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圣经库 > 44使徒行传 > 正文

使徒行传16--SDA圣经注释

第 16 章

提要:1保罗为提摩太行割礼。7 圣灵召呼他从这城到那城。14 劝化吕底亚。16 赶出讲预言的鬼。19为此保罗和西拉遭到鞭打和囚禁。26 监狱的门打开了。30 狱卒悔改。37他们得到释放。

1 保罗来到特庇,又到路司得。在那里有一个门徒,名叫提摩太,是信主之犹太妇人的儿子,他父亲却是希腊人。

  保罗来到。katantaō。该词单数的用法见徒15:41。有文本在“他”后面有“还”,强调徒15:41 与16:1的连贯。两章最好以徒15章的35和36节为界。

  特庇,又到路司得。继续访问他们以前所建立的教会(徒15:36)。见徒14:6注释,那里的顺序正好相反。在本节,保罗和西拉自然先来到了特庇(见本卷注释316页地图)。要从基利家到这个地区,保罗和他的同伴必须经过著名的基利家山口。亚历山大大帝曾率士兵穿过这里。

  在那里。不能确定是指路司得还是特庇。有充分依据是指路司得。但有人以徒20:4为据,认为是指特庇(见徒14:6注释)。然而提摩太是来自特庇和路司得地区,被那里的教会承认为一名多结果子的信徒,至少这一点是清楚的。

  提摩太。一个常用的希腊名字,意思是“为上帝所尊荣”。他可能是在保罗第一次传道旅程访问路司得和特庇时劝化悔改的(见徒14:6注释)。所以保罗实在可以称他为“我所亲爱的儿子”(林前4:17),“因信主做我真儿子”(提前1:2)。他是一个青年人(提前4:12;见《使徒行述》203页),可能还没有超过18或20岁,因为大约十几年以后,保罗在提前4:12中仍称他为青年人。但在保罗离开路司得将近两年的时间里(关于年表,见本卷注释第100,102页),提摩太因他的献身和“无伪之信”(见提后1:5)而备受称赞。他从小明白《旧约》(提后3:15)。路司得和以哥念的弟兄都称赞他(徒16:2),这说明提摩太与这两个教会经常接触。从保罗给他的信和论到他的话来看,他的身体似乎不太健壮,在以后严峻的福音工作中,他的身体每况愈下(提前5:23)。他似乎感情丰富(提后1:4),但愿意靠着基督的力量去面对艰难和责任(见林前16:10)。提摩太被称为保罗的同工(罗16:21),是保罗第二次和第三次传道旅程的同伴,至少陪伴保罗到特罗亚(徒20:4,5)。我们从林前4:17 得知,他是保罗派往哥林多的使者。在林后1:1,他与保罗一同问候那个教会。他也是保罗和帖撒罗尼迦教会之间的使者(帖前3:2,6)。在保罗第一次被囚禁在罗马的时候,他与保罗相伴,因为在《腓立比书》(腓1:1;2:19),《歌罗西书》(西1:1)和《腓立门书》(第1节)中提到了他。来13:23说提摩太曾被捕,但没有说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优西比乌斯(《教会史》第三章.4.5)说他是以弗所教会的第一个主教。据说他在以弗所平民手下殉难。

  信主之犹太妇人。有文本称她为 “寡妇”。如果提摩太的父亲已经去世,再加上他在信仰可能存在的差异,母亲在提摩太的成长中就占了主导地位。她名叫友尼基(Eunikē,“大大战胜”)。罗以和友尼基显然都是虔诚的基督徒(提后1:5)。她们根据自己对圣经的认识,小心给予提摩太基督徒的教育(提后3:15)。

  父亲。没有提提摩太父亲的信仰,只说他是“希腊人”,可能表明他是一个信奉异教的外邦人,在这种情况下,他与友尼基的婚姻不会被犹太人所承认;或者他可能是“敬畏上帝”的外邦人(见徒10:2注释)。但显然不是彻底改信犹太教的人,因为他的儿子提摩太没有受割礼。

2 路司得和以哥念的弟兄都称赞他。

弟兄。指这个地区各基督教会的信徒。在保罗第一次访问这里后的三四年间(徒14:6,7),新教会得到了发展,热心信徒提摩太的品行也已众所周知。路司得与以哥念的教会的来往很方便,因为它们只相隔32公里。

称赞他。该词还用来描述哥尼流和亚拿尼亚(徒10:22;徒22:12)。这样的声誉促使保罗拣选这个青年人作他的同伴。

3 保罗要带他同去,只因那些地方的犹太人都知道他父亲是希腊人,就给他行了割礼。

  保罗要带他同去。保罗显然希望提摩太代替约翰马可的位置,作他的“助手”(见徒13:5注释),开始“传道的职分”(提后4:5)。使徒看出提摩太会成为十分有用的同伴,但他意识到如果不给提摩太行割礼,就会弊多利少。

  就给他行了割礼。可能保罗亲自为提摩太行了割礼。这似乎是保罗第一次与自己尊重提多的行为相悖。保罗曾经拒绝为提多行割礼(见加2:3注释)。这也与他有关割礼的一般教训相悖(见林前7:18,19;加5:2-6注释)。但提摩太与提多的情况迥然不同。提多是希腊人。为提多行割礼就意味着让保罗屈从一条他还不准备服从的原则。提摩太的混血出身使他成为一名犹太人,因为拉比的法规说,犹太母亲所生的孩子算为犹太人(《塔木德》Yebamoth45b,松奇诺版第297页)。如果他的父母都是虔诚犹太人,他就会在出生第八天受割礼(利12:3)。但他父母信仰上的差别妨碍了他受割礼。

  但现在青年提摩太即将开始公开服务,与犹太人亲密接触。他如果没有受割礼,就会成为与犹太人接触的障碍。犹太人会觉得一个不良的犹太人不能成为基督徒的良好向导。因此保罗认为这样做并不违背他反对把割礼视为得救的属灵必要条件的观念。他让这个犹太背景的青年行割礼,是为了不冒犯犹太人。这符合与他所宣讲的理念(见林前9:20注释)。路加所记录他这么做的理由是“只因那地的犹太人”。

4 他们经过各城,把耶路撒冷使徒和长老所定的条规交给门徒遵守。

  条规。dogmata,“观点”,“判断”,“条例”,来自dokeō(“提出观点”)。这里的“条规”是耶路撒冷会议的决议(见徒15:22-31注释)。保罗大概将决议的副本(在徒15:30称为“书信”)交给他以前所建立的教会。使徒们将这些规条交代外邦信徒,作为他们的指南,并要他们遵守。这些条规本身没有犹太籍基督徒可能反对的内容。给外邦人的自由并不适用于犹太籍的基督徒。但对于外邦人来说,这些条规带有宪章的性质,在与犹太派人士发生争执的时候,以此作为他们的立场。这些规条也帮助许多外邦人决定加入基督教会,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不必担负仪文的重担。

