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圣经库 > 58希伯来书 > 正文

希伯来书 12--SDA圣经注释

第 十二 章

提要:1 坚持信心,忍耐和敬虔的劝勉。22 称赞新约胜过旧约。

1 我们既有这许多的见证人,如同云彩围着我们,就当放下各样的重担,脱去容易缠累我们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

我们既有。来12:1,2是作者对来11章的总结。把章划分在来12章的第2节和第3节之间更为合适。

这许多见证人。第1节的比喻将基督徒设想成一个在古时的运动场上为赛跑作最后准备的运动员。有观众坐在周围的椅子上,一排高过一排。想要获胜的运动员扫视一下周围云彩般的观众。本节的“见证人”是指第11章中所提到的无数信心英雄。他们每一个人都克服了一切障碍和困难,快乐地完成了自己的赛程。他们的忠诚和忍耐给他们的人生赛跑带来了胜利。这位基督徒运动员意识到历代忠心之人的眼目似乎都盯着他看,他就有了强烈的愿望,要尽一切努力赢得这场他注定要参加的比赛。

希腊的运动竞赛早已在地中海各地普及。来12:1的比喻是每一位读者所熟悉的。《希伯来书》的作者经常用竞赛作为比喻,来说明他在外邦人中传道的生涯(加2:2;腓2:16;提后4:7),或像在本节那样,说明基督徒的生活经验(见林前9:24-27)。

  围着。在圣史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以信心和忠心战胜一切障碍的“见证人”。

  重担。ogkos,“担子,”“障碍,”这里指障碍。在第1节的比喻中,ogkos指多余的重量,如可能妨碍赛跑者的衣物。有信心的人会毫不犹豫地抛弃妨碍他们达到目标的任何事物。

  作者让读者自己去发现妨碍他作为基督徒赛手前进的事物。在这场赛跑中,每一个参赛者都可以获得胜利,因为他不是与别人竞争,而是与自己竞争。他不必胜过他的竞争者,或超越以前的参赛者所达到的水准。他唯一的竞争对手就是自我;唯一的要求就是要他在与自我的斗争中运用信心和忍耐,靠着基督的恩典,克服每一个“重担”,就是一切罪恶的倾向。

  罪。每一个人都有缠累的罪,邪恶的倾向,阻碍他参加赛跑。当他克服了某一种罪恶的倾向时,就有另一种罪恶的倾向取而代之想要掌权。得救的道路就这样要经历一个又一个的战斗。但是每一个基督徒都有权利在这条道路上步步获胜。无论罪恶多么容易缠累我们,我们都应象古时的赛跑者那样把自己飘拂的衣袍放在一边,束上腰参赛。

  容易缠累。或“容易分心。”有人认为该词原意为“紧紧依附。”无论一种罪依附得多么紧密,分离的过程多么痛苦,若要在人生的赛跑中获胜,都必须予以抛弃。

  忍耐。hupomonē,或“坚强,”“坚定,”“刚毅。”基督徒的赛跑是终生的经验,所以要求在一连串的困难和失望面前坚持和忍耐,耐心等候赛程终点的奖赏。《希伯来书》一再出现要人忍耐的劝勉(见来3:6;4:14;6:1,11,12;10:23,36-39等)。

  路程。就是基督徒的赛程,发展品格的经验。

2 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或作“仰望那将真道创始成终的耶稣”)。 祂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便坐在上帝宝座的右边。

仰望耶稣。为了获得恩典和力量战胜一切困难并忍耐到底。彼得试图在加利利海汹涌的波浪上行走时发现(见太14:24-32),即使让目光片时转离救主也是很危险的。信心的眼睛要注视耶稣,不间断地与祂保持联络。祂是能力的泉源,能使我们有力量忍耐并取得胜利。

我们信心。就是信心作为我们生活中的积极原则。

  创始。archēgos,“领导人,”“创始者,”“奠基人,”“先驱”。Archēgos在徒3:15;5:31中译为“君王”,在来2:10中译为“元帅”,都是指基督,与本节一样。基督是救恩计划的中心,和每一种基督徒恩典的来源。祂呼召堕落的人类离开罪恶的黑暗,进入福音的荣耀光明。祂洁净了人过去生活的罪恶,使他们有资格成为上帝的儿女。祂用祂的恩典,藉着祂在髑髅地的赎罪而使他们称义。祂使他们的脚站在通天的道路上。

