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圣经库 > 41马可福音 > 正文

马可福音03--SDA圣经注释

第 3 章

提要:1 基督医好枯干的手,10 和许多其他疾病:11 斥责污鬼:13 拣选十二使徒:22 阐明说祂靠别西卜赶鬼,乃是亵渎:31 说明谁是祂的弟兄、姐妹和母亲。

[ 一只手枯干的人:可3:1-6=太12:9-14=路6:6-11。注释主要在《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见本卷注释218页地图;关于神迹,见本卷注释第208-213页] 。

1 耶稣又进了会堂,在那里有一个人枯干了一只手。

  耶稣又进了。显然与可2:23所提到的不是同一个安息日。这是另一个实例,说明文士和法利赛人反对耶稣对待安息日的态度。

  枯干了一只手。原文暗示这只手枯干是事故或疾病的结果,而不是先天性残疾。

2 众人窥探耶稣,在安息日医治不医治,意思是要控告耶稣。

  众人窥探。见路6:7注释。这里显然意指法利赛人(见可3:6)。

3 耶稣对那枯干一只手的人说:“起来,站在当中。”

4 又问众人说:“在安息日行善行恶,救命害命,哪样是可以的呢?”他们都不作声。

  命。psuchē(见太10:28注释)。

  他们都不作声。他们愠怒的沉默乃是承认失败。他们先前与耶稣的遭遇使他们认识到:公开挑战祂是什么都得不到的。因为祂总是能使他们的论据转过来反对他们,并展现真理,向百姓显明拉比的立场是站不住脚的。

5 耶稣怒目周围看他们,忧愁他们的心刚硬,就对那人说:“伸出手来!”他把手一伸,手就复了原。

  怒目。常言道,只有无罪的愤怒才是对罪的愤怒。上帝憎恨罪恶,却爱罪人。有罪的人却往往错误地憎恨罪人而喜爱罪恶。因错误本身而对错误发怒,且对别人没有恶意,确实可以被视为一种值得表扬的品性。

  忧愁。只有马可记录了耶稣的个人情绪。祂“忧愁”是因为犹太领袖们利用他们的崇高职务和地位误表上帝的品格和要求。祂“忧愁”无疑也是因为将临到这些领袖和随从他们误导观念的人身上的后果。原文暗示耶稣最初愤怒的反应只是瞬时的,但祂对远离天父并误解祂对他们慈爱的愚昧子民的关心却是持续的。

6 法利赛人出去,同希律一党的人商议怎样可以除灭耶稣。

  出去。由此可见,法利赛人可能立即退出了会堂,甚至在礼拜结束之前。

希律一党的人。这是一个支持希律家族的犹太政党(见本卷注释第54页)。法利赛人一般憎恨希律和所有支持他的人(见本卷注释第41页)。他们现在寻求他们死敌的帮助,证明他们为制止耶稣已经不顾一切了(见太22:16注释)。可能固执的法利赛人希望希律会乐意拘禁耶稣,就像他几个月以前拘禁施洗约翰那样(见太4:12;路3:20注释)。有人认为这件事可能发生在希律的首府赛弗里斯,在拿撒勒以北约7里。

[耶稣受人欢迎:可3:7-12=太12:15-21。注释主要在《马可福音》]

7 耶稣和门徒退到海边去,有许多人从加利利跟随祂。

  退。《马可福音》多次提到耶稣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为了躲避过早的名望或反对(见可1:45;7:24等)。祂此时的撤退显然是为了避免与宗教当局或政治当局发生进一步的冲突。所以马可中断了一系列冲突的事件,为了讲述耶稣日益增长的声望,和随之而来的犹太官长对耶稣与日俱增的仇恨与反对。(见太12:15注释)。

