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圣经库 > 44使徒行传 > 正文

使徒行传09--SDA圣经注释

第 9 章

提要:1 扫罗前往大马士革,4 被击倒在地,10 蒙召担任使徒,18 由亚拿尼亚为他施洗。20 他放胆传扬基督。23 犹太人要谋害扫罗:29 讲希腊语的犹太人也要杀害他,但扫罗都逃脱了。31 教会得到平安,彼得医治了瘫子以尼雅,36 使大比大从死里复活。

1 扫罗仍然向主的门徒口吐威吓凶杀的话,去见大祭司,

  扫罗。见《使徒行传》第7章补充注释二。

仍然。eti,把徒9章与徒8:3的叙述联系起来。当教会扩展到了耶路撒冷以外时(徒8:4-40),扫罗继续对首都和其外面教会施行迫害。

向主的门徒。这里没有提继续遭受逼迫的受害者的名字,但是保罗后来承认:“他们被杀,我也出面定案”(徒26:10)。这说明司提反不是这一次唯一被杀害的人。扫罗在司提反受难时表现的热心,使他当选为公会议员(《使徒行述》102页)。不久他就得到大祭司的授权,对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实施抓捕。当撒玛利亚人被接纳到教会里的消息传到耶路撒冷之后,犹太人的仇恨无疑更深了。  

口吐。empneō,“吸进”或“呼吸”。把抓捕和杀害基督徒,比喻为扫罗呼吸空气。闪米特民族常把愤怒与呼吸联系起来。

威吓凶杀的话。这位迫害者更加热心了;他希望采取极端的手段来根除他所恨恶的教训。他在徒22:4;26:9-11自己中承认了这一点。他不想淡化自己在摧残教会时所扮演的恐怖角色。早期教父们看到雅各半预言的话:“便雅悯是个撕掠的狼,早晨要吃他所抓住的,晚上要分他所夺的”(创49:27),颇为符合那个以自己属于便雅悯支派而自豪(腓3:5),与该支派伟大英雄国王同名的人所行的事。

大祭司。亚那和该亚法(见徒4:6注释)都是撒都该人。扫罗却因自己是一名严格的法利赛人而自豪(徒26:5)。但这种同盟的奇特性(见《SDA圣经注释》卷五第51,52页)并不能阻止这位严厉的迫害者。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曾联手反对耶稣基督(太26:3),如今又联手迫害耶稣的门徒。

2 求文书给大马士革的各会堂,若是找着信奉这道的人,无论男女,都准他捆绑带到耶路撒冷。

  求。这是他主动的要求,可能是为了证明自己被提升为公会议员的正确性。

  文书。这些文书证明扫罗的“权柄和命令”(徒26:12)。罗马似乎与犹太当局合作,把引渡犹太逃犯的权柄交给大祭司。这种权柄大概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6年(约瑟弗斯《犹太古代史》第十四章8.5 [146-148];参《马加比上》15:15-24)。

  大马士革。 大马士革列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据传位于亚伯被害的地方。约瑟弗斯说(约瑟弗斯《犹太古代史》第一章6.4 [145]),这个城市是由闪的孙子戊兹建造的(《SDA圣经注释》卷一第270页)。在亚伯拉罕生平中,这是他管家的出生地(创15:2)。大卫曾在这里设立防营(撒下8:6)。在利逊手下,该城曾成为对抗所罗门的一个基地(王上11:23-25)。在长大麻风的叙利亚将军乃缦的眼中,这里的河流亚罢拿和法珥法比以色列的任何河流都要好(王下5:12)。叙利亚人与以色列和犹大交战和结盟时,这里是一个中心(王下14:28;16:9,10;摩1:3,5)。这里与推罗人进行贸易,正如以西结先知所记载的进行黑本酒和白羊毛的交易(结27:16,18)。公元前333年,马其顿的将军帕米尼安,为亚历山大大帝夺取了这城。公元前64年它被罗马将军庞培占领。在扫罗悔改的时候,这里仍受维特里乌斯管辖。他是叙利亚的罗马总督。当提比留在公元37年去世后,维特里乌斯匆忙赶回罗马,拿纳巴泰王亚哩达五世,控制了大马士革,并且派提督治理。扫罗就是因为这提督要捉拿他,所以才从那里逃跑(林后11:32)。

  大马士革是叙利亚荒漠中的一个绿洲。阿巴拿河源于前黎巴嫩山脉的积雪,灌溉了这个地区并使之物产丰富。该城被称为“注定的都市”。人口主要是亚兰人,但城中也有大规模的犹太人社区。《使徒行传》的记录表明(徒9:2,14),城里有许多“主的门徒”(第1节)。其中有不少一定是为了躲避避耶路撒冷及其周围地区的迫害而逃到这里来的。当地的会堂无疑接到通知,要执行耶路撒冷公会的命令。路加没有解释为什么扫罗选择这里进一步迫害教会。但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1)如上所述,基督徒远离犹大,逃亡到这里。(2)大马士革居民中有一些信徒。(3)大马士革可能已成为扩大的教会在外省的一个中心。(4)扫罗可能与犹太当局十分熟悉,能得到他们的合作迫害基督徒。

  各会堂。这是一个世界性的城市,可能有来自各国的犹太人住在这里。象耶路撒冷一样(参徒6:9注释),来自各民族的群体就建立起他们自己的会堂。据估计,那时大马士革城中可能有三十到四十所会堂。无疑基督徒们依然虔诚地进入各会堂,所以扫罗就计划前去抓捕他们。

  信奉这道的人。“道”似乎就是基督教早期的同义词(参徒19:9,23;22:4;24:14,22)。参路加所用的“这名”(徒5:41),“这道”(徒4:4;8:4;14:25),“救人的道”(徒16:17)和“主的道”(徒18:25)。该词可能源于基督所说“我就是道路”(约14:6),或祂所提到的窄“路”(太7:14)。

  无论男女。扫罗想要抓捕的对象包括妇女,这强调他对基督徒的狂暴(参徒22:4)。

  捆绑带到耶路撒冷。扫罗的使命暗示,对于基督徒的抓捕已超越了当地司法的权限(见太10:17注释),必须提交耶路撒冷的公会(《SDA圣经注释》卷五第67页)。祭司的权利很大(见上面“文书”注释),以致犹太当局可以抓捕那些他们想要监禁的人,甚至是在异地的。

3 扫罗行路,将到大马士革,忽然从天上发光,四面照着他;

  行路。不知道扫罗和他的同伴们走的是的哪一条路,但他们至少有两条路可以选择。其中一条是从埃及通往大马士革的主要商路,这条路与巴勒斯坦海岸线平行,一直到它从加利利湖以北,约旦河以东穿过。另一条路要穿过撒玛利亚,从加利利海以南,穿过约旦河,等过了加大拉之后,一直向北到达大马士革。这241公里的路程要走一星期的时间。

  将到大马士革。扫罗见异象的地点不详。传统说法有四个既相互矛盾又无根据的地点。但它一定离大马士革较近,因为他的同伴“拉着他的手,领他进了大马士革”(第8节;参《使徒行述》117页)。

  《使徒行传》有三处记载了这件发生在大马士革附近的事情。关于圣经记载的细节差异,见《马太福音》第3章补充注释。下面的表格比较了这三份记录的要点。

  发光。或“闪光”。徒22:6和26:13说是晌午。亮度像东方日头正午的光芒。保罗后来说,他“看见从天上发光,比日头还亮”(徒26:13)。在这种光辉之中,他十分清楚地看到了荣耀的基督,所以他说自己有幸列在主复活之后看见祂荣耀的人中间(徒9:17;林前9:1;15:8;《使徒行述》115页)。关于这次荣耀的显现,我们自然会认为与司提反所见的荣耀相同(见徒7:55,56注释)。这位殉道者说:“我看见天开了,人子站在上帝的右边”,当时在极度热心的法利赛人扫罗听来,似乎是亵渎的话。如今,扫罗亲眼得见了人子在父上帝里的荣耀。扫罗的同伴们都听到一个声音,却听不明白(见徒22:9;参徒9:7注释)。他们看到了光(徒22:9),却无法识别说话者的形状(参约12:29注释)。这些细节证明扫罗经历的真实性。

