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圣经库 > 66启示录 > 正文

启示录 02--SDA圣经注释

第二章

提要:约翰奉命写信给各教会的使者,即传道人的信息,指出他们的优点和缺欠。1.写给以弗所教会。8.写给示每拿教会。12.写给别迦摩教会。18.写给推雅推喇教会。

1. “你要写信给以弗所教会的使者,说:‘那右手拿着七星、在七个金灯台中间行走的,说:

  以弗所教会。有人认为“以弗所”意为“理想的。”在约翰的时代,以弗所是罗马亚细亚行省的主要城市,后来还成为她的首府(见《SDA圣经注释》卷七第88页;第622页插图《约翰的著作》;参启1:4;2:12注释)。该城位于从叙利亚穿越小亚细亚的大道西端,是爱琴海的一个重要港口,因此它也是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基督教在以弗所的传播似乎始于约公元52年。保罗在第二次传道行程回耶路撒冷和安提阿时曾在以弗所作短暂的停留。他的朋友亚基拉和百居拉就留在了那里。还有一位来自亚历山大的犹太籍基督徒亚波罗。他的基督教信仰似乎还停留在五旬节以前的阶段。他们三位一同开展布道工作,直到保罗一、二年以后回到以弗所(见徒18:19-19:7)。这一次使徒保罗在以弗所留了三年左右(见《SDA圣经注释》卷六第30页),在所记录的传道行程中时间超在任何其他地方。这似乎表明他在那里的工作颇有成效。他的传记作者路加宣称:“一切住在亚细亚的,无论是犹太人,是希腊人,都听见主的道”(徒19:10)。因此可以断定,在那段时间里,至少在亚细亚还建立起其他的一些教会(见西4:13,15,16)。保罗第一次被囚罗马释放以后,似乎在公元64年又访问了以弗所,并把提摩太留下来负责(见提前1:3)。

此后以弗所教会的历史留下了空白,直到约三十年后它出现在《启示录》中。但教会传统认为公元68年犹太与罗马爆发战争时,耶路撒冷的基督教总部解散了。之后耶稣所爱的门徒约翰就成为以弗所教会的领袖(见《SDA圣经注释》卷七第716页)。在写《启示录》的时候,以弗所一定已成为基督教的中心之一。所以基督让约翰传达的第一封信自然就写给了以弗所。它在整个基督教界的中心地位,使她的属灵状况成为整个使徒时期教会(约公元31年–100年;见本章补充注释)的代表。这个时代完全可以称为纯洁的使徒时代,在上帝的眼中是非常“理想”的。

  使者。见启1:20注释。

  拿着。该词原文比启1:16的“拿着”语气更重。

  七星。见启1:16,20注释。从特殊的意义上说,地上教会的领袖都是受基督的保护和掌管的。他们在从事所指定的工作时,始终受到上帝能力和恩典的支持。值得注意的是,基督对每一个教会的自我介绍都出自约翰在启1:11-18中所见的种种画面。

  七个金灯台中间。参启1:12注释。

  行走。这里比启1:13更加生动地描写了基督与祂教会的关系。在启1:13中,约翰只说基督在“灯台中间行走。”使徒时期的各个教会曾得到基督的看顾,关注和服务,整个基督教会在以后的各个历史阶段中也是如此。这就应验了祂“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20)的应许。

2.我知道你的行为、劳碌、忍耐,也知道你不能容忍恶人。你也曾试验那自称为使徒却不是使徒的,看出他们是假的来。

  我知道。基督对七教会中的每一个都说“我知道你的行为。”发出警诫的,是那一位对每个教会的问题都非常熟悉的主。因此祂能够提供有效的解决办法。

  你。采用单数形式是因为基督在对“使者”(第1节)说话。他代表了每一个教友或教会。基督与人的关系建立在两个层面上,一是教会团体中,二是个人与祂的直接联系。

  行为。指品德表现。耶稣基督知道教会全部的生活和行为。

  劳碌。因劳累而困倦。基督似乎在说:“我知道你所做的,也知道你为此而付出的辛劳和忍耐。”

  忍耐。“坚持,”“坚忍。”

不能容忍。现在和过去一样,教会很容易以和睦为名“容忍”内部的邪道和罪行。基督的传道人经常对会众所怀藏的罪恶保持沉默,而不敢站出来捍卫真理(参赛30:10;提后4:3)。主赞扬以弗所教会不论在道理和生活上都能辨别是非,坚决抵制谬道。

  恶人。就是下面将要详细讨论的假使徒。错误的道理迟早会在错误的行为上表现出来。人的行为是他思想和信念的必然结果(见箴4:23;太12:34;约壹3:3)。

  试验。“测试,”“考验。”以弗所教会认真审查了假使徒的言论和教训。伊纳爵在二世纪初曾写到以弗所基督徒们是怎样积极抵制异端的(见《给以弗所人的信》9:1)。

  约翰在他的一封书信中曾就“敌基督者”的来到警告过信徒,劝勉他们要“试验那些灵是出于上帝的不是”(约壹4:1–3)。若干年前,保罗曾对以弗所的众长老说,将有“凶暴的豺狼”进入他们中间“说悖谬的话”(徒20:29,30)。这些话已经应验了。他还劝帖撒罗尼迦信徒要“凡事察验,”“善美的要持守”(帖前5:21)。彼得曾详细讲论过“假先知”和“假教师”(见彼后2)。参提前1:20;提后4:14,15。虽然开始时不大容易辨认他们教训微妙的错谬之处,但可以凭着“果子”认出这些教师的面目来(见太7:15–20)。