  到海边去。医好枯干了一只手之人的事似乎发生在加利利内地的一座城,可能是赛弗里斯(见6节注释)。同观福音的作者极为相似的记录进一步暗示:耶稣离开加利利的内地,到加利利“海边”,可能在革尼撒勒平原一带,迦百农以南。祂无疑发现了一段远离城市,比较安静的海岸(见路5:1注释)。

  许多人。见太5:1注释。三位同观福音的作者都提到了跟随耶稣的大批群众。为应付这种局面,显然需要一个更有效的组织,需要更多的见证人奉献他们的全部时间来满足群众对耶稣的需求。三位福音书作者中的两位,在记录设立十二使徒和登山宝训之前,都有意请人注意跟随和依靠耶稣的“许多人”(见太5:1;路6:17注释)。

8 还有许多人听见祂所做的大事,就从犹太、耶路撒冷、以土买、约但河外,并推罗、西顿的四方来到祂那里。

  以土买。就是以东地。“以土买”《新约》中只出现在本节。约瑟弗斯的(《犹太古代史》xiii. 9. 1 [257,258])说,以土买在基督时代之前一百多年被约翰·许尔堪征服了。那里的人被迫至少在名义上接受了犹太教的仪式与惯例(见本卷注释第33页)。

  推罗和西顿。见《SDA圣经注释》卷一,第128页;卷二,第67,68页;见创10:15注释。只有撒玛利亚很明显地没有出列在这里所提巴勒斯坦或巴勒斯坦附近的各个地区之中。

9 祂因为人多,就吩咐门徒叫一只小船伺候着,免得众人拥挤祂。

  一只小船。只有马可提到福音的这个细节。似乎耶稣在加利利传道的其余时间,每当有需要时,祂现在安排的小船随时可用(见可4:35,36;6:32;8:10,13)。这只小船可能是彼得的(见路5:3注释)。

  伺候着。或“为祂预备”,只要祂有需要,就供祂使用。

  众人。马可在三节经文中第三次提到了无论耶稣往哪里去,都跟着祂的群众(见7,8节)。

10 祂治好了许多人,所以凡有灾病的,都挤进来要摸祂。

灾病。直译是“抽打”,或“鞭打”。可能这些“灾病”相当于我们今日的流行病或其他严重疾病。

  挤进来。人们不是怀着鹅意,而是带着渴望,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要。

  要摸祂。患病的或被鬼附的人显然认为这一举动带有魔力。见可5:23,28注释。

11 污鬼无论何时看见祂,就俯伏在祂面前,喊着说:“你是上帝的儿子。”

  污鬼。见可1:23注释。

  看见。在原文中,“看见”,“俯伏”,“喊”这一系列的动词都表示连续或经常重复的动作。

  俯伏。有人提出:鬼魔可能希望藉此给人的印象是,他们承认耶稣是他们的领袖,暗示祂与他们是一伙的。若是这样,基督拒绝他们的见证就更加重要了。

  上帝的儿子。见《约翰福音》第一章补充注释;见路1:35;约1:1-3注释。

12 耶稣再三地嘱咐他们,不要把祂显露出来。

  再三地。就是“强烈地”或“严厉地”。

不要把祂显露出来。马太讲到这里,引了一段《旧约》的经文,是预言耶稣服务人类需要的(见太12:20注释)。

[ 设立十二个使徒:可3:13-19=路6:12-16。注释主要在《马可福音》。见本卷注释218页地图;231页图表]。

13 耶稣上了山,随自己的意思叫人来;他们便来到祂那里。

  上了山。祂显然进入加利利湖西边的山区(见可1:45注释)。耶稣留下跟随祂的人在山脚过夜(见《历代愿望》292页),自己却整夜在他们上面山上僻静的地方祷告(路6:12)。当时可能是公元29年的夏末(见太5:1注释)。