5 于是众教会信心越发坚固,人数天天加增。

  坚固。教会脱离了婴儿期,正在为重大的发展作准备。这些传道人为发展而坚固信徒的信心。

  人数天天加增。接纳外邦人的最大障碍已经搬开了。基督徒的人数天天增加。这里不但指信徒数量的增加,也是指教会团体的增加。本节没有进一步的说明。三个世纪以后,基督教合法化了,一个教会就包括全城的信徒,组织成了许多团体。周围乡村的团体也依照希腊罗马的城邦体制,包括在这个教会里。当时中心团体的首席长老就成了主教,对教会和政府负有重大责任。在保罗的时代,和以后的两个多世纪,直到基督教成为国教,基督徒并不拥有教堂建筑。见本卷注释第26,38页。

6 圣灵既然禁止他们在亚细亚讲道,他们就经过弗吕家、加拉太一带地方。

圣灵。路加并没有说明(参徒2:4;8:29,39;13:2注释)圣灵是如何指示保罗的;是藉着内心里启示,夜间的异象,还是藉着有恩赐之人的预言(参徒21:4)。但不论如何,保罗确知上帝藉着圣灵禁止他们进入亚细亚,然后进入庇推尼(徒16:7)。他们没有去这两个地区。有一段时间,他一直在亚细亚,包括其众多的城市如以弗所,士每拿和撒狄以外。这些地方有大量的犹太居民,是偶像崇拜的重大中心。这样的城市一定对保罗很有吸引力。但他完全顺服圣灵的命令。传道者们就这样被引到西北海岸,不知道自己下一步在哪里工作。

禁止。暗示圣灵的禁止是在他们刚刚离开以哥念地区,进入弗吕家之前。见本章补充注释。

  在亚细亚。见徒2:9注释;见本章补充注释。

  他们就经过。有文本为“然而他们经过”。第5,6节的希腊文结构暗示这里是一个分界处。一段插曲结束了,另一段插曲开始了。这与下面章节的解释有关。

  弗吕家。这是小亚细亚西部的一个很难界定的地区(见本卷注释33页地图)。这个名字具有民族意义,而不是政治意义,在此时并不是指一个罗马的省份。福音信息可能已由五旬节在耶路撒冷的当地居民传到了这里。弗吕家人对基督徒具有特殊的利益,因为它后来包括了吕可斯谷,歌罗西和老底嘉的各教会。见本章补充注释。

  加拉太。属于高卢人的住地(Galatai)。高卢人有一个大分支向西迁移到了欧洲,占领了后被称为高卢的地区,大体相当于现在的法国。在公元前三世纪,另一个高卢人分支向南涌入希腊,进入小亚细亚,定居在那里的中心地带,吸收了大量弗吕家人。但后来加拉太人被罗马人征服,在公元前25年奥古斯都.凯撒统治时,他们的疆土成了一个罗马的省份(见《SDA圣经注释》卷五第23页)。当地居民讲一种与西欧的高卢人相似的凯尔特方言,并保留了凯尔特人性情急噪易变的脾气。他们欣然采用了弗吕家人的宗教,就是对大地女神西布莉的疯狂崇拜。在她的神庙中有阉割的祭司们侍奉她(见加5:12注释)。这种崇拜的主要地点在佩西纳斯城。

  在加4:13-15中(见该处注释),保罗提到他访问加拉太,似乎因一场严重的疾病,可能是眼疾而留在那里。许多解经家认为保罗所说“肉体上的刺”(林后12:7;参徒9:18)是指一种眼疾。可能这种病把保罗留在那里,超出了原来的打算。使徒患病期间,加拉太人有机会表显他们对他的关爱。他说到如果可以代替的话,加拉太信徒恨不得将自己的“眼睛剜出来”给他,以减轻他的痛苦。他们认为有保罗这样的人在他们中间乃是他们最大的福气。他们接纳保罗“如同上帝的使者,如同耶稣基督”。后来保罗后来得知加拉太人被犹太化的教师迷惑偏离正路之后,这些热情接待的记忆使他更觉痛苦。他责备他们离开了起初的爱心。

7 到了每西亚的边界,他们想要往庇推尼去,耶稣的灵却不许。

  每西亚。见本章补充注释。

  想要。“试图”(参徒9:26)。

  庇推尼。庇推尼在保罗路线的北部,包括一些大城市,如尼科美底亚和尼西亚,以及可观的犹太人口。保罗和他的同人自然希望接下来在这里工作。但主对祂甘心顺命的仆人却有其他的计划。他们没有被引向北方,而是被引向西方(见本章补充注释)。圣经上没有记录他们旅程的这个阶段所做的任何工作,可能他们只经过一些不重要的村庄。

  耶稣的灵。有文本为“灵”。说明圣灵与圣子的关系是和与圣父的关系一样的,因此可以被称为上帝的灵,基督的灵,或耶稣的灵(参罗8:9注释)。

  不许。彼得可能在“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亚细亚、以及庇推尼”工作,因为他的第一封书信是写给这些地区信徒的(彼前1:1)。这次传道可能发生在是彼得安提阿“装假”之后(加2:11-16)。所以有人认为保罗在弗吕家作工,前往欧洲,曾“随伙装假”(加2:13)的巴拿巴在塞浦路斯传道的时候(徒15:39),彼得可能恰好在上述地区传扬辅音,包括圣灵禁止保罗进入的加拉太北部。我们不知道这时保罗和彼得在何种程度上容忍他之间的分歧。但这两位上帝伟大的仆人可能为了避免更多的误解所带来的痛苦,就避免在“传道园地”中相见。保罗说,“免得建造在别人的根基上”(罗15:20)。然而,阻止他们到庇推尼和亚细亚传道的主要原因是上帝此时要让福音传到欧洲的旨意。

8 他们就越过每西亚,下到特罗亚去。

  他们就越过每西亚。每西亚通常被认为是亚细亚的一部分。圣灵阻止他们在亚细亚传道(见本章补充注释)。

  下到。从山区的内地出来。

  特罗亚。他们终于来到海岸,向西观望爱琴海的海水。亚历山大特罗亚城的命名是为了纪念亚历山大大帝。当时它是罗马的殖民地和自由城市。古老的特洛伊城在这里以北几公里处。但是显然保罗并不关心荷马对围攻这座古老希腊城市的记录。他一心想着以最好的方法传扬基督为救主,使特罗亚的居民得到永生。在保罗的祈祷中无疑表达了这种思想。第9节的异象是对这些祈祷的回应。圣经没有提到保罗此时在特罗亚所作的传道工作,但提供了充分的凭据,证明后来在这里建立了教会(见徒20:5-12;林后2:12,13;提后4:13注释).

