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圣经库 > 44使徒行传 > 正文

使徒行传13--SDA圣经注释

第 13 章

提要:1 保罗和巴拿巴奉差遣对外邦人布道。7 士求保罗和行法术的以吕马。14 保罗在彼西底的安提阿传耶稣是基督。42 外邦人相信:45 但是犹太人进行反驳和毁谤。46 因此他们转向了外邦人。48 凡预定得永生的人都相信了。

1 在安提阿的教会中,有几位先知和教师,就是巴拿巴和称呼尼结的西面、古利奈人路求,与分封之王希律同养的马念,并扫罗。

  在安提阿的教会。见徒11:26。从第十三章起,故事的中心从耶路撒冷转到了安提阿,如徒11:19-30所预示的那样。作为外邦人的使徒,保罗从安提阿出发,进行他三次伟大的传道旅程。这三次旅程的记录。占了《使徒行传》余下的大部分篇章。所以将叙述的焦点转到安提阿是很合适的。在那里,第一次有大批外邦人加入教会。见本卷注释第28,29页;见徒11:19,20,26注释。

  有几位先知和教师。行使圣灵特殊恩赐的人在这里第一次记载担任教会的管理工作。虽然利用专门提到安提阿教会的正规组织,但这种组织无疑是存在的。拥有圣灵的人显然在一切事务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见本卷注释第26,38,39页。

  《新约》视这些人为一个特别的团队,虽然他们没有组成一个职员阶层。一个人被承认属于这个团队,不仅是因为他在“虔诚”方面是“属灵的人”(见加6:1),而且要证明自己拥有圣灵具体的恩赐。后来在公元二世纪基督教的文献中,这些人被称为“属灵的人”(pneumatikoi) 。最终他们消失了,因为他们受到“假先知”不公正的质疑(见约壹4:1),以及当选的职员,长老或主教所施加的压力(见本卷注释第26,38页)。关于圣灵的恩赐,详见林前1:12注释。

  这里所提到的人具有不同的职能和活动,说明安提阿教会的领导层是由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组成。巴拿巴是塞浦路斯人;路求是古利奈人;马念显然是巴勒斯坦贵族;扫罗是基利家大数城的拉比。

  巴拿巴。见徒4:36注释;参徒9:27;11:22。

  西面。这个人的第一个名字“西面”,说明他是犹太人。他的第二个名字“尼结”,是一个拉丁语形容词,意思是“黑色的”,可能是因为他肤色比较黑的缘故。犹太人经常给自己的名字加上外邦人的名字,比如约翰马可,西门彼得,约瑟巴拿巴,以及扫罗“又名保罗”(见第9节注释)。给西面起第二个名字,可能是为了把他与其他同名的人区别开来。

古利奈人路求。路求来自古利奈,说明他也许是古利奈众多犹太人中的一员,是第一批到安提阿对外邦人传道的“几个塞浦路斯人和古利奈人”之一(徒11:20)。他可能是罗16:21所提到的路求。由于古利奈以医学著称,碑铭的证据也表明“路求”和“路加”可以交替使用,一些作者认为他就是《使徒行传》的作者、医生路加。但要接受这种观点必须十分谨慎,因为“路求”的名字在罗马人中十分普遍。不会只有一位杰出的基督徒取这个名字。

分封之王希律。见下面“养”的注释。

  养。suntrophos,可能马念是希律的同奶兄弟,或马念的母亲是希律的养母,或他是与希律一起养大的,或只是说他与希律的宫廷有某种关系。“分封之王希律”一定是指希律安提帕(见太14:1;路3:19;23:7-12;本卷注释第64,65页)。耶稣曾称他为“那个狐狸”(路13:32)。约瑟弗斯(《犹太古代史》第十五章10.5)提到过一个艾赛尼派教徒名叫玛拿罕或马念的。他曾预言大希律大帝要成为君王。《塔木德》也提到一位玛拿罕为大希律服务(见《塔木德》Hagigah16b,松奇诺版第108页)。这种同名的现象可能说明马念最为希律家族所喜爱。希律安提帕和他的兄弟亚基老都是在罗马接受教育的。安提阿的马念可能在那里陪伴他们。我们不清楚他是如何和什么时候相信耶稣的。他在安提阿教会作基督徒教师的活动,与希律安提帕的生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位希律曾杀害施洗约翰,嘲笑耶稣,前几年就被耻辱地放逐到高卢。

马念。是希伯来名字玛拿罕(Manahem)的希腊语形式。

  扫罗。这里把大数人扫罗列入“几位先知”中,效果要比一千年前扫罗王的情况好得多(撒上10:11,12)。扫罗的名字排在最后。原文的结构可能暗示前三位是先知,后两位教师。扫罗也许尚未运用预言的恩赐。

2 他们侍奉主、禁食的时候,圣灵说:“要为我分派巴拿巴和扫罗,去做我召他们所作的工。”

  侍奉。leitourgeō,“服侍”,在世俗的希腊文学中指国家官员的服务,在七十士译本和《新约》中指祭司和利未人在圣所中的服务(民18:2;来10:11)。保罗曾用该词表达他对外邦人的服务,把自己比作祭司,把外邦人作为祭物,献给上帝”(罗15:16)。

  主。安提阿先知和教师的服务,他们的祈祷,劝戒和教导,是献给上帝的(见罗14:18;西3:24)。

  禁食。这是安提阿人在面对工作的时候一种虔诚严肃的举动。圣经说得好:“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里所出的一切话”。见太4:2,3注释。

  圣灵说。圣灵无疑藉着先知的口传达了祂的旨意,如徒20:23那样。

  分派。在希腊原文中,小品词dē紧随这个动词之后,表达了命令的明确性和迫切性。巴拿巴和扫罗要奉派从事新的工作。

  巴拿巴和扫罗。关于巴拿巴和扫罗先前的的合作,见徒9:27;11:25,26。扫罗从一开始就被称为“被拣选的器皿”(见徒9:15注释)。上帝的旨意是要他从事广泛的传道工作。鉴于这两位使徒先前的合作,选择巴拿巴作为保罗的同工是非常合理的。那时两人已列入教会的教师和先知之中。现在要根据圣灵指示的权威,把他们派出去执行一项特殊的使命。他们要献身担任外邦人的使徒。

