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圣经库 > 42路加福音 > 正文

路加福音01--SDA圣经注释

第 一 章

 提要:1 路加为《路加福音》所写的序言。5 施洗约翰成孕,26 基督成孕。39 伊利莎白和马利亚关于基督的预言。57 约翰的出生和割礼。67 撒迦利亚关于基督的预言,76 关于约翰的预言。

1 ,2 提阿非罗大人哪,有好些人提笔作书,述说在我们中间所成就的事,是照传道的人从起初亲眼看见又传给我们的。

  路1:1-4是《路加福音》的序言,是用流畅的古希腊文写成的,为操希腊语的罗马世界所通用。这段序言符合希腊文学的最佳体裁,虽经雕琢,仍不失优雅朴实。关于风格的转变,见第5节注释。

  《路加福音》的序言与《使徒行传》的序言(徒1:1,2)相似性,以及《使徒行传》是从《路加福音》记叙的中止之处开始(见路24:50-53),似乎暗示路加想用这两卷书作为早期基督教会的史书。

  提阿非罗。直译为“上帝的朋友”。有人认为提阿非罗并不是具体的人,而是路加用来泛指基督徒的。这种看法没有依据。“大人”的称呼无疑说明是指一个真实的人。提阿非罗的希腊文名字暗示,他可能是一个外邦信徒。

  大人。常来称呼政府的高级官员,相当于现在的“阁下”;还用来指犹太的罗马巡抚(徒23:26;24:3;26:25)。值得注意的是,这么早就高级官员接受了基督教。

  有好些人。不知道路加所说的“好些人”是否包括马太和马可。不过根据若干理由来看,至少有马可,可能还有马太在当时已经写了他们的福音书(见《SDA圣经注释》卷五第178,179页)。“好些人”似乎暗示不止两个,可能还包括福音书以外的历史文献。路加所指的,不可能是今日的次经,因为这些书是多年以后才写成的。比路加早的作者似乎至少有一些是“看见”过所记录之事的,因此他们可能属于十二使徒或七十个门徒(见第2节注释)。

  提笔。epicheireō,直译为“着手”,故有“开始”或“尝试”之意。有些注释家认为路加这句话暗示他所提到的作家是自己写作的,没有圣灵的指引。但根据该词在草纸文献上的用法,这种说法是没有依据的。路加并没有责难以前的作者。虽然这些作者不一定像路加那样受到上帝的启示,但他们的写作目的是好的,不应否定其历史文献的价值。路加对这些作者持肯定态度,第3节的语气将自己与这些作者同列。

  作书。anatassomai,“编著”,“写作”。不一定按年代顺序编排。参希腊词语pathexēs(见第3节注释)。这两个词可能暗示以前福音书作者的叙述不够完整,但绝没有说它们是不准确的。

述说。diēgēsis。由两个希腊词语所组成,直译为“引路”。

所成就的事。也就是所发生的事。

  传道的人……亲眼看见。或“亲眼看见的人和传道的人”,可能也指前面的“好些人”。

  从起初。即从耶稣公开传道的时候起。但有些“亲眼看见”的人能讲述施洗约翰和耶稣童年的故事。

  亲眼看见。autoptai。约翰说自己是一个目击者(约1:14;21:24;约壹1:1,2)。所有的十二位使徒,七十个门徒,以及跟随耶稣和祂的门徒、并为他们服务的妇女,从某种程度上都是“从起初亲眼看见”的人。相比之下,路加,保罗和提摩太可以说是“亲耳听见的”人,因为他们对耶稣生平和传道工作的了解来自别人。但这种明显的不利因素丝毫没有削弱他们见证的价值,因为他们的信息既来自“亲眼看见”的人,也来自上帝的启示(林前15:3-7;加1:11,12)。

  路加在这里所表现的谦虚,充分证明了他所写福音书的真实可靠性。他小心地叙述事实,没有说自己是“亲眼看见”的人,像伪造者所作的那样。事实上,路加在这里清楚地说明,他对于基督生平和传道工作的了解,都来自目击者的叙述。所以圣灵对路加的启示,与其说是传递原始的信息,不如说是保证路加记录他人见证的准确性。路加作为一名历史学家,不但接触原始的资料,也是受到圣灵的启示。

从路加的经历中可以看出,圣灵的启示与人智力的自然运用是一致的,而不是抛开人的智力。这位圣经的作者在圣灵的引导下,积极研究有关基督生平的书面口头原始资料,把其中的信息编辑成书。关于圣灵引导人利用现有历史文献的方式,详见尼科尔《怀爱伦和她的批评者》第413-422页。

传给。paradidōmi,“交托”或“传递”。指信息代代相传(见林前11:23;15:3;提后2:2)。“领受”真理的人要将它“传给”别人。保罗和路加可以说是第二代的基督徒。他们“领受”了真理,又传给别人。

3 这些事我既从起头都详细考察了,就定意要按着次序写给你,

从起头。就是从耶稣生平的开头。路加就像一名探索者,紧密追溯事件发展的过程,直到其根源。所以他所记录耶稣出生和童年的情况,要比其他福音书的作者详细得多。福音书所提到的耶稣出生前的六件事情,有五件是路加记录的(见《SDA圣经注释》卷五第196页)。

详细考察了。路加写作的第二个原因是,他希望将自己详细研究耶稣生活和教训的好处介绍给别人。路加显然从头开始研究,调查了所有的事情。《路加福音》准确,充分而系统性地叙述了耶稣的故事,带有真正学术研究的特征。马太侧重于耶稣的教训;马可强调祂生平传道的事迹;路加则将两者更充分而系统性地结合起来。路加说自己将“详细考察了” “这些事”并不是吹嘘。同观福音书的179处叙述中,有43处是《路加福音》所独有的。见《SDA圣经注释》卷五第191,192页。

就定意。路加认为有必要写一部完整,准确,真实的基督生平,或许他还想写下先前“好些人”(见第1节注释)的记录中所遗漏的一些事件。这句话至少表明部分圣经作者受上帝引导预备写作的方式。圣灵传到路加心中的印象,使他采取了合适而可行的步骤。路加在记录讨论允许外邦人加入基督教会事宜的耶路撒冷会议时,引用了使徒们写给安提阿信徒的信,说到他们“定意”(见徒15:25)提出的建议。弟兄们在一起商量,但他们的决定是受圣灵引导的。他们自信地解释说,“圣灵和我们定意”(徒15:28)。路加的情况也是这样。是圣灵催促他写作。但他写作是出于上帝所引导的自由意志。关于圣灵引导不同圣经作者的方式,见彼后1:21怀爱伦注释。

  按着次序。kathexes÷,“一个接着一个”或“连续”(见第1节注释)。《马太福音》大致是按照耶稣讲道的题目编排的。《马可福音》则对耶稣生平的事件进行分类归纳。马太和马可大致是按照时间的顺序,但是其主要目的不是按时间的顺序。他们对不同事件的编排是与他们写书的指导思想一致的。《路加福音》则严格按照时间的顺序。马太和马可并没有尝试这样去作。见《SDA圣经注释》卷五第191,192页。

4 使你知道所学之道都是确实的。

知道。epiginōskō,“充分明白”。即除了“所学之道”,提阿非罗还要了解其他知识。

所学。katēcheō,“教导”,“口授”,在徒21:21,24中译为“听见”,在徒18:25中译为“受了教训”,在加6:6中译为“受教”。该词可能暗示提阿非罗以前所接受的只是口头的教训,比如在他受洗之前。路加大概是他悔改的引路人,曾指教过他。路加将这些事写出来,也许是为了对付当时有关基督教的谣言。

  确实的。asphaleia,“不会跌倒的”,源于sphallō(“摇晃”,“跌倒”)和前缀a(“不”) 两个词。基督教信仰的事实是“确实的”。相信这些事实的人是坚定安全的,不会被错谬所迷惑。

5 当犹太王希律的时候,亚比雅班里有一个祭司,名叫撒迦利亚;他妻子是亚伦的后人,名叫伊利莎白。

路1:5-25是主的使者对撒迦利亚的预言。见《SDA圣经注释》卷五214,227页插图。

  当犹太王希律的时候。希腊文献普遍按国王执政的年份来纪年。公元一世纪按年编写的史料至今依然存在。路加从正式的叙述起,不再使用1-4节希腊通用文体的优雅习语,而转向希伯来文体,与《旧约》中撒母耳出生之类的叙述相似。事实上路1:5至2:52或许是路加著作中最具希伯来风格的,但依然体现了路加作为一名作家的特点。这里所记录的一系列事件带有很强的个人性质,如马利亚“把这一切的事存在心里,反复思想”(路2:19),再加上其他福音书的作者不大提这些事,说明这里所记载的信息可能不是使徒教会早期的信徒们所普遍了解的。

  由于路加提到了许多口头的和书面的信息来源(见1-3节注释),有人认为他可能从马利亚本人那里了解到耶稣婴孩时期的一些事件。路加的叙述似乎是站在马利亚的角度,就像马太叙述耶稣的出生是站在约瑟的角度那样(太第1章)。

这段记叙(1:5至2:52)分为七个部分:一,预言施洗约翰的出生(1:5-25);二,预言耶稣的出生(第26-38节);三,马利亚访问伊利莎白(第39-56节);四,施洗约翰出生(第57-79节);五,耶稣出生(2:1-20);六耶稣受割礼和被献(第21-38节);七,耶稣的童年(第39-52节)。

犹太。路加显然主要是为巴勒斯坦以外的读者写作的,因此他经常用犹太来泛指整个巴勒斯坦(路6:17;7:17;徒10:37)。

  希律。见《SDA圣经注释》卷五第39-42页;以及40,234页插图。希律虽然自称改信犹太教,但在他统治的时代,犹太民族遭受残酷的压迫。希律的放荡与撒迦利亚的正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或多或少表现了他那个时代的特征。

亚比雅班。大卫曾将祭司分为二十四个班次(代上24:1-18;代下8:14)。亚比雅班是第八班(代上24:10)。以利亚撒的后裔组成了十六个班次;以他玛的后裔组成了八个班次。两人都是亚伦的儿子。被掳后从巴比伦回归的祭司只有四个班次的人。亚比雅班不在其中(见拉2:36注释)。于是回来的人分成了二十一或二十二个班次,到新约时代扩展为二十四个,并被赋予被原来班次的名称(见尼12:1注释)。约瑟夫说,每一个班祭司供职一周,从一个安息日到下安息日(《犹太古代史》7. 14. 7 ,365,366页),半年轮到一次。但到了住棚节,二十四个班次的祭司都要在场。就路加的记载而言,根据公元70年罗马人毁灭耶路撒冷时供职祭司的班次来推算亚比雅班次在一年中供职的时间,显然是没有意义的。

  撒迦利亚。源于希伯来语Zekaryah(“耶和华记住”)。耶何耶大的儿子(代下24:20),先知撒迦利亚等许多人都取这个名字。

  伊利莎白。源于希伯来语`Elisheba',意为“我的上帝曾保证”,或“我的上帝是丰富”。亚伦的妻子也叫这个名字(以利沙巴,出6:23)。

6 他们二人在上帝面前都是义人,遵行主的一切诫命礼仪,没有可指摘的,

在上帝面前。保罗在悔改以前认为自己“就律法上的义说”是“无可指摘的”(腓3:6;见徒23:1)。但他悔改以后认识到这种“义”是毫无价值的(见罗2:24,25;提前1:15)。然而撒迦利亚和伊利莎白的“义”胜过了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太5:20)。那些人行善是“故意叫人看见”(太6:1,5)。撒迦利亚和伊利莎白则是“在上帝面前”的义人。他们是挪亚(创6:9;7:1;来11:7),亚伯拉罕(来11:8),约伯(伯1:8;2:3)和但以理(但5:11,12;10:11)等信心英雄的继承人。他们的义是上天所嘉纳的(见结14:14)。

