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圣经库 > 40马太福音 > 正文

马太福音21--SDA圣经注释

第 21 章

提要:1基督骑驴进耶路撒冷,12驱逐圣殿里的买卖人,17咒诅无花果树,23使祭司和长老们无话可说,28用两个儿子的比喻责备他们,33用佃户的比喻责备他们;那些佃户杀害了派到他们那里去的人。

[荣进圣城:太21:1-11=可11:1-11=路19:29-44=约12:12-19。注释主要在《马太福音》。见本卷注释224页地图;233页年表] 。

1 耶稣和门徒将近耶路撒冷,到了伯法其,在橄榄山那里。

  将近耶路撒冷。这是公元31年逾越节(星期五)前的星期日(见《历代愿望》569页;见《马太福音》第26章补充注释一)。耶稣在上一个星期五已到达离耶路撒冷约3公里的伯大尼,在那里过了安息日。在这次访问期间,西门宴请了耶稣和拉撒路(见《历代愿望》557,558页;见太26:6注释)。约翰的记录体现了这样的顺序(见约12:1-19)。

  四位福音书的作者都记录了基督荣入圣城的事。自从基督让五千人吃饱以来,除了西门的筵席之外,这是第一个他们都提到的事件。关于荣入圣城,约翰的记录最简单;路加的记录最详细。四位福音书作者记录的细节各不相同,表明他们是分别记载的。但这些记录并不矛盾,而是互相补充。

  为荣进圣城所做的准备工作显然是在早上晚些时候进行的,因为耶稣约在下午三点献晚祭的时候来到橄榄山顶俯瞰耶路撒冷,使这件事达到高潮(见《历代愿望》571页)。祂最后到达圣殿时就更晚了。

  伯法其。我们只知道这个村庄的大致位置。它无疑位于橄榄山东坡,大概离伯大尼不远(见可11:1;路19:29)。这是亚兰语,意为“未成熟无花果的屋子”。

  橄榄山。是耶路撒冷东边的一座不高的山梁,与该城隔开一道汲伦谷,海拔约823米,平均高出耶路撒冷约76米,高出圣殿的高地约91米(见撒下15:30;徒1:12)。客西马尼园位于橄榄山西侧山脚,与耶路撒冷相对(见太26:30,36注释)。这是耶稣生平记录中第一次提到橄榄山,但祂以前访问耶路撒冷时无疑曾在这里过夜。见本卷注释517页插图。

2 耶稣就打发两个门徒,对他们说:“你们往对面村子里去,必看见一匹驴拴在那里,还有驴驹同在一处;你们解开,牵到我这里来。

耶稣就打发。耶稣过去一直千方百计不让百姓承认祂是弥赛亚(见太14:22;可1:25;约6:15注释)。但现在祂不仅鼓励这事,并且主动促使它发生。门徒和许多百姓无疑确实都指望耶稣在这个逾越节期间建立祂的国度(见太20:20,21)。耶稣如今一反常态的张扬,使门徒十分惊讶。这种态度的转变一定使门徒心中充满了空幻的热情和盼望。他们不明白这件事的真义,直到耶稣复活以后(见约12:16)。

两个门徒。福音书作者都没有说明这两个门徒是谁。

往。耶稣这里的指示非常明确。马可的记录比其他三位福音书作者更加详细。

  对面村子。耶稣和祂的门徒是在伯大尼过安息日的。现在可能是星期日早上晚些时候(见第1节注释)。“对面村子”也许指离伯大尼显然不远的伯法其。

  一匹驴拴在那里。马可补充说,他们实际上发现那匹驴“拴在门外街道上”(见可11:4注释)。

  驴驹。作为耶稣布置任务的一部分,马可补充说,这头驴驹“是从来没有人骑过的”(可11:2)。路加也提到了这个细节(见路19:30)。

  牵到我这里来。两者不要分开。耶稣实际上只骑了驴驹(见可11:7;见太21:5注释)。这里没有解释把它们都牵来的原因,所以我们也不很清楚。其目的也许是为了让那些看见亚9:9预言应验的人获得更生动的印象。