  如今也是如此,因为那些教导和实行谬道的人,在生活上不可能真正有“圣灵所结的果子”(见加5:22,23)。上帝应许那些在属灵上事物敏感的真基督徒,只要他们愿意,就能够发现每一个假教师非基督化的精神和动机(见约壹4:1;启3:18注释)。

  使徒。第一世纪末,对教会危害最严重的异端是基督幻影说和处于萌芽阶段的诺斯替主义。关于这类危害使徒时期教会的异端,见《SDA圣经注释》卷五第912,913页,卷六52-59页)。早期教会的传统说法特别提到一位名叫塞林图斯的诺斯替底派人士曾到过以弗所,给约翰和他的会众制造麻烦(见伊里奈乌斯的《反对异端》3:3:4)。以弗所教会在这段时期与假先知的斗争似乎也发生在一般的教会。

3.你也能忍耐,曾为我的名劳苦,并不乏倦。

  能忍耐。见第2节注释。以弗所教会不“容忍恶人”(见第2节注释),却不可避免地忍受了假教师所制造的麻烦,以及犹太人和外邦人中狂热分子的迫害。

  为我的名。见徒3:16的注释。跟从基督的人因基督的名而为人所知。他们被称为基督徒。他们对这名的忠诚,和对所承认之主的忠心,使他们受到了罗马当局的迫害(见《SDA圣经注释》卷七720页),并在那些决心破坏他们信仰之人的手中受苦。

  劳苦。有的文本没有这个词。

  乏倦。参该词用于七十士译本赛40:31;约4:6。

4.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责备你,就是你把起初的爱心离弃了。

起初的爱心。可能包括全心全意地爱上帝,爱真理全,弟兄姊妹的彼此相爱,和对一般同胞的爱(见太5:43,44;22:34–40注释)。假教师所挑起的教义争端可能导致了分裂的精神。尽管有许多人竭力阻止假道的蔓延,教会中仍有一部分信徒可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假道的影响。谬道在教会里既找到了栖身之所,就妨碍了真理的使者——圣灵的工作(约16:13)。圣灵的工作就是把真理的原则转化为改变品格的活泼能力(见约16:8–11;加5:22,23;弗4:30等)。此外,当那些亲自与耶稣交往过的人一个地一个地离世后,他们的见证止息了。基督即将再来的前景暗淡了(见启1:1注释),信心和献身之火减弱了。关于教会离开起初纯正信仰和行为的其他方面,见《SDA圣经注释》卷四第834,835页。

5.所以,应当回想你是从那里坠落的,并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你若不悔改,我就临到你那里,把你的灯台从原处挪去。

  若不悔改。伊纳爵在给以弗所人书信的序言中,说这个教会确实听从了呼召,“回想”、“悔改”,并“行起初所行的事”(又见伊纳爵《给以弗所人的信》1:1;11:2)。

  把你的灯台从原处挪去。见启1:12注释。教会将被剥夺她作为基督代表的地位。她已经“坠落”了,但上帝仍凭着祂的怜悯耐心地为她提供“悔改”的机会(参彼后3:9)。

6.然而你还有一件可取的事,就是你恨恶尼哥拉一党人的行为,这也是我所恨恶的。

  尼哥拉一党人.危害以弗所和别迦摩等地教会的异端派别之一(见第15节)。伊里奈乌斯认为尼哥拉党人是诺斯替教派的一支:“主的门徒约翰宣讲了这一信仰(基督的神性),并藉着《福音书》设法消除塞林图斯在信徒中散布的谬道。在以前很长一段时期里,这种谬道由那些称为尼哥拉党的人所传播。他们属于所谓的“知识派”。约翰希望说服他们,使他们认识到只有一位上帝,藉着祂的道创造了万有”(伊里奈乌斯《反对异端》3:11:1;《前尼西亚教父文集》卷一426页)。有历史证据表明,大约一个世纪之后,确实有过一个叫作尼哥拉党的诺斯替派分支。一些教父提到过这一教派(见伊里奈乌斯的《反对异端》1.26.3;希波吕托斯的《驳斥所有的异端》7:24),认为它的创始人是七执事之一,安提阿人尼哥拉(参徒6:5)。我们不知道有关执事尼哥拉的传统说法是否属实。但这个教派很可能就是约翰所提到的。至少在第二世纪,这一教派的信徒主张肉身的行为不影响灵魂的纯洁,因而与得救无关。

7.(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得胜的,我必将上帝乐园中生命树的果子赐给他吃。”

众教会。从特殊的意义上说,给以弗所教会的应许也属于使徒时代由以弗所教会所代表的“众教会。”虽然这个应许特别适合于他们,但也适用于各世代的信徒(见启1:11注释)。

凡有耳的。就是听从所赐劝勉的人(见启1:3注释;参赛6:9,10;太11:15注释)。这句话伴随着给七教会中每一个教会的应许。

听。原文暗示听的人会按理解去做(参徒9:4注释)。听见上帝的话,却不照着去生活,就毫无意义的(见太19:21–27注释)。

  得胜。原文动词形式暗示“持续的胜利”。在《启示录》中,“得胜”是一个经常出现的话题。《启示录》的诸多应许对于上帝各世代受逼迫的儿女来说特别宝贵。但上文(第2–6节)暗示这里的胜利是特指战胜那些诱惑信徒追求世俗知识的假使徒和假教师。胜利的奖赏是吃生命树的果子,这是多么合适啊!

