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圣经库 > 47哥林多后书 > 正文

哥林多后书02--SDA圣经注释

第 二 章

提要:1保罗说明他不能到他们那里去的原因,6 要求他们宽恕和安慰那个被开除出教的人,10正如他自己也因那人的真正悔改而宽恕他,12 说明为什么离开特罗亚前往马其顿,14以及上帝赐他在各地传道的成功快乐。

1 我自己定了主意再到你们那里去,必须大家没有忧愁。

  再。不清楚原文的“再”字是修饰名词“忧愁”还是动词“到”。第1节的后半部分可直译为:“不再忧愁地到你们那里去”。如果“再”修饰“忧愁”,那意思就是“我不愿第二次对你们进行痛苦的访问”。根据这种解释,保罗自徒18:1-18的第一次访问之后,曾对哥林多教会进行了一次痛苦的访问。如果“再”是修饰“到”的,那意思就是:“我不愿使我第二次访问你们成为一次痛苦的访问”。根据这种解释,保罗从第一次访问哥林多之后就一直没有再去。

  主张曾有过两次访问的观点,常引用林后12:14;13:1。第二次访问被认为是“忧愁”的。然而那两处经文的原文结构都不是结论性的(见那里的注释)。主张先前只访问过一次的的观点认为,路加和保罗都没有提到或说明之前曾有过第二次访问。按照这里的意思,徒18:1-8的访问并没有什么可忧愁的;徒19:8,10;20:31则强烈暗示保罗在以弗所传道期间,不可能去访问哥林多,而这是进行第二次访问的唯一时机。如果存在这么一次访问,在《使徒行传》或《哥林多前后书》中至少应有简明的记载,才符合逻辑。保罗在林后1:19说到他第一次访问哥林多,似乎从此以后他一直没有去过。他在林后1:15中提到 “有意”进行一次访问,但似乎推迟了,为了使他们“再得益处”。

  保罗在林后2:1-4中接续1:15解释他没有直接从以弗所前往哥林多的决定。哥林多信徒可能以为保罗想辖管他们(见林后1:24注释)。而保罗一直在为他们的罪恶和对他的冷漠而伤心。他唯一的念头就是让哥林多信徒作为个人和教会都得益处。

  忧愁。lupe,“悲哀”,“痛苦”,“忧伤”。

2 倘若我叫你们忧愁,除了我叫那忧愁的人以外,谁能叫我快乐呢?

  叫……忧愁。lupeo,“使……悲伤”,“使……痛苦”。保罗为教会中罪恶的泛滥而忧愁,他前一封责备的信无疑使教会中真诚的人伤心,也使另一些人生气(参林后10:9,10)。在这种情况下,再次访问无论对于他和他们来说都是痛苦的,会加重所有相关者的忧伤。但是如果他的信能先达到预期的效果,再次的访问对彼此来说就都是快乐的。

3 我曾把这事写给你们,恐怕我到的时候,应该叫我快乐的那些人,反倒叫我忧愁。我也深信,你们众人都以我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

  我曾……写……。保罗在这里可能是指《哥林多前书》,但也可能指林前5:9中所提到的信。那些认为这里的上下文(林后2:3,4)和7:8-12排除了指《哥林多前书》可能性的论据,是没有说服力的(见本卷注释822页;林前3-6章)。

  把这事写给你们。touto auto,可译为“这事”,也可译为“因此”。保罗写了前一封信的责备和劝戒,希望他们能悔改(见第2节注释)。

  应该……快乐。保罗最高兴的就是看到男男女女经历了新生并在基督里成长。他的快乐取决于他们的属灵健康状况。当他们软弱不前时,保罗是不可能快乐的。福音执事的工作就是散布喜乐而不是忧愁。基督希望祂自己的喜乐能在祂门徒的内心和生活中得到反映(约17:13)。

  你们众人。保罗相信给他带来快乐的事,也会给他们带来快乐。

4 我先前心里难过痛苦,多多地流泪,写信给你们,不是叫你们忧愁,乃是叫你们知道我格外的疼爱你们。

  痛苦。sunoche,“悲痛”,“伤心”,直译为“挤在一起”,指紧张。意思是内心受到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而产生悲痛。

