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圣经库 > 07士师记 > 正文

士师记06--SDA圣经注释

第 6 章

提要:1以色列人因为他们的罪被米甸人压制。 8一个先知谴责他们。 11一个天使差遣基甸拯救他们。 17基甸的献礼被火烧尽。 25基甸拆毁巴力的祭坛,并在耶和华沙龙的坛上献祭。 28约阿施保护他的儿子,人称基甸为耶路·巴力。 33基甸的军队。 36基甸的记号。

1 以色列人又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耶和华就把他们交在米甸人手里七年。

  米甸。米甸人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从西奈半岛南部(出3:1)向北迁徙到亚喀巴湾(王上11:18)直到摩押东部平原(创36:35;民22:4;25:1,6;书13:21)。他们与希伯来人同族,因为米甸是亚伯拉罕第二个妻子基土拉生的儿子(创25:1-6)。摩西妻子的父亲被称为米甸的祭司(出2:15-21)。

  以色列人受外邦邻居影响非常大,以至于他们自己的宗教信仰越来越软弱,他们很快忘记了上帝在他泊山的奇妙作为,而转向他们从前的恶行。耶和华为进一步唤醒衪的子民离弃罪恶,就再次允许他们的领地遭受蹂躏,这就是米甸人压制他们的时期。

2 米甸人压制以色列人;以色列人因为米甸人,就在山中挖穴、挖洞、建造营寨。

  挖穴挖洞。希伯来人为了自我保护,离开了自己的家,住到山间的营寨和洞穴里。

3 以色列人每逢撒种之后,米甸人、亚玛力人,和东方人都上来攻打他们,

  以色列人每逢撒种之后。米甸人是游牧部落,不能在征服的土地上长期定居。就如今天的贝多因人一样,他们更愿意让定居的百姓作撒种的工作,然后,他们不断的袭击抢掠,将土地上的出产一扫而光,没收农作物并赶走他们所发现的农用家畜。按照习俗,他们留下未毁坏的房屋,以便农民再回到田间耕地撒种。

  亚玛力人。也是巴勒斯坦南部沙漠的游牧民族(出17:8)。

  东方人。直译是“可德姆人”。“可德姆”意思是“东方”,但此处显然是指从叙利亚大沙漠至摩押和亚扪东部的地区。8章26节描绘了这个地区的首领身着华丽服饰,佩戴金耳环以及坐骑的骆驼颈项上挂着金链子。由于本节描述有许多不同的部族前来侵袭,据认为很可能是游牧民族因当地缺水而引起的一场大迁徙。

4 对着他们安营,毁坏土产,直到迦萨,没有给以色列人留下食物,牛、羊、驴也没有留下;

  抢劫者的路线可能是这样:这些抢劫团伙在收割季节,从伯善的浅滩越过约旦河以后,就毁坏肥沃的耶斯列平原和整个沙斐拉远至迦萨南部,那里的一个有城墙的城邑(士16:3)才使他们停下来。

5 因为那些人带着牲畜帐棚来,象蝗虫那样多,人和骆驼无数,都进入国内,毁坏全地。

  像蝗虫那样多。这是一个合适的比喻,掠夺者瞬间掠抢一空,将肥田沃土变为一片荒芜(见出10:4-15)。

6 以色列人因米甸人的缘故,极其穷乏,就呼求耶和华。

  在连续七年失去庄稼之后,以色列人在饥饿线上挣扎。在这种绝望的困境中,他们想起了上帝在过去几十年的帮助,又开始向衪呼求。虽然他们严重地忽略上帝,拒绝他的呼召,直到在绝境中被迫求告衪,但上帝仍然倾听他们的呼求。这表明上帝是一个多么愿意赦免人并倾听祷告的上帝。上帝这样的慈怜,对罪人的悔改和归向衪应该是一个巨大的激励。

  在所有这些境遇当中,有一点区别的我们应该记住发,那就是上帝在处理以色列民族与以色列中个人与衪关系上是有差别的。民族的灾难和惩罚并不意味着其中的每一个人也遭到了拒绝。罪行所带给以色列个人身上的灾难,只是因为他个人参与了背道。尽管以色列民族被拒绝,但怜悯的大门仍然如从前一样为个人的得救大大的敞开。许多人无疑发现他们的上帝在这危险的时期,个人的接纳决不依附于国家与上帝关系的恢复。换一句话说,一个国家与上帝的关系与这个国家的个人与上帝的关系是不同的。但是一个民族寻求遵循上帝计划的人数能决定衪对这个民族的态度。