3 若有人对你们说什么,你们就说:‘主要用它。’那人必立时让你们牵来。

  若有人对你们说什么。路加提到“主人”质疑那两个门徒解开驴和驴驹并带走的权利(见路19:33)。

  主。Kurious(见路2:29注释)。这是耶稣第一次称自己为Kurios(“主”)。迄今祂通常称自己为“人子”(见太1:1;可2:10注释)。

  要用它。耶稣没有指示那两个门徒去提出使用驴和驴驹的请求,而是下达了命令,这似乎有点奇怪。但要记住耶稣这次的身份是以色列王(见第1节注释)。祂称自己是主,暗示祂有权柄和权威命令祂的臣民提供任何必要的财产和服务。君王不会就财产和服务提出请求,因为这意味着臣民有权拒绝请求。所以耶稣指示把驴和驴驹带来,完全符合祂现在的身份。门徒和驴的主人也会这样理解的。大众赞同宣布基督为王的心情(见第1节注释),加上两个门徒肯定会说明基督这次的意图,足以保证对方同意使用它们。

4 这事成就是要应验先知的话,说:

  是要应验。见太1:22注释。

  先知。引自亚9:9,但前半句更像赛62:11(参可1:2注释)。参约翰的引文(约12:14,15)。

5 要对锡安的居民(原文作女子)说: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是温柔的,又骑着驴,就是骑着驴驹子。”

  要对……说。请注意耶稣对两个门徒的指示结束于第3节。马太在第4节和第5节中说明基督荣入圣城应验了《旧约》某些特别的预言。

  锡安的女子。在希伯来语中指耶路撒冷的居民(见诗9:14;赛1:8注释)。

  你的王来到。耶稣遵循古时君王进城的惯例(见《历代愿望》570页)。祂的时候已到。祂第一次作为以色列的合法君王出现,要坐在大卫的宝座上(见撒下7:12,13;太1:1;徒2:30注释)。耶稣后来承认了“犹太人的王”的称号(路23:3;约18:33,34,37),但祂立时加了一句:“我的国不属这世界”(约18:36)。可是犹太领袖不接受祂作他们的王(见约19:14,15注释)。耶稣当时没有以荣耀之国君王的身份(见太25:31),而是以上帝恩典属灵国度君王的身份出现的(见太3:2;4:17;5:2注释)。耶稣知道祂一生使命中的这个事件必使祂走向十字架,但祂毅然决然地前往。在祂一生的最后日子里,应该使众人的眼睛都关注祂,让所有的人只要愿意,都可以明白祂到地上使命的意义。

  当基督登上橄榄山顶,再从那一边下山进入耶路撒冷时,祂心中一定充满神圣的记忆和将来的光荣异像。上帝的荣光在第一座圣殿被尼布甲尼撒摧毁之前不久离开它时,曾暂时停留在橄榄山顶(见《历代愿望》829页;见结11:23注释)。基督荣入圣城“隐约地预指”耶稣驾着天云回来(见《历代愿望》580页)。约两个月后,耶稣要亲自从这座山的东坡升天(见《历代愿望》829,830页)。当千禧年结束,祂在圣徒和圣城的陪伴着回到地上时,还要降临在橄榄山上(见《善恶之争》662,663页;见亚14:4注释)。那时圣城就要坐落在原来耶路撒冷的位置。基督,众圣徒和天使都要进城(见启21:2,10;《善恶之争》663页)。

  骑着驴,就是驴驹子。这是原文的正确译法。英文KJV版为“骑着驴,又骑着驴驹子”。

6 门徒就照耶稣所吩咐的去行,

  两个门徒在执行任务时一定很激动!他们对人群中所有耶稣的朋友(见第8节注释)透露了自己对即将发生之事的理解(见《历代愿望》570页)。他们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匆忙前行,认为心中的夙愿即将实现(见《历代愿望》570,571页)。马太没有记录两个门徒找到驴和驴驹,并征得主人同意带回来给耶稣的经过(见可11:4-6;路19:32-34)。

