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圣经库 > 42路加福音 > 正文

路加福音10--SDA圣经注释

第 10 章

提要1 基督差遣七十个门徒出去行神迹并传道。17 劝勉他们要谦卑,并告诉他们喜乐的缘由。 21 感谢天父的恩典。23 强调祂教会的有福地位:。25 教导律法师如何获得永生,以及如何将每个需要他怜悯的人当作他的邻舍。41 责备马大,赞扬他的妹妹马利亚。

[ 差遣七十个门徒:路10:1-24。参太9:36至11:1注释。本卷注释222页地图;231页图表 ]。

1 这事以后,主又设立七十个人,差遣他们两个两个地在祂前面,往自己所要到的各城各地方去,

  又……七十个人。即除了十二门徒之外的七十人,就是先前所指定的“七十人”。“又”似乎暗示有十二个门徒一年前的传道活动。关于七十人传道活动的时间和状况。见太19:1注释。有文本为 “七十二人”。后来再也没有提到这七十人,说明这是一次临时性的指定。这次任命似乎是发生在比哩亚,但这七十人首先被派往的地区是撒玛利亚(见《历代愿望》488页)。当十二门徒两个两个地出去踏上他们第一次传道旅程时,这七十人跟随耶稣完成了第三次加利利之行(见《历代愿望》488页)。

  这里有一个对比很有趣。先祖有十二位;门徒也有十二人(参启7:4-8;21:12,14)。摩西设立七十人协助他审判以色列民(见民11:16-25);耶稣也设立七十人帮助祂。根据犹太人的遗传,基于《创世记》第10章挪亚后代的列表,这个世界上有七十个民族。犹太公会加上它的主席共有七十人组成。七十的数字在犹太人思想中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耶稣设立七十人是否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如果有,受多大影响,以及他们人数上是七十究竟有何意义,这些圣灵都没有启示,任何猜测都是无用的。

  两个两个地。就像十二门徒一样(见可6:7注释)。这种习惯似乎在基督教会早期传道工作中很普遍(见徒13:2;15:27,39,40;17:14;19:22)。参约翰两个门徒的工作(路7:19)。

  自己所要到的。这次布道之旅是精心组织的传福音运动。七十人被派往一些经过挑选的地点,意味着耶稣已经安排好祂的时间,并已事先确定了余下几个月里祂将要去的地方(见路2:49注释)。七十人首先被派往撒玛利亚的城镇乡村,这暗示耶稣一定早在公元30-31年的冬天,就在那里进行了广泛的工作。耶稣对撒玛利亚百姓的友好态度反映在祂与叙加妇人的交谈以及祂为附近百姓所作的服务上(见约4:5-42),而这无疑对打破偏见作用重大。那次访问发生在两年之前,可能是公元28-29年的冬天。当时有 “好些”人来信了耶稣(约4:39,41)。七十个人向撒玛利亚百姓传道为门徒后来的工作做了预备(见徒1:8)。基督复活之后,使徒在那里的福音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胜利(见《历代愿望》488页)。

2 就对他们说:“要收的庄稼多,作工的人少。所以,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

  要收的庄稼。耶稣给七十人的指示,大部分和先前给十二门徒的相同。《路加福音》的简短叙述是否是耶稣先前在这种场合所说内容的缩略版,是否祂给七十人的指示实际上要比给十二门徒的简短,我们不得而知。关于这些指示,见太9:37,38;10:7-16注释。

3 你们去吧!我差你们出去,如同羊羔进入狼群。

  你们去吧。见太10:5,6注释。耶稣早前曾说过:“我另外有羊,不是这圈里的”(约10:16)。现在祂派出这七十人去寻找这些迷羊。

  如同羊羔。太10:16是“如同羊”(参约21:15-17)。

4 不要带钱囊,不要带口袋,不要带鞋;在路上也不要问人的安。

  不要带钱囊。将这里和给十二使徒的命令进行比较(见太10:9,10注释)

