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圣经库 > 47哥林多后书 > 正文

哥林多后书05--SDA圣经注释

第 五 章

提要:1 保罗怀着对不朽荣耀的确实盼望,9以及对荣耀和大审判的期待,努力保持良好的意识;12不以此自夸,14而是作为一个领受了基督生命的人,努力以新造之人的身份只向基督而活,18并藉着他使人和好的职分,帮助别人也在基督里与上帝和好。

1 我们原知道,我们这地上的帐棚若拆毁了,必得上帝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

  我们原知道。是凭信心,而不是凭经验。保罗在这里解释了第4章盼望的理由是基督复临时复活的确实性。复活是通往永恒世界的门户,因此是保罗热切盼望的目标。耶稣也曾表达了有关祂所教导真理的确实性(参约3:11;4:22)。

  我们这地上的帐棚。关于“地上的帐篷”,保罗还说到“住在身内”时“与主相离”(第6节),并且“叹息”直到他“地上的帐棚”拆毁(第1节),拥有“天上的房屋”(第2节)。制作帐棚的人(见徒18:3),很自然将人体与帐棚进行比较。帐棚和身体有若干相似之处:两者的材料都是从地上来的,是暂时性的,容易毁坏。帐棚是暂时的住所,随时都可能被拆卸搬走。约1:14的直译是当基督道成肉身,“支搭帐棚”住在我们中间(见该处注释)。彼得也将人体比作帐棚(见彼后1:13,14)。

  必得。保罗坚信复活的有福盼望(林前15:20),所以他把将来的“房屋”说成是已经拥有的。他的目光注视那些尚看不见的事物(林后4:18)。他天上“房屋”与地上“房屋”一样真实。《希伯来书》第11章所列的信心英雄同样接受上帝的应许,并把它们当作已经实现了的。保罗有天上“房屋”的资格和权利,所以他毫不犹豫地宣称已经拥有。

  上帝所造。保罗还把“上帝所造”的房屋称作“天上的房屋”(第2节),“不是人手所造”,而是“永存的”(第1节)。他把拥有这房屋称作“穿上”它(第2节),“与主同住”时就“离开身体”(第8节)。有些人认为这“房屋”就是约14:2的“住处”。但如果是指天上真实的住宅,那么地上的房屋也是指真实的住宅了。但这显然不是作者的意思。多数解经家认为保罗这里指的是“属灵的身体”,是在复活时赐给信徒的(见林前15:35-54)。他称他“地上的房屋”为“帐棚”,天上的“家”为“房屋”。一个是暂时的居所,另一个是永恒的。复活圣徒的身体将像他们的复活的主(路24:36-43;腓3:21)。

2 我们在这帐棚里叹息,深想得那从天上来的房屋,好象穿上衣服;

我们在这帐棚里叹息。将来的生活对于保罗来说非常现实。所以他焦急地期待把今生换成来生。他知道荣耀的身体正等着他,他叹息渴望拥有它(罗7:24;8:23-25)。

从天上来的。见第1节注释。

  好像穿上衣服。ependuo,“穿上”。保罗现在把房屋或帐棚的比喻与衣服的比喻结合起来。他绝对相信复活和上帝的应许,所以对来生的喜爱远远超过今生。保罗希望把他必朽的身体换成将来不朽的身体,而且不经死亡,就是他所说的“赤身”(第3节)。那些“在耶稣里睡了的”人和“活着还存留的”将在复活之日同时接受不朽的身体(帖前4:14-17;参林前15:51-54;提后4:6-8)。保罗更喜欢不经死亡而变化。

3 倘若穿上,被遇见的时候就不至于赤身了。

  穿上。要么穿上属世必朽的身体,要么穿上属天不朽的身体。

  赤身。既不是“地上的房屋”(第1节),也不是“从天上来的房屋”(第2节)。若有可能,保罗想不经死亡而变化。他希望加入特选的以诺和以利亚队伍,就是不经死亡而进入天家的行列(创5:24;王下2:11)。如果这种既不拥有属地身体,也不拥有属天身体的中间状态能提供在上帝面前无实体的快乐的话,保罗就不会那么渴望躲避它了(林后5:2-4)。如果这种快乐的状态是可能的,为什么使徒还这么热切地希望得到另一个身体,即便是属天的身体呢?见第4节注释。