7 牵了驴和驴驹来,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耶稣就骑上。

  衣服。himatia,外套或“斗篷”(见太5:40注释)。

8 众人多半把衣服铺在路上;还有人砍下树枝来铺在路上。

众人多半。即“大部分群众”(见第9节注释)。

衣服。直译是“他们自己的衣服”,与门徒的衣服形成对照(见第7节)。

  铺。关于这个习俗表示对君王的敬意,见王下9:13注释。

  树枝。在基督荣入圣城时,除了橄榄树枝之外(橄榄山就由此而得名),还有棕树枝,作为胜利的象征(参西门和犹大马加比的经历,《马加比一书》13:51;《马加比二书》10:7)。耶稣胜利地走向十字架,在表面的失败中,戴上标志着“犹太人的王”(约19:19)的荆棘冠冕;但祂是作为一名强大的征服者而死的。

9 前行后随的众人喊着说:和散那(原有求救的意思,在此乃称颂的话)归于大卫的子孙!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高高在上和散那!”

  众人。指耶稣走向橄榄山顶时周围的那些人。其中无疑有许多人曾来到伯大尼,看耶稣和几周前祂使之从死里复活的拉撒路(见约12:17,18)。连祭司和官长也来加入了这庞大的人群。在支个胜利的队伍中,有许多人曾是撒但的掳物,后来被耶稣解救脱离了魔鬼,脱离了盲目和聋哑,疾病和残废,大麻风和死亡。

  喊着说。原文表示持续反复地呼喊。参迎接约柜进入耶路撒冷时百姓的欢呼(见诗24:7-10注释)。

  和散那。hōsanna,译自亚兰语hosha` na',意为“现在拯救”或“我求你拯救”(见诗118:25注释)。这里表示向上帝祈求藉着弥赛亚君王临到以色列的救恩。

  大卫的子孙。见太1:1注释。

  应当称颂的。引自诗118:26。《马可福音》为:“我祖大卫之国是应当称颂的”(可11:10)。

  高高在上和散那。见路2:14注释。只有路加记录了基督荣进圣城的高潮部分,有耶路撒冷的祭司和官长前来迎接耶稣;也只有路加记录了耶稣为耶路撒冷不幸命运的悲叹(见路19:39-44注释)。

10 耶稣既进了耶路撒冷,合城都惊动了,说:“这是谁?”

  惊动了。直译是“震撼”或“战兢”。这里形象地描绘了全城都兴奋起来了。关于耶稣在这重要的一天下午晚些时候以及傍晚所做的事情,马可的记录比其他福音书的作者更加完整(见可11:11注释)。

11 众人说:“这是加利利拿撒勒的先知耶稣。”

  众人。见第9节注释。

先知耶稣。见太21:46;见约7:40注释;参第52节。百姓没有完全深信耶稣是弥赛亚,但他们承认上帝的能力与祂同在。

[第二次洁净圣殿:太21:12-17;可11:15-19;路19:45-48;注释主要在《马太福音》。见本卷注释224页地图;229,233页年表5,9] 。

12 耶稣进了上帝的殿,赶出殿里一切做买卖的人,推倒兑换银钱之人的桌子,和卖鸽子之人的凳子;

  耶稣进了上帝的殿。只有约翰记录了第一次洁净圣殿(见约2:13-25),但他没有记录第二次洁净圣殿。第一次洁净圣殿是在公元28年春,耶稣刚开始在犹太传道的时候(见约2:13-17注释)。

  由于耶稣是在祂荣进耶路撒冷之后,星期天下午晚些时候进入圣殿院子的(见太21:1注释),而且《马太福音》没有说明从这次进入圣殿和第二天访问圣殿之间的情况,有人就认为洁净圣殿发生在星期日荣入圣城之后。马太在记录那棵无花果树受咒诅和枯干的事时没有严格按时间顺序(见第18节注释),也使得事件发生的实际顺序不那么明显。《马可福音》的记录比较严格地遵照时间的顺序,所以第二次洁净圣殿发生在星期一(参《历代愿望》581,582页)。