9 在夜间有异象现与保罗。有一个马其顿人站着求他说:“请你过到马其顿来帮助我们。”

  异象。horama,“所看到的”。该词在路加的《使徒行传》中共使用了11次,在其他地方仅使用过一次(太17:9)。关于“异象”见徒2:17注释。参徒22:17-21保罗早期的异象。

  马其顿。原先是古希腊北部的一个国家,在腓力(公元前359-336年)和亚历山大大帝治下(公元前336-323年)迅速崛起。但到了公元前142年,它成了罗马的一个行省,直到保罗的时代都是这种状态(见《SDA圣经注释》卷五23-28页)。马其顿许多繁荣城镇中都有大规模的犹太社区,这就给基督徒的传播提供绝好的基地。有人奇怪保罗怎么知道他在异象中所见的是马其顿人。答案似乎在那人自己的回答中。他把自己与马其顿联系在一起。另一个答案是,路加没有必要完整地讲述这个异象。他只须记录大概的内容,而省略了展开主题的细节。

  求。parakaleō,直译是“叫到某人这边”,引申为“召集”,“致辞”,“恳求”。该词表达了这个人呼求的迫切性。见太5:4注释。

  过到。diabainō,直译是“通过”或“穿过”。

  帮助。boētheō,“朝(危险中)呼求的人跑去”,引申为“救援”,“帮助”。

  我们。这个人代表全体马其顿人说话。从更为现代的观点来看,应给予这个呼声更广泛的解释。那个人站在欧洲,呼吁保罗带着福音信息进入那块大陆。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欧洲的未来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保罗对这个呼吁的反应。欧洲完全应该感激这位勇敢的使徒。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临到他的请求。迄今为止,他实现到亚细亚和庇推尼传道的大愿望被阻止了(见第6,7节注释)。但现在一整块大陆在向他召唤。他肯定意识到他所忠实顺从的禁令背后的理由。

  马其顿的呼声,就是那些不认识基督之人的呼声,已促使成千上万的工人背井离乡,带着福音的信息来到陌生的地方,在那里,他们在不适、孤独、疾病、以及死亡的阴影下工作。这种自我牺牲的服务给教会带来了力量。如果闭耳不听马其顿的呼声,属灵的软弱就要乘虚而入了。有需要的人不一定能发出呼声,因为他们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属灵的贫乏。但是他们的需要就是对基督徒的强烈呼吁。他们会象保罗那样,赶紧去救援那些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沦丧的人。

10 保罗既看见这异象,我们随即想要往马其顿去,以为上帝召我们传福音给那里的人听。

我们。这是《使徒行传》第一个以“我们”开始的段落(第10-17节)。其他段落在徒20:5 至21:18;27:1至28:16,大都在旅程上,说明作者当时是保罗的旅伴(见《SDA圣经注释》卷四663页)。在第三人称的记叙中,突然插入第一人称,说明作者参与了这些事件。大部分解经家认为,《使徒行传》的作者路加(见本卷序言)参加了特罗亚的布道团队,而不是假定站在西拉或提摩太的立场上写。由于路加没有提自己的悔改,我们可以合理地推定他的悔改是在他们于特罗亚会合之前。由于路加在“上帝召我们传福音给那里的人听”中把自己包括在内,他一定被视为传道团队的一员。

随即。由于呼吁的迫切,保罗立即准备前往马其顿。因为前不久传道受到阻止,他无疑更加急于要将基督告诉其他人。

  想要。就是设法渡过爱琴海前往欧洲。

  往…去。直译是“出去”,从亚细亚进入传道人尚不了解的马其顿。但我们要认识到在保罗时代,亚洲与欧洲不存在界限。希腊文化涵盖了两个洲,产生了共同的模式。

  以为。sumbibazō(见徒9:22注释)。传道人运用他们圣洁的理智确定上帝对于他们的旨意。

11 于是从特罗亚开船,一直行到撒摩特喇,第二天到了尼亚波利。

  开船。航海用语,指解开系在码头的缆索。作者航海知识的其他证据见徒27章补充注释。

  一直行。euthudromeō,航海用语,指“顺风行驶”。保罗和他的同伴“一直行”,暗示他们是顺风行驶的。水流则与他们相逆,因为是从达达尼尔海峡向南流,还流向东边的撒摩特喇和大陆之间。从特罗亚开船到腓立比,大约有201公里,需要行五天时间(徒20:6)。

  撒摩特喇。爱琴海北部的一个岛屿,与色雷斯海岸相对,大约在特罗亚到尼亚波利色雷斯港的半路。根据当时的习俗,可能他们都在港口过夜。

  尼亚波利。这个地名的意思是“新城”,在希腊语地区十分普遍。有两个明显的例子: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和巴勒斯坦的纳布卢斯。该城在色雷斯,却是西北16公里外腓立比的港口。尼亚波利被认定为现在的卡瓦拉,在那里有罗马的沟渠,圆柱,希腊文和拉丁文的碑铭,见证这个现已成为废墟之城市先前的重要性。它在伊格纳欣大路的东端。这是连接爱琴海和亚得里亚海的大路。

12 从那里来到腓立比,就是马其顿这一方的头一个城,也是罗马的驻防城。我们在这城里住了几天。

  从那里。他们可能在尼亚波利离开所乘坐船,从陆路前往他们的目的地腓立比。

  腓立比。原名克伦尼德斯(Krenides),意为“小源泉之地”,由亚历山大大帝的父亲,马其顿的腓力所重建(公元前359-336年),并以他的名字命名。在尼亚波利和腓立比之间是一段山脉,里面蕴藏着丰富的黄金和银子。

  这一方的头一个城。这句话有一些难解。腓立比不是罗马马其顿省四个区中任何一个的首府(见第9节注释)。首府分别是暗非波利,帖撒罗尼迦,培拉和培拉哥尼亚。但原文没有定冠词,路加可能只是说腓立比是这个地区的主要城市,并不是指首府。形容词prōtos这里译为“头一个”,经常出现在非首府城市的硬币上。同样,译为“一方”的meris,意为“边界地区”,所以这是边界地区的头一座城,可以指最重要的城市,也可以指是旅行者从色雷斯入境所遇到的第一座城市。这也正是腓立比的位置,由部队驻守,作为罗马的前哨,因为色雷斯的部族不安分。

  驻防城。在公元前42年,屋大维和安东尼战败布鲁特斯和卡修斯之后,腓立比成了罗马帝国的驻防城。公元前31年亚克兴战役之后,这个地位得到了加强。所发现的古币显示,这座城市的全称是奥古斯都·朱利安的腓立比驻防城。罗马的“驻防城”与我们今天的殖民地不是一个概念。它是被征服领土的一部分,分配给罗马公民,往往是退伍的军人。他们被罗马当局派出去,象军队一样前进到目的地,复制罗马的公民和社会生活。这些驻防城往往在边疆地区负责保护,并对地方官员进行制约。驻防者的名字保留在罗马部族的名册上。他们使用拉丁语言和罗马货币。他们的主官通常是由他们的母城所委派的,不受所在行省总督的管辖。驻防城就这样与罗马建立紧密的联系。这些驻防城有时被称为“帝国的壁垒”(西塞罗《De Lege Agraria》第二章27.73;洛伯版,《演讲》第三册第449页》或罗马“复制的缩微模型”(奥鲁司·迦比纽《阁楼的夜晚》第十六章13.9;洛伯版,第三册第181页)。驻防城具有强烈的罗马氛围。保罗自己是罗马公民。他在这座马其顿城市里直接与罗马帝国组织兴旺的范例相接触。

  几天。见徒9:19注释。似乎不超过一周,因为徒16:13的安息日似乎是他们在腓立比第一次。

13 当安息日,我们出城门,到了河边,知道那里有一个祷告的地方,我们就坐下对那聚会的妇女讲道。

  当安息日。保罗,西拉,提摩太和路加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土、陌生的城市。他们在这里已经有几天了,但是当安息日来临时,他们自然希望与犹太同胞一起敬拜上帝,告诉他们救恩的喜讯(参徒13:14)。