  多多地流泪。保罗曾严厉地责备教训他们,不是因为生气,而是因为忧伤。基督在怜悯祂的子民时也曾哭了(太23:37,38)。要挽回犯错的人,责备不可抱着粗暴傲慢的态度,而要以极大的温柔和同情。保罗在危险、迫害和死亡面前有着无限的勇气,但他在被迫责备在基督里的弟兄时却哭了(见徒20:31;腓3:18)。

  成功地挽回犯罪的人,不是靠严厉的指责,嘲笑,讽刺,或公开他们的罪。这些锋利的武器所不能成就的,藉着深切的关怀,“多多地流泪”却能奏效。教会成员陷入罪恶的不幸景况,引起了每一个真基督徒的痛苦伤心。神圣的关怀和基督化的爱把教会团结在一起,并防止因受惩戒的人而意见分歧。

传道工作需要不遮掩罪恶,不为罪恶寻找借口,毫不畏惧地谴责罪恶的人(参结9:4)。他们被基督的爱所激励,勇敢地对付教会里的罪恶(林后5:14)。从特殊的意义上说,他们是修补“破口”,重修“路径与人居住的”人(赛58:12;见来13:7,17)。忽略罪恶从来就不是爱的表现。有时爱需要严厉。教会中的爱并不是意味着同情和忍耐顽固不化的成员,以牺牲教会的完美和其他信徒的安全为代价。认为爱总是不必要的迁就,就等于说它是软弱,缺乏主动,力量和勇气。传道人对信徒的爱不只是温柔地同情他们,还要不断地关怀他的们的属灵利益,为他们的属灵进步而高兴,为他们的罪恶而忧伤,有坚定的领导才能,在想企图驱散羊群的人类仇敌面前表现出坚强不屈的勇气。保罗作为永远福音的执事,为了别人的得救,准备经受任何艰难,即使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他的爱绝无软弱。耶稣和保罗都没有在爱中注入病态的情感。他们都不断表现出获得高尚艰难成就的能力,和战胜魔鬼的力量,不管魔鬼是以什么样的伪装来攻击教会。见太5:43,44注释。

  我……写信。见第3节注释。

  知道……疼爱。保罗写信的目的不是要引起人忧愁,而是要表达真诚的爱,这爱指导使徒处理与他们的一切关系(见林后5:14注释)。他们如果首先认识到他所说的都是出于爱,就会获得更大的益处。

5 若有叫人忧愁的,他不但叫我忧愁,也是叫你们众人有几分忧愁。我说几分,恐怕说得太重。

  叫人忧愁。有人认为保罗在这里是指林前5:1淫乱的人,也有人认为是指反对他的首领。两种见解的理由都没有充分的说服力。但由于圣经没有特指反对的首领或淫乱的人,本注释假定保罗指的是淫乱的人。从《哥林多前书》中可以看出,这种道德的沦丧已成为哥林多教会最严重的问题。由于公开容忍这个犯罪的人,在一段时间里固执地拒绝有效地处理这个问题,情况更加恶化了。这段经文(林后2:5-11)表明教会已经按照保罗的指示,开除了那个犯罪的人。这个措施显然使他真心悔改。保罗在这里提议让那个人重新回到教会。

  保罗处理犯错信徒的方法为今天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范例。保罗对待坚持不改的人是坚决而严厉的。但那人一旦悔改了,保罗就非常温柔地对待他。保罗现在设法减轻悔改的人负罪愧疚的重担,使他重新为弟兄们所接纳。保罗没有一次提犯罪者的名字,只是谨慎地说“这样的人”。不要无谓地反复提说一个人的罪,伤害他的感情。至今他的名字也只有上帝知道。这是基督处理此类问题的精神和方法(见约8:10,11;见太18:1-35注释)。与那些公开犯错之人的名字,不必要地伤害和侮辱他们的做法是多么不同啊!只要真心悔改,就了结此事,不要再提,而是全心全意地接受已被宽恕的人。