  赶出。簇拥耶稣的群众无疑打算加冕祂为以色列王。耶稣虽然从来没有鼓励犹太人对祂的国度抱错误的观念,现在祂却开始履行弥赛亚王的职责,好让所有的人都有充分的机会明白钉十字架牺牲的意义(见第1,5节注释)。祂宣称圣殿是“我的殿”(第13节)。作为圣殿合法的主人,祂行使了自己的权威,决定神圣的区域应该如何使用(见第23节注释)。

  一切做买卖的人。外院,就是外邦人的院子,呈现着这种不圣洁交易的场面。圣殿的市场里出售献祭用的各种牲畜和鸟类,以及谷类、盐、香和油(见《SDA圣经注释》卷一698-705页),据认为是给远方的崇拜者提供方便,因为他们不便自己带祭牲来。吵闹,喧哗和刺耳的讨价还价声一定冲击着“用心灵和诚实”(约4:24)敬拜上帝之人的宗教意识。这种交易是圣殿当局许可的。他们从中获得可观的利润。但这样做的人严重误解了上帝的品格,以及祂对爱祂侍奉祂之人的要求(见本卷注释第70页;见弥6:8;太9:13;结44:23注释)。

兑换银钱之人。这里指那些将其他货币兑换成圣殿半舍客勒银子的人;他们当然要牟利的(见太17:24注释)。

桌子。trapeza(见路19:23注释)。

  鸽子。鸽子是穷人的祭物(见利12:8;见利1:14;路2:24注释)。

13 对他们说:“经上记着说:我的殿必称为祷告的殿,你们倒使它成为贼窝了。”

  经上记着说。引自赛56:7,其上下文特指外邦人要悔改归向真神(见赛56:6-8注释)。关于上帝希望耶路撒冷的圣殿聚集着各国敬拜真神的人,见《SDA圣经注释》卷四第28-30页。

  贼窝。或“强盗窝”。耶稣用圣经的语言(见耶7:11注释)评论面前的场面。官长们把上帝羔羊的神圣预表变成谋财之道,把圣物变成俗物,抢夺了本属于上帝的尊荣,也抢夺了所有的敬拜者对上帝品格和要求的认识,尤其抢夺了外邦敬拜者认识上帝本性的机会。圣殿权贵的贪得无厌与盗贼无异。

14 在殿里有瞎子、瘸子到耶稣跟前,祂就治好了他们。

  在前一天胜利的行列中,耶稣的医治之能从撒但的压迫下解救出来的“战利品”,一路高声赞美救主(见第9节注释)。当耶稣开始在圣殿的院子中医治聚集到祂面前的人时,祂就用实例说明了圣殿是上帝命定服侍人的需要,而不是人贪欲的真理。耶稣似乎一度完全控制了圣殿(见可11:16),并在那段时间里部分展示了应该如何使用这个神圣的区域。祂来到世上,是要使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约10:10),而不是使他们牺牲得更多或赚钱更多。

15 祭司长和文士看见耶稣所行的奇事,又见小孩子在殿里喊着说:“和散那归于大卫的子孙!”就甚恼怒,

  祭司长和文士。见本卷注释55页。他们纵容了圣殿的非法交易,并从中大捞一笔。

  和散那。见第9节注释。

  大卫的子孙。见太1:1注释。

16 对祂说:“这些人所说的,你听见了吗?”耶稣说:“是的。经上说‘你从婴孩和吃奶的口中完全了赞美’的话,你们没有念过吗?”

  你听见了吗?“祭司长和文士”对局面完全失控。聚集在圣殿见耶稣的群众正欢呼祂为弥赛亚王,这激起了犹太领袖们前一天下午晚些时候的那种恐惧与愤怒的情绪(见路19:39注释)。现在他们像前一天那样,向耶稣提出了一个狂妄的要求,要祂止息赞美欢呼声。

  你们没有念过吗?与诗8:2的七十士译本完全一样,但与希伯来语圣经略有不同。这个问题含有严厉的责备,暗示犹太领袖们早该看出如今所发生的事是与圣经的教导一致的(见太19:4注释)。

