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圣经库 > 47哥林多后书 > 正文

哥林多后书06--SDA圣经注释

第 六 章

提要:1保罗已证明自己是基督的忠实执事,藉着他的劝勉,3正直的生活,4为福音忍受各种痛苦耻辱。10 他在他们中间更加大胆地宣讲,因为他的心向他们敞开。13他希望他们能有同样的感情,14并劝他们摆脱拜偶像之人的社会和污染,使自己成为永生上帝的殿。

1 我们与上帝同工的,也劝你们不可徒受祂的恩典。

  同工。合作的原则对于个人的属灵成就和基督徒服务的成功是很重要的。上帝需要人自愿的合作(《历代愿望》535页)。人行善的能力完全取决于他与上帝合作的程度(参约5:19,30;《历代愿望》297页)。基督的传道人和工人不是要靠着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来工作。上帝没有让他们采用自己的策略或资源。基督与祂使者之间的这种合作非常紧密而持久,以致“他们能作成全能者的事工”(《历代愿望》327页)。基督不只是一个观察者,仅仅在观望。祂积极参与他们的一切工作(腓2:12,13;参来1:14)。

  徒。没有任何积极的目的(参赛55:10,11)。重要的是人接受恩典和持续领受恩典的方式(见太13:23;徒2:41注释)。

  徒受上帝的恩典包括:

  一. 忽视它。持续疏忽会使我们的心听不到上帝的声音。一本旅行指南对于不认真查阅、不随从其中指示的卤莽游客来说,是没有价值的。

  二. 曲解它用来遮掩罪恶(罗6:1,15)。一些人提出没有圣经依据的观点,认为上帝的恩典取消了祂的律法(见罗3:31注释),作为任意妄为、不顺从上帝的借口(来10:29)。

  三. 掺入人的观念和方法。当人设法藉着拘泥律法的细节在上帝面前赚取功劳时,就徒受了祂的恩典(罗6:14,15;加2:21;5:4;弗2:8,9)。

  四. 只从理智上接受,没有带到生活中去,没有给心灵带来洁净,使人完全热切地顺从上帝的道。理解却不应用,就像是研究食物的成分却不吃一样(太7:20-24)。

除了第一步称义之外没有任何进步,就是徒受上帝的恩典,没有任何用处。启动水泵运行是必要的,但启动本身并不是目的。同样,上帝赐下恩典使悔改的罪人称义,是为了使他继续领受恩典,帮助他过无罪的生活。靠恩称义只是基督徒生活的开始。

受。dechomai,这里指“欣然领受”,“悦纳”,“拥抱”。但在理智上接受上帝的恩典,有可能得不到其好处。基督用撒种在石头地和荆棘中的比喻说明了这条真理(见太13:5-7注释)。尽管哥林多信徒曾接受保罗以前的劝勉,与上帝和好,但这还不够。他们个人的得救还没有完成。当人与上帝和好时,他的基督徒生活才刚刚开始;他刚与上帝建立了新的关系。在和好的那一刻,他们的确处在得救的状态中。他们靠上帝的恩典得称为义。但基督的福音不只是赦免过去的罪,还指望品格的改变,其目标是罪恶无法侵入的生命(见罗6:5-16;林后1:22;3:18注释)。先是领受上帝的恩典,获得称义,接着还要不断领受恩典,达到成圣。

恩典。见罗3:24注释。

2 因为祂说:‘在悦纳的时候,我应允了你;在拯救的日子,我搭救了你。’看哪!现在正是悦纳的时候;现在正是拯救的日子。

在悦纳的时候。指悔改的罪人被接纳的时候(见赛49:8注释)。

  我应允了你。本节补充说明了领受上帝的恩典(1节),强烈呼吁人能与上帝和好,免得徒受上帝的恩典。引文系七十士译本的赛49:8(见该节注释)。以赛亚展望“拯救的日子”为弥赛亚的时期。保罗在这里承认预言应验在基督身上。基督第一次降临开创了有利于得救的时代(见《历代愿望》37页)。只要基督为罪人代求,“拯救的日子”就必继续。

在拯救的日子。就是在宽容之灯依然点亮的时候(见约12:35)。恩典的时期终将结束。那时弃绝上帝恩典的人就再也没有机会了。人常常拖延,以为拯救的日子是无限延伸的,而暂时的事需要优先考虑,必须追求快乐,明天悔改相信总比今天容易。他们忘记了人得救和战胜罪恶的唯一时间就是现在;拖延胜利就是失败。拖延是愚蠢而危险的。寿命可能缩短。体力和智力的衰退会使人难以或不可能关注属灵的事物。心地也可能刚硬得不可救药。得救的愿望丧失了。圣灵不再感动他。拖延最终等于拒绝。