  义。撒迦利亚和伊利莎白显然都是属于那一小群热心研究预言,并盼望弥赛亚降临的人(见《历代愿望》47,98页)。在犹太人中,“义”这个术语有特定的意义,专指严格遵守仪文律法和拉比遗传的人。但是撒迦利亚和伊利莎白的义,显然不只是外表上遵守律法。他们不仅遵守律法,而且诚实,坚定,模范地“用心灵和诚实”(约4:24)敬拜上帝。这一小群等候弥赛亚来临的人还包括约瑟和马利亚(见太1:16-19注释),以及西面和亚拿(见路2:25,26,38注释)。

  诫命礼仪。在撒迦利亚和伊利莎白的时代,遵行诫命礼仪就是遵守道德律法和摩西律法。

  既然众人“都犯了罪,亏缺了上帝的荣耀”(罗3:23;又见约壹3:4),就都需要一位救主来拯救他们脱离罪的刑罚,就是死亡(罗6:23;7:24)。这位救主正是基督耶稣(罗7:25至8:4)。但在救主降世之前,上帝设立了献祭的制度(来9:1),“命定到振兴的时候为止”,就是到基督承担祭司的职分为止(第10,11节)。换一句话说,撒迦利亚和伊利莎白立志顺从上帝,通过所提供的方法寻求救恩,因此“在上帝面前都是义人”。

7 只是没有孩子;因为伊利莎白不生育,两个人又年纪老迈了。

  没有孩子。在东方的民族中,没有孩子被视为很痛苦的事。犹太人常常将不生育看作上帝对罪的惩罚(见利20:20注释)。在犹太人和今日的东方民族中,不生育是多妻或纳妾的正当理由,和离婚的合法依据。

  一些出生前就蒙拣选要为上帝成就大事的人,在他们出生的时候,父母的年纪已经很大了,而且本已丧失了生育的能力(见创11:30;17:17;18:11;25:21;30:22-24;撒上1:2,8,11)。在人看来,许多事情是不可能的发生的,但“出于上帝的话,没有一句不带能力的”(路1:37)。上帝经常引导人认识到自己的软弱,为的是当救恩临到时,他们可以亲身体验祂的权能和力量。伊利莎白不指望得子有两个原因:长期的不育加上老迈。

  年纪老迈了。源于一个典型的希伯来习语(见创24:1;书13:1)。

8 撒迦利亚按班次在上帝面前供祭司的职分,

  班次。见第5节注释。

9 照祭司的规矩掣签,得进主殿烧香。

  掣签。lagchanō,“抽签决定”。祭司的人数很多。不是所有的祭司都能在指定的班次上供职。所以要通过抽签来决定参加早晚值班的人员。根据犹太人的传统说法,祭司们要站成半圆形,每人伸出一根或几根手指接受清点。先确定一个数字,例如70,主持人就开始数数,直到指定的数字表明谁被选中。第一签决定谁洁净燔祭坛和预备祭牲。第二签决定谁献祭并洁净灯台和香坛。第三签决定谁烧香。这是最重要的一签。第四签决定谁在坛上烧祭牲的肉块,并执行礼节的最后部分。早晨的抽签也对傍晚的服侍有效,但烧香的人要重新抽签决定。

  烧香。烧香被视为每天早晚礼拜中最重要最神圣的部分。在这些礼拜的时辰,要献一只羊羔为燔祭(出29:38-42),这就是早晚的“燔祭”,“祭”(代下31:3;拉9:4,5),或“烧香的时候”(路1:10;见出30:7,8)。这是全体以色列人祷告的时辰,不论是参加礼拜的,或是在家里,在国外的都一样。在每日的献祭中,当香从金坛上升时,以色列人为自己和国家所献的祷告也一同上升到上帝面前(启8:3,4;见诗141:2注释;《先祖与先知》352,353页)。在礼拜时,供职的祭司要为以色列人罪孽的宽恕和弥赛亚的来临祈祷(《历代愿望》99页)。

  代表以色列在金坛旁供职的特权,被视为很高的荣誉。撒迦利亚在各方面都符合条件。这项权利每一位祭司通常一生只会轮到一次,因此成了他人生里最重要的时刻。祭司会在坛旁供职通常没有超过一次的。很可能有的祭司连一次这样的机会也没有。

  这一次是撒迦利亚被抽签选中前来烧香。他挑选了两位同事协助他。一位从香坛上除去旧炭火,另一位从燔祭坛上取来新的炭火放在香坛之上。两位祭司完成了他们的工作之后,就退出圣所。选中烧香的祭司要将香放在炭火上,同时为以色列人代祷。当馨香的烟云上升时,烟云充满了圣所,甚至越过幔子进入至圣所。香坛设在幔子前面,虽然放在圣所里,但似乎被视为属于至圣所(见来9:4注释)。金香坛是“一座永久代求的坛”(《先祖与先知》353页)。神圣的馨香昼夜充满着整个圣殿(《先祖与先知》348页)。

10 烧香的时候,众百姓在外面祷告。

  众百姓。plēthos。路加喜欢用这个词语,多达二十五次,而《新约》的其他作者一共才用了七次。有些注释家认为撒迦利亚是在早晨供职的。也有人认为他是在晚上供职的。在基督的时代,献早祭约在上午九点,献晚祭约在下午三点。这两个时间都有大批群众聚集(见徒2:6,15)。虔诚的老人西面和亚拿(见路2:25,36注释)可能就是在这礼拜的特别时辰,默默地站在崇拜者中间,专心祈求弥赛亚的降临。

  在外面。就是圣所外面,圣殿的院子里。

11 有主的使者站在香坛的右边,向他显现。

  主的使者。就是天使加百列(见第19节注释)。他在五百多年前曾向但以理显现,告诉他弥赛亚降临的时间(但9:21,25)。现在救主快要来了,加百列显现宣布一位先知的出生。这位先知要为所应许之救主的来临预备百姓的心。

右边。就是香坛右边。香坛既然朝着东方,它的右边就是南边。右边通常是一个荣誉的位置(见太25:33;徒7:55,56;来1:3等)。撒迦利亚应该知道这个位置标志着蒙悦纳,但他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历代愿望》97,98页;见《先祖与先知》351页)。

显现。根据这里的记载,天使的显现似乎不只是在异象中,也是真实地在人的肉眼之前。

12 撒迦利亚看见,就惊慌害怕。

  害怕。这位老祭司的反应并不是反常和出人意料的(见士6:22;13:22;路2:9;9:34;徒19:17)。

13 天使对他说:“撒迦利亚,不要害怕,因为你的祈祷已经被听见了。你的妻子伊利莎白要给你生一个儿子,你要给他起名叫约翰。

  不要害怕。天使对人所说的第一句话往往就是:“不要害怕”(创15:1;21:17;路1:30;2:10)。天上的使者经常在活动,消除献身之人心中的恐惧(见来1:14;2:15),代之以“上帝所赐、出人意外的平安”(腓4:7)。完全理解上帝并且爱祂,能除去人心中的一切惧怕(见太6:30-34;约壹4:18)。

  已经被听见了。有人认为这里被听见的祷告就是撒迦利亚祈求弥赛亚的来临。撒迦利亚通过研究预言,特别是但以理的预言,得知弥赛亚显现的日子近了。他多年以来一直为以色列盼望的实现而祷告。现在加百列来向他保证,这些预言马上就要应验了(见《历代愿望》98页)。还有人认为,这里被听见的祷告是以前撒迦利亚求子的祷告。撒迦利亚无疑多年以来一直祈求有一个儿子(见创15:1,2,25:21;30:22;撒上1:10,11等)。但一些解经家认为,撒迦利亚这次不大可能是求子,因为他对天使话语的反应(路1:18),说明他早已放弃了得子的盼望。

  约翰。希腊语是Iōannēs,源于希伯语文Yochanan,或Yehochanan,意为“耶和华是有恩典的”。圣经里有好几个约翰(见王下25:23;代上3:15;26:3;代下17:15;拉10:6,28;尼12:13;耶40:8)。

14 你必欢喜快乐;有许多人因他出世,也必喜乐。

  第14-18节带有希伯来诗歌格律的特征,所表现的是节奏和观念的重复,而不是韵律和语调。伊利莎白生儿子会给撒迦利亚个人带来快乐。但他个人的快乐会变成所有注意这孩子的信息而“为主预备”(第17节;路2:32)之人的快乐。

15 他在主面前将要为大,淡酒浓酒都不喝,从母腹里就被圣灵充满了。

  为大。在上天看来,构成伟大的,不是由财富,地位,高贵的家系或超常的智力。上帝看重道德的价值,欣赏仁爱纯洁的品格。约翰“在主面前”为大(见太11:11);希律则在追求地位,财富和权力的人面前为“大”。约翰是同胞的“大”仆人;希律则是同胞的“大”的暴君。约翰是为别人而活;希律则单为自己而活。约翰和以利亚一样伟大,使“许多以色列人回转,归于主他们的上帝”(路1:16)。希律的“大”与宁录一样(见创10:9-12注释),引诱人怀疑和悖逆上帝(创10:9,10;见路11:2-4)。见《SDA圣经注释》卷五第41,42页;见太11:13,14注释。

  淡酒。Oinos,见下面“浓酒”的注释。

  浓酒。sikera,源于亚兰语shikra'和希伯来语shekar(见民28:7注释)。Shekar指葡萄酒或任何含酒精的饮料,不论是用大麦制作的,还是用蜂蜜或椰枣蒸馏而成的。希伯来语动词的词根意为“喝足”,“狂饮”或“喝醉”。有些注释家认为,路加在这里用了oinos(“淡酒”)和sikera(“浓酒”) 两个词,意味着sikera不包括用葡萄酿造的酒。但这种排除是不成立的。因为一,Sikera只是希伯来文词语shekar希腊语音译。它包括一切含酒精的饮料。二,第14-17节的诗体并没有严格区分“淡酒”和“浓酒”,就像在第14节中没有区分“欢喜”和“快乐”一样。我们说“全心全意”地工作,并没有区分“心”和“意”,只是说我们会竭尽全力工作而已。同样,路加,或确切地说是天使加百列,用“淡酒”和“浓酒”这两个词,只是强调不喝任何含酒精的饮料。

  施洗约翰像参孙(士13:4,5)和撒母耳(见撒上1:22注释)一样,是生来作拿细耳人的(《历代愿望》102页)。历代每一个拿细耳人(见创49:26;民6:2注释)都要在食欲和情欲方面严格遵守原则(见士13:5注释)。分配给施洗约翰的重要任务需要有具有健壮的体力和属灵的眼光,以便成为当时代百姓的典范。同样,凡参加宣扬基督复临的人,也必须洁净自己的生活,“像祂洁净一样”(约壹3:3)。

从母腹里。约翰的孕育是出于上帝的旨意和能力,而不是出于人。他带着终生的使命来到世上,从一开始就献身与上帝。圣灵从母腹里就“充满”约翰,是因为圣灵已经充满他的母亲伊利莎白,引导和管理着她的生活。就孩子的童年而言,父母在他们面前是代表上帝的(《先祖与先知》308页)。“那些在生活中真正反映上帝品德的父母有福了”(《先知与君王》245页)。在耶稣的培养和训练上,马利亚藉着圣灵获得智慧而与天使合作(《历代愿望》69页)。今天,凡选择在生活上与上帝保持一致的母亲,可以指望圣灵来造就他们的孩子,“甚至从他们最小的时候开始”(《历代愿望》512页)。所以我们的儿女可以像施洗约翰那样,得享被“圣灵充满”的快乐特权。见路2:52注释。

  被圣灵充满。不是醉酒(见弗5:18)。当五旬节使徒们被“圣灵充满”(徒2:4,15-17)时,人们指控他们被“新酒灌满了”(徒2:13节)。不要怀疑上帝拣选服侍祂的仆人所受的感动。低级的兴奋和高尚的灵感是迥然不同的。约翰要受到圣灵能力的启发,洁净和引导。路加在《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中五十多次提到圣灵,而其他福音书作者总共只提到十三次。

16 他要使许多以色列人回转,归于主他们的上帝。

  回转,归于主。藉着悔改。约翰的洗礼是“悔改的洗礼”(见可1:4;路3:3;徒13:24;19:4)。约翰信息的主题是悔改转离罪恶。人如果要“为主预备”(路1:17),进入祂的国(见太3:2;4:17;10:7),就必须悔改。约翰的工作是劝人放弃罪恶,敦促他们寻求主他们的上帝。以利亚所作的,就是这项工作(见王上18:37注释)。《旧约》的结束(见玛3:1;4:5,6)和《新约》的开始都是以“以色列人”“归于主他们的上帝”(见路1:16)为主题的。