4 我们在这帐棚里叹息劳苦,并非愿意脱下这个,乃是愿意穿上那个,好叫这必死的被生命吞灭了。

  叹息。见林后5:2注释;参罗8:20-23。

  劳苦。保罗十分了解这个必朽帐棚的脆弱,迟早会被拆毁(见林后4:7-12)。他渴望摆脱今生的一切软弱和痛苦。他最近在以弗所的经历和他为哥林多教会的担忧几乎是人所无法忍受的(见林后1:8,9;2:13;11:23-28注释)。

  脱下。就是没有穿上必朽的或不朽的身体。

  被生命吞灭了。从第4节可以看出,直到“穿上”“从天上来的房屋”(第2节),必朽的才变为不朽的。保罗在这里并没有支持那种没有圣经根据的教训,就是人在死亡,即“赤身”时,就进入了一种不朽的状态(见林前15:51-54;帖前4:15-17;提后4:6-8注释)。

5 为此,培植我们的就是上帝,祂又赐给我们圣灵作凭据(原文作“质”)。

为此。指必朽的变为不朽的。基督徒是世界上最能满足的人,也是从世界最少得到满足的人。他像一个旅行者,只满足于客栈本身,始终向往着家。他渴望永恒的现实,而不是地上暂时的事。肉体的思想只满足于眼睛所看得见的;基督徒的思想则向往那看不见的事(见林后4:18)。热切盼望公义和永恒世界,而不是今生的过眼云烟,乃是基督徒真悔改和成熟的证据(见太5:48注释)。

  培植。katergazomai,“执行”,“完成”,“成就”,“预备”。福音工作能使人获得“生命”(见弗2:10;彼前5:10)。

  凭据。见林后1:22注释。

6 所以,我们时常坦然无惧,并且晓得我们住在身内,便与主相离。

  时常坦然无惧。保罗对复活的确定性没有丝毫怀疑(见14节注释)。

  身。或“地上的房屋”(见第1节注释)。

  与主相离。指不在祂面前,还没有“穿上”“从天上来的房屋”(第2节),不能“面对面”见祂(林前13:12;参约叁14)。见第8节注释。

7 因我们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

  行事为人。指基督徒的现实生活(罗6:4;8:1,4;13:13;林前7:17;加5:16;弗2:2,10)。

  凭着信心。保罗相信复活(第6,8节)是有根据的(见林后4:18注释)。使徒在今生凭着信心行事为人,就像在来生凭着眼见生活一样。

  眼见。eidos,“外貌”,“形式”,“形状”。Eidos指看得见的事物,而不是指视力(参路9:29“面貌”;约5:37)。我们没有看见主就相信祂。在我们面对面见祂以前,我们基督徒的生活方式在于我们相信那看不见的。有两个世界,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若没有罪恶的侵入,这两个世界本是一个。当一个人受暂时的物质所影响时,他就凭着眼见行事为人。但当他受永恒的事物所影响时,他就凭着信心行事为人。未悔改之人所做的决定,他所采取的行动,乃是依据外貌。但是基督徒坚信永恒的现实,根据只有信心的眼睛才能看见的事物,凭着信心而思想行事(见太6:24-34;林后4:18注释)。所以那些只凭眼见而不凭着信心行事为人的人,会对上帝的应许和看不见的事物表示怀疑。凭着信心,上帝的国度现在就变成活的现实。“信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是从上帝的话来的”(见罗10:17注释)。见来11:1,6,13,27,39注释。

8 我们坦然无惧,是更愿意离开身体与主同住。

  离开身体。就是离开现实世界的生活。

  与主同住。一些人根据6-8节从的字面,认为基督徒的灵魂在死时就立即“与主同住”;保罗既渴望与主同住(第2节),就欢迎死亡的到来。但在第3,4节中,保罗把死说成是“赤身” 或“脱下”的状态。若有可能,他希望避免这种中间状态,而渴望“穿上”他“从天上来的房屋”。换言之,他希望不经历死亡就改变(见2-4节注释)。保罗在其他地方说明(见林前15:51-54;帖前4:15-17;提后4:6-8等),人在死时并没有个别地“穿上”不朽,而是在义人复活时同时穿上的。