7 以色列人因米甸人的缘故,呼求耶和华,

8 耶和华就差遣先知到以色列人那里,对他们说:“耶和华以色列的上帝如此说:‘我曾领你们从埃及上来,出了为奴之家,

  我们不知道这个先知是在百姓宗教大集会上对他们讲话,还是巡游于镇与镇,村与村之间对他们讲话。他的信息一定得到了良好的回应。不久上帝就施行拯救。他的信息是斥责百姓对上帝的忘恩负义,上帝为他们作了那么多。然而,上帝的斥责也是对他们的鼓励,这比沉默不语好得多。他们感受到上帝仍然不离不弃,上帝的谴责是为了使他们归向衪,而不是赶走他们。

9 救你们脱离埃及人的手,并脱离一切欺压你们之人的手,把他们从你们面前赶出,将他们的地赐给你们’;

10 又对你们说:‘我是耶和华你们的上帝。你们住在亚摩利人的地,不可敬畏他们的神。你们竟不听从我的话。’”

  亚摩利人。见士1:34注释(见书24:15;王上21:26)。

11 耶和华的使者到了俄弗拉,坐在亚比以谢族人约阿施的橡树下。约阿施的儿子基甸正在酒醡那里打麦子,为要防备米甸人。

俄弗拉。尽管我们不知道俄弗拉的准确位置,但根据第九章的叙述,它一定在示剑附近,属于玛拿西支派(书17:2)的亚比以谢族(士6:24)。

  橡树下。直译是“在笃耨香树下”。该词原文指笃耨香树或松脂树,在无叶的时候象橡树,但它是单生的,而不是丛生的。这里告诉我们此树是基甸父亲的财产。

  在酒醡那里。打麦场通常在宽敞的田野,很容易受到攻击(撒上23:1)。为避免察觉,基甸用一个酒醡的大缸来打麦,希望米甸四处巡游的人无法搜到这里。这种在酒醡那里打麦子的方式,使他每次只能打很少一点。

12 耶和华的使者向基甸显现,对他说:“大能的勇士啊,耶和华与你同在!”

  这句话暗指基甸已经以在战斗中的勇气而著称。据士8:18,他早年曾在他泊山与米甸人交锋。此时基甸可能已近中年,因为他有一个十多岁的儿子(士8:20)。他也可能拥有很多仆人,甚至个人随从(士7:10)。但他虽拥有财产和声誉,却不认为做农民的粗活会有损于他的身份。值得注意的是,当上帝出现在人面前布置他们一个任务,或传给他们一个属天的信息时,衪往往呼召那些忙于平凡工作的人,就如打鱼的使徒,或看护羊群的牧人。一个在工作中诚实守信,兢兢业业的人比无所事事的懒人更容易遇见天上的使者,因为上帝不会在衪的圣工上使用懒惰之人。

13 基甸说:“主啊,耶和华若与我们同在,我们何至遭遇这一切事呢?我们的列祖不是向我们说‘耶和华领我们从埃及上来’吗?衪那样奇妙的作为在哪里呢?现在衪却丢弃我们,将我们交在米甸人手里。”

  我们何致遭遇这一切呢?基甸不只是一个有勇气,有财产的人,也是一个有谋略的人。显然他在思考以色列人无力保卫他们家园的原因,并试图制定计划把侵略者赶出去。这无疑就是天使开始对话,为何要选择这样的话的原因:“耶和华与你同在”。好像是说:“基甸,上帝因你勇敢的计划而与你同在。”基甸带着嘲讽的口气求问:“耶和华若与我们同在”“我本来应在田间收获丰硕的果实,为何却不得不在酒醡那里打出那一点麦粒?”

衪那奇妙的作为在哪里呢?出埃及的话题是述说荣耀的上帝对以色列人大能的作为的切入点。基甸说“那时上帝与我们同在,但衪现在似乎不是这样了。有同样的神迹帮助我们吗?”基甸认识到,百姓的罪招致上帝离开以色列民,但他的信心尚未领悟到这样的真理,就是当百姓向上帝呼求时,祂乐意回来帮助他们。