  出城门。他们可能在城里找过会堂,但没有找到,于是就去河边寻找一个暂时的崇拜地点。或者他们可能知道会堂或者聚会的场所就在城外。

  河边。para potamon,无疑指冈吉特斯(Gangites)溪,该溪流进斯特律蒙河(Strymon)。

  祷告。proseuchē,“祈祷”,或如这里指“祷告的地方”(见《马加比三书》7:20;参徒1:14;16:16注释)。既然腓立比没有会堂,少数犹太人就可能在河边设立一个崇拜的场所,可以进行礼仪性的洗涤(参拉8:15,21;诗137:1)。朱韦纳尔(《讽刺》第三章.13,14;洛伯版,第33页)以此作为古代罗马宗教衰落的例子之一:“神圣的泉源,树丛和神龛殿让犹太人占了”。相关的用法见诸同一位作者的另一行文字(同上.296;洛伯版.,第55页):“说,你站在哪里?我在哪一个祈祷的地方[proseuchē] 可以找到你呢?”这类祷告的场所通常都是圆形的,没有屋顶。这种方法的实施一直延续到德尔图良的时代。他曾提到犹太人在水边祈祷的事(Ad Nationes第一章13)。

  坐下。这是犹太教师的惯例(见《SDA圣经注释》卷五第57,58页)。

那聚会的妇女。有人说,“马其顿人”(第9节)是指一批虔诚的犹太妇女。一些传道人以此作为忽略自己使命的借口。但是保罗和他的同工们不会轻易被阻止放弃自己的任务。只有妇女聚集在祷告的地方,说明当地的犹太男子几乎都没有来。这可能也是当地没有会堂的原因,因为至少需要10位男士才能建立一个会堂。传道人找到的一些妇女可能是改信犹太教的外邦人,如吕底亚(见第14节注释)。这些妇女自然欢迎前来教导的犹太客人。在马其顿,妇女似乎享有比当时的女性更大的自由。

讲道。或“开始讲”。原文动词的形式暗示四位使徒都对在场的人讲话。

14 有一个卖紫色布疋的妇人,名叫吕底亚,是推雅推喇城的人,素来敬拜上帝。她听见了,主就开导她的心,叫她留心听保罗所讲的话。

卖紫色布匹的妇人。见路16:19注释。卖紫色布匹的是她,而不是她的丈夫,说明她自己经商,可能比较富裕。

吕底亚。罗马时期流行的姑娘名字。但是她的名字也可能像许多奴隶和自由民阶层的女子一样,取自她的故乡、马其顿的殖民地、古老的吕底亚王国。

  推雅推喇。亚细亚省的一座吕底亚城市。据发现这里曾是马其顿的殖民地,是亚历山大大帝战胜波斯王国的结果。这个名字列在《启示录》的七教会之中(启1:11;2:18-29)。正如其他许多小亚细亚城镇一样,这个城市以染色业而闻名,可以与推罗和米利都竞争。在这个地区发现的碑铭表明,推雅推喇有一个染紫色布的行业协会,吕底亚可能属于这个协会。

  敬拜上帝。见徒10:2注释。

  听见了。或“正在听”。她已经听了一会儿了。

  主就开导她的心。主呼召这些传道士到马其顿扬福音。他们不失时机地履行自己的使命。如今上帝配合他们的努力,开导听众中这位杰出妇女的心。路加认识到需要上帝这样的合作。他知道他们的讲道若没有圣灵感动听众的心,就必归于徒然。

  叫她留心听保罗的话。主开导了吕底亚的心,使她关注保罗的信息。上下文表明她接受了信息。

15 她和她一家既领了洗,便求我们说:“你们若以为我是真信主的(或作“你们若以为我是忠心事主的”),请到我家里来住。于是强留我们。

  她和她一家既领了洗。可能在他们“祷告的地方”附近的河里。参太3:6;徒8:38。不要认为洗礼是在安息日举行的。事实上“她听见了”(见第14节注释),允许有教导的时间;这些传道人与吕底亚第一次相会之后,过了一段时间才为她施行洗礼。“她一家领了洗”不能证明使徒也给婴孩施洗。吕底亚“一家”可能包括奴仆和其他雇员(参徒10:2;16:32,33注释)。他们也可能是改信犹太教的人(见徒10:2注释)。对这些人而言,犹太教是他们“训蒙的师傅”,引领他们到基督那里(见加3:24)。友阿爹和循都基,以及腓立比其他“曾与保罗在福音上一同劳苦”的妇女(见腓4:2,3注释),可能也在第13节的“妇女”之中。这班人组成了保罗在欧洲建立的第一个基督教会。他们的热情好客,和对信仰的坚贞,在保罗的情感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求。parakaleō,“恳求”(见第9节注释)。原文时态暗示她一直恳求,直到使徒答应。

  你们若以为我是真信主的。原文结构期待肯定回答。这些传道者已经承认了她信心的真实,为她举行了洗礼。她既然配接受这个有福的礼节,难道不配接待他们吗?

  住。就像跟从耶稣的两个门徒一样(约1:37-39),吕底亚渴望能留住这些教师,因为她发现他们所讲的道理对于她新近打开的心大有帮助。这四位传道士可能是自力更生的──保罗制作帐篷(见徒18:3;帖前2:9;帖后3:8等注释),路加可能是一名医生。如今吕底亚催他们到她家做客。

  强留。parabiazomai,“强迫”,“强求”。“我们”暗示路加的家不象有人所认为的在腓立比。

16 后来,我们往那祷告的地方去。有一个使女迎着面来,她被巫鬼所附,用法术,叫她主人们大得财利。

  往那祷告的地方去。见第13节注释。有文本为“去祷告”。相当于现在的“去礼拜”。以下的事件可能发生在第13节提到的安息日,第一批信徒领洗(第15节),以及这些传道士的工作在城里传开之后的一个安息日。

  使女。paidiskē,指年轻的女仆。

巫鬼所附。有文本为“巨蟒之灵”。在希腊神话中,巨蟒是一条龙或大蛇,据说守护着达尔斐的神喻,后被阿波罗杀死,于是阿波罗被称为达尔斐阿波罗。在达尔斐,巨蟒被奉为智慧的象征。普卢塔克(约死于公元120年)是达尔斐阿波罗的祭司。他说到“巨蟒”是指那些会用腹语,具有超凡能力的人(《神谕的中止》第9页)。路加在本节用这个不寻常的形容词,暗示或者腓立比人就用这样称呼这个使女的,或者路加本人认为她疯狂的扭动和尖叫类似达尔斐中女祭司的伎俩。显然当地人相信这个使女拥有一种超常的能力。她的狂叫无疑被承认和接受为神喻。她的主人利用她的所谓灵感,让她来回答求问的人。

用法术。manteuomai,“预测”,“预言”,在《新约》中只在这里出现。在七十士译本中,该词指说谎的先知(申18:10;撒上28:8;结13:6等)。在本节可能也是这样的意思:“假装预言未来”。

  她主人们。指这位使女的共同主人。他们发现了她奇异的能力,便藉此牟利。

  大得财利。见第19节注释。

17 她跟随保罗和我们,喊着说:“这些人是至高上帝的仆人,对你们传说救人的道。”