  或者这样说:保罗在林后5:2-4提到了“生命”,显然指不朽的生命,在复活时“穿上”“从天上来的房屋”时临到(见第4节注释),而不是“赤身的”或“脱下”的死亡状态。他在第8节中表示希望“离开身体”“与主同住”,但显然“离开身体”并不是说没有实体(“赤身”,或“脱下”)了,因为他在2-4节已经说明他不要这种中间状态,而要尽量避免它。要有“生命”(第4节),“与主同住”(第8节),就需要拥有“天上来的房屋”(第2节)。所以仔细研究保罗的论述,就很明确地排除了一种死亡和复活之间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无实体(“赤身”或“脱下”)的灵“与主同住”。参罗8:22,23;见腓1:21-23注释。

  圣经说死亡只是睡觉。在第一次复活时,信徒将被唤醒(约11:11-14,25,26;林前15:20,51-54;帖前4:14-17;5:10)。那时,活着的和复活的圣徒都将要“与主同住”(见帖前4:16-18注释),没有谁先谁后(参来11:39,40)。

9 所以,无论是住在身内,离开身外,我们立了志向,要得主的喜悦。

  所以。鉴于保罗对复活和来生的信心(6-8节)。

无论是住在身内,离开身外。见第6,8节注释。

立了志向。philotimeomai,“出于被爱荣誉之心”,“为……而努力奋斗”(参罗15:20;帖前4:11)。在可能打倒他的试炼面前(参林后4:7-18),激励保罗前进的动机,就是他和他的信徒复活与活着变化的光荣前景。保罗希望当站在“基督台前”时,他个人的努力会得到悦纳(5:10)。他立了志向,不是为了在上帝面前赚取功劳,也不是为了弥补自己的罪恶,替基督所赐的义加添什么,而是为了在拯救同胞的工作中与基督合作(林前15:9,10;西1:29)。他立了志向,要让自己生活中的一切都反照基督,因为他知道这是在主眼前是蒙喜悦和接纳的。真假信徒的区别在于追求上帝的悦纳还是人的悦纳。决心不为自己而活,却为基督而活的人,不会把时间花在安逸闲懒或追求属世的娱乐上(加1:10)。

据说古时的炼金者会盯着坩埚中融化的金属看,直到他看见自己的容貌在金属上反映出来,从而知道这是纯金。基督也是这样,祂希望我们身上反映祂的形象(参伯23:10)。我们有权利与基督相像。圣经说祂“不求自己的喜悦”(罗15:3;参来11:5)。行义仅仅是为了它是义或出于上帝的要求,和行义是为了因基督的缘故而做所得的快乐,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区别。出于责任心行义是值得赞许的,而出于对主的热爱而行义则更值得赞许。基督的爱激励保罗过他所过的生活(林后5:14)。遵守上帝诫命的担子,会因爱的动机而变得轻省(见太22:28-30注释;参罗8:1-4)。诚心求上帝悦纳的心,会使基督徒准确无误地识别何为恶,何为善(见罗8:5-8注释)。

  得主的喜悦。保罗最关心的不是他是否能活下去,或他在地上的劳苦是否结束。他所关心的只是无论发生什么,他的生活都应蒙上帝悦纳(见提后4:6-8;见太25:21;路19:17注释)。

10 因为我们众人必要在基督台前显露出来,叫各人按着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恶受报。

  因为我们众人。“因为”一词承上启下。保罗诚恳地追求在上帝面前蒙悦纳的原因之一,就是预期在审判的大日要被召站在祂面前。保罗作为基督的使者,决心忠诚无私地履行所交托他的职责。凡认识到审判之日严肃性的人,必时常殷勤认真地寻求把上帝放在第一位,在日常生活中讨祂喜悦。

  最后的审判对于认识上帝的品格和公义是非常必要的(诗51:4;罗2:5;3:26)。在现实的世界中,最好的人往往受苦最多,最坏的人却兴旺发达(诗37:35-39;参启6:9-11)。上帝的品格要求在末日行善的得到赏赐,作恶的得到报应。这种状态现在并不存在,所以必有一天,现今的错误要得到纠正。基督要战胜黑暗之君及其随从者(赛45:23;罗14:10,11;腓2:10;《善恶之争》666-671页),接纳祂自己的血所买来的人(来2:11-13;参约14:1-3),也必须这么做。

台。bēma,“高台”,是罗马正式举行审判的地方。基督将成为终审法官(太11:27;约5:22-27;徒17:31;彼前4:5)。祂特别适合担任这个职务。祂是世界的创造主和救赎主。一想到我们的救主将成为我们的法官,我不禁肃然起敬。祂曾取了那些将要到祂台前受审之人的本性。他们的命运将由祂来决定。祂凡事受过试探,与他们一样(来2:14-17;4:15)。祂站在人的位置上。在基督里上帝的智慧与人的经验结合在一起。祂有无限的理解力与观察力(来4:13)。在基督身上,上帝的公义与完美人性合而为一。在“审判众人”的工作中,父上帝与基督一同进行(来12:23,24)。蒙启示的约翰曾看见一千年结束时,上帝在“白色的大宝座”上(启20:11,12)。