  所作的工。由于这项基本的命令来自圣灵,我们可以推定他们第一次传道旅程的整个路线也是圣灵指示的。圣经中没有记录教会为这次传道旅程的计划进行研究。

3 于是禁食祷告,按手在他们头上,就打发他们去了。

  禁食祷告。重复这句话说明第2节的禁食还在继续。新的命令需要属灵生活的力量;禁食则是这种力量的前奏和伴奏。这里还暗示严肃的献身服务标志着禁食时辰的结束。

  按手在他们头上。见徒6:6注释。正如使徒按手在七位执事头上,安提阿教会的先知和教师也见证了巴拿巴和保罗的神圣使命,为他们祈求上帝的祝福。

4 他们既被圣灵差遣,就下到西流基,从那里坐船往塞浦路斯去。

  差遣。扫罗(保罗)的第一次传道旅程开始了。见本卷注释280页地图。巴拿巴和保罗按圣灵的直接命令出发。他们显然得到上帝的具体指示。见本卷注释第29页。

  这些传道士如何谋生呢?他们没有工资,没有基金会的供养。保罗可能象后来那样(徒18:3,4),平时从事自己的手艺,安息日则进会堂传道。多年以后,保罗在写给腓力比信徒的书信说自己收到一点菲薄的资助(腓4:15-18)。在早期的教会中,显然还没有正常的什一制,来供养献身的基督传道人,象付给利未人那样。事实上当时还没有职业的教士阶层。

  就下到西流基。该城离安提阿24公里,在奥龙特斯河口,是安提阿的港口。西流基按它的创建者塞琉古一世(约公元前280年)命名。他是亚历山大的一员大将,塞琉古帝国的缔造者。见本卷注释33页地图。

  坐船往塞浦路斯去。两位传教人即使没有得到具体的指示,他们工作的第一站无疑也会选在塞浦路斯,因为它是巴拿巴的出生地。那里大部分都是希腊人,奉阿芙罗狄蒂即维纳斯为他们的保护女神。女神的崇拜中心在帕弗,以其庙宇中女祭司兼妓女的淫乱而著称。铜(cuprum)的名字源于该岛。离从水路离叙利亚不远的铜矿,吸引了许多犹太人。也许那里的人已经从巡回的基督教传道士那里听到了福音(徒11:19)。也许五旬节在耶路撒冷悔改的一些塞浦路斯人,把基督教的信息带回了他们的家乡。

5 到了撒拉米,就在犹太人各会堂里传讲上帝的道,也有约翰作他们的帮手。194页

  撒拉米。在岛的东端,是塞浦路斯离西流基最近的港口。

  传讲。他们明确地宣讲圣经中上帝的话语,传播被钉而复活之救主的信息(见第12节)。

  各会堂。说明这里的犹太人很多。按照先对犹太人宣讲的惯例(第46节),使徒们自然首先在会堂里与犹太人接触。会堂的礼拜为扫罗和巴拿巴这样的来宾讲道提供了特别有价值的机会(见本卷注释第57,58页)。

  约翰。指约翰·马可,是巴拿巴的表弟(见西4:10注释)。

  帮手。hupēretēs,指船只的“底舱划船手”,引申为各种“助手”。它在《新约》中指执行法官判决的官员(太5:25),犹太会堂中的领诵或领唱(见《SDA圣经注释》卷五第56页),犹太领袖手下的差役(约7:32)。除了本节,路加还在其他两处用该词指福音的使者(路1:2;徒26:16)。这里没有说约翰马可的具体职责,但他显然帮助两位使徒进行传道工作。

6 经过全岛,直到帕弗,在那里遇见一个有法术,假充先知的犹太人,名叫巴耶稣。

  经过全岛。保罗和巴拿巴可能在全岛各地传道。

  帕弗。帕弗在岛的西端。帕弗古城以阿芙罗狄蒂的庙宇著称。但在保罗的时代,在距古城西北约11 公里处已建造了帕弗新城,作为驻塞浦路斯罗马总督的总部。保罗和巴拿巴来到的是新城。

  有法术。Magos(“占星家”),源于一个波斯词语,指伊朗拜火教的祭司阶层。这些占星家享有高贵尊荣的地位。拜访婴孩耶稣的三位“博士”就属于这等人(见太2:1注释)。然而早在公元前5世纪,该词也指“巫师”,“骗子”。索福克勒斯就是用这个词来称呼俄狄浦斯所痛斥施行巫术的泰尔西亚(见《俄狄浦斯王》第387页)。路加用这个词指撒玛利亚行邪术的西门(徒8:9)。他显然使用该词的广义与“假先知”联系在一起,指出巴耶稣虽然对总督很有影响,却是一名骗子。

  假充先知。错误地使用真启示会产生假先知,假先知又反过来加速了堕落。

  犹太人。使用巫术在犹太人中十分普遍(见《塔木德》《祝祷书》59a,松奇诺版第367页)。他们利用自己民族的宗教声望,吹嘘除了他们的圣书之外,还有符咒和魔法,说是从所罗门那里传来的。

  巴耶稣。这显然是一个犹太名字,但其希腊语的拼法存在分歧,故很难确定它在希伯来语或亚兰语中的准确含义。它的意思可能是“约书亚的儿子”(见太1:1注释)。

7 这人常和方伯士求保罗同在。士求保罗是个通达人,他请了巴拿巴和扫罗来,要听上帝的道。

  方伯。anthupatos,相当于罗马人行省长官。罗马帝国的行省在奥古斯都的组织下(公元前27年)分为两类。那些需要军事控制的行省,以皇帝作为军队的总司令,由总督或省长治理。比较太平的省分则受元老院控制,由地方长官(方伯)进行治理。塞浦路斯曾是帝国的行省(见斯特雷波《地理学》第十四章6.6),但后来分给了元老院管理(卡休斯《罗马史》第五十三章12.7),因此在保罗的时代由方伯治理。现存革老丢的时代塞浦路斯的硬币,称地方长官克米纽波克劳斯为方伯,也证明了方伯政府的存在。路加在这里和其他地方一样,用准确的官衔称呼他叙述中的不同官员(见徒23:24注释;参太27:2注释)。

  士求保罗。在一块公元35年的拉丁文碑铭中,列出了一组阿尔瓦尔兄弟会的成员。他们是祭司,担任台伯河的管理人,碑铭中有“士求保罗”的名字,但没有肯定他就是本章中的方伯。他们有可能同一个人;士求保罗在派往塞浦路斯之前,可能曾在罗马当过祭司。另一块在塞浦路斯的索利发现的碑铭,说它来自“方伯保罗”的时代。学者们反复研究,想证明这位方伯就是《使徒行传》中的士求保罗。然而最好的见解是,这块碑铭的日期不可能与保罗第一次传道旅程相同。它可能是指几十年前治理塞浦路斯的方伯。约于公元90年写作的老普利尼,被认为曾提到一位名叫士求保罗的人作为他撰写《自然历史》某些部分的主要权威。但经过对手稿的严格鉴定表明,那里提到的乃是另一个士求保罗。所以,除了路加的记录之外,没有《使徒行传》中士求保罗的其他任何确定的信息。

