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圣经库 > 58希伯来书 > 正文

希伯来书 06--SDA圣经注释

第 六 章

提要:1 作者劝勉信徒不要在信仰上退步,11 而要坚定,12 殷勤,忍耐等候上帝,13 因为上帝的应许是非常可靠的。

1 所以,我们应当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不必再立根基,就如那懊悔死行,信靠上帝、

  所以。作者继续他从第5章开始的劝勉。他的读者本应吃干粮,却仍在吃奶为生。他们还是小孩子,并满足于保持这种状态。他希望他们对上帝的事有更深的了解,不再满足于他们目前的成就。

  开端。指基督道理的基本原则。第1节的后半部分和第2节列举了这些原理。

  完全。或“成熟。”

  根基。立下良好的根基是对的,但不在上面建造,就永远盖不成房子。作者的意思是要超越基本的原则。他认为大家在基本的原则上已经打下良好的基础。超越并不等于放弃。超越的意思就像建造房屋的人在开始建造时要超越根基那样。

  作者列举了建造基督教的六项基本原则。他只是提到,但没有论述,因为他认为前面已经说得很多了。

  懊悔。metanoia,“心灵的改变”(见林后7:9注释)。这是基本原则中的第一项。真正悔改的人会评估自己过去的行为,用道德的天平进行衡量,抛弃一切不良的动机和行为,靠着上帝的恩典,将原来属肉体的心换成基督的心志。他因心意更新而改变(罗12:2)。悔改主要不是情绪上的经验,而是一种影响心灵和生活的深刻过程,以成就“新造的人”,“旧事以过,都变成新的了”(林后5:17)。

  死行。可能指犯罪意义上的“死”。罪人“死在罪恶过犯之中”(弗2:1)。他知道在成为基督徒之前必须放弃这些行为。参来9:14。

  信靠上帝。这是第二项基本原则。悔改意味着脱离死行,信靠却是面对上帝。悔改呈现基督徒心意消极的一面,信靠则呈现积极的一面。旧的必须放弃,新的必须接受。懊悔死行表现了心灵的彻底改变;有一种新的属灵态度使信徒放弃死行,归向上帝。

  悔改和信靠列在福音基本原则的前面。如果一个人彻底悔改,转离过去的生活,放弃死行,信靠上帝,他就有了稳固的根基,在苦难的日子来到时不至失败。

2 各样洗礼、按手之礼、死人复活,以及永远审判各等教训。

  各样洗礼。baptismoi(单数是baptimos)。这不是表达基督徒洗礼的常用词baptisma(参太3:6注释)。Baptismos只出现在本节以及可7:4,8和来9:10中。有文本在西2:12中也出现该词。在可7:4,8和来9:10中,该词指犹太礼仪中许多洗濯之举。但这不可能是该词在这里的主要意思,因为这些洗濯的规则不可能被视为基督教的一个基本要道。作者想到的可能是基督徒的洗礼,但用baptismoi来表达洗礼的最基本方面。

  有些人认为baptismoi是指基督教会中的两种洗礼:水的洗礼和圣灵的洗礼。关于这两种洗礼,施洗约翰说:“我是用水给你们施洗。祂却要用圣灵给你们施洗”(可1:8)。耶稣在复活以后说:“约翰是用水施洗,但不多几日,你们要受圣灵的洗”(徒1:5;参约3:5;徒11:16;林前12:13)。但如果作者心里想的主要是基督教这两种洗礼的话,他就会用baptismata,而不用baptismoi,尤其是因为baptismoi出现在这封书信的后面,显然是指仪文上的洗濯(来9:10)。所以把baptismoi解释为基督教洗礼的最基本方面似乎更为可取。

  按手之礼。这是所列的是第四个基本道理。在旧约时代,按手代表祝福和任职(见创48:9-14;民8:10,11;申34:9)。新约时代沿袭了这个礼仪。特别有意义的是使徒在施洗后的按手,以此来象征信徒领受圣灵(见徒8:17,18;19:6)。由于作者在上面刚提到“各样洗礼”,他心里所想的很可能就是这种按手。关于圣职任命时的按手,见徒6:6;提前4:14。