  基甸很难将现实痛苦的境况与使者所述的上帝的同在协调起来。他的信心软弱,想看见神迹,却没有产生信心。天使试图借着上帝同在的保证来建立他的信心。如同今天很多人一样,他们对生活中遇到的很多事情给予错误的解释。基甸断言:“耶和华丢弃我们,将我们交在米甸人手里”。事实是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上帝从没有丢弃祂的百姓,而是祂的百姓离弃了祂。况且,以色列人自己任意妄为,从力量的源头离开,致使他们软弱,落入了米甸人手里。上帝的确没有行一个神迹让米甸人离开,但上帝能够干预人间的事务。祂没有强迫人的意志。当人选择与祂的计划相反的道路时,祂没有阻止这种做法的自然结果。人类没有权利在这种情况下指责备上帝未为他们实施干预。另一方面,当人选择与上帝同工时,祂就又能为他们工作并成就大事。

14 耶和华观看基甸,说:“你靠着你这能力去从米甸人手里拯救以色列人,不是我差遣你去的吗?”

  基甸躲避米甸人的本事,就是在打麦子这个事情中练就的。你要把自己全部的能力,都用于拯救以色列民的崇高任务上。上帝会与你同在,赐予你能力。

15 基甸说:“主啊,我有何能拯救以色列人呢?我家在玛拿西支派中是至贫穷的。我在我父家是至微小的。”

  至贫穷的。该词也可译为“软弱”或“小”,更贴近原意(见12节)。从字面上看,这句话可的意思是“我们的家庭是软弱的”,即这个支派所有的家庭。我们会在上帝选召侍奉祂的人那里经常发现类似的谦卑和缺乏信心(见出4:10;耶1:6)。

  至微小的。基甸可能指他是家中最小的儿子,不知道作为率军出征的领袖位居其他兄长之上是否谨慎。

16 耶和华对他说:“我与你同在,你就必击打米甸人,如击打一人一样。”

  如击打一人一样。基甸要在一次激烈的遭遇战中消灭米甸人,就像消灭一个敌人那样奏效。

17 基甸说:“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给我一个证据,使我知道与我说话的就是主。

  给我一个证据。从22节看出基甸还没有完全相信使者来自天上。他要求一个神迹以证明使者有能力和权威充分地支持自己关于米甸人要被消灭的话。

18 求你不要离开这里,等我归回将礼物带来供在你面前。”主说:“我必等你回来。”

  礼物。有“奉献”“礼品”之意。用于后者的意思在士3:15,17中。虽然它更普遍使用的意思是向上帝奉献,但基甸可能故意含糊其辞,用这个不确定的话,因为他对使者也是半信半疑,他在橡树下更像是人。若来者只是一个人,他就会吃所提供的食物;若是来自天上,他就会作为献祭而不是食物接受。

19 基甸去预备了一只山羊羔,用一伊法细面做了无酵饼,将肉放在筐内,把汤盛在壶中,带到橡树下,献在使者面前。

  一只山羊羔。在第6节中讲到以色列人因米甸人的入侵,极其穷乏。基甸给来客提供了一只烤山羊羔,用一伊发细面做了无酵饼,说明他认为来客很重要,希望从他不充足的存储中预备一顿丰盛的宴席。饼是无酵饼因为可以很快做好,即是这样,也需要一两个小时预备。

20 上帝的使者吩咐基甸说:“将肉和无酵饼放在这磐石上,把汤倒出来。”他就这样行了。

  放在这磐石上。这磐石作为临时的祭坛使用。

21 耶和华的使者伸出手内的杖,杖头挨了肉和无酵饼,就有火从磐石中出来,烧尽了肉和无酵饼。耶和华的使者也就不见了。

22 基甸见他是耶和华的使者,就说:“哀哉!主耶和华啊,我不好了,因为我觌面看见耶和华的使者。”

  这个神迹立即驱散了基甸心中的疑惑,他认识到来客是一位天使。现在他又惊又怕。他可能记起上帝对摩西所说的话:“因为人见我的面不能存活”(出33:20),他就害怕见上帝使者的面要招致死亡的结果(见士13:22;创32:30;申5:24;来12:29)。

23 耶和华对他说:“你放心,不要惧怕,你必不至死。”

24 于是基甸在那里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起名叫“耶和华沙龙”(就是耶和华赐平安的意思)。(这坛在亚比以谢族的俄弗拉直到如今。)

  耶和华沙龙。为纪念上帝悦纳的话,基甸当夜筑了一座坛,起名叫“耶和华是平安”或“耶和华赐平安”。这个名字暗引了23节的话。这座坛不单是为献祭,也是为纪念上帝的临格(见创33:20;35:7;出17:15)。坛的修筑见在25-27节。