   保罗悔改的三份记录

路加的历史记载 保罗在百姓面前的讲话 保罗在亚基帕面前的讲话

徒9:1-9 徒22:4-11 徒26:9-18

1节,扫罗逼迫门徒 4节. 逼迫奉这道的人 9-11节. 逼迫圣徒

2节,扫罗向大祭司 5节,领了大祭司 12节,领了祭司长的

求文书给大马士革的 和众长老的信 权柄和命令。

各会堂,

带着基督徒, 把基督徒带到

不论男女都捆绑到 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 受刑 。

3节. 快到大马士革时 6节. 将到大马士革,约在 13节.晌午的时候,他看见

突然天上发光, 晌午,忽然从天上 从天发光,比日头还亮

四面照着他。 发大光四面照着他。 四面照着他及同行的人。

4节. 扫罗仆倒在地, 7节. 他仆倒在地, 14节.所有人都仆倒在地,

他听到一个声音说:“扫罗, 听到有声音说:“扫罗 他见有声音用希伯来话

扫罗,你为什么 扫罗!你为什么 向他说:

逼迫我?” 逼迫我?“ “扫罗!扫罗!为什么逼

迫我?”

5节. 他说:“主啊,你是 8节. 他回答说:“主啊, 15节. 他说:“主啊,

谁? “ 你是谁?” 你是谁?”

主回答说:“我就是 主说:“我就是 主说:“我就是

你所逼迫的 你所逼迫的 你所逼迫的

耶稣。” 拿撒勒人耶稣。” 耶稣。”

6节. 起来, 10节. 扫罗说:“主啊, ----------------

进城去,你所当作的事 我应当怎么做?”

必有人告诉你。 主说,“起来, ----------------

进大马士革去

领指示。“

7节. 同行的人站在那里, 9节.他的同行看见 ---------

说不出话来,听见 那光,却听不见

声音,却看不见 说话的声音。

人。

8节. 扫罗从地上起来,睁开眼睛,11节. 他因那光的荣耀 16-18节. 主吩咐他

竟不能看见什么。 不能看见 起来。

有人拉他的手, 由同行的人 -----------

领他进了大马士革; 拉着他的手进了大马士革。

4 他就仆倒在地,听见有声音对他说:“扫罗!扫罗!你为什么逼迫我?”

  仆倒在地。天上的光极为强烈,使行人全部扑倒在地(徒26:14),尽管路加这里只提到扫罗。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有人骑着马。

  听见有声音。通过与徒9:7和徒22:9的对照,可以得知扫罗听见并明白了对他所说的话。他的同伴虽然也听到了声音,但是却不明白所说的话(见徒9:7注释)。

  扫罗。此前,扫罗的名字用的是希腊语Saulos。然而本节和徒9:17;22:7,13;26:14则用希伯来语Saoul。这可能反映了真实所说的话:(1)由耶稣所说。据徒26:14,祂是用希伯来语(亚兰语)说的(见《SDA圣经注释》卷一第30页)。(2)由亚拿尼亚所说,他可能是犹太人,因此讲希伯来语(亚兰语)。有关与上帝交流时人名的重复,参创22:11;撒上3:10;太23:37;路10:41;22:31。

  你为什么逼迫我?这是基督向这位迫害者所提扎心的问题,点出了他行为的要害所在,表明扫罗不知道自己所无情迫害的是谁。请注意基督将自己与祂的门徒视为一体。他们的苦难就是祂的苦难(《使徒行述》117页)。“他们在一切苦难中,祂也同受苦难”(赛63:9)。“摸你们的,就是摸祂眼中的瞳人”(亚2:8)。凡对门徒们行的事,主都算在自己身上(太10:40)。

5 他说:“主啊!你是谁?”主说:“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稣。

  主啊,你是谁?扫罗当然还不明白“主”在《新约》中的全部意义。他这个称呼只是敬畏和尊重的自然表达(见约1:38注释)。但扫罗朦胧地感受到上帝的临格,所以用了“主”的称呼。

就是你所逼迫的。“你”的原文是强调的,就象前面的“我”一样。这就使满有慈爱、能力和荣耀的基督,与迫害信徒、如今还趴在地上恐惧的扫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耶稣。有文本为“拿撒勒人耶稣”。可能依据徒22:8扫罗自己的陈述插入。拿撒勒人耶稣是控告司提反的人所鄙称的名字(徒6:14),也是扫罗强迫男女信徒所亵渎的名字(参徒26:11;参徒26:9)。天上之主用这个名字来称呼自己,向扫罗显明自己绝对就是基督。迫害者投降了。认识耶稣为基督,标志着扫罗的悔改,和他逼迫怒火的结束。扫罗想到他的老师迦玛列以前的建议(徒5:39),说迫害耶稣可能就是“攻击上帝了”。见徒22:8;26:15注释。

  有文本下面是:“你用脚踢刺是难的”。这句话有徒26:14可靠的经文依据。虽然在许多拉丁语的徒9:5中有这句话,但在希腊手稿中却没有。在钦定本圣经所依据的印刷版希腊文圣经中有这句话,是因为伊拉兹马斯(见本卷注释第141,142页)在预备他的印刷版希腊文《新约》时,把这句话从拉丁语译成了希腊语,插入文本。关于这句话,见徒26:14注释。 6 起来!进城去,你所当作的事,必有人告诉你。”

  有文第6节的开头是:“他全身颤抖,惊恐地说,主啊,你要我作什么?主对他说。”然而这又与徒22:10中扫罗的问题“主啊,我当作什么?”不一样。象第5节后半部分一样(见上面“你用脚踢刺是难的”解释),这句话在希腊文手稿做是没有的。它显然是伊拉兹马斯根据拉丁文武加大版本插入希腊文后再进入英文钦定本的

  起来。扫罗仆到后继续扒着。

  进城去。说明扫罗和他的同伴已接近大马士革(见第3节)。

  必有人告诉你。保罗在徒26:16-18中更详细地叙述了基督对他的指示。路加这里的记录比较简单。后来主又藉着亚拿尼亚给了保罗更多的指示。见第15-17节。

7 同行的人站在那里,说不出话来,听见声音,却看不见人。

  同行的人。扫罗不仅获得授权从事逼迫工作,还配备了若干随从。他显然计划根除大马士革的基督教。

  站在那里。他们全都仆倒在地(徒26:14)。可能他们比扫罗先起来。

  说不出话来。虽然他们的经历不及他们的领袖扫罗强烈,但他们也说不出话来。

  听见声音。akouontes… tēs phōnēs。这句话表面上与徒22:9相抵触,因为保罗在那里说,与他同行的人“没有听见那声音”(希tēn… phōnēn ouk ēkousan)。然而仔细研究两处经文,就能解决这个表面上的矛盾。动词akouō(“听”)既可指耳朵听到声音的能力(见太11:15;13:15),也可指对听见之话的理解力(见可4:33;林前14:2)。本节的“声音”( phōnēs),是属格。在希腊文中,它表示扫罗的同伴们只听见声音,却不能明白所说的是什么。徒22:9中的“声音”(phōnēn),是宾格,前面有否定词“不”,意思是他们没有听明白所说的话(参徒9:4,在谈到已经听明白的扫罗时,路加说他“听见有声音”,用了宾格[ēkousen phōnēn])。这种解释可以从徒22:9 得到进一步证实。那里说与扫罗同行的人“看见了那光”,本节则说他们“站在那里,说不出话来,…却看不见人”。他们看见了耀眼的光芒,却不能像扫罗那样,看清在光芒中向他显现的那一位。同样,我们可以合乎情理地理解为他们听到了声音,却没有听清楚以致明白所说的。

  却看不见人。他们看见了从天上的光(徒22:9),却没有像扫罗那样,看到隐藏在光中的神圣形体。

8 扫罗从地上起来,睁开眼睛,竟不能看见什么。有人拉他的手,领他进了大马士革;