17 于是离开他们,出城到伯大尼去,在那里住宿。

伯大尼。耶稣显然从星期五起就住在那里了(见太21:1,2;可11:11注释)。

[不结果子的无花果树:太21:18-22;可11:12-14,20-26。注释主要在《马可福音》] 。

18 早晨回城的时候,祂饿了,

  马太是按主题编排事件的,将不结果子的无花果树的故事的两个部分结合到了一起。关于这些事件的时间先后顺序,见可11:12注释。

19 看见路旁有一棵无花果树,就走到跟前,在树上找不着什么,不过有叶子,就对树说:“从今以后,你永不结果子。”那无花果树就立刻枯干了。

20 门徒看见了,便希奇说:“无花果树怎么立刻枯干了呢?”

21 耶稣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有信心,不疑惑,不但能行无花果树上所行的事,就是对这座山说:‘你挪开此地,投在海里!’也必成就。

22 你们祷告,无论求什么,只要信,就必得着。”

[领袖们质问耶稣的权柄:太21:23-27;可11:27-33;路20:1-8。注释主要在《马太福音》。见本卷注释224页地图;233页年表9] 。

23 耶稣进了殿,正教训人的时候,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来问祂说:“你仗着什么权柄做这些事?给你这权柄的是谁呢?”

  耶稣进了殿。公元31年逾越节前的星期二,是耶稣最后一次在圣殿里教训人。当犹太领袖们前来说话时,祂正在教训百姓(见路20:1)。

  祭司长。见太2:4注释。许多“祭司长”都是撒都该人,正如大多数文士都是法利赛人一样。马可(可11:27)和路加(路20:1)在记录这件事时还包括了文士。

  长老。上午早些时候,犹太公会已开过会,决定要耶稣为自己提供证明(见《历代愿望》593页)。耶稣面前的一些人,可能曾在三年半以前奉命带着类似的问题到施洗约翰那里去(见约1:19注释)。若是这样,他们就听过约翰宣布耶稣是弥赛亚(见约1:26,27,29)。

  仗着什么权柄。在耶稣第一次洁净圣殿时,犹太领袖们曾要求祂行一个“神迹”证明祂有权柄教训人(见约2:18)。从那以后,以色列领袖们一再看到耶稣能力和权威的证据(见太16:1注释)。犹太人承认先知不必经拉比批准就可以教训百姓,但他们要提供上帝委任的证据。现在犹太领袖们想通过这个问题来寻找指控耶稣的把柄。

  这些事。就是祂荣进圣城,洁净圣殿,以及现在祂在圣殿的院子里教训人。

24 耶稣回答说:“我也要问你们一句话,你们若告诉我,我就告诉你们我仗着什么权柄做这些事。

  我也要问你们。在拉比辩论中可以通过发出另一个问题来回答一个问题。在反问句里要提供原来问题的答案。耶稣现在就用这种回答的方式。

  一句话。耶稣实际上没有回避这个问题,因为他们回答了祂的问题,也就在原则上回答了他们自己的问题。耶稣对付这个挑战的智慧和技巧是祂神性的又一个证据。

25 约翰的洗礼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来的?是从人间来的呢?”他们彼此商议说:“我们若说‘从天上来,’祂必对我们说:‘这样,你们为什么不信祂呢?’

  约翰的洗礼。见太3:6;可1:4;路7:29注释。施洗是约翰传道的特征,所以就成了大家对他的称呼。

  是从哪里来的?约翰和耶稣都没有得到耶路撒冷当局的批准。他们的权威不是来自人,而是直接来自上帝。所以官长们所提的问题和基督的反问,都涉及是否承认上帝的证明。

  商议。犹太领袖感到为难,急忙彼此商量。

  你们为什么不信他呢?犹太领袖们很清楚,如实承认就会引起耶稣这样的答复。不仅如此,他们如果承认约翰的出于上帝的,就必须接受他的信息,而他信息的高潮就是证明拿撒勒人耶稣为弥赛亚(见约1:26,27,29)。所以承认约翰的权柄就等于承认耶稣的权柄。

26 若说‘从人间来’,我们又怕百姓,因为他们都以约翰为先知。”