  口袋。pēra,“皮袋”,旅行者经常用来装衣服或食物,或者很可能也是乞丐用的袋子。

  鞋。直译是“草鞋”。耶稣在第7节解释了祂为什么不让他们带那些旅行者看作必备的东西。

  在路上也不要问人的安。七十个人要将他们的问安留给那些他们要访问的家庭(见路10:5;见王下4:29注释)。直到如今东方人的问安依旧十分烦琐并耗费时间。救主的生命相对来说只剩下很短的时间,七十个人的工作必须迅速完成。他们奉差遣出去是要传扬“上帝的国”(路10:9),国王的事非常要紧。关于七十个人作为君王传令官的工作,见太3:3;路3:5注释。

5 无论进哪一家,先要说:‘愿这一家平安。’

  平安。这是东方问候语中一个常用的形式(见耶6:14;太10:13注释)。

6 那里若有当得平安的人(当得平安的人:原文作平安之子),你们所求的平安就必临到那家;不然,就归与你们了。

  当得平安的人。平安之子,一个典型的希伯来用语,指非常和善并乐意接纳款待他们的一家之主。

7 你们要住在那家,吃喝他们所供给的,因为工人得工价是应当的;不要从这家搬到那家。

  住在那家。见太10:11注释。

  工人。见太10:10注释;参申25:4。耶稣这句话是后来保罗直接引用的几句话之一(见提前5:18)。

  从这家搬到那家。见太10:11注释。

8 无论进哪一城,人若接待你们,给你们摆上什么,你们就吃什么。

  摆上什么,你们就吃什么。门徒们不可以贪婪地要求他们访问之家的主人所没有提供的食物;或者吹毛求疵好像是屈尊俯就地吃人家所预备的饮食。基督这里给七十个人的教训有时被解释为,允许今天的基督徒去吃一家主人所预备的任何食物,即或是圣经中所特别禁止的食物。然而应当记得,这七十个人没有进外邦人的家,而只是进入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的家,这二者都是严格遵守摩西五经中关于洁净与不洁净食物之条款的(见利11章注释)。

9 要医治那城里的病人,对他们说:‘上帝的国临近你们了。’

  上帝的国。见太3:2;4:17;5:2;4:19注释。参施洗约翰(太3:2)和耶稣自己的信息(可1:15)。这也是十二个门徒的信息(见太10:7)。

10 无论进哪一城,人若不接待你们,你们就到街上去,

11 说:‘就是你们城里的尘土黏在我们的脚上,我们也当着你们擦去。虽然如此,你们该知道上帝的国临近了。’

12 我告诉你们,当审判的日子,所多玛所受的,比那城还容易受呢!”

13 “哥拉汛哪,你有祸了!伯赛大啊,你有祸了!因为在你们中间所行的异能若行在推罗、西顿,他们早已披麻蒙灰,坐在地上悔改了。

  哥拉汛。见太11:21-24注释。耶稣在发表路10:16的教训之先,提到了几个拒绝祂信息的城镇。

  麻。sakkos,“一个袋子”,或“一片(用毛做的)粗布”;可能来自希伯来语的saq(见创42:25;斯4:1注释)。

14 当审判的日子,推罗、西顿所受的,比你们还容易受呢!

15 迦百农啊,你已经升到天上(或作“你将要升到天上吗”),将来必推下阴间。”

  升到天上。参鼓动撒但的精神(赛14:13-15)。

  阴间。Hadēs(“坟墓”,或“死亡”);就是死亡的领域(见太11:23;16:18注释;参赛14:15)。人在最后审判大日被定罪不是因为他们信从虚谎,而是因为他们故意忽视上天所给明白真理的机会(见《历代愿望》490页)。

16 又对门徒说:“听从你们的就是听从我;弃绝你们的就是弃绝我;弃绝我的就是弃绝那差我来的。”

  听从你们。见太10:40注释。

17 那七十个人欢欢喜喜地回来,说:“主啊!因你的名,就是鬼也服了我们。”

