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圣经库 > 41马可福音 > 正文

马可福音02--SDA圣经注释

第 2 章

提要:1 基督医好一个瘫痪病人。14祂从税关上呼召马太。15 祂与税吏和罪人们一起吃饭。18 为祂为祂的门徒没有禁食辩护。23祂为门徒在安息日掐麦穗辩护。

[从房顶缒下来的瘫子:可2:1-12=太9:2-8=路5:17-26。注释主要在《马可福音》。见本卷注释218页地图;231页图表;关于神迹,见本卷注释第208-213页]。

1 过了些日子,耶稣又进了迦百农。人听见祂在房子里,

  过了些日子。di' hēmerōn。有人认为这是指耶稣第一次加利利之行的整段时间,从祂离开迦百农(可1:35-38)到祂回到该城。但这次旅行可能要延续好几个星期,所以把这段“日子”理解为耶稣退到旷野的日子更加合适。那时因为人多,祂“不得再明明地进城”(可1:45)。这样理解的话,这段时间就是指第1章结尾的事件和第2章开头的事件之间了。

  耶稣又进了。或“祂回到”。马可用希腊词palin(“再次”),主要表示祂以前提到的地方或相似的环境(见可2:13;3:1,20;4:1;5:21;8:13)。相比之下,马太通常用palin开始新的叙述。马太和马可都注意到耶稣最近从祂第一次周游加利利城镇乡村回来(见太9:1)。马太补充说基督是坐船回迦百农的。祂的第一次旅行显然结束于加利利湖东岸,或退到那个地区,因为那个医好的麻风病人把祂传开了;祂只好暂时脱离公开的传道(见可1:45注释)。

  迦百农。见太4:13注释。马太称迦百农为基督“自己的城”,即祂在加利利传道的总部;祂似乎把迦百农看作自己的家。

  人听见。或“人们得知”。

  祂在房子里。原文暗示“祂在房子里”直接引自人们的传闻。只有马可特别提到了这件事。他还提到了其他同观福音的作者所省略的许多细节。“在房子里”相当于“在家里”,无疑指彼得的家(见《历代愿望》267页;见可1:29注释)。

2 就有许多人聚集,甚至连门前都没有空地;耶稣就对他们讲道。

  基督离开迦百农进行祂第一次传道旅行,是因为公众的兴奋和大批群众来寻祂(见可1:33,37)。但是祂离开迦百农并没有使百姓的热情减退。他们一知道耶稣回到了城里,就朝祂蜂拥而来。

3 有人带着一个瘫子来见耶稣,是用四个人抬来的;

  一个瘫子。paralutikos,“一个瘫痪病人”。

  四个人抬。只有马可提到这个细节。这个细节和其他细节不仅反映记录的真实性,而且表明是出自目击者,这次很可能是彼得(见本卷注释第563页)。

4 因为人多,不得近前,就把耶稣所在的房子,拆了房顶,既拆通了,就把瘫子连所躺卧的褥子都缒下来。

  人多。就是大批的人。

  拆了房顶。路加(路5:19)说他们“从瓦间把他缒入”。这座房子象中东地区常见的房屋一样,无疑有一个平顶,外面有楼道或梯子,可以从下面的院子上来(见徒10:9;参申22:8注释)。屋顶显然用瓦铺在椽子上。

  这种接近耶稣的特殊办法,是那个瘫子本人竭力提议的。他现在虽然离耶稣很近,还是担心会丧失机会(见《历代愿望》268页)。耶稣出人意外地离开迦百农(可1:37,38),好几个星期都不在,最后又退到旷野里(可1:45),这一切可能使这个面对夭折前景的人更加绝望了(见《历代愿望》267页)。

  褥子。krabbatos,穷人的“床”。这个人所躺卧的简陋小床可能只是一个草席或褥子。

5 耶稣见他们的信心,就对瘫子说:“小子,你的罪赦了。”

  他们的信心。就是那四个抬瘫子的人和瘫子的信心。他们把房顶拆了一个洞,雄辩地证明他们迫切感到需要,以及他们只有耶稣表示满意的信心。在耶稣对身体或心灵施展医治之能以前,这种需求感和信心是很重要的(见路5:8注释)。

  小子。teknon,直译是“孩子”。在它用于称呼,像这里那样时,意思是“我的孩子”,“我的儿子”。他的疾病是他的生活不检点的直接结果(《历代愿望》267页),所以他的故事似乎很象那个浪子(见路15:13,14)几个月前在毕士大医好的瘫子,情况显然也是这样(见约5:14)。