  耶稣经常整夜祷告(见《历代愿望》419页)。各福音书的作者提到救主祷告通常是在祂传道生活中作出重大决定或危机的时刻(见可1:35注释)。祂在传道开始就进行默想和祷告(见太4:1注释)。祂在加利利开始传道,接下来在加利利各城镇和乡村第一次旅行,祂都祷告(见可1:35注释)。现在祂整夜祷告是在设立十二使徒,登山宝训和第二次加利利布道行程之前。在加利利的重大危机时,再次特别提到了祂祷告(见太14:22,23;参约6:15,66)。登山变像时也是如此;当时耶稣告诉祂的三个门徒祂受难和受死的事(路9:28-31)。祂在光荣地进入圣城之后,当晚整夜祷告(见《历代愿望》581页)。圣经所记载耶稣最长的祷告是在祂进入客西马尼园之前(见约17章)。在耶稣被钉之前只几个小时之时,祂在园中献上祂最恳切、最痛苦的祷告(见太26:36-44)。

  叫人来。显然有较多的人。十二使徒就是从他们中选出来的。

  这十二个人没有一个是因为品格或能力的完全而被拣选的。基督所拣选的是那些愿意并且能够学习,品格可以改变的人。所有的人在蒙召时都有严重的缺点,但是靠着祂的恩典,这些缺点都克服了,除了犹大之外。耶稣把上帝品格的宝贵种子播撒在他们心里,发芽生长,直至成熟,结出基督化品格的果子(加5:22,23)。基督照着人的本相接纳他们。只要他们愿意和顺从,祂就把他们变成祂所希望的样式。祂指定男男女女担任重要的职责,不是因为祂觉得他们已经完全准备好任职了,而是因为祂在鉴察他们的内心时,洞悉了潜在的能力。这些能力在上帝的引导下,可以得到鼓励和发展进入祂的荣耀,并推进祂的国度。

  随自己的意思。呼召是出于祂的意愿,而不是他们的意愿。后来祂提醒十二使徒说:“不是你们拣选了我,而是我拣选了你们”(约15:16)。

  他们便来到祂那里。祂召集他们与祂会面时,天刚刚亮(见《历代愿望》292页;《福山宝训》4页),在可以俯瞰加利利平静水面的山坡上。

14 祂就设立十二个人,要他们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们去传道,

  设立。poieō,直译是“任命”。虽然耶稣确实在这次“设立”了十二个人(见《历代愿望》296页),但希腊词poieō原来没有这个意思。

  十二个人。有文本还加上路6:13的话:“称他们为使徒”,没有特别的理由可以解释为什么拣选十二个人,不多也不少。但我们马上会想到雅各的十二个儿子,是以色列十二支派的祖先。在十二个人中,有五个是耶稣约于两年前开始传道时收为门徒的;他们是约翰、安得烈、彼得、腓利和拿但业或巴多罗买(见约1:40-49)。这批人中的前三位和约翰的哥哥雅各一起,曾在这此之前几个月接受海边的呼召(见路5:11注释)。马太最近也加入了这个群体。

  在耶稣的传道工作中,指定和设立十二使徒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施洗约翰曾宣布“天国”(太3:2)即将建立。耶稣在开始传道时也曾重申这个信息(见太4:17),特别是在最近完成的第一次加利利传道行程中(《福山宝训》2,3页)。基督在祂第一次降临时所建立的国是上帝恩典的国(见太3:2;5:2注释)。祂是这个国度的君王。祂的国民是那些接受祂并相信祂名的人(见约1:12)。祂的领土乃是他们的心(见路17:21注释)。

  设立十二使徒完全可以视为基督来要建立的恩典之国正式的开国典礼。紧接下来的登山宝训,既可以看作是基督作为恩典之国君王的就职演说,也可以看作是这个新国度的宪法。在这次布道之后不久,基督和十二使徒就开始了第二次加利利旅行布道。祂在这次行程中,通过言教身教证明了恩典之国的性质和它对于人类的价值。