  成终。telēiotēs,“完成者。”称义的工作只是基督徒经验的开始。我们不仅要“立根基,懊悔死行”,而且要“进到完全的地步”(见来6:1注释)。我们要“在我们主救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知识上有长进”(彼后3:18),要对缠累我们的罪胜了又胜(见来12:1的注释),并“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弗4:15)。我们的品格要藉着我们心意的更新而“改变”(罗12:2)。这是住在我们里面的基督作为“使信心成终者”的工作(加2:20)。这是成圣的工作。见太5:48注释。

  因。anti,“代替,”“回报,”“鉴于。”基督看到了宇宙脱离罪恶的喜乐前景,就忍受了十字架。。

  喜乐。如果将anti译为“鉴于”(见上面“因”注释),本节可以理解为:从人的角度看十字架,我们可以说,基督受难和受死时对于将来的信心,使祂有力量忍受十字架的耻辱。祂知道自己将活着看见“自己劳苦的功效”,并“心满意足”(赛53:11)。当我们的主在客西马尼和髑髅地的十字架上受苦时,与各世代的赎民和未曾堕落之其他世界的生灵共享永恒的前景,给他带来了满足的喜乐。见太5:12;雅1:2注释。

  如果将anti理解为“代替”(见上面“因”的注释),本节经文教导的就是,基督没有选择祂所拥有的喜乐,就是祂道成肉身以前的喜乐,和祂道成肉身以后摆脱十字架的喜乐,而是选择了忍受十字架。

  忍受了十字架。基督“忍受了十字架”,是为了让我们个人在与黑暗势力的斗争中有忍受的力量。祂忍受了十字架,为了赢得冠冕。我们救恩的元帅因“受苦难得以完全”(来2:10)。当我们学会忍受我们蒙召要背的十字架时,我们也可以指望当祂来时能在祂里面得到完全。将来的喜乐鼓舞了基督忍受十字架,同样,我们在生活的困难和考验的经历中,也有权利期盼那永远的喜乐。

  轻看羞辱。“现在的苦楚”若比起“将来要显于我们的荣耀”就算不得什么了(罗8:18),所以就不足介意了。我们可以“大有喜乐,虽然如今在百般的试炼中暂时忧愁”(彼前1:6)。我们可以象保罗一样,把世上的万事都当作有损的,为要以认识主基督耶稣为至宝(见腓3:8)。

  便坐在。原文动词的形式暗示基督不仅坐在天父的右边,而且从那时起一直坐在那里。

  右边。见来1:3注释。

3 那忍受罪人这样顶撞的,你们要思想,免得疲倦灰心。

  忍受。见第1节注释。

顶撞。或“敌意。”基督在地上服务的时候,祭司和官长、文士和法利赛人的敌意步步追随着祂的脚踪。最后公众都转过来反对祂,祂自己的同胞也要流祂的血。罪人所累积的敌意以其残暴智慧的全部力量来对付受难者的大君。

要思想。第3-11节涉及上帝教育的性质,目的和结果。没有一个基督徒蒙召经受比基督更为严格的训练。通过思考祂应付考验和试探的方法,我们就能避免疲倦灰心。基督既已忍受,我们靠着祂的恩典也能忍受。

  免得疲倦。瞻仰基督所背负的重担,我们就会觉得自己的担轻省多了(见太11:28-30)。如果我们单单仰望耶稣,思考祂所忍受的苦,我们所遭遇的一切困难和失望都会比较容易忍受了。

4 你们与罪恶相争,还没有抵挡到流血的地步。

  抵挡到流血的地步。就是到死亡的地步。本节对第1节和第2节的比喻稍作改变。基督徒仍在赛场上,有“许多的见证人,如同云彩”注视着他,但他现在有了一个敌手,要和他进行殊死的较量。基督徒还没有经历恶者对他的全部袭击;他也不要以为自己在与罪恶作斗争中所受的苦超过了上帝理当要他受的(见林前10:13)。但他在解脱缠累他的罪时,蒙召要用坚定的信心抵挡试探。他在对付敌手的殊死战斗中也要用坚定的信心。

  基督曾与黑暗的权势曾作这样的斗争,其高潮是在客西马尼园和十字架上。殉道者们也曾“抵挡到了流血的地步。”但是《希伯来书》的读者还没有蒙召去应付基督和殉道者们所对付的试炼。