  你的罪赦了。见10节注释。痛苦给了他反省的时间。他认识到他的罪恶是造成他受苦的原因。耶稣所提到的,就是这些重重地压在他心头的罪恶。这个瘫子来寻求的,既是身体的医治,也是心灵的健康(见《历代愿望》267,268页)。他在身体是无助的,在心灵是绝望的,直到他把自己的情况带到能给他带来帮助和希望的耶稣面前。见约9:2注释。

6 有几个文士坐在那里,心里议论,说:

  文士。见本卷注释第55页,和可1:22注释。路加说(见路5:17注释),这些“法利赛人和教法师”是从“加利利各乡村和犹太并耶路撒冷来的”。代表们来自这许多不同的地区,说明他们的到场并非偶然。这些宗教官员来自耶稣迄今工作过的地区,这表明他们在迦百农是要调查这已变成公众强烈关注中心的人。这种情形使人想起两年前耶路撒冷的领袖们曾派代表团去约旦河,调查施洗约翰的工作(约1:19-28)。鉴于耶稣最近在加利利的活动,这个来自犹大,就是耶稣先前工作过地方的代表团,可能被召来,就应该采取什么行动方针,为加利利的领袖提供咨询。

  这些人是探子(见《历代愿望》207页;参213页)。,耶稣现在医好了一个瘫子,似乎清楚地使他们想起了祂曾在毕士大医好了另一个瘫子(约5:1-9)。他们没有等多久就发现了他们正要找的所谓的证据——耶稣是一个亵渎者。他先前在犹太领袖们面前所讲的话曾被污蔑亵渎(约5:18);现在祂公开行使了一项神圣的特权,他们同样称之为亵渎。这件事标志着耶稣在加利利传道期间与犹太当局的第一次论战。

  议论。Dialogizomai(“结帐”,“交谈”,“争论”)。

7 “这个人为什么这样说呢?祂说僭妄的话了。除了上帝以外,谁能赦罪呢?”

  这个人。houtos,带着蔑视的语气。他们以为自己已经抓住了耶稣亵渎的把柄,但是非常奇怪,一年半以后祂受审时,他们没有用这证据来指控祂(太26:59,60;可14:55,56)。他们的难处在于祂让他们面对上帝能力实际的运行——赦免罪恶和医治疾病——而没有明确宣布自己是弥赛亚。见本卷注释第209页。

  僭妄的话。blasphēmiai,“有害的言论”,“诽谤”,即任何毁谤的言论。文士们认为耶稣如他们所说只是一个人,竟然赦免这瘫子的罪,从而篡夺了上帝的权柄。在仪文制度下,祭司主持人的认罪,但实际上并不能说赦免的话。他接受献祭只是象征上帝接受认罪(见来10:1-12)。文士们既不肯接受上帝临格和运行的证据,就犯了他们心中控告基督所犯的罪(见太12:22-32)。摩西的律法对亵渎的刑罚是用石头打死(利24:16),尽管耶稣时代的犹太人一般没有权利执行这种刑罚。

  谁能赦罪呢?根据他们的教义,文士们是绝对正确的,因为《旧约》清楚地指出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恶(赛43:25;耶31:34;参约10:33)。他们错在未能认出站在他们面前的就是上帝。见本卷注释第209页。

8 耶稣心中知道他们心里这样议论,就说:“你们心里为什么这样议论呢?

  知道。epiginoskō,“准确了解”,“认出”。耶稣一再看透人的心思(可12:15;路6:8;9:47;11:17;参约4:16-19;8:7-9)。这通常会惹怒他们。

9 或对瘫子说‘你的罪赦了’,或说‘起来!拿你的褥子行走’;哪一样容易呢?

  哪一样容易呢?文士们显然认为:“说一个人的罪赦了要容易一些,因为谁也不知道有没有赦免。”耶稣立即接受他们没有说出来的挑战,实际上是在问道:“赦免一个人的罪,或医好瘫痪,你们认为哪一样容易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10 但要叫你们知道,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权柄。”就对瘫子说:

  但要叫你们知道。耶稣行了一个神迹,叫大家都把它看作一个大得多神迹的证据(参罗1:20)。

  人子。三位同观福音的作者第一次在这里使用了这个特殊称号(太9:6;可2:10;路5:24)。基督很喜欢自称为“人子”,在福音书中约出现80次。但没有一个人用这个称呼叫祂,也没有一个福音书的作者用这个称号称祂。这个称呼至少在一些犹太人中被理解为要建立之新国度的统治者弥赛亚的一个名号。基督除了宣誓承认(太26:63,64;可14:61,62)和私下对相信祂为基督的人(太16:16,17;约3:13-16;4:25,26;16:30,31)之外,没有直接说自己是弥赛亚。祂的目的是要人们祂的生活、言语和工作中认出祂来,看明有关弥赛亚的预言已完全应验在祂身上。见本卷注释第209页。