圣经提供了四份十二使徒的名单,马太(太10:2-4)和马可各提供一份,路加提供了两份,一份在《路加福音》(路6:14-16),另一份在《使徒行传》(徒1:13)。现分列如下:

十二使徒的四份名单

太10:2-4 可3:16-19 路6:14-16 徒1:13

西门彼得 西门彼得 西门彼得 彼得

安得烈 雅各 安得烈 雅各

西庇太的儿子雅各 约翰 雅各 约翰

西庇太的儿子约翰 安得烈 约翰 安得烈

腓力 腓力 腓力 腓力

巴多罗买 巴多罗买 巴多罗买 多马

多马 马太 马太 巴多罗买

马太 多马 多马 马太

亚勒腓的儿子雅各 雅各 雅各 雅各

达太 达太 西门 西门

奋锐党的西门 西门 犹大 犹大

加略人犹大 加略人犹大 加略人犹大 ──―

关于这十二个人的分组,最自然的方法就是把他们分成两人一组。耶稣在差遣他们进行第三次加利利旅行布道时,是两个两个派他们出去的(见可6:7)。弟兄与弟兄携手,朋友与朋友作伴(《历代愿望》350页)。马太的名单可能以这种分组法为依据,因为他在提出两对弟兄的名字——彼得和安得烈,雅各和约翰——之后,剩下的八个人他是按两个一组列出的,用“和”字把两个名字连在一起。所以腓利和巴多罗买是一组(见约1:45),多马和马太是一组,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和达太是一组,奋锐党的西门和加略人犹大是一组。况且马太的名单是与差遣十二使徒的记录同时给出的。

另一个自然的分组法就是这四份名单都分为三组,每组四个人。虽然十二个人的次序在每份名单中略有不同,但每组四人的分发在四份名单中都有。徒1:13的第三组除外,其中少了加略人犹大。

  在人的眼光来看,这次所指定和设立的十二使徒都是贫穷和没有文化的,是一伙愚昧的加利利外省人。犹太领袖们对耶稣一般门徒的藐视,导致祂可能在几周之后讲了面酵的比喻(见太13:33;《基督比喻实训》95页)。上帝改变人心恩典的酵已在这十二个似乎没有前途的普通人心里运行了,他们学成之后,就不再是粗野,没有文化或没有学问的了(见路5:11注释)。他们中三个人成了能干的作家。约翰成了思想深刻的学者。我们知道这十二个人没有一个是毕业于拉比学校。他们显然都不是犹太贵族的成员。这反倒使他们没有根深蒂固的偏见。这种偏见使文士和法利赛人不明白耶稣的教训。

  和自己同在。就是做祂的门徒,或在祂的学校里学习,并帮助祂工作。根据13节,显然还有其他“门徒”,祂至少没有在这次指定和设立为“使徒”(见13节注释)。作为“门徒”,人来到基督面前向祂学习;作为“使徒”,祂把他们派出去教导别人。“使徒”一词源于希腊词apostolos,由两个词,apo(“来自”)和stellō(“派遣”)组成。所以“使徒”直译就是“派出去的人”(见太10:2注释)。今后所选派为“使徒”的十二个人就与一般的“门徒”不同了,不是说这十二个人不再作门徒了,而是说他们还成了使徒。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保罗经常称自己是“使徒”(林前4:9;加1:1等;参来3:1)。但保罗主张自己具备的使徒身份,显然是基于基督曾向他显现(见林前15:8)并教导了他(见加1:11,12)。不过他说到自己是“使徒中最小的”(林前15:9),又说到自己“一点不在那些最大的使徒以下”(林后11:5)。他在其他地方把这两种表面上相互排斥的观念协调起来(见林后12:11)。从更大的意义上说,像巴拿巴,提摩太和西拉这样的人也被称为使徒(见徒14:14;帖前1:1;2:6)。这个词可能还适用于任何基督教会所委派的代表或使者(林后8:23;腓2:25)。