  是个通达人。表示聪明有见识。参太11:25;路10:21;林前1:19。以吕马常与士求保罗在一起,说明了这位方伯的好学。他要求听保罗和巴拿巴的讲论时,也表现了这种品格。在他认识到这两位传道人所显示更高尚的品格时,他就表现出他的精明。他不大可能被术士所左右。

8 只是那行法术的以吕马(这名翻出来就是行法术的意思)敌挡使徒,要叫方伯不信真道。

行法术的。magos(见第6节注释)。

  以吕马。关于这个名字的含义,学者们进行了多方猜测,但没有得出一个最终的结论。也许它代表一个闪米特词,意思是“巫师”或“术士”。若是这样,“以吕马”就不是从“巴耶稣”译过来的,而只是补充说他是一名术士。

  敌挡他们。这个骗子惟恐失去自己对方伯的影响。他看到受他欺骗的人摆脱了他,从相信法术转到了相信福音。以吕马决心制止这种改变。雅尼和佯庇曾在相似的环境下抵挡摩西(提后3:8),作过同样邪恶的努力。

  要叫方伯不信真道。这时,士求保罗还没有接受基督的道理,但自从使徒到达撒拉米以来,以吕马和士求保罗可能听到许多关于他们所传信息的事。术士发现方伯有了兴趣,就希望转移他的注意力,惟恐他派人去请保罗和巴拿巴。但方伯已拿定主意,派人请来了使徒。

9 扫罗又名保罗,被圣灵充满,定睛看他,

  扫罗又名保罗。这是第一次提到这位外邦人的使徒最为人所知的名字。有关扫罗和保罗的名字,见《使徒行传》第7章补充注释二。

  被圣灵充满。这里希腊分词的时态暗示属灵能力的突然临到,表现为洞悉人的品格,义愤和预见上帝的惩罚。圣灵显然启示了使徒对以吕马惩罚的判决。保罗还从圣灵得知,他即将说出来的话必定实现。

  定睛。atenizō。有人认为保罗定睛是因为他视力不好。大马士革路上强烈的光芒损害了他的视力。路加常用这个希腊词语表示凝集视力,惊讶地观看或端详(见徒3:4;路4:20;22:56)。需要对以吕马进行观察,因为他站在旁边,准备不择手段地诋毁使徒。然而保罗定睛看他,给予严厉的谴责。

10 说:“你这充满各样诡诈奸恶,魔鬼的儿子,众善的仇敌,你混乱主的正道还不止住吗?

  充满各样诡诈奸恶。“奸恶”一词的原文在《新约》中只出现在这里。其原来的意思“工作轻松”或“工作设施”变成了贬义“狡猾”或“欺哄”。保罗明确坦率地责备了以吕马。他被圣灵充满,一针见血而言之由衷地训斥以吕马。有人认为,圣灵所充满的基督徒只会表显出保罗在加5:22,23所列的“圣灵的果子”。但圣灵也会引导祂的使者坦率地指明和界定罪恶,用清楚的语言予以谴责。圣灵所充满的保罗在以吕马的事上就是这样做的。

  魔鬼的儿子。见约8:44注释。魔鬼既是谎言之父,以欺骗为业的以吕马自然就可以被称为“魔鬼的儿子”。如果说巴耶稣的名字意思是“约书亚的儿子”(约书亚意为“耶和华是拯救”,见第6节注释),那么保罗这里对他的描述,与就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众善的仇敌。保罗看出方伯有明白真理的真诚愿望。他因以吕马企图破坏这种愿望而义愤填膺。

  混乱主的正道。以吕马的影响乃是歪曲和误表上帝的正道,把上帝的正道变成世人诡诈弯曲的道路。这与以赛亚所描述预备主的路,修直祂的路是背道而驰的(赛40:3,4)。

11 现在主的手加在你身上,你要瞎眼,暂且不见日光。”他的眼睛立刻昏蒙黑暗,四下里求人拉着手领他。

  主的手。见徒11:21注释;参出9:3;士2:15。士求保罗对以吕马的要求可能涉及犹太人的信仰。他没有教导方伯认识上帝,反而用自己的主张使他步入歧途。以吕马混乱主的道,主的手就要制裁他。

  你要瞎眼。这是最恰当的惩罚,因为以吕马敌挡真光。以吕马所受的惩罚与使徒自己的经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保罗曾看不见外面的光,但是有天上来的光照亮他的内心(见徒9:9注释)。以吕马瞎了一个时期之后,还有可能领受那照亮每一个人的光(约1:9)。

  暂且不见日光。暗示这不仅是一个惩罚,也是一个纠正的方法。对以吕马的惩罚要比亚拿尼亚和撒非喇轻,因为他们的行为如果继续下去,就会给教会带来毁灭。他们的罪是抵挡比塞浦路斯的术士所获得的更大的光。

  昏蒙黑暗。这里的语序暗示视力是逐渐减弱的。开始时以吕马的眼睛像被云雾遮蔽,然后就瞎了。这样准确的记录似乎反映了路加作为医生的专业水准(见西4:142;参徒9:18注释)。

  求人拉着手领他。以吕马曾虚伪自私地利用自己的知识引人走上歧途,给自己获利。如今他必须求别人拉着他走每一步路。他摸索着前进,因为他这样的人是最不希望表现出使徒的话字字应验在他身上的。

12 方伯看见所做的事,很希奇主的道,就信了。

  方伯。方伯看见了神迹,听到了相关的话语,相信使徒们拥有更大的能力,就接受了他们的信息。这个信息显然要比以吕马的道理高明。

  希奇。如在太7:28中一样,该词指因听到福音而惊喜。

  主的道。就是关于耶稣基督的教训。

13 保罗和他的同人从帕弗开船,来到旁非利亚的别加,约翰就离开他们,回耶路撒冷去。

  保罗和他的同人。直译是“保罗周围的人”,表明保罗已被承认为布道团队的领袖。此后,外邦人的使徒保罗成了《使徒行传》几乎每一个场景的主角。

  开船。anagō,通常指水手“出海”。保罗和他的同伴向西北方向行驶。

  旁非利亚的别加。旁非利亚是一个较小的地区,约在小亚细亚南海岸的中间位置。公元43年,在保罗拜访之前不久,它与西邻吕家合并成为帝国的一个行省。别加是它的首府,在塞斯特鲁斯河边,离大海约有13公里。路加记载这座城市此时还没有开展福音工作,也许是因为这里就没有犹太人的会堂。约翰马可的离开所导致的烦恼,可能使保罗可巴拿巴继续前行。他们回来时确有在别加传道(徒14:25)。见本卷注释280页地图。