  跟随。katakoloutheō。这个使女紧跟着传道士,不停地喊叫(参第18节)。请与污鬼和邪灵关于耶稣的宣告进行比较(路4:33-37;8:26-36)。

  我们。这是“我们”在本段叙述中的最后一次使用,直到徒20:5保罗返回腓立比时才再次使用“我们”。路加似乎留在腓立比传福音,直到保罗第三次传道旅程经过这里时,才再次与他作伴。如果这样,路加就是留在腓立比约七年时间(见本卷注释第102页)。但也得承认,这段时间他可能在周围地区多次出行

  至高上帝。ho theos ho hupsistos。为了正确理解这个称呼,我们必须记住它使用的背景,以及“hupsistos”的含义。这是一个诗歌用语,意思是“最高的”,常用来指地位和等级。它的宗教内涵可以与希伯来语的术语相联系。迦南人有一位天穹之神,称之为`Elyon(“至高者”)。这个称呼也可指以色列人的上帝耶和华(见创14:18注释)。希腊人用相当于`Elyon 的hupsistos来指他们的众神之首宙斯。他们与犹太宗教接触的时候,用hupsistos代表犹太人的上帝耶和华。七十士译本也这样使用(创14:18-22;民24:16;申32:8;撒下22:14等)。由于分散各地的犹太人所作的传道工作,这个称呼便众所周知,被那些部分接受犹太人教训,却没有完全接受他们宗教的人指上帝。黑海以北博斯普鲁斯王国的一些公元一世纪的碑铭可以证明hupsistos的这种用法。那是与保罗同时代的。

  本节hupsistos的称呼是从使女口中说出来的。既然说她为“巫鬼所附”(见徒16:16注释),她所说的话自然被视为具有异教的背景。所以当她说到“至高上帝”的时候,她可能是指一般外邦人观念中含糊不清的神明,据认为这位神明管理着著名的希腊诸神。但她所说的却是实话。她所跟随的,确实是至高独一上帝的仆人。关于相似的例子,参可1:24;5:7注释。

  救人的道。见约14:6;见徒4:12注释。这些章节表明耶稣基督是唯一的救人之道。使女被黑暗蒙蔽的心渴望得到“救人的道”,但是她里面的魔鬼却对抗这“道”。她的话妨碍了传道士们的工作。

18 她一连多日这样喊叫,保罗就心中厌烦,转身对那鬼说:“我奉耶稣基督的名,吩咐你从她身上出来!”那鬼当时就出来了。

  一连多日。可能指接连几个安息日,保罗及其同人来到祷告的地方时;也可能指她在安息日开始讲话之后(见第16节),继续天天利用每一次机会。

  保罗就心中厌烦。见徒4:2注释。当上帝的工作受到阻碍时,即使是基督徒的被动忍耐,也是有限度的。

  鬼。这里指使女行“法术”(第16节)背后的主使者。关于污鬼邪灵附身,见《马可福音》第1章补充注释。

  吩咐。这里保罗效法了他的主对付格拉森着魔之人的榜样(见路8:29;见可5:7注释)。

  奉耶稣基督的名。见徒3:6,16注释。

  那鬼当时就出来了。这就应验了主的应许(可16:17)。邪灵无法抗拒这道命令,立即服从了(参可9:26;见太15:28;可1:31;约4:53注释)。关于这位使女的故事,就记录到这里。但是我们不相信她还会回到无知和不信之中去,或者情况更糟。我们可以设想她成了一名基督徒(见《使徒行述》213页),求助于那些和使徒“一同劳苦”(腓4:3)的妇女。

19 使女的主人们见得利的指望没有了,便揪住保罗和西拉,拉他们到市上去见首领;

  得利。ergasia(见徒19:24,25注释)。人们可能会容忍陌生的宗教或哲学家的推测,但是他们不能容忍威胁到他们商业利益(参徒19:23-28注释)。早期教会遭到的多次逼迫,都有这样的背景。

  没有了。原文与上一节的“出来”是同一个动词,强调相同的动作。这些人的商业利益和巫鬼都消失了。

  保罗和西拉。这两个人是布道团队中最显眼的,都是犹太人(参第20节)。路加和提摩太躲了过去,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外邦人的长相(见《SDA圣经注释》卷五第664页;第1节)。

  拉。helkō。该词在徒21:30和雅2:6中也使用过。.

  市上。agora(见太11:16注释)。相当于罗马的城市广场,不仅是社会和商业生活的中心,也是司法的中心。

  首领。archontes,“指挥官”,“首长”,“官长”;泛指“当局”。下一节解释其特别成员。

20 又带到官长面前说:“这些人原是犹太人,竟骚扰我们的城,

  官长。stratēgoi,“城市长官”或“地方长官”。罗马人称这样的官员为duumviri或praetorēs。他们是罗马驻防城的主要民事官员。通常这样的官员有两位。他们有权对犯法之人进行惩罚。在腓立比发现的碑铭显明,这城的百姓错误地用希腊语的stratēgoi来表示罗马的duumviri。这也顺便证实了路加用词的准确。

  原是犹太人。这是早期基督徒所受许多迫害的典型特征。他们一方面遭遇犹太人的敌意,一方面往往又被外邦人视为犹太人。所以他们要承受双重的苦难,一是因为他们是基督徒,二是因为他们是犹太人。如果革老丢皇帝已经宣布将犹太人驱逐出罗马城的法令(见徒18:2注释;见本卷注释第98页),那么作为罗马驻防城的腓立比城无疑已接到了皇帝的命令(见徒16:12,13注释)。这就加重了对使徒的指控。

  骚扰。ektarassō,是徒17:8的动词“惊慌”的强调形式。17章第6节说明了这种骚扰和混乱的方式。基督的传道人被指控为“搅乱天下的”。

21 传我们罗马人所不可受不可行的规矩。”

传。或“宣传”,“公开宣讲”。

我们罗马人。腓立比人作为罗马驻防城的居民,有权自称为罗马公民,而希腊城市的居民,如帖撒罗尼迦和哥林多,是不可以这样称呼的(见本卷注释第94页;见第12节注释)。

不可行的。犹太人可以保持自己的信仰,但不可以让罗马公民变成犹太教徒。

  规矩。这些奴隶主的不仅指控保罗讲道,还指控他倡导犹太人的礼仪和社会习俗(见徒15:1注释)。

  22 众人就一同起来攻击他们。官长吩咐剥了他们的衣裳,用棍打;

  众人就一同起来。他们同情那些因使女的痊愈而利益受到威胁的人。

  剥了他们的衣裳。脱掉他们的衣服,准备用棍子打。

  打。rhabdizō(“用棍子打”),来自rhabdos(“棍子”),是一种特别的罗马惩罚形式。官长(stratēgoi,见第20节注释)有扈从。每一个扈从都带着一束木棍,作为他们职业的标志。他们用这些棍子打这些传道士。路加可能见过这种惩罚的实施。保罗两次受过这样的苦(见林后11:25)。有人问:保罗为什么不声明自己的罗马公民身份,以避免这种耻辱痛苦的惩罚,象他后来在耶路撒冷所做的那样呢(徒22:25)?有人无端质疑他的罗马公民身份。还有人认为他获得了豁免,让西拉独自受刑。但西拉也可能是罗马公民(见徒16:37注释)。暴徒的狂热嘈杂可能淹没了他的呼吁(见第37节注释)。

23 打了许多棍,便将他们下在监里,嘱咐禁卒严紧看守。

  打了许多棍。犹太人规定这种惩罚不能超过39下(见申25:3;林后11:24注释),但罗马人的做法则依照当地官员的裁决。保罗说他在腓立比“被害受辱”(帖前2:2)。