  睁开眼睛。却丧失了视力。

  竟不能看见什么。有文本为“不见一人“。由于天上耀眼的光芒,扫罗的双目失明了(参徒22:11)。他的失明证明他面前的不是幻觉。就扫罗而言,失明还具有属灵的意义。他视“自己是给瞎子领路的”,自夸看得清楚(参罗2:19)。如今他要暂时盲目,直到里面和外面的光照耀在他身上。以下是新生儿的状况──

  “婴儿哭喊着要看见光明,

   他不会说话、只会哭喊”(丁尼生)。

  一些解经家从保罗通常口授书信(见帖后3:17),书写时用大字体(见加6:11注释),看不清吩咐人打他嘴的是大祭司(见徒23:2-5)等事例中找到证据,证明这次的经历对他的视力产生了长久的影响。有关他“一根肉体上的刺”有许多解释,其中最合理的就是指眼疾了,也许还包括疼痛的袭击(见林后12:7注释)。根据这种假设,若有可能,加拉太信徒急于把自己的眼睛剜出来给他(见加4:15注释),就有了特殊的意义。

  有人…领着他。扫罗同伴的视力没有受很大的影响。或许他们没有直视耀眼的光辉,或者这光没有全部照在他们身上。无论如何,他们还是能带领扫罗,拉着那在动身时还是他们领导的手,进入大马士革。扫罗的骄傲如今变为谦卑了。大马士革的人已经知道了他的使命。对于他的到来,祭司一党的人热切地期待,基督徒们则心怀惊恐。如今他来了,但是他的使命彻底失败了。给各个会堂的文书也永远不会送达了。

9 三日不能看见,也不吃也不喝。

  三日。扫罗感悟的心中所进行的思想斗争,一定是非常剧烈的。在得到平安之前,所有这三天都是需要的。此外,上帝的灵用三天的失明启迪这个被击打之人的心。在静静的黑暗中,扫罗可以回想有关弥赛亚的预言,并把这些预言应用在拿撒勒人耶稣身上,根据他新的认识来判断自己的过去。他心灵的痛苦该是多么大啊!他恳求宽恕的祈祷是多么热烈啊!同时基督自己赦免的恩赐是多么甜美啊!见《使徒行述》118-120页。

  也不吃也不喝。禁食不完全是一种忏悔的举动。他精神的痛苦暂时抑制了他对于食物的需求。三天的瞎眼正是扫罗的心灵寻求和悔改的时期。

10 当下,在大马士革有一个门徒,名叫亚拿尼亚。主在异象中对他说:“亚拿尼亚。”他说:“主,我在这里。”

  亚拿尼亚。这个名字的含义见徒5:1注释。亚拿尼亚的名字在犹太人中十分常见。除了徒22:12之外,这个门徒在圣经其他地方没有提到。在那一节,保罗说他“按着律法是虔诚人,为一切住在那里的犹太人所称赞”,即住在大马士革的人。可能因为这些品质,使他成为教会团体的领袖,并预备他作为上帝的使者来指导扫罗。不清楚他是如何成为一名基督徒的。基督在世时,他也许跟随过祂。他也可能是五旬节或其后悔改的犹太人之一。后来在随着司提反殉道而来的迫害中,他可能被迫从耶路撒冷逃出来。当然这些只是推测而已。但是从亚拿尼亚不愿见扫罗的话中可以看出(徒9:13,14),他依然与耶路撒冷保持联络,因为他知道这个逼迫者所造成的破坏,及其到大马士革的使命。

  在异象中。正如一个异象预备亚拿尼亚去见扫罗,扫罗也是藉着异象为亚拿尼亚的来访作好准备的(本章12节)。关于藉着异象的这次准备,以及彼得和哥尼流相似的准备(参徒10:1-8),科尼比尔和豪森评论说:“同时预备亚拿尼亚和扫罗的心,同时预备彼得和哥尼流的心──彼得的疑问和犹豫,亚拿尼亚的疑问和犹豫,──一个怀疑是否应该同外邦人交朋友,一个怀疑是否应该接近一位教会的敌人──他们每一位在上帝的旨意显明之后,都毫不犹豫地顺从了,──法利赛人扫罗和百夫长哥尼流都已预备好心灵,等待着要看上帝对他们说什么,──凡虔诚阅读这连续两章的人(第9和10章),都不会忘记它们之间十分相似。《使徒行传》记录了扫罗和哥尼流的受洗”(《使徒保罗的生平与书信》第94页)。

  主,我在这里。这句话表明亚拿尼亚已准备好执行主的指示。参撒母耳(撒上3:1-10)和以赛亚(赛6:8)的事例。

11 主对他说:“起来!往直街去,在犹大的家里,访问一个大数人,名叫扫罗。他正祷告,

直。一条长长的直街,现在称为Sultaniyeh,仍从东往西穿过大马士革老城,可能是亚拿尼亚前往犹大家见扫所走过的同一条街。现在街道的水平面要比扫罗的时代高30个台阶,因此要确认扫罗所住屋子的位置并非不可能。

  街。rhumē,原指房屋中间狭窄的通道。后指较宽的道路。但是按西方的标准仍比较窄。

  犹大。这里的记载没有提供犹大的信息,以及为什么扫罗被带到他家。整段记录表明上帝的知识和计划是多么周详。

  大数人,名叫扫罗。值得注意的是,圣经在这里第一次提到使徒的出生地(参《使徒行传》第7章补充注释二)。大数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重要性。虽然它在内陆16公里处,但是在城市与海洋之间有一个安全的港口,小船可以驶入城市。城市的后边是大数山脉。有一条称为基利家门的狭窄峡谷穿过这里,直通小亚细亚内地。但这座古城的闻名,不仅在于它的战略位置。它还是一座著名的大学城,曾被称为亚细亚的雅典。其中的学者因他们各科的技能而受到尊敬。这里的哲学家包括许多著名的斯多葛派学者。他们可能对扫罗的观点产生影响。在手艺方面,制造帐篷颇为突出,这也是扫罗的本行(徒18:3)。

  正祷告。表示在不停地祈祷(参帖前5:17)。这是一个鲜明的对比。这位迫害者在走近大马士革之前,尚口吐凶言,威胁恐吓,如今却谦卑悔改,在主面前忏悔。扫罗的祈祷可能包括祈求赦免过去的罪,获得将来的光明和智慧,他现在蒙召作工的力量,以及与他先前所迫害的人和解。

12 又看见了一个人,名叫亚拿尼亚,进来按手在他身上,叫他能看见。”

  又看见了。有文本句首是“在一个异象中”。扫罗可能得到这样的启示。在大马士革的路上亲自向扫罗显现的上帝,如今为了确保祂计划的成功,就赐给祂打算招聚的人几乎相同的异象,这是不足为奇的。

  一个人。虽然耶稣是在与亚拿尼亚说话,但祂也转述扫罗的视点。由此可见,这时扫罗与亚拿尼亚并不相识。

  进来。请注意上帝间接地对亚拿尼亚发出知识。祂讲述这个异象,希望亚拿尼亚找到扫罗、恢复其视力,从而实现这个异象。

13 亚拿尼亚回答说:“主啊,我听见许多人说:这人怎样在耶路撒冷多多苦害你的圣徒,

  听见许多人说。亚拿尼亚听到这道间接的命令后畏缩不前。一想到为名声可怕的扫罗服务,他那顺从的但又具有人性的心就使他进退维谷。他恭敬地向主提出意见。这句话说明亚拿尼亚住在大马士革,不是刚从耶路撒冷来的(参第10节),也说明信徒已广为了解扫罗对教会横加迫害的事。这个消息得到了来自耶路撒冷城难民的不幸证实。

  多多苦害。见徒8:1,3;9:1注释。

  圣徒。关于这个词的希伯来背景,见诗16:3注释。关于它在基督徒中间的含义,见罗1:7注释。有趣的是,《新约》中较早使用该词的(参太27:52)是亚拿尼亚。主派他作扫罗的导师。后来保罗也经常使用该词(罗1:7;15:25;16:2;林后1:1;弗1:1;腓1:1等).