  约翰就离开了他们。就是约翰马可(见第5节注释)。没有说明约翰离开的原因。也许他惧怕进入内陆旅途中的危险和艰难。

  约翰马可可能是第二部福音书的作者。后来他成了热心的基督工人。保罗在书信里曾深情地提到他(西4:10);在他最后一次被囚时想见到他(提后4:11)。即使路加知道约翰马可离开的原因,鉴于马可后来比较成功的经历,路加在这里也显然避而不谈了。

14 他们离了别加往前行,来到彼西底的安提阿,在安息日进会堂坐下。

  他们离了别加。或“从别加穿过”。保罗和巴拿巴向北的路线,可能沿着塞斯特鲁斯河的一条支流进入加拉太省。为了到安提阿,他们穿过整个旁非利亚和加拉太省的西南角。见本卷注释280页地图。

  安提阿。彼西底在保罗的时代只是一个地区,直到公元三世纪末才成为一个省。这个安提阿不在彼西底,而在弗吕家附近,但在公元前39年,受彼西底王所统治,所以被称为彼西底的安提阿,以与其他同名的城市相区别。在《新约》时代,它属于加拉太省。

  安提阿是塞琉古一世(约在公元前280年)所建造的许多城市之一,以他的父亲安条克(“Antiochus”)的名字命名。它坐落在海拔1079米的陶鲁斯山脉的斜坡。奥古斯都授予该地居民罗马公民的身份。安提阿可能吸引了大量犹太人,显然,这些犹太人引起了外邦人对犹太教的兴趣(第42节)。

也许在这次旅程中,保罗和他的同伴们遭遇了林后11:26所提到的“盗贼的危险”。他们所经过前往安提阿的彼西底是一个山区,渐渐向北隆起。斯特雷波(大约死于公元24年;《地理学》第十二章7.2)说这里有许多盗匪出没。

在安息日。保罗象他的主那样(见路4:16),习惯于在安息日参加会堂的礼拜(见徒13:42-44;17:2;18:4;参徒16:13)。使徒保罗这样做显然有两个目的──希望与犹太人进行有效的属灵接触(参下面“会堂”的注释),和“遵着诫命”(路23:56)守安息日为圣。

  会堂。虽然保罗被称为外邦人的使徒,但他总是先进犹太人的会堂(见徒13:5,14注释),因为那里常常给来宾提供说话的机会(见《SDA圣经注释》卷五第57,58页)。会堂的组织不举行任何祭司的礼仪。平信徒讲道的惯例为受过训练的人提供了机会。会堂的长老和文士不一定是利未支派的人,象圣殿中的祭司那样。

15 读完了律法和先知的书,管会堂的,叫人过去,对他们说:“二位兄台,若有什么劝勉众人的话,请说。”

  读完了律法和先知的书。有关会堂崇拜中所宣读律法和先知书的内容,见《SDA圣经注释》卷五第57,58页。这些宣读往往作为接下来讲道的基础。尽管不能确切地说这个安息日宣读哪些经文,但值得注意的第17节和第18节中的关键词语在赛1:2和申1:31中也有。这两处经文目前同一个安息日的礼拜中依然是一起宣读的(见徒13:17,18注释)。这似乎说明它们的主题有相似之处,在保罗的时代可能也是一起诵读的。然而,由于没有证据证明有在本节所叙述的时代,安息日有一套固定的宣读经文(见《路加福音》第4章补充注释),我们无法根据这套经文宣读的时间来确定保罗访问安提阿的具体日期。

  管会堂的。archisunagōgoi,这是一个异教和犹太教的用语。在色雷斯发现的一块异教碑铭中,该词指一位理发师协会的会长。在犹太人中,该词相当于希伯来语的ro'sh hakkeneseth,意思是“会众的首领”,是领导犹太社区的职员。他们的主要职责,如这里所反映的,是安排会堂的崇拜事宜,选择祷告,读经和讲道的人(见本《SDA圣经注释》卷五第56页)。虽然按惯例一个会堂只有一位这样的职员,但本段的似乎表明,在某些情况下,有好几个这样的职员负责管理一个会堂的事务。

  这些职员无疑注意到会众中的保罗和巴拿巴,可能了解到保罗的拉比造诣,于是就邀请使徒讲话,因为他们有权发出这样的邀请。

  二位兄台。直译是“弟兄们”。如徒1:16;2:37,这是一种礼貌的称呼。

  劝勉。巴拿巴被称为“劝慰子”(见徒4:36注释)。这里用了同一个词。

16 保罗就站起来,举手,说:“以色列人和一切敬畏上帝的人,请听。

  举手。或“打手势”。保罗挥手示意众人安静注意,而不是请人前来,象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那样(见徒12:17)。

  以色列人。就演讲的听众,题材和主题而言,保罗在安提阿的这次讲道与彼得在五旬节的演讲,以及司提反的辩护词相似并不奇怪。保罗曾听过司提反的辩护;大马士革路上(徒9:3-7)和耶路撒冷所见的异象(徒22:17-21)坚定了他对于司提反所说真理的信念;如今他放胆宣讲复活的真理。

  一切敬畏上帝的人。保罗的听众似乎还包括外邦人,或至少是改信犹太教的人(见徒10:2注释;参徒13:42)。

  请听。直译是“请你们听”。

17 这以色列民的上帝拣选了我们的祖宗,当民寄居埃及的时候抬举他们,用大能的手领他们出来;

  这以色列民的上帝。保罗演讲的开始与司提反的辩词很象。犹太人接近宗教是从历史的角度,而不是从神学的角度。所以保罗先重述以色列人历史的主要事实。这是犹太人永远也听不厌的。这种方法表明使徒承认希伯来人是上帝的选民。

  抬举他们。hupsoō,该词还出现在赛1:2的七十士译本中(“养育”)。这里可能是对刚刚读过的先知书话语haphtarah的重申(见徒13:15注释;参第18节注释)。

  大能的手。就是能力的彰显。

18 又在旷野容忍(或作“抚养”)他们,约有四十年。

容忍。“忍耐”,“忍受”、“养育”。参申1:31,原文的“抚养”也可译为“容忍”。保罗在这里主要指上帝在旷野对以色列人的眷顾,而不是指祂的容忍。本节与申1:31 明显的联系也许不是巧合,因为后者可能是律法书宣读的一部分,在保罗讲道之前已经读过了(见《SDA圣经注释》卷五第57页;见徒13:15注释;参第17节注释)。

四十年。希伯来人从离开埃及之后化了四十年才到达迦南(见出16:35;民14:33,34;申8:2-4)。

19 既灭了迦南地七族的人,就把那地分给他们为业;