搭救。就是帮助。

3 我们凡事都不叫人有妨碍,免得这职分被人毁谤;

  妨碍。直译为“绊倒的机会”。保罗渴望履行自己的职责(参第1节),使人没有理由因他而拒绝上帝的恩典。所以他自己的生活必须与他所传的福音完全一致。保罗在3-10节例举了他的生活与他的信息一致的证据。他使哥林多信徒没有理由责备他这个传道人。

  职分。有文本为“我们的职分”。保罗在这里所到自己作为基督使者的工作。他经受患难辛劳,研究传讲上帝的道,避免任何引起敌意的机会(林前8:13;10:32,33;腓2:15;帖前2:10;5:22;参10:16)。但在哥林多有一些人生气了。传道服务不得罪人似乎是不可能的。一些人连真理和圣洁也反感;人听了耶稣的道,也曾对祂动怒(约6:60,61,66)。对于其他人而言,任何对罪恶或错误的警告都会冒犯他们。但是对于真正的基督徒来说,福音使者决不会表现出骄傲、不敬、狂妄、不良习性或行为、无礼或粗俗而冒犯他们。

  只要有可能,福音的执事就要“与众人和睦”(罗12:18)。但耶稣和保罗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引起敌意。耶稣来“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太10:34),并警告说“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36节)。没有哪一个基督徒比基督遭遇更多的敌人。祂的门徒则被指责为“搅乱天下的”(徒17:6)。在各世代中,上帝的仆人总会无可避免地遭遇冲突。基督徒的美德和上帝公义的标准常常妨碍人的罪中之乐。而恶人则喜欢控告那些警告他们恶行的人。没有一个传道人可以指望忠实地传讲真理而不得罪那些因真理而暴露出生活中罪恶的人。

4 反倒在各样的事上表明自己是上帝的用人,就如在许多的忍耐、患难、穷乏、困苦、

  表明自己。保罗再次提出他在这封书信中经常谈起的荐信问题(林后3:1-3;4:2;5:12;10:12,13,17,18)。他曾清楚地区分真荐信与假荐信。他在林后6:3-10中介绍了自己的职分,指出他个人的行为和他为基督所受的辛劳和苦难。真荐信是由行为,而不是由言语构成的。

  忍耐。hupomone,“坚定”,“坚贞”,“容忍”,“耐心等待”(参路8:15;21:19)。

  患难。thlipsis,“压迫”,“穷困”,“艰难”,直译是“挤压”,“压力”(参1:4,8;2:4;4:17等)。

  穷乏。anagkai,“灾难”,直译是“紧张的压力”。

  困苦。stenochōriai,“不幸的灾难”,“极端痛苦”,直译是“狭隘的空间”。该词表达极端需要的状态,遭到包围,无路可走。保罗在这里指极端困难,似乎无法解脱的情况,如以色列民面对红海时(出14:1-12)。

5 鞭打、监禁、扰乱、勤劳、警醒、不食、

  鞭打。或“击打”。见太10:17;林后11:24,25注释。

  扰乱。akatastasiai,“混乱”,“骚乱”,“动乱”。参路21:9。保罗和他的同伴常常是这些“扰乱”的对象,被控是骚乱的制造者。使徒在这种情况下是非常危险的。他们在彼西底的安提阿(徒13:50),在路司得(徒14:8-19),帖撒罗尼迦(徒17:5),哥林多(徒18:12),以弗所(徒19:23-41)和耶路撒冷(徒21:28-31;23:7-10)都有这样的遭遇。

  勤劳。可能指保罗辛劳地制作帐篷和从事传道工作(林前3:8;4:12;15:58;帖前2:9;帖后3:8)。

  警醒。或“不眠”(徒16:24,25;20:7,31)。

  不食。可能既指主动的节食(徒9:9;徒13:2;徒14:23),也指穷困或其他因素造成的饥饿(林后11:9,27;腓4:10-12)。

6 廉洁、知识、恒忍、恩慈、圣灵的感化、无伪的爱心、

  廉洁。保罗已列举了他传道工作中所遇到的许多困难(参林后4:8-11;11:23-27)。现在他开始讲述积极的道德和属灵品质,作为基督教传道士生活的特征,并证实他作为基督使者的使命。这些积极的品质使他能坚强地忍受所遭遇的侮辱,逼迫和贫困。靠着上帝的恩典,这些经历使他的品格更加成熟,高尚和纯洁。保罗在这里无疑指纯洁的动机和行为,身体和心灵的清洁。纯洁是进行无可指责服务的首要条件(参林后11:2;帖前2:10;彼前3:2;约壹3:3;见太5:8注释)。