14 并且他在这里有从祭司长得来的权柄捆绑一切求告你名的人。”

  权柄。这是书面正式的授权,是扫罗自己申请的(第1,2节)。

  求告你名的人。求告基督就是相信祂。见徒2:21注释;参徒9:21;林前1:2;提后2:22。

15 主对亚拿尼亚说:“你只管去!他是我所拣选的器皿,要在外邦人和君王,并以色列人面前宣扬我的名。

  去。亚拿尼亚的困惑缘于他不了解事情的真相。但是上帝明了这件事中的一切状况,就给祂仆人下达了相应的指示。

  拣选的器皿。skeuos,“容器、”,“工具”,在《新约》中有很多意思(参太13:48;路8:16;约19:29;徒10:11;罗9:21;林后4:7;帖前4:4)。古典作者们用该词指有用且值得信赖的奴仆。主把skeuos这个意思用在扫罗身上,说他是一个工具,祂要藉着他实施祂对外邦人仁慈的旨意。这里的“拣选”(希腊文eklogē)一词,是在《新约》中第一次出现。

  外邦人。外邦人列在第一位,因为扫罗今后工作的园地主要在外邦人中间(见罗1:13,14;11:13注释)。这个启示在亚拿尼亚听来一定很吃惊。他虽然是一名虔诚的犹太人,但依然没有认识到耶稣的名要传到全世界。但是如今他明白了,眼前这个人,先前他只听说过是一名残酷的迫害者,已蒙拣选,接受训练,比其他任何人更适合将福音传遍世界。

  君王。这句话充分应验在保罗对亚基帕(徒26:1,2),可能还有尼禄(见提后4:16注释)的演讲上,但它的应验还不止这一些。

以色列人。虽然保罗是外邦人的使徒,但他一有机会也对犹太人传福音(见徒13:5;14:1;17:1,10;18:4,19;19:8)。

宣扬我的名。解释了上帝拣选扫罗的意图;他要传扬基督的名,彰显祂的品格(见徒3:16注释)。

16 我也要指示他,为我的名必须受许多的苦难。”

  我也要指示他。这里暗示基督给扫罗特别的指示,可能是通过一个异象(参徒20:23)。遭遇苦难的前景往往会使一些人放弃一项事业。但对于大数人扫罗来说,这样的前景将是一种挑战。这使他即使不能弥补过去,也能结出果子来与他的悔改相称。苦难预言的实现记录在林后11:23-28。在林后6:4,5中也有简要的记载。又见太5:10-12;徒14:22;罗8:17;提后2:12注释。

17 亚拿尼亚就去了,进入那家,把手按在扫罗身上,说:“兄弟扫罗,在你来的路上向你显现的主,就是耶稣,打发我来,叫你能看见,又被圣灵充满。”

  亚拿尼亚就去了。亚拿尼亚接受了主的保证,立即顺从。

  把手按在。这个举动有两个目的:(1)医治(参可16:18)。(2)赐予圣灵(参徒6:6注释)。这个手续确认了扫罗的异象(徒9:12),证实了上天所差遣之来宾的身份。

兄弟扫罗。往昔的迫害者已割断了与犹太当局的关系,但他被基督徒接纳的前景也不容乐观。亚拿尼亚称他为“兄弟”,是要打消他的疑虑,安抚他的担心。亚拿尼亚用的也是希伯来语(亚兰语)的拼写形式(Saoul),与耶稣在大马士革的路上显现时所用的一样(见第4节注释)。

向你显现的。原本不认识扫罗的亚拿尼亚,已得知大马士革路上的显现,这件事一定使扫罗确信他所见到、所听到之事的真实性。

  主,就是耶稣。这个复合的名称结合了扫罗对天上来宾的称呼(第5节)和基督自称的“耶稣”(第5节)。这也会打消这位受打击之人的疑虑。

  打发我来。这就把扫罗在路上所见的异象与亚拿尼亚的来访联系在一起。如今扫罗可以指望得到所应许的指示了(第6节)。关于这件事情,详见徒22:14-16。

  叫你能看见。直译是“向上看”,意思是恢复视力。在按手,重见光明和被圣灵充满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充满。参徒2:4;4:31;弗5:18注释。

18 扫罗的眼睛上,好象有鳞立刻掉下来,他就能看见。于是起来受了洗;

鳞。lepides,希波克拉底曾用该词作为眼疾的术语。由于扫罗的失明是超自然的显现所致,任何用现代医学术语来确诊扫罗病症的尝试都是无用的。但路加使用一个医学术语来描述扫罗的症状是可以理解的。

立刻。扫罗立即恢复了视力。

  他就能看见。直译是“向上看”,意思是恢复视力。

  受了洗。徒22:16的详细记录表明,亚拿尼亚劝扫罗受洗。洗礼显然被视为加入教会的条件(见太3:6;徒22:16注释)。没有任何主的启示和异象,也没有任何个人的强烈信念可以使扫罗免除这种礼节。洗礼可能在亚罢拿河或者法珥法河举行。这两条河在乃缦的故事中提到过(王下5:8-14)。礼节是由基督的代表亚拿尼亚主持的(《使徒行述》122页)。

19 吃过饭就健壮了。扫罗和大马士革的门徒同住了些日子,

  吃过饭。见太3:4注释。扫罗禁食三天之后,身体一定很虚弱了。

  就健壮了。正如加尔文所说:“直到他的心灵获得了力量,他的身体才健壮起来”。他的身体和心灵都健壮了,可以从事摆在前面的工作。

  些日子。hēmerai tines,路加在徒10:48;15:36;16:12;24:24;25:13中也用过这个词,而且每一处都是指一个短时期。比如彼得与哥尼流在一起的时间;扫罗和巴拿巴在安提阿的短暂停留;保罗在腓利比的短暂停留;保罗在接受腓力斯的审判之前,被短暂羁押在凯撒利亚;在新任巡抚非斯都的到来与亚基帕来凯撒利亚拜访之间。与之对应的是 “好些日子”徒9:23,似乎在作者心目指较长的时期。这里提到了“门徒”,可能说明大马士革即使在早期也有许多信徒。扫罗现已为他们所接受,不再是仇敌,而是作为兄弟。忠心的亚拿尼亚完成了他的任务。《使徒行传》再也没有提到他。

20 就在各会堂里宣传耶稣,说祂是上帝的儿子。

就。基督“立刻”医好了扫罗的眼睛(18节)。他“就”开始作见证。这里的“就”和18节的“立刻”在希腊语中是同一个词根。

各会堂里。扫罗像基督一样(见路4:16注释),进入会堂,作为向听众宣传天国福音的首选地点。作为一名遵守安息日之人,他在安息日一定进入会堂。作为一名使徒,他要在那里传讲福音。扫罗没有将他从耶路撒冷领袖那里领来的文书(徒9:2)交给当地会堂的负责人,反而向他们宣讲来自比祭司长更高权威的福音。关于扫罗在会堂里对“以色列人”讲道,见15节注释。

  宣传耶稣。有文本为当时尚未普遍使用的“基督”。传讲拿撒勒人耶稣是基督,是他们长久盼望的弥赛亚,乃是这位使徒给犹太人信息的主要内容。扫罗的讲论像彼得一样(见徒2:16注释),一定以预言作为有力的依据(《使徒行述》123,125页)。

  上帝的儿子。关于这个称呼的意义,见路1:35注释。这是《使徒行传》中唯一一次这样称呼耶稣的地方。保罗宣称(1)基督是大卫的子孙,也是上帝的儿子。(2)拿撒勒人耶稣已被证明为基督。犹太人不仅对此感到困惑(参太22:41-46注释),而且觉得似乎是一种亵渎的主张。要犹太人接受耶稣是上帝唯一的儿子,需要有充分的恩典。

21 凡听见的人都惊奇,说:“在耶路撒冷残害求告这名的,不是这人吗?并且他到这里来,特要捆绑他们,带到祭司长那里。”

  惊奇。见徒2:7注释。鉴于扫罗迫害信徒的名声,他们的这种惊奇是可以理解的。会堂的负责人已得到指令,要配合扫罗的行动。下文表明大马士革的犹太人都听说过他的名字。

  残害。或作“蹂躏”。保罗用这个动词来描写自己的行为(加1:13,23)。这个严厉的措辞表明,在耶路撒冷对基督徒的迫害,不止是用石头将司提反砸死。

  求告这名。见徒2:21;3:16;4:12注释。

  到这里来。暗示扫罗放弃了来大马士革的初衷。.