  七族。这些是申7:1在以色列人渡约旦河的故事之前所列举的民族:赫人、革迦撒人、亚摩利人、迦南人、比利洗人、希末人和耶布斯人。

  分给。或“给予”。

20 此后给他们设立士师,约有四百五十年,直到先知撒母耳的时候。

  士师。由巡回的士师治理以色列人,是上帝最初治理祂迦南地子民的计划。只是到了他们不愿意配合这个计划时,上帝才给他们一位君王,“像列国一样”(见撒上8:5-9)。

  四百五十年。有文本为“祂给他们地土为业约四百五十年。此后祂为他们设立士师,直到先知撒母耳的时候”。关于这段文字在希伯来年表中的意义,见《SDA圣经注释》卷一第193页。

21 后来他们求一个王,上帝就将便雅悯支派中基士的儿子扫罗,给他们作王四十年。

  他们求一个王。保罗犹太听众的祖先因这样做而拒绝了上帝(撒上8:7)。使徒即将告诉他们(徒13:23-28),他们的同胞也拒绝了弥赛亚耶稣。保罗时代的犹太人指望一位作君王的弥赛亚,结果犯了与他们祖先一样的罪。

  扫罗。现在说话的保罗,也叫扫罗,属于便雅悯支派(见腓3:5)。

  四十年。《旧约》没有记载扫罗作王的年限。但他的小儿子伊施波设(参代上8:33)在他去世时是四十岁(撒下2:10)。扫罗当选为王时是一个青年人(撒上9:2)。约瑟弗斯(《犹太古代史》第六章14.9 [378])说,扫罗在撒母耳去世前统治十八年,先知死后统治二十二年,与保罗这里的说法一致。参撒上13:1。

22 既废了扫罗,就选立大卫作他们的王,又为他作见证说:‘我寻得耶西的儿子大卫,他是合我心意的人,凡事要遵行我的旨意。’

  选立大卫。这里保罗依据拉比们的方式,对诗89:20 和撒上13:14进行综合引用。

  合我心意的人。见撒上13:14。大卫被膏为王,是因为他合乎上帝的心意。他的心意就侍奉上帝(诗57:7;108:1)。他犯罪之后,谦卑诚心地悔改(诗32:5-7;51:1-17)。“品格并不表现在偶然的善行和过错上,而是表现日常言行的倾向上”(《拾级就主》57,58页)。

  凡事要遵行我的旨意。这使人想起赛44:28上帝对居鲁士所说的话,表达了蒙上帝悦纳和侍奉祂的基本要求(见路22:42;约14:15;来10:9)。进上帝的国不是靠做大事,而是靠遵行天父的旨意(太7:21-23)。

23 从这人的后裔中,上帝已经照着所应许的,为以色列人立了一位救主,就是耶稣。

  照着所应许的。泛指弥赛亚的应许,特别是撒下22:51;诗132:11;参徒2:30。

  一位救主,就是耶稣。耶稣名字的意思是“耶和华是拯救”(见太1:1注释)。保罗就这样说明特别适合称耶稣为“救主”。耶稣的名字不一定完全不为人知,甚至在遥远的彼西底地区。近年来到耶路撒冷参赴节期的任何犹太人都一定听过耶稣的名字。保罗顺便提到耶稣,似乎断定他的听众至少对耶稣有模糊的认识。他要给他们更多的知识。

24 在他没有出来以先,约翰向以色列众民宣讲悔改的洗礼。

  悔改的洗礼。见太3:1-12。约翰的信息主要是呼吁人悔改,为即将来临的弥赛亚作准备。所以他的洗礼标志着悔改和赦罪(路3:3)。关于约翰的洗礼与受洗的人属灵认识的区别,请与奉耶稣的名实施的洗礼进行比较,见徒19:1-7.

25 约翰将行尽他的程途说:‘你们以为我是谁?我不是基督;只是有一位在我以后来的,我解他脚上的鞋带也是不配的。’

  你们以为我是谁?有文本为“你们认为我是什么?”在福音书中没有这么明确的问题。有关约翰的话,见太3:11;可1:7;路3:16;约1:20,21,27。

26 弟兄们,亚伯拉罕的子孙和你们中间敬畏上帝的人哪,这救世的道是传给我们的。

  弟兄们。见第15节注释。

  亚伯拉罕的子孙。genos Abraam(“亚伯拉罕的种族”,“亚伯拉罕的后裔”)。

  敬畏上帝的人。见第16节注释。

  给我们的。与17节“上帝拣选了我们的祖宗“一致。有文本为“给你们的“。显然保罗在整篇演讲中努力避免伤害犹太人的感情,尽量真诚地将自己与听众视为一体。

  这救世的道。与第23节联系起来,“这”说明保罗所传的救恩依靠耶稣基督的工作,通过与祂联合而获得的。

27 耶路撒冷居住的人和他们的官长,因为不认识基督,也不明白每安息日所读众先知的书,就把基督定了死罪,正应了先知的预言;

  不认识基督。见徒3:17。保罗暗示他如今正在对外邦人和散布各地的犹太人讲道,因为所提供的救恩已被那些应该接受的人所拒绝了。如果他们接受了救恩,就会对在地理和属灵方面“远处的人”作见证(弗2:17)。

  每安息日所读。见第15节注释。保罗指出,会堂崇拜中安息日所宣读的经文,可以为受苦的弥赛亚作见证,并应验在耶稣身上。这种弥赛亚的观念与妨碍犹太人接受福音的弥赛亚为王的观念完全不同。

正应了。保罗用犹太人自己的圣经证明他们犯了钉死基督的罪。他把弥赛亚的预言运用到犹太人身上,说明他们自己应验了预言。参路24:26,27,32。

先知的预言。指先知的书面著作,以书面的形式保存了他们多次口头传扬的信息。

28 虽然查不出祂有当死的罪来,还是求彼拉多杀祂;

  查不出祂有当死的罪。犹太公会定耶稣犯了亵渎的罪(太26:65,66),但他们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这种指控(同上59,60)。他们来到彼拉多面前时,不敢明确提出这样的指控,而只是笼统地说祂是一个罪人(约18:30)。后来他们对犹豫不决的彼拉多说,根据犹太人的律法,祂应该死,因为祂自称是上帝的儿子(约19:7),要做王,还说过反对皇帝的话(约19:12)。但彼拉多说,他在耶稣身上“查不出有该死的罪”(路23:22)。基督“没有犯罪”(彼前2:22)。

29 既成就了经上指着祂所记的一切话,就把祂从木头上取下来,放在坟墓里。

  成就了经上指着祂所记的一切话。指有关耶稣所受残酷待遇,以及祂受死相关情况的预言。

  把祂…取下来。保罗在这里似乎是说那些定耶稣罪的人将祂从十字架上取了下来。事实上是亚利马太的约瑟和尼哥底母这两位有名望的犹太人把耶稣从十字架上取下来埋葬的。他们显然没有参与定耶稣的罪(参路23:50,51;参约19:39)。同时很清楚,他们将耶稣的尸体取下来,符合犹太领袖们所表达的意愿(参约19:31)。有鉴于此,保罗这里的小结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归纳。

