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圣经库 > 01创世记 > 正文

创世纪44--SDA圣经注释

第 四 十 四 章

提要:1 约瑟用计留他的兄弟的策略。14 犹大向约瑟的哀求。

1 约瑟吩咐家宰说:“把粮食装满这些人的口袋,尽着他们的驴所能驮的,又把各人的银子放在各人的口袋里,

2 并将我的银杯和那少年人籴粮的银子一同装在他的口袋里。”家宰就照约瑟所说的话行了;

  这是约瑟向其兄弟表明身份之前最后的和决定性的考验,目的在于造成一种局面,使他能依法将便雅悯扣留在埃及。这样,他的哥哥们就有理由不带他们父亲最喜爱的儿子返回迦南了。他也就借此了解他们现在是怎样的人了。他们或者服从约瑟将便雅悯扣留在埃及的决定,而将令人心碎的信息带给他们的父亲,让他接受失去他所爱之拉结唯一幸存之子的事实,或者他们将尽全力来阻止这一不幸的发生。

3 天一亮就打发那些人带着驴走了。

4 他们出城走了不远,约瑟对家宰说:“起来,追那些人去,追上了就对他们说:‘你们为什么以恶报善呢?

5 这不是我主人饮酒的杯吗?岂不是他占卜用的吗?你们这样行是作恶了。’”

  这个酒杯是个贵重的物品。它不仅用来饮酒,而且据认为可以查出任何有毒物质。这种杯子还可用来行法术。“占卜”的意思是“耳语”、“喃喃而语”、“说预言”。古典作家说到东方人将水倒入酒杯,然后通过观察预测未来的事(任布利库,《魔法》第三章第14节)。古人所描述的另一种习俗是将水倒入酒杯中,将一块块的金银或宝石投进去,然后观察并解释水中的形像(普林尼《自然历史》第三十七章第73节;斯特拉波,《地理学》第十六卷第2章第39节)。约瑟吩咐家宰向兄弟们提及行法术的事,并不意味着约瑟真的接受了这种迷信的做法。就象先前一样(创43:33),他愿意让他们相信他能读懂他们的思想,从而使他们放弃伪装吐露真情。

  埃及人很可能因为约瑟的大智大慧而认定他能行法术。他难道没有准确地预言了丰年和荒年,并关照埃及为灾荒做准备吗?他确实比他们最佳的“术士”还要出色(创41:8),因此一定拥有更高明的法术(见出8:19)。他作为一个智士的声誉可能已经广为流传,甚至传到了外国,以至约瑟后来质问涉嫌盗窃酒杯的人是否了解这一事实(创44:15)。

6 家宰追上他们,将这些话对他们说了。

7 他们回答说:“我主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你仆人断不能做这样的事。

8 你看,我们从前在口袋里所见的银子,尚且从迦南地带来还你,我们怎能从你主人家里偷窃金银呢?

9 你仆人中无论在谁那里搜出来,就叫他死,我们也作我主的奴仆。”

  兄弟们认为自己完全无辜,就毫不迟疑地声明:如果所丢失的物品在他们当中找到,他们甘愿受最严厉的处罚。他们卤莽的话语似乎有欠考虑,特别是经历过口袋里神秘地出现银钱之后。他们本来容易受人怀疑,所以应该更为谨慎。但他们在第二次前往埃及时,受到首长本人及其下属这么真诚友善的款待,以致打消了对约瑟动机之诚意的一切怀疑。

10 家宰说:“现在就照你们的话行吧!在谁那里搜出来,谁就作我的奴仆;其余的都没有罪。”

  家宰以冠冕堂皇的语气,拒绝了将无辜者与罪犯一同受罚的想法,或象他们所建议的那样严厉地处罚罪犯。别人如果信口开河,我们绝不要乘人之危。我们自己可能有时也会作一些的欠考虑的承诺,要不是他人的寛容,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伤害。

11 于是他们各人急忙把口袋卸在地下,各人打开口袋。

12 家宰就搜查,从年长的起到年幼的为止,那杯竟在便雅悯的口袋里搜出来。

  家宰有条不紊的搜查,一定使他们想起一天前发现他们自己按照年龄就座时所产生的诧异。他们一定感到非常紧张,因为丢失的物品直到最后一刻才被找到。他们一个接一个得到洗刷。随着他们无辜的证据越来越明显,他们可能以面部的表情,甚至口中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清白。但最后丢失的物品却在便雅悯的口袋里发现了。面对这场新的灾难,他们悲痛惊恐地撕裂了他们的衣服(见创37:34注释),重新让驴驮上货物,返回城中。

13 他们就撕裂衣服,各人把驮子抬在驴上,回城去了。

  现在可以看出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是如何看待他们父亲最疼爱的儿子的了,就是那位受埃及的首长如此看重的便雅悯。他们会不会象他们当初对待约瑟那样地放弃他,使他们年迈的父亲满怀悲伤地死去呢,还是愿意舍弃自己的自由和生命,以使他能够平安地回到父亲身边?

14 犹大和他弟兄们来到约瑟的屋中,约瑟还在那里,他们就在他面前俯伏于地。

  这些人在犹大的带领下回到了约瑟的屋。他们都在他面前俯伏于地请求怜悯。古埃及的浮雕保存了许多类似情景的画面。其中有一幅展示公元前十四世纪迦南的请愿人在哈仁姆哈伯将军面前的景象。他们中有的平伏在地上,伸出手臂抬起头向高官恳求。其他的人在他面前跪下或鞠躬。所有的人都举起胳膊,让将军知道他们要求的迫切性。那些伏在哈仁姆哈伯面前的人,请求准许在埃及定居,因为他们被赶出了自己的家园。

15 约瑟对他们说:“你们做的是什么事呢?你们岂不知象我这样的人必能占卜吗?”