  去传道。这里和15节说明了基督个人服务的两个主要方面,也作为十二个人服务的目标:传道,为治疗心灵;医病,为治疗身体。耶稣自己用于照顾人类身体需要的时间比传道的时间还多。这十二个人无疑效法了祂的榜样。

15 并给他们权柄赶鬼。

  权柄。exousia,“权威”(见路1:35注释)。

  赶鬼。能救人脱离一般认为治不好的鬼魔附身,就意味着有能力解除比这轻的痛苦。见《马可福音》第1章补充注释。

16 这十二个人有西门(耶稣又给他起名叫彼得),

  彼得。在四份《新约》十二使徒的名单中,彼得都排在第一位(见本卷注释第593页)。他经常主动担任整个团体的发言人(太14:28;16:16;17:24;26:35等)。耶稣受洗之后不久,安得烈就将他的哥哥彼得带到耶稣面前。第一位悔改信主的基督徒是通过一个可称为平信徒之人努力的结果(见约1:40-42)。那时彼得曾对承认耶稣为弥赛亚的邀请作出回应,并断断续续地在主的服务中与主联合。差不多两年以后,可能在公元29年春末或初夏时(见太4:12注释),基督呼召他,他的兄弟安得烈和他业务上的伙伴雅各和约翰做固定的门徒(见路5:1-11;见7节注释)。

  一般认为,彼得可能是他与别人合伙经营捕鱼业务的主管。不管怎样,他的急切、热诚、真挚、勇气、忠诚、活力和组织能力,无疑使他从一开始就在门徒中成为领导。彼得是一个出色的实干家;他的热情是他最强烈的个人品格特征。他是一个明显极端的人,强烈的个性是他杰出美德和严重缺点的源头。在他身上,多样性与矛盾的品性一同存在。他似乎总是急切、热情、热心肠、慷慨大方、大胆、勇敢,但常常又是冲动、矛盾、不稳定、轻率、靠不住、自夸、自负、甚至莽撞。在危机时刻,他可能是软弱、胆怯、优柔寡断的;在任何特定的时候,没有人能预知他品格和个性的哪个方面会占优势。

  彼得是伯赛大人(见约1:44),该城位于加利利湖东北岸,迦百农对面。后来他显然搬到了迦百农(见可1:29注释)。彼得和他打渔的伙伴安得烈、雅各和约翰,似乎都曾是施洗约翰的门徒(见约1:35-42;《历代愿望》138页)。

17 还有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又给这两个人起名叫半尼其,就是雷子的意思),

  雅各。希腊语是Iakōbos,源于希伯来语先祖雅各的名字Ya`aqob(见创25:26,27注释)。这个名字的英语“James”源于自拉丁语、通过法文改动而成。雅各和他的兄弟约翰若同时提到,雅各通常放在前面,说明二人中约翰比较年轻(参《历代愿望》292页)。雅各无疑是十二使徒中第一个殉道的,约在公元44年(见徒12:1,2注释),但他的弟弟约翰却是十二使徒中最后去世的,约在公元96年。雅各被希律亚基帕视为要犯,第一个被挑出来殉难,暗示他是耶路撒冷教会最重要的领袖之一。《新约》记载雅各起初是有一点儿自私、野心、心直口快的人(见可10:35-41),后来却成为一个安静而有能力的领袖。许多人认为雅各和约翰的母亲,西庇太的妻子是撒罗米(参可15:40;太27:56)。还有可能撒罗米是耶稣的母亲马利亚的姐妹,虽然可能性相当小,如果在约19:25中提到的是四个女人而不是三个的话(见约19:25注释)。