  木头。见徒5:30注释。

30 上帝却叫祂从死里复活。

  上帝叫祂从死里复活。见徒2:32注释;参约5:26;10:17,18注释。保罗提出复活作为上帝实现祂对亚伯拉罕和大卫应许的证据:“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创12:1-3)。保罗在其他地方还说耶稣“按圣善的灵说,因从死里复活,以大能显明是上帝的儿子”(罗1:4)。在早期教会,使徒的每一次演讲都要提出复活的事实,来展开福音的论述。复活证明耶稣就是弥赛亚。

31 那从加利利同祂上耶路撒冷的人多日看见祂,这些人如今在民间是祂的见证。

从加利利同他上耶路撒冷。使徒和大多数基督的门徒都来自加利利。即使是在主被钉十字架之前,祂的门徒也一般被称为加利利人(可14:70)。保罗提出这种加利利背景,不管官方甚至百姓对加利利人的藐视(见约7:52;参约1:46)。

多日看见祂。保罗与证人谈过话,相信他们见证的真实性。他这里所说话在林前15:3-8里有更充分的论述。见《马太福音》第28章补充注释。

这些人。指犹太人,十二位使徒当时依然主要对他们传福音(见徒26:17,23)。

是祂的见证。保罗没有提到基督的升天,暗示祂不再留在地上为人多看见,强调那些基督道成肉身时与祂同在之人的见证。保罗这里显然不是说自己见过他复活的主(见林前15:8)。

32 我们也报好信息给你们,就是那应许祖宗的话,

  报好信息。euaggelizō,就基督徒而言,就是“传福音”(见徒5:42注释)。保罗宣布十二位使徒是耶稣的证人,巴拿巴和祂的传道者,是带来“好信息”的人。

  那应许。预言的应许成为福音的“好信息”。应许和好信息是一致的。

33 上帝已经向我们这作儿女的应验,叫耶稣复活了。正如诗篇第二篇上记着说: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你。

  应验。ekplēroō,“充分实现”、“成就”一个应许。

  叫耶稣复活了。自然会理解为基督的复活。若是这样,下面所引《诗篇》第二篇的应用就会发生问题(见下面“今日”注释)。所以许多注释者都视这里的“叫耶稣复活了”为徒3:22;7:37中的意义,不是指复活,而是指上帝把基督介绍给世界。见申18:15注释。

  诗篇第二篇。引自诗2:7。但在古代,《诗篇》第一篇和第二篇有时被算为一篇,因此有些手稿把这句话算为第一篇里的。

  我的儿子。见路1:35注释。

  今日。这句诗2:7的引文在这里有不同的理解。一些注释者认为它直接指耶稣的复活。其他人则认为《诗篇》第二篇原来是庆祝一位以色列王的胜利。当日的胜利证明国王是上帝所拣选的“儿子”,那个日子本身标志着这种儿子身份的“新生”或显现。保罗在圣灵的感动下用这句诗独指基督为以色列王,为上帝的儿子,指祂的复活(参申18:15注释)。基督徒把基督的复活作为他们信仰基督是上帝儿子的基础。基督是“从死里首先复活”(启1:5)。祂的复活被理解为确认祂“上帝的儿子”的称呼。见路1:35注释。

  本节的还有一种解释是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把“应许”(徒13:32)理解为《旧约》中所有关于基督是救主的应许。基督的复活就是应许的最终实现(见上面“应验”的希腊语ekplēroō)。根据这种观点,诗2:7的引文不直接指复活,而是指以复活为高潮的耶稣整个生涯。这种观点将引文置于同来1:5一样的背景之中。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叫耶稣复活”(见以上注释)不是指基督的复活,而是指祂的道成肉身。若是这样,诗2:7的引文就也是明显指基督道成肉身,和来1:5处于一样的背景。而徒13:34则特指基督的复活。

34 论到上帝叫祂从死里复活,不再归于朽坏,就这样说:我必将所应许大卫那圣洁、可靠的恩典赐给你们。

  论到上帝叫祂从死里复活。这里保罗直接转到复活的问题,可能暗示他前一节还没有特别谈这个问题(见第33节注释)。

  不再归于朽坏。不是像拉撒路那样,复活以后还会死去。虽然基督永远是“降世为人的耶稣基督”(提前2:5;见来2:9-18),但祂也永远是尊贵荣耀的(见林前15:20-25;腓2:9-11)。

  大卫那圣洁、可靠的恩典。引自七十士译本的赛55:3。希伯来原文可译为,“大卫真实坚定的爱”。这里“圣洁”的希腊文“hosios在七十士译本里经常使用,表示希伯来语中的“chesed”(“怜悯”,“坚定的爱”)。保罗无疑用七十士译本在安提阿讲话,因为这是讲希腊语的犹太人所用的圣经。上帝应许大卫的“可靠的恩典”包括永久的国度(撒下7:16)。这个国度藉着大卫的子孙基督实现了。以下的应许说明了“大卫可靠的恩典”的广泛意义:“我必与你们立永约,就是应许大卫那可靠的恩典”(赛55:3)。基督的复活确定了祂的胜利,是这个约的实现和建立那应许大卫之国度的要点。

35 又有一篇上说:你必不叫你的圣者见朽坏。

  你的圣者。引自诗16:10的引文。在原文中,这一节是通过重复“圣洁”一词而与上一句引文联系在一起的(见徒13:34注释)。保罗这里所提出的论据与彼得在五旬节讲道时所用的显然是一致的(见徒2:25-31),表达了使徒讲道的基本观点。

  见朽坏。基督的身体在第三天复活,暗示祂的身体与其他人不一样,并没有朽坏。

36 “大卫在世的时候遵行了上帝的旨意,就睡了(或作“大卫按上帝的旨意服事了他那一世的人,就睡了”),归到他祖宗那里,已见朽坏;206页

  在世的时候遵行。或“为他自己的世代服务”。说明人对人的服务不论多么强大有力,都是有限的;而人子耶稣则给人带来无限无尽的服务。

  上帝的旨意。作“遵行”的直接宾语(见上面的注释),或与下面的动词联系在一起的。“旨意”的希腊文是boulē(“意见”或“意图”)。因此,这段我们可以理解为大卫遵行了上帝的旨意,也可理解为在他一生的工作完成后,他遵照上帝的旨意睡了。