  下在监里。以阻止这两位基督徒继续传道。根据第35节,当局准备羁押他们一夜,第二天把他们驱逐出城。

  禁卒。desmophulax,不只是看守,而是一种官员,可能他当过兵。

24 禁卒领了这样的命,就把他们下在内监里,两脚上了木狗。

  内监。罗马的监狱常常分为外监和内监。外监是警卫室,有光线和空气进入。里面是内监,关上门时,堵住光线和空气。这种监狱中的状况十分恐怖,令囚犯承受可怕的惩罚。

  木狗。xulon,“木头”,“木材”。在《新约》中,xulon也指“树”(路23:31;启2:7;22:2,14),指树木做成的器具,如“绞刑架”或“十字架”(徒5:30;10:39;13:29;加3:13;彼前2:24),还可以指“杖”或“棍”(太26:47等)。在这里指木狗,一种刑具,是木制的框架,上面有孔,可塞入头,手和脚,使囚犯处在一种最不舒服的姿势。据伯13:27;33:11,似乎很久以前在东方就有这种惩罚。保罗和西拉只是脚被扣住,身体其他部位则仰在地上,令这些使徒处于头脑痛苦的姿势。

25 约在半夜,保罗和西拉祷告,唱诗赞美上帝,众囚犯也侧耳而听。

  在半夜。由于不能睡觉,保罗和西拉就祈祷过夜。

  祷告,唱诗。原文表示连续的动作,而不是分开的两个动作。传道士坚实的虔诚习惯克服了最令人气馁的环境。尽管他们被关在监牢中,上了木狗,无法跪下祈祷,但他们依然赞美上帝。所唱的可能是祈祷的诗篇,但不论他们唱什么,德尔图良的话是对的:“尽管身体被囚禁,尽管肉身被束缚,对于心灵来说,一切都是敞开的。……当心灵向往诸天之时,腿上就感觉不到枷锁”(《殉道者》第2页;《尼西亚前期的教父》第三册第694页)。

  赞美上帝。他们是至高上帝的仆人,正为祂的缘故受苦。他们由衷地赞美祂的圣名。上帝却给他们安慰和力量。这是不侍奉祂的人无法理解的。

  听。或“正在听”。内监里所拘禁的其他囚犯,从来没有在这里听过这样的声音。他们平时所听到的,只是疯狂的咒骂和鄙俗的玩笑。

26 忽然,地大震动,甚至监牢的地基都摇动了,监门立刻全开,众囚犯的锁链也都松开了。

  地大震动。表明上帝的干预(参太28:2;启16:18;参徒4:31),因为天使来拯救祂忠心的仆人(《使徒行述》215页)。这次地震的影响不限于监狱,而是全城。当地震与这些基督徒囚犯之间的关系亮明之后,将会震撼官长和百姓的心。

  监门立刻全开。地震非常剧烈,才有这样的效果。监狱的地基被摇撼了,监门可能全部脱开(参徒5:19;12:10注释)。

  锁链。或“脚镣”。囚犯们无疑被锁链固定在墙上。地震的强度使锁链断开,松开了囚犯。拯救是天使施行的(见《使徒行述》215页),尽管这里没有象徒5:19;12:7那样提到天使。

27 禁卒一醒,看见监门全开,以为囚犯已经逃走,就拔刀要自杀。

  禁卒。见第23节注释。

  一醒。狱卒被地震惊醒。也许他睡在醒来后能立即看到监狱的门是否关好的地方,也许因为地震,他顾不上去看囚犯是否已经逃跑。

  拔刀要自杀。狱卒知道,根据罗马法律,如果囚犯逃脱,他就要偿命(见徒12:19注释)。在这种情况下,自杀似乎比较可取。古代异教世界的一些伟人认为这种自杀是正当的,甚至是值得表扬的。

28 保罗大声呼叫说:“不要伤害自己!我们都在这里。”

  保罗大声呼叫说。在阴暗肮脏的内监里,保罗从外面的光中看到狱卒的轮廓。保罗发现了这个惊恐之人的意图,知道了狱卒的判断,希望阻止他自杀。保罗虽然自己在忍受着很大的痛苦,却想到别人的得救。他很焦虑,不希望这位将他送进可厌牢房的人在绝望中死去。

  不要伤害自己。保罗的声音足以阻止狱卒的手。至少有一个囚犯没有逃跑!保罗的信息更令人放心──没有少一个人。其他囚犯可能没有想到逃脱。保罗镇静的榜样使他们留了下来。

29 禁卒叫人拿灯来,就跳进去,战战兢兢地俯伏在保罗、西拉面前;

  叫人拿灯来。可能要清点他的囚犯。

  跳进去。或“冲进去”。

  战战兢兢地。一系列奇异的事粉碎了他职业的刚硬之心,使他充满恐惧。

  俯伏。他可能听过那位使女喊叫说,他们是至高上帝的仆人(第17节)。他从官长的吩咐得知(第23节),他们不是一般的囚犯。他们既然没有逃跑,狱卒可能就认为他们不是凡人。

30 又领他们出来,说:“二位先生,我当怎样行才可以得救?”

  领他们出来。狱卒带他们离开了黑暗的内监和其他囚犯。这是允许的,尽管官长有吩咐(第23节),因为他们已经证明没有逃脱的意图。

  二位先生。kurioi,一种尊称。Kurios(单数)通常译为“主”,在本章31节,保罗和西拉用该词指基督(见徒9:5注释)。

  我当怎样行才可以得救?狱卒不大可能完全明白自己所提的问题。我们必须谨慎,不要按现代的意义理解他的话。但是在圣灵的感动下,狱卒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属灵需要感。虽然他很害怕,但他最恐惧的是站在公义的上帝面前。对属世后果的担心,为对上帝审判的恐惧打开了门路。心灵在恐惧的时候,是无法对恐惧进行归类的。但是要求得到属世安全保证的恐惧心理,唤起了对最后得救的愿望。请把他的问题与扫罗在大士革路上的问题进行比较(徒9:6)。这位异教狱卒根本不知道他的问题如何有效地引导无数其他人也来寻求永生。

31 他们说:“当信主耶稣,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

  他们说。狱卒是对两位传道人提问的。他们就一同回答他的问题。

信。当时的环境不允许进行深入的神学讨论。这位恐惧的人需要明确的得救指南。他的情况与十字架上的强盗相似(见路23:39-43注释)。两位基督徒囚犯巧妙地满足了这位狱卒急迫的需要。他们将基督教的教训用一句简洁的话表达出来,使这位悲伤的人立刻明白。这句话并不代表他们的全部教训。但此刻他们告诉这位求问者的真理,是得救依靠相信耶稣救赎生活和工作。关于相信基督教教训的重要性,见太9:28;约1:7,12;3:18;徒10:43注释。

主耶稣。有文本为“主耶稣基督”。

  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请注意回答的肯定语气,没有丝毫疑惑,只有明确的保证。使徒和他的同伴知道这句话真实可靠。他们已因信主耶稣而得救,所以有资格对其他罪人保证,能藉着相信而得救。这个应许还扩大到狱卒的“一家”,就是他相信耶稣的家庭成员。

32 他们就把主的道讲给他和他全家的人听。

  他们…讲。他们用一句话回答了狱卒急迫的问题之后,现在比较详细地解释基督教的信息(参徒8:5,12;10:36-38注释)。

  他和他全家的人。狱卒不满足于自己一个人得救。他希望别人也分享上帝的恩赐。所以他与上帝的仆人配合,召集了家人,让他们都学习生命之道。这是多么不凡的集会,多么奇怪的聚会场所,产生了多么有福的结果啊!