  那七十个人……回来。参十二个门徒的返回(见可6:30注释)。

欢欢喜喜地。他们的工作获得了显著的成功。

因你的名。见太10:18,40注释。这七十人被圣洁的喜乐所充满,他们也意识到是耶稣的能力在他们身上才使成功变得可能。

  鬼也服了。至少根据记载,耶稣并没有像对十二个门徒那样(太10:1)特别委派七十人去赶鬼(见第9节)。然而,他们工作的这个方面似乎给他们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18 耶稣对他们说:“我曾看见撒但从天上坠落,象闪电一样。

  曾看见。theōreō,“凝视”,“注视”,“看”,暗示对一个物体安静的,专注的,持续地观看(参约2:23;4:19)。

撒但。Satanas,源于希伯来语的satan,“一个敌人”。

从天上坠落。参赛14:12-15;约12:31,32;启12:7-9,12。撒但是被打败的敌人。耶稣这句话展望到祂钉十字架时撒但的权势将要被打破(见《历代愿望》679,758页;参第687页)。祂也看到了不再有罪和罪人的时候。这七十个人看见撒但从个人的生活中被赶出。耶稣则“看见”他彻底的失败。

  像闪电一样。好像耀目的电光一闪,随后便突然暗淡了。

19 我已经给你们权柄可以践踏蛇和蝎子,又胜过仇敌一切的能力,断没有什么能害你们。

  权柄可以践踏。关于这个应许的重复,见可16:18;关于它的实现,见徒28:3-5。

  仇敌……的能力。“能力”是dunamis。赐给七十个人的则是exousia(“权柄”,见路1:35注释)。第19节中的“权柄”来自exousia,第“能力”来自dunamis。撒但没有能力(dunamis)胜过被赋予权柄(exousia)的门徒(见太10:1注释)。

  断没有什么。原文的三重否定,是用来加强语气的。

20 然而,不要因鬼服了你们就欢喜,要因你们的名记录在天上欢喜。”

  不要因…就欢喜。一个人行神迹的能力并不能确保他的永生(见太7:22,23)。

  记录在天上。在生命册上(见腓4:3;启20:12,15;21:27;22:19),里面记着预备进入天国的人。

21 正当那时,耶稣被圣灵感动就欢乐,说:“父啊,天地的主,我感谢你!因为你将这些事向聪明通达人就藏起来,向婴孩就显出来。父啊!是的,因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

  那时。就是七十个人回来的时候。

22 一切所有的都是我父交付我的;除了父,没有人知道子是谁;除了子和子所愿意指示的,没有人知道父是谁。”

  愿意指示的。就是“想要”或“决定”启示他的(见太11:27注释)。

23 耶稣转身暗暗的对门徒说:“看见你们所看见的,那眼睛就有福了。

  有福了。Makarios(“幸福的”或“有福的”,见太5:3注释)。

24 我告诉你们,从前有许多先知和君王要看你们所看的,却没有看见,要听你们所听的,却没有听见。”

[ 善良的撒玛利亚人:路10:25-37。关于比喻,见本卷注释第203-207页 ]。

25 有一个律法师起来试探耶稣,说:“夫子!我该做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

  一个律法师。耶稣正在祂从加利利起程最后一次前往耶路撒冷的路上(见太19:1注释)。文中暗示这件事发生在耶利哥。涉及撒玛利亚人和被强盗打劫之人的故事是最近发生的(见《历代愿望》499页)。

  耶稣与律法师相遇并讲述了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后不久,就从耶利哥起程到了伯大尼(见《历代愿望》525页)。祂可能去耶路撒冷参加修殿节(见太19:1注释;参约10:22-38);之后,祂回到比哩亚(见约10:39,40)。约翰记录了在祂退往比哩亚(39,40)之后不久,让拉撒路从死里复活(约11:1-46)。

  试探耶稣。律法师问耶稣的问题是宗教领袖们精心设计的(见《历代愿望》497页)。

  夫子。直译是“老师”。他作为一个专业的律法教师,给耶稣提出一个文士们花了很多时间讨论的问题。

  我该作什么。律法师的问题表明他对于公义的观念是完全错误的。他和当时大多数犹太人都认为得救实质上就是实行文士们的规定。他就是这样认为人可以通过行为来赚得救恩。原文强调“作”字。

  永。aiōnios(见太13:39注释)。

26 耶稣对他说:“律法上写的是什么?你念的是怎样呢?”