5 你们又忘了那劝你们如同劝儿子的话,说:我儿,你不可轻看主的管教,被他责备的时候也不可灰心;

  你们又忘了。原文既可被视为疑问句,也可视为陈述句。疑问句似乎更有力而又不那么严厉。一个受管教的孩童可能认识到自己受惩罚是对的,他该受惩罚,但他可能认识不到那是出于爱心的管教。基督徒往往容易疏忽艰难经历的管教价值,而这种忽视使他们得不到本来可以学到的宝贵教训。他们往往不满上帝允许这样的经历临到,并抱怨自己的命运。

  劝。paraklēsis,“鼓励,”“劝勉,”“安慰。”关于paraklēsis及其相关词,见太5:4;约14:16注释。

  如同劝。第5,6节引自箴3:11,12。

  儿子。5-11节的教诲集中在父子关系上,最后强调父亲希望儿子学到某些成功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训。

  我儿。这是本节所引《箴言》中常见的称呼,暗示一位慈父的关怀。

轻看。oligōreō,就是不当回事。管教的目的是要产生一种印象。管教如果不产生印象就没有益处。

主的。要不是主的许可,没有什么事情会临到我们。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的经验都是“主的”。上帝决不是苦难和悲伤的创始者,但祂有时会允许我们经历苦难。见代下18:18;伯42:5;诗38:3;39:9注释。

  管教。paideia,“教养,”“训练,”“教育,”“管教,”“纠正”(见弗6:4注释),源于paidion(“孩子”)。管教是一种训练,为了纠正,陶冶,加强并完善品格。该词往往局限于惩罚的狭义。其实管教是一门教育学生的艺术,因为学生是接受某种教育或训练的人。paideia含有补救,处罚或惩戒的意思。Paideia指预备孩子们承担成人生活的各项职责的整个过程。

  责备。elegchō,或“纠正,”“惩罚,”“管教。”受责备或管教决不是愉快的事情,更不用说受惩罚了。所以轻看责备是很自然的反应。回避责备的方便之法就是躲开。但聪明的态度则是从中获益。

  灰心。ekluō,“厌倦,”“疲倦,”“丧失勇气。”一个灰心的门徒绝对无法从经验的学校中毕业。凡丧失勇气想要放弃的人,都受到邀请将自己的视线转向耶稣并“思想祂”(见第2,3节注释)。最重要的是要记得上帝并没有生他的气,而是象一位慈父亲那样地爱他,设法帮助他学到一个非常需要的教训。使人生艰难的,往往不是管教本身,而是人对待它的态度。

6 因为主所爱的,祂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纳的儿子。

  主所爱的。忍耐和持久的管教表现出牵挂之情。使我们品格高尚和完善的经验乃是上帝爱我们的最好凭据。无论是孩童还是成人的基督徒,管教对于品格来说都是不可少的。

  鞭打。上帝实施陶冶品格所必需的各种管教,允许以此为目的的经验临到(见第5节注释)。但不要太按字面解释这句话,似乎是上帝亲自或直接授权或命定了伴随着某些管教性生活经验的苦难与悲伤。见第5节注释。

所收纳的。就是祂所接纳为儿子的每一个人。世上的每一个上帝儿女都是通过被接进天上的家庭而成为祂儿子的。

儿子。我们与上帝的关系,就像天父的儿子那样,见太6:9;约壹3:1注释。

7 你们所忍受的,是上帝管教你们,待你们如同待儿子。焉有儿子不被父亲管教的呢?

  你们所忍受的……管教。见第3,5节注释。有文本为祈使句,是基于第6节原则的劝勉。我们往往为克服特定的罪祈祷,结果发现上帝回答我们的祷告是藉着在我们的弱点上赐予力量的环境临到。但愿我们认识到上帝应允了我们的祷告,不要犹豫。让我们勇敢而顺从地“忍受……管教。”

  如同待儿子。父母通常不会管教别人的孩子,但明智的父母会毫不犹豫地在需要的时候管教自己的儿女。管教是父母的特权,义务和责任。因此从某种意义说,管教是父母身份的证据。

  焉有儿子。没有一个孩子生下来就有成熟的品格,所以每一个孩子都需要管教,以便在世上成为有用之人和家庭的荣誉。

8 管教原是众子所共受的,你们若不受管教,就是私子,不是儿子了。

  不受管教。不接受管教的孩子正在预备履行人生各项职责的工作上受到误导。凡不对儿女进行必要管教的父母必有一日要向上帝严肃地交帐。我们的天父如果不管教我们,不让我们经受具有管教价值的环境,那就既不公平也不公正。

  私子。或“非婚生儿女。”

9 再者,我们曾有生身的父管教我们,我们尚且敬重他,何况万灵的父,我们岂不更当顺服祂得生吗?