显露。phaneroo,“显示”,“表露”,“宣扬”,“公布”,“展示”。该词在《哥林多后书》中出现九次。在那大日,人不仅来到审判台前,而且显露出他们的本来面目。他们生活中的秘密将公开(传12:14;罗2:16;林前4:5)。所有的人都将得到公正的审判(参犹15)。没有人会在缺席或代理的情况下受审(罗14:12;参雅2:12,13)。

  按着。人的行为要与那行为的伟大标准、上帝的律法进行对照(传12:13,14;罗2:12,13;雅1:25;2:10-12)。在最后的审判中,公义的标准不是模糊的。再呼吁上帝怜悯就太晚了。人没有机会躲避公义的报应(加6:7;启22:12)。

  本身所行的。即今生的行为(见第6节)。宽容时期显然只限于人在今生生存之时,随着人的死亡而结束(第1节)。

  受报。komizo,“接受”,“关心”,“带走”。人的行为不论善恶都记录在天上(传12:13,14;参弗6:8;西3:25;提前6:19)。

11 我们既知道主是可畏的,所以劝人。但我们在上帝面前是显明的,盼望在你们的良心里也是显明的。

  可畏的。phobos,在《新约》其他地方译为“害怕”。这种“害怕”与沦丧的罪人将来所要经历的恐怖大不一样。虔诚的敬畏是智慧的开端(诗111:10;箴9:10),与以赛亚在上帝面前所感受的深深敬畏意义相同(赛6:5),是依据对上帝的品格、威权和伟大的认识,以及感觉自己的不配。这是真虔诚的根源和主要动力。它阻止骄傲(见箴26:12),威慑罪恶(代下19:7;伯1:1,8;28:28;箴8:13;徒5:5),消除其他一切的恐惧(箴14:26,27;19:23)。敬畏上帝的人能摆脱一切的忧虑。敬畏主就是崇敬,顺服慈爱的天父(诗103:11;参诗111:10)。见诗19:9注释。

  劝人。见20节注释。

  我们在上帝面前是显明的。我们是什么样的,上帝很了解,正如原文所暗示的,祂是一直都清楚的。更重要的是,上帝完全知道保罗讨祂喜欢的崇高目的。保罗相信哥林多信徒现在也因此被说服了。他们当中即使不是很多,总有些人受到试探怀疑他美好的信心。他呼吁他们以良心来判断,渴望他们能认清事实。他作为基督使者的真正品格(20节)在众人面前是昭然若揭的。

12 我们不是向你们再举荐自己,乃是叫你们因我们有可夸之处,好对那凭外貌不凭内心夸口的人,有言可答。

  我们不是向你们再举荐自己。在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两封书信中,保罗为自己的职分作了辩护,不是为了抬高自己,而是为了争取哥林多信徒对他作为上帝使者和他所传信息的信任。他在他们中间的传道是带着能力的(林前2:4;林前15:1,2)。他是他们属灵的父亲(林前4:15)和属灵事务的领袖(1:1)。他的职分是“属灵”的,而不是“字句”的;涉及内心的改变,不涉及外表(林后3:6)。他举荐的依据是所传真理的透明和纯洁(4:1,2),以及保罗为真理的缘故所长期忍受的牺牲和患难(林后4:8-10;11:21-30)。所有这一切都可能被哥林多人解释为夸口。保罗在前一封书信中所说这样的话,无疑已作了许多解释,所以他这里用了“再”字(参林后3:1)。他现在明确地宣布,他所写的都不是自夸。他的目的是要回答贬低他传道工作之人的恶意评论。

  有。aphorme,“行动的依据”,“出发点”,“动机”。保罗现在解释他为自己的职分辩护的目的。哥林多信徒当时正与福音的仇敌进行属灵的争战。那些人企图篡夺教会的领导权,通过贬低保罗来抬高自己。他们带着据说是犹太弟兄的介绍信前来。他们说保罗是自命不凡的人,而他们则拥有使徒的权威(见林后3:1注释)。不仅如此,他们还说自己是领袖和“仆人”(林后11:22,23)。保罗则说他们是“行事诡诈”的“假使徒”(林后11:13)。不少哥林多信徒显然上了这些人的当。这些人企图篡夺哥林多教会的领导权。保罗说他为自己的职分辩护的唯一目的,就是向教会提供正确的信息和适当的答复,使这些假使徒闭口。