  你念的是怎样呢?这个律法师有责任明白自己所提出的问题。他是一位犹太律法导师,最适合回答这个问题。耶稣的问题并不一定暗示责备。给他一个机会回答自己的问题是一种礼貌的表现。

27 他回答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上帝;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

  你要……爱。他引用了申6:5(参申11:13)。参太22:36-38,耶稣后来用同样的话回答了另一个律法师同样的问题。每一个敬虔的犹太人都要早晚背诵申6:5作为《施玛篇》(shema`)的一部分(见本卷注释第57页),并把它们装在佩经盒中(见出13:9注释)。凡能明白“律法”内在真义(见申31:9;箴3:1注释)的人应该认识到,它的原则不是武断的,而是基于权利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可以正确地归纳在“爱”的命令里。

  这里所说爱上帝的意思是,将一个人的整个身心,感情,生命,肉体的力量以及才智都奉献来侍奉祂。这种“爱”“完全了律法”(罗13:10)。当一个人开始靠着基督的恩典,“遵守”基督的“命令”时,他就住在了这种“爱”里(约14:15;15:9,10)。事实上,上帝差遣祂的儿子进入世界正是带着这一特殊的目的──就是使我们能在这种意义和精神上遵守“律法”。就这样,“律法的义成就在我们……身上”(罗8:3,4)。一个真正“认识”上帝的人将会遵守“祂的诫命”,因为“爱”上帝的心在祂里面是“完全的”(约壹2:4-6;见太5:48注释)。

  心。这里指“爱好”,“愿望”,“思想”。

  性。见太10:28注释。

  邻舍。plēsion(见第36节注释)。律法师这里引用了利19:18节,但这个“邻舍”显然是指“以色列同胞”。耶稣显然扩大了“邻舍”的含义,使其包括撒玛利亚人和非犹太人(见路10:36注释)。

28 耶稣说:“你回答的是;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

  回答的是。后来当耶稣用同样的话回答另一个律法师相同的问题时,提问者用这句话来称赞耶稣,“夫子说……实在不错”(可12:32)。基督的回答绕过了大量口头和书面的律法解释,甚至律法本身所有的具体条文。“律法”的每一条戒律──无论是广义的“律法”(见箴3:1注释),还是狭义的十诫──都是“爱”之原则的表达,延伸和应用(见路10:27注释)。律法师的回答在形式上是完全正确的,但他缺乏将这种原则应用到生活中去的属灵洞察力(见太5:17-22注释)。他非常清楚律法的条文,但却不明白其中的精神。只有将律法的原则应用在生活中,才会获得这种认识(见约7:17注释)。

  这样行。原文的意思是“不断这样行”,就是开始将这些原则运用到你的生活中去并不断地这样做。问题显然在于,这个人和那个富有的少年官一样认为,这一切他从小就遵守了(见太19:20),但同时他意识到自己的属灵生活还缺些什么。律法的义满足不了人的心灵,因为若没有上帝的爱掌控生活,就必有致命的缺憾(见林后5:14)。一个人只有完全顺服那种爱的影响(见路10:27注释),才能真正遵守律法的精意(见罗8:3,4)。

  得永生。见约10:10注释,见太19:16,17;路10:25。

29 那人要显明自己有理,就对耶稣说:“谁是我的邻舍呢?”

  要。即那律法师“希望”或“决心”在众人面前显明自己有理。

  显明自己有理。和那个富有的少年官(太19:16-22)一样,这个律法师并不满足于法利赛人对于公义的观念(见《历代愿望》497页)。他像那个富有的少年官,显然意识到自己生活中的缺憾,而不知不觉地感到耶稣可以使他得到满足。但他像尼哥底母(见约3:2,3注释),甚至连向自己都不愿承认这个事实。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作为逃避自己内心自觉有罪的手段,他继续夸大爱同胞的困难,借此显示“自己有理”(见《历代愿望》498页)。