  领袖们心中充满了对暴力的恐惧(见路20:6)。如果民意转过来反对他们,他们对百姓的影响力就会丧失。地位和影响对他们来说比真理更加重要。公众的感情强烈地倾向施洗约翰,现在也倾向耶稣(见可12:37;《历代愿望》594页)。

27 于是回答耶稣说:“我们不知道。”耶稣说:“我也不告诉你们我仗着什么权柄做这些事。”

犹太的领袖肯定确知约翰是先知,但是为了摆脱困境,他们故作不知,但他们仍无法逃脱。他们对耶稣提问的回答,自动取消了他们起先逼祂回答问题的权利,所以他们不能再强迫耶稣回答了。他们还丧失了百姓的尊敬。他们陷入狡猾地为耶稣张开的网罗,不能自拔。耶稣已经考验了他们自称拥有识别神权的能力,他们惨遭失败。他们实际上放弃了自己作为民族属灵领袖的权利。

[ 两个儿子:太21:28-32。关于比喻,见本卷注释第203-207页] 。

28 又说:“一个人有两个儿子。他来对大儿子说:‘我儿,你今天到葡萄园里去做工。’

  一个人有两个儿子。耶稣讲这个比喻的目的,是要说明犹太领袖们对施洗约翰和耶稣传扬的天国福音所抱态度的实质。耶稣像往常那样,巧妙而机智地使他们定了自己的罪(见第41节),看出自己行为的真相。

  一个人。在这个比喻里指上帝。

  两个儿子。自从罪恶进入世界以后,世界上一直存在这里所代表的两等人,一等人顺从,另一等人不顺从。现在也是这样,直到世界的末日都是这样。

  大儿子。这个儿子代表一切不愿意侍奉上帝,公然犯罪作恶的人。

  今天去作工。上帝下这条命令给每一个“儿子”。没有例外。

29 他回答说:‘我不去’,以后自己懊悔,就去了。

  这个儿子公然蔑视父亲的权威。他没有假装顺从父亲。他显然仍住在父亲家里。他希望享受做儿子的特权,但是不愿意承担做儿子的责任。

30 又来对小儿子也是这样说。他回答说:‘父啊,我去’,他却不去。

  这个儿子代表一切自称是上帝的儿子却不遵行祂旨意的人。

31 你们想,这两个儿子是哪一个遵行父命呢?”他们说:“大儿子。”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税吏和娼妓倒比你们先进上帝的国。

  哪一个。这两个儿子,父亲会更喜欢哪一个呢?显然两个都不完全,都犯有错误,一个错在开头的态度,另一个错在行动。

  父命。只说不行是没有价值的(见太7:21注释)。

  实在。见太5:18注释。

  税吏和娼妓。见可2:14;路3:12注释。这是一个笼统的说法,指一切被社会和宗教所抛弃的人。他们一般不进圣殿和会堂,来了也不受欢迎。参“税吏和罪人”的说法(太9:11;见路5:30注释)。

  比你们先。就约翰的洗礼而言,情况确实是如此(见路7:29,30)。许多不信宗教的人痛苦地意识到自己迫切的属灵需要,并因约翰和耶稣在天国给他们留出地方而高兴。另一方面,文士和法利赛人则骄傲自满,排斥福音(见路15:2注释)。

32 因为约翰遵着义路到你们这里来,你们却不信他;税吏和娼妓倒信他。你们看见了,后来还是不懊悔去信他。”

  义路。“义路”是基督徒的人生道路或人生观。关于“窄门”和“小”路,见太7:13,14注释。

  不信他。见路7:29,30。犹太领袖们像比喻中的小儿子那样,口头上说要去,却不肯进主的葡萄园工作。

后来还是不懊悔。他们没有改变当初的决定。当约翰所见证的主显现,在三年半时间里提供祂神性和祂国度特征的证据之后,犹太领袖们仍坚持不改。他们刚硬的心并无变化(见出4:21注释)。税吏和妓女这么容易接受约翰和耶稣的道理,令犹太领袖们深感不快(见太11:19注释)。他们不愿意与被社会所遗弃的人在同一个葡萄园里工作,比如悔改的税吏长撒该(见路19:1-10)和悔改的妓女马利亚(见路7:36,37注释)。