  在……俄弗拉直到如今。几个世纪以后,作者写《士师记》的时候,这座坛依然还在,见证耶和华赐平安于爱祂和侍奉祂的人。

25 当那夜,耶和华吩咐基甸说:“你取你父亲的牛来,就是(或作“和”)那七岁的第二只牛,并拆毁你父亲为巴力所筑的坛,砍下坛旁的木偶,

  吩咐。这里没有告诉我们上帝用什么方式对基甸说话,但基甸认出上帝的声音。他无疑一直在思考要采取什么行动。

  木偶。希伯来原文是'asherah即亚舍拉,是立在祭坛旁的木柱(见士3:7)。首先,巴力的坛一定要拆毁,在推倒偶像前,上帝不会赐尊荣与向祂献祭的人。所以,今天如果我们要求上帝赐福,就必须将每一个偶像从心中移开。

26 在这磐石(原文作“保障”)上整整齐齐地为耶和华你的上帝筑一座坛,将第二只牛献为燔祭,用你所砍下的木偶作柴。”

整整齐齐地。井然有序地

  筑一座坛。下面的话说明了为何上帝要发出一个与祂早先的严肃要求相反的命令(利17:8,9):“献祭给上帝的工作原来是指定由祭司担任的,而且必须在示罗的祭坛上举行;但那设立仪文奉献礼,而又是一切祭物所预表的主,有权柄改变自己所定的条例”(《先祖与先知》547页)。

27 基甸就从他仆人中挑了十个人,照着耶和华吩咐他的行了。他因怕父家和本城的人,不敢在白昼行这事,就在夜间行了。

  就在夜间。基甸精力充沛又行事谨慎。他选择在夜间作这事,不是因为他胆小怕事,而是因为他担心白天行这事,可能无法完成任务。白天不可避免的会有人叫嚷反对,发生争斗。这会使犹豫不决的人更不敢轻举妄动。既成事实会鼓舞勇气。他的任务不仅是拆下厚重的巴力祭坛,而且是在那个磐石上井然有序地向耶和华献上燔祭。这项任务最好在夜间进行。

  虽然基甸十分小心,但他并没有在遵行上帝的旨意上畏手畏脚,即使他知道要对此结果付出代价。基甸的行动使我们今天的许多人感到羞愧。很多人因惧怕而在上帝的事工上畏手畏脚。

28 城里的人清早起来,见巴力的坛拆毁,坛旁的木偶砍下,第二只牛献在新筑的坛上,

29 就彼此说:“这事是谁做的呢?”他们访查之后,就说:“这是约阿施的儿子基甸做的。”

  我们不知道谁泄露了秘密,怀疑自然落在了基甸身上,因为他一贯敬拜真神是众所周知的。

30 城里的人对约阿施说:“将你儿子交出来,好治死他;因为他拆毁了巴力的坛,砍下坛旁的木偶。”

  很难理解以色列人如何变得如此依恋巴力崇拜,竟要把一个以色列同胞处死,只是因为他在这地方勇敢地拆毁了巴力祭坛,筑起了耶和华的坛。巴力的坛是属于基甸父亲的(25节),但村民们觉得有资格审判对外邦神灵的侮辱行为。他们要求父亲亲自交出基甸,并要治死他。

31 约阿施回答站着攻击他的众人说:“你们是为巴力争论吗?你们要救它吗?谁为它争论,趁早将谁治死!巴力若果是神,有人拆毁它的坛,让它为自己争论吧!”

  基甸的父亲,他已经知道天使显现的事(《先祖与先知》547页),他被儿子大胆行为所表现的勇气所感动。现在他无畏地站在基甸一边。“如果巴力果真是神,他就能保护自己”。他与愤怒的众人据理力争。“你们这些可怜的村民为何要为巴力争论呢?”你们把他当成天上的耶和华敬拜,难道他不能照看自己吗?为他争论说明巴力没有能力保护自己;所以,按照你们的道理,你们才是应该被处死的人。我的儿子拆毁了巴力的坛。要给巴力一点时间有机会为自己复仇。”基甸的父亲以这个理由说服众人等待并观察巴力要行的事。他知道像这样普遍爆发的激烈情绪会渐行消退,并且反对的声音也会越来越小。他或许已完全确信,巴力没有能力伤害他的儿子。他的计谋奏效了。流行的激烈情绪完全改变,瞬息间人们转而站到基甸一边,他的行为被视为正义之举,他得到拥戴成了玛拿西的领袖。