  就睡了。保罗在这里用了一个习惯上代表死亡的属灵用语(见徒7:60;约11:11-14;帖前4:13,14)。异教徒认为,死亡的睡眠是永远的,正如许多希腊和罗马的墓志铭所说明的一样。

37 惟独上帝所复活的,祂并未见朽坏。

  上帝所复活的。见第30节注释。

  并未见朽坏。见第35节;徒2:27。与尊贵的大卫经历相反。他在希伯来的历史上尽管地位很高,还是死了。

38 所以,弟兄们,你们当晓得:赦罪的道是由这人传给你们的。

弟兄们。见第15节注释。

  你们当晓得。这是使徒在把讲道推向高潮时直接对听众所说的话(见徒2:36;7:51)。

赦罪的道。赦罪的信息是福音的快乐信息,能给每一颗背负罪担的心带来喜乐(见约壹1:9)。这是保罗(见徒26:18)和彼得讲道的主题(徒2:38;5:31;10:43),也是施洗约翰(可1:4)和耶稣自己所传的信息(太9:2,6;路7:47,48;24:47)。

传给。现在时态强调赦罪发生在“传给”的那一刻。

39 你们靠摩西的律法,在一切不得称义的事上信靠这人,就都得称义了。

摩西的律法。就保罗的听众而言,这是指《妥拉》,就是文士所解释,包括在摩西五经里的全部律法。

不得称义。参罗3:27,28;加2:16-21。这是保罗教训的中心。律法提出了义的最高标准;它要求完全的顺从。祭牲证明了罪的可憎;然而律法没有能力解脱良心或带来义。自从人类堕落以来,律法的目的就是指明罪恶,并且定罪(见罗7:7),但不能救人脱离罪。保罗自己发现,只有藉着相信基督,才能摆脱罪,过真实的生活。“惟义人因信得生”(哈2:4;见罗1:17;加3:11)。

一切…信。这像福音本身一样,是高度个人化的。

  信靠这人。或“信靠祂”,就是藉着与基督的活泼联系而被称义。

  一切…信。这像福音本身一样,是高度个人化的。

  得称义了。这个动词在《使徒行传》其他地方没有出现。在保罗的教训中,这是第一次记录下来的称义的道理;这道理成了他神学的特征(见罗3:21-26)。根据“赦罪”的上下文,“称义”是指“宣告无罪”。

40 所以,你们务要小心,免得先知书上所说的临到你们。

务要小心。这是一个严肃的警告。没有这样的警告,传福音就只是口才的表演。

先知书上所说的。泛指《旧约》的先知书部分,包括保罗即将引用的《哈巴谷书》。见路24:44注释。

  临到你们。在哈巴谷(下面要引用他的预言)之后不久,在尼布甲尼撒率领下的迦勒底人给犹大的土地和人民带来了可怕的刑罚,最后把他们俘虏到巴比伦。如此悲惨的下场是希伯来人不顺从上帝的结果。如今保罗警戒犹太人,他们若拒绝耶稣基督为弥赛亚,就决会有更好的命运。

41 主说:你们这轻慢的人要观看,要惊奇,要灭亡;因为在你们的时候,我行一件事,虽有人告诉你们,你们总是不信。

  你们这轻慢的人要观看。引自哈1:5的七十士译本。

  要灭亡。这是七十士译本的哈1:5;希伯来原文是temahu(“震惊”)。

  行一件事。保罗即将结束他的讲道。他发出了严肃的呼吁。长期的犯罪导致对警告的不信和心地刚硬。哈巴谷所说的“事”就是“残忍暴躁之民” (哈1:6)迦勒底人的兴起,执行上帝的惩罚。保罗可能想到基督所预言、即将由罗马人来执行的另一场类似的惩罚(太24:2-20),与犹太民族拒绝耶稣基督有着密切的关系。像司提反的演讲一样(见徒7:51注释),保罗警告的严厉语气,说明他看到了他听众生气和不耐烦的表情。

42 他们出会堂的时候,众人请他们到下安息日再讲这话给他们听。

他们出会堂的时候。暗示犹太人和改信犹太教的人要求更多的指导.

下安息日。eis to metaxu sabbaton。参第44节(见该处注释)。

  这话。rhēmata,引申为“讲道”,“宣言”(见徒10:37注释)。百姓想听基督道理的全面讲述。

43 散会以后,犹太人和敬虔进犹太教的人多有跟从保罗、巴拿巴的。二人对他们讲道,劝他们务要恒久在上帝的恩中。

  散会以后。巴拿巴和保罗出来时,许多听众跟着他们,既有犹太人,也有外邦人。

  敬虔进犹太教的人。或“崇拜的改信犹太教者”。这些人的确切地位学者们尚有争议,但是他们可能生来是外邦人,后来完全改信犹太教。这种人无疑在分散各地的犹太人会堂中十分普遍。参《SDA圣经注释》卷五第62页。

  劝。或“设法劝”,“力劝”。这里所用动词的形式可以理解为暗示继续聚会所开始时的劝勉。

  在上帝的恩中。在相似的情况下,巴拿巴曾劝勉叙利亚安提阿的信徒达到同样的目的(徒11:23)。虽然路加没有提彼西底的安提阿已有信徒,但使徒一定知道这些询问者的愿望,因此劝勉他们继续他们已开始享有的“上帝的恩中”。

44 到下安息日,合城的人几乎都来聚集,要听上帝的道。

  下安息日。tō erchomenō sabbatō。举行大型的公众宗教集会,加上“到下安息日”(tō erchomenō sabbatō)的事实,说明聚会是在“在安息日”举行的(见第42节注释)。

  合城的人几乎。基督在巴勒斯坦、使徒们在巴勒斯坦和其他地方传福音并不是秘密的,也不是只对少数人讲。大批群众听到了真理的宣扬,往往整座城市都受到开导和劝勉。所暗示“合城的人几乎”与“犹太人”(第45节)之间的对比,说明在场的群众中有很多外邦人。

  显然在“下安息日”举行聚会的犹太人的会堂容不下那么多群众,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保罗在里面讲道时,听众聚集在门口和窗台处,或会堂附近的露天场所。路加没有记录这次讲道,据此可以合理地推定它与前一周所讲的相似。