  夸口。也就是以某人或某事为荣(见林后1:14注释)。

  外貌。直译为“脸”,“脸色”,所以是“外表”的意思。这些自命的使徒表里不一。他们也许有“荐信”,但是他们的内心没有悔改献身的圣灵凭据(见林后3:1-3注释)。以貌取人的人(见撒上16:7),对假领袖的印象要比保罗好(见林后10:10)。有些哥林多信徒竟嘲笑保罗个人的缺点──他身体的软弱和视力差(林后10:1,17,12;12:8-10;加4:13-15;见林后12:7-9怀爱伦注释)。保罗还承认自己“言语粗俗”(林后11:6)。假使徒说自己拥有更高的传道权威,显然是依据他们与第一批使徒亲密的个人关系和对希伯来正统“字句”的严格依从(见林后3:1-3注释)。他们所夸口的纯粹是基于外在的价值。他们似乎忘记了保罗所选择夸口的更高的属灵品质,──如果他必须夸口的话(参加6:14)。

13 我们若果颠狂,是为上帝;若果谨守,是为你们。

  癫狂。“抛出原位”,因此有“发疯”的意思,还有“惊讶”,“吃惊”的意思。根据上下文,应采用前一种意思。反对保罗的人显然曾指控保罗为疯子,可能是依据他的神奇转变,他的异象(林后12:1-4;加1:12),他对上帝火一般的热情,他险些为道殉难(林后12:10),以及他教训的革命性。几年以后,非斯都也这样指控他(徒26:24)。耶稣的朋友也曾这样说祂(见可3:21注释;参太12:24)。

  是为上帝。保罗生活和工作中被他的仇敌指控为疯狂的那些方面,实际上是他献身于主的证据。

  谨守。existēmi,“清醒”,“思想正常”,是“癫狂”的反义词。清醒正常的行为,是为了他信徒的利益和得救。保罗不在乎这些指控。如果他的敌人真的以为他是疯子,那又怎么样呢?他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就是上帝的尊荣和同胞的得救。

  是为你们。保罗经常忘记自己;他不住的劳苦和屡遭患难,证明他是为别人而活的。

14 原来基督的爱激励我们;因我们想,一人既替众人死,众人就都死了;

基督的。保罗无疑指基督对他的爱,而不是他对基督的爱(见罗5:5;8:35,39;林后13:14;弗3:19;参《教会证言》卷四457页;《教会证言》卷七139页;《传道良助》293页)。虽然只有基督的爱能适当地控制人生,但我们对祂的爱也是重要的。基督对我们的爱永远是主导因素──“我们爱,因为上帝先爱我们”(约一4:19;参约3:16)。

  爱。agapē(见太5:43,44;林前13:1注释)。

  激励。sunecho,“团结”,“坚持”,“催促”,“激动”,“控制”。选择受基督之爱引导的人,不会偏离责任的道路,偏左或偏右,却会像保罗一样无畏专心地推进主的工作(见徒20:24;林后4:7-11)。基督的爱保守信徒安全地行走在窄路上(见太7:13,14注释)。

  我们想。或“我们判断,”“我们相信。”保罗在14,15节中有关献身的话,无疑表达了他悔改时的决定(见徒9:6;26:19)。从那时起,基督赎罪的伟大真理就一直是他生命中的激励和控制的力量。

  既……就……。ei … ara。有文本为 “因此”,“所以”。

  一人……替众人死。“既”字暗示,基督代替罪人受死的事实,是毫无疑问的(见赛53:4;太20:28注释)。基督代替亚当做了人类的头,并作为人类的代表死在十字架上。这样,从某种意义上说,祂死了,全人类就与祂一同死了。祂代表全人类,所以祂的死就代表全人类的死(彼前3:18;约壹2:2;4:10;见罗5:12,18,19注释)。在祂里面众人都死了。祂完全满足了律法的要求(约3:16;罗6:23)。祂的死足以清偿所有罪恶的刑罚。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人都会得救,因为每一个罪人都必须接受救主所提供的赎罪,使它在他个人身上生效(见约1:9-12;3:16-19注释)。另一方面,把“众人”局限于特选的少数人,而把剩下的人排除在十字架的救恩之外注定灭亡(见约3:16-21;弗1:4-6),这也是没有圣经根据的。