  谁是我的邻舍呢?见太5:43注释。原文的“我”是强调的。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要回避有罪的感觉并为自己辩护(《历代愿望》498页)。当一个人提出吹毛求疵的问题而他又显然知道或能够知道答案的时候,一般就证明他是处于自觉有罪的心态之中(参约4:18-20)并且找出一些理由或借口来为自己不按照良心的要求去做开脱。在那律法师的思想中,异教徒和撒玛利亚人是排除在“邻舍”的范畴之外的;剩下来唯一的问题是,他应当视以色列人中的什么人为他的“邻舍”。

30 耶稣回答说:“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强盗手中。他们剥去他的衣裳,把他打个半死,就丢下他走了。

  一个人。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历代愿望》499页),关于它的新闻最近还在耶利哥流传。那是事件中所涉及的那祭司和利未人的老家(见第25,31节注释)。这两个人现在都在耶稣讲话的现场(《历代愿望》499页)。

  从耶路撒冷下。用“下”来描述从耶路撒冷──海拔约792米──到耶利哥──海平面以下约213米──的路再合适不过了。从耶路撒冷到耶利哥的主要道路沿着切尔特干河(W?dī Qelt)向下穿过犹大旷野荒凉、干旱、渺无人烟的山区。切尔特干河在途中一处突然变窄,形成一个崎岖多石的隘口,从很古老的时候开始这里就成了盗匪潜伏的地方。整个区域遍布岩石和洞穴,为不法之人提供了理想的藏身之所。

  剥去他的衣裳。这伙强盗似乎异常邪恶凶残。

  把他打个半死。可能是这个人试图反抗。

31 偶然有一个祭司从这条路下来,看见他就从那边过去了。

偶然。或“碰巧”。

一个祭司。这个祭司和那个利未人当时都在他们圣殿供职服务结束后回家的途中(《基督比喻实训路》382页;参路1:5,9,23注释)。

  从这条路下来。即从耶路撒冷到耶利哥(见第30节注释)。

  过去了。他似乎没有看见,实际上他是漠不关心。伪善成了一件外衣,使他的自私免受骚扰。那个不幸的路人赤裸着身子,遍体鳞伤(见第30,34节),无疑身上沾满了血污和泥土。如果这个遭难的人死了,无论祭司还是利未人去摸他,都意味着礼仪上的玷污(见民19:11-22)。他也许还是个撒玛利亚人甚至外邦人。并且在任何情况下,祭司除了自己的至近亲属外摸任何人的尸体都是违法的(见利21:1-4)。无疑当他们试图证明自己的行为正确的时候,许多类似的理由都会从他们的思想中掠过。

32 又有一个利未人来到这地方,看见他,也照样从那边过去了。

  来……,看见。这个利未人似乎比那祭司多了一点动作,或许只是多了一点好奇心。至少他在顾自走掉之前到过那人躺卧的地方(见《历代愿望》499页)。

33 惟有一个撒玛利亚人行路来到那里,看见他就动了慈心,

  惟有一个撒玛利亚人。这位撒玛利亚人实际上是走在一片对他来说相对陌生的区域,这就使他仁慈的行为更加值得注意。在这个地区,不幸遭劫的路人或许是个犹太人,或许是那群对撒玛利亚人抱有最深仇恨之人中的一员。而那个撒玛利亚人很清楚,如果现在受伤躺在路旁的是他,他是决不可能期待从任何普通的犹太人那里获得丝毫怜悯的。然而,撒玛利亚人冒着被强盗袭击的很大危险,决定救助这个可怜的受害者。

  那个撒玛利亚人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也正是激励上帝的儿子来到这个世界拯救人类的精神。上帝并没有拯救堕落人类的义务。祂可以从罪人身边走过,就像那祭司和利未人绕过那往耶利哥去,在路上遭遇不幸的旅行者一样。但是主却愿意受“忍受我们所该受的苦待,使我们得以享受祂所配受的优遇”(《历代愿望》25页)。

34 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包裹好了,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带到店里去照应他。