  知识。指天国的知识,包括圣经所启示的全部神圣真理。真宗教决不依靠无知发展。每一个基督徒所肩负最严肃的责任之一,就是清楚而全面地了解圣经所展示的福音。见路1:77;11:52;林前1:5注释。

  恒忍。makrothumia,“忍耐”,“恒心”,“坚忍”,“忍受”。恒忍的品质使传道人能长期忍受有时在未来的信徒和反对真理的人身上所遇到的错误,失败和愚昧。

  恩慈。chrēstotēs,“美德”,“正直”,“良善”(见罗3:12注释)。知识本身会引起人骄傲和自负(林前8:1-3)。许多自称明白真理的基督徒,只会剧烈地争论,却不能为信仰做辩护。他们无法平心静气和与观点不同的人讨论真理。基督的传道人尤其需要防止这种非基督化的倾向。特别是在遭到迫害,污蔑,或信徒的贬低时,一定要百倍警惕,保守自己的心。

  圣灵的。圣灵是培养这一切美德的积极动力(加5:22,23)。离开了圣灵,也会在某些程度上,至少在表面上拥有这些美德,但决不完全。

  爱心。agape(见太5:43,44注释)。福音传道士最伟大的品质就是这个最重要和联络全德的圣灵果子(见林前13注释)。关于“爱人不可虚假”,见罗12:9注释。没有这种品质,基督的使者就会变得刚硬,冷淡,自满和挑剔。没有爱就没有纯洁和能力。

7 真实的道理、上帝的大能;仁义的兵器在左在右;

  真实的道理。见约1:14;8:32注释。对传道人最严格的要求就是不增不减地如实宣传真理。真诚的最终检验,就是在生活和言行上表现真理。上帝是真理(诗31:5;耶10:10)。真理是永恒的,正如上帝是永恒的(诗100:5;146:6)。基督道成肉身是真理的完美启示(约14:6)。要殷勤追求真理。以真理为重生(雅1:18)和成圣(约17:17)的手段和和日常行为的楷模(约叁3,4)。只把真理当作理智的观念来接受,就没有什么价值(约3:21;约壹1:6)。因为全心全意地接受真理,意味着完全顺从上帝所启示的全部旨意。持有和实行真理乃是真基督徒的标志(见太7:21-27注释)。

  大能。dunamis,“力量”,“能力”,“遗传的力量”。真理和大能是相辅相成的。上帝的真理如果没有上帝的能力就没有实际的价值。只是大能却没有真理,就会导致压迫。真理和大能都来自上帝,都必须受爱的控制(见林后5:14注释)。宗教信仰唯一有效的权威就是本着上帝之道阐述真理,藉着上帝的大能应用在生活中,并处在上帝之爱的控制之下。

  仁义的兵器。保罗用战争的比喻来描写基督徒的命运(弗6:11-17)。披带基督的全副军装就是披带祂的义。

8 荣耀、羞辱,恶名、美名;似乎是诱惑人的,却是诚实的;

  8-10节是一系列的对比(参林后4:8-10)。即使不是全部,其大部分也是保罗的亲身经历,同哥林多教会最近的危机有关。保罗对这些时常变化的环境所作出的反应,证明他胜任福音执事的工作。他保持忍耐和勇敢,因此总是有良好的结果。

  他既受人尊重(加4:14),也受人侮辱和诋毁(林前4:11-13)。但他总是以基督的精神来应付,并顺从祂的命令(太5:38-42;路6:22;10:16;加1:10)。哥林多的假使徒曾诽谤他。还有人藐视保罗的讲道和他的职分,说他是骗子(林后2:17;4:2;见11:22)。对于保罗而言,这只是为他提供了与基督的苦难有份的机会(腓3:10;参太5:11;彼前4:14)。保罗和他的同工没有藉着表现出怨恨和自高而冒犯人。

9 似乎不为人所知,却是人所共知的;似乎要死,却是活着的;似乎受责罚,却是不至丧命的;

