵略就暂告结束了。约兰用军队在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现在用殷勤的款待得到了。仁慈证明比刀剑更有力量。当人善待他们的仇敌时就是在善待自己。上帝的恩典不仅是给义人的也为给恶人存留。“祂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太5:45)。所以人要爱他们的仇敌,善待那些亏负自己的人。只有靠这样一种精神,人与人之间的仇恨和争竞才会消除。

24 此后,亚兰王便哈达聚集他的全军,上来围困撒玛利亚。

  此后。从约兰为入侵以色列的亚兰人摆设宴席到便哈达围困撒玛利亚究竟隔了多久,经上没有记载。然而这中间应该隔了若干年,直到两国之间仇恨再起。以色列和亚兰再次开战的原因不详。

  便哈达。指便哈达二世。他之前的便哈达一世和亚撒处于同一个时代(王上15:18-20)。便哈达二世就是那个被亚哈打败了两次的人。亚哈曾因向他表现出不可理喻的宽容而遭到先知的谴责(王上20:1-42)。还是这个人,在三年后的一场战争中要了亚哈的性命(王上22:1-37)。亚述王撒缦以色三世的文献记载中屡次提到便哈达,在这之中他的名字以楔形文字的形式出现,作Addu-'idri或Bir-'idri,而亚述研究学家倾向于后一种形式。便哈达在哈马斯发现的阿拉姆碑刻中被称作Bar-hadad。亚述人可能认为Bar代表巴比伦神Bir,并且将Hadar误读成了Hadad,因为在亚兰碑刻中d和r两个字母极容易混淆。无论关于这两个名字不同起源的正确解释是什么,圣经中的便哈达(Ben-hadad),亚兰碑刻上的Bar-hadad,和亚述文献里的Bir-'idri无疑是指的同一个人。希伯来文Ben-hadad的意思是“哈达的儿子”,哈达是著名的西闪米特风神的名字。Bir-'idri直到撒缦以色第十四年才作为亚兰王的名字出现在亚述的文献中。正是这一年亚述王宣称他大胜亚兰王和他的同盟。

  围困撒玛利亚。这次不是小规模的边境冲突,而是极为惨烈的战争。便哈达可能在撒缦以色无暇进军地中海区域的一段时间里取得了优势。

25 于是撒玛利亚被围困,有饥荒,甚至一个驴头值银八十舍客勒,二升鸽子粪值银五舍客勒。

  饥荒。饥荒在以色列国中并不罕见。在以利亚的时代曾有长达三年半的旱灾(王上17:1至18:1;路4:25;雅5:17),在以利沙的日子有七年的饥荒(王下8:1)。这里提到的饥荒是敌人围城的结果。

  银八十舍客勒。指八十舍客勒(912克)白银仅可买到一个驴头。希伯来人视驴为不洁净的,非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吃的;况且在驴子身上,头是最差也是最便宜的部分。普卢塔克记载,阿塔塞克西斯-尼蒙统治期间发生的饥荒中,一个驴头要卖六十德拉克马,而在平时,一头驴不过才卖三十德拉克马。普林尼说,在卡撒里纳被围期间,一只老鼠可以卖到二百第纳里。

  二升。五块银子是指五舍客勒银子(57克)。很难想象人类会沦落到这种可怕的地步,居然要吃那根本不能作食物的东西。但约瑟弗斯曾提到,耶路撒冷被罗马将军提多围困时,“城内有些人被迫到阴沟和粪堆去找牲畜的粪便吃”(《犹太战争史》Wars v. 13. 7)。一种最近的解释设法把“鸽子粪”说成是一种便宜难看的蔬菜,可以用于充饥。但这种说法没有得到证实。

26 一日,以色列王在城上经过,有一个妇人向他呼叫说:“我主,我王啊!求你帮助。”

  在城上。古代设防城城墙的顶部都很宽阔,城墙外沿有垛口保护,垛口后面有大量守兵,从那里用木石弓箭打击来犯之敌。以色列王似乎在巡视这些防御设施,鼓励他的军队并了解敌人围城的情况。一个妇人在底下的街道或靠近城墙的一家屋顶上看见了王,就想请求他的帮助。

27 王说:“耶和华不帮助你,我从何处帮助你?是从禾场,是从酒醡呢?”

  我从何处帮助你?眼下这种情况已经超出王的能力范围了。约兰很坦然地承认自己没有力量帮助那个妇人解除困难。如果耶和华不帮助她,还有谁能在这悲惨的境况中帮助她呢?

  是从禾场?约兰在无可奈何的绝望中用反话让那个妇人注意到一个她早已明了的事实:所有的粮食,甚至是打谷场上的,都早已吃光了。

28 王问妇人说:“你有什么苦处?”她回答说:“这妇人对我说:‘将你的儿子取来,我们今日可以吃,明日可以吃我的儿子。’

  你有什么苦处?王开始以为那个女人是向他求吃的。但他现在意识到情况可能不是这样,这个妇人可能另有隐情。也许约兰觉得刚才当着这么多平民和守兵他回答她的话太没有人情味了。毕竟他还是国王,任何公民都有权利到他面前作最后的恳求。王答应听听这妇人的诉求。

29 我们就煮了我的儿子吃了。次日我对她说:‘要将你的儿子取来,我们可以吃。’她却将她的儿子藏起来了。”

  我们就煮了我的儿子。摩西曾警告以色列,如果他们离弃上帝就,会落入这种恐怖的境况中。作父母的要吃自己儿女的肉(利26:29;申28:53)。这个预言现在可怕地应验了。上帝准确地预见到违背诫命最终的悲惨结果。祂曾用尽一切慈爱和忍耐去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耶路撒冷被尼布甲尼撒围困(哀4:10)以及后来被提多围困时(约瑟弗斯《犹太战争史》Wars vi. 3. 4),摩西的预言再次应验了。

  将她的儿子藏起来了。这是怎样一幅触目惊心、恐怖悲惨的景象啊!在绝境中两位母亲竟然达成这么一种骇人听闻的约定。一个孩子已经被吃掉了,另一位母亲却不肯履行她的约言,把自己的儿子藏了起来,现在第一位母亲竟来请求王迫使她交出她的儿子,好让她来煮着吃。王在这种情况下能做些什么呢?