17 他必有以利亚的心志能力,行在主的前面,叫为父的心转向儿女,叫悖逆的人转从义人的智慧,又为主预备合用的百姓。”

  以利亚的心志能力。以利亚在背道和危机日子里所表现的大无畏精神(见王上17:1;18:1-19,36-40),已使这位先知成为彻底改革和效忠上帝的象征。现在也需要做同样的工作,使人心回归他们祖先的信仰(见约8:56;彼前1:10,11)。正如研究圣经的人所了解的,施洗约翰作为弥赛亚先锋的工作已经在预言中提到了(见赛40:1-11;玛3:1;4:5,6)。连文士也承认,弥赛亚到来临之前,“以利亚必须先来”(太17:10;可9:11,12)。他所传的是改革和悔改的信息(见太3:1-10)。约翰与以利亚的相似之处,不仅表现在他要做的工作上,以及他宣扬真理的勇敢精神上(见王上21:17-24;太3:7-10),也表现在他的生活方式和装束上(见太3:4;见王下1:8注释)。这两位先知都遭受了逼迫(见王上18:10;19:2;太14:10)。

  有关弥赛亚先锋的预言显著地应验在施洗约翰身上,所以平民和官长都认为约翰像以利亚(见约1:19-21)。甚至在约翰死后,祭司,文士和长老也不敢否认约翰的先知身份(太21:24-27;可11:29-33;路20:3-7)。连残暴成性的希律,也不敢贸然杀害约翰,直至被情势所逼(太14:3-11;可6:17-28;《历代愿望》222页)。约翰否认自己是以利亚(约1:21)。但耶稣确认约翰来就是要应验以利亚到来的预言(太11:9-14;17:10-13)。这一事实为门徒们所完全了解(太17:13)。

我们今日也需要去做以利亚和施洗约翰所成就的工作。在当今道德败坏,属灵盲目的日子里,需要有声音无畏地向地上的居民宣告主的到来。现在的呼召是为那些肯像古时的约翰和以利亚那样整顿自己生活的人而发的,也是为那些愿意呼吁别人如此行的人而发的。需要在教会外面和教会内部发动一场真正的改革部。上帝呼召一切爱祂、愿意侍奉祂的人,带着“以利亚的心志能力”出去(《教会证言》卷三第61,62页)。

  行在主的前面。以赛亚(见赛40:3-5注释)和玛拉基(见玛3:1注释)曾特别预言到这一点。这也是上帝指派给今日余民教会的责任。

属灵真理的珍宝在16和17节中若隐若现。路加在第16节中断言,施洗约翰将使许多以色列人回归于“主”,接着他马上解释说:“他(施洗约翰)要行在主(显然指弥赛亚,但也是指16节中的“主他们的上帝”)的前面”。路加在这里隐约地指出了弥赛亚的神性。

  为父的心。这里的上下文和玛4:5,6暗示本节采用了象征性的语言。加百列的信息是用希伯来诗歌的文体发出的,采取了思想的韵律,而不是语言的韵律(见《SDA圣经注释》卷三第17-28页)。“以色列人”要转向“主他们的上帝”,就是他们的天父(路1:16);“悖逆的人”要转向“义人的智慧”(第17节)。约翰的工作是让当时的以色列人转而注意他们“祖宗”的经历(见林前10:11),从而使他们悖逆的心转向公义天父的智慧。以利亚也曾做过这项工作(见王上18:36,37)。作为我们的祖先亚伯拉罕的属灵后裔(加3:29),我们也应该像他那样,凭着信心将我们的心转向上帝(来11:8-13,39,40),并永远记住祂在过去的世代是如何引导我们“祖宗”的(见《怀爱伦传略》196页)。

  路加所引用玛拉基的话,也可理解为父母“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弗6:4)儿女的责任。真悔改的最初果实之一,就是加强家庭的团结。真正的改革总是能作到这一点。家庭肯定包括在这里所说的改革工作之内。这是“为主预备合用的百姓”的一个重要方面。见第15节注释。

  智慧。phronēsis,“想法”,“理解”,“意图”。天使所说的“智慧”是指引导一个人从悖逆转向顺从,从不义转向公义的智慧。这种转变不是出于知识的增长,而是出于伴随着心灵改变(见结11:19;18:31;36:26)的心意更新(见罗12:2)。人只有爱上帝,才会顺从上帝(约14:15;15:10)。只有把情感建立在“上面的事”(西3:2)上,真“智慧”才能进入人的心灵和生命。

  合用的百姓。挪亚时代的百姓没有为洪水作好准备(路17:27)。所多玛的百姓也没有为城池的毁灭作好预备。以色列人离开埃及之后,没有为进入应许之地作好准备(来3:19)。基督时代的百姓也没有预备好迎接祂,因此“不接待祂”(见约1:11)。由于施洗约翰的工作,一些人预备好接受基督。主也劝我们要“预备”(太24:44),因为只有“预备”好的人,才能与基督同赴婚筵(太25:10)。心中常存主再来之盼望的基督徒,要 “为主预备”直到祂来(见来9:28;彼后3:11,12;约壹3:3)。

18 撒迦利亚对天使说:“我凭着什么可知道这事呢?我已经老了,我的妻子也年纪老迈了。”

  我凭着什么可知道这事呢?。这个应许好得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撒迦利亚无疑多年以来一直求得到一个儿子(见第13节注释),现在他的祷告快要蒙应允了,但他的信心还没有准备好接受。人们往往看到实现上帝应许的困难,却忘记了“出于上帝的话,没有一句不带能力的”(第37节)。撒拉是这样(见创18:11,12),摩西(见出4:1,10,13),基甸(见士6:15-17,36-40)和在马利亚家为彼得的获释祷告的信徒(见徒12:14-16)都是这样。连“仰望上帝的应许,总没有因不信心里起疑惑”(罗4:20)的亚伯拉罕,也感到需要有明确的证据来建立自己的信心(见创15:8;17:17)。

  我已经老了。利未人退休的年龄是五十岁(见民8:24注释)。但祭司要到年龄或疾病使他们的体力无法在祭坛供职时才退出积极的服务。亚伯拉罕和撒拉分别在99和89岁时被称为“年纪老迈”(创18:11)。约书亚活到110岁(书24:29),但他在92岁时就被称作“年纪老迈”(见书13:1注释)。大卫在71岁(撒下5:4,5)即将去世的时候被称为“年纪老迈”(王上1:1)。故可以推断撒迦利亚当时是60至70岁,可能更接近于70岁。

  年纪老迈。见第7节注释。

19 天使回答说:“我是站在上帝面前的加百列,奉差而来对你说话,将这好信息报给你。

  站在上帝面前。这句话《旧约》中指高级官员在宫廷里供职(王上10:8;12:6;箴22:29;但1:19),简要地说明了他在天上的崇高地位。加百列告诉撒迦利亚,他是上帝的代表。耶稣在谈到守护的天使时曾说,他们“在天上,常见我天父的面”(太18:10)。

  加百列似乎是天庭的“首相”,天使的领袖,“奉差遣为那将要承受救恩的人效力”(来1:14)。从特殊的意义上说,他是天国派驻这个世界的大使(《历代愿望》99页)。加百列不仅与地上的义人交往,也与其他人联系。他曾在波斯的宫廷中影响居鲁士和大流士,使他们下令授权重建圣殿(但10:13,20;11:1)。他是预言的天使,受上天委派按照上帝的旨意引导人间的事务。

根据犹太人的传统说法,加百列是负责审判的天使,是四位天使长之一。惟独他们能时刻接近上帝。

  加百列。希腊语是Gabriēl,源于希伯来语Gabri'el,意为“属上帝的人”。希伯来语中的“人”是geber,指“有力量的人”。

  路锡甫堕落之后,加百列取代了他(《历代愿望》693页;《善恶之争》493页),其尊荣和地位上仅次于基督(《历代愿望》98,99页;但10:21)。加百列曾向但以理显现(但8:16;9:21),宣告“受膏君”(但9:25)的来到。在新约时代,他曾向撒迦利亚(路1:19),马利亚(第26,27节),可能还有约瑟(见太1:20注释)显现。他曾在客西马尼园加强基督的力量(《历代愿望》693页),挡在基督和暴徒之间(《历代愿望》694页),打开坟墓的门,呼唤救主出来(《历代愿望》779,780页)。他也是陪伴基督一生(《历代愿望》793页),在基督升天时向橄榄山的门徒显现(《历代愿望》832页;参780页)的两位天使之一。他在拔摩岛上向约翰显现(《历代愿望》99页;见启1:1注释),并称自己“与你和你的弟兄众先知……同是作仆人的”(启22:9)。

  将这好信息报给你。euaggelizō,“传喜讯”(见路2:10注释)。

20 到了时候,这话必然应验;只因你不信,你必哑巴,不能说话,直到这事成就的日子。”

不信。虽然亚伯拉罕难以相信“上帝说他自己的儿子要作他的后裔”(见创15:2,3;17:17,18)的应许,但他还是接受了上帝的话(见创15:6)。“他的信心还是不软弱”,“仰望上帝的应许,总没有因不信心里起疑惑”(见罗4:19-22)。撒迦利亚虽然在上帝面前是“义人”,“没有可指摘的”(路1:6),但当信心的考验临到时,他比不上亚伯拉罕。

  哑巴。撒迦利亚曾对天使的话表示怀疑。现在他得到了一个凭据,同时也是对他不信的惩罚。他的缺乏信心同时带来了惩罚和祝福。他的不信马上得到了根治。同时他的变哑也引人注意到弥赛亚先锋出生的宣告。撒迦利亚的状况不仅引起了聚集在圣殿院子里群众的注意(第22节),也使他有机会以令人难以忘怀的方式传达他所看见所听见的事(《历代愿望》99页)。

  撒迦利亚的经历在某些方面与以西结相似,以西结曾变成哑巴(见结3:26),说不出话来(结24:27),直到他所传信息的应验(结33:22)。

21 百姓等候撒迦利亚,诧异他许久在殿里。

  撒迦利亚单独在圣所里的时间比平常久。按照惯例,早晚祷告时烧香的祭司在圣所里不要停留太久,免得百姓焦急。此外,供职的祭司如果不出来宣布亚伦的祝福(见民6:23-26),百姓是不可以离开的。据《塔木德》,在金坛上烧香需要快速进行的。

22 及至他出来,不能和他们说话,他们就知道他在殿里见了异象;因为他直向他们打手式,竟成了哑巴。

  不能和他们说话。供职的祭司烧完香完从圣所里出来时,要举起手为等候的会众祝福。

  见了异象。撒迦利亚出来时,脸上反映出上帝的荣光(《历代愿望》99页)。在某种意义上说,他的容貌是一种不言而喻的祝福,因为祭司的祝福包括以下的话:“耶和华使他的脸光照你”(民6:25),“耶和华向你仰脸”(26节)。第一句代表上帝的恩惠,第二句代表祂所赐的平安。聚集的敬拜者中无疑有许多人想到了从西奈山下来的摩西(见出34:29,30,35)。

  他直向他们打手式。即不住地用手势向人解释所发生的事。他连比带画,终于让人明白了他所看见和听见的事(《历代愿望》99页)。

  哑巴。kōphos,指聋或哑,或又聋又哑。上下文似乎暗示撒迦利亚变得又哑又聋(见第62节注释)。

23 他供职的日子已满,就回家去了。

  供职。leitourgia,该希腊词通常指担任公职。在七十士译本中,该词表示祭司为会众任职。在来8:6和9:21中,该词指基督在天上圣所的“职任”。

  每个“班次”的祭司在圣殿的值班是从一个安息日到下一个安息日。根据犹太人的传统说法,安息日早上通常是由即将下班祭司烧香,接班的祭司则负责晚上的烧香。所以撒迦利亚所属的“亚比雅班”(见第5节注释)要值班到下个安息日。撒迦利亚可能认为他与天使的接触可以使他早点下班回家。但他却决定继续留在岗位上,直到供职届满。第23节的措辞表明他供职的时间还剩好几天,因此天使的显现不会在安息日。