  似乎不为人所知。即模糊不清。保罗可能指自己没有荐信(林后3:2)。相比之下,犹太派人士(见林后11:22注释)却自以为了不起。同样,世人也不认识我们的主(约1:10)。连祂的兄弟也没有认出他。祂的同乡只以祂为“木匠的儿子”(太13:55)。属灵的盲目使当时的人没有认出耶稣的真实身份。各时代的基督徒也是这样(约16:33;约壹3:1,13)。世人崇尚基于出身、财富、智慧和地位的伟大和能力,却不重视基于圣洁和谦卑的伟大。基督徒要有受人曲解,误会,嘲笑和迫害的思想准备,因为世人不理解他们的生活、经验、原则、抱负和昐望(林前2:14)。

  人所共知的。就是得到诚心的人所承认和尊重。

  似乎要死。在世人看来,保罗也许快要死了。但在属灵的眼光看来,他却拥有永生(约壹5:11,12)。他仇敌昏花的眼光看他的苦难是上帝不悦和惩罚的证据。但保罗以属灵的眼光享受与基督同受苦难(腓3:10),并看到上帝对他大爱的凭据(林前11:32;来12:6;启3:19)。

  受责罚。或“惩罚。”见林后4:9注释。

10 似乎忧愁,却是常常快乐的;似乎贫穷,却是叫许多人富足的;似乎一无所有,却是样样都有的。

  似乎忧愁。保罗似乎只有忧愁的理由。但他认为忧愁和喜乐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因为他知道如何在患难中喜乐。他即使有理由忧愁,仍因上帝天意的引导而高兴。这种态度反应了基督的精神(罗12:12;腓4:4,11;来2:10-18)。基督教不仅在考验时支持人,而且赐人欢乐胜利的精神,使人心中充满信心和盼望。(赛61:3)。

  保罗胜利的精神或许在《腓立比书》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那卷书的中心词就是“喜乐”。但保罗在写《腓立比书》时,是身陷监狱,遭人抛弃,孤独一人,又面临立即处死的危险。真正的基督徒总能在良好的心态,纯洁高尚的意念,上帝的悦纳和同胞的得救中保持喜乐(来12:2)。无论他蒙召要忍受什么,他都已学会了满足(腓4:11)。知足常乐的人生是基督徒与生俱来、不可剥夺的权利。得救脱离罪恶的权势和撒但的手,“靠着爱我们的主……得胜有余”(罗8:37),被“拯救到底”(来7:25)──这一切足以成为喜乐幸福人生的理由。

  贫穷。指“虚心”(见太5:3注释)。在世人看来,保罗确实是贫穷的。但在属灵的眼光看来,他是富足的。他丧失了一切(林前4:11;腓3:7,8;4:12)。物质上的贫穷,常常是基督徒的选择和命运。耶路撒冷的信徒自愿交出自己地上的财产(徒2:44,45;3:6;5:1-3)。生活不能凭外表来评价。上帝的国不是眼所能见的。人真正的富足不在于持有,而在于施给(见箴11:24注释)。他们因基督测不透的丰富而富足(赛55:1,2;徒20:35;林后8:9;弗3:8;提前6:18)。他们因把天国的福分传授与别人而富足(赛58:6-14)。

  样样都有。信徒在基督里继承和拥有万有(太5:5;16:25;19:29;可10:28-30;罗8:17;林前3:21-23;启3:21)。福音使人富足,给人带来崇高的思想,宗旨,盼望、上帝的交往,纯洁的心灵,和谐的身心,和享受上帝所造万有的能力。见太6:24-34注释。

11 哥林多人哪,我们向你们,口是张开的,心是宽宏的。

  哥林多人哪。在两封书信里,保罗只有在这里称他们为“哥林多人”。他呼吁他们回应他的爱,像他待他们那样待他。

  我们向你们,口是张开的。保罗对哥林多信徒是直言无隐的,该说什么,就说什么。这是他们了解的。

  心是宽宏的。保罗在与他们相处,劝勉和责备他们,面对他们的问题和批评时,总是畅所欲言的。在任何时候,即使在此时,保罗也没有向他们隐瞒他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感受。他一直说话坦率,毫无保留(参太12:34;罗10:10)。他的心总是充满对他们的爱。即边现在,他仍想念他们,渴望他们爱的回应。他以宽宏的心怀、基督的精神面对他们的一切批评。

12 你们狭窄,原不在乎我们,是在乎自己的心肠狭窄。

  狭窄。或“受限制”,“限于狭小地带”,“压缩”。保罗对他们的爱决不狭隘。缺乏体谅的决不是他。哥林多信徒在他的心中的位置并不小。但是显然有些哥林多信徒在感情上对他很狭隘。