  再者。进一步在地上父母的管教和我们天父的管教之间进行对比。

  生身的父。就是地上的父亲。

  敬重他们。与轻看他们相反(见第5节注释)。尊敬包含着义务的权威,不论是家里的,社会上,还是属于上帝的,都是平安,和谐与安全的基础。

  万灵。pneumata,“生灵”或“生命”(见路8:55注释)。“万灵的父”指一切生命和生灵之源上帝。这个称呼与“我们生身的父”形成了对比,正如来12:10所证明的。论据是从小到大的。我们既敬重生身的父亲,对于赐生命的天父,我们岂不更应“顺服”或“敬重” 祂的管教吗?

“万灵”与“生身”形成了对比。二者都是指人类,正如原文结构所表明的。上下文都涉及我们的天父上帝管教祂地上儿女的方法。

顺服。我们难道不应该承认,感激、受益于主的管教吗?我们难道接受我们天父的管教比儿童接受地上父母的管教更少吗?

10 生身的父都是暂随己意管教我们;惟有万灵的父管教我们,是要我们得益处,使我们在祂的圣洁上有分。

  暂。就是在青少年时期。我们的天父一生都不断地管教我们。

随己意。“按照他们所认为最好的。”

管教。“训练”或“纠正”(见第5节注释)。

  要我们得益处。我们生身的父母在管教我们时可能会因错误的判断或自私的情绪而出错,“我们尚且敬重他”。我们难道不更应听从并感激我们天父的管教吗?祂的智慧和慈爱全是为了我们的益处。

  在祂的圣洁上有份。上帝一切管教的目的都是为了品格的改变。其目标就是完全(见太5:48注释)。

11 凡管教的事,当时不觉得快乐,反觉得愁苦;后来却为那经练过的人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

  凡管教的事。或“凡与训练有关的事”(见第5节注释)。

  当时。充分理解所受到的管教通常是需要时间和经验的。只有当青少年长大以后,才可能认识到他们的父母,老师和朋友对他们品格的发展所作的贡献。事实上这种认识乃是成熟的标志。成熟的基督徒在经历了各种人生的经历之后,才会理解其管教价值。他认识到埋怨上帝的管教乃是幼稚和不成熟的表现。

  快乐。或“愉快”。

  愁苦。不是指严厉,紧张或压抑,而是指引起悲伤和痛苦。

后来。牲畜一般只为眼前而活着。智能生灵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能够通过回忆和想象,考虑自己的过去和将来,根据历史和经验,对目前的状况进行评估,并且聪明地作出决定,采取行动。一个人能根据过去和将来观察现在,证明他已经从童年发育到成熟的阶段。基督徒的成长也是如此,特别涉及生活中的管教性经验。那些已经学会用永恒的眼光审视今生事物的基督徒是有福的。

经练过。那些接受生活经验中管教的人,有特权享受“平安的果子”。它是从顺从上帝所启示之旨意的树上结出来的。

  结出。如果接受管教,就一定会结出“平安的果子”;如果埋怨管教,结果子就少;如果拒绝管教,就决不会结果子。

  就是义。当天然的倾向和欲望与正确的原则发生冲突时,就需要进行管教。管教的目的是要解决矛盾,让天然的倾向和欲望与原则相和谐。这样作,管教就会带来平安。经受管教的人发现自己与上帝、与自己、与同胞都能和谐相处。

12 所以,你们要把下垂的手、发酸的腿、挺起来;