耶稣从纯历史的意义上(见路1:31-35;罗1:3,4;加4:4)和更高的意义上看,都确实是“人子”。“人子”的称呼说明祂是成了肉身的基督(见约1:14;腓2:6-8)。它指出创造主和受造者在一位具有神人二性者身上结合的奇迹。它证明人类确实可以变成上帝儿子的真理(约1:12;加4:3-7;约壹3:1,2)。神性与人性相结合,为了使人类可以恢复上帝的形象(《历代愿望》25页)。关于耶稣作为上帝的儿子,见路1:35;约1:1-3;关于耶稣为人子,见路2:49,52;约1:14注释;见《约翰福音》第1章补充注释。

赦罪。在病人解除病痛之前,必须先消除病因(见第5节注释)。光医治身体而不医治心灵,只能使这个青年人重蹈使他罹患疾病的复辙。所以基督在给这个人新的身体之前,先给他一颗新心。

  权柄。exousia,“权威”。希腊语表示“能力”用dunamis。行神迹需要能力,赦免罪恶则需要权柄。在本段中exousia位于句首,强调基督赦罪的权柄。犹太领袖们多次质疑这个权柄(见可11:28)。

  就对瘫子说。这句话插在耶稣所说的话中,说明祂此刻转离文士对瘫子说话。在三部同观福音的记录中,它都出现在相同的位置(见太9:6;路5:24)。类似相同用语的例子可以在可1:16和太4:18;可5:28和9:21;可14:2和太26:5;可15:10和太27:18中找到。见本卷注释第177,178页;参第306,307页。

11 “我吩咐你,起来!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

  我吩咐你。soi legō。原文语序强调耶稣说话的对象。第10节是祂对不信的文士说的;现在,作为给他们的一个证据,祂转向瘫子说:“我吩咐你起来。”医治瘫子的能力证明了属灵医治的权柄。

  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这个病人是在卧榻上被人抬到耶稣面前的;现在他却拿着自己的褥子离开耶稣,证明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2 那人就起来,立刻拿着褥子,当众人面前出去了,以致众人都惊奇,归荣耀与上帝,说:“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事!”

这个曾怀着深切的需要来到耶稣面前的人,带着胜利的喜乐走了;而那些怀着自满、骄傲和恶意来到祂面前的人,却“惊异得哑口无言,彻底失败”地离开了(《历代愿望》270页)。人接近耶稣的精神,决定他们在祂里面发现的是通往天国的踏脚石,还是导致灭亡的绊脚石(见太21:44;路2:34;彼前2:8)。

[呼召利未马太:可2:13,14=太9:9=路5:27,28。注释主要在《马可福音》。见本卷注释218页地图;231页图表]。

13 耶稣又出到海边去,众人都就了祂来,祂便教训他们。

  这显然只是迦百农一带的短途旅行,不是加利利的主要布道旅行。设立十二使徒和登山宝训之后的第二次这样的旅行,是在稍后才开始的。

14 耶稣经过的时候,看见亚勒腓的儿子利未坐在税关上,就对他说:“你跟从我来。”他就起来,跟从了耶稣。

看见。见路5:27注释。

亚勒腓的儿子。有人认为“亚勒腓的儿子利未”就是“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可3:18)。但鉴于上面有关利未就是马太的证据,利未和雅各似乎肯定不是同一个人。无法确定他们是不是兄弟(见可3:18注释)。

  利未。路加也用“利未”的名字(路5:27),但马太在同一故事中更喜欢用“马太”的名字(太9:9)。马太被称为“税吏”(太10:3),以及其他福音书在十二使徒名单中有马太而没有利未(可3:18;路6:15;参徒1:13),进一步说明这两个名字是指同一个人。犹太人有一个以上的名字很普遍,如西门彼得和约翰马可。见可3:14注释。

  税关。就是税务所,显然在“海边”(13节),可能是希律安提帕向经过大路的商队和旅客收税的一个办事处。这条大路从大马士革和东方,通往地中海(见赛9:1注释)的多利买(亚柯),或从希律腓利的领土经过加利利湖。关于迦百农的战略和商业地位,见太4:13和路4:31注释。

  在一般人看来,税吏的声名很不好。他们不仅常作罗马压迫的工具,而且往往为自己的利益敲诈勒索,利用职权压迫并欺诈百姓。他们被所有的人所憎恨和轻视,为社会和宗教所抛弃。见本卷注释第66页;见路3:12注释。