  伤处。traumata,英语的“trauma(外伤)”,“traumatism(创伤)”等,就是从它而来的。

  油和酒。古代巴勒斯坦常见的家庭治疗药物。有时两者混在一起作为外敷的药膏。

  店。Pandocheion(“旅店”),来自pas(“所有的”)和dechomai(“接受”)。Pandocheion与比较简陋kataluma(见路2:7注释)相比要大。撒玛利亚人安顿这个伤者的旅店可能在耶利哥城内或附近,无论他往哪里走,这是他来到的第一个有人居住的城镇。

35 第二天拿出二钱银子来,交给店主,说:‘你且照应他;此外所费用的,我回来必还你。’

  二钱银子。即两个罗马银币,当时却是一个工人两天的工资(见本卷注释第49页)。

  店主。Pandocheus(“一个旅店老板”),即经营pandocheion(见第34节注释)的人。

  我回来。可能是在他返回的途中。旅店主人对那撒玛利亚人的信任似乎暗示着后者是个商人,经常路过耶利哥,与店主人熟识。

  必还你。原文的“我”是强调的。那“二钱银子”只是现在支付的钱款。无疑那受伤的旅客要等一些日子才能康复上路(见第30节)。考虑到这里,善良的撒玛利亚人承担起对这个陌生人的全部责任。他大可以这样想,这件事发生在犹太,受伤的或许是个犹太人,店主人也是犹太人,因此他作为一个撒玛利亚人,已经尽到自己的责任了。但是他没有这样想。撒玛利亚人的关心不是暂时性的;他所做的甚至超过了别人期待他做的。他对陌生人的关心甚至延续到对任何过路人最低义务的合理期待之外。

36 你想,这三个人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

  邻舍。plesion,“一个接近的(人)”。祭司,利未人和撒玛利亚人当时都曾与那不幸的、需要帮助的旅行者接近过,但他们当中只有一人表现得像个“邻舍”。邻舍精神并不是指空间位置上的接近,而是指一个人乐意承担另一个人的重担。邻舍精神是爱自己同胞这一原则的体现(见第27节注释)。

37 他说:“是怜悯他的。”耶稣说:“你去照样行吧。”

  是怜悯他的。希腊文poieō直译是“去做”(参第25节)。在某些情况下,仅有怜悯的想法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只有行动才算数。那律法师看出了这个故事的关键所在。对于他的问题来说,这就是恰当而有效的回答(见第29节)。耶稣的这个真实故事破除了有关谁是邻舍的所有律法主义的遁词。一个人的邻舍就是任何需要他帮助的人。

  真邻舍的精神救了这位律法师一个同胞的命,或许就是他的一位朋友。他在耶稣的回答中找不出一丝可供反驳的地方。很明显,他在自己的灵魂最深处承认,耶稣对“邻舍”的定义是唯一正确的。作为一名律法师,对于律法的真正意义,他显然比耶稣的其他听众理解得更加透彻(见第26-28节注释)。作为一名教师,他不得不钦佩耶稣在回答他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至少他对耶稣的偏见消除了(见《基督比喻实训》360页)。

你去……行吧。原文的“你”是强调的。“行”来自希腊词poieō,就是上面律法师回答耶稣的话中所用的词。律法师说:“是怜悯他的”。耶稣回答说,“你去照样行吧”。也就是说,你若想知道谁是真正的邻舍,去照着那撒玛利亚人的榜样做吧。这才是真宗教的本质(见弥6:8;雅1:27)。我们的同胞需要“一只温暖的手”来扶持,他们需要“一颗充满同情的心”所发出的友谊(《基督比喻实训》388页)。上帝“让我们接触到别人的痛苦和灾难,为要将我们从自私中唤醒”(《基督比喻实训》388页)。无论何时,只要有机会我们总要实践真邻舍的精神,这是为了我们永恒的益处(参来13:2)。