  家。在犹大“山地”(第39节)。在约书亚分给祭司的八座犹大城邑中(见书21:9注释;参代上6:57-59)。希伯仑和希仑似乎最符合“山地”的位置。我们不知希仑是不是被掳回归后重建的,约书亚原来分给祭司的城邑在基督的时代还是不是属于他们。见路1:39注释。

24 这些日子以后,他的妻子伊利莎白怀了孕,就隐藏了五个月,

  不知为什么伊利莎白怀孕以后隐藏了五个月。没有任何已知的犹太人习俗要求她这样做。上下文暗示她是自愿这么作的。有些解经者认为,她藏在家里,是要等到她的“羞耻除掉”(见第25节注释)。也有人认为这里提到五个月只是为第六个月马利亚的来访埋下伏笔。鉴于约翰将来要过拿细耳人(见第15节注释)的献身生活,伊利莎白就设法摆脱一般的社交活动,专心琢磨养育这个孩子的责任,因为约翰所要担负的责任实在太重要了。这样的动机似乎与伊利莎白的性格十分吻合(见第6节)。

25 说:“主在眷顾我的日子,这样看待我,要把我在人间的羞耻除掉。”

  羞耻。可能指不生育。犹太人认为这是女人最大的不幸(创30:1;撒上1:5-8;见路1:7注释)。人们常把不生育视为上帝的惩罚(见创16:2;30:1,2;撒上1:5,6)求子就是求“垂顾”(见创25:21;撒上1:10-12),“眷念”那些遭此苦楚的人。祷告后怀孕了,就说是上帝“顾念”了她们(见创30:22;撒上1:19)。在整部圣经中,孩子都被视为上帝所赐的福气(见创33:5;48:4;出23:26;书24:3;诗113:9;127:3;128:3)。相比之下,异教国家的孩子常常被当作燔祭献给他们的神。

26 到了第六个月,天使加百列奉上帝的差遣往加利利的一座城去(这城名叫拿撒勒),

路1:26-38:天使对马利亚的宣告。见《SDA圣经注释》卷五214,227页插图。

  第六个月。就是加百列向撒迦利亚显现(第11节),和伊利莎白怀孕(第24节)的第六个月。这是天使所特别指出的(见第36节)。

  加百列。见第11,19节注释。

  拿撒勒。加利利的一个偏僻乡镇。《旧约》,《塔木德》和约瑟夫所列的204个加利利乡镇(见太2:23注释)都没有提到它。圣经很少提到耶稣的青少年时代。祂的这段时期,就是在这个史籍上一般没有记载的地方度过的。这里人口较少,可以使耶稣不受犹太大城镇拉比的影响,也不受侵袭“外邦人的加利利地”(太4:15)的希腊异教文化的影响。拿但业反驳腓力的话 “拿撒勒还能出什么好的吗?”(约1:46),和法利赛人对尼哥底母所说的话:“你且去查考,就可知道加利利没有出过先知”(约7:52),反映了犹太人对拿撒勒的普遍看法。见《SDA圣经注释》卷五512页插图。

  路加记载马利亚和约瑟都住在拿撒勒,并特地称之为他们“自己的城”(路2:39),这证明福音书所记录史实的准确性。如果路加或其他提供信息的人(第1-3节)是在编造故事,他们就会设法在讲述基督成孕和出生的时候,把马利亚和约瑟安排在伯利恒,而不是一个加利利的乡镇,因为整个加利利,特别是拿撒勒的名声不好。马太在讲述耶稣出生前的事件时(见太1:18-25)没有提拿撒勒,表明这两卷福音书有各自的证据。福音书的作者如果要进行串通,存心欺骗,就会刻意让他们的作品至少在外表上相似。但事实并不是这样。路加解释说,拿撒勒是“加利利的一座城”,这也证明了像一些人所认为的,他是为巴勒斯坦以外的人写的。他们根本不熟悉这各无名小镇。

27 到一个童女那里,是已经许配大卫家的一个人,名叫约瑟。童女的名字叫马利亚;

  一个童女。见太1:23注释。路加详细记录耶稣出生的情况,但他没有提到马利亚的父母,这暗示他们可能已经去世,马利亚是与亲戚住在一起的(见《历代愿望》144,145页)。犹太的作者在对人进行介绍的时候,几乎豪无例外地会提到他们的父母。

已经许配。见太1:18注释。请注意这里事件的顺序。天使宣告耶稣的出生是在马利亚订婚之后。向一个未订婚的女子宣告说她将生孩子,无疑会使她非常难堪。从另一方面说,如果天使是在她和约瑟结婚后才宣告的,马利亚和约瑟就会认为耶稣是他们自己的孩子,很难证明童女生育的事。事件顺序的刻意安排,证明这是出于上帝的计划和祂天意的运作。约瑟听说马利亚“怀了孕”(太1:18,19),就准备“休”了她,后来由于上帝的直接启示才没有这样做(20,24节)。假如马利亚订婚之前就被发现怀孕(19节)的话,就很难说服约瑟与她成婚。上帝的安排但使局面让约瑟和马利亚都容易接受。马利亚确实是“童女”,但她已经订婚了。上帝在向她宣布耶稣的诞生之前,为她预备了一个帮助者和保护者。

  大卫家。是王室(见太1:1,20注释)。关于这里的“大卫家”是指马利亚还是指约瑟,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本节的最后重复了“童女”一词,表明“大卫家”是指约瑟,而不是指马利亚。路2:4节清楚地指出约瑟的大卫的子孙。但马利亚也是“大卫家”的人(见太1:16注释;路1:32,69)。藉着马利亚,“按肉体说,是从大卫后裔生的”(罗1:3)。据路1:32,69,马利亚确实是大卫的子孙。如果马利亚不是大卫的子孙,这节经文和其他一些经文就在很大的程度上失去了说服力和意义。第36节说伊利莎白是马利亚的“亲戚”,不一定证明马利亚属于利未支派(见第36节注释)。马利亚和约瑟都是王家的后裔,就如撒迦利亚和伊利莎白都属于祭司的家系(第5节)。

  约瑟。见太1:18注释。我们只知道约瑟是大卫的子孙(太1:6-16),生活贫困(见路2:24注释),所从事的职业(太13:55),有四个儿子(太12:46;13:55,56;《历代愿望》87页),显然在耶稣开始传道以前就已去世(《历代愿望》145页)。最后一次明确提到约瑟的是在耶稣十二岁的时候(路2:51)。以后圣经再没有提到约瑟,于是引起了一种合理的假想,即他是在耶稣开始传道之前就去世了(见路2:51注释)。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时候把祂的母亲托付给约翰(约19:26,27),也证明约瑟在此之前已经去世了。

  马利亚。见太1:16注释。路加从马利亚的角度叙述了耶稣的降生。一些解经家据此推断路加曾亲耳听过马利亚或与她交谈过之人的讲述(见第1-3节注释)。路加的叙述详细而精到,说明他很熟悉这些事情,要么是通过与当事人(第2节)的直接接触,要么是来自圣灵的启示。路加所说的“亲眼看见”暗示了亲眼所见和受圣灵启示这两方面的因素。

28 天使进去,对她说:“蒙大恩的女子,我问你安,主和你同在了!”

蒙大恩。说明马利亚是上帝恩典的接受者,而不是施与者。拉丁文武加大译本里的plena gratia,威克里夫,廷达尔和几个天主教译本均译为“充满恩典”。但是如果把马利亚理解为上帝恩典的施与者而不是接受者,那就违背了天使的原意。加百列没有授权她把自己的功劳分给别人。该希腊词语在弗1:6中的用法表明,天使所授予马利亚的,是每一个基督的信徒所能得到的。保罗说:“这恩典是祂在爱子里所赐给我们的”,请注意,不是在马利亚里赐给我们的。天使解释说,马利亚“蒙大恩”,是因为主与她同在。她“在上帝面前已经蒙恩了”(路1:30)。

   圣经只记载伊利莎白(第42节)和一位不知名的女子(路11:27)称马利亚称为“有福的”。对于后一位,耶稣还提出了异议(路11:28节)。耶稣素来尊重和关心祂的母亲(见约2:4注释),但祂从来没有把祂高举在其他听从祂相信祂的人之上(太12:48,49)。在十字架上,祂没有称马利亚为“上帝的母亲”,甚至也没有称她为“母亲”。祂只是尊称她为“妇人”(见约19:26注释)。保罗和其他《新约》作者,都没有把任何超常的功劳或与上帝同等的影响力归在她的身上。

  罗马教高举马利亚是没有圣经依据的。它所依赖的,完全是次经里荒唐的传说。这些次经连罗马教自己都拒绝列入正典。在基督教的初世纪,这些传说与东方“天后”的异教神话混杂在一起(见耶7:18;44:17,18等)。这位天后是诸神之妻,小亚细亚的大母神。罗马教关于马利亚是“上帝之母”的观念,只是让异教的女神披上了基督教的外衣,在公元431年以弗所会议上被规定为教义。以弗所的神恰好是狄安娜(Artemis)。她不是希腊的贞洁女神阿尔忒弥斯,而是有时被称为“大母神”的亚细亚母神。据传,马利亚在以弗所使徒约翰的家度过了她的余生。

  天使的问候语被罗马教曲解为向中保马利亚所的祈祷。根据《天主教百科全书》,这段祈祷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天使的话语;2,到公元1184年,加上了路1:42伊利莎白受圣灵感动对马利亚所说的第一句话;3,到公元1493年,加上一句祷词;4,1495年又加了一句。它包括在特沦托会议的教理问答之中,其完整形式在1568年的罗马日课经中获正式承认。于是人为的《圣母经》就成了:

  1 “万福马利亚,你充满圣宠!主与你同在。

  2 你在妇女中受赞颂,你的亲子耶稣同受赞颂。

  3 天主圣母马利亚,求你现在和我们临终时,

4 为我们罪人祈求天主。阿们!”

  我问你安。chaire,古代常用的问候语(见太28:9),表示尊重和善意。该词是动词chairō(“快乐”)的祈使式。类似于古代和现代东方所常用的问候语:“愿你们平安”(路24:36等)。

  主和你同在了。这是《旧约》常用的问候语(见士6:12;得2:4)。

29 马利亚因这话就很惊慌,又反复思想这样问安是什么意思。

  很惊慌。diatarassō。天使的突然意外出现使马利亚十分惊讶。更令她惊讶的是天使在问候时对她所表达的敬意。她“惊慌”了,但又镇定下来。

  反复思想。马利亚虽然“惊慌”,却仍努力思考事情的整个过程,探索这一异常经历的缘由。许多人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一时失去认真思考的能力。马利亚似乎不但贤德虔诚,而且具有超人的智力。她不仅非常熟悉圣经,还认真思考各种生活境遇的意义(见路2:19,51)。马利亚与惊恐的撒迦利亚不同(路1:12),她似乎保持了心态的平静。

30 天使对她说:“马利亚,不要怕!你在上帝面前已经蒙恩了。

  不要怕。见第29节;见第13节注释。天使称她为“马利亚”,表明他是认识她的。这句话和以下的话,是要鼓励她的信心。

  恩。Charis(“恩典”),一般认为与chairō(“快乐”,见第28节注释)同源。早期的基督徒很喜欢用这个词。上帝很高兴地发现马利亚很符合祂的理想。

31 你要怀孕生子,可以给祂起名叫耶稣。

  怀孕。第31节的语气与创16:11有点相似。那是给夏甲所发的类似应许。天使宣布,向夏娃所发的应许将要应验(见创3:15注释)。

  宇宙的君王竟然能够而且愿意屈尊“成了肉身”(约1:14),“为女子所生”(加4:4),“成为人的样式”(腓2:7)。这是圣灵所没有启示、我们所无法测度的奥秘。天上众生怀着无比敬畏之情注视着上帝的儿子“走下宇宙的宝座”(《历代愿望》23页),离开荣耀的天庭,降卑披上人性,“凡事……与祂的弟兄相同”(来2:17),“自己卑微”,“有人的样子”(见《约翰福音》第1章补充注释;见腓2:7,8注释)。