你跟从我来。这是基督邀请人作祂门徒的常用语(见太4:19;约1:43)。马太已经准备好了在片刻之间蒙召作出自己一生的重大决定;其先决条件是他以前与耶稣的接触。他心里肯定早就想跟从祂了。但是因为他很清楚拉比们对税吏的态度,所以就以为这位大拉比肯定不会屈尊收他作门徒。路加(路5:28)补充说,马太为了跟从耶稣“撇下了所有的”。他撇下了有利可图的工作去做没有报酬的服务。

[马太的筵席:可2:15-17=太9:10-13=路5:29-32。注释主要在《马可福音》。见本卷注释219页地图;231页图表]。

15 耶稣在利未家里坐席的时候,有好些税吏和罪人与耶稣并门徒一同坐席;因为这样的人多,他们也跟随耶稣。

  坐。katakeimai,“躺下。”虽然在旧约时代犹太人习惯坐着吃饭,但到了耶稣的时代,至少在一些比较前卫的人家里,人们一般躺在餐桌旁的卧榻或睡椅上吃饭。他们靠在垫子上用左臂支撑自己。桌子的三面通常备有这种倾斜的卧榻,第四面留下供侍者上菜。马太家备有这种餐桌,暗示他是一个富裕而有文化的人。

  马太家的筵席显然发生在他蒙召以后几个星期,也许是几个月(见《历代愿望》342页;见可5:21注释)。插在这里可能是为了完整地记录马太的经历。

  席。或“在桌旁”。该词是译者加上去的,为了完善上下文中所暗示的观念(见第16节)。

  在他家里。根据上下文,显然是在马太家里,耶稣被当作贵宾(又见路5:29;参《历代愿望》274页)。

  税吏。telōnai,“收税员”,(见可2:14;路3:12注释)。

  罪人。见第17节注释。这种接触当时似乎没有结果,但后来无疑有收成。当五旬节圣灵沛降在信徒们上时,他们与跟从耶稣的人站在一起,成了真理的见证人(见《历代愿望》274,275页)。

  他们。就是接受祂教训的人。一些人现在和马太一样,显然支持耶稣了;还有一些人后来无疑这么做了,特别是在耶稣复活以后(见《历代愿望》275页)。

16 法利赛人中的文士(有古卷作“文士和法利赛人”)看见耶稣和罪人并税吏一同吃饭,就对祂门徒说:“祂和税吏并罪人一同吃喝吗?”

  法利赛人中的文士。这些文士是法利赛人;有些文士是撒都该人,但大部分文士是法利赛人。他们对律法的细节特别关心(见第51,52,55页)。我们可以视他们为“法利赛派的文士”,而不是“撒都该派的文士”。有文本为“文士和法利赛人”。

  门徒。mathētai,“学生”,在福音书中通常指耶稣在传道时陪伴祂帮助祂的那一群人。门徒是mathētai;基督是他们的didaskalos,(夫子”或“老师”,见约3:2注释)。

  文士们希望藉着向门徒抱怨,破坏他们对夫子的尊敬。路加说文士向门徒“发怨言”(路5:30),显然是意识到直接攻击耶稣对他们不起任何作用,正如先前制止祂的努力已证明无效一样(见可2:6-11;约2:18-20;5:16-47)。

  吃喝。与外邦人一起吃喝是违反仪文律法的,涉及仪文上的不洁净(徒11:3)。实际上税吏是归如入外邦人一类的,所以被视为社会所抛弃的人(见可2:14;路3:12,13)。

17 耶稣听见,就对他们说:“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

  康健的人。hoi ischuontes,“有力量的人”。路加用的是hoi hugiainontes,“健全的人”。路加的用词比较准确,源于一个常用的希腊词语hugiēs,表示“健康”。保罗像路加一样多次使用这个词,表示“正”道(提前1:10),“纯正的”话语(提后1:13)和在真道上“纯全”(多1:13)。

  我来本不是。基督在讲述祂到地上使命的深奥真理时,揭露了法利赛人及其对基督与税吏交往之态度的伪善和错谬。如果这些人如法利赛人所声称的是罪人,他们就必定比别人有更大的需要。他们不正是基督要付出最大努力的对象吗?祂已经来了,要“救”人(太1:21),但祂如果只能救准备好了的义人,就不可能是一位真正的救主。祂作为人类救主使命的试验在于祂为罪人所能做的事情。

  义人。法利赛人声称能藉着严格顺从仪文律法的要求获得义。后来耶稣说明这种“义”是假冒的,在祂来要宣布的国度里没有任何价值(太5:20;参可23:1-33)。但这次为了辩论的缘故,祂假定认可他们暗示自己所拥有的个人之义(可2:16,17),藉此说明自己照顾税吏们属灵需要的理由。

实际上法利赛人经常犯他们所深恶痛绝之税吏们的罪行。耶稣说他们“侵吞寡妇的家产”(太23:14),为了肥己而使贪财的儿子免于照顾上了年纪的父母(见可7:11注释)。法利赛人就这样强调法律上的正确性,却往往假冒为善。另一方面,税吏们并没有假装尊敬仪文,有时倒更能接受耶稣的教训,尽管他们有罪。见路18:9-14注释。

[关于禁食问题:可2:18-22=太9:14-17=路5:33-39。注释主要在《马可福音》。见本卷注释219页地图;关于比喻见本卷注释第203-207页]。

18 当下,约翰的门徒和法利赛人禁食。他们来问耶稣说:“约翰的门徒和法利赛人的门徒禁食,你的门徒倒不禁食,这是为什么呢?”