  死人复活。关于这个道理的重要性,见林前15注释。

  永远审判。审判的道理在《旧约》(参诗9:3-8,15,16;但7:9,10;参犹14,15)和《新约》(见太12:41,42;25:31-46;路11:31,32;林后5:10)中都占据重要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这六项原则对于犹太籍的基督徒来说并不困难,因为它们都已经在《旧约》中阐明。这些基督徒所面对的危险是满足于犹太教带给他们的道理,不愿意全心全意地接受基督教的原则。

2 上帝若许我们,我们必如此行。

上帝若许我们。参徒18:21;林前4:19注释;参林前16:7。

  我们必如此行。有文本为 “让我们行。”作者鼓励读者暂时超越(第1节)福音的基本原则,希望并相信他们已经充分明白。他说离开这些基本原则,意思就象一个孩子随着学业的进步而离开初级课本一样。但实际上没有一个孩子,甚至连聪明的科学家会抛弃字母表。他总会使用26个字母。这些基本的原则也是如此,不应抛弃,而应作为建造的基础。作者说的是从初级真理进到更深的真理。

4 论到那些已经蒙了光照、尝过天恩的滋味、又于圣灵有份,

  光照。或“启发”(见弗1:18注释)。

  尝过。geuomai(见来2:9注释)。这里似乎指“体验”。参诗34:8。

  天恩。就是救恩或圣灵的特别恩赐(罗5:15;林前12)。

  于圣灵有份。指他们领受了圣灵的沛降,或在悔改时获得上帝的能力(约3:5),或藉着某种特别恩赐的赐予(林前12章)。

5 并尝过上帝善道的滋味、觉悟来世权能的人,

尝过。geuomai(见第4节注释)。不止是肤浅的认识。它表示研究,思考和接受。

来世。可能指将来的世代。福音时代及其奇迹只是那个时代的预尝或保证。

  权能。dunameis(见徒1:8注释),这里可能指“异能”,如来2:4。在使徒时代的初期,曾发生许多奇迹,被囚的获得释放,患病的得到医治,甚至还有死人复活(徒3:6-9;5:15,16;6:8;8:6;12:7;20:9-12)。体验这些权能就是与这些权能有分,要么是得到医治或接受其他异能,要么是施行这些异能,或亲眼看见。这些人见过上帝大能的运行。这种奇迹是人所无法施行的。

  列举出这些不同的资历是要说明他们有真实的经验。他们在自己和别人的生活中看见了上帝的大能。交托给他们的既然多,向他们所要的也就多。

6 若是离弃道理,就不能叫他们从新懊悔了。因为他们把上帝的儿子重钉十字架,明明地羞辱祂。

若是离弃。或“已经离弃。”离弃的程度按所享有的特权来判断。这里暗示一种大背道。

就不能。4-6节讲述背离上帝之人的命运,讨论那些有过深刻基督徒经验却离弃真道的人有没有恢复的可能。他们能不能回到基督徒团体,重得怜悯?这段经文曾使许多人困惑和灰心。它似乎教导说:离弃真道的人的无可救药的。

在各种观点中,有两种是值得考虑的。一,这里所说的背道乃是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见太12:31,32注释),因为这是唯一无可救药的背道。二,如果正确理解这段经文,就可知道这里所说背道的无可救药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见来6:6注释)。大多数注释者接受前一种观点,但后一种观点也有价值,并有原文的依据。

在当时在犹太人中,流行着在某些情况下不可能悔改的观念。例如他们教导说,犯罪放纵,相信将来会悔改的人情况是这样的:“如果一个人说:我要犯罪,再悔改,再犯罪,再悔改,就不会给他悔改的机会了。(如果一个人说):我要犯罪,而赎罪日会为我赎罪,赎罪日就不能为他赎罪了”(《密西拿》Yoma 8. 9,苏西诺版《塔木德》第423页)。他们还教导说,引多人犯罪的人是不可能悔改的:“凡使多人行义的,罪就不藉着他发生;凡使多人犯罪的,他们就不能给他悔改的能力”(《 密西拿》Aboth 5. 18, 苏西诺版《塔木德》,第71页)。《西拉书》中的一段话也很有意思:“不要说:‘我犯了罪,那又会有什么事临到我呢?’因为耶和华有恒久的忍耐。不要指望赦免,这会使你罪上加罪。也不要说:‘祂有大怜悯,会赦免我众多的罪’;因为祂既有怜恤也有忿怒。祂的义怒常降在不虔不敬的人身上。要归向祂,不要耽搁,也不要一天一天拖延;因为祂的忿怒会突然来临,在复仇的时候你将灭亡”( 《西拉书》5:4-7; 查尔斯《旧约次经和伪经》卷一第332页)。