  不但叫我忧愁。保罗所建议的严厉措施不带任何个人动机。他为教会所遭遇的痛苦和困惑而忧愁。

  有几分。本节后半部分可以更明确地译为:“但在一定的程度上对你们所有人──免得我[对那悔改的罪人]过于严历”。罪行主要是针对整个哥林多教会,而不是针对保罗的。

  说得太重。epibareo,“加重担于”。问题既已解决,保罗就刻意避免夸大罪行而伤害犯错的人。

6 这样的人受了众人的责罚也就够了,

众人的。指多数人。在这件事上教会接受了保罗的建议,但不是一致作出决定。少数不同意的人,无疑包括那些在道德上放纵自己的人,犹太化的派别,和一些反对保罗干预此事的人。他们挑战他的权威,或不赞成这么严厉的惩罚。挽救性的惩戒和处罚性的惩戒不同,需要耐心和体谅。在这件事上,它成了整个教会的责任(见林前12:20-27)。保罗本来可以把少数不同意之人的反对视为对他个人的攻击,回应他们恶意的曲解和批评,但他没有这样做。

责罚。或“处罚”,意为应受的惩罚。

7  够了。教会惩戒的目的已经达到;犯罪的人已经悔改了。现在是让他重获弟兄们的信任,恢复交往的时候了。基督教的惩戒是爱的举措。其目的是挽救,而非报复。要高举上帝的诫命,维持教会的秩序。要保护教会其他信徒的利益和教会的名誉,但也要尽可能引导罪人悔改。它要成为潜犯罪者警告,和重犯此罪的威慑。

7 倒不如赦免他,安慰他,免得他忧愁太过,甚至沉沦了。

  倒不如。外科医生切开口病灶完成了手术之后,就要缝合伤口,使病人恢复健康。哥林多犯罪的人已被大多数信徒开除出教。但现在他已悔改,继续惩戒就显得是报复性和惩罚性的了,有可能使他灰心,不能忠于新立的志向。

  安慰他。单赦免还不够。教会要接受回来的弟兄,就像上帝悦纳悔改的罪人一样。罪行要赦免和遗忘。教会有责任仁慈地对待每一个真心悔改的人(见路15:7;弗4:32注释)。

  沉沦。或“淹没”,如溺水。圣经常常把过度悲伤或灾难比作洪水(见诗69:1;124:2-5;赛8:7,8)。我们常说被悲伤所淹没。保罗真诚地关心悔改之人的心灵。教会的信徒不可继续弃绝或轻视犯罪的人,免得过度的悲伤淹没他,把他赶回到罪恶之中。

8 所以我劝你们,要向他显出坚定不移的爱心来。

  显出坚定不移的。kuroo,“批准”,“确认”,“重申”(参加3:15)。这个法律术语用来指批准一个协议。这里是指教会通过教令或表决批准或确认(见太18:18注释)。教会作为一个团体,撤消原来的决议,恢复那个人信徒的身份。惩戒是教会通过正式的决议实施的,恢复教籍也当公开正式地进行。那个人得到了在教会里受弟兄接纳的充分保证,今后就不会对他恢复教籍的有效性置疑 了。

9 为此我先前也写信给你们,要试验你们,看你们凡事顺从不顺从。

  写信。见第3节注释。

  试验。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中就教会中犯罪的人发出指示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希望考验他们的顺服与忠诚。他们已忠实地处理了教会里的罪恶,经受住了考验。但是这个考验与其说涉及对保罗权威的顺服,倒不如说是对基督权威的顺服。他们顺服保罗,以他为使徒,为耶稣基督的直接代表,为主所说“听从你们的,就是听从我”(路10:16)的人。

10 你们赦免谁,我也赦免谁。我若有所赦免的,是在基督面前为你们赦免的;

  你们赦免谁。由于哥林多教会已提供了充分的证据表明他们忠于原则,现在保罗与信徒们一起对此表示信任。他充分认识到教会在基督引导下处理自身问题的权威,(见太16:19;18:17,18;约20:23)。基督已将权柄赐给整个教会,让他们在圣灵的引导和管理下行动。

  各位学者都注意到,这是《新约》中唯一记载行使保留或赦免罪恶之权威的事例。在这里行使这一权柄的是保罗而不是彼得。这个权柄是基督授予全体使徒的;他们是基督教会的代表(见约20:23)。

  在基督面前。没有依据可以得出结论说,使徒或教会有权免除人在上帝面前的罪责。只有上帝拥有这样的权利(见可2:7-11)。如果人真心悔改了,上帝根据自己的应许就已赦免了他(耶31:34;约一1:9)。保罗所说的赦免只是人承认上帝已经赦免他而已(见太16:19注释)。上帝授权给祂在地上的代表确认上天对每一个悔改之人的赦免。