  约翰的门徒和法利赛人禁食。也许译成“正在禁食”更好。约翰的门徒在这里的禁食表明,他们无疑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约翰节制的生活方式(见太3:4)。显然,他们在向耶稣提出这个问题时,似乎确实正在禁食。

  公元1世纪一份关于禁食的古犹太文献Megillath Ta`anith,提到当时的犹太人一般在每周的第二日和第五日,即星期一和星期四禁食(见路18:12)。虽然犹太的传统说法将这个习惯诸于摩西在西奈山40天禁食(见出34:28)从星期四开始,到星期一结束的传说,但是将这两日定为禁食的日子,是要让它们离安息日远一些,同时彼此又不靠得太近。见斯特拉克和比勒贝克《新约注释》,卷二,第241-243页。

  古犹太教的主要权威斯特拉克和比勒贝克指出,一周两次禁食的确切目的并不完全清楚,但它们似乎可能出于特别热心的人设法挽回民族世俗化的愿望。他们认为这种世俗化正迅速导致了民族的毁灭。一般说来,在古代犹太人中,个人的禁食是为了弥补一次罪行,或保证祈祷得到有利的应允,或完成一个愿望。许多人禁食似乎确实是因为他们相信这种行为会在上帝面前为自己赚得特别的功劳。

  禁食的这些用法当然是出于对上帝的品格和公义性质的误解。禁食往往蜕变为靠行为称义的一种手段;人们藉以盼望平息一位严酷上帝的怒气并赚得祂的恩宠,而不管他们心灵的状况。在耶稣时代之前的几个世纪,众先知曾斥责过这种观念,宣称上帝厌恶以色列人的禁食和其它宗教礼节(赛58:3-5;亚7:5,6)。

  基督徒有时候需要敏锐的思想和有洞察力的判断;他可能有重要的决定要做,或者可能需要更清楚地洞悉上帝的旨意。在这种情况下,禁食会证明是一种极大的福气。这种禁食不一定意味着彻底禁绝食物,而是仅限于维持健康与生命的简单必需饮食。基督徒可以像但以理一样,禁除“美味”(但10:3)。任何削弱身体或损害健康的行为都不能荣耀上帝,也不能促进一个人的基督徒经验。见太6:16。

  他们来问。这里没有说明“他们”指谁,路加在这方面也没有讲清楚(见路5:33)。但马太却明确地说,施洗约翰的门徒来质问耶稣关于禁食的问题(太9:14)。

  根据本注释所采用暂定的编年表,约翰是公元29年春初被监禁的,可能在公元30年逾越节前不久被处决(见太4:12;可6:14-29;路3:19,20注释)。约翰的门徒可能是在他去世前几个月提出禁食问题的。

  你的门徒倒不禁食。文士们就这样显然盼望使迅速增多的门徒团体与他们的夫子疏远。

19 耶稣对他们说:“新郎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时候,陪伴之人岂能禁食呢?新郎还同在,他们不能禁食。

  陪伴之人。指婚宴的宾客。耶稣这里所用的比喻源于《旧约》的预言;其中把耶和华与祂子民的关系描述为新郎与新娘的关系(赛62:5;参何1:2)。约翰也曾用这个比喻说明他与弥赛亚的关系(约3:25-30)。在这之前约一年左右,犹太领袖们曾设法在约翰和耶稣之间挑起纷争。所以耶稣在施洗约翰的门徒面前使用这个简要的比喻似乎是很有意义的。

  耶稣丝毫没有偏离祂亲自藉着摩西吩咐以色列人的宗教要求。祂和法利赛人争论的焦点是古人的遗传,就是“难担的重担”(太23:4)。这些传统的要求被抬到尊贵和重要的地位,有时甚至与摩西律法的真正精神想抵触(太15:3-6;参《历代愿望》395页)。文士和法利赛人努力强加于百姓的宗教形式,就这样使他们的敬拜上帝成了“枉然”和无意义(可7:7)。见太23:2,3注释。