22 但扫罗越发有能力,驳倒住大马士革的犹太人,证明耶稣是基督。

  扫罗越发。他的经验和效能不断增加。随着时光的流逝,圣灵赐给他越来越多的能力。

  能力。在以后的岁月中,这个词在保罗的思维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什么都能做”(腓4:13)。他认识到,正是基督的“能力”,“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林后12:9);是基督“给”了他力量,使他在服侍上忠心(提前1:12);也正是基督在他人生的最后考验中加给他“力量”(提后4:17)。

  驳倒。sugchunō,“倾泻”,“使困惑”,“使惊惶”。扫罗在迦玛列门下受教,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好处。如今,他可以使用他对犹太教全备的知识,来支持他新的信仰。他设法向那些真诚等候以色列盼望的人介绍自己的信仰;但不幸的是,这不是他的许多听众要听的。其余的犹太人被“驳倒”了。他们听到一位训练有素的人把圣经用到耶稣的生活到。他们依然拒绝救主,但是还没有愤怒到要攻击扫罗的程度。

  证明。sumbibazō,“结合在一起”,“最终使一个人与另外一个人联合”;引申为“证明”,“说明”。扫罗以完美的技巧说明弥赛亚的预言应验在拿撒勒人耶稣身上。

  耶稣是基督。或“这就是受膏者”。

23 过了好些日子,犹太人商议要杀扫罗,

  好些日子。hēmerai hikanai。这个词组在本章第43节中表达彼得在约帕逗留的时日;在徒18:18中指保罗在迦流前受审后,在哥林多教会逗留的时日;在徒27:7中表示保罗向罗马的缓慢航行。因此这个词组似乎表示一个较长而不确定的时日。相比之下,“一些日子”指较短的时日(见徒9:19注释)。

  这种区别在试图追溯保罗这段生涯时具有重大的价值。19节的“一些日子”和本节的“好些日子”似乎是要区分他在大马士革居住的两个时期。第一次短一些,随着扫罗驳倒犹太人而结束(第22节)。第二次要长一些,随着扫罗逃离大马士革而结束(第23-25节)。扫罗去阿拉伯(加1:15-18)最有可能是在这两个时期之间(参《使徒行述》125-128页)。路加没有提扫罗去阿拉伯,但保罗说他悔改后不久就前往阿拉伯,那是在他返回大马士革,和回到耶路撒冷之前(参加1:15-18)。大马士革路上的关键时刻过去之后,休息和退隐是必要的,同时也需要与上帝进行安静的沟通,预备他承担日后多年的艰巨任务。如果加1:18的“三年”是从扫罗悔改时算起的,那么他两次访问大马士革都应算在这“三年”里面,而且他在阿拉伯和在大马士革居住的“好些日子”不一定太长。

  扫罗所去“阿拉伯”的精确位置并不清楚。但大马士革当时被阿拉伯的庇特拉亚,或纳巴泰国王(见本卷注释321页地图)亚哩达四世的军队所占领,所以扫罗有可能前往阿拉伯。这是一个很大的地区,从埃及边界一直延伸到大马士革的市郊,故无法确定他所去的具体位置。他前往的具体时间也无法确定。相关的年代见本卷注释第100页。

  扫罗不在的时期,大马士革的基督教团体有了很大的发展,采用了与耶路撒冷相似的制度和崇拜方式。据我们所知,当时还没有让外邦人加入教会,传福音的对象也仅限于犹太人。扫罗深切关怀他的同胞弟兄(罗10:1),就积极在他们中间开展传道工作,直到他们的刻毒的敌意迫使他离开大马士革。扫罗如今尝到了曾发泄在司提反身上的仇恨了。

  商议。当局曾因基督传道工作的成功而激怒,密谋杀害祂(见太15:21;19:3;约5:16注释)。扫罗的工作也这样引发犹太人的杀机。他们采取极端措施要谋害扫罗,说明他们对这位新使徒见证的恐惧。

24 但他们的计谋被扫罗知道了。他们又昼夜在城门守候,要杀他。

  计谋。epiboulē,“对付某人的计划”,引申为“密谋”。该词还在徒20:3,19;23:30中使用,是《使徒行传》所特有的词。它暗示敌对的周密计划,以杀害扫罗为目的。扫罗得知了这个消息,可能是他的一个学生告诉他的(见徒9:25注释)。他能获得警告,说明他在城里已交了一些朋友。他们愿意在当前的危急时刻帮助他。

  守侯。即昼夜秘密守侯。关于使徒生涯的这个事件,详见林后11:32,33。该城的提督在这个阴谋中扮演了活跃的角色。他代表阿拉伯庇特拉亚的国王、纳巴泰人亚哩达。亚哩达以古代以东的彼特拉作为首都,他也是希律安提帕为了娶希罗底而离异之女人的父亲(见《SDA圣经注释》卷五40,64页)。关于亚哩达如何占领大马士革,见徒9:2注释。大马士革的钱币已经被发现,上面有奥古斯都和提比留的名字,但没有提比留的继承者卡利古拉和革老丢的名字。提比留曾是希律安提帕的朋友,也是他反对亚哩达的支持者,但很可能在卡利古拉统治时期改变了政策,设立了一个新的提督职位,有利于亚哩达;他的前辈们一直在统治大马士革(约瑟弗斯《犹太古代史》第十三章15.2 [392])。提督显然希望讨好人口众多的犹太人,认为扫罗扰乱了公共秩序,便采取措施要抓捕他并予以定罪。从路加的记录中可以得知,犹太人对抓捕扫罗负有大半责任。保罗自己讲述的故事(林后11:32)并没有与此矛盾,而是说明他们得到了提督的支持。显然有哨兵驻守在大马士革的每一个城门口,防备扫罗逃跑。

25 他的门徒就在夜间用筐子把他从城墙上缒下去。

  他的门徒。与“好些日子”的含义相符。扫罗第二次去大马士革时,逗留了许多日子,以致有一批人跟随他,以他为老师,如今甘愿冒生命的危险来保护他。

  筐子。spuris,可能是一种手提篮子,如太15:37中的。但在林后11:33中,保罗用了另一个希腊词sarganē(“一种用藤条或结绳编的有盖的大筐子”)。这种筐子足以容纳一个人。保罗提到这次经历时,与他所自夸的软弱(林后11:30)联系在一起(他大概把据传他矮小的身材也算进去了)。他是从城墙上的一个开口处或“窗户”逃脱的(林后11:33;参书2:15以色列的探子从喇合家逃脱;以及撒上19:12大卫从自己家里逃脱的情形)。扫罗似乎很在意这次尴尬的经历。他以一种耻辱的方法逃脱;而救他的竟是那些他原本想除灭的人!