32 所以当日人称基甸为耶路巴力,意思说:“他拆毁巴力的坛,让巴力与他争论。”

  耶路巴力。直译是“让巴力作战”或“让巴力作敌手”(见士7:1)。这个名字是斥责和挑战巴力崇拜,因为基甸健康或文字就天天见证外邦神灵的无能,说明敬畏巴力是没有道理的。后来的一个作者称他“耶路比设”意思是“让羞耻争论”(撒下11:21)。

33 那时,米甸人、亚玛力人,和东方人都聚集过河,在耶斯列平原安营。

  米甸人。他们和其他沙漠部落都“过”了约旦河。他们可能是一年一度地前来抢夺庄稼。除了基甸以外,无疑还有数以千计的人在隐蔽处打麦子。或许因为基甸领导起义的消息传到了他们的耳中。他们过了约旦河,在伯善附近的浅滩安营,营地不在耶斯列西面广阔的平原上,而是在耶斯列东面约旦河谷,基利波山和摩利冈之间直到宽广肥沃的埃斯德赖隆平原。这一河谷和宽阔的平原,将巴勒斯坦中部高原与加利利山地分开。

34 耶和华的灵降在基甸身上,他就吹角;亚比以谢族都聚集跟随他。

  降在。直译是“穿上”。基甸不仅在开始作战时“穿上”士兵的铠甲,还“穿上”上帝的力量。上帝选召他去完成祂的工作,祂也赐给他力量去完成。

  吹角。基甸自从拆毁了巴力的坛后,无疑一直在思考天使要他痛击米甸人的教导。现在以色列的敌人已经来犯,耶和华的灵感动基甸的心,使他开始投入到拯救他百姓的争战。他拿起羊角号,吹响战斗的号声,派信使走遍玛拿西,以及亚设、西布伦和拿弗他利其他三个支派,催促他们加入反对共同敌人的战斗。来自所有这些支派的劲旅,和基甸的本族亚比以谢人,都完全支持他。

35 他打发人走遍玛拿西地,玛拿西人也聚集跟随他;又打发人去见亚设人、西布伦人、拿弗他利人,他们也都出来与他们会合。

36 基甸对上帝说:“你若果照着所说的话,藉我手拯救以色列人,

  基甸认识到,单靠人的力量,以色列人无法把大群的掠夺者赶出去。基甸借着呼召以色列人参加战斗表明了他的信心。但他现在却需要新的鼓励。我们很难指责基甸要求神迹来证实这一点,尽管已有天上使者的话告诉他,并由一个神迹印证。成熟的信心不需要去求另一个神迹。罗马百夫长的信心与基甸的要求正好相反。这个外邦士兵没有求神迹来支撑他的信心。对此耶稣宣告说:“这么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没有遇见过”(路7:9)。如果基甸也有百夫长这样的信心,他就不会在接受了磐石之火的有力确据之后,还要求加一个神迹来确定。但是上帝会利用最好的手段。在信心软弱的人祈求神迹时,衪往往满足他们的要求。然而在信心成长之后,上帝期待人相信衪的话语,越来越少地利用神迹来证实。许多人因只想靠偶然的事情来建立信心而破坏了自己的宗教经验(见书7:14)。

37 我就把一团羊毛放在禾场上:若单是羊毛上有露水,别的地方都是干的,我就知道你必照着所说的话,藉我手拯救以色列人。”

38 次日早晨基甸起来,见果然是这样;将羊毛挤一挤,从羊毛中拧出满盆的露水来。

39 基甸又对上帝说:“求你不要向我发怒,我再说这一次:让我将羊毛再试一次。但愿羊毛是干的,别的地方都有露水。”

  基甸第一次求神迹得到了应允,羊毛集起露水,周围的地都是干的。基甸想了想后,认为毕竟羊毛吸水是件自然的事,可能不是神迹,因此他还是不能确信。

  今日经常有人象基甸那样。有人在作出重大决策时往往不是根据圣经的教导或是否合乎情理,而是基于他们自己所认定的征兆。所寻求的征兆常常被解释为偶然的巧合,而非无可辩驳的神迹,所以就疑惑重重。基甸就是这样,他担心事情是巧合,所以要求将神迹倒过来行一次。上帝看出基甸的信心有限,就屈尊行一个神迹,给了他所求的记号。如果基甸毫不犹豫地照着上帝的要求去做,那该多么好啊!

40 这夜上帝也如此行:独羊毛上是干的,别的地方都有露水。

(选段)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