30 王听见妇人的话,就撕裂衣服;(王在城上经过)百姓看见王贴身穿着麻衣。

  撕裂衣服。在此情况下这可能是王唯一能作出的反应了。他既不能命令一位母亲将自己的儿子交出来让人煮着吃,他又无法结束这场灾难。约兰撕裂衣服并非像他的父亲是出于懊悔和忧伤(王上21:27),他这样做是出于恐惧和惊愕。

  贴身穿着麻衣。约兰没有将这麻衣穿在外边,而是将它贴身穿在里面,他也不是公开穿着麻衣。他这样做很可能是期望平息耶和华的怒气,从中百姓也可看出王对他们悲惨境遇的的同情。

31 王说:“我今日若容沙法的儿子以利沙的头仍在他项上,愿上帝重重的降罚与我!”

  以利沙曾呼吁百姓悔改。他无疑曾向百姓说明,如果他们不除掉他们中间的罪,不全心归向耶和华,他们就会遭遇痛苦和祸患。以色列王十分痛恨先知,现在他又想将敌军持续的围困和可怕的饥荒归责于以利沙头上。他的行为和他父亲亚哈、兄长亚哈谢所做的如出一辙(见王下1:10注释)。一个真正痛悔的人会披麻蒙灰公开承认自己的罪,而不是将责任推卸到上帝先知的身上。在犹太人中,斩首并不是一种常见的刑罚方式,但它在亚述和周围的国家中却很普遍。约兰心中充满了毒恨和愤怒,现在他竟威胁要用这么残忍的方式将以利沙处以极刑。

32 那时,以利沙正坐在家中,长老也与他同坐。王打发一个伺候他的人去;他还没有到,以利沙对长老说:“你们看这凶手之子,打发人来斩我的头;你们看着使者来到,就关上门,用门将他推出去。在他后头不是有他主人脚步的响声吗?”

  长老也与他同坐。这些人可能不仅包括城中的领袖还包括全国的官长和贵族。他们是国中最受人尊敬最重要的公民。在这个危急时刻他们都到以利沙的家中,明显是来寻求他的建议和帮助。那迫在眉睫的危险使他们承认了耶和华的权能并前来寻求上帝先知的帮助。后来当耶路撒冷的居民发现他们处于类似危机的时候,他们也去求问耶利米指点他们关于耶和华的旨意(耶21:1,2;38:14)

  他还没有到。约兰要取以利沙的性命,他派人前去砍先知的头。但王的使者还没到,耶和华就提前将王的意图启示给了以利沙。因此这件事就陈明在全国的领袖们面前。

  凶手之子。约兰的父亲亚哈不仅要为流拿伯的血担罪,他还要为那些先知的性命负责,因为他们都是在他的首肯之下被耶洗别杀害的。即便是他忠心的家宰俄巴底,当受差遣去向他的主人通报以利亚的消息时,依然害怕被亚哈处死(王上18:9)。杀人犯的儿子约兰继承了和他父亲同样邪恶的精神。

  打发人。虽然刽子手已经上路,以利沙却淡定无惊,丝毫没有将其放在心上。他是耶和华的先知,知道自己的性命掌握在上帝的手中,并不在恶人的手中。

  用门将他推出去。就是将门关紧并在门后抵住使他不能进入。先知并没有做任何该被处死的事,也没有被证明犯什么罪。作为天上的使者,他完全有权发出这样的命令,哪怕这命令是与王命相冲突的。对于国中的首领们来说,他们有责任保护而不是迫害一个正直守法的公民。谋杀国王治下的一个普通公民和谋杀国王本人是一样的罪行。

  在他后头。王紧随刽子手而来,要看自己的命令是否得到了执行。

33 正说话的时候,使者来到,王也到了,说:“这灾祸是从耶和华那里来的,我何必再仰望耶和华呢?”

  王也到了,说。这句话究竟是王的使者说的,还是王说的呢?无论王此时是否到了,这句话明显是王的本意,因为使者无权以自己的名义说这样的话。如果使者说出这样的话,那么他也一定是受命奉王的名说的。不过王似乎已经到了以利沙的家。这句话是他自己说的。其实这里发经文和以下几节都没有明确说王的来到。但是以利沙既然已经说王紧跟着他使者的脚步,王的到来应该不会太晚。这句话反映了王的想法,他对先知和先知所代表的上帝充满了怨气。他声称这困扰全地的灾难都是从上帝而来,上帝要为这些负责。约兰不能直接向上帝发火,就将这满腔怒气发泄到上帝的先知身上。

  我何必再仰望耶和华呢?约兰问道,他为什么要顺从上帝。他认为是耶和华的一意孤行使撒玛利亚遭此大难。上帝要为这里所发生一切可怕的事负责。王针对先知的突然举动,是他对向他求助之妇人的回答(见本章第26节)。在士兵和百姓众目睽睽之下,王进退维谷,必须采取某种行动,于是他决定怪罪上帝和祂的先知。既然说是上帝带来的围城,那么祂一定不会轻易结束它。约兰唯一的出路,按他试图说服自己所相信的那样,是与耶和华反目,并将局势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下令杀害以利沙,表明他现在就是这么做的。

(选段)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