  乐园。见路23:43注释。伊甸园曾是地上的“乐园。”伊甸圆在地上恢复之后(见《先祖与先知》第62页;;《善恶之争》第646,648页),地球将再度成为“乐园。”

  关于给以弗所教会的信息适用于历史上某一特定时期,见本章补充注释。关于该信息应用于约翰时代的以弗所教会,见启1:11注释。

  中。就象在伊甸园中(创2:9)。树的位置表明了它在上帝完美世界的计划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生命树。见创2:9;启22:2注释。

8.你要写信给士每拿教会的使者,说:‘那首先的、末后的、死过又活的,说:

  示每拿。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该词源于muron。这是阿拉伯一种名叫Balsamodendronmyrrha的树里提取出来的芳香性树脂,用于尸体的防腐,药用的油膏,以及熏香。见太2:11的注释。但近来学者们倾向于认为该词源于示每拿城所敬拜的安那托尼亚女神撒摩娜(Samorna,见《SDA圣经注释》卷七第93页)。关于示每拿古城,见《SDA圣经注释》卷七第91页;622页插图《约翰的著作》。没有资料表明示每拿教会是在何时、由何人建立的。圣经中也没有在别的地方提到这个教会。

  从历史上看,示每拿教会所指的时期约从第1世纪末(约公元100年)到公元313年左右。这一年,君士坦丁对基督教会表示支持(参本章补充注释;见第10注释)。有人认为君士坦丁名义上皈依基督教是在公元323年或325年。严格地说来,《启示录》第2章、第3章的预言实际上并不是时间预言。设定这些年代只是为了大体上把预言和历史联系起来。

  使者。见启1:20注释。

  首先的,末后的。见启1:8,17注释。

  死过。见启1:18;2:1注释。对一个正为信仰而面临逼迫与死亡的教会来说,强调在基督里的生命是特别有意义的。

9.我知道你的患难,你的贫穷(你却是富足的),也知道那自称是犹太人所说的毁谤话,其实他们不是犹太人,乃是撒但一会的人。

  你的。见第2节注释。

  患难。这个时期的教会在罗马各任皇帝手下断断续续地遭受逼迫。在图拉真(公元98年–117年),哈德良(公元117年–138年),和马可.奥勒利乌斯(公元161年–180年)执政期间,对基督教的逼迫是零星而局部的。第一次全国性有组织地逼迫基督教是在德西乌斯(公元249年–251年)和瓦莱里安(公元253年–259年)执政期间。在戴克里先(公元284年–305年)以及他的几位继位者统治时期(公元305年–313年),政治上的血腥迫害达到了高潮。示每拿教会所代表的这段历史时期,完全可以被称为“殉道时期。”在这几个世纪里,成千上万没有留下名字的殉道者“至死忠心。”他们的爱心和献身精神流芳百世(见第8节注释)

  贫穷。参可12:42注释。示每拿教会无疑没有附近的以弗所教会那么大,那么兴旺。以弗所的基督徒离开了他们“起初的爱心,”但对于示每拿的信徒,却没有这样的责备。基督提醒他们说,他们在属灵上是“富足”的(见雅2:5注释)。

  犹太人。这里的犹太人可能不是指肉身意义上的。就象如今的基督徒有时被称为以色列人一样。参罗2:28,29;9:6,7;加3:28,29;彼前2:9。该词在这里无疑指那些自称事奉上帝,实际上却事奉撒但的人。

  这个称谓有其历史的背景。据《使徒行传》记载,早期教会所遭遇的许多患难,都缘于犹太人对他们的诽谤(见徒13:45;14:2,19;17:5,13;18:5,6,12;21:27)。这种情况显然也存在于示每拿。据说在第2世纪,示每拿主教波利卡普的殉道就是犹太人造成的。在这段时期,德尔图良(Tertullian)称犹太会堂为“逼迫之源”(《前尼西亚教父文集》卷三第643页)。

  毁谤话。说上帝或人的“坏话”。

  不是。他们是伪善者。

  撒但一会的人。参另一个类似的称呼“毒蛇的种类”(太3:7)。犹太会堂作为犹太人社会生活的中心(见《SDA圣经注释》卷五56-58页),无疑是聚谋反对基督教的地方。“撒但”意为“控告者,”或“作对者”(见亚3:1;启12:10注释)。当时这些犹太活动中心实际上就是“控告者的会堂。”

10.你将要受的苦你不用怕。魔鬼要把你们中间几个人下在监里,叫你们被试炼,你们必受患难十日。你务要至死忠心,我就赐给你那生命的冠冕。

  不用怕。见雅1:2注释;参约16:33。

  被试炼。撒但将逼迫他们,要使他们放弃信仰。上帝允许逼迫临到,是为了增强他们的信心,证实他们的信心。尽管撒但向教会发怒,上帝的手必定成就祂的旨意。见雅1:2;启2:9注释。

  罗马皇帝图拉真(公元98–117年)制定了第一个针对基督教的罗马官方政策。当时小普林尼任小亚细亚比推尼和本都的行政长官。图拉真在写给他的著名的95封书信里,规定了处理尚属非法的宗教团体基督教徒的程序。他命令罗马官员不要去搜捕基督徒。但是如果他们因其他罪名被带到官员面前,并被证实是基督徒的话,就处以死刑,除非他们放弃信仰。这个规定虽然没有全面执行,却一直延续到公元313年君士坦丁颁布宗教宽容令之时。