  约瑟严厉的话语一定使他们想起第一次来埃及时所受到的待遇。关于约瑟没有行法术,见第5节注释。

16 犹大说:“我们对我主说什么呢?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们怎能自己表白出来呢?上帝已经查出仆人的罪孽了。我们与那在他手中搜出杯来的都是我主的奴仆。”

  第二次来埃及的领队犹大(创43:8)作为代表走上前来。他并未试图替自己和他的兄弟们辩护,洗刷他们的嫌疑,而是坦然承认自己有罪。他无疑是指对他们的兄弟约瑟所犯的罪行,这个一直在折磨他们良心的罪(创42:21,22)。对于在旁的埃及人,特别是家宰,犹大这番认罪的话无疑使他们感到诧异,因为他们知道这些人实际上是无辜的。约瑟一定感受到他们心灵的痛苦,觉得那即将宣布的处罚是他们罪有应得的。犹大提出,他们都留在他们曾一度出卖他们兄弟为奴之地埃及为奴隶,约瑟答复说,他的裁决将是公正合理的。只留下有罪的人作他的奴隶;其他的人都可以平平安安地回到他们父亲那里去。

17 约瑟说:“我断不能这样行!在谁的手中搜出杯来,谁就作我的奴仆;至于你们,可以平平安安的上你们父亲那里去。”

18 犹大挨近他,说:“我主啊,求你容仆人说一句话给我主听,不要向仆人发烈怒,因为你如同法老一样。

  本章剩下的17节经文记录了犹大替他兄弟便雅悯求情的话。这段话堪称希伯来文学的杰作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具本色的优秀演讲之一。

  犹大首先恳请约瑟开恩倾听。他是在和一位与法老同等的,具有定罪和赦罪大权的人说话。在埃及,国王被视为神,是一切完美之物的典范、拥有人间的最高尊荣。

19 我主曾问仆人们说:‘你们有父亲有兄弟没有?’

  首先,犹大讲述了便雅悯被卷入困境的缘由。约瑟曾询问他们的家事,他们则以实相告,说他们最小的兄弟还在家中。约瑟坚持说他们若不带他们的兄弟来,借以证明他的存在,以及他们话语的真实性,就不该贸然返回埃及。犹大的话要比创42章的简短记录详细些,但犹大一定是在准确地复述当初的对话,避免虚构或夸张。

20 我们对我主说:‘我们有父亲,已经年老,还有他老年所生的一个小孩子。他哥哥死了,他母亲只撇下他一人,他父亲疼爱他。’

21 你对仆人说:‘把他带到我这里来,叫我亲眼看看他。’

22 我们对我主说:‘童子不能离开他父亲,若是离开,他父亲必死。’

23 你对仆人说:‘你们的小兄弟若不与你们一同下来,你们就不得再见我的面。’

24 我们上到你仆人我们父亲那里,就把我主的话告诉了他。

25 我们的父亲说:‘你们再去给我籴些粮来。’

  犹大以有礼貌而又确切的话语提醒约瑟:是他的要求导致了便雅悯来埃及。他接着以既感人又形象的语言描述了他们年迈之父对其晚年所生之子的疼爱,以及当他们告诉他没有便雅悯他们就不能返回埃及时,他心中的悲伤。他说他们的父亲在经过一番剧烈的挣扎之后最终允许他同去时所怀有的强烈忧虑。他强调他们若不带回这年轻人的话,就会使他们的父亲白发苍苍、悲悲惨惨的下到阴间去了(见创37:35)。

26 我们就说:‘我们不能下去。我们的小兄弟若和我们同往,我们就可以下去。因为,小兄弟若不与我们同往,我们必不得见那人的面。’

27 你仆人我父亲对我们说:‘你们知道我的妻子给我生了两个儿子。

  第一次用这样的说法,表明雅各对拉结的感情,超过利亚、辟拉、和悉帕(见创46:19)。她一直是他心中所爱。

28 一个离开我出去了;我说他必是被撕碎了,直到如今我也没有见他。

  雅各的意思是如果约瑟还活着,肯定会回来或捎信回来。自从约瑟离开希伯仑的那个不幸的日子起,雅各就再也没见过他。他只能得出结论:他的担心被完全证实了。

29 现在你们又要把这个带去离开我,倘若他遭害,那便是你们使我白发苍苍、悲悲惨惨地下阴间去了。’

30 我父亲的命与这童子的命相连。如今我回到你仆人我父亲那里,若没有童子与我们同在,

31 我们的父亲见没有童子,他就必死。这便是我们使你仆人我们的父亲白发苍苍、悲悲惨惨地下阴间去了。

32 因为仆人曾向我父亲为这童子作保,说:‘我若不带他回来交给父亲,我便在父亲面前永远担罪。’

33 现在求你容仆人住下,替这童子作我主的奴仆,叫童子和他哥哥们一同上去。

  犹大的舍己确实是值得称赞的。为了不使年迈的父亲悲伤和痛苦,他甘愿代替更受父亲眷爱的兄弟为奴,这种精神是极为可贵的。犹大的忘我境界,很少有人达到,从未有人超过。犹大在这里表显为一个真心悔改了的人,配得上担任所应许之后裔的祖先,把他的名字赋予上帝的选民。

  约瑟再也不怀疑他哥哥们的彻底悔改了,特别是当初怂恿把约瑟卖掉的犹大。约瑟的策略取得了完全的成功。他现在已经知道了兄弟的态度,并且满意他们的真心悔改。没有必要进一步考验他们了。他打算亮明自己的身份。

34 若童子不和我同去,我怎能上去见我父亲呢?恐怕我看见灾祸临到我父亲身上。”

(选段)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