  心肠。指心,肺,肝,上肠道等。古人认为身体的这个部位是情感所在处(腓1:8;2:1)。在保罗和哥林多信徒人的关系中,不论存在什么不愉快的不理想的事,保罗和他同伴们的心中都不存在狭隘的观念。

13 你们也要照样用宽宏的心报答我。我这话正象对自己的孩子说的。

  保罗把哥林多信徒看作他属灵的孩子(林前4:14,15)。作为他们属灵的父亲,他向他们倾注了充足的父爱。作为回报,他希望得到他们的爱。难道他们不愿扩大心胸为他留出一席之地吗?若是这样,他们之间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所有的意见也都消除了(参加4:12;帖前2:11)。

14 你们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负一轭。义和不义有什么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什么相通呢?

  你们……原不。林后6:14至7:1是一大段插入语。这种结构在保罗的书信中经常出现。它包括警告基督徒不要与不信的人结交,因为这会使他们难以甚至无法避免在原则上妥协。这一禁令包括婚姻的关系(见林后7:1注释),但不限于婚姻关系。这段插入的警告可能暗示了保罗林后6:12,13劝勉的思想,即不要狭隘和排外。若是这样,他的目的就是不让哥林多信徒有理由认定他们应该心胸宽广到与不信之人亲密结交。事实上14节开头的“原不”,说明保罗所想的主要是将来,而不是过去。

  和不信的。不接受基督为救主,不以祂的教训为他们信仰与行为,以及基督教的理想,原则和实践的标准,这样做乃是愚蠢的(林前1:18)。不信的人由于其人生观,往往很难容忍那约束他们生活方式、暗示他们的观念和作法是错误或低劣的行为模式。保罗没有禁止他们与不信之人的所有结交,只是禁止那种会减少基督徒对上帝的爱,在纯正的人生观中掺入杂质,或使他们偏离纯正行为方式的交往。基督徒不是要避开他们的亲友,而要与他们交往,作为应用基督教的典范,争取他们归向基督(林前5:9,10;7:12;10:27)。关键的问题是,基督徒选择与不信的人交往,是因为喜爱世人的方式呢?还是诚心要将福气带给不信的人,争取他们归向基督呢?第二个问题对于基督徒本身也很重要,就是谁的影响占上风,是基督还是那恶者?但是在涉及婚姻结合这样的关系时,真正爱主的基督徒决不会与不信的人结合,即使抱着诚心争取对方归向基督的良好愿望。

凡与使徒本段的明智劝勉背道而驰的人,结果毫无例外都是失望。而那些选择留意这劝勉的人,则能以特殊的方式享受上帝的悦纳,并发现为他们所储备的东西,远远超过他们所能为自己打算的。

不相配。heterozuge,“负轭不般配”。前缀hetero-在这里指不同种类的人(参太6:24)。鉴于保罗是写信给以哥林多教会的基督徒,另一等人就是指非基督徒了。这里所阐明的原则与出34:16;申7:1-3;参利19:19;申22:10;腓4:3相似。基督徒和非基督徒,信和不信的人之间在观念和行为上的区别非常大。与他们建立任何关系,无论是婚姻、生意或其他关系,基督徒都无可避免地会面临放弃原则,忍受信仰和行为的差异所造成分歧的可能性。进行这样的结合,就会悖逆上帝,与魔鬼妥协。圣经一贯清楚地教导我们要与罪和罪人分离(利20:24;民6:3;来7:26等)。上帝所嘱咐的原则,没有比这更严格的了。从上帝子民的整个历史中可以看出,违背这项原则必然导致属灵的灾难。

  有什么相交呢。保罗用连续五个反问句(14-16节),说明了基督之轭和属世之轭的不可协调性和相互排斥性。任何结合若使基督徒的品格,信仰和旨趣丧失其独特性和完整性,都属禁止之列。基督徒不可与世人建立起任何需要妥协的关系。以下的界限是非常分明的:一,义和不义;二,光明和黑暗;三,基督和撒但,四,信和不信;五,上帝的殿和偶像的殿。

15 基督和彼列(彼列就是撒但的别名)有什么相和呢?信主的和不信主的有什么相干呢?