33 当夜,就在那时候,禁卒把他们带去,洗他们的伤;他和属乎他的人立时都受了洗。

把他们带去。狱卒一旦信服,就表现出悔改的凭据。这位刚硬的异教狱卒变成了富有同情心的基督徒,热切关心起两位受苦传道士的伤情。他无权释放囚犯,但他尽到自己的努力,清洗他们受伤的背,以减轻他们的痛苦。这样温柔的服侍是他悔改的实际凭证。

立时。他们没有浪费时间。在午夜到黎明(第25,35节),发生了监狱的地震,囚犯的锁链松开,狱卒提重要的问题,得到回答,狱卒等悔改,受洗。

  都受了洗。保罗和西拉的教训显然是全面的。狱卒全家都衷心接受了。他们希望受洗。狱卒方才给两位囚犯清洗伤口,如今他与亲人一起洗除罪污。这种相互的服侍体现了真正基督徒的友谊。我们可以推测监狱里有一个水池,让他们举行洗礼。见太3:6注释。

34 于是禁卒领他们上自己家里去,给他们摆上饭。他和全家,因为信了上帝,都很喜乐。

  领他们上自己家里去。这位新悔改的人表现出体贴好客的精神。他将传道士从可怕的监狱中领到自己比较舒服的家里。

  摆上饭。直译是“摆上桌子”,这是希腊文的习语,表示提供饭食。保罗和西拉可能从头一天早上起一直没有吃饭。饱受磨难以后,这顿饭特别有滋味。但他们首先想到未悔改之人的属灵需要;他们自己身体的需要在他们的心目中放在第二位。

  信了上帝。他完全永远地相信,怀着无法形容的喜乐,展望与基督同在的新生。

本章呈现了一幅基督教在欧洲开始工作的形象画面。所记载的悔改十分生动,而且具有各种类型。有亚细亚的移民吕底亚,显然她是一名富裕高雅的女子。有从魔鬼的控制下解救出来的使女(见第18节注释)。现在又有狱卒的悔改。他是外邦人,无疑是罗马公民,属于刚硬顽固的那一种,根本没有想到要接受福音。这群背景各异的悔改者,预示着福音将来在欧洲大陆的胜利。

喜乐。agalliao'。“他和全家”既相信,又喜乐。全家都快乐而相信。

35 到了天亮,官长打发差役来,说:“释放那两个人吧。”

  官长。见第20节注释。

  差役。rhabdouchoi,“持棍的人”,是罗马的公职人员,称为扈从(参第22节注释)。他们可能就是前一天用棍子打人的人。

  释放那两个人吧。没有提下这道命令的原因。官长可能认为惩罚已经够了,或者他们觉得自己未经正常的审讯,盘问被告的背景,就进行惩罚,可能太轻率了。也许地震警示了官长。圣灵也可能在他们心中作工,使他们为做错事而感到不安。不管怎样,他们希望尽快暗暗地释放这两位囚犯。

36 禁卒就把这话告诉保罗说:“官长打发人来叫释放你们,如今可以出监,平平安安地去吧。”

  禁卒。见第23节注释。

  把这话告诉保罗。狱卒无疑很高兴,希望保罗和西拉能趁机出狱。

平平安安地。可能是一个惯用语,但鉴于狱卒的新信仰,它可能还有其他含义。

去吧。指从监狱里出来。

37 保罗却说:“我们是罗马人,并没有定罪,他们就在众人面前打了我们,又把我们下在监里,现在要私下撵我们出去吗?这是不行的。叫他们自己来领我们出去吧?”

保罗却说。保罗是对官长所派来的差役说的。他的回答成了对官长不公正行为的明确指控,因为每一个字都具有司法意义。

是罗马人。使女的主人曾以同样的主张作为他们理由的依据(第21节)。这里保罗把西拉包括在罗马公民中。谎称自己是罗马公民要判处死刑的。只有圣灵引导的虔诚基督徒才敢向市政当局提出象保罗这样的指责。保罗的做法并不意味着认可被控告的基督徒可以作攻击性的自我辩护。

并没有定罪。或“没有经过审讯”。未经正式的审讯。暴徒们把传道士强拉到了官长面前,不给他们辩护的机会(第22节)。没有定罪,就对囚犯草率地进行惩罚。

  在众人面前打了我们。指公开惩罚。他们无疑被绑在鞭打用的柱子(palus)上,当着镇上百姓的面。根据公元前509年赖斯·瓦里瑞拉和公元前248年莱斯·波西亚的说法,罗马公民可以免受鞭打之类有辱人格的惩罚。西西里的总督威勒斯破坏了这项法律,受到了西塞罗最严厉的指责:“捆绑罗马公民是一种罪行,鞭打他是令人憎恶的”(《驳威勒斯》 第五章66.170;洛俄版,《威勒斯演说集》第二册第655页)。“我是罗马人”就象一道咒语,能制止外省长官不公正的暴行。

  叫他们自己来领我们出去吧。官长们公开惩罚未经司法定罪的人,犯下了严重的错误。保罗坚持他们亲自来弥补他们不公正的行为。他希望藉此使腓立比信徒得到更好的待遇。他们中有许多人可能是罗马公民。面临危险的不是保罗个人的名誉,而是福音的荣誉。

38 差役把这话回禀官长。官长听见他们是罗马人,就害怕了,

  官长…,就害怕了。这是有充分理由的。错误地惩罚一名罗马公民,会导致官长被免职、降级、不能再担任其他负责的职位。所以他们小心翼翼想悄悄解决这个难题。只说自己不知道被害人的罗马公民身份,不足以为他们的违法行为作辩护。他们只希望说服保罗和西拉为所遭受的冤屈接受这种暗地里的解决方式。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所粗暴对待的这些人的无私品格。

39 于是来劝他们,领他们出来,请他们离开那城。

  劝。parakaleō,“恳求、乞求”(见第9节注释)。译为 “道歉”可能更有意义。

  领他们出来。为了作出弥补,他们亲自把保罗和西拉从监狱里领出来。

  请。erōtaō,“要求”,“提问”。还有乞求、恳求的意思。动词的形式暗示官长们不断地乞求传道人悄悄离开腓立比。

40 二人出了监,往吕底亚家里去;见了弟兄们,劝慰他们一番,就走了。

  二人出了监。传道人指出长官的严重错误,公开为福音作出辩护之后,他们的目的就达到了,于是他们表现出模范的宽宏大量。他们没有妄自尊大,阻碍命令,而是暗暗接受了长官的要求。

  往吕底亚家里去。吕底亚的家似乎是传道士歇脚的地方,也是弟兄们聚会的场所。他们可能留在她家里直到适合继续行程。

  见了弟兄们。包括吕底亚家里的人和狱卒家里的人。

  劝慰他们一番。他们在自己受苦和康复期间,依然牵挂他们领进教会的信徒。

  就走了。本段叙述以第三人称结束,表明路加留在了腓立比。提摩太所做的事情没有特别提到。他可能与路加在一起,因为直到徒17:14提摩太才出现,那时他与西拉在庇哩亚。在另一方面,他可能伴随保罗和西拉继续前行。