  我们也当怀着敬畏之情思考上帝的无比之爱。祂赐下祂的儿子,取了我们的性情(约3:16)。基督藉着屈辱“用牢不可破的纽带将祂自己与人类连结在一起”(《历代愿望》25页)。通过这神奇的恩赐,上帝的品德与那恶者的品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本是受造者,却要高举自己“与至上者同等”(赛14:14)。

  可以给祂起名叫耶稣。见太1:21注释。

32 祂要为大,称为至高者的儿子;主上帝要把祂祖大卫的位给祂。

  祂要为大。第32,33节与赛9:6,7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可互相对照。六个月之前,加百列曾对撒迦利亚说,约翰将要为“大”(路1:15)。

  称为。“被认识”,“被承认”或“被知道”,与太21:13中的一样。上帝曾向天使宣布基督的圣子身份(来1:5,6)。祂的门徒(太16:16;约16:30)和《新约》的作者(罗1:4;来4:14;约壹5:5等)都承认这个身份。

  至高者的儿子。参第35节。天父在耶稣受洗时宣布祂是自己的儿子(路3:22)。在耶稣钉十字架前的几个月,祂又一次予以重申(太17:5)。如今所有“行祂所喜悦的事”(来13:21)的人,都有权利被称为“至高者的儿子”(路6:35)。见约1:1-3注释;见《约翰福音》第1章补充注释。

  祂祖大卫。见太1:1,16,20;路1:27注释。《新约》和《旧约》都肯定耶稣是大卫的后裔(诗132:11;徒2:30;罗1:3)。连基督的死敌也不否认弥赛亚是“大卫的子孙”(路20:41-44)。在圣先知们看来,大卫荣耀的王权是将来弥赛亚国度的唯一象征(赛9:6,7;参撒下7:13;诗2:6,7;132:11;见《SDA圣经注释》卷四第31页)。

“祂祖大卫”的说法很有意义。无论是从约瑟还是马利亚,耶稣都是大卫的子孙。马利亚显然明白,天使说耶稣是单单藉着圣灵成孕的(第34,35节)。因此天使说大卫是耶稣之“祖”,可以理解为马利亚自己是大卫的后裔(见太1:16注释;参《历代愿望》44页)。

位。先知以赛亚说,“和平的君”将坐在“大卫的宝座上”治理“他的国”(赛9:6,7)。整部《新约》表明,这个“宝座”代表基督永恒的国度,而不是在世界上恢复大卫俗世的国度(见约18:36等;见路4:19注释)。

33 祂要作雅各家的王,直到永远;祂的国也没有穷尽。”

  祂要作雅各家的王。值得注意的是,在天使有关基督降生的预言信息中,没有提到祂的受难。例如在这里加百列完全没有提钉十字架,就直接展望救赎计划的光荣完成。也许救主降生时全天庭和地上少数认识接待祂的人所表达的欢乐,使得提说冠冕之前的十字架显得有些不合时宜。耶稣“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 祂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 祂还将“坐在上帝宝座的右边”(来12:2)。旧约时代的众先知,常常在罪恶所带来的苦难中,展望宇宙中清除一切罪恶痕迹的最后光荣!

  雅各家。就是雅各的子孙;从属灵的意义上说,包括所有相信基督的人,不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罗2:25-29;加3:26-29;彼前2:9,10等)。

  直到永远。见太13:39注释。古圣先贤们曾遥望世界暂时的事物被永恒的现实代替的那个时候。地上的国度在人眼前相继崛起,但又像夏日骄阳下的冰屋那样迅速消融。人们追求永恒和安全,但必须待到基督建立祂的国度。祂的国是“永不败坏”(但2:44),“不能废去”(但7:14)的,是“永远的国”(见诗145:13注释),“从今直到永远”(弥4:7)。天父应许祂儿子的国是“永永远远的”(来1:8)。基督时代的犹太人不是不知道这一点(诗45:6,7;参约12:34)。

34 马利亚对天使说:“我没有出嫁,怎么有这事呢?”

  出嫁。即过性生活。马利亚以一个纯洁少女的身份,肯定了她自己的贞洁(见太1:23注释)。她所用的,是希伯来人表达婚前贞操的常用语(见创19:8;士11:39等)。上帝在告诉马利亚事情成就的方式之前,先要引导她充分理解,那预期要发生的事情不是出于人的能力,而且在人的看来是不可能的。祂今天也经常如此对待我们。祂就是这样引导我们明白祂的良善和能力,教导我们信靠祂和祂的应许。

把马利亚的这句话理解为永远保持童身的誓言,是完全没有根据的(见太1:25注释)。在犹太人看来,长期保持童身并不是美德,而是一种羞耻。不能生育对于妻子来说,是不幸和悲哀的(见创30:1;撒上1:4-7等)。说马利亚永保童贞的观念在后来的世纪中才有的,可能出于对贞洁的误解。这种观念暗示,家庭作为上帝所命定的单位,并不代表社会生活的最高理想。见太19:3-12注释。

  怎么有这事呢。上下文表明马利亚毫不怀疑地相信了天使的话。她怀着单纯的信心询问这个神迹将会如何发生。

35 天使回答说:“圣灵要临到你身上,至高者的能力要荫庇你,因此所要生的圣者必称为上帝的儿子(或作“所要生的,必称为圣,称为上帝的儿子”)。

  圣灵。见太1:18,20注释。塞尔苏斯是最早指摘马利亚受人诱奸的人之一。

  临到你身上。常用来描述接受圣灵的能力(士6:34;撒上10:6;16:13)。

  能力。dunamis,或“力量”,与exousia(“权能”, “权威”)不同。 在福音书中dunamis常用来指基督的神迹(太11:20-23;可9:39等)。在本节,“至高者的能力”与“圣灵”平行,但不是说圣灵只是上帝能力的表达,而是说圣灵是上帝能力运行的媒介。天使的话语用的是希伯来的诗体,所表达的是思想的节奏,而不是压韵和格律(见路1:32,33,35;《SDA圣经注释》卷三第23页)。

  上帝的儿子。天使加百列在这里肯定了耶稣基督的真正的神性,并且将祂的神性与祂真正的人性不分不离地连在一起。马利亚的儿子也是上帝的儿子,因为她的怀孕是藉着“至高者能力”的荫蔽。

  有人根据这节经文和其他经文认定,“上帝的儿子”这个称呼是基督成为肉身时第一次用在祂身上的。也有人认为这个称呼指道成肉身之前基督与天父的关系。还有人认为,“上帝的儿子”具有预期的含义,或与祂在救赎计划中的作用相联系,指道成肉身以前的基督。但本注释的作者和编辑没有发现圣经以明白无误的语言来表达上述观点。所以从教义上探讨这个问题就越出了圣灵启示的范围。我们最好对此保持沉默。

  圣经中基督的许多称呼是要帮助我们明白在拯救我们的各方面工作中祂与我们的关系。有人把描述基督作为这个世界救主的称呼,贸然用在祂与宇宙中其他无罪生灵之间绝对而永恒的关系上。这会使我们错误地以为,我们人类的语言可以充分表达上帝的奥秘。

  圣经指出,耶稣的复活确证祂是 “上帝的儿子”。诗人写道:“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你”(诗2:7)。保罗引用这“应许祖宗的话”,并接着说:“上帝已经向我们这作儿女的应验,叫耶稣复活了”(徒13:32,33;参太28:18;罗1:4;腓2:8-10;来1:5-8)。

  耶稣经常提到圣父与圣子之间的关系(太11:27;路10:21;约5:18-23;10:30;14:28等),但祂很少称自己为“上帝的儿子”(约9:35-37;10:36)。基督在“走下宇宙的宝座”(《历代愿望》23页;《先祖与先知》64页)之前“与上帝同等”(腓2:6),“与父原为一”(《历代愿望》19页;又见约10:30)。祂道成肉身,自己卑微,接受服从天父的地位(腓2:7;来2:9)。基督在世时好几次表明自己是暂时主动放弃神的权柄,但祂没有放弃自己的神性(腓2:6-8)。祂说:“父是比我大的”(约14:28)。“子凭着自己不能作什么”(约5:19)。见路2:49注释。

  天父在基督出生(路1:35;来1:5,6),受洗(路3:22),登山变像(路9:35)以及复活时(诗2:7;徒13:32,33;罗1:4),都见证了祂圣子的身份。施洗约翰证明祂是“上帝的儿子”(约1:34)。十二使徒也这样承认祂(太14:33;16:16)。连邪灵也承认祂是上帝的儿子(可3:11;5:7)。基督在治好了那生来是瞎子的人以后,在犹太领袖面前表明自己是上帝的儿子。祂承认自己真是“上帝的儿子”,导致祂最终被定死罪(路22:70,71)。

  基督称上帝为“我……父”(太16:17)。祂希望我们能学会承认上帝为“我们的……父”(太6:9),明白上帝是如何看待我们的(见太6:9注释)。“基督教导我们用一个新的称呼来称上帝。……祂赐给我们特权称无穷的上帝为我们的父”,作为“我们爱祂、信任祂的标志,和祂眷顾我们、关心我们的保证”(《天路》141,142页;又见本卷注释388页)。

  关于基督,上帝说,“我要作祂的父,祂要作我的子”(来1:5)。对于那些因信被接到天家作“我们天父”儿子的人,上帝也说,“我要作他的上帝,他要作我的儿子”(启21:7)。凡真正“从上帝生的”(约壹5:18),“就胜过世界”(4节),像基督胜过世界一样,并且“必不犯罪”(18节)。救赎计划的伟大目标就是要领“许多的儿子进荣耀里去”(来2:10;参约壹3:1,2)。见《约翰福音》第1章补充注释;见太16:16-20;可2:10;路2:49注释。

36 况且你的亲戚伊利莎白,在年老的时候也怀了男胎,就是那素来称为不生育的,现在有孕六个月了。

  亲戚。suggenis,只说明马利亚和伊利莎白是亲戚,没有指出是什么关系的亲戚。律法的规定允许各支派之间结亲(见民36:6注释)。利未支派和犹大支派经常通婚。伊利莎白属于利未支派(见路1:5注释);马利亚则属于犹大支派(见第27,32节注释)。马利亚既属犹大支派,她的父亲似乎也是犹大支派的。所以马利亚与伊利莎白的关系可能是因马利亚的母亲,或伊利莎白的母亲而来的。对“亲戚”一词的误解导致一些解经家把耶稣说成是利未和犹大共同的后裔。但没有证据证明马利亚不是大卫的直系子孙(见第27节注释)。

  在年老的时候。见第7节注释。

37 因为出于上帝的话,没有一句不带能力的。”

  整部圣经经常表达本节的观念。上帝问亚伯拉罕:“耶和华岂有难成的事吗?”(见创18:14注释)。祂藉着以赛亚宣布:“我口所出的话……决不徒然返回”(赛55:11)。

38 马利亚说:“我是主的使女,情愿照你的话成就在我身上。”天使就离开她去了。

  使女。这是一句感叹句,而不是祈使句,表明马利亚顺服上帝的旨意。马利亚明白了上帝的旨意,以及赐给她,使她能理智地履行职责的充足信息之后,就作出了决定。

  成就在我身上。马利亚进一步表现出谦卑顺从的精神。路加叙述故事所用客观,严谨,朴实,细致的笔法,证明他所说的的史实,而非虚构。

39 那时候,马利亚起身,急忙往山地里去,来到犹大的一座城;

路1:39-56:马利亚访问伊利莎白。见本卷注释214页插图。

那时侯。就是宣布耶稣将要降生之后不久。

  马利亚起身。马利亚得到耶稣降生的通知,是在伊利莎白怀孕六个月之时。她无疑随即前往伊利莎白家探访。马利亚在伊利莎白家里住了大约三个月(见路1:26,56)。况且马利亚是“急忙”起身的。