  基督的死不仅提供了赎罪,从而拯救悔改的罪人脱离第二次的死(见启20:5,14),也使他们堕落未重生的本性死去,一举一动都新生的样式(见罗6:3,4;参加2:19,20;腓3:10;西3:3注释)。

15 并且祂替众人死,是叫那些活着的人不再为自己活,乃为替他们死而复活的主活。

  保罗开始阐述基督之死的重要性(见14节注释)。他说到了那些“受洗归入(祂的)死”,并且复活,“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罗6:4;参弗2:5-7)之人的经验。从法律上说,他们的罪债已经取消,在上帝面前是公义的。从属灵上说,上帝的恩典使他们过蒙祂悦纳的生活,从现在直到永远。这里强调生命从自我到上帝的完全转向。新生命见证圣灵改变人心的大能。无论生活中的小事还是大事,心中最热烈的感情和最好的精力都献给基督。这生命带来圣灵的果子(加5:22,23),并反映内心遵行上帝旨意的喜乐(诗1:2;119:97)。对上帝和同胞的爱,成为控制生命的动机。上帝的荣耀是一切思想行动的目标。这样的生命对罪越来越敏感,对自己的需要越来越清晰,并越来越依靠基督的恩典。

16 所以,我们从今以后,不凭着外貌(原文作“肉体”;本节同)认人了。虽然凭着外貌认过基督,如今却不再这样认祂了。

  我们……认人。就是我们评价。原文的“我们”是强调的。保罗将自己与别人进行对比,可能是哥林多教会那些反对他的人。那些人强调“律法”的字句,过分注重外表(见林后3:1-3;4:18注释)。

  凭着外貌。保罗不愿意凭外表评价人。国籍,血统,教育,文化,财富,地位和人的认可,都不是保罗要用来评价人的标准(参林前1:26;林后1:17)。“新造的人”(林后5:17)才是有价值的。保罗现在是以基督的观点,根据他们的品格和对属灵事物的态度来评价人(见太5:19;7:20-27;12:46-50)。这个评价人的新标准是基督受死和荣耀复活的另一结果。成熟的基督徒视每一个人都是需要拯救和恢复上帝形象的罪人,因此是天国的候选人。外表没有任何价值,重要的是心灵(见撒上16:7;林后4:18注释)。根据这种观点,拥有大量财富的人可能极其贫穷。大有学问的人可能完全无知(见太6:19-34;林前1:21-23;西2:8注释)。

认过基督。保罗在悔改以前,显然完全从人的观点来看基督,视祂为受人藐视的拿撒勒人,出身卑微,没有受过正统的教育,是一个贫民,一个被弃绝和被钉十字架的骗子。

多世纪以来,无数体贴肉体的人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今日对基督有许多人本主义的评价。有学问的人说祂是一位大教师,哲学家视祂为一个拥有真理智慧的哲人,社会学家称祂为伟大的社会改革家,心理学家视祂为研究人性的高深学者,神学家以祂世界大宗教中最伟大的创始人。但是对于这些人来说,耶稣充其量不过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智慧,最善良的人。学术界化了很大的气力来再现作为人的耶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却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深入探讨祂的神性和拯救人类脱离罪恶的救主身份。如果像读其他书一样来读圣经,就只能看到基督是和其他人一样的人。人们有可能根据已知的耶稣生平,形成对祂的崇高概念,从祂的教训中建立一套美好的道德体系,却忽视了最重要的福音真理。属血气的人无法明白祂身为神子和人子的神人两性(太16:17)。唯有属灵的眼光才能看明属灵的事(林前2:14)。在基督耶稣里新造的人(林后5:17),不会贬低历史中的基督,反而能超越世人对祂的观念,将这个卑微的人物彰显为主上帝。他这样做是因为他的思想被圣灵所光照。“若不是被圣灵感动的,也没有能说耶稣是主的”(林前12:3)。

  如今。从他悔改的时候起,他的观点发生了变化。此前他是以狭隘的犹太教眼光看待基督和其他人。原名扫罗的保罗从基督身上看不到使他“羡慕”救主的“佳形美容”(赛53:2)。其必然结果就是憎恨作为弥赛亚的基督和祂的随从者(徒8:3;9:1)。