  所以。鉴于人生的管教经历是由智慧慈爱的天父所安排的,为了使我们在生活中结出“平安的义果”,达到成熟。

下垂的。就是灰心失望。

  手。这是希腊惯习语,意为“你们的手。”参第13节“自己的脚”。

发酸的腿。发酸的腿不利于基督徒的赛跑(见第1,2节注释)。

  挺起来。下垂的手和发酸的腿象征灰心和怠惰,与“忍耐”相反(见第2节注释)。成熟的基督徒在经受管教时不会“疲倦灰心”(第3节);他的手不会下垂,他的腿也不会发酸。他既明白管教的性质和目的,相信天父的智慧和良善,就不会埋怨,灰心和怠惰。他必以勇气和信心执行他的任务。

太多的基督徒有“发酸的腿”和“下垂的手”。他们不接受上天的管教,却因自己的不利环境而责怪别人。他们拒绝天父所提供发展品格的机会。不久他们的生活就结出爱争吵的苦果(见第13,15节注释),而不是“平安的义果”(第11节)。参赛35:3。

13 也要为自己的脚,把道路修直了,使瘸子不至歪脚(或作“差路”),反得痊愈。

  把道路修直了。不肯接受生活的管教往往会使一个人走弯路。成熟的基督徒会努力走直路,勇敢而充满信心地接受那造就匀衡的基督徒品格所需要的管教性经验,既不犹豫也不后悔。他不会寻求避免管教的旁门左路,而会遵循人生的大道,充分利用它所提供的机会。

  瘸子。还是指手下垂腿发酸,需要为自己的脚“把道路修直”的人(第12,13节)。他们既为“瘸子”,就难以经历生命路程中不愉快的管教。

  不至歪脚。ektrepō,“歪脚”或“走差路。”不很清楚ektrepō在本节指什么。两种解释都有可能:一,瘸脚的人会“走差路”,从“直路”走入弯“路”,致使他们更容易绊跌。二,Ektrepō按医学术语理解为“脱臼”。瘸腿使行走困难;脱了臼就无法走路了。如果这样理解,那就是警告说,如果不让瘸子走“直路”,他们就有脱臼的危险。第二种意义“脱臼”或更符合上下文。比起“走差路”,“瘸子”更有可能脱臼。况且“反得痊愈”的告诫更适合于脱臼而不是走差路。

  反得痊愈。不愿接受管教会会使人陷入更大的困难。但智慧的基督徒不会这样,反而会着手进行适当的补救。身体的疾病如果没有得到必要的关注,往往就会恶化而不是好转。心理的病态,例如不愿接受管教或抱有怨恨,若不以聪明的努力进行诊断并予以适当的治疗,也一定会恶化。

14 你们要追求与众人和睦,并要追求圣洁;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主。

  追求与众人和睦。作者现在从基督徒的个人问题,转到基督徒与同胞的关系。关于“追求……和睦”的劝勉,见罗12:18;彼前3:11注释;见诗34:14。

  圣洁。只有心地纯洁的人才能看见上帝(见太5:8注释)。

  见主。就是安然见主。

15 又要谨慎,恐怕有人失了上帝的恩;恐怕有毒根生出来扰乱你们,因此叫众人沾染污秽;

  又要谨慎。没有人是漂进天国的。“我们进入上帝的国,必须经历许多艰难”(徒14:22;见太7:21-27;10:23的注释)。我们必须“努力”进去(路13:24)。三心二意是得不到天国财宝的(见太13:44-46)。

  失了。hustereō,“缺少,”“不足,”“达不到,”“被排除。”该动词原文的形式暗示连续的失败,而不是一种缺陷。关于从恩典中坠落,见加5:4注释。

  毒根。这句话是依据七十士译本的申29:18,原来是对偶像崇拜的警告(见申29:18注释)。在本节似乎是警告教会中喜欢埋怨的人。这种人故意在弟兄们中搬弄是非,挑起争端。“毒根”通常生长在枯萎黑暗的心灵里,表现在对上帝所任命地上圣工的领袖们公开而恶意的批评中,致使弟兄们彼此不睦。

  叫众人沾染污秽。那些自己心灵苦毒的人总是设法让尽可能多的人沾染他们的不满和叛逆精神。

16 恐怕有淫乱的,有贪恋世俗如以扫的,他因一点食物把自己长子的名分卖了。

  淫乱。或“不道德的人。”

  贪恋世俗。bebēlos,“世俗,”“不敬虔,”“没有信仰。”在《新约》中bebēlos形容不欣赏不仰慕神圣事物的人,一个愿望和志向只限于今生事物的人。

  以扫。关于以扫的品格和这里所提到的事件,见创25:27-34注释。

  一点食物。或“一餐饭。”