  急忙。这主要不是说马利亚行路的速度,而是表达她要去见伊利莎白的迫切心情。马利亚刚刚得悉了一个有史以来最大的秘密(见罗16:25)。她一定很想与知情者进行交流。有谁比伊利莎白更为合适呢?根据天使的预言,她自己也经历了一个神迹。此外,伊利莎白多年来对上帝所启示旨意的虔诚态度,使得她不仅能够带着同情的耳朵倾听,而且也能给马利亚这个面临重大问题和责任的年轻女子以宝贵的劝勉和指导(见路1:6)。天使已经指出,伊利莎白的经历是他对马利亚所说之话应验的一个标志(见第7节注释)。马利亚此行不但要证明天使的话是否真实,而且是因为她相信天使的话。

人生得一知己,乃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基督徒友谊和交往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以色列中的父母有一项特别的严肃任务,就是要将他们有关上帝旨意和道路的经验告诉青年人。像马利亚那样想要寻求长者指导青年人,很可能会采取步骤,给自己的心灵带来快乐,并使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基督徒绝不要忙碌过度,而忽略了与那些需要他们帮助之人的联络与沟通。

  山地。见第23节的注释。犹大山地从北方的耶路撒冷延伸到南方的希伯仑(见书21:11)。

  犹大的一座城。根据传统的说法,是指希伯仑。它是西缅和犹大支派的领土中九座分给祭司的城邑中主要的一座(见书21:13-16;代上6:57-59)。这是亚伯拉罕在迦南所拥有的第一块土地(见创23:17-19),也是大卫第一次被膏为王的地方(见撒下2:1,4)。有人认为“犹大(Juda)”是希伯来语“淤他(Juttah)”(书15:55;21:16)的变体。淤他也是一座祭司的城邑,在希伯仑以南8公里处。但这种推定没有圣经,历史或考古证据的支持。此外,路加曾称拿撒勒为“加利利的一座城”(路1:26)。同样,“犹大的一座城” 很可能表明“犹大”是指省份,而不是城市。

40 进了撒迦利亚的家,问伊利莎白安。

  马利亚和伊利莎白马上发觉她们有共同的感受。马利亚看到了天使所说的记号(第36节),就更加坚定了信心。此外撒迦利亚依然不能说话。他变成哑巴已有六个月了,证明天使曾向他显现,并作为对他当时缺乏信心的不断责备。

41 伊利莎白一听马利亚问安,所怀的胎就在腹里跳动。伊利莎白且被圣灵充满,

  跳动。skirtaō,七十士译本用该词来描述母腹中的雅各和以扫(创25:22)。母腹中胎动是常有的事。但是伊利莎白在圣灵的感动下认定这次跳动(路1:41-43)具有不一般的意义。有人认为这个未出世的婴孩是受了圣灵的感动,感觉到弥赛亚的临格,这纯属想象。

  伊利莎白且被圣灵充满。天使曾对马利亚说起伊利莎白的事(第36节),但是此前伊利莎白显然还不知道马利亚的经历。

42 高声喊着说:“你在妇女中是有福的!你所怀的胎也是有福的!

  有福的。eulogeō(“祝福”),由eu(“好”)和logos(“话”)两个词构成。“你……是有福的”源于《旧约》的一个用语(见士5:24;得3:10)。

43 我主的母到我这里来,这是从哪里得的呢?

  我主。伊利莎白心里没有嫉妒马利亚,而只有谦卑和喜乐。彼得后来也作出过类似的信心表白(太16:16),这种表白对他来说是一种启示。保罗宣称只有靠着“圣灵”,人才能“说耶稣是主”(林前12:3)。

44 因为你问安的声音一入我耳,我腹里的胎就欢喜跳动。

  欢喜。这是修辞的语言,说腹中是胎儿的欢喜快乐。

45 这相信的女子是有福的!因为主对她所说的话都要应验。”

  这相信的女子是有福的。伊利莎白在这里赞扬马利亚的信心,和她将要得到的尊荣。或许伊利莎白想到了她丈夫的不信,以及上帝不悦的证据。当上帝在地上的儿女以谦卑和绝对的信心接受祂的应许时,祂就得了荣耀并感高兴。“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约20:29)。

  因为。hoti,有“以致”和“因为”两种意思。这里都说得通。

46 马利亚说:我心尊主为大;

  马利亚说。圣灵感动的恩赐似乎降在马利亚身上。她现在以平静,优雅和温柔的语气说话。她的每一个念头,每一句话,都反映了过去受圣灵感动的人所写的话。马利亚之歌(第46-55节)在宗教文学中被视为最高雅的赞歌之一,可以与她的祖先大卫的抒情诗相媲美。诗中充满了谦卑崇敬和感谢的精神,归荣耀于上帝的权能,圣洁和慈悲。诗歌表达了她思考天使加百列信息时的个人情感和经验。

  马利亚的歌通常被称为《尊主颂》,源于拉丁文武加大译本该诗的第一个词。诗歌的前半部分是马利亚个人的感恩(第46-50节);后半部分转为民族的感恩(第51-55节)。这首诗歌显示了上帝的品德,并强调上帝的恩典(第48节),权能(第49,51节),圣洁(第49节),慈悲(第50节),公义(第52,53节)和信实(第54,55节)。诗歌按诗体排印更加体现了其诗歌的特性。它分为四节:

  一.(第46-48节)。马利亚在这里主要想到的她自己,她崇敬和圣洁喜乐的深情。她既在众女子中蒙拣选并得尊荣,就惊叹上帝眷顾她而越过了别人。她不知道自己在上帝面前有什么价值。

  二.(第49,50节)。马利亚在这一节中尊崇上帝的权能,圣洁和慈悲。

  三.(第51-53节)。本节将上帝所看重的品格与人所看重的品格进行鲜明的对比。上帝对于真正伟大的看法与人完全不同。

  四.(第54,55节)马利亚之歌的最后,是感谢上帝对祂选民的信实。

  人们经常把马利亚的歌与哈拿的歌相比(见撒上2:1-10)。哈拿的歌是为得着撒母耳而献上的感恩祷告。两首诗歌都表达了信心,喜乐的崇敬。但马利亚的歌也许更多地反映上帝的崇高。所采用的,是过去千年时间里先知所写的最佳语句。马利亚的歌让人想起摩西(见《出埃及记》第15章),底波拉和巴拉的歌(见《士师记》第5章)。它与《诗篇》第113篇和126篇等有相似的语气。有人提出这首诗的作者不是马利亚,而是伊利莎白。但这首诗毫无疑问是马利亚作的。

  马利亚的歌反映了以下《旧约》章节的思想:路1:46(撒上2:1 ;诗103:1 );第47节(撒上2:1);第48节(创30:13 ;撒上1:11 );第49节(申10:21 ;诗111:9 圣);第50节(诗103:17 );第51节(诗89:10 );第52节(撒上2:7-10;伯5:11;12:19);第53节(撒上2:5;诗107:9);第54节(诗98:3;赛41:8);第55节(撒下22:51;弥7:20)。

  我心。鉴于马利亚的欢歌所用的是诗体,希伯来诗歌的基本特点上是用不同词语重复同一个思想,有人主张第46节的“心”和第47节中的“灵”存在区别,看来没有什么道理。马利亚在两处都只是表达她有幸成为弥赛亚母亲而在思想,心灵和精神上的感激之情。

  尊主为大。megalunō。人类无法增进上帝的伟大和尊严。但当一个人更清楚地认识上帝的品格,旨意和道路时,他就会像马利亚一样注意更光荣的启示。“尊主为大”就是宣扬祂的伟大。

47 我灵以上帝我的救主为乐;

  上帝我的救主。马利亚和每一个人一样,都需要拯救。她决不是生来无罪的,像一些人不依据圣经而宣称的那样。

  《旧约》的作者说到拯救的“磐石”(申32:15;诗95:1),拯救的“上帝”(诗24:5),并经常称上帝为“救主”(赛63:8等)。

48 因为祂顾念祂使女的卑微;从今以后,万代要称我有福。

  祂顾念。在无限的太空中引导天上星球的上帝,竟屈尊与“痛悔谦卑”的人“同居”(见赛57:15),这对于卑微的人来说,是何等地惊讶。祂不仅顾念我们的犯罪“卑微”,还投入天国的全部资源来拯救我们。

  卑微。希腊文tapeinōsis。指马利亚卑微的生活地位,而不是指她的精神。马利亚虽然“卑微”,仍在“上帝面前蒙恩了”。这对她来说,比世界所提供的一切财富和尊荣都更有价值。

  称我有福。认为我是幸福而有尊荣的。利亚在亚设出生时也表达了相似的思想(见创30:13)。

49 那有权能的,为我成就了大事;祂的名为圣。

  祂的名为圣。这是一个独立于前后语句的观念。马利亚的话反映了犹太人对上帝圣名耶和华的敬畏(见出3:14,15注释;参《SDA圣经注释》卷一第171-173页)。后来的基督徒也怀着敬畏的心称呼耶稣的名,但他们并不害怕(见徒3:6;4:10等)。

50 祂怜悯敬畏祂的人,直到世世代代。

  祂怜悯。祂丰富的慈爱和恩典赐给最不配的人。前面已经指出,恩典除去了过犯,怜悯除去了罪的痛苦。

  敬畏祂。这是希伯来语表达虔诚的典型用语,在《旧约》中经常使用。《新约》也用“敬畏”来表达对上帝的崇敬(徒10:2,22,35;西3:22;启14:7;15:4),但也用来表示恐惧(太21:46;可11:32;路12:4)。

51 祂用膀臂施展大能;那狂傲的人正心里妄想就被祂赶散了。

  施展大能。这也是一个典型的希伯来用语。用“膀臂”来象征权能(见出6:6;诗10:15;136:12)。希腊的古典作家经常像这里一样,用“施展大能”来表示战胜敌人。

  狂傲的人。上帝批驳了他们,就好象把他们赶散了。他们的计划也像被旋风摧毁。罪的本质就是骄傲。路锡甫心中的骄傲引发了天上的叛乱(见赛14:12-14)。骄傲给人所带来的错觉,使上帝一时无从帮助他。没有什么比骄傲更得罪上帝了。骄傲实质上就是自以为了不起,并看不起别人。怪不得圣经说:“骄傲在败坏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箴16:18)。耶稣说,“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路14:11)。与骄傲相反的谦卑。这在上帝看来是极为宝贵的(见第48节注释)。

  妄想。dianoia,“思想”或“领悟”;即思维能力或道德观念。Dianoia指思维功能,特别是道德方面的理解力。

52 祂叫有权柄的失位,叫卑贱的升高;

  有权柄的。dunastai,“王子”或“权贵”。这里主要指压迫者。马利亚可能想到了暴君希律。他不仅屠杀了数千名犹太人,连他的亲人也不放过(见《SDA圣经注释》卷五第39-42页)。当时的犹太文献也披露了普通百姓在经济上所受的严重压迫。

  位。即“他们的宝座”。

  卑贱的。tapeinoi。其名词形式见第48节注释。有朝一日上帝会为受压迫的人伸张正义。

53 叫饥饿的得饱美食,叫富足的空手回去。

  美食。既指食物,又指灵粮。参耶稣对“饥渴慕义”之人的应许(见太5:6注释)。

  富足的。通常指那些靠欺压同胞而敛积大量财富的人。所以穷人视他们为恶人。有人把财富看作上帝悦纳的标志,特别是那些拥有财富的人。受欺压的人则把财富与邪恶联系到一起。相比之下,穷人既然不能压迫任何人,就自以为是公义的。这种贫富观在基督所说财主和拉撒路的比喻里得到了反映(路16:19-31)。

54 祂扶助了祂的仆人以色列,

  仆人。pais,“孩子”或“仆人”。 以色列人作为上帝的选民,在旧约时代经常被称为上帝的“仆人”(见赛41:8注释;见《SDA圣经注释》卷四第26-30页)。

55 为要记念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施怜悯直到永远,正如从前对我们列祖所说的话。