26 扫罗到了耶路撒冷,想与门徒结交,他们却都怕他,不信他是门徒。

  耶路撒冷。扫罗这次从大马士革逃往耶路撒冷是在阿拉伯居住了三年之后(见加1:17,18)。因此这是他前往大马士革以来第一次访问首都。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可能依然认为扫罗是他们的死敌。

  想与门徒结交。“结交”(kollaō)表示亲密的关系,如夫妻关系,兄弟关系,或朋友关系(参太19:5;路15:15注释)。扫罗希望与门徒建立完全的兄弟关系。如果扫罗以一个犹太人的身份到亚历山大或其他犹太人较多的城市去,他首先会想到去找到相同信仰的人。他在耶路撒冷也这样做了:他试图加入教会团体。但教会对他持怀疑态度。那里的信徒只知道扫罗曾进行恐怖的迫害。他是否依然想消灭他们呢?他们在确定他的真诚之前必须十分谨慎。他们不知道扫罗已真正悔改,至少可以从以下两点进行解释:(1)他三年没有来(见徒9:23注释),大家不知道他对基督教的真正态度;(2)大马士革的政治变化(见第24节注释)可能中断了耶路撒冷信徒与那里信徒的联系。

  却惧怕他。用“而且”比“却”更好。这会使扫罗加入教会的愿望和信徒随后的做法之间不会有太大的反差。过去信徒惧怕扫罗是有理由的,如今他们没有确知他的改变,所以继续怕他。他们可能怀疑扫罗是否伪装了自己的真面目,在他们中间侦察,以带来更大的危险。

  不信。说明有人向门徒报告了扫罗的悔改,但他们还没有预备好接受这个神奇的消息。他们需要他悔改的可靠证据,才能接受他进入他们的团体。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谨慎是自然的,甚至是值得称赞的。

27 惟有巴拿巴接待他,领去见使徒,把他在路上怎么看见主,主怎么向他说话,他在大马士革怎么奉耶稣的名放胆传道,都述说出来。

  巴拿巴。为什么在其他门徒都惧怕扫罗的时候,巴拿巴会接待他呢?这个问题可以从巴拿巴的品格中找到答案。他生性和善慷慨(见徒4:36,37注释)。许多解经家认为,巴拿巴袒护扫罗是因为他们以前就认识。如果这一点属实,我们就可以看到巴拿巴凭借对扫罗纯正品行的信心,相信他悔改的神迹,还欣然把他推荐给使徒。这种善举也证明了巴拿巴在教会中所处有影响的地位。

  去见使徒。巴拿巴带扫罗去见在耶路撒冷的使徒。加1:18,19说得更详细。扫罗自己说,他到耶路撒冷去“见彼得”。他所见的另一位主要的教师是“主的兄弟雅各”。虽然扫罗直接从耶稣那里领受了使命,他还是希望从那些曾目睹祂地上生活和工作的人那里听到主的情况。由于只提彼得和雅各,可以推定这时其他使徒不在耶路撒冷。也可能是因为扫罗感觉到教会的态度,不愿意勉强去见他们。他还记录说:“那时犹太信基督的各教会都没有见过我的面”(加1:22)。但这只是说,犹大外省的教会不认识他,但耶路撒冷教会的成员是认识他的。鉴于他在耶路撒冷积极的传道活动(徒9:28,29),首都的教会不可能不认识他。从另一个方面讲,他在耶路撒冷只停留了十五天(加1:18)。有人想害他的命,迫使他离开(徒9:29,30)。

  看见主。有关扫罗在大马士革路上遭遇的其他记录中(徒9:3-9;22:6-11;26:12-18),没有一份如此明确地说到他看见了主耶稣。但在徒9:17;26:16中说到主向扫罗显现;在徒22:14,亚拿尼亚说扫罗“得见那义者”。如今巴拿巴清楚地说扫罗“在路上看见了主”。这与保罗后来的话是一致的──“我不是见过我们的主耶稣吗?”和“(主)也显给我看”(林前9:1;15:8)。

向他说话。使徒们必须明白,基督确实已经对巴拿巴所介绍的扫罗说话。他们曾直接从主耶里领受使命(见可3:14;太28:19,20等注释)。他们将深刻意识到,扫罗也亲自得到同一位主的委任。

耶稣的名。见徒3:6,16注释。

  放胆传道。parrēsiazomai,“明确地说”,或“自由地”,引申为“充满信心”,“有胆量”(参徒9:29;14:3;18:26等)。这证明了扫罗悔改的真实性。他大胆维护他先前所破坏的事业。巴拿巴十分清楚,扫罗大胆传道的消息会在使徒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们接受扫罗为自己人。

都述说出来。diēgeomai。是巴拿巴为扫罗讲述的。这说明扫罗曾对巴拿巴详细叙述了他悔改的经历,再由巴拿巴转述这个奇妙的故事。

28 于是扫罗在耶路撒冷和门徒出入来往,

  和门徒。暗示亲密的关系。

  出入来往。不是说扫罗不断离城又返城,而是说他在耶路撒冷来往自由(见徒1:21注释)。

29 奉主的名放胆传道,并与说希腊话的犹太人讲论辩驳;他们却想法子要杀他。

名。见徒2:21;3:6,16注释。

放胆传道。见第27节注释。29节的前半句应该与28节联系起来。

说希腊话的犹太人。见徒6:1注释。

  辩驳。路加用该词描述司提反与希腊人的辩论(见徒6:9注释)。但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区别。这些“说希腊话的犹太人”是与司提反辩驳;如今则是扫罗与他们辩论。扫罗,作为一名大数的犹太人,很擅长于此类辩论(见徒9:11注释)。这使得他们大为愤怒。几周之内,使徒的生命就两次面临危险,先是在大马士革(第24节),如今在耶路撒冷。

  想法子。epicheireō,“下手”,“试图”(见徒19:13;参路1:1;徒9:23,24注释)。

  杀。扫罗愿意面对司提反所遭受的死亡,但是主对他勇敢的仆人另有计划。在这紧要关头,上帝警告与指教的异象及时显现(见徒22:17-21注释;参《使徒行述》130页)。

30 弟兄们知道了就送他下凯撒利亚,打发他往大数去。

   弟兄们知道了。他们现在认识了扫罗,也知道有人想杀害他的阴谋。他们一了解真情,就立即采取行动,带他去海边,从那里逃回他的故乡。

凯撒利亚。不是黑门山脚的凯撒利亚腓力比,而是在耶路撒冷西北103公里的一个海港。从这里很容易从陆路或海路沿叙利亚海岸往北到达大数城。在凯撒利亚他可能找到腓利。他们两个人,一个是司提反的朋友,另一个是昔日司提反的对手。他们将面对面互称弟兄了。见徒8:40注释。

  打发。exapostellō。似乎暗示门徒用船送扫罗去大数。这与保罗自己的话没有出入:“以后,我进了叙利亚和基利家境内”(加1:21)。当时叙利亚和基利家合成一个罗马行省。扫罗要到大数,自然就进入这个地区。还可以这样解释:(1)他的船在开往基利家的大数时,经过叙利亚的海港。(2)扫罗先到大数,然后到附近叙利亚和基利家境内进行了旅行布道,所以那个地区就有了基督的教会。这些教会不是在保罗第一次传道旅程时建立的(见徒15:36,41注释)。

  大数。这是扫罗的家乡(见第11节注释),不一定是使徒最理想的藏身之所。基督所说“先知在本地是没有人尊敬的”(约4:44),可能正是保罗的不幸现实。他不是单纯地返回了自己的出生地;他回去是作为一个叛逆的犹太人,他父辈信仰的背叛者,被人迫害,受人鄙视的基督徒领袖。我们可以想象他所受的待遇。因此他在提到自己的家庭时总是保持沉默。对扫罗的记叙到这里中止,直到巴拿巴来找他从事更广泛的服务(徒11:25)。

31 那时,犹太、加利利、撒玛利亚各处的教会都得平安,被建立;凡事敬畏主,蒙圣灵的安慰,人数就增多了。

  那时。或“因此”。29-32节事件的模式与徒8:3-5相似。先前扫罗迫害教会,信徒们被驱散出去传道,为腓利开了路,将福音传到撒玛利亚。在本节中,扫罗自己受到了迫害,逃到大数。教会得到了暂缓,就充分利用这段时间。于是彼得到沿海传道。

犹大。这句简单的说明包括了早期教会一大段的历史,特别有意义。这是第一次宣告巴勒斯坦村庄和城镇存在有组织的宗教团体。没有提到地方教会的名字,然而已有许多教会因基督个人传道之工而建立起来。再者,腓利,彼得和约翰的工作需要记录(见徒8:5,6,14,25注释)。然而,不论巴勒斯坦的各教会是怎么建立起来的,这节经文证明了他们的存在,说明基督的命令得到了忠心的顺从(徒1:8)。