  彼列。Belial,希伯来词beliya`al的音译,“没有价值的人”(见申13:13;士19:22;撒上2:12注释)。有文本为Beliar。该词在这里指撒但,表示撒但企图用无价值、虚空的事物吸引诱惑人犯罪。也用来指撒但的随从(申15:9旁注;撒上25:25;30:22;诗41:8边注)。基督和彼列是义和不义大斗争中对立的领袖(启12:7-9;参启20:7-9)。罪恶并不是抽象的。在所有真实,圣洁和公义的事物背后,是基督所领导的宇宙超自然力量。在所有邪恶无价值的事物背后,是撒但所领导的黑暗超自然势力。全世界的人都列在一方或另一方(彼前5:8-9;启12:11)。

人在这两位世界统治者之间的选择必然是明确的。基督是光明之君(约1:9;8:12)。祂的信徒被称为光明之子(太5:14;约12:36;弗5:8)。他们行在光中。他们的前途是光明之城。那里毫无黑暗(西1:13)。撒但是黑暗之君(西1:13)。他的随从者是黑暗之子(约3:19;弗5:11)。他们行在黑暗中。他们的命运是永远的黑暗(太22:13;25:30;彼后2:17;约壹1:6;犹13)。

相和。sumphōnēsis,“一致”,“协议”。其相关词sumphōnia见路15:25注释。基督和撒但之间绝不相会妥协。

16 上帝的殿和偶像有什么相同呢?因为我们是永生上帝的殿,就如上帝曾说:我要在他们中间居住,在他们中间来往;我要作他们的上帝;他们要作我的子民。

  相同。“赞成”,“同意”(路23:51)。基督和撒但之间,真神和假神之间,基督徒和异教徒之间不可能结盟。保罗说,信与不信的人结盟是无法想象的。

  我们是永生上帝的殿。见林前3:16,17;6:19,20注释。

  我要在他们中间居住。保罗引用利26:11,12,将犹太人的圣殿与基督教会进行对比。耶路撒冷的圣殿是为耶和华的荣耀而建造的,被祂临格的荣光所尊荣,是祂的居所(王上6:12,13;参出25:8;29:43-45;来8:1,2)。教会是由重生归入基督的人所组成(来3:6;12:23)。他们构成基督的身体(西1:24)。基督是头(弗1:22)。祂愿意住在他们中间,就像古时住在圣殿中一样(林前3:16,17;6:19,20)。但是如果他们与偶像“相同”, 祂又怎能住在其中呢?

  作他们的上帝。《旧约》中经常出现“我要做他们的上帝,他们要作我的子民”的说法,表达了上帝愿意与古代以色列人立约(见何1:9,10的注释)。现在祂也愿意与祂今天的子民立约。

17 又说:你们务要从他们中间出来,与他们分别;不要沾不洁净的物,我就收纳你们。

  保罗在这里把几处《旧约》经文结合起来,如赛52:11-12,耶51:6,45。在历史上是指被虏的以色列人从古巴比伦出来。保罗这里是指上帝的儿女与世界和属灵的巴比伦中分离(见启18:4注释)。犹太人从被虏之地回归时,奉命不要带回任何具有异教偶像崇拜色彩的东西。同样,属灵的以色列人也奉命“不要沾不洁净的物”(见赛52:11,12注释)。

18 我要作你们的父;你们要作我的儿女。这是全能的主说的。

  父。18节也是将几处《旧约》经文结合而成(撒下7:8,14;赛43:6;耶31:19)。参林后6:18;见太6:9注释。

  儿女。成为上帝的儿女,是上帝赐给从圣灵所生之人的最高特权(见约1:12-13;3:3,5;约壹3:1,2注释)。上帝在这里应许作祂儿女的父亲,和他们的供应者,保护者,安慰者,引导者和拯救者。虽然人是被接纳为上帝儿女的,但这个过程也被称为新生(约1:12,13;3:3,5)。

  信徒相信基督的结果,就是上帝之灵超自然的运作,创造了新的属灵生命,使人成为上帝的儿女。这种父子关系与人间的父子关系一样真实和重要。在耶稣作上帝儿子的生活中,我们看到了这种关系的完美典范。我们有权利成为天父的儿女(见路2:49;约1:14;4:34;8:29注释)。这个关系的关键是爱,其结果是顺从信靠。父亲的重要品质是爱的权威。儿女的重要品质是信靠和顺服。没有这些品质,就无法体验真正的父子关系(罗8:9,10;林后7:1;约壹1:1-7)。上帝希望这些品质实现在每一个基督徒的生活中。

  全能的。这个上帝的称呼经常出现在《启示录》中(启1:8等),强调了林后6:17,18应许的确实和伟大。参该词希伯来语的对应词(见《SDA圣经注释》卷一171页)。7:1结束了保罗在6:14节所开始的思路(见该节注释)。

(选段)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