  不再这样认祂了。就是不再按悔改以前未重生的观点。保罗现在的认识来自他个人的经历,而不是根据道听途说。哥林多反对保罗的人根据自己与耶路撒冷的使徒、甚至可能与耶稣的关系,自称拥有更大的权威和特权。但是强调“凭着外貌”认识基督,会使人夸大祂那些肉眼所见的暂时性事情,贬低或完全忽略了祂的生活和教训所蕴涵和表现的更高的属灵真理。

17 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

  在基督里。 这是保罗最喜欢的基督徒定义。他成为基督徒时,就受洗“归入耶稣基督”(罗6:3),此后,他的新生活就以基督为中心(约15:3-7)。他与基督联合,完全服从祂的生命,能力,影响和话语。保罗的整个生活都在新的属灵气氛中进行,没有例外。

  罪人只有“在基督里”才能蒙上帝悦纳(腓3:9)并维持新生命(约15:4,5;加2:20)。生活中的喜乐与哀伤、胜利与患难都是“在基督里”的(罗14:17;腓3:9,10)。连死亡的毒钩也被夺走了,因为“在主里面而死的人”是有福的(启14:13)。基督教将人的一切经验和责任都提高到了一种新的关系,就是“在基督里”。

  新造的人。ktisis,“创造,”“受造之物”。当一个人被基督的爱所激励,不再为自己而是为上帝而活,看人不再凭外貌,而是凭内心,认识基督是根据心灵而不是根据肉体时,他就是一个新造的人。把沦丧的罪人变成一个“新造的人”,同样需要最初带来生命的创造之能(约3:3,5;罗6:5,6;弗2:10;西3:9,10)。这是超自然的工作,与人普通的经验截然不同。

  这种新的本性不像一些人所想象的,是人遗传美德的产物,只需要发展和表现出来就行了。成千上万所谓有道德的人,并不承认自己是基督徒。他们不是“新”造的人。新的品性不只是出于行义的愿望或决心,在理智上赞同某些教条,把某一套观点或情感换成另一套,甚至出于由罪而生的哀伤。它是超自然能力进入人心的结果,使人向罪死,获得重生。于是我们就成为像基督的新造之人,被接纳为上帝的儿女,走上新的道路(见结36:26,27;约1:12,13;3:3-7;5:24;弗1:19;2:1,10;4:24;多3:5;雅1:18)。我们就这样与上帝的性情有份,获得永生(彼后1:14;约壹5:11,12)。新信徒一开始并不是发育成熟的基督徒。他起先在属灵上是缺乏经验而不成熟的。但他作为上帝的儿女,有权利和机会长成基督满足的身量(见太5:48;弗4:14-16;彼后3:18注释)。

  都变成新的了。见罗6:4-6注释。有文本在本句前还加上“凡事”。

18 一切都是出于上帝;祂藉着基督使我们与祂和好,又将劝人与祂和好的职分赐给我们。

  一切。特指林后17节的“新”事物,因此也是指新的职分(林后3:6;4:1)和新的品格辩识力(林后5:16)。上帝是这一切的源泉。

  和好。katallage,“交换”,“和解”,“恢复喜爱”。参罗5:11。该词在《新约》中表示重获上帝的悦纳(见罗5:1,10;西1:20)。与上帝和好的概念暗示上帝和人原来有密切的关系,现在处于分离的状态(罗8:7)。上帝采取主动,结束了这一状态,使人重享与祂的亲密关系。

  和好并不涉及上帝一方的改变,因为上帝是永不改变的(玛3:6;雅1:17;参来13:8)。不是上帝需要与人和好,而是人需要与上帝和好(见林后5:18-20;弗2:16;西1:20-21)。上帝一方从来就没有敌意。人有时视上帝为严厉的法官,生罪人的气,不肯和解、没有怜悯,喜欢惩罚。这样的表述误解了并公然侮辱了上帝。基督不是为了平息上帝的怒气而被迫钉十字架的,却是为了表显上帝的爱。上帝并没有要求祂的儿子死,而是出于无限的爱心赐下了祂(约3:16;约壹4:9;见罗3:25注释)。另一方面,上帝不会将祂的律法放在一边,改变违犯律法的结果,从而否定祂的律法所表显的祂的品性。上帝一向憎恨罪恶。按公平的原则,祂不会对善与恶一视同仁。赎罪并不改变律法。它改变的是违背律法所产生的敌意。和解的工作通过为人履行律法的要求而消除敌意。