  约翰。约翰显然具有深刻的属灵见识。这种见识在他仰望全然可爱的耶稣时得到了发展。约翰不仅爱他的夫子;而且是“耶稣所爱的那个门徒”(见约20:2;21:7,20)。约翰原来生性骄傲、自作主张、贪图尊荣、冲动、受到伤害时愤怒怨恨、急于报复(见可10:35-41;《使徒行述》540,541页)。约翰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加彻底地顺从耶稣完美生活改变人心的大能,并且比他的门徒同道们更加充分地反映了救主的形象。雅各是十二个人中第一个为福音殉身的。约翰是最后一个死的。耶稣称雅各和约翰为“雷子”,不是没有理由的(可3:17;见路9:54注释)。根据早期基督教的传统说法,约翰在晚年担任以弗所教会的牧者,和罗马亚细亚行省各教会的监督。

  半尼其。可能源于一个亚兰语词语,意为“激情之子”或“愤怒之子”,意译为“雷子”。雅各和约翰有时公开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和火爆的脾气(见路9:49,52-56)。

18 又有安得烈、腓力、巴多罗买、马太、多马、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和达太,并奋锐党的西门;

  安得烈。Andreas,意为“男子气概”,源于anēr(“男人”)。安得烈虽然是耶稣最早的门徒之一(见约1:35-40),却没有成为核心成员(《历代愿望》292页),在福音书中也很少提到(见约1:40,41,44;6:8;12:22)。马太和路加将安得烈列为十二门徒的第二位,可能是为了把他与他哥哥彼得排在一起。关于安得烈的家庭背景,见可3:16注释。安得烈似乎一直是一个勤劳的工人,虽然可能不像他哥哥那样具有领导的才能。根据传统的说法,他是在希腊字母X形状在十字架上殉道的,结果这种十字架通常被称为圣安得烈十字架。

  腓力。Philippos,“喜欢马”。和“安得烈”一样,这是一个真正的希腊名字。腓力是靠近加利利湖北端的伯赛大人(见约1:44)。关于耶稣升天之前腓力的主要信息,来自《约翰福音》的记载(见约1:43-48;6:5-7;12:21,22;14:8,9)。

  耶稣第一个对他说:“来跟从我吧”(约1:43)。他的特点是真诚地追求真理,但显然比某些其他人较慢认识到耶稣是弥赛亚,和祂在地上使命的意义(见约6:7;14:8,9)。他有时似乎犹豫不决(见约12:21,22),但是他很热心,一旦找到了弥赛亚,就把别人带到祂面前(见约1:45)。

  巴多罗买。直译是“达买之子”或“挞买之子”(参民13:22;撒下3:3;13:37)。拿但业可能是他自己的名字。同观福音没有提拿但业,《约翰福音》则没有提巴多罗买。约翰在一个似乎只有十二个核心门徒在场的情况下把拿但业和十二个人中的其他人相提并论(见约21:2)。所以没有充足的理由怀疑巴多罗买和拿但业不是同一个人。腓力把他的朋友拿但业介绍给了耶稣(见约1:45);他们两人显然是亲密的朋友(参《历代愿望》293页)。

  马太。马可和路加都把马太称为利未(见可2:14注释)。马太的父亲亚勒腓似乎不可能与雅各的父亲亚勒腓是同一个人。在福音书中从来没有把这两个人作为兄弟联系在一起,象彼得和安得烈,雅各和约翰那样。马太证明是一个能干的工人。根据传统的说法,耶稣复活之后,马太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奉献给自己的同胞,并可能在埃塞俄比亚或黑海地区工作过。

  多马。又叫底土马(见约11:16;20:24;21:2)。这两个名字的意思都是“孪生子”。传统说法认为他名叫犹大(一个常见的希伯来名字)。多马的信息都记录在《约翰福音》中(见约11:16;14:5;20:24-29;21:2)。他虽然有时表现出怀疑和自私(见约20:24,25),在其他场合却是勇敢忠诚的(见约11:16)。据说他曾在帕提亚和波斯工作。一个更不确定的传统说法说他曾在印度和中国工作。