  所以在两百年时间里,基督徒随时都有可能因他们的信仰被捕和处死。他们的命运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异教或犹太邻居们的态度。这些人可以放过他们,也可以向当局告发。这种情形称为“默许的逼迫。”皇帝们没有主动迫害基督徒,却允许他的代表和地方当局在认为合适时对基督徒采取措施。这个政策使基督徒的命运落在地方官员的手中。尤其在饥荒,地震,风暴和其它灾难发时,基督徒自然就成为攻击的对象。他们的异教邻居认为是因为基督教徒拒绝敬拜诸神,所以诸神的忿怒就临到整个国家。

  但有时罗马政府会对教会发动猛烈的逼迫(见第9节注释)。一些有头脑的罗马人看到基督教在帝国境内不断地发展,影响力逐渐扩大,与罗马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就意识到有朝一日基督教将摧毁罗马的生活方式。所以迫害基督教会的,往往是罗马皇帝中的佼佼者,而那些平庸之徒一般却不去骚扰基督徒。

  第一次有组织地对基督教会发动全面逼迫的是德西乌斯皇帝。他于公元250年颁布法令,宣布用拷打,死刑和没收财产等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对基督教进行逼迫。这条法令的颁布是因为三年前在庆祝罗马建国一千年时,人们发现与昔日的荣耀相比,帝国显得特别衰落,于是基督教成了替罪羊。可能是为了拯救帝国,人们决定铲除基督教。这项政策在公元251年德西乌斯去世后中止,但不久以后,又由瓦莱里安皇帝重新执行。他死以后,这项政策再度中止,直到戴克里先统治时教会遭遇了另一场大危机(见下面“十日”的注释)。

  必受患难。或“即将遭受患难。”示每拿教会显然已成为了犹太人诽谤的主要目标,但是教友们暂时还没有受到最猛烈的逼迫。不过那里的基督徒无疑知道其他地方所发生的逼迫,也知道逼迫将很快临到自己。这一点可以从“怕”的原文动词形式上看出来。该形式表明他们已经开始惧怕了。基督安慰她们,向他们保证,尽管他们面临着逼迫,但他们不必害怕。见太5:10–12注释。

十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按照解释时间预言一日等于一年的原则(见但7:25注释),把“十日”解释为十年,指罗马迫害基督教最严厉的时期(公元303–313年),从戴克里先皇帝开始,延续到他的助手和继位者加莱里乌斯皇帝治下。罗马当局企图用烧毁圣经,摧毁教堂,拘禁教会领袖等手段,来达到消灭基督教的目的。这些统治者们认为,基督教会的力量和影响在整个帝国内已十分强大。如果不立时铲除,罗马的生活方式将不复存在,帝国本身也将瓦解。所以他们制定了消灭基督教的政策。戴克里先第一个针对基督教的法令于公元313年颁发,宣布在帝国范围内禁止基督教的活动。

  逼迫从军队里开始,蔓延到整个帝国。罗马当局的恐怖政策主要针对教牧人员。他们认为只要消灭了牧人,羊群就会分散。教会历史学家狄奥多莱(《教会史》1.6)描写了逼迫结束几年以后在尼西亚公会议上(公元325年)主教们的会聚:有的被剜掉了双目;有的被扯掉了双臂;有的带着形形色色的可怕残躯来的。当然还有很多人未能熬过那段时间。公元313年,也就是这场逼迫开始后的十年,君士坦丁与他的同僚李锡尼颁布了一道法令,允许基督徒和其他所有的人享有信仰的自由。

  还有的解经家认为“十日”不一定指预言的时期。他们提出:“你将要受的苦,”“魔鬼,”“监里,”及“死”显然都要按字面来解释的,所以“十日”自然也要按字面来解释。如果是这样,“十”可能就代表一个大约数,就象在圣经其他地方那样(见传7:19;赛5:10;但1:20;摩6:9;该2:16;亚8:23;太25:1,28;路15:8等;参《密西拿》“父老篇”5:1–9)。“十日”作为一个大约数,可能指一个短暂的逼迫时期,如示每拿教会在使徒时代无疑所遭受的。将“十日”按字面意义应用在第一世纪的示每拿教会上,再按象征意义应用在示每拿教会所代表的教会历史时期上(见启1:11;2:1,8注释;参《SDA圣经注释》卷七;本章补充注释),这完全符合预言解释的正确原则(见申18:15解释)。

  至死。原文含有“直到和包括死亡”的意思。

  忠心。原文动词暗示“继续忠心”。示每拿证明是一个忠心的教会。

  生命的。“冠冕”就是“生命。”这个冠冕象征着战胜魔鬼和他制造的“患难”。参提后4:8。

  冠冕。“花冠”或“胜利的花环”。原指在希腊体育竞赛中奖给胜利者的花环。在这里象征赐给战胜撒但者的奖赏。

11.(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得胜的,必不受第二次死的害。’”

  凡有耳的。见第7节注释。

  得胜的。见第7节注释。这里可能强调经历了第10节所提到的“患难而取得胜利。

  第二次死的害。与第一次的死不同。第一次的死是今生生命的暂时结束;不论“善恶”(徒24:15)都将复活。第二次死是最后消灭罪恶和罪人,不再有复活(见启20:14注释;参启21:8)。

12.“你要写信给别迦摩教会的使者,说:‘那有两刃利剑的,说:

  别迦摩。别迦摩最后一任国王阿塔罗斯三世于公元前133年把该城连同王国赠送给罗马(见《SDA圣经注释》卷七第25页)。此后它就成了罗马亚细亚行省的首府,达两个世纪之久。从公元前三世纪初起,别迦摩就是希腊文化活动的一个中心。虽然到了约翰的时代,以弗所开始超过了它而成了亚细亚的主要城市,但别迦摩仍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两座城市长期以来一直竞争主要城市的荣誉。关于别迦摩古城,详见《SDA圣经注释》卷七第93页;和622页插图。

  “别迦摩”一词的含义不明,可能有“堡垒,”“卫城”之意。别迦摩时期教会的特征是地位提高了。她从一个受禁止、被逼迫的教派,上升为一个普遍信仰,大权在握的宗教(见第13节注释)。

  使者。见启1:20注释。

  两刃利剑。就象耶稣给以弗所和示每拿教会的书信开头所作的自我介绍一样,“两刃利剑”也来自启1:16对得了荣耀之基督的描述(见该节和启2:1注释)。

13.我知道你的居所,就是有撒但座位之处;当我忠心的见证人安提帕在你们中间、撒但所住的地方被杀之时,你还坚守我的名,没有弃绝我的道。

撒但座位之处。有的文本在本节“你的居所”前面还有“你的行为”。参第二节注释。别迦摩在公元前29年第一个敬拜尚健在的罗马皇帝。该城兴建了一座庙宇,来供奉女神“罗马”(Roma,帝国精神的化身)和皇帝奥古斯都。约翰在写《启示录》的时候,基督徒正为拒绝敬拜图密善皇帝(公元81–96年)而遭受迫害。图密善要人尊他为“主和神。”别迦摩也是小亚细亚的宗教都市。它是希腊(希腊—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和皇帝崇拜的中心。城里异教的寺庙林立,称之为“有撒但座位之处”十分合适(见《SDA圣经注释》卷七95页)。

  别迦摩教会时期可以从公元313年君士坦丁支持基督教,或者从他公元323年或325年在名义上悔改信主算起,直到公元538年(见本章补充注释)。在这段时间里,罗马教在西欧取得了宗教上的、甚至一定程度的政治上的领导地位(见《但以理书》第七章补充注释)。撒但在教会内部安置了他的“座位。”罗马教是异教和基督教微妙的混合。这段时期可以被称为“普及时期。”

  见证人。殉道者以死来见证自己的信仰。“忠心的见证人”原文与启1:5对基督的称呼“那诚实做见证的”是一样的。

  安提帕。这是常见的希腊名字。由希腊词语anti(“代替”)和pate?r(“父”)的缩写形式pas?组成(路3:1;24:18注释;见约瑟弗斯《犹太古代史》1.3.10)。这个名字反映了父亲的愿望,希望儿子将来能在世界上代替他。一些解经家认为安提帕是别迦摩教会一名刚殉身基督徒的名字。他的殉道可能就是因为拒绝敬拜罗马皇帝。如果是这样,这位忠心殉道者的经历和榜样就可以视为后世成千上万无名殉道者的代表。虽然这个名字有可能寓指教会历史的别迦摩时期中,但这种解释缺乏明显的圣经根据。

  我的名。见第3节注释。

  我的道.就是信仰我。参《希伯来书》第11章所列信心英雄的经历。

14.然而,有几件事我要责备你:因为在你那里有人服从了巴兰的教训;这巴兰曾教导巴勒将绊脚石放在以色列人面前,叫他们吃祭偶像之物,行奸淫的事。

  你。关于采用单数形式的意义,见第2节注释。

  巴兰。见民22–24章。运用巴兰的典故,暗示别迦摩有人想藉着倡导基督徒所不该做的事情而分裂和破坏教会(见下面“祭偶像之物”注释;参徒15:29注释)。巴兰所关心的是满足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上帝子民的福利。

  绊脚石。陷阱的触发器。“将绊脚石放在”别人面前,就是要诱捕他。见太5:29的注释。

  祭偶像之物。这里所提到的两点是耶路撒冷会议所明令禁止的(见徒15:29;罗14:1;林前8:1注释)。巴兰造成了以色列人“与摩押女子行起淫乱”,给摩押的神献祭,并且“吃”祭拜假神之物(民25:1,2,;31:16)。

  这两样罪造成了异教与真宗教的混合。从基督教的历史来看,这段话很适合于别迦摩所代表的教会时期。这段时期是从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宣布基督教合法之后,以及他十多年或二十年后名义上信奉基督教时开始的。君士坦丁的策略就是将异教和基督教尽可能地混合在一起,刻意把帝国境内的各种因素联合起来,达到巩固帝国的目的。他对教会的偏爱或支配,使教会落入了伴随着兴旺与名声的种种诱惑之中。在君士坦丁及其继位者的优惠政策下,教会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政教合一的组织,丧失了她原有的属灵性质。

15.你那里也有人照样服从了尼哥拉一党人的教训。

见第6节注释。

16.所以,你当悔改;若不悔改,我就快临到你那里,用我口中的剑攻击他们。

  悔改。这个严肃的警告反映了别迦摩教会面临严重的属灵危机。

  我口中的剑。见启1:16注释;参启2:12。“剑”象征对不“悔改”的惩罚。

17.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得胜的,我必将那隐藏的吗哪赐给他,并赐他一块白石,石上写著新名;除了那领受的以外,没有人能认识。