  长子的名分。关于长子名分的意义,见创25:31注释。

17 后来想要承受父所祝的福,竟被弃绝,虽然号哭切求,却得不着门路,使他父亲的心意回转。这是你们知道的。

  想要。就是“想得到。”

被弃绝。apodokimazō,“(经考验后,因达不到所要求的标准而遭)拒绝。”关于这里所提到的事件,见创27:1-40。

号哭。当以扫意识到自己的损失时,“就放声痛哭”(创27:34)。

  得不着门路使他心意回转。多年追求世俗的生活使以扫无法承担更为严肃的生活责任。因他自己的选择,他的思想和品格已经固定了。《希伯来书》的作者并没有暗示以扫真地愿意改变他世俗的生活方式,只是说他后悔卖掉长子的名分。他想重新得回,却意识到他的决定是不可改变了。他已经永远失去了长子权。上帝使以扫得不到通常该由他来承受的产业,并非武断之举。以扫自己的品格使他丧失了产业的特权和责任。

18 你们原不是来到那能摸的山;此山有火焰、密云、黑暗、暴风、

  你们原不是来到。关于第18-21所提到的事件,见出19:9-25。古以色列人怎样来到西奈山并听到上帝的声音(来12:18-21),基督徒也照样“来到锡安山”(第22,23节),要听基督的声音(第24-27节)。

  那能摸的。不是地上的某一座山。

  有火焰。关于第18,19节的用语,见出19:16。

19 角声与说话的声音。那些听见这声音的,都求不要再向他们说话;

  说话的声音。就是上帝的声音。

  求。见出20:19;申5:5。

20 因为他们当不起所命他们的话,说:‘靠近这山的,即便是走兽,也要用石头打死。’

21 所见的极其可怕,甚至摩西说:‘我甚是恐惧战兢。’

  极其可怕。强调对所见所闻的印象,特别是上帝说话的声音。当百姓面对面站在全地的立法者和审判者面前时,他们体验了“主的可畏”(林后5:11)。西奈颁布律法伴随着上帝大能和威严最感人的展示。世人目睹如此可畏的场面乃是空前绝后的。

22 你们乃是来到锡安山,永生上帝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那里有千万的天使,

  你们乃是来到。作者现在从古代以色列人的经验,转到基督徒的经验。作者在这里用比喻性的语言说到了活着的基督徒聚集在天上上帝的宝座周围。这是看不见之教会的大聚集。

  锡安山。古耶路撒冷所坐落的山(见诗48:2注释)。这是在诗歌中表示耶路撒冷的名字。在本节指“天上的耶路撒冷”。

  永生上帝。见来3:12;9:14;10:31注释。

  天上的耶路撒冷。关于耶路撒冷或新耶路撒冷指“永生上帝的城邑”,见启3:12;21:2注释。

  千万的。直译是“无数的。”见启5:11注释。

23 有名录在天上诸长子之会所共聚的总会,有审判众人的上帝和被成全之义人的灵魂,

名录在天上。就是羔羊的生命册(见腓4:3;启3:5注释)。

诸长子之会。就是诸长子的教会,这里指重生的基督徒。本节无形的教会。

  共聚的总会。直译是“节日聚会”,在这里显然是“教会”的同义词。

  审判众人的上帝。上帝是西奈山的立法者;祂在锡安山显现为“审判众人的”,要按着祂在西奈山所颁布的律法审判他们。当上帝照律法的标准审判众人时,站在祂面前是非常可怕的。

被成全之义人。他们是成熟的基督徒(见太5:48注释)。来12:22中的“你们乃是来到”,根据上下文,是对活着的基督徒说的。作者并不是对过去已死的义人说话,仿佛他们真的在“锡安山”,“天上的耶路撒冷”聚集在“审判众人的上帝”面前(第22,23节)。所有的人都赞同22-24节中所描述活着基督徒聚集在上帝的宝座前,乃是从象征的意义上说的。在来4:16中,他也是以象征的意义邀请他们“坦然无惧地来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同样在象征的意义上,活着的基督徒看见其他“被成全之义人的灵魂”聚集在那里,不是处在一种假想的没有实体的状态。“被成全之义人的灵魂”如果是指假想中没有实体的“灵”,《希伯来书》的作者就与圣经有关人死后状况的明言相矛盾了(见传3:21;12:7;约11:11注释;参创2:7注释)。