  从新懊悔。就是生出悔意。这里不是说一个人想要回归上帝,却发现不可能悔改了,而是说指一个人不愿意回到他堕落前的状态。关于悔改的意义,见第1节注释。

  因为。这段经文的解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原文只是“钉十字架”的分词形式。“因为”是外加的,为要说明该分词与句子其余部分的关系。但也可以外加其它的词。原文分词的结构可以表示时间,原因,条件或目的。有些注释家认为这里是表示时间。故这句话应译为:“当他们继续把上帝的儿子钉十字架的时候,就不可能从新懊悔了。”用分词表示时间是常见的。如果采用这种解释,这段经文就是教导说,离弃道理的人如果继续不悔改,就无法得到恢复。

  如果把分词理解为原因,这段经文就当视为涉及不可饶恕的罪,因为只有犯这种罪的人才无法从新懊悔。这种罪一般表现为持续抗拒上帝的呼召和圣灵的恳劝。它的特点是心地刚硬,直到不再回应上帝的声音。因此,得罪圣灵的人是不懊悔,不为罪感到悲哀,不希望转离罪恶,良心也不自责的。如果一个人真希望行义,他就可以确信自己仍有希望。

  这应该成为灰心的人安慰的泉源,但决不要因此而疏忽大意。上帝愿意安慰忧伤的人,但祂也警告祂的子民不要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重钉十字架。anastauroō。在圣经以外的著作中,anastauroō只是指“钉十字架,”但在本文中是指“重钉十字架”。这层意思特别重要,因为本书信的收信人是犹太籍的基督徒。他们的民族已第一次将上帝的儿子钉十字架(徒3:14,15)。如果这些基督徒拒绝他们的救主,故态复萌,那就好比将祂重钉十字架。

  明明地羞辱祂。或“把祂举起来受辱。”(见上面“因为”注释)。

7 就如一块田地,吃过屡次下的雨水,生长菜蔬,合乎耕种的人用,就从上帝得福;

  吃过屡次下的雨水。这是一幅土地接受天上的雨水,生产出果蔬和粮食的画面,比喻人心接受天上的甘霖,从而结出果子来荣耀上帝。

  耕种。“耕耘”。

  从上帝得福。就是丰收。

8 若长荆棘和蒺藜,必被废弃,近于咒诅,结局就是焚烧。

  荆棘和蒺藜。上帝曾赐福给希伯来籍的基督徒,希望他们结出果子。他们既得到上帝所赐的一切福气,道路上有上帝的光照,如果仍不结出果子,或离弃真理,那么唯一的结局就是与上帝分离而灭亡。

  近于咒诅。参创3:17,18。作者没有说希伯来籍的基督徒已经处于来6:4-6所描述的绝望状态。但如果他们不结果子,这种状态就“近了”。他们得到了及时的警告,叫他们不要采取导致被弃绝的行径(参来2:1-3;10:26-29)。

  焚烧。参申29:23。

9 亲爱的弟兄们,我们虽是这样说,却深信你们的行为强过这些,而且近乎得救。

  亲爱的。这是《希伯来书》中唯一一次采用这个亲切的称呼。

  强过这些。作者曾尖锐地警告和劝诫他的读者。现在他安慰他们,深信他们无意拒绝上帝的呼召。但他们需要告诫。他们有不留意所听到的道理而流失的危险(来2:1-3)。他们有重犯古代以色列人未能进迦南之错误的危险(来4:1)。他们的进步或成长并不令人满意。他们在应该长大成人时却仍为婴孩(来5:11-14)。他在这里告诉他们失败的真实危险。他为了缓和语气,就说他深信他们的行为强过这些。但他给人的印象是:他们的情况是严重的。他们必须知道这一点,免得失去永生。

  近乎得救。或“属于得救。”作者在这里并没有说这些事是什么,但是根据他上面所写的,读者不会不明白。

10 因为上帝并非不公义,竟忘记你们所作的工和你们为祂名所显的爱心,就是先前伺候圣徒,如今还是伺候。

  上帝并非不公义。这里提出上帝的公义和公正。

竟忘记你们所作的工。上帝不会忘记任何一个仁慈的行为,不论它多么微小,全都记录下来了,在审判的日子予以考虑。连一杯凉水也不会忘记(太10:42);悲伤或同情的泪水都得到纪念并记录下来(参诗56:8)。