  凡有耳的的,就应当听。见第7节注释。

  得胜的。见第7节注释。

  隐藏的吗哪。见出16:14–36。有人认为这是指亚伦放在约柜罐子里的吗哪(出16:33;来9:4)。一种犹太人的古老说法宣称,当弥赛亚降临的时候,“吗哪将再次从天而降。在那些日子,他们将吃吗哪”(《巴录二书》29:8;2;查尔斯《旧约次经与伪经》卷二第498页)。鉴于约6:31–34的教导,这里的吗哪似乎象征基督徒今生在基督里的属灵生命,以及来世的永生(见约6:32,33注释)。

  白石。人们曾用各种古代的风俗来解释这里赏赐白石的做法,但都不很满意。一种比较普遍的古代惯例就是陪审员用白石和黑石来代表无罪或有罪。唯一能够肯定的是,约翰这里无疑在指某种授予特别礼物或荣誉的仪式。

  新名。在圣经中,一个人的名字往往代表他的品格,所以新名代表新的品格。新名不是旧名的模仿,而是代替,与旧名完全不同。这里应许基督徒将有一个“新名,”就是按照上帝的品格塑造的新品格(参赛62:2;65:15;启3:12)。

  除了那领受的以外,没有人能认识。属灵重生的经验,品格的改变,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一个没有重生的人,是不可能准确完整地解释这种经验的(参约3:5–8)。

18.“你要写信给推雅推喇教会的使者,说:‘那眼目如火焰、脚像光明铜的上帝之子说:

推雅推喇。这个名字的来源和含义不明。可能是因为19节所提到了该教会的“勤劳”,有人认为“推雅推喇”意为“劳动的芳香。”古代推雅推喇的名望虽然不及其他六座城市,但它仍以其繁荣的各种行业和工艺而著称,而其中最出色的要算是布匹的染色了(参徒16:14)。推雅推喇的基督徒无疑大都是当地的工匠。关于推雅推喇古城,详见《SDA圣经注释》卷七96页;622页插图)。

  给推雅推喇的信息特别适合于中世纪黑暗时期和中世纪后期真教会的状况(见本章补充注释)。

  在黑暗时期,早期的趋势发展成为主流。普通的基督徒手中没有圣经,由遗传取而代之。行为被视为得救的手段。世俗的教阶制混淆了耶稣基督神圣真祭司的工作。参《但以理书》第7章补充注释。对于那些抵制大背道的人来说,那是一段大艰难的日子。推雅推喇教会时期完全可以被称为“逆境时期”。逼迫使真理的火炬摇曳不定,几近熄灭。宗教改革的属灵信息从根本上来说,是对福音伟大真理的恢复。它宣称人得救只能凭着信基督。基督徒信仰与行为的唯一标准乃是圣经。每个人都可以自己来到大祭司耶稣基督的面前,不用任何人作为中保。

使者.见启1:20注释。

那眼目如火焰、脚像光明铜。见启1:14,15注释。

上帝之子。见路1:35;约1:14注释。与给其它教会的信对耶稣的称呼一样,这个称呼也来自启1:13对获得荣耀之基督的描述(见启2:1注释)。原文在这里使用了定冠词,表明信息的来源是三一真神中的第二位(参启1:13注释)。

19.我知道你的行为、爱心、信心、勤劳、忍耐,又知道你末后所行的(善)事,比起初所行的更多。

  你的。关于这个单数代词的特殊含义,参第2节的注释。

  行为。参第2节注释。

  爱心。(见太5:43,44注释)。“爱心、信心、勤劳、忍耐”都是推雅推喇教会的“行为”。爱心和信心是外表勤劳和忍耐的内心基础。

  勤劳。见罗12:7注释。

  信心。罗3:3的注释。

  耐心。启1:9注释。

  末后所行的(善)事,比起初所行的更多。在七封信中,只有给推雅推喇的信表扬了它的进步。虽然推雅推喇教会经历了许多艰难,但教会依然在属灵上成长。以弗所教会的经历与之相反(第4,5节)。

20.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责备你,就是你容让那自称是先知的妇人耶洗别教导我的仆人,引诱他们行奸淫,吃祭偶像之物。

  容让。“允许”。教会的错误不仅在于许多人公开背道,还在于没有努力制止罪恶。

  耶洗别。关于历史上的耶洗别,见王上16:31;18:13;19:1,2;21:5–16,23–25;王下9:30–37。象耶洗别在以色列中倡导巴力崇拜一样(王上21:25),在约翰的时代也有一些假先知起来,企图把推雅推喇教会引入歧途。这个信息表明,推雅推喇的背道甚至比别迦摩(启2:14)更加公开,更加猖獗。耶洗别的比喻用于推雅推喇时期的基督教会,代表了导致中世纪大背道的黑暗势力(见《但以理书》第7章补充注释;见启2:18注释;参启17注释)。

  行奸淫,吃祭偶像之物。见启2:14的注释;参王下9:22。这无疑首先是指一世纪的推雅推喇教会。若用于推雅推喇教会所代表的教会历史时期,这就代表异教与基督教的混合(见结16:15;启17:1注释)。君士坦丁及其继位者们加快了这一过程。中世纪的基督教会大量吸收了异教的礼仪和习俗。