灵魂。pneumata(见第9节注释)。pneuma(复数为pneumata)本身并没有意思指人假想中的离开肉体而存在的有意识实体,故在《新约》中也不会自然而拥有这样的意思。这种观念完全是出于一些人的想象。他们认为人肉身死亡之后仍有一个有意识的实体存在,并将这种观念赋予“灵”和“魂”等词。关于pneuma在希伯来语中的对应词ruach,见传12:7注释。

24 并新约的中保耶稣,以及所洒的血;这血所说的比亚伯的血所说的更美。

新约。见来8:8-10注释。

中保。关于基督担任新约的中保,见来8:6;9:15注释。

  所洒的血。见出24:6,8;来9:19,21;10:22注释。这里指的是基督的赎罪宝血。新约藉此而生效,罪恶藉此而赦免。

  所说的。见创4:10注释;参来11:4注释。

  更美。亚伯的血要求复仇。基督的血则雄辩地宣扬上帝的怜悯和饶恕。

25 你们总要谨慎,不可弃绝那向你们说话的。因为,那些弃绝在地上警戒他们的尚且不能逃罪,何况我们违背那从天上警戒我们的呢?

  不可弃绝。作者从18-24节的论据中得出第25-29节的结论。古代以色列人曾因上帝在西奈山发言的声音而恐惧(第18-21节)。基督徒既因信来到“审判众人的上帝”和“新约的中保耶稣”面前(第23,24节),也会有一样深刻的印象。然而,以色列人不听上帝的声音(出20:18,19),说明他们执意不顺从(见《SDA圣经注释》卷四第32,33页)。基督徒要避免重蹈古代以色列人的覆辙(见林前10:1-12;来3:11;4:1注释)。

那说话的。在来1:1,2中,父上帝藉着祂儿子对我们说话。在这里说话的,不清楚是圣父还是圣子。

在地上警戒。就是从西奈山。

  尚且不能逃罪。见来2:2,3;4:1注释。

  何况。见来2:3注释。

  从天上。就是对于如今在地上的基督徒。

26 当时祂的声音震动了地,但如今祂应许说:‘再一次我不单要震动地,还要震动天。’

  当时祂的声音震动了。参出19:18。

  再一次我不单要。这句话源于七十士译本的该2:6,7(见该节注释)。这段预言原指被掳巴比伦回归之后圣殿的重建和基督的第一次降临,在本节指基督的第二次降临(见启16:17,18)。

27 这再一次的话,是指明被震动的,就是受造之物都要挪去,使那不被震动的常存。

  被震动的。就是能够被震动的。罪及其一切作品都要被“震动”。今世以及世上的一切都将过去。

就是受造之物。这个分句与整个思路的关系不甚明显。原文简要而含糊。作者可能指正如太初上帝用祂的话语创造了天地(见创1:3;来11:3注释;参诗33:6,9),祂必再次说话,将凡能被震动的都挪去。

指明……要挪去。“再一次”暗示第二次震动是最后的。不需要再震动了。所以凡能被震动的,都要在第二次震动时被挪去。

  不被震动的。就是“不能震动的国”(第28节),包括所有“被成全之义人”(第23节)。

  常存。当上帝的声音再一次震动天地时,只有公义,纯洁,真诚的人才能常存。

28 所以我们既得了不能震动的国,就当感恩,照上帝所喜悦的,用虔诚、敬畏的心事奉上帝。

  国。作者描述上帝在地上的子民仿佛已经拥有他们永恒的产业(见来11:1注释)。

  就当感恩。该希腊习语在《新约》其他地方(见路17:9;提前1:12;提后1:3)也表示感恩,但是约叁4中表示喜乐。

  照上帝所喜悦的侍奉。没有什么比感激救恩计划的丰富恩典更蒙上帝悦纳的了,因为感激必然导致忠心的侍奉。

  用虔诚、敬畏的心。见诗19:9;来5:7注释,在来12:18-21,26,27中强调人类在上帝面前的敬畏。

29 因为我们的上帝乃是烈火。

  烈火。西奈山证明了这个事实(见出24:17)。末日的火必消灭一切被罪所污染的人(见玛4:1注释;参彼后3:7,10-12;启20:9,15)。

(选段)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