  在印度南部有一群本土的基督徒,多世纪以来被称为多马基督徒。他们自称拥有一本据说是使徒多马传给他们的福音故事。他们说多马在马德拉斯附近一座名叫圣多马山的山上殉道。还有一位名叫多马的犹太传教士曾在中国作工。他的像被保存在石头里,还有一个碑铭,大意是:“多马怀着专一的心志和伟大的热诚来作工。如果要把他所有的善行都记录下来,就得将洞庭湖的水蘸干[以便有充足的水制作写字的墨水]。”这个多马的有趣描述带有显著的犹太特征,但可能不是使徒多马。

  雅各。亚勒腓的儿子雅各与西庇太的儿子雅各不同。似乎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他就是太27:56;可15:40;16:1;路24:10中所提到的雅各。“小雅各”的说法(可15:40)可能是指较年轻的(见诗115:13注释),或身材比较矮小的意思。

  有人试图把亚勒腓的儿子雅各说成是主的兄弟雅各(见太13:55),但这是不大可能的,所以不值一提。门徒雅各至少在公元29年夏末左右设立十二使徒时就跟从耶稣了。但是经上说到耶稣被钉十字架前六个月,祂的兄弟们还不信祂(见约7:5)。连太13:55和可6:3的背景也暗示那里所提到的事件约发生在耶稣第三次加利利旅行传道之时,肯定在拣选十二个人以后。见徒12:17注释。

  达太。马太称他为利巴(见太10:3钦定本)。一个未遭异议的古老传统说法把达太说成雅各的儿子犹大(见路6:16;徒1:13)。从其他例子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个犹大是一个名叫雅各之人的儿子而不是兄弟。虽然路6:16只提到“雅各的儿子犹大”,但几乎可以确定,达太或犹大的父亲雅各,不是《新约》中任何其他的雅各,因为这是一个很普遍的名字(见可3:17注释)。当约翰(见约14:22)提到这个犹大时,清楚地把他和加略人犹大区别开来。达太在《新约》的记录中似乎并不像其他大多数使徒那样显眼。

  奋锐党的西门。“奋锐党的西门”钦定本为“迦南人西门”,与西门彼得不同。关于“西门”的意义和来历,见16节注释。“迦南人”不一定说明西门是希伯来人来到巴勒斯坦之前住在那里的一个迦南民族的后代(见创10:6注释)。其他许多古代文稿也称他是“迦南人”,要么指他是迦南城的一个居民,要么指他是一个犹太爱国党派的成员,即奋锐党(见路6:15;本卷注释第54页;参《历代愿望》296页)。

19 还有卖耶稣的加略人犹大。

卖耶稣的。见路6:16注释。

  加略人犹大。关于犹大的名字,见创29:35;太1:2。对于“加略人”一词,已作了许多解释,但最有可能它是源于希伯来词'ish Qeriyyoth,意思是“加略人”。加略是犹大南部的一个村庄,靠近以土买(见书15:25;见可3:8注释)。如果对加略这个名称的这样认定是正确的话,犹大可能就是十二个人中唯一一个非加利利人。他是一个名叫西门的人的儿子(见约6:71注释)。

  耶稣并没有召唤犹大加入祂拣选出十二使徒的门徒团体(见可3:13注释),但是犹大却挤进来要求一个地位。犹大无疑相信耶稣是弥赛亚,并和其他的门徒一样怀有流行的犹太人弥赛亚观,认为祂是要将他们从罗马的轭下解救出来的政治领袖。他渴望成为门徒核心的成员,以便在不久要建立的“国度”中获得高职位。他可能自愿担任司库,希望在新国度里被任命为那个职位。然而耶稣从一开始就知道:犹大缺乏在将要建立的国度里担任使徒的基本素质。