各处的教会。指整个基督教会,而不是指某一个会堂,强调各地教会联合成了一个总的教会。所以这里的“教会”不是指地方局部的,而是指整体。

平安。暂缓可能是因为保罗的离开。他离开之后,犹太人的刺激也消除了。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皇帝卡利古拉试图在耶路撒冷的圣殿里建造自己的雕像,转移了犹太人的注意力(见本卷注释第78页)。据约瑟弗斯(《犹太古代史》第十八章.8.2-8)记载,这个尝试由于犹太人的坚决反对,由于当时住在罗马的希律亚基帕的恳求,也由于叙利亚总督彼得洛纽斯的呼吁而被劝阻了。根据约瑟弗斯的记载,叙利亚总督被以色列人的祈祷所感动。在当地长时间干旱,因为以色列人的祈祷,晴朗的天空就下起了倾盆大雨。

  建立。oikodemeō,“建一座房屋”,“盖一座大厦”,引申为“开导”,泛指“建造”。上面的“平安”使教会在组织意义和属灵意义有机会“建立”。Oikodomeō经常为保罗所使用(见徒20:32;罗15:20;林前8:1;加2:18等)。

  敬畏主。这个词组在《旧约》中经常出现,表示虔诚敬畏(见伯28:28;诗19:9;箴1:7注释)。《新约》中出现较少。在林后5:11中有“主是可畏的”。

  安慰。paraklēsis,“慰问”,“劝勉”(见太5:4;路6:24;约14:16注释)。教会的信徒敬畏上帝,受圣灵引导,整个生活处在上帝的控制之下。

  人数就增多了。由于教会丰富的属灵状况,信徒和组织的数量增多了。这种状况一直会是如此。基督徒深入的属灵生活将帮助未得救的人得蒙拯救。这种功效既来自教会职员的服务,也来自平信徒的生活。

32 彼得周流四方的时候,也到了居住吕大的圣徒那里;

  彼得。从本节起直到徒11:25,作者把扫罗放在一边,转而叙述彼得的工作,因此这一部分有时被称为《彼得行传》。但路加记录彼得的工作,显然不是作为这位教会柱石的片面传记,而是作为描述外邦人信主的整体写作计划的一部分。一旦通过彼得的工作,基督徒服务正式进入新阶段之后,作者就转向扫罗的生平,集中记录他在外邦人中的传道工作。

  路加的记录(徒8:25)曾说到彼得和约翰在返回耶路撒冷的途中对撒玛利亚的村庄传扬福音。他回去之后,受到了扫罗十五天的访问(加1:18)。但使徒们显然没有把自己关在耶路撒冷。他们走到更远的地区,为新建立的信徒团体服务。这样的访问与助于新生教会的团结,并促进其均衡发展。

  周流。dierchomai,“经过”。关于该词的传道意义,见徒8:4注释(参路9:6)。

  四方。也可译为“在他们一切人中间”,既可指31节的教会团体,也可指本节下面提到的“圣徒”。

吕大。《旧约》的罗德(代上8:12;拉2:33;尼7:37;11:35),现名拉德(“Ludd”)。这个城镇是便雅悯支派的移民所建造(代上8:1,12),坐落在富饶的沙仑平原。离约帕东南17.7公里,距耶路撒冷西北方向一天的路程。约瑟弗斯(《犹太古代史》第二十章6.2)称之为一个村庄,但“面积相当于一座城市”。应犹大马加比的要求,德米特里厄斯·锁特把它交给耶路撒冷的圣殿管理(《马加比上》11:32-34)。在罗马以野蛮掠夺财物金钱的卡修斯的统治下,这里的居民被卖为奴隶(约瑟弗斯《犹太古代史》第十四章11.2 [275])。但后来它恢复了先前的繁荣。这时似乎成了一个兴旺的基督徒团体的所在地。公元66年,在毁灭耶路撒冷之前的战争中,它被加卢斯.西斯提所焚烧(约瑟弗斯《犹太战争史》第二章19.1 [515,516])。公元68年,当大部分的居民前往耶路撒冷过住棚节的时候,维斯帕西安占领了它(同上第四章8.1 [444])。可能在哈德里安治下(约公元130年),该 城重建,重新命名为狄奥斯帕里斯(宙斯之城)。它是后来叙利亚教会大主教辖区之一的所在地。这里的主要特征似乎就是贫穷了。根据一部古老的犹太人注释,拉比拿单(公元160年)说,“在世界上有十个贫穷的区域,其中九个是在哩底亚[就是吕大],剩余的一个在世界上其他地芳”(米德拉西·拉巴,斯1:3注释,松奇诺版第30页)。很有可能是传道者腓利在这座城里播下了基督的信仰。这个城镇应该在腓利从亚锁都到凯撒利亚,经过“各城”传道的道路上(见徒8:40注释)。

圣徒。见第13节注释。

33 遇见一个人,名叫以尼雅,得了瘫痪,在褥子上躺卧八年。

  以尼雅。Aineias,这是一个古老的希腊名字,请注意不要与著名的特洛伊英雄阿尼阿斯混淆。约瑟弗斯《犹太古代史》第十四章10.22 [248])曾把这个名字用在一个犹太人身上。此人可能就是一个讲希腊语的犹太人(见徒6:1注释)。这里没有说他是不是门徒,但我们可以推测他是“圣徒”中的一员。路加记载以尼雅瘫痪卧床已有八年。这种关注反映了专业的准确性(参路13:11;徒3:2;4:22;14:8)。关于路加对医务关注的表现,见徒3:7;9:18;28:8注释。关于“瘫痪”一词的意义,见太4:24;可2:3注释。这个人得蒙医治的神奇性是无容置疑的。

34 彼得对他说:“以尼雅,耶稣基督医好你了;起来!收拾你的褥子。”他就立刻起来了。

  耶稣基督。请注意彼得小心避免宣扬医病是出于人的能力。他承认只有基督才能帮助受苦的人(参徒3:6,12;4:9,10)。

  医好你了。使用现在时态暗示医治是瞬间发生的(参“他就立刻起来了”)。

  起来。我们的主在类似情况下也是这样吩咐的(太9:6;约5:8)。

  收拾你的褥子。他要立即做别人为他做了多年的事情。

35 凡住吕大和沙仑的人都看见了他,就归服主。

  凡住吕大和沙仑的人。不一定指每一个人,而是指大批居民。随着这个神迹的传开,该地区掀起了一场属灵的大复兴。

  沙仑。希腊语ho Sarōn,来自希伯来语的Sharon。我们找不到用这个名字的村庄或城镇。它可能是指沙仑平原。这个平原位于巴勒斯坦中央山脉和地中海之间,从约帕沿着海岸线一直到卡梅尔。这里以美丽肥沃著称(见赛35:2;65:10注释)。

  看见了他。这个躺卧了八年的瘫子在当地一定是众所周知的。这样的人获得痊愈,一定象在圣殿门口医治瘸子一样引人注目(参徒3章)。许多人无疑会问这个瘫子是如何痊愈的。

  归服主。以尼雅身体医治的神迹,引发了对耶稣基督属灵医治大能的信心。信徒的圈子就这样越来越大了。传福音给沿海地带外邦人的道路正在预备。

36 在约帕有一个女徒,名叫大比大,翻希腊话就是多加(就是羚羊的意思);她广行善事,多施周济。

  约帕。Ioppē,来自希伯来语的Yapho,意为“美丽”,是现代的雅法(Jaffa)。见书19:46;代下2:16;拿1:3注释。公元前15世纪时,埃及人曾提到过这座城市。这个地方希腊的传说中很有名,据说是安德罗墨达被捆绑的地方;后来她被珀尔修斯所解救(斯特拉波《地理学》第十六章2.28;约瑟弗斯《犹太战争史》第三章.9.3 [420,421])。这座城镇坐落在山上,据说从山顶可以看到耶路撒冷。这是离耶路撒冷最近的港口,尽管港口很难进入,也很危险,但是在所罗门统治时期,从黎巴嫩运来建造圣殿的木材就是在这里卸下的。在所罗巴伯时期也是如此(王上5:9;代下2:16;拉3:7)。这是船只驶往他施的港口(拿1:3)。在马加比家族治下,这个港口以及它的防御工事得到了修复(《马加比上》14:5)。奥古斯都将这座城市给了大希律,后来又给了亚基老(约瑟弗斯《犹太古代史》第十五章7.3;第十七章11.4)。亚基老被免职后,约帕成了罗马叙利亚行省的一部分。然而它依然是一座狂热的犹太人城市,在公元66-70年的动乱时期忠于犹太教。在彼得以及稍后的日子里,这里作为海盗的总部而声名狼籍。它与吕大相似(见徒9:32注释),基督教团体的建立可能与腓利有关(见徒8:40注释)。