[凶恶的园户:太21:33-46=可12:1-12=路20:9-19。注释主要在《马太福音》。关于比喻,见本卷注释203-207页] 。

33 “你们再听一个比喻:有个家主栽了一个葡萄园,周围圈上篱笆,里面挖了一个压酒池,盖了一座楼,租给园户,就往外国去了。

  再听一个比喻。耶稣第二个比喻是讲给那些一直留心听祂教导的百姓听的(见路20:9),但所针对的是他们的领袖。像在两个儿子的比喻中一样,这些领袖会因而承认自己的罪并宣布自己的判决(见第41节)。

  家主。oikodespotēs,就是“户主”(见路2:29注释)。

  一个葡萄园。葡萄园是以色列民族的象征之一。在基督当时所站的圣殿入口处附近,有一棵用金银制作的雄伟的葡萄树,代表以色列(约瑟弗斯《犹太古代史》 xv.11.3;见《历代愿望》575页;见约15:1注释)。太21:33的话大都引自以赛亚有关耶和华葡萄园的比喻(见赛5:1-7)。

  这个比喻强调上帝赐给以色列的丰盛福气,为使他们向世人提供上帝品格的果实(见太21:34注释)。以色列民在健康,智力,技能,兴旺和品格方面,都应成为地上最伟大的民族,向全人类彰显上帝荣耀的旨意。关于这些福气的性质和世界各国认识真神的方法,见《SDA圣经注释》卷四26-30页。

  篱笆。phragmos,或“栅栏”,代表上帝律法的规则;顺从其真理公义的原则可以帮助人抵制一切罪行。

  一个压酒池。通常是在坚硬的岩石上凿出的槽或池。这种压酒池甚至今天在巴勒斯坦也能看到。

  租给。古时缴地租要么用现金,要么用实物。后者指支付一定数量的收成,或按协议支付一定的比例。这个比喻中的园户是佃农,但他们不一定会遭遇今日佃农的困难。

  园户。或“佃户”。

  外国。他是一个外居的土地所有者。

34 收果子的时候近了,就打发仆人到园户那里去收果子。

  仆人。耶稣在太23:34中说到打发“先知和智慧人并文士”(参第37节)。从特殊的意义上说,祭司是指定管理主葡萄园的人;先知是上帝所拣选的代表或仆人。

  果子。或“他的果子”。家主打发人去收他那一份果实(见第33节注释)。以色列应结出品格的果实,向世人显明天国的原则。品格的果子首先要表现在自己的生活中,然后表现在他们周围各国人民的生活中。同样,主也希望祂今日的教会按着祂赐给她的大福气予以相应的回报(见《天路》296页)。

35 园户拿住仆人,打了一个,杀了一个,用石头打死一个。

  马太说到有好几批仆人。第一批中有一些被杀害了(见第35,36节)。马可提到每一次打发一个仆人,有些被杀了(见可12:3-5)。路加也提到每一次打发一个仆人,没有说仆人被杀(见路20:10-12)。仆人的数量和每一个仆人所遭受的特殊命运在比喻中显然并不重要(见本卷注释204页)。当天稍晚些时候,耶稣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犹太人如何对待上帝的使者(见太23:29-37)。关于各位先知的命运,详见王上18:13;22:24-27;王下6:31;代下24:19-22;36:15,16;尼9:26;耶37:15;又见徒7:52。葡萄园的园户不仅拒付租金,而且虐待园主的代表,从而侮辱了园主,仿佛自己倒是葡萄园的合法主人。

36 主人又打发别的仆人去,比先前更多;园户还是照样待他们。

37 后来打发他的儿子到他们那里去,意思说:‘他们必尊敬我的儿子。’

  后来。见可12:6。以色列人拒绝耶稣为弥赛亚时,就是拒绝了上帝赐给他们民族的最后慈怜。耶稣这时预见到犹太人作为一个民族,将来不再可能重得上帝的恩宠(见《SDA圣经注释》卷四第33页)。

  尊敬。或“尊重”。

38 不料,园户看见他儿子,就彼此说:‘这是承受产业的。来吧,我们杀他,占他的产业!’