他的后裔。就是亚伯拉罕的子孙。

  正如从前对我们列祖所说的话。指经常重复的上帝应许(见创22:17,18;申7:12-14;弥7:20等),特别是上帝历代以来对祂选民的帮助和怜悯(路1:54)。

56 马利亚和伊利莎白同住,约有三个月,就回家去了。

  马利亚和伊利莎白同住。马利亚可能与伊利莎白同住到约翰的出生,但路加的叙述似乎暗示她此前已经离开。按照马利亚的性格,她不大可能在伊利莎白最需要她同情和悉心服侍的时候离开。路加在这里提到马利亚的离开可能是为了完成对她访问伊利莎白的记录。这种文学手法在《旧约》和《新约》很常见。另一个例子是路3:20,21,把约翰的被囚放在耶稣受洗的记录之前,而实际上是发生在耶稣受洗之后。路1:57,58没有提马利亚的名字,并不能证明她不在场。

  就回家去了。太1:18-25所记录的事件,就是天使向约瑟显现和约瑟的成婚,很可能发生在马利亚从伊利莎白家回拿撒勒以后不久。

57 伊利莎白的产期到了,就生了一个儿子。

路1:57-80:施洗约翰的出生。见《SDA圣经注释》卷五214,227页插图。

  产期到了。我们不知道约翰在哪一天出生的。据说古代的亚历山大教会在4月23日庆祝约翰出生。鉴于这个日期来自很早的传说,有理由认为它至少比较接近约翰出生的准确时间。后来亚历山大的教会将纪念日改到了6月24日,好与12月25日相隔六个月,以便同希腊和拉丁教会保持一致。

  如果施洗约翰是4月23日出生的,那么耶稣很可能是10月19日出生的(见《SDA圣经注释》卷五第240-242页;见太2:1注释)。但必须注意,这种算法只是根据古代的传说,其价值不详。

58 邻里亲族听见主向她大施怜悯,就和她一同欢乐。

  亲族。就是伊利莎白的亲戚(见第36节注释)。

  和她一同欢乐。伊利莎白的邻居与她一同欢乐。有译本为“祝贺她”。她的朋友和亲戚无疑会这样作的。但路加这里所说的主要不是道贺,而是伊利莎白朋友们的真情的表露(参路15:6,9;林前12:26)。

  与别人同喜同忧是基督徒的基本美德之一。它实际上是我们与同胞正确关系的基础。如此关心他人的福利是上帝的律法,以及成全律法之爱(太22:39,40;罗13:10)在人心中运作的实际效果。一个人如果不愿意“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罗12:15),就不能跟从主。见太5:43-48注释。

59 到了第八日,他们来要给孩子行割礼,并要照他父亲的名字叫他撒迦利亚。

  第八日。按希伯来人的传统,男孩在第八日,也就是满七天的时候受割礼,(创17:10-14;21:4;见路17:10,11注释)。割礼代表孩子与上帝立约。割礼的严格要求(利12:3)证明了它的重要性。甚至在安息日也有行割礼的(约7:22,23;参腓3:5)。割礼标志着神权政体下犹太男性的选民身份。上帝拣选亚伯拉罕和他的子孙作为选民;亚伯拉罕的后裔就自动成为神权政体的一员。在这件事上他别无选择。他是以色列人。以色列人是上帝的选民。但正如圣经所反复强调的(见路3:8;约8:33-39;罗2:25-29;9:4-8;加3:7,9,16,29),作亚伯拉罕的子孙并不能保证得救。犹太人如果不遵守上帝为他们所定的这个律例,就不能与上帝立约。

  正如割礼是肉身的以色列人与上帝立约的标志,洗礼是亚伯拉罕属灵的子孙(加3:7,9,27-29)基督徒的标志(见西2:10-12;见创17:10注释)。上帝的选民成为应许的后嗣,不是依靠肉身的世系,而在于个人相信基督拯救我们脱离罪恶权势和惩罚的能力(见徒2:38;3:19;8:36,37)。

  叫他。就是准备按照他父亲的名字给他起名。亲戚朋友们聚集在一起,与撒迦利亚和伊利莎白分享此时的欢乐。他们显然一开始就是事件的参与者。中间有一些人无疑是祭司的成员,很可能由其中的一位主持割礼的仪式。可以设想他们在讨论孩子的起名问题,最后决定给他起名叫撒迦利亚。由亲友来参与孩子的起名在《旧约》中是有先例的(见得4:17)。聚集在撒迦利亚和伊利莎白家中的人提议按照孩子父亲的名字给孩子起名是符合惯例的。他们觉得这种尊重撒迦利亚的作法不会引起异议。撒迦利亚此时可能依然处于聋哑状态(见路1:62注释),故似乎不能参加讨论和决定。

60 他母亲说:“不可!要叫他约翰。”

  他母亲说。撒迦利亚显然已经把天使关于他们孩子命名的指示告诉伊利莎白(见第13节)。没有证据表明伊利莎白这里说话是出于灵感。

61 他们说:“你亲族中没有叫这名字的。”

  亲族。suggeneia(见第36节注释)。这个家族中以前没有叫约翰的。长子一般都会继承父亲的名字,或更多的是继承祖父的名字。这种习俗不但是为了表示对先辈的尊重,也是为了确认叫这个名字之人属于什么家族。

62 他们就向他父亲打手式,问他要叫这孩子什么名字。

  打手式。原文动词的时态表明众人一直设法与撒迦利亚的沟通。

63 他要了一块写字的板,就写上,说:“他的名字是约翰。”他们便都希奇。

  一块写字的板。pinakidion(“小板”)。即便写字板不是犹太家庭的常用品,在撒迦利亚不便的情况下也得准备一块(见第62节注释)。

  就写上,说。这是典型的希伯来习语,常用来引出直接引语(见王下10:6注释)。

  约翰。见第13,60节注释。这一点无须进一步讨论。

  他们便都希奇。他们所希奇主要不是选约翰这个名字,而是因为撒迦利亚同意伊利莎白给儿子起这个特别的名字(见22,62节注释)。有些解经家至少依据一份古卷(伯撒抄本),解释说他们是因撒迦利亚舌头的舒展了而希奇的(第64节)。撒迦利亚确实是在写下“约翰”这个名字(第64节)之后“立时”开始说话的。这时他恢复了言语的功能,听觉也无疑恢复了(见第62节注释)。伯撒抄本和古代拉丁抄本第63,64节的语序是:“他的舌头立时舒展了,众人都希奇,他的口开了”。

64 撒迦利亚的口立时开了,舌头也舒展了,就说出话来,称颂上帝。

  舒展了。撒迦利亚的聋哑消除了。这个奇迹发生在给孩子起名的时候,证明约翰的出生应验了近一年前圣殿中的异象。

  称颂上帝。撒迦利亚一开口,自然先称颂上帝。他上一次的最后一句话表现了疑惑(第18节),现在他的第一句话则表达了信心。这说明几个月的聋哑给他来了很大的属灵利益。撒迦利亚听不到任何声音,谦卑安静地在上帝面前耐心等候,发现“心灵的恬静”使“上帝的声音更加清晰”(见《历代愿望》363页)。

65 周围居住的人都惧怕;这一切的事就传遍了犹太的山地。

  惧怕。不是恐惧,而是属灵上深刻的敬畏和崇敬(见第30节注释)。

  传遍。说明百姓继续在谈论这件事。

  山地。就是撒迦利亚和伊利莎白家的周围地区(见第23,39节注释)。

66 凡听见的人都将这事放在心里,说:“这个孩子将来怎么样呢?”因为有主与他同在。

67 他父亲撒迦利亚被圣灵充满了,就预言说:

  撒迦利亚的灵感之歌(第68-79节)通常被称为《以色列颂》,源于拉丁文武加大译本第68节的第一个词。第64节提到撒迦利亚说话并称颂上帝,可能是这首诗歌的引言。撒迦利亚的歌带着祭司的语气,符合亚伦子孙的风格,正如马利亚的歌典雅庄严,体现了大卫后裔的风范。撒迦利亚的诗句说明他在约翰出生以前已潜心研究了众先知有关弥赛亚和祂先锋工作的预言。

  整首诗歌无疑表现希伯来的风格,以弥赛亚为主旨。它是一首献给上帝的赞美诗,预言弥赛亚和祂国度的应许即将应验。诗歌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有三节(第68,69;70-72;73-75节),主要涉及弥赛亚的使命,第二部分分两节(第76,77;78,79节),涉及弥赛亚先锋的工作。这首诗的内容和措辞与《旧约》的经文,特别是先知书十分相似:如第68节(诗41:13;72:18;106:48);第69节(撒上2:10;诗132:17);第71节(诗23:5);第72节(诗105:8;106:45);第73节(出2:24;诗105:9;耶11:5;弥7:20);第76节(玛3:1;参赛40:3);第79节(赛42:7;诗107:10;参赛9:1,2)。除了上述程度各异的直接引用之外,还有不少的暗引。

68 主以色列的上帝是应当称颂的!因祂眷顾祂的百姓,为他们施行救赎,

  主以色列的上帝。立约上帝的称呼,暗示承认和渴望圣约一切应许的实现。

  眷顾。episkeptomai,“检查”,“视察”,为了提供帮助。在太25:36节中该词指看望监狱里的人,不是社交性的探访,而是设法帮助他。撒迦利亚在这里展望历代以来向“祂的百姓”所发弥赛亚应许的实现。鉴于先知的声音已经沉寂了四百多年,这一点特别有意义。大多数百姓心里无疑在说:“日子迟延,一切异象都落了空”(结12:22)。上帝现在“眷顾” 祂的百姓,不是惩罚他们,而是怜悯里,释放,救赎他们。

  为他们施行救赎。暗示救赎主很快就要显现,“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太20:28)。和《旧约》的众先知一样,撒迦利亚在这里把将来的事当作已经发生的事情(见《SDA圣经注释》卷一第27,28页)。上帝的应许是确实的,所以撒迦利亚理直气壮地把救赎计划当作一个既成事实。

  以色列人不仅作为个人需要从罪中得救(路1:68,77),作为一个民族,一个“选民”,也需要从仇敌手中被拯救出来(第71节)。在过去的世代中,上帝经常将以色列人从民族的仇敌手中拯救出来,例如埃及,米甸,非利士,亚述和巴比伦。先知但以理所说弥赛亚国度的建立(但2:44;7:14,18;12:1),确实是预言从所有仇敌手中完全永远地得救。但根据上帝的计划,从罪中得救要先于从周围国家的手中得救。但犹太人因着民族的骄傲,认为得救只是摆脱外面的敌人,忘记了必须摆脱内在看不见的敌人。把弥赛亚作为政治拯救者的流行观念并不全错。而只是摆错了重心(见《历代愿望》30,235页),因为《旧约》中有许多涉及弥赛亚荣耀的预言。犹太人忘记了,除非个人从罪中得救,就决不可能从民族的敌人手中得救。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善行的报酬而忽略了善行本身。见《SDA圣经注释》卷四第26-33页。

69 在祂仆人大卫家中,为我们兴起了拯救的角,

仆人。Pais(“孩子”或“仆人”,见第54节注释)。

家中。就是王室。根据应许,弥赛亚是大卫的子孙(见太1:1注释)。

  角。《旧约》所常用的比喻,象征权势和能力(见撒上2:10;见撒下22:3注释),因为公牛和公羊等长角动物的战斗力在它们的角上。角也可能指战士用角装饰的头盔,所以它可以代表个人的成功(诗92:9,10),民族的力量(见但8:21注释),甚至是上帝的能力──“拯救我的角”(诗18:2)。本节(路1:69)的“角”是指弥赛亚自己。

70 (正如主藉着从创世以来圣先知的口所说的话,)

从创世以来。就是“自古以来”。只有路加使用这个词语(见徒3:21;15:18)。第一个关于救赎主的预言是人类犯罪后在伊甸园中发出的(见创3:15)。以诺曾向当时代的人指出弥赛亚(犹14,15),并向以后的各世代指出上帝将差遣受灵感的见证人来印证祂的救恩。他们都为基督作见证(见徒3:21;彼前1:10-12)。

圣先知。古代的先知都是为基督作见证的(见路24:25,27,44;约5:39;徒3:21)。他们曾“详细地寻求考察”,为要理解“在他们心里的基督的灵”(彼前1:10,11)。