  耶稣如今在三个简单的比喻中所阐明的,是祂的教训与文士们教训的不相容性。约翰的门徒虽然可能接受基督为弥赛亚(见约1:35-37),但至少仍坚持文士和法利赛人所推行的某些仪文(可2:18)。在婚宴宾客,就是“陪伴之人”的比喻中,基督为自己的门徒所受到不遵守遗传的指控作了辩护。祂暗示仪文的惯例应服从更重要的事。然后耶稣用新酒(22节)和新布(21节)的例子,进一步说明了所涉及的基本原则──新旧教训之间是不可调和的。祂在这里解释了为什么他认为遵守拉比的仪文没有任何价值。这三个比喻综合起来,是要告诉施洗约翰的门徒们:如果他们真相信他们老师的教导,他们也会接受耶稣的教导。

  他们不能禁食。如果婚宴宾客悲哀忧郁,不肯吃宴席的话,就会被视为对新郎和新娘的侮辱。

20 但日子将到,新郎要离开他们,那日他们就要禁食。

  日子将到。基督在这里第一次公开暗示,祂最终会被带离祂的门徒,就像新郎从婚宴上被带走一样。一年多前,祂曾私下告诉尼哥底母,祂要被“举起来”(约3:14)。

  离开。apairō,“提起”,“带走”。在这里该词可能暗示被迫和痛苦的分离,比如耶稣的惨死。

  祂在十字架上被“带走”离开他们,并在复活后回到他们身边。

21 没有人把新布缝在旧衣服上,恐怕所补上的新布带坏了旧衣服,破的就更大了。

  没有人……缝。见路5:36注释。在这个比喻中,基督指出用祂教训的“新布”去补犹太教的“旧衣服”是愚蠢的。

新。agnaphos,“未经梳理的”,所以是“新的”,这里的意思是“未漂白的”或“未缩水的”。

布。或“补丁”。耶稣的教导决不是一块要补在破旧的犹太教制度上的补丁。

  旧衣服。这里把犹太教比作一件旧衣服,已经无用,需要丢弃了。大多数遵守犹太教的人已经丧失了这个宗教起初的精神,而代之以一套形式的制度。基督设法用这个比喻向施洗约翰的门徒说明:把天国的好消息与犹太传统的旧习惯交织在一起是徒劳的。

  破的就更大了。就是补上补丁后衣服更糟糕了。改善这件旧衣服的初衷反而使它的缺陷更加明显。

22 也没有人把新酒装在旧皮袋里,恐怕酒把皮袋裂开,酒和皮袋就都坏了;惟把新酒装在新皮袋里。”

  新酒。见路5:39注释。“新酒”指还没有发酵的,或已开始发酵却还没有发成的。“新酒”代表福音;发酵的过程代表福音的工作,与面酵的比喻相似,但强调不同的结果(见太13:33注释)。“新酒”代表上帝充满生命力的真理在人心中的工作。

  皮袋。古时指葡萄酒囊,用绵羊或山羊皮制成的,脚部的皮缝起来,颈部作为瓶口。“旧皮袋”会失去其原有的弹性,变得又干又硬。基督时代犹太教的状况就是这样。

  把皮袋裂开。耶稣的革命性教训与犹太教的反动教条格格不入。把基督教包括在犹太教僵死的形式中,即通过强迫基督教接受犹太教的形式并与之协调而使两者结合起来的努力必是徒然的。耶稣教导说,天国的原则应用于人们的心灵,会在他们积极发光的宗教生活中实行出来(见太5:2注释)。

  酒…坏了。把新与旧放在一起,会使两者都毁坏。福音的“酒”会“洒了”;犹太教的“皮袋”会“坏了”。

新皮袋。可能要么是指准备接受福音的人,要么是指藉以传扬福音的新型教会组织。

[在安息日掐麦穗:可2:23-28=太12:1-8=路6:1-5。注释主要在《马可福音》。见本卷注释218页地图] 。

23 耶稣当安息日从麦地经过。他门徒行路的时候,掐了麦穗。

这件事可能发生在公元29年春末的一个安息日,因为它与那段时期的事件记在一起。

当安息日。由于法利赛人在这里对所走的路程没有什么异议,所以似乎最多走了一安息日的路程,即约有2里(见本卷注释第50页)。

  从麦地经过。或“在麦地旁边”。门徒无疑没有在麦子中间走,将麦子踩在脚下,而是沿着穿过麦地的一条小路行走。

  麦。这里要么是小麦,要么是大麦。路加(见路6:1)补充说门徒用手搓大麦或小麦,去掉麦壳。

24 法利赛人对耶稣说:“看哪,他们在安息日为什么做不可做的事呢?”