  徒20:5中,路加再一次把自己带进画面,开始了第二段“我们”的叙述(见徒16:10注释)。看来他可能留在腓立比一带(徒20:6),直到保罗第三次传道旅程时又经过马其顿。两位基督工人可能分开了六年之久(见本卷注释第102页)。我们完全可以相信路加利用这段时间,在急需的马其顿地区传福音,同时对腓立比教会进行有力的领导。从保罗写给腓立比教会的书信来看,这个教会的品质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该教会慷慨支援保罗的传道旅程,用好客的行动尽力报答使徒(腓4:14-18,可能还有林后11:9)。

第十六章补充注释

  路加在徒16:6-8的叙述引起了两个关系密切的问题。第一个涉及保罗穿过小亚细亚中部的路线。第二个涉及加拉太各教会的确认。一份对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的报告发现有北加拉太和南加拉太两种观点。南加拉太观点的主要提倡者威廉牧·拉姆齐爵士认为保罗的《加拉太书》是写给他第一次传道旅程时在南加拉太所建立的各教会。J. B.莱特富特,柯索普·莱克等人相信,这封信是写给第6-8节保罗第二次传道旅程时在北加拉太所建立众教会的。这些问题的最终答案不大容易得出,查考本段的一些关键词,可能对所涉及的问题有更清楚的理解:

  1.“弗吕家、加拉太一带地方”(第6节)。Phrugia kai Galatikē chōra。关于这几个希腊词的意义,有许多争议。至今学者们仍有不同的观点。但语法和上下文证据似乎证明,路加这里是指两个紧密相连的地区——弗吕家和一个不太明确但由加拉太人居住的地区。弗吕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当时弗吕家人从巴尔干半岛涌入,征服了小亚细亚西部的一部分希泰族人,建立了他们自己的民族区域。约一千年后,在公元前278年,高卢人从北方进入了小亚细亚,扫除了弗吕家所遗留的一切,为后来称为加拉太的地区奠定了基础(见第6节注释)。在路加的时代,罗马的加拉太行省从南至北横跨小亚细亚的中部,包括不是真正意义上属于加拉太的地区。路加使用“一带地方”(chōra),说明他不是指政治区域。该词只是松散地表示 “地带”,“国家”和“地区”,不是指特定的政治区域。因此保罗一行访问了特庇、路司得、以哥念和吕高尼其他城市之后(徒16:1-4;参徒14:6;见本卷一 316页地图),可能向西进入弗吕家,向北进入被称为加拉太的地区。他们在这两个地区向外邦人传福音,建立信徒组织。这些组织发展成为加拉太各教会(《使徒行述》207,208页)。见本卷注释33页地图。

  2.“亚细亚”。该词有好几种解释,但是在这里只能有两种:(1)罗马的亚细亚行省,包括小亚细亚半岛的西端;(2)该省的沿海地区,以爱琴海的东海岸为界,包括以弗所、士每拿、别迦摩和老底家等希腊城市(参启1-3章)。我们在试图确定路加是指哪一个时,遇到一个语法问题需要解决。徒16:6的原文结构可以理解为暗示保罗和他的同伴进入弗吕家和加拉太地区,因为圣灵禁止他们在亚细亚传道(见第6节注释)。这样的话,圣灵的禁止是在他们离开已经建立的各教会之前,而这里的“加拉太”是指另一个地区。根据这种解释,他们本来打算从以前工作过的地区进入亚细亚。在这种情况下,“亚细亚”是指罗马的亚细亚行省,因为它的边界在他们刚刚访问过的城市附近(第1,2,4节)。另一种说法是他们接下来穿过亚细亚行省前往特罗亚(第8节),可以用圣灵的引导来解释。因为圣灵虽然禁止他们在亚细亚传道(第6节),却没有禁止他们穿过这个地区。从另一方面来讲,希腊最东边的城市老底嘉也在这些旅行者的附近(见本卷注释33页地图)。保罗可能希望访问那个地区。由于语言的限制,他通常的计划似乎是在讲希腊文的地区传道,而不是尝试通过翻译,用他自己所不懂的语传福音。此外,不论他们接下来走哪一条路线,这一次他们肯定没有经过这些希腊城市。所以第二种说法提供了可被接受的解释。徒2:9,10支持此种说法,说明亚细亚和弗吕家是两个不同的地区,尽管罗马的亚细亚行省无疑包括弗吕家的部分地区。因此,这些传道士执行了上帝的指示,要么他们穿过罗马亚细亚行省的东部边界,没有停下来传道,要么他们没有经过爱琴海岸内陆人口密集的希腊都市地区。

  3.“每西亚”(第7节)。这是小亚细亚西北端的海角,北邻达达尼尔海峡和普罗本提斯(马尔马拉海),西邻爱琴海。它在亚细亚行省境内。路加用kata tēn Musian一词,可以译为“在每西亚的对面”,显明他只是到了每西亚附近,没有真的进去。这一点与保罗所说希望到庇推尼的话相一致。庇推尼是每西亚的东邻。基督教团队似乎从弗吕家和加拉太地区往西来到庇推尼和每西亚交界处附近,想先到庇推尼传道。但圣灵又一次干预,禁止他们进入庇推尼。于是这个团队向西行驶,来到每西亚南面的边界,最后进入这个地区,前往它的主要港口特罗亚。

  现在集中关注加拉太问题。坚持南加拉太观点的人认为,在保罗第一次传道旅程期间,他在彼西底的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以及特庇作工,在这些城里以及周围地区建立了许多教会。这些教会有理由被称为加拉太教会,因为它们都在罗马加拉太行省境内。但是这个观点很难与路加精确的语言协调。他提到了彼西底的安提阿(见徒13:14注释);也没有把以哥念算在任何行政区域内(徒13:51;14:1);他特别提到路司得和特庇是属于吕高尼的城市(徒14:6)。他没有说其中任何一座城市属于加拉太行省。从另一方面来讲,路加在保罗第二次传道旅程中介绍了“加拉太”,显然将它与先前提到的地区作了区别。如上所述,保罗离开吕高尼。进入弗吕家,弗吕家也是与加拉太分开的(徒16:6;18:23),尽管它可能与加拉太相连。因此“加拉太的各教会”(加1:2)似乎是指在保罗离开弗吕家,到达每西亚和庇推尼边界之前建立的那些教会。倡导北加拉太观点的一些人,把保罗的旅程延伸到加拉太行省的北部地区,首府安塞勒(现今的安卡拉)附近。这样的延伸是有可能的,但没有必要。可以合理地把保罗的工作界定在庇推尼南面的地区。这就导致采纳修改过的北加拉太观点。关于这种观点上的分歧对于《使徒行传》的完整性并不重要。不论怎么,尽可能弄清保罗充满激情的《加拉太书》所致信教会的位置,是有好处的。

  随着使徒到达特罗亚,关于他行程的不确定性消失了。保罗第二次传道旅程主要和最有成效的一部分正摆在他前面,欧洲即将接受福音。

(选段)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