11 免得撒但趁着机会胜过我们,因我们并非不晓得他的诡计。

  免得撒但。保罗曾指示哥林多信徒将犯罪的人“交给撒但”(林前5:4,5),为了他最终的得救。但是如果教会没有赦免和重新接纳悔改的罪人,撒但就会得势。撒但不仅在引诱人犯罪上得势,也因我们不宽恕悔改的罪人而得势。

  诡计。或“计谋”。撒但不断设法伤害毁灭人的心灵。他的诡计特别针对教会和渴望跟随基督的人。他有时成功地使个人甚至教会最好最纯洁的计划和努力转入歧途。当人看不到个人的得救时,心灵就会痛苦或绝望;愤怒和分裂将会危害教会。

  撒但的诡计藉着教会信徒冒失又被误导的热情而实现。他们尖酸刻薄,吹毛求疵,表现出批评挑剔的精神,对人类命运的漠不关心;将薄荷,茴香,芹菜献上十分之一,倒不行那律法上更重要的事──公义,怜悯和信实(太23:23)。上帝的品格就这样被歪曲丑化;祂的圣工遭到羞辱;教会的立场受到严重破坏。

  基督徒不只要应付在判断和行为方面犯错的弟兄(见太4:1注释),还要应付一个有位格的仇敌。在旷野试探我们主的是一个有位格的魔鬼(太4:1-11)。保罗曾遭到“撒但的差役”的攻击(林后12:7),亲身接触到与他所必须面对的那种仇敌。他认识魔鬼的真面目。他清晰的属灵洞察力能识透撒但的伪装。他用上帝的道,圣灵的宝剑,战胜了恶者(弗6:16,17;约壹2:14)。“要穿戴上帝所赐的全副军装,就能抵挡魔鬼的诡计”(弗6:11)。我们遵从这样的劝勉,就能战胜敌人。参《善恶之争》516页。

12 我从前为基督的福音到了特罗亚,主也给我开了门。

  基督的福音。就是来自基督的福音。保罗离开以弗所后,打算化一段时间在特罗亚传道。

  到了特罗亚。12,13节表达了保罗对哥林多信徒深厚的个人感情,以及他始终关心他们的利益。他显然曾派提多前往哥林多做和睦的工作,并获得有关教会情况以及他们如何对待他责备信息的详情(参《使徒行述》323页)。他们似乎说好了在特罗亚会面,提多大概受到阻挠未能赴约。保罗想象他对哥林多教会最大的担心已变为现实,心中不胜忧虑。这种想法妨碍他在特罗亚有效地开展工作。关于特罗亚市和保罗以前访问那里,见徒16:8-11注释。保罗在从哥林多返回前往耶路撒冷的路上,再次访问了特罗亚(徒20:6-12)。他第一次在罗马被囚获释后也访问过特罗亚(见提后4:13注释)。

  门。保罗在特罗亚的传道显然有所回应。用门来比喻机会,还出现在林前16:9(见启3:8注释)中。上帝的天意为保罗开了许多门,包括死里逃生的门(见林后1:8-11)。在光明和黑暗,阳光和风雨中,保罗都看到上帝的手。他甚至看见上帝的手将他“肉体”的“刺”变为好事(参林后12:7)。基督徒用始终关注上帝在他道路上的天意安排──殷勤看守,耐心等待,乐意顺从,感恩喜乐。

13 那时,因为没有遇见兄弟提多,我心里不安,便辞别那里的人往马其顿去了。

  不安。保罗的忧虑一直延续到他在马其顿遇见提多。他极为忧虑,以致不能留在特罗亚讲道,尽管那里的前景很光明。这证明保罗对他的信徒有着强烈的个人感情。圣经其他地方没有记载保罗转离一个“开了门”的地方。上帝最成功的工人也会受到强烈情绪的影响,在一段时间内不能继续工作。当基督的工作在哥林多遇到危机的时候,保罗既不能安心,也无法集中精力做其他工作。

  往马其顿去。马其顿在前往哥林多的路上,保罗希望在那里比在特罗亚更早会见提多。

14 感谢上帝!常帅领我们在基督里夸胜,并藉着我们在各处显扬那因认识基督而有的香气。

  感谢上帝。保罗到达马其顿遇见提多,无法抑制的忧愁顿时化为无限的快乐。保罗从本节开始,长篇论述他自己的生活所体现福音事工的动机和属灵能力。这是本书信直至林后7:4的主题。圣经中没有其他章节如此逼真和深刻地描写了基督真使者的内心经历(见林后5:20)。