  为祂名。就是“为了祂”。“名”经常代表该人(参诗7:17注释)。

  伺候圣徒。这种事情似乎不值得一提,因为有那么多远为重要的事需要关注。苦难中的救助,夜间留宿,为远行的人提供饮食,好客和仁慈——这一切都记录在上帝的册子上。上帝不会忘记这种仁慈的行为(参太10:42;25:31-40)。

11 我们愿你们各人都显出这样的殷勤,使你们有满足的指望,一直到底。

  愿。epithumeō,“渴望。”

  殷勤。spoudē(见罗12:8注释)。

  满足的指望。参西2:2。受信的信徒曾热心招待圣徒。他们需要继续这样的服务,但是他们在有关得救的事上也要这样殷勤。

  一直到底。有开始是好的;有完成就更好。开始不论多么好,不坚持到底就没有用处。上帝的应许是“那在你们心里动了善工的,必成全这工”(腓1:6)。太多是人有始无终。

12 并且不懈怠,总要效法那些凭信心和忍耐承受应许的人。

  懈怠。nōthroi,“懒惰,”“闲懒。”该词在来5:11中与“听”(nōthroi)连用,译为“听不进去。”懒惰与殷勤是相反的。对于许多人来说,宗教是一件随便的事,只在空闲时予以关注。在他们的计划中,宗教并不列在首位,而是几近末位。对他们而言,其他事情都能优先,惟独上帝的可以放在一边。这种情况需要颠倒过来。

  效法。“学习。”

  信心。《希伯来书》11章将详细论述这一重要品质(见该章注释)。

  忍耐。makrothumia,“坚定,”“耐久”。

  承受应许的人。参来4:1。

13 当初上帝应许亚伯拉罕的时候,因为没有比自己更大可以指着起誓的,就指着自己起誓,说:

  上帝应许亚伯拉罕。这里把亚伯拉罕作为恒久忍耐“得了应许”(第15节)的榜样。

  没有比自己更大可以指着起誓的。见第16节注释。

  指着自己起誓。见创22:16,17。

14 “论福,我必赐大福给你;论子孙,我必叫你的子孙多起来。”

  论福,我必赐大福给你。这是强调动作的希伯来习语。

  论子孙,我必叫你的子孙多起来。见上面“论福,我必赐福给你”的注释。

15 这样,亚伯拉罕既恒久忍耐,就得了所应许的。

  恒久忍耐。见第12节注释。这里把亚伯拉罕作为让他人学习的榜样。

  就得了所应许的。指以撒的出生。这个应许之子是多子多孙的保证,尤其是藉着他,那个子孙“基督”(加3:16)将成为临到万国家的福气。

16 人都是指着比自己大的起誓,并且以起誓为实据,了结各样的争论。

  比自己大的。人们一般都指着上帝起誓。但是上帝没有比自己更大的可以指着起誓,就指着自己起誓(第13节)。

  实据。bebaiōsis,这里用作司法术语,意为“合法担保”或“保证。”誓言有其积极的效果,就是提供合法担保;但也有消极的效果,就是结束争论。

17 照样,上帝愿意为那承受应许的人格外显明祂的旨意是不更改的,就起誓为证。

为那承受应许的人。不仅为亚伯拉罕,也为所有的后嗣,包括亚伯拉罕的属灵后裔(加3:29)。

愿意……显明。上帝不必起誓。祂的话语相当于祂的誓言。祂把自己摆在人的水准上,愿意为祂应许的真实性起誓,真是一件奇妙的事。

  祂的旨意是不更改的。或“祂的勉言是不会改变的。”

  为证。mesiteuō,“调解,”“担保,”“保证。”上帝用一句起誓的话为证记载在创22:16-18里。

18 藉这两件不更改的事,上帝决不能说谎,好叫我们这逃往避难所、持定摆在我们前头指望的人可以大得勉励。

  两件不更改的事。就是上帝的应许和祂的誓言。上帝的话本身是不改变的。没有任何誓言能增加上帝话语的分量,使之更加确定。上帝用誓言来证实祂的话语,完全是为了我们的缘故。人是用誓言来确认自己话语的,于是上帝也屈尊这么作,为要帮助我们坚固信心。这个誓言无疑对生活在基督面前的人是很有帮助的。如果他们心中起了疑惑,就应想到上帝不仅发出应许,而且用誓言来确认。所以祂一定会遵守诺言。誓言就是这样帮助坚固了他们的信心。