19 这就是上帝在基督里,叫世人与自己和好,不将他们的过犯归到他们身上,并且将这和好的道理托付了我们。

  就是。“即是”。

  上帝在基督里。或“藉着基督”。人必须认识到圣子死在十字架上是作为“上帝的羔羊”(约1:29)。

  叫世人与……和好。救恩的计划不是让上帝与人和好,而是让世人与祂和好。罪的进入使人与上帝为敌,基督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就是要挽回人对上帝的情感和忠诚。

  不将……归到。过犯是记录在案,指控犯罪之人的。但上帝的怜悯和公义已找到一种方法来对待犯罪的人,就像他们是无罪的一样。罪就是债(太6:12)。罪人总有一天要交帐的(参太25:19)。但是上帝不再把罪归给那些已经藉着基督与祂和好的人(诗32:2)。

  过犯。见太6:14注释。

  将……托付了我们。这进一步证明了上帝的爱和祂愿意赦免。和好的信息仿佛已存在接受的人心中,好分给别人。

  道理。见约1:1注释。

20 所以,我们作基督的使者,就好象上帝藉我们劝你们一般。我们替基督求你们与上帝和好。

  我们作基督的使者。presbeuo,直译为“年长”,因此有“作长老”,“作使者”的意思。该词赋予使者尊贵练达,拥有权威的特征。这是因为基督的使者先献身与基督和祂的圣工(见徒14:23注释)。他们因忠诚(林前4:1,2;提前1:12)和热心,个人对福音伟大真理的理解和体验,以及勤于学习、祈祷、救人、建设教会而显得出色。没有比作基督和天国的使者更尊严的了。

  就好像上帝。基督的使者传讲“和好的道理”(19节)。上帝藉着祂的使者向人说话,就像祂通过基督叫世人与自己和好。关于上帝关心罪人,见赛1:18;耶44:4;结33:11;何11:8。

  替基督。基督的使者不可能取代基督,而只是帮助使和解生效。他不是祭司式的中保,因为“在上帝和人中间,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提前2:5)。在基督里已经提供了和解。传道人只是媒介,向他人传讲“和好的道理”(林后5:19)的,而不是和好的作者和施与者。他带领人到上帝面前自己与祂和好。他的任务就是使人相信上帝已经在基督里提供了和解。每一个信徒就这样可以接近上帝,直接与祂交往(罗5:1;弗2:13,16-18;3:12;来4:14-16)。

  求你们与……和好。上帝是和好的作者和施与者,人是领受者。人不能靠哀叹过去的罪,进行辛苦的服务,遵守某些规定的礼节而与上帝和好。他们得到和解只能通过悔改自己的罪,接受上帝慈怜的恩赐。

21 上帝使那无罪(“无罪”原文作“不知罪”)的,替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在祂里面成为上帝的义。

  使使那无罪……成为罪。上帝看待祂如罪人,但祂并不是(见《历代愿望》25页)。21节中所阐述的真理是圣经中最为深奥最有意义的真理之一。本节归纳了救赎的计划,宣布基督绝对无罪,祂作为祭牲的替人受死,以及人藉着祂得以脱离罪恶。见约3:16注释。

  不知罪。耶稣怎样来到这个世界成为人,“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祂没有罪”(来4:15),这是深不可测的奥秘。祂在思想和言行上从来没有犯罪。祂的一生在各方面都远离罪恶。祂在世界上过圣洁无暇的纯洁生活,始终想到与祂父的旨意保持和谐(约8:46;14:30;15:10;来7:26;见《约翰福音》第一章补充注释;见路2:52注释)。无罪之主基督以温暖的爱心取了有罪的人性,经历了我们所遭遇的试探,却丝毫没有被试探所胜。祂“将自己与罪人视同一体(《历代愿望》111页)。当祂在十字架上,为那一刻来到世界上的时候(约8:20;12:23,27;13:1;17:1;18:37),祂“被献,担当了多人的罪孽”(来9:28)成为“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1:29)。

  世上罪人的罪都归到了祂身上,好像是祂自己的(赛53:3-6;彼前2:22-24)。“祂被列在罪犯之中”(可15:28)。基督与罪恶视同一体,在真实的意义上承担罪孽,感受与上帝隔绝的恐惧。

  上帝的义。见罗5:19注释。正如我们的罪归与基督身上,就像是祂的罪,祂的义也归于我们,就像是我们的义。

(选段)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