71 拯救我们脱离仇敌和一切恨我们之人的手,

  拯救我们脱离仇敌。以色列因为犯罪而落在一个又一个异族手中: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现在是罗马。罗马人奴役的轭重重地压在他们身上。在弥赛亚永恒的国度建立之前,以色列人确实需要从敌对的民族手中拯救出来(见第74节注释)。事实上,弥赛亚工作的高潮就是祂国度的建立(见但2:44;12:1;太25:31-34;《SDA圣经注释》卷四29,30页)。同时“上帝的国”还要建立在他们的心中(见路17:20,21)。他们首先必须先从罪的权势中得救(见太1:21),这样他们就能从罪的工价──死亡中得蒙拯救(见约3:16;罗6:23)。只有那时,人类才能享受基督来要建立的永恒国度。见太4:17;5:2注释;见《SDA圣经注释》卷四第29,30页。

72 向我们列祖施怜悯,记念祂的圣约,

  怜悯。从某种意义上说,上帝的怜悯是“永古隐藏不言的奥秘”,现在要“显明出来”(罗16:25,26)。历代以来,那些坐在“黑暗中死荫里”的人,一直在等待满有怜悯的上帝道成肉身,把他们的“脚引到平安的路上”(路1:79)。

  祂的圣约。这个“永约”在伊甸园中向亚当和夏娃启示,在洪水后向挪亚启示,并向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以及各世代所有忠心的人启示(见创9:16;17:19;利24:8;来13:20)。这里主要是指赐给亚伯拉罕和他后裔的约(创15:18;17:4-7)。

73 就是祂对我们祖宗亚伯拉罕所起的誓,

  誓。指上帝为确认祂与亚伯拉罕所立了约而起的誓(见创22:16-18;来6:13-18)。这是“上帝决不能说谎”的两件“不更改的事”(来6:18)之一。另一件是这个“誓”所确认的应许。上帝对亚伯拉罕“起誓为证”,用了人的习惯来确认祂的应许。永约就是救赎计划,给我们今天的人带来“指望”,作为“灵魂的锚,又坚固又牢靠”(来6:18,19)。

74 叫我们既从仇敌手中被救出来,

75 就可以终身在祂面前,坦然无惧地用圣洁、公义侍奉祂。

  终身。“用公义、圣洁”侍奉上帝的人能对将来充满信心。他们可以不理睬生活中的不定和变迁,在心里享受平安与安全。虽然他们的生活充满纷争和混乱,但他们仿佛是在上帝面前,呼吸天国纯洁清新的空气。

  坦然无惧地……事奉祂。这里的“惧”主要是指惧怕我们的“仇敌”,就是异教征服者的暴政。他们的专制残暴地行使权柄,往往妨碍了崇拜和侍奉上帝。在约翰和耶稣出生的时候,凯撒和希律是犹太民族的主要“仇敌”(见路1:5;太2:1注释)。撒迦利亚可能也是指那些不知道“上帝所赐出人意外的平安”(腓4:7)之人心中所充满的“恐惧”。这是对控制人生命运的神秘莫名之力量的恐惧,是对审判大日的恐惧。

  用圣洁、公义。见弗4:24。圣洁与公义属于“人所当尽的本分”(传12:13),列在上帝对人类的要求之中(见弥6:8)。

76 孩子啊!你要称为至高者的先知;因为你要行在主的前面,预备祂的道路,

  至高者的先知。撒迦利亚之歌的主要部分从本节开始。他的思想从第一部分上帝的恩典转到了他刚出生的儿子约翰身上。约翰要成为弥赛亚的先锋,主所应许的使者。耶稣被称为“至高者的儿子”(第32节),约翰则被称为“至高者的先知”。基督见证说,约翰“比先知大多了”(太11:9)。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确是先知中最大的一位(见路1:15,17注释)。

  在主的前面。约翰后来把以赛亚(赛40:3)和玛拉基(玛3:1)的特别预言(见约1:23;参太11:10;路3:4)用在他自己身上。“主”显然是指弥赛亚,所以至少在这里,基督就是《旧约》中的(赛40:3)耶和华(见《SDA圣经注释》卷一第172页)。

  预备祂的道路。这是施洗约翰的任务。他使百姓对弥赛亚预言产生兴趣,强调这些预言应验的时候已经到了,呼吁他们 “悔改”而成为弥赛亚国度的公民。约翰就是这样为弥赛亚的国度预备百姓的心。

77 叫祂的百姓因罪得赦,就知道救恩。

  知道救恩。要有信心,就必须先有认识,因为人“未曾听见祂,怎能信祂呢”(罗10:14)?要相信耶稣,就必须对救赎计划的基本事实和原则有理性的认识。一个人要相信,就必须有相信的对象。约翰使命的伟大目标就是要奠定坚实的基础,让人们相信拿撒勒人耶稣确实就是所应许的弥赛亚,“上帝的羔羊”,“上帝的儿子”(约1:36,34)。弥赛亚给“罪”带来“赦免”(见太1:21;26:28);祂的先锋则告诉人什么是罪。路加这里指出,他所说的“救恩”是指个人的得救,而不是民族在政治上的得救。人因为缺乏救恩的知识才“灭亡”,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听到,而是因为他们拒绝了它(见何4:6)。

78 因我们上帝怜悯的心肠,叫清晨的日光从高天临到我们,

  怜悯的心肠。见腓2:1;西3:12。希腊人认为“心肠”是愤怒、焦急、怜悯和仁爱等情感的所在。

  清晨的日光。anatolē,“(太阳或星辰)的升起”或“东方”,即日出之处。该词在《新约》中通常指东方(见太2:1;8:11;24:27;启7:2;16:12等)。从古到今,东方的民族均以东方作为指南针的基本方向,系尊贵荣誉的方位。

  有些解经家认为anatolē是指从大卫的“根生的枝子”(见赛11:1-4;耶23:5)。该词确实可以这样用,如七十士译本的耶23:5。但路1:78,79是上下文表明,撒迦利亚是指日出,而不是植物的生长。。玛拉基说基督是“公义的日头”(玛4:2;见《历代愿望》22,463,464页)。

  临到。有文本为“将要临到”(见第68节注释;参《SDA圣经注释》卷五第146页)。

79 要照亮坐在黑暗中死荫里的人,把我们的脚引到平安的路上。

  照亮。本节显然依据赛9:2的弥赛亚预言。光素来象征上帝的临格(《历代愿望》464页)。祂“住在人不能靠近的光里”(提前6:16;见对创3:24;路1:78的注释)。耶稣说,“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约8:12;见约12:36)。我们的救主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约1:9)。马太将赛9:1,2的话用在基督身上(太4:14-16)。救恩的喜乐属于“在光明中行”(约壹1:7)的人,因为他们的路“好像黎明的光,越照越明,直到日午”(箴4:18)。见约1:4-9注释。

  坐在黑暗中。坐在黑暗中的人显然看不见前进的方向。他们需要有“光”引导他们的脚走“在平安的路上”。坐在黑暗中的人得不着安慰。他们巴望着生命之光的到来,驱散黑暗,显明将来的奥秘(见《历代愿望》32页)。四千年来,地球的天空被罪恶和死亡的乌云所笼罩,至今已经几百年没有预言之星的显现,来穿透黑暗,引导世界的迷路者走出时间的沙漠,找到和平之君(见《历代愿望》31页)。如果没有晨星在我们的心中升起,并将永恒白昼的光芒照耀在我们的生活中(见彼后1:19),我们就会继续坐在黑暗中,得不到安慰,过着空虚残缺的生活。

  死荫。见诗23:4注释。因为罪的缘故,死刑罚临到了所有的人(见罗6:23)。“在亚当里众人都死了;照样,在基督里众人也都要复活”(林前15:22)。“耶和华的赎民……,就是祂从敌人手中所救赎的”。他们“在旷野荒地漂流”,坐在“黑暗中、死荫里”,直到救主“从黑暗中和死荫里领他们出来”,“领他们行走直路”(诗107:2,4,10,14,7)。

  把我们的脚引到。撒迦利亚把自己也列在靠弥赛亚将脚步“引到平安的路上”的人中。

  平安的路上。就是救恩的道路。藉着这条道路,那些因罪而成为上帝仇敌的人可以与祂重新和好(罗5:1,10;林后5:18;弗2:16)。和平的君基督通过“为百姓的罪献上挽回祭”(来2:17)成就了这件事。“上帝在基督里,叫世人与自己和好”(林后5:19)。“爱你律法的人有大平安”(诗119:165)。基督来把平安赐给我们。这平安是世人所不知道也不能提供的(约14:27)。“上帝所赐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稣里保守”我们的“心怀意念”(腓4:7)。基督进入人心时,总是这样说:“愿你们平安”(路24:36)。因此用这句话来结束撒迦利亚的诗歌是很恰当的。见约14:27注释。

80 那孩子渐渐长大,心灵强健,住在旷野,直到他显明在以色列人面前的日子。

  那孩子渐渐长大。主要指身体的成长(参路2:40,52)。圣经也是这样描述孩童撒母耳的(见撒上2:26)。

  心灵强健。指在智力和道德观念方面(见撒上2:26;路2:40,52)。约翰的生活充分体现了体力,智力和道德力量的均衡发展,因为他的父母“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弗6:4)抚养他。我们今日也有特权在生活中与上帝建立联系。“我们也可以指望上帝的灵来塑造我们的孩子,甚至从他们出生的时候开始”(《历代愿望》512页)。见路1:15,24;2:52注释。

  旷野。约翰在“犹太的旷野”(见太3:1等)度过了他一生大部分的光阴,直到“他显明的日子”。这个荒凉贫瘠,杳无人烟的半干旱地区位于死海和巴勒斯坦南部山区的顶峰之间,形成了这条山脉的东坡。这里可能就是后来耶稣禁食四十天,默想祂人生使命的地方。犹大的旷野靠近希伯仑。撒迦利亚和伊利莎白的家可能就在这里(见路1:23,39注释)。虽然犹太教中严格苦修的艾赛尼派可能有一些群体隐居在这片旷野中,但没有历史证据证明约翰属于艾赛尼派(见太3:4注释)。先知阿摩司的家在提哥亚的附近。提哥亚坐落在这片旷野的边界附近(见摩1:1注释)。

  后来约翰遵照他父母在他出生时所起的誓作了拿细耳人(《历代愿望》102页)。约翰出生时父母年事已高(见第7节注释)。他们很可能在他还年少时就去世了。不久以后,约翰似乎就来到旷野隐居起来。独居给约翰所带来的教育,胜过耶路撒冷最好的拉比。旷野是比希律的王宫或圣殿的院落更好的课堂。拉比的学校并不适合于约翰未来的工作(《历代愿望》101页)。只有平静的水面才能映出天上的星星,同样,只有不受世界的波浪和旋涡干扰的心灵才能完全反照“出于雅各”之“星”(民24:17)的光。约翰所选择的住处非常安静,只能听到上帝的声音。他在那里可以安静地等候在主面前。在旷野的孤寂中,他宁静的心可以更清楚地识别上帝的声音(见《历代愿望》363页)。他在那里离群索居,直到出来公开传道的日子。

  旷野是上帝训练摩西,阿摩司和施洗约翰等领袖人物的大课堂。旷野生活的经验提供了绝好的机会,使人的心向往天国。伴随着属灵洞察力的心灵的宁静,是上帝今天拣选为耶稣的再来预备道路的人所必不可少的。现代的生活不利于默想上帝藉着祂的语语和作为所启示的旨意和道路。我们如果不化时间躲避世界的喧扰,住在上帝里面,在祂面前安静等候,就永远听不到祂“微小的声音”(《历代愿望》363页;参王上19:12)。我们应该立志,越来越少地化时间在属世的事上,而用越来越多的时间与上帝同行,像古时的以诺那样。我们应该像约翰那样“思念上面的事”,而不思念“地上的事”(见西3:2)。

显明。anadeixis,“指出”或“公开露面”。 古典作家常用该词表示被任命担任公职之人的就职和庙宇的奉献。路加与该词相关的动词anadeiknumi来表示七十个人的设立(路10:1)。约翰属祭司的世系。摩西的律法规定,一个祭司要在大约三十岁时任职(见民4:3注释)。约翰的“显明”可能是在三十岁左右,与耶稣开始工作的年龄相同(见路3:23注释)。

(选段)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