  逃往避难所。这个比喻可能来自古代的惯例。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有危险时,就逃往会幕作为避难之所(见出21:13,14;王上2:28-34)。

  持定。或“抓住。”应与“勉励”连在一起。

摆在我们前头。得救的指望摆在所有的人前头;大家都可以把握它。

指望。见罗5:4;8:24;12:12注释。

大得勉励。或“得到很大的鼓励。”

19 我们有这指望,如同灵魂的锚,又坚固又牢靠,且通入幔内。

  锚。在比喻上的一个改变。锚使船只在暴风中稳定,使它不漂到礁石上。锚有滑脱的时候。但“指望”的锚却不是这样。在圣经中,关于锚的比喻只在这里出现过。

  通入。就是进入的指望。

  幔。katapetasma,“帘,”“幕。”该词在《新约》中出现六次。三次指耶稣钉十字架时圣殿中撕裂的幔子(太27:51;可15:38;路23:45)。其他三次出现在《希伯来书》中(来6:19;9:3;10:20)。Katapetasma在七十士译本中指圣所时描述:一,把圣所和至圣所隔开的幔子(出26:31,33);二,会幕门口的门帘(出26:37;36:37;民3:26);三,院子的门帘(出38:18)。会幕门口的门帘和将圣所与至圣所隔开的内幔都被称为katapetasma,说明来9:3的“第二幔子[katapetasma]”是是里面的幔子。问那么作者在来6:19所说我们有指望通入幔内,指的是哪个幔子呢?

  一些非复临派的圣经学者教导说,基督在升天之后立即进入天上的至圣所开始祂的工作。他们认为这里的katapetasma是指的把至圣所和圣所隔开的幔子。他们注意到“通入幔内”译自希腊语esōteron tou katapetasmatos。这个短语在七十士译本中出现四次(出26:33;利16:2,12,15),都是指至圣所。但如果这里的“幔内”是指将圣所与至圣所分开的幔子,不一定就意味基督升天后即开始在至圣所中从事中保的工作(见下面第一点)。

  下面是“幔内”的三种解释,均符合安息日复临信徒有关圣所的观点。

  一,“幔”是指把圣所与至圣所分开的幔子。但保罗说的是基督在就任大祭司时进入至圣所,将它连同圣所的其余部分一同奉献。在但9:24中提到了这次奉献(见该节注释)。地上的圣所建立以后的抹油中预表了这一奉献(出40章;参出30:26-29)。

  二,在来6:19中,保罗没有给“幔”下定义。他要人注意的不是幔子,而是“幔内”(或“幔后”),就是我们的大祭司基督服务的地方。换一句话说,保罗并不是用“幔”(katapetasma)对天上圣所的结构作技术性的讨论,而是一种修辞的手法,描述那把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地上的和天上的事物分开的东西。所以“幔内”只是指上帝的临格。根据这种观点,所指望的就是进到基督已经亲自前往的上帝面前(第20节;参来9:24)。

三,保罗在《希伯来书》的其他地方特别提到把圣所与至圣所分开的幔子为“第二幔子”(来9:3)。所以当他只说“幔子”时(来6:19),一定是指会幕门口的帘子。况且地上圣所的崇祀所预表的是天上的圣所及其崇祀的程序,所以当基督升到天上时,祂就“进入” 第一层圣所,开始祂天上服务的第一个阶段(见《善恶之争》420页)。

内。esōteros,“里面,”“后面。”该词在《新约》中只出现在本节和徒16:24,那里指保罗和西拉被下到内监。Esōteros七十士译本里较为常见(见出26:33;利16:2,12,15等)。

20 作先锋的耶稣,既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成了永远的大祭司,就为我们进入幔内。

  先锋。prodromos,“走(或“跑”)在前面。”该词在《新约》中只出现在本节。它在七十士译本中曾出现两次,一次在民13:20,另一次在赛28:4,表示初熟的(prodromoi)无花果。该词用在耶稣身上似乎表示祂已先到了上帝面前;我们也要跟从祂去。这种观念与来2:10的archēgos(见该词注释)相似。

  永远的大祭司。见来5:6注释。作者巧妙地回到了他在5:11至6:19暂时放下的主题。第7章详细论述这个主题。

(选段)    复制