21.我曾给她悔改的机会,她却不肯悔改她的淫行。

我曾给她悔改的机会。上帝曾长期为这位女先知保留赦罪之恩,她却不肯悔改。

她却不肯悔改她的淫行。她不是没有得到足够的亮光,也不是故意忽略亮光,而是蓄意顽梗叛逆。

22.看哪,我要叫她病卧在床。那些与她行淫的人,若不悔改所行的,我也要叫他们同受大患难。

叫她卧病在床。对伪女先知的惩罚与她所犯的罪相当。这一词语似乎出于闪米特语(参出21:18;《犹滴书》8:3,七十士译本;太.9:2直译为“一个卧病在床的瘫子“)。见启17:16,;17;:18注释。

与她同行淫的人。不知道这些人是谁。参启17:1,2注释。

若不悔改。恩典的门还没有完全关闭。上帝绝不让自己与罪人隔绝。是罪人自己与上帝隔绝。

所行的。从上帝对祂教会说话的立场上看,耶洗别及其情人们的罪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她的罪,因为她是领导教会的女先知。

23.我又要杀死她的党类(原文作儿女),叫众教会知道,我是那察看人肺腑心肠的,并要照你们的行为报应你们各人。

  我又要杀死。约翰可能想到了七十士译本的结33:27:“那些在洞里的,我要杀死他们。”希伯来原文是“遭瘟疫而死。”或许这就是约翰在本节的“死”的意思吧。

  她的党类(原文作儿女)。耶洗别长期淫乱,甚至生下了儿女。这可能比喻她有了忠实的追随者。惩罚不仅要落到母亲身上,也要落到那些被她的邪恶品格所污染的儿女身上。参亚哈儿女们的灭亡(王下10:7)。

  肺腑。肾脏。古人认为肾脏是人意志及情感的所在(参诗7:9注释)。

  心肠。头脑,指人的智力。基督能看透人的思想和情感。基督的审判是公义的,因为祂了解和鉴察人心的秘密。见诗7:9;耶11:20;见撒上16:7注释。

24.至于你们推雅推喇其余的人,就是一切不从那教训、不晓得他们素常所说撒但深奥之理的人,我告诉你们,我不将别的担子放在你们身上。

  其余的人。即推雅推喇教会中忠实的信徒。在历史上,这是指中世纪那些努力坚持使徒教会纯正信仰的基督教小团体。这样的团体在罗马教会内部和外面都有活动。其中最主要的是欧洲大陆的瓦典西人和英国威克里夫的追随者们。这两批人所拥有的亮光,虽然都不及后来宗教改革运动所宣扬的福音真理,但给“推雅推喇其余的人”的信息用在他们身上却是很合适的。他们只要忠于他们所有的亮光就够了。上帝不将别的担子放在他们身上。

  那教训。就是耶洗别的教训(见第20节注释)。

  深奥之理。意思是“深奥的事情。”背道者自称他们的教训(即“他们素常所说”)是“深奥之理”。基督则将之贬称为“撒但深奥之理。”诺斯替教派声称,只有他们明白“深奥之理”(见《SDA圣经注释》卷六54-58页)。

  我不将别的担子放在你们身上。忠于已经持有的亮光就够了。

25.但你们已经有的,总要持守,直等到我来。

  基督快来乃是“所盼望的福”(参多2:13)。这个盼望一直在患难中支持着基督徒。基督并没有暗示祂一定会在一世纪推雅推喇教会信徒话着的时候再来,或在推雅推喇教会所代表的教会历史时期中再来。见启1:1注释。

26.那得胜又遵守我命令到底的,我要赐给他权柄制伏列国;

  那得胜。见第7节注释。

  又遵守我命令到底的。原文是“持守我行为到底的,”就是反映基督品德的行为。同那些与耶洗别勾结之人“所行的”(参第22节注释)完全不同。

  我要赐给他权柄制服列国。参启20:4注释。

27.祂必用铁杖辖管((辖管:原文作牧))他们,将他们如同窑户的瓦器打得粉碎,像我从我父领受的权柄一样。

杖。源于诗2:9的希伯来语shebet。可以指牧人的杖(诗23:4),国王的权杖(诗45:6),或惩戒的刑杖(诗125:3)。本节的“杖”既指王权的象征,也指惩罚的工具。

  辖管。直译为“牧养”(见太2:6的注释)。这句话引自诗2:9。有关基督用“铁杖”管辖列国的时间,背景和性质,见启19:15注释。伪经《所罗们诗篇》17:6表明犹太人视诗2:9为有关弥赛亚的预言:“祂(大卫的子孙弥赛亚])将把罪人赶出继承之地。祂将摧毁罪人的骄傲,象打碎窑匠的瓦器一样。祂必用铁杖把他们打得粉碎”(查尔斯的《旧约次经及伪经》649页)。赎民将基督同享永生权柄,一起掌权,所以说他们是与祂同工的(见启12:5;;20:4注释)。