  法利赛人说。这是从基督在加利利公开传道以来,圣经第四次记录祂遭遇文士和法利赛人(见6,16,18节;见路6:6注释)。

  不可作的事。只要不在安息日,门徒的这种行为在一周的任何一天无疑都不会遭到质疑,因为《旧约》的律法特别规定饥饿的人在过路时可以吃田里的果子或谷物(见申23:24,25注释)。

  基督认可祂门徒这里的做法,和祂自己在安息日的医病之举,常常被现代作家所误解,作为祂自己不遵守关于安息日的旧约律法和规定,也不教导祂门徒遵守的证据。有人还主张基督对这些问题采取的立场应该被解释为祂拒绝遵守第四条诫命。而事实上耶稣自己是坚持摩西的律法和十诫各方面要求,并教导祂门徒遵守的。祂多次确认道德律法的永恒约束力(见太5:17,18;约15:10等),并承认摩西的仪文律法适用当时的犹太人(见太23:3注释)。当然,耶稣就是一个犹太人。

  但是基督在地上的整个传道过程中都与犹太领袖的人为律法和传统产生冲突(见可7:2,3,8注释)。基督同时代的许多人显然把遵守这些要求看得比遵守摩西律法和十诫更加重要,基督对此采取不妥协的立场(见可2:19注释)。这些要求,哪怕是最粗略的观察,都会发现有许多显然是荒谬的。然而法利赛人却严厉地教导说:只有严格遵守这一切规条,才能得救。一个虔诚的犹太人努力在生活中不断避免仪文上的不洁,而他所作的努力完全徒劳,因为人在不经意间就会违背这些仪文洁净规条中的细节。这种靠行为称义的制度与因信称义是针锋相对的。

  《密西拿》列出了39种主要的在安息日禁止做的事(Shabbath 7. 2,《塔木德》松奇诺版,第348,349页)。其中前11种是生产或制作粮食的步骤:播种,耕作,收割,捆扎,打谷,扬场,挑选(把不适合作食物的与适合作食物的分出来),碾磨,过筛,揉捏和烘烤。接下来是12种制作衣服的的相似步骤,从剪羊毛到缝纫衣服。再后的7个步骤,涉及食用鹿肉或用鹿皮作皮革等事项。其余的项目涉及写作、建筑、点火,熄火、把物品从一处运到另一处。

  这些一般性的规定得到进一步详细的解释。除了这些主要的规定之外,有关遵守安息日还有数不清的其它规定。最为人所知的就是所谓的“安息日路程”了,距离为2,000肘──2里左右(见本卷注释第50页)。在安息日照墙上的镜子也算违犯安息日(Shabbath149a, 《塔木德》松奇诺版第759页),甚至连点亮一支蜡烛也算违犯安息日。但是同样的规则却允许在安息日将鸡蛋卖给外邦人,并且允许雇外邦人来点蜡烛或点火。吐痰在地上被算为违法的,唯恐一叶小草得到浇灌。在安息日不可带手帕,除非将它的一头缝在衣服上,从技术上讲,就不再是一块手帕而是衣服的一部分了。关于一个人在安息日可以走的路程,类似的规定也可以避开它的限制,就是在沿途每隔一定的距离就储藏一部分食物。从技术上讲,储藏食物的地方就算是主人的另一个“家了。从每一个这样储藏食物的地方都可以再走一个安息日的路程,到另一个类似的贮藏点。这只是基督时代虔诚的犹太人身上“难担的重担”(太23:4)的几个例子。

  法利赛人通过这种“蠓虫就滤出来,骆驼倒吞下去”的做法,不断地用人为律法的字句破坏上帝律法的精义。安息日起初原是给人机会通过学习创造主所造之物来认识祂,并反映祂的慈爱和良善,结果反倒使人想起法利赛人和文士自私专断的品格。他们将上帝描画为一个暴君,从而大大误表了祂的品格。

  大自然彰显上帝的智慧、能力和慈爱。安息日起初的设立就是要使人注意这一切,免得人类专注于自己的活动而忘记了那创造他并不断地为他的幸福和安宁运用神能的主。一旦明白了安息日的宗旨,现代一些基督徒在决定安息日做什么合适、什么不合适的问题时就容易解决了。凡使我们更接近上帝,帮助我们更好的明白祂对于我们的旨意和对待我们的方法,并使我们更有效地在我们的生活中及促进他人快乐与福利中与祂合作的事,都是真正遵守安息日(见赛58:13;可2:27,28注释)。

25 耶稣对他们说:“经上记着大卫和跟从他的人缺乏饥饿之时所做的事,你们没有念过吗?