  上帝的道。请注意对本章44,46,48节上帝之道的强调。保罗和巴拿巴把福音作为上帝的信息传给听众。

45 但犹太人看见人这样多,就满心嫉妒,硬驳保罗所说的话,并且毁谤。207

  犹太人。与大批听众相对照。在听保罗和巴拿巴讲论的大批听众中,显然有许多外邦人(见第44节注释)。

  满心嫉妒。zēlos,“热心的”,其贬义为“嫉妒”。产生这种情绪显然有两个原因。安提阿的犹太人无疑因新来的保罗和巴拿巴在外邦人中间引起如此大的兴趣而很不高兴。他们还意识到这些外邦人也被邀请接受与他们一样的宗教特权,这是他们所反感的。犹太人历来认为只有自己是上帝的儿女,不愿意让外邦人按照与他们同等的条件接受救恩。他们可以接受来自上帝的信息,也可以忍受道理和敬拜方式的一些改变,但是他们不能容忍在上帝眼里外邦人与他们一样作祂的选民。保罗和巴拿巴不认同犹太人惟我独尊的精神的实际,是他们所无法忍受的。

  硬驳…,并且毁谤。有文本无“硬驳”。关于犹太人在哥林多的类似行为,见徒18:6。

46 保罗和巴拿巴放胆说:“上帝的道先讲给你们原是应当的;只因你们弃绝这道,断定自己不配得永生,我们就转向外邦人去。

  放胆。见徒9:27,29;参徒13:9-11。

  先讲给你们。基督先到自己的地方来(约1:11)。祂的使者也是先向犹太人传福音的。传福音的顺序是“先是犹太人,后是希腊人”(罗2:10)。向犹太人传福音是要“地上的万国都”因认识耶稣基督的救恩而“得福”(创22:18)。他们拒绝了这个特权。但正因为如此,福音就传给了外邦人。

  不配。保罗的话中含有讽刺的意义。犹太人认为自己配享受最高的福气。使徒们也把最大的福气。就是藉着耶稣基督而来的永生带给他们。但他们因排外和嫉妒骄傲而拒绝了这信息,表明了自己的“不配”。犹太人就是因为拒绝信息而给自己带来审判。

  转向外邦人去。这句话是保罗悔改之后不久在耶路撒冷圣殿所见异象的回声(徒22:21)。听到这句话,相信的外邦人十分快乐,犹太人则满心嫉妒。

47 因为主曾这样吩咐我们说:我已经立你作外邦人的光,叫你施行救恩,直到地极。”

我已经立你。引自赛49:6。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先是指以色列,并按着预言是指基督(见赛41:8;49:6注释)。在两约之间的时期,犹太人显然用这句话指弥赛亚,因为次经《以诺书》(48:4)说明弥赛亚要“成为外邦人的光”。耶稣出生后不久,年迈的西门直接将这句预言用在祂身上,说祂“是照亮外邦人的光”(路2:32)。在本节中,保罗和巴拿巴引用了一则原来指以色列人的预言,基督开始了这段预言的应验。保罗和巴拿巴将它用于一般基督教会,特别是他们自己身上。如今他们身负把救恩的福音传给世界的责任——这个责任是犹太人所没有履行的。

  直到地极。见太28:19;西1:23.

48 外邦人听见这话,就欢喜了,赞美上帝的道;凡预定得永生的人都信了。

  就欢喜。与对保罗的教训充满嫉妒的犹太人不同的是,外邦人高兴地接受了。

  上帝的道。指以主耶稣基督为主题的教训。参第44节。

  预定。tassō(“招收”,“任命”,“安排”)。神学家们对这句话的解释有很大的争论。英文KJV版似乎支持上帝预定人最终命运的教义。但希腊原文并不要求这样翻译。这里动词的形式可以理解为反身或被动的,因此它的意思可以是“指定自己”或“安排自己”。在公元三世纪的两份埃及蒲纸文稿表达了这个意思。有一份说,“我与亚波罗进行安排,他决定自己在最后时刻来临”。另一份说:“我正在千方百计寻找铜,正如我对自己所安排的”。这些例子说明可以把这句话译为:“凡愿意得永生的人都相信了”。

  这种译文与上下文一致,因为根据第46节,犹太人已证明自己不配得永生,而本节经文是要描述相反的情况。犹太人的行动表明自己的不配,而外邦人则表示希望自己被视为配得。这两部分人就像对立的两支军队,整好队形,从某些程度上看,像是上帝将他们安排在不同的队伍中。外邦人就是这样命定自己得永生。经文并没有说明上帝规定某一个人作出什么具体的选择,或如果后来环境改变了,也不允许他改变自己的选择。见约3:16-18;罗8:29注释。

49 于是主的道传遍了那一带地方。

  福音已经在彼西底的安提阿传开了(参第44节)。如今在周围的地区,就是接壤的弗吕家、吕高尼和加拉太已经播下了福音信息的种子。可能在这个地区众多的城镇和乡村中,至少有一少部分男女放弃了对自己本土假神的敬拜,归向了犹太教。如今其中的许多人,与那些接受基督的犹太人聚集在一起。他们无疑组成了一个个小团体,成为他们新主人的门徒。祂就是救主和弥赛亚,拿撒勒人耶稣。

50 但犹太人挑唆虔敬、尊贵的妇女和城内有名望的人,逼迫保罗、巴拿巴,将他们赶出境外。

  虔敬、尊贵的妇女。可能指外邦有地位的、对犹太教感兴趣的妇女。犹太人也许希望藉着她们影响安提阿的领导人。在许多情况下,犹太人发现这些妇女真正渴望能度一种比希腊和罗马堕落深重的社会更高尚更纯洁的生活;她们中有许多人开始欣赏以色列信仰和生活中更高的伦理。这种妇女往往改信了犹太教。

  有名望的人。藉着异教的官员,安提阿的犹太人设法对保罗和巴拿巴采取行动,就象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对待耶稣那样。

  逼迫。显然巴拿巴和保罗不是唯一的受害人。彼西底安提阿中的基督徒必须从一开始就认识到,要进入上帝的国,必须经历“许多艰难”(徒14:22)。这些苦难的记忆一再浮现在保罗的心中,并流露在他最最后时刻所写的书信中(提后3:11)。

51 二人对着众人跺下脚上的尘土,就往以哥念去了。

  跺下脚上的尘土。这是遵照主的吩咐(太10:14),说明这些传道人了解耶稣对十二位使徒的教训。这个动作不是针对外邦人,而是针对那些不信恶毒的犹太人。使徒视他们街上的尘土为不洁的,因为他们拒绝福音。

  往以哥念去了。见徒14:1注释。

52 门徒满心喜乐,又被圣灵充满。

  门徒满心喜乐。这里动词的形式暗示一种连续的经验。这种“喜乐”是悔改的正常结果。

  被圣灵充满。圣灵的充满可能暗示特殊的恩赐,如说方言或说预言,但除了这些恩赐之外,圣灵的充满也是属灵生活的动力,喜乐则是自然的结果。这个新信仰的信息对于外邦信徒来说十分新奇,以致他们会表显出更多外在的喜乐,超过他们的同道弟兄,就是悔改的犹太人(见罗14:17;见徒2:4;15:9注释)。

(选段)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