  这是承受产业的。保罗说耶稣是“承受万有的”(来1:2);接受他的人是与祂“同作后嗣”的(罗8:17)。

  我们杀他。眼下犹太公会正在策划除掉耶稣(见路19:47;见太21:23注释)。在最近几个月里,他们多次开会讨论如何制止耶稣的传道工作(见太19:3;20:18注释)。最近两次是在上一个安息日(见《历代愿望》564页)和那天早上(太21:23)。

39 他们就拿住他,推出葡萄园外,杀了。

40 园主来的时候要怎样处治这些园户呢?”

  园户除了园主谁也不尊敬(参约8:41)。于是园主亲自来调查情况,审判他们。

41 他们说:“要下毒手除灭那些恶人,将葡萄园另租给那按着时候交果子的园户。”

  他们说。此外不会有别的回答。原文的顺序引人注目,可译为:“那些恶人,要下毒手除灭”。

  葡萄园。见第33,43节注释。

42 耶稣说:“经上写着:匠人所弃的石头已作了房角的头块石头。这是主所做的,在我们眼中看为希奇。这经你们没有念过吗?

  石头。引自诗118:22,23,与七十士译本相同。拉比们自己承认这段经文是指弥赛亚(见《历代愿望》597页)。关于“石头”象征基督,见太16:18注释。关于那块所弃房角石的历史背景,见《历代愿望》597,598页。

房角的头块石头。房角石是建筑物最重要的部分,因为它在墙角把两堵墙连结在一起。关于其他提到房角石的经文,见徒4:11;弗2:20;彼前2:7;见诗118:22;赛28:16注释。

你们没有念过吗?见第16节注释。代表团中有专门研究和解释圣经的文士(见第16,23节注释)。

43 所以我告诉你们,上帝的国必从你们夺去,赐给那能结果子的百姓。

  上帝的国。这里指作上帝选民的特权。将来上帝拯救世界的计划不再依靠犹太民族来执行,就像一座房屋依靠其房角石那样。关于以色列在上帝计划中的作用,见《SDA圣经注释》卷四第26-33页。

  赐给能结果子的百姓。就是基督教会(见彼前2:9,10)。

  果子。见第34节注释。

44 谁掉在这石头上,必要跌碎;这石头掉在谁的身上,就要把谁砸得稀烂。”

  掉在这石头上。就是顺服基督。这是犹太领袖们所不愿意的(见第25,27节注释)。

  这石头掉在。就是在审判时。审判不久将临到犹太民族及其顽梗不化的领袖身上。

  砸得稀烂。likmaō,“扬敬(谷的糠)”,“分散”或“压成碎片”,强烈地反映了但2:44,45的观念。likmaō曾出现在七十士译本的那节经文中(第44节)。重物无论落在什么东西上,都会把它砸烂;碎片会散布到很远的地方。该词还用在七十士译本的得3:2中。“砸得稀烂”也可译为“把他像糠一样吹走”,或“把他像糠一样分散”。有的文本没有太21:44。

45 祭司长和法利赛人听见祂的比喻,就看出祂是指着他们说的。

  祭司长和文士。见第23节注释。

  看出。比喻的意思非常清楚,无须解释。犹太领袖们无疑完全明白以赛亚葡萄园等比喻的意思(赛5:1-7)以及几处称弥赛亚为“石头”的经文(诗118:22,23;赛28:16等)。

46 他们想要捉拿祂,只是怕众人,因为众人以祂为先知。

  捉拿祂。因为他们看见耶稣公然抗拒他们的权威,忍不住要立即执行自己的计划。

  怕众人。百姓的情感现在强烈地倾向耶稣。祂与犹太领袖的每一次冲突,都会削弱百姓对这些刚愎自用的神职人员的尊敬。

  以祂为先知。见太21:11;约7:40注释。

(选段)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