  率领……夸胜。thriambeuo,“凯旋”,指庆祝胜利或率领凯旋的队伍。保罗在西2:15中用了该动词的这个意义。在纸莎草文献中该词也是这样使用的。夸胜的不是保罗和他的同工。他们作为主耶稣基督的俘虏,在祂的率领下胜利地前进,走遍世界宣扬福音,成为祂战胜黑暗权势的活范例(西2:15)。

  Thriambeuo一词与thriambos有关系。Thriambos是指庆祝伟大军事胜利的队伍所唱的赞歌。著名的罗马凯旋仪式就是罗马元老院授予胜利的将军,庆祝杰出军事胜利的。凯旋的将军在首都城门口受到政府官员的欢迎。凯旋的游行开始了。走最前面的是一批官员,接着的元老院议员,后面是号手,作为胜利者的先导。然后是一长列满载着战利品的车辆,展示琳琅满目的贵重珍稀之品。还有准备献为祭的白色公牛和母牛。持香者四处挥舞着香,香气飘溢于空气中。从被征服地带来的狮子、老虎、大象及其他珍禽异兽也出现在游行队伍里。后面是戴着镣铐的被俘的国王、王子,将领,及大批较低级别的战俘。接着是伟大的征服者自己,站立华丽的战车上,头戴桂冠或是金冠冕。一只手拿着象征胜利的桂树枝,一只手拿着他的权杖。在他后面的是众多跟随他征战的军官,骑兵和步兵。每一个人都手持装饰着桂枝的矛。队伍在拥挤的大街,沿着圣路,经过凯旋门到达卡皮托利尼山(见462页的地图)。队伍在那里停下,有些俘虏被残忍地处死,或被扔进监狱等待在罗马大圆形剧场执行死刑。还有一些被视为可以赦免。将获得释放。祭牲要献给罗马诸神,庆祝胜利的宴会开始了。

  保罗想象基督是伟大的胜利者,率领得胜的队伍,带着被征服者回来。保罗,他的同工和所有他们为基督所赢得的人,都是上帝凯旋大军中的俘虏。保罗没有说自己是上帝军队胜利的统帅,却将一切荣耀都归给上帝。保罗以自己为凯旋队伍中上帝恩典的战利品;这与他一贯的态度和观念是一致的(见林前4:9,10;林后4:10;11:23;西1:24)。这里他强调了上帝成功地使用他作为传道者。上帝正率领他和他的同工胜利地前进。福音在各地都获得了像在哥林多那样的胜利。所有的真基督徒都是上帝的仆人(见罗6:16),是救赎主与罪恶作战的战利品。看到保罗作为一个俘虏被捆在基督的战车上,就可以看出基督为堕落的人所能成就的。上帝正在带领他前往世界各地,作为祂胜利大能和无比恩典的典范。最伟大的胜利就是靠着基督的能力战胜罪恶。战胜道德和属灵的仇敌,远比在战场上战胜敌军辉煌(参箴16:32)。

在各处。指保罗所去过的地方。基督钉十字架后不到35年,福音就传遍了地中海世界(见徒19:10,26,27;罗1:8;15:18,19)。

认识。原文该词是“香气”的同位语。认识基督就这样成了保罗所说的香气。这种属灵的香气藉着保罗和他同工的服务,藉着基督徒生活中所彰显基督的义,这种属灵的香气在各处、在哥林多、实际上也在整个亚该亚的教会中显扬。

香气。是指持香者在游行的途中所散发的香气。团团香气从路边的祭坛上升,从香炉和敞开的殿宇中飘出。整座城市都充满祭牲的烟,鲜花和薰香的香气。保罗视自己为基督凯旋队伍中的持香者。