尽管犹大心中怀藏罪恶,但他在许多方面都比耶稣所呼召的其他门徒更有前途。犹大既然被承认为十二个人之一,就不是没有希望的。他如果培养和发展某些品格的优点,克服邪恶的品性,就会在这国度的事业中成为蒙悦纳的工人。但犹大与约翰不同(见17节注释)。他让自己对耶稣的训导和榜样抱着铁石的心肠。然而耶稣仍给他一切鼓励和机会,培养属天的品格。犹大品格中的“压伤的芦苇”,耶稣不会折断;他良好意愿的“将残的灯火”,耶稣不会熄灭(见太12:20注释)。

[ 一个被鬼附着又瞎又哑的人;不得赦免的罪:可3:20-30=太12:22-45=路11:14-32。注释主要在《马太福音》]。

20 耶稣进了一个屋子,众人又聚集,甚至他连饭也顾不得吃。

进了一个屋子。或“回家”,也许是彼得在迦百农的家(见可1:29注释)。有人注意到《马可福音》主要涉及耶稣的事迹,而不是祂的教训。马太用三章篇幅专门记录了登山宝训,马可则完全省略了它,甚至没有提到耶稣在设立十二使徒之后发表登山宝训(见太5:1注释)。这一天结束的时候,耶稣和祂的门徒们无疑回到了迦百农。

  众人又聚集。马可没有提这个又瞎又哑被鬼附着的人得到医治,只是记录了文士们控告耶稣是靠着鬼王的权柄赶鬼,以及祂对他们的回应(见22节;《历代愿望》231页)。关于这件事所发生的时间,以及这件事在不同福音书中记录的相互关系,见太12:22注释。值得注意的是:马可按照时间顺序将可3:20-35放在拣选十二使徒(可3:14-19)和海边布道之间(可4)。

21 耶稣的亲属听见,就出来要拉住祂,因为他们说祂癫狂了。

  耶稣的亲属。hoi par' autou,直译是“来自祂身边的人”。虽然这个词仅仅说明所提到的人与耶稣有亲密的关系,但来自古希腊莎草纸文献的证据表明,该词可以用来指亲属。21节的话就这样预示了31-35节的事件。

  祂颠狂了。耶稣“亲属”的担心与文士们说耶稣与魔鬼是一伙的指控(22节)十分相似,说明插入21节是控告耶稣为别西卜代理的引子(22-30节)。

22 从耶路撒冷下来的文士说:“祂是被别西卜附着”;又说:“祂是靠着鬼王赶鬼。”

  文士。见本卷注释第55页。

  从耶路撒冷下来。见路5:17。他们可能是探子中的一些人。耶稣在加利利传道期间,他们受犹太公会的指使,一直尾随祂(见可2:6注释)。

  祂是被别西卜附着。见太12:24注释。

23 耶稣叫他们来,用比喻对他们说:“撒但怎能赶出撒但呢?

24 若一国自相纷争,那国就站立不住;

25 若一家自相纷争,那家就站立不住。

26 若撒但自相攻打纷争,他就站立不住,必要灭亡。

27 没有人能进壮士家里,抢夺他的家具;必先捆住那壮士,才可以抢夺他的家。。

28 我实在告诉你们,世人一切的罪和一切亵渎的话都可得赦免;

29 凡亵渎圣灵的,却永不得赦免,乃要担当永远的罪。”

  亵渎。见太12:31注释。

  永远的罪。有文本为“永远定罪”。

30 这话是因为他们说:“祂是被污鬼附着的。”

[耶稣的母亲和弟兄们来访:可3:31-35=太12:46-50=路8:19-21。注释主要在《马太福音》] 。

31 当下,耶稣的母亲和弟兄来,站在外边,打发人去叫祂。

  关于这件事发生的时间,以及各同观福音记载的相互关系,见太12:22,46注释。

32 有许多人在耶稣周围坐着,他们就告诉祂说:“看哪,你母亲和你弟兄在外边找你。”

33 耶稣回答说:“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

34 就四面观看那周围坐着的人,说:“看哪,我的母亲,我的弟兄。

35 凡遵行上帝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

(选段)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