窑户的瓦器.见耶19:1,10,11。

打得粉碎.这里的权柄使恶人遭到毁灭。关于这一权柄的性质,见启20:4注释。

像我从我父领受的权柄一样。见太11:27;28:18;约3:35;5:22,27;徒17:31;《SDA圣经注释》卷五919页。

28.我又要把晨星赐给他。

晨星.就是基督自己(见启22:16注释;参彼后1:19)。

29.(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

见第7节的注释。

第二章补充注释

  把给七教会的信息应用到教会历史中七个相继的时期(见启2:1注释),自然需要采纳一系列的年代,把这些信息与相关的历史时期联系起来。但在确定这些年代的时候需要谨记:一,七教会的预言与严格意义上的时间预言不同,因为预言本身并没有提供年代。它主要涉及教会在相继的历史时期中的经历,与但7:25中1260日的预言,但8:14中2300日预言,和但9:25中的70个7的预言等大不相同。二,主要的历史时期是无法准确界定的。因此所采用的年代最多只能作为大概的标志,而不是精确的界限。两个时期的过渡是一个逐渐演进的过程。但我们仍需选定一个大概的年代,把七教会的信息同相应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有人提出了与下面不同的年代,用不同的名称来描述各个时期。但这些年代和名称的差别不会对七教会信息本身的解读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1. 以弗所人们普遍认同它代表使徒时期的教会,从公元31年基督升天的时候算起(见《SDA圣经注释》卷五257–260页),直到公元100年左右为止。

2. 示每拿关于将公元100年作为这一时期的开始,参上面“以弗所”的解释。给第二个和第三个教会的信息表明,从示每拿到别迦摩的过渡是教会从受逼迫到受欢迎的过程。第一位所谓信基督教的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的统治时期(公元306年–337年),代表着这一过渡时期。在他于公元313年颁布著名的米兰敕令之前,基督教被视为非法宗教,多次遭受当局的猛烈逼迫(见《SDA圣经注释》卷六47,61页;卷七18,19页)。米兰敕令宣布,帝国境内一切宗教都享有同等的权利,并且归还被没收的基督教资产。同年,君士坦丁宣布豁免基督教神职人员参加政府和军队服务的义务,免征他们的财产税。公元313年,或者他名义上信奉基督教的公元332或325年,均可作为教会从士每拿时期过渡到别迦摩时期的大体时间。

3. 别迦摩关于教会过渡到别迦摩时期,见前面对“士每拿”的注释。灵感之笔称别迦摩时期为妥协,背道和世俗化的时期。在这段时期里,罗马教会开始加强其权力和权威。到别迦摩时期结束时,罗马帝国已经失势,教皇制已日臻完善,准备执掌西方基督教界的统治大权(见《但以理书》第七章补充注释)。

  以下任何一个重大事件都可以作为这段时期结束的标志。例如公元476年最后一位西罗马皇帝的废黜。公元496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成为第一位信奉基督教的日尔曼族统治者。他把对其他日耳曼民族的征服同教会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公元538年,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于公元533年颁布的法令完全生效。该法令赋予罗马教皇在东西基督教界的无上权威。

历史学家们通常把格列高利教皇(公元590年–604年)的任职作为从古代到中世纪的过渡。他担任教皇,也可看作另一个此类界限的标志。格列高利被视为中世纪第一大主教。他在很多方面大胆扮演了西方皇帝的角色。他的统治为后来教皇享有绝对权威的主张奠定了基础。

公元756年标志着教皇控制领土的开始,以及法国所谓的“教皇长子”地位的确立(参《SDA圣经注释》卷四837页)。那一年,法国的丕平征服了意大利北部威胁教皇统治的伦巴底人,并把他们的领土送给教皇。这一个举动通常被称为“丕平捐赠”。它标志着教皇国的开始,。教皇君临在这块领地,实施绝对的统治达一千多年。

  然而538年作为一千二百六十年(见但7:25注释)预言的起点,说明它比较适合作为别迦摩时期的终点。见《SDA圣经注释》卷七18–22页。

4. 推雅推喇关于538年作为推雅推喇时期开始的理由,见上面“别迦摩”的注释。推雅推喇时期的特点是教皇掌握了至高的权力。一千二百六十年的预言在圣经预言中的重要性(见但7:25;启12:6注释),说明把1798年作为推雅推喇时期的结束比较合适。但鉴于宗教改革运动对教皇霸权的沉重打击,也可把1517年作为推雅推喇时期的结束(见《SDA圣经注释》卷四837页;卷七50页)。有人认为1870年教皇国的丧失,和教皇自称为“梵蒂冈之囚”也可以使这一年成为推雅推喇时期的结束。但1870年与一千二百六十年的预言,以及与《启示录》第2、第3章所描绘剩下的教会历史都衔接不上。

5. 撒狄宗教改革时期的教会符合“撒狄”的特征,因此可以认定它是从1517年或1798年开始的(见以上“推雅推喇”注释)。那些认为1798年是推雅推喇教会时期的结束和撒狄教会时期开始的人,还认为1833年是撒狄教会的结束。依据下面“非拉铁非”注释所提出的理由,有人认为以1755年作为撒狄时期的结束比较妥当。

6. 非拉铁非灵感之笔称非拉铁非为复临大觉醒时期的教会。人们提出了它不同的开始时间。有人认为是1833年。那一年自然界出现了我们主所预言的重大征兆(见太24:33注释),且与威廉米勒耳所发起复临运动的早期信息密切相关。有人认为1798年是但11:35“末了”的开始(见该节注释),这也有一定的道理。还有人认为是1755年,因为这一年通常被认为是第6印中第一个兆头出现的年代(见启6:12注释)。他们认为这个年代与非拉铁非教会作为复临大觉醒时期教会的特征相符。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解经家们普遍认同1844年是非拉铁非时期的结束,和老底嘉时期的开始(见但8:14注释)。

7. 老底嘉关于1844作为这一时期的开始,见上面“非拉铁非”的注释。老底嘉时期作为七教会中的最后一个教会,要延续到世界的末日。

(选段)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