15 因为我们在上帝面前,无论在得救的人身上或灭亡的人身上,都有基督馨香之气。

  得救的。得救的人靠的是基督的恩典。灭亡的人要为自己的沦丧负责。

现在回到罗马凯旋仪式的比喻。一些游行队伍里的人是要去接受死刑,其他人则要获得释放或庆祝胜利。两等人在前进的路上都闻到了香气,让一等人想到了死,让另一等人想到了生。福音也是这样。对于接受的人,它是美好将来的保证,对于拒绝的人,它是死亡的警告。福音的传播决不是要让人保持在原来的状态。它要么引人进入永生,要么使硬着心拒绝生命(见16节注释)。或使人顺从,或使人悖逆,或使人疏远,或使人和好。福音并不改变。“在得救的人”,它始终是“上帝的大能”(罗1:16)。但拒绝福音的人要被福音定罪(见太7:21-27;可16:16;约3:17-21注释)。基督来,要成为人生命中的房角石,但在拒绝的人,祂将变成了“绊脚的石头”(彼前2:8)。

馨香之气。Euōdia来自“好”和“气味”两个词,指上帝所悦纳的人或物(见弗5:2;腓4:18),在七十士译本中指会幕中的香气(见出29:18;利1:9;2:2等)。

保罗仍然想到在举行凯旋仪式时罗马街头所弥漫的香气,只是对比喻稍作变动。林后2:14中的香气指认识上帝的知识,藉着人间的代表传播出去。在15节中,保罗和他的同工就是基督的香气。基督是上帝传播天上知识的主要媒介;保罗和他的同工是次要媒介。他们与基督联为一体。祂住在他们中间(加2:20),藉着他们显扬属灵的香气。

16 在这等人,就作了死的香气叫他死;在那等人,就作了活的香气叫他活。这事谁能当得起呢?

  在这等人。基督对拒绝祂意味着死;对接受祂的人意味着生。这是必然的,因为只有祂是生命的源泉。任何人一旦面对基督里的真理,就必须作出选择。《新约》中经常提到福音拯救和定罪两种不同的功能(见约3:19;15:22;林前1:18,23,24)。太阳给种在好土里的树木带来生命,也会使拔出来抛在地上的树腐烂毁坏。阳光使蜡融化,也使泥土坚硬,其区别在于物质本身。人心也是如此。一些是柔软的,一些却是刚硬的,取决与他们个人对福音的反应。

  谁能当得起呢?这是一个反问句。保罗意识到身上所负救灵职责的严肃性。这种责任感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使他深切关心哥林多的事态(见13节注释)。这种关怀出于对任务的重要性和灵魂价值的深刻认识。真正相信圣经的真理,尤其的涉及末日将近之真理的传道人,对于沦丧的人决不会冷若冰霜。

  传福音的人要对自己的生活,所讲的道,以及他的忠实宣讲信息负责。上帝使者的职责超过其他任何职业。基督的使者只有成为他所传信息的典范,在生活中不断接触他所代表的主,才能“当得起” “这事”。

17 我们不象那许多人,为利混乱上帝的道;乃是由于诚实,由于上帝,在上帝面前凭着基督讲道。

  许多人。就是反对保罗的人。哥林多教会的不少信徒显然认为“许多人”是不会错的。他们唯一关心的是,哪一边人多?

  混乱。直译是“零售商”,“小贩”,“小商人”,“精明的商人”。该词这样翻译常带贬义,例如指经销葡萄酒的人,在酒中掺水或其他劣质混合物,以谋取更高的利润。该词也用于文化含义。柏拉图用它指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给真哲学掺假的哲学家

  保罗现在说到那些在上帝的道中掺假行骗的人。哥林多的“许多人”就像不诚实的旅店老板或兽酒商,用人的理论和遗传混乱福音。根据启17:2,背道的教会要让地上的居民喝淫乱的酒,就是掺了假酒,即假道。假师傅们满足于赝品,廉价的替代品,表面的顺从,并企图靠行为成义。他们销售上帝的道为个人的利益。买方只需付出很少的个人牺牲。圣经经常提到这些推销宗教的人所用的方法和教训(赛50:11;林后10:12,13;11:13-15;提后4:3;彼后2:1-18)。

  当一个人将上帝的道主要视为谋生的手段,削弱其精髓或严肃性,放松对基督徒的崇高要求,传讲自己,自己的聪明或学问时,他就是混乱上帝的道。他就是这样使这道为他效劳,而不是他为这道效劳。

  诚实。一个成功的传道人知道是上帝差派了他,上帝会看见他,基督的灵在他里面。真正的传道人不追求个人的利益,没有狡诈,伪善和卑鄙的动机,不追求名望。他必以基督为中心,传上帝的道。

(选段)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