  女徒。mathētria,“女信徒”。

  大比大。Tabyetha'。这是一个亚兰语名字,相当于《旧约》中的希伯来名字“西比亚”(王下12:1;代下24:1)或“洗比雅”(代上8:9),意为“小羚羊”。其希腊语形式是Dorkas(“野母山羊”或“小羚羊”)。这个门徒的名字用两种语言表达,可能暗示教会中希伯来人和讲希腊语的犹太人之间的某种联系。

  广行善事。一些人认为多加是约帕教会的女执事。若是这样,它可能反映出腓利的影响。腓利是七位执事之一(见徒6:3,5)。他也许将耶路撒冷教会的组织形式带到了他所建立的各教会中。所以多加可能特别照顾教会里的寡妇(参徒6:1;9:39)。

  多施周济。eleēmosunē,“怜悯”,尤其表现在施舍中,因此有“慈善”、“捐赠”“施舍”之意。多加的仁慈表现在两个方面:她以“善行”进行服务;她将自己的财物“周济”别人。她不满足于请人代为行善,还奉献了自己和自己所有的。

37 当时,她患病而死,有人把她洗了,停在楼上。

  患病而死。处理多加身体的细节证明她确实死了。批评家们常常试图质疑死人复活的神迹,说这些人只是昏迷了。

  洗了。古代有许多人实行清洗尸体的习俗。犹太人称之为“洁净尸体”。在密西拿(《安息日》23.5,松奇诺版.《塔木德》第771页)中说到:“必须履行对死者的一切要求;要浇上油并进行清洗”。现在教会中的女信徒为他们所爱的多加施行了这种礼仪。

  停在。在耶路撒冷,葬礼要在去世当天举行(参徒5:6,10)。在首都之外的地区,从去世到葬礼可以有三天的间隔。尸体允许停留,直到复苏的一切希望破灭,不会有埋葬活人的危险之后。在这等待的时期中,尸体通常放在楼上的房间里,房顶之下。在多加的例子中,教会可能拖延了她的葬礼,希望得到上帝的干预。彼得刚医好以尼雅不久。虔诚的信徒们可能也希望彼得使多加从死里复活。

38 吕大原与约帕相近;门徒听见彼得在那里,就打发两个人去见他,央求他说:“快到我们那里去,不要耽延。”

  约帕相近。吕大在约帕东南约17.7公里处。因此以尼雅医好的消息很快从这镇传到那镇。

  不要耽延。这里表示一种恳求。使者们可能是在多加临死之前离开约帕的,希望使徒能及时到达,免得多加死亡。更有可能的是多加已经死亡了,教会有相信藉着上帝的能力有可能使多加复活。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必须赶紧,或者去救命,或者去阻止葬礼。

39 彼得就起身和他们同去;到了,便有人领他上楼。众寡妇都站在彼得旁边哭,拿多加与他们同在时所做的里衣外衣给他看。

  彼得就起身。彼得随时准备接受真诚的请求,特别是来自约帕基督徒的紧急请求。

  楼上。见第37节注释。

  众寡妇。路加对女性特别同情(见路8:2,3注释)。他在《路加福音》中提到“寡妇”九次,在《使徒行传》中提到过三次。教会中的“寡妇”是特别照顾的对象(见徒6:1注释)。这里使用该词说明约帕教会也有组织慈善工作。

  里衣外衣。希腊语分别为chitōnes和himatia(见太5:40注释)。

  多加…做的。或“过去做的”。多加惯于做衣服帮助别人(见第36节注释)。

40 彼得叫他们都出去,就跪下祷告,转身对着死人说:“大比大,起来!”她就睁开眼睛,见了彼得,便坐起来。

  叫她们都出去。彼得这么做,是效仿了他所目睹的救主医治睚鲁女儿的榜样(见可5:39,40注释)。在放置多加尸体的房间里,有伤心哀哭的声音(徒9:39)。彼得觉得需要安静,与上帝交通。参以利亚医治寡妇儿子的方法(王上17:17-23),以及以利沙在使书念妇人的儿子复活的步骤,见王下4:33。请注意上帝的仆人们如何避免张扬自己的能力。

  祷告。彼得跪下恳求。他意识到只有上帝的能力才能施行人们所期待的神迹。祈祷再一次证明是早期教会获得力量的途径(参徒1:14,24;6:4,6;8:15;9:11;10:2等注释)。彼得的谦卑,虔诚和热心在这件事上清楚地表显出来了(参徒3:1注释)。

  转身。彼得祈祷完,获得了内在的保证,知道他的祈祷已蒙垂听,他意识到自己完全依靠超自然的能力。但他有了把握之后,并没有匆忙行事。

  死人。这就不给以下所行神迹的性质以任何疑惑的余地。多加已经死了(见第37节注释)。彼得转向她无生命的躯体。

  起来。他简短的命令证明他坚信自己的祈祷肯定已蒙垂听。

  坐起来。anakathizō,医学作者用该词表示病人从床上坐起来。路加在《路加福音》中也用过该词(路7:15)。多加复活的简略描述特别生动。她睁开眼睛,仿佛从梦中醒来;意外地看见彼得。她可能不认识彼得。死者戏剧性地坐了起来。这种细节描写符合路加的医学知识。

41 彼得伸手扶她起来,叫众圣徒和寡妇进去,把多加活活地交给他们。

  伸手扶她。多加握住了彼得伸出来的手,因为她已经清醒了,不象睚鲁的女儿,是耶稣“拉着她的手”(太9:25)的。这个细节证明两件事是分开的。不象一些人所认为的,后者只是前者的重复。

  众圣徒和寡妇。见第13节注释。不一定暗示寡妇不是“圣徒”或基督徒,尽管多加所帮助的人中有些可能不是教会的信徒。

  把多加活活地交给他们。彼得要确保上帝的这个神迹获得应有的承认,就先召集那些认识多加,证明她确实已死亡的人,然后当面将多加交给了他们。他相信会有许多人为所发生的奇迹作见证。

42 这事传遍了约帕,就有许多人信了主。

  许多人信了主。这个神迹的消息迅速传开。整个约帕地区都轰动了,福音信息得到了有力的推动。

43 此后,彼得在约帕一个硝皮匠西门的家里住了多日。

此后。见32节注释。

  硝皮匠西门。路加在叙述中关注一些次要人物的名字(参徒9:11,33,36;12:13;21:16等)和各种职业(参徒8:27;10:1;16:14;18:3;19:24)。硝皮匠是严格的犹太人大太喜欢的职业。原因之一是这种职业需要与死亡牲畜的皮毛和尸体接触,有礼节上污秽的危险(见利11:24,25),也是因为一般来讲,这种职业令人厌恶不快。犹太的拉比认为,如果一个将要成亲的硝皮匠,向他已订婚的妻子隐瞒自己的职业,此种隐瞒将被视为欺诈,他所立定的婚约无效(《密西拿》《婚姻的文书》 7.10,松奇诺版《塔木德》第482,483页)。这位硝皮匠家住“海边”(徒10:6)。彼得长时间与谦卑好客的西门相处,很容易重操旧业,从事打鱼,赚一些生活费用。使徒愿意与硝皮匠住在一起,表明他已经放弃犹太人的偏见。上帝就这样预备祂的仆人迈出更大的一步,向外邦人哥尼流传扬福音(见徒10章注释)。

住了多日。不知道彼得在那里住了多久。关于“多日”,见本章23节注释。

(选段)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