[ 在马利亚和马大的家中:路10:38-42。见本卷223页地图 ]。

38 他们走路的时候,耶稣进了一个村庄。有一个女人,名叫马大,接他到自己家里。

  一个村庄。尽管路加这里没有提到村庄的名字,但显然它就是“伯大尼”(见约11:1),并且这是耶稣第一次访问伯大尼(见《历代愿望》525页)。他刚从耶利哥经切尔特干河上来(《历代愿望》525页;见路10:30注释),很明显,此时离第25-37节所记的事还不太久(见第25节注释)。此后耶稣经常访问马利亚,马大和拉撒路的家(见《历代愿望》524页)。除这一次之外,福音书中有记载的至少有两次(约11:17;12:1-3)。但实际上祂访问那里的次数可能更多(见太21:17;可11:1,11;路19:29)。

  马大。关于马大的性格,见第41节注释。很明显,马大比马利亚要年长,并且是家中管事的人──正是她“接祂到自己家里”。

39 她有一个妹子,名叫马利亚,在耶稣脚前坐着听祂的道。

马利亚。见第7章补充注释。与马大掌管家事、拥有务实的思维方式不同,马利亚相对物质的事物来说她更关心属灵的事物。马大显然为家庭的需要而“忧虑”,(见太6:25-34注释),而马利亚则“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太6:33)。这次尽管没有提到马大和马利亚的兄弟拉撒路,但他却是耶稣坚定的朋友和忠实的门徒(见《历代愿望》524页)。见第7章补充注释。

  在耶稣脚前。“坐”在一个人的“脚前”主要不是指一个人的姿势,而是指一个人向另一位学习,但这两种见解都是正确的(见徒22:3;参申33:3)。

40 马大伺候的事多,心里忙乱,就进前来,说:“主啊,我的妹子留下我一个人伺候,你不在意吗?请吩咐她来帮助我。”

忙乱。马大需要招待宾客,有许多细节上的事使她“忙乱”或“时间被过度挤占了”。

  主啊……你不在意吗。马大可能从以往的经验中意识到,直接恳求马利亚是获得不了什么帮助的。但是耶稣显然对马利亚有很大的影响力,或许祂的影响力可以帮助做自己无法办到的事。将那位请求耶稣吩咐他的兄长和自己分家之人的事(路12:13,14)和这里作个比较。马大向耶稣发出的请求,不仅责备了马利亚,也间接地责备了耶稣。马大所指的真正的麻烦是,耶稣“不在意”当时的情况或不想为之做些什么,祂更喜悦马利亚听祂讲道而不是去帮助她的姐姐准备食物。

41 耶稣回答说:“马大!马大!你为许多的事思虑烦扰,

马大!马大!。重复一个人的名字意味着感情,有时意味着关心。参路22:31;徒9:4。

许多的事。对于耶稣来说,简单的招待就足够了;祂不需要精心准备。

  思虑。merimnaō(“忧愁”或“操心”)。Merimnaō指内心精神的困惑,这是马大对马利亚没有耐心的真正原因。耶稣针对这种情况在祂的登山宝训中发出了强烈的警告(那里merimnaō被译为“忧虑”;见太6:25,28,31,34)。跟随耶稣的人都应避免这种导致马大对耶稣发出任性要求的精神。

  烦扰。指马大外在的举止,而不是内在的情感。她内心的“思虑“,表现在外面就是“烦扰”。如果我们培养自己内在的镇静──这是马大非常需要的──就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烦扰。

42 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马利亚已经选择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夺去的。”

  不可少的只有一件。参路18:22:“你还缺少一件”。马大殷勤,敏捷,精力充沛,但是缺少她妹妹镇静、专心的精神(见《历代愿望》525页)。她还没有学到太6:33的教训──将上帝的国放在自己兴趣和努力的第一位,并将物质方面的事情放在次要的地位上(见太6:24-34注释)。

  那上好的福分。马利亚从自己的经验中学到了她姐姐仍需要学习的教训(见第7章补充注释)。有人认为“上好的福分”是一个巧妙的双关语,耶稣用来指桌子上佳肴。马大所需要的那“一件”“上好的福分”,是对天国知识更深的关注。

  是不能夺去的。马大所关心的物质是可以被夺走的(见路12:13-21;16:25,26)。马利亚却是储存“财宝在天上,就是贼不能近、虫不能蛀的地方”(路12:33;见太6:19-21注释)。

(选段)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