缺乏饥饿时。与圣所有关的律法和物品,原是为人的益处规定的。何时这些规定与人的最高利益,最大需要产生冲突,就必须置于从属地位。

你们没有读过吗?耶稣暗示他们在研究圣经时,没有得到祂即将叙述的事中所含的教训。

26 他当亚比亚他作大祭司的时候,怎么进了上帝的殿,吃了陈设饼,又给跟从他的人吃。这饼除了祭司以外,人都不可吃。”

亚比亚他。亚比亚他是亚希米勒的儿子。在这件事发生时,亚希米勒是挂名的大祭司(见撒上21:1,6)。耶稣的话似乎暗示亚比亚他代他年迈的父亲的履行职责,所以实际上至少在他父亲活着时,在父亲的监管下,他履行大祭司的某些职能。亚希米勒被杀时,亚比亚他逃到了大卫那里,随身携带神圣的以弗得──大祭司职责的象征(见撒上22:20)。在基督的时代也有类似的情况。当时该亚法担任大祭司,但是亚拿则被大家公认为荣誉大祭司(见徒4:6;见路3:2注释)。

  上帝的殿。在这件事发生时,本节所提到的殿还没有建造。“上帝的殿”只是帐幕,当时在挪伯。

  陈设饼。见出25:30注释。按制作和使用“陈设饼”的详细规定,陈设饼分别为圣了。从圣所陈设饼的桌子上取下来的旧陈设饼,要由祭司在圣所范围内吃掉(见利24:5-8注释)。

  人都不可吃。只有祭司可以吃这圣饼(见利24:9)。

27 又对他们说:“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

  安息日。见创2:1-3;出20:8-11注释。

  为。直译是“为……的缘故”。

  人。anthrōpos,泛指男人、女人和孩子(见可6:44注释)。译为“人类”更为准确。安息日是慈爱的创造主为人类的福利而设立的。只有最不合理的推论才会认为安息日在任何方面与人“有碍”(见西2:14注释)。

  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上帝造人并不是因为祂有一个安息日需要人遵守。而是全智的创造主知道祂手所造的人需要道德和属灵成长以及品格发展的机会。人需要有时间把他的兴趣和追求投入研究大自然和圣经所启示的上帝旨意和祂的品格。第七日安息日是上帝所设立来满足这个需要的。以任何方式篡改创造主关于何时并如何遵守这日的具体要求,就等于否认上帝知道什么对祂手所造的生物是最好的。

  上帝规定安息日应成为一个福气,而不是一个重担;遵守安息日带给人的是益处而不是伤害。安息日的设立是要增进人的幸福,而不是要给人造成艰难困苦。守安息日主要不在于谨慎地遵从某些仪式,戒绝某些事务。以这种观点考虑安息日就是完全没有理解遵守安息日的真正精神和目标,而追求出于行为的义。我们不做某些工,不从事某些事,不思考也不谈论某些话题,不是因为我们想要藉此获得上帝的恩宠。我们不做这些事是为了将我们的时间,精力和思想专注于其他事务。这些事务可以增进我们对上帝的理解,对祂良善的感激和与祂合作的能力,并使我们更有效地服侍祂和我们的同胞。仅仅或者主要是在消极方面不做某些事,根本就不是守安息日;只有实行守安息日的积极方面,我们才有希望通过遵守安息日得到智慧慈爱的创造主所规定的益处。见赛58:13注释。

  与谨慎遵守安息日相关的大量拉比的要求,是基于在上帝看来安息日比人更重要的观念。按照对上帝律法的盲目理解所得出的结论是:人是为安息日设立的,是为机械地遵守安息日而造的。拉比们通过严格地、无意义地区分在安息日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使安息日成了一件荒唐事(见24注释)。他们强调遵守安息日的消极方面,克制不做某些事,把宗教的形式说成是宗教的实质。

28 所以,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

  所以。基督在指出安息日的宗旨之后(27节),把人们的注意力指向安息日的设立者,从而说明祂自己有权决定如何最好地实现安息日的宗旨。

人子。见太1:1;可2:20注释;见《约翰福音》第一章补充注释。

也是。马太的记录更清楚地呈现了基督摆在吹毛求疵的法利赛人面前的完整的思路,例如:(1)人的需要比仪式的要求或人的传统更加重要(见太12:3,4)。(2)与圣殿的崇祀有关的工作符合安息日的要求(见5节)。(3)基督比殿(见6节)或安息日(见8节)更大。

  主。救主自己有权决定在那日做什么是合适的;所以法利赛人越权了(见24节)。教会无权给安息日加上强迫性限制,像犹太人所做的那样,或者企图将其神圣性从一天转移到另一天。这两种做法都是那恶者所设计,引诱人离开遵守安息日的真精神。人没有权利篡改上帝所选择的日子,无论是法利赛人,还是